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doc_第1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doc_第2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doc_第3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doc_第4页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官箴文化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官”是指为政者,“箴”是指规劝、告诫与警示。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箴者,戒也。”另据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箴铭说:“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箴石也。”明朝徐师曾也说:“盖医者以箴石刺病,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谓之箴,喻箴石也。”(文体明辨序说)由上可知,官箴二者合用,应有两重含义:第一,要求当政者在运用权力时,要借助道德精神的力量,实行自我克制与自我节持,才能把握合适的度;第二,当政者必定会出现弊端与失误,光靠自律难以自我纠正,需要规劝、告诫与警示。否则,就会贻误大局,危及自身。可见,官箴文化的核心,是从防止权力滥用的角度出发,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加以制约,从而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形式与监督思想。 官箴文化最早萌发于我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并以箴言的形式加以传播,直接影响到部落联盟机关的领导层面。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诲己”的自戒:“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致朝。”(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尧有“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淮南子人间训)禹有自戒的政语:“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贾谊(新书修攻语上)这些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将民众视为高山或者堤坝,他们认为,民心动摇,就有如山崩地裂,自己的地位也将朝不保夕。这种自警自戒的权力自我约束形式,有助于部落联盟的正确决策,从而避免失误的发生。此外,从舜继任部落联盟长开始,创设“纳言”这一监督官职,对自己行使权力加以外部的约束。据尚书舜典说:“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做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颖达正义说:“帝呼龙曰:龙,我憎疾人为谗佞之说,绝君子之行而惊动我众人,欲遏之,故命汝作纳言之官,从早至夜出纳我之教命,惟以诚言,每事皆言,则谗言自绝,命龙使勉之。”通过设置纳言方式,监督权力行使,纠正领导者的失误,开创了后世设置谏官进谏制度、给事中执掌封驳诏书制度的先河,深刻地影响着历代王朝。由上可知,官箴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以及丰富的底蕴。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自为与自立相统一的哲学基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独有的思维模式与观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诚如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中华民族先人看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是依靠,或不是主要依靠神与宗教的精神力量,而是凭借自身自强不息的奋斗,完成精神与物质上的自立。而自立的动力直接源于道德的修养、知识与素质的提高。也就是,首先完成思想上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能动转化。即惟有厚德才能担当起民族与国家的重任,惟有自强才能自立。从一定意义上讲,自强与自立是来源于自为的推动,自为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自强与自立。两者间的辨证与统一,恰恰真实的反映了官箴思想与政治法律实践的内在联系。这就是说,为政者惟有凭借官箴意识实现道德自律与外部监督,使自己纳谏如流,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实现“兼听则明”,才能避免失误。 (二)强化道德自律的伦理学基础 从官箴的“戒也”,“攻疾防患”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它具有伦理学内涵,特别是道德预防的积极因素。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乃至为官者,一向注重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并认为是做人的头等重要事情。正如清人汪辉祖与父亲对话时所讲:“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即不官,不失为好人。自古得失有数,为官以实,勿因小利而失大义。做人做官其理一也。”将官箴思想运用到政务方面,就能形成自我约束与制度监督相结合,以道德预防为主的防范与惩治贪腐犯罪的模式。官箴主动防范的思想,有助于历代官员严格自律与奉公守法,有助于净化执政环境,警惕与及时防治贪腐等职务犯罪,推定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注重道德建设是有助于防范贪腐犯罪的,这种防范意识优先的民族特质,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 (三)强调自我约束与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法学基础 1君权自我约束的思想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出于长久统治的利益追求,主张对于过度膨胀的专制君权实行有限的约束,以避免因君主个人意志的恣意横行,导致出现误国与丧国的后果。周武王建国之初曾指出:“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商王受(纣),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因此,他强调约束君主的权力与不当的行为。即所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必须具备)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此后,后世一些帝王仿效周武王采取相同的方法。例如唐太宗以亡隋为鉴,实行君权的自我约束,他强调说:“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贞观政要论政体)事实证明,由于周武王与唐太宗等对专制君权实现有效约束,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也兼顾了百姓的生存条件,从而促进了“成康之治”与“贞观之治”的形成与发展。 2强化制度监督的思想 (1)言谏官约束君权的主张。据左传襄公四年追忆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杜预注云:“辛甲,周武王太史。阙,过也。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可见,早在西周初期就初步形成了谏言制度,通过鼓励进献箴言的方式劝诫与约束君王。这种方式到封建后世就逐渐地发展为言谏等项制度。君主的自我约束形式与谏诤等制度监督相统一的法学思想,建构了周朝内外结合制约权力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君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环境中,君王高度集权,甚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君主的自我约束与君权监督相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言谏官们是奉王命进献箴言,对君权仍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不同时期,其具体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至王朝没落时期,君王公开拒谏,乃至杀掉谏诤之臣的事也屡见不鲜。 (2)监察吏治的主张。有关监察吏治的思想,韩非曾有过全面论述:“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辨不留朝。任事者不足以治职,则放官收。”即主张通过监察与考课的手段,严厉督促官吏尽职尽责。汉承秦制,汉朝初期的思想家、理论家在继承韩非思想的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曾经提出:“(君主)柔远和迩,莫大宁人;宁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否则,“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监察吏治的思想与约束君权的思想都是官箴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执掌中央与地方各项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