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1).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1).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1).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1).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韵语阳秋》诗学思想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南宋诗论家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内容广泛,主要评论汉魏至宋代诗人的 :品,同时涉及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等,其论诗旨在求风雅之正,以 理为要。本文拟从文化诗学、美学等维度对韵语阳秋所体现的诗学思想进 系统地梳理和诠释。 本论文主要从批评观、鉴赏论、创作论三个方面来分析韵语阳秋的诗学 想。批评层面:葛氏把合乎道德伦理规范作为评价诗人、诗歌的首要标准,形 :了“德先文后”的批评思想。创作论层面:葛氏提倡“含蓄”,认为诗歌应暗 讽谏、有补于时,并主张通过“比兴”、“用典”、“暗示与反衬 等创作手法来 :成诗歌的含蓄美。鉴赏论层面:葛氏追求诗歌的“平淡 美,这与他提倡“含 有关。他对“含蓄”诗风的赞赏实质是对风雅精神的提倡,追求由温柔敦厚 i 通向的平和之美,而平和之美体现在诗歌中就是平淡而意蕴深厚。平淡的诗歌 中见深,淡中藏浓,具有自然圆熟的功力。葛氏主张平淡的诗歌要有现实性, 。为诗人在虚静状态下关照现实与自然就会触发诗思。葛氏面对诗坛之流弊,基 :重新树立道德旗帜,呼唤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回归的根本目的,申明了自己的诗 ! 观,其批评思想、创作论、鉴赏论均体现了这一创作宗旨。 :键词:葛立方韵语阳秋平淡含蓄德先文后 t h e s t l l d y o np o e t i ct h o u a b s t i 甚c t t si n l 锄砌坛昭跏 玩聆玩物馏q 砌,w r i 瓶nb yg e “f a l l g 、) 血o 、v a sat l l e o r i s to np o e m si l ln a i l s o n gd y n a 啊,w m c hh a s 谢d er a i l g eo ft o p i c ss u c ha sp a i n t i n g s ,g e o g 咧) h y , c u s t o m s ,n o w e r s ,b i r d s ,f i s h ,i n s e c t sa 1 1 ds oo n i tc o 舢m e m e dp o e m sf o rt h ep u 印o s e 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a i l dr e a s o n so f t h i n g s t m sp a p e r i n t e n d st os n l d yp o e t i c st 1 1 0 u 出s i n 玩以玩砌馏q 觑b ys o c i 0 1 0 9 ya i l da e s 龇t i c sm e t l l o d s ,l l i g l l l i g h tg e “f a i l g s p o e t i c s 觚n k i n go fm ev a l u ea n ds i 鲥f i c a l l c e t h i sp 印e rt o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l l r e e 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nf o c u s e do ng el if a l l g sc r i t i c i z e dm o u 咖,t l l a th et 1 1 0 u g b t m o r a l 埘i sm o r ei i i l p o z r t a n tt h a i la n s t h es e c o n dp a ni st oa 1 1 a l y z e 吼1 b t l ep o e 仃y 田1 e g el if a n g 敏l v o c a t e ds u b t l ep o e t 叮s t y l e h em a i n t a i r l e dt l l a tp o e m sm u s tl l a _ v e m o m l 毋砌u e h et l l o u 出t h a tp o e t sc a nc r e a t i v es u b t l es 够l eb ya n a l o g ) r t l l e t l l i r dp a nf o c u s e so ni i l s i p i dp o e 仃ys t y l e g el if a n ga d v o ca t i 耐t l l a tp o e m ss h o u l db e i i l s i p i d 7 1 1 1 i si sa l s ob e c a u s e1 1 i sm o r a ji d e o l o g y t kf o 删c 1 1p a no ft h ep a p e ri 1 1 舭 o t h e r p o e t i ct 1 1 i n 妯n g i i lo r d e r i n c l u d e ”m s p i r a t i o n ”, ”w r i t e ra r l dc r e a t i v e e n v i r o m n e 咄p o e mn o m s ”g e “f a i l gt h o u g h tt l l a t 血e np o e t so rp o e t e s s e si i l s o c i e 够0 r 咖a n d h eo rs h ei se x 吮m e l yo p e n - m i n d e d t h e yw i l lc a t c h i 1 1 s p i r a t i o n e a s i l y g el if a n gc o n s i d e r e dt l l a tp o e t s c r e a t i v ee i l v i r o m e n tc o u l da f r e c tm so rh e r 、v o r k s s 够l ea i l dc o m e n t g el if a n gf a c e dt h ep o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w a i 】【t e dt os e tu pt l l e m o r a j i t ) ,s 伽m a r da 1 1 dm a k et h er e a l i t ) ,d o c t r i n ew a u st h ep 血c i p l eo fp o e m s k 叼刑o r d s :玩聍玩物略q 研g el if a i l g ;i n s i p i d p o e 仃ys t y l e ;s u b t l e p o e 时啊l e i 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亘盘莲指导教师签名: 匿二耋兰 罗年月d 日眇纩年月汐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何骨茸 镌年6 。r o 日 引言 葛立方( ? 11 6 4 ) ,字常之,号懒真子,丹阳人,南宋绍兴八年进士, 官至吏部侍郎,后退居吴兴。葛氏卒于韵语阳秋成书的第二年( 隆兴二年) , 是书可谓其绝笔之作。韵语阳秋二十卷,堪称宋代诗话的巨帙。郭绍虞在 宋诗话考中说: 是书凡二十卷,其分卷之故,虽无编例可考,然按其内容,似亦略以 类聚。大抵第一二两卷论诗法诗格,三四两卷则论诗之本事,五六两卷重 在考证,七八两卷多涉用事,九十两卷则多评史之作,十一卷论仕宦升沉 之况,十二卷述生死达观之理,十三卷重在地理,十四卷多论书画,十五 卷则述歌舞音乐,十六卷则述花乌虫鱼,十七卷述医卜杂技,十八卷则论 人识鉴,十九卷及二十卷则岁时风俗饮食妇女之属附焉。葛氏殆以明定类 例转有窒碍之嫌,故不以是别卷,然大要固有此区分矣。o 韵语阳秋是南宋初期较为重要的一部诗话,典型地体现了南北宋过渡 期诗话的特点。学界对韵语阳秋的研究,尚未见到专著。张少康的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及蔡镇楚的中国诗话史有关章节论及韵语阳秋 的诗学思想,但未列专题。关于韵语阳秋的研究,单篇论文居多,且研究 视角多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文献学研究,主要对韵语阳秋进行校注,如 ( 韵语阳秋) 校注选( 王迹) 、 韵语阳秋) 校证( 张宝富) 、( 韵语阳秋) 辨订一则( 凌郁之) 。二、文化学研究,如( 韵语阳秋) 的道德文化主题与 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生态( 秦秋咀) 。三、诗学研究,如葛立方论学杜 重提学杜得失的话题( 杨胜宽) 、试评( 韵语阳秋) ( 吴善辉) 、江西诗风 盛行下的杜甫观( 韵语阳秋) 论杜述评( 李凯) 、( 韵语阳秋) 与宋人诗 学观( 李凯) 、试论( 韵语阳秋) 中的诗学观( 侯英) 。四、美学研究,如 论 韵语阳秋) 文艺美学“意”本体论( 束景南、郝永) 。这些论文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对韵语阳秋进行了各自的阐释,拓宽了我们研读韵语阳秋 的视野。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诗学方面,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从文化 诗学、美学等维度对韵语阳秋所展现的诗学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诠 释。葛氏生活在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儒家“重德”的观念对其产生 郭绍虞: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7 6 页。 l 了影响。同时,葛氏受到理学思潮的洗礼。宋代是理学兴起并盛行的时代,理 学通过将伦理道德的善上升为天理的本体存在,来解决人的存在问题,是一种 将善置于真和美之上的人生哲学,即道德本体论思想。这些奠定了葛氏“重德 的思想基础。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他力图重新树立道德旗帜, 在乱世中以道德的自律求得国家的自振。这种思想投射在诗学领域便是“德先 文后”批评思想的出现。在此指导原则下,葛氏提倡诗歌的“含蓄”美,主张 诗歌要有兴寄,寓讽谏、有补于时。葛氏对“含蓄”诗风的赞赏实际上是提倡 诗歌的风雅精神,以及由温柔敦厚所通向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体现在诗歌 中就是平淡而旨趣高远。所以,葛氏追求诗歌的平淡美。他亦主张平淡的诗歌 要具有现实性,认为在虚静状态下观照现实与自然就会触发诗思。基于此,葛 氏观察到作家所处环境对其作品内容和风格所产生的影响。葛氏看似零散的诗 学观念,均是其“重德 思想的不同体现。“德先文后”的批评思想是贯穿葛 氏诗学思想的红线,也是其创作韵语阳秋的目的和旨归。 韵语阳秋在诗话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文学、文艺学、民俗学 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试图对韵语阳秋的诗学思想进行系 统梳理,力图揭示葛氏诗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并诠释其内涵。以期能找到葛氏 诗学思想与文化的某种联系,进而彰显其对当代诗学的意义。 2 第一章“德先文后刀:诗学批评思想 第一节“德先文后刀批评观的政治、思想背景 “德先文后”的诗学批评思想,简言之,就是把道德评判作为诗学批评的 首要标准,用道德标杆来衡量作家和作品,是一种道德为本、文学为用的批评 观。在这种批评模式下,那些内容符合道德规范、创作手法符合诗教的作品及 品行优良的作家,就会获得批评者的赞誉和垂青。 葛立方所持即是一种典型的“德先文后 批评思想,韵语阳秋卷三云: 杜子美诗喜用( ( 文选语,故宗武亦习之不置,所谓“熟精文选理, 休觅躲衣轻”又云“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是也。唐朝有文选学, 而时君尤见重,分别本以赐金城,书绢素以属裴行俭是也。外史( 祷杌 载,郑奕尝以文选教其子,其兄日:“何不教读论语,免学沈谢嘲风弄 月,污人行止。”郑兄之言,盖欲先德行而后文艺,亦不为无理也。 葛氏明确肯定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合理性。文选所选文章多是艺 术性较强的作品,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则多是关照人的道德层面。郑 奕的兄长认为道德人格的培养是最根本的,所以让郑奕以论语教读其子。 葛氏和郑奕之兄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德先文后的 批评观,沈洵在为韵语阳秋所作的题跋中道: 吏部侍郎葛公博极群书,以文章名一世,暇日尝著韵语阳秋廿卷, 自汉魏以来,诗人篇泳,成参稽抉摘,以品藻其是非,不以名取人,亦不 以人废言,质事揆理,而惟当之为贵。至于有益名教,若悖理伤道者,则 反覆评论,折衷取予,以示劝戒。振六义于古诗既亡之后,发奥赜于灵均 未睹之先,又岂若世之评诗者,徒揣其句语之工拙,格律之高下,而屑屑 于月露风云,花木虫鱼形状之间而已哉! 。 这段话明确表达了葛氏以道德标准来进行诗歌批评的目的。四库全书简 明目录卷二十也指出:“其( 葛立方) 评诗不甚论工拙,惟辨别风旨之是非,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0 5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8 l 页。 3 故谓之阳秋。 固这个说法虽然未必精准( 因为有的诗歌不涉及道德评价,葛立 方对其艺术性还是很关注的,如评二谢的“园柳变鸣禽 “澄江静如练”) ,但 仍可看出葛氏的批评思想,即,诗歌内容以及诗歌所涉及的人和事是否合乎伦 理道德和礼法规范。葛氏在韵语阳秋自序中也写到:“凡诗人句义当否, 若论人物行事,高下是非,辄私断臆处而归之正。若背理伤道者,皆为说以示 劝戒。 显然,是否“背理伤道”就是_ 个道德标准。韵语阳秋卷三道: “盖 搞章绘句,嘲风弄月,虽工亦何补。若靓道者,出语自然超诣,非常人能蹈其 轨辙也。 “搞章绘旬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雕琢文字、讲求布局;“嘲风弄 月”指诗歌内容只涉及狭隘的私人情感而无补于教化。葛氏认为,这类诗歌不 合乎道德规范,即使文字华丽、结构精巧,也没有价值。葛氏“德先文后 的批评思想的形成是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背景的。 葛氏生活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书香门第,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儒 家重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 明德的途径就是治国平天下,儒士们“学成文武艺”就是为了“货于帝王家 , 通过入仕的途径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为明德奠定基础。儒家 治国以礼,即通过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规范来治理国家。葛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对道德的重视不言而喻。葛氏的主要生活行迹在高宗绍兴年间。靖康之难,宋 室南渡,高宗执政。高宗不是一个英明果敢的君主,他统治期间,国家并无起 色。相反,状况愈来愈糟。为保帝位,高宗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 与金朝订立“绍兴和议”。从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到绍兴和议的屈辱苟安,葛 氏目睹了宋王朝的江河日下,感受了山河破碎的切肤之痛。面对昏聩无能的皇 帝、风雨飘摇的国家,作为一个信奉儒家思想的文士,他期望通过道德的自律 求得国家的自振。韵语阳秋中,葛氏批判历史上那些因色误国的君主实际 清 永珞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8 7 7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8 l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0 7 页。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1 6 7 3 页。 4 上就是在影射和规劝高宗赵构:“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极其华丽。后 主与张丽华孔贵妃各居其一,与狎客赋诗,互相赠答,采其艳丽者被以新声, 奢淫极矣。隋克壹城,后主与张孔坐视无计,遂俱入井,所谓胭脂井是也。 陈后主因为极度奢侈淫逸,最后导致隋破台城,他则投井自杀。“唐明皇以英 锐身致极治,以荒淫身致极乱,自古人君成败之速,未有如明皇者。 唐明皇 即位之初英明神武,后来却贪恋杨妃美色,以致朝政荒废,安史之乱作。葛氏 认为,不论是陈后主还是唐明皇,贪恋女色是其亡国的直接原因,因此他说: “人君不能制欲于妇人,以致溺惑废政,未有不亡乱者。 葛氏期望高宗在国 家亡乱之际能以史为鉴保持道德操守,以求自振。韵语阳秋卷七云: 孔子谓:“甯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 可及也。”所谓及者,继也,非企及之也。谓甯武之愚,而后人不可继尔。 居乱世而愚,则天下涂炭将孰拯? 。 乱世即影射当时的社会,葛氏希望高宗不要承父( 徽宗) 、兄( 钦宗) 之 愚,能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以拯天下涂炭之生灵。同 时,葛氏对那些清廉的富有道德感的官员的赞扬亦是强调乱世中道德之重要。 这是士人在国家亡乱之际必然的应激行为,促成其在诗学领域“德先文后 批 评思想的形成。 同时,葛氏“德先文后 批评思想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丹纳说:“要了 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 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这是 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 的人。 同理,研究葛氏“德先文后 批评思想的形成就不能不涉及当时的社 会状况和学术思潮。 传统的文学批评很重视对作家人品德行的考察,到了理学流行的宋代,尤 其南宋,对作家人品德行的关注就更加强烈了。理学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宋代的 新形势下,为回应佛道思想的挑战而产生的新思想,即通常所称的新儒家思想,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2 8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1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6 4 4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3 9 页。 法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6 页。 法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第4 5 页。 它坚持了儒家固有的伦理纲常、积极入世等基本原则,并从天理的高度赋予儒 家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形而上的本体根据,从而为士人寻找安身立命的理想 境地,为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了不同于佛老出世、避世宗旨的 另一方向。本质上,理学是一种道德形上哲学,通过将伦理道德的善上升为天 理的本体存在,来解决人的存在问题,是一种将善置于真和美之上的人生哲学, 即道德本体论思想。理学自北宋中期创立之后,逐渐成为宋代文化的主导思想, 到南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高宗赵构就曾褒扬儒家理学是高明自得之学,可信 不疑,并且在科举选官时,凡是崇信理学的儒生都得到录取和任用。葛氏是在 高宗绍兴年间高中进士并且为官,由此看来,他必是崇信理学无疑。虽然传统 儒学也十分重视道德,但并未将其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理学却将其上升为一 种本体存在。理学的初创者是北宋的周敦颐,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以及南宋的朱熹。周敦颐提出“无极是宇宙之根源,而二程则更进一步提出 “理”是天下万物之本。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并提出“去人欲,存天理 , 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圆。理学把人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乐 等本性欲望,都归入要“革尽 的“人欲 之中,以“旷世之高节 也即 超越现实、抹煞人性的禁欲主义来苛求于人。受此影响的葛立方,也像理学家 那样把正常的情感都视为对道德的反叛( 如他对欧阳詹、李商隐的评价) ,把 道德置于本体的位置来审视诗人和诗作。石明庆说: 传统的文学批评虽然也重视对作家人品德行的考察,但鉴于历史上大 量的人品与文章不统一的实际存在,就会对那些人品虽有瑕但诗文艺术高 超的作家网开一面,只有王通将魏晋六朝文人一棍子全打死。到了宋代, 对作家人品的关注就加强了,而理学思想更加剧了这种倾向。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之后,从统治阶级到文人士大夫主流,从文坛精英到流 连酒馆瓦肆的落魄文人,他们对国家政事的关心,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沉迷 于青楼馆阁的莺歌燕舞之中,在微微的熏风里,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宋人做 着“犹把杭州作汴州 的虚幻之梦,国事似乎离他们很远了。葛氏正是想通过 对道德的重新树立,以道德的黄钟大吕来唤起宋人自律、自省、自振的信心, 宋 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4 3 页。 宋 程颐、程颢: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3 5 页。 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6 2 页。 6 其用心,不可谓不深也。作为一个诗论家,“德先文后的批评思想就是其道 德思想的典型体现。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在金兵追赶下一 路逃亡,南渡后偏安于江南一隅。满目破碎的河山没能让高宗勇于肩负起家国 重任,父兄被掳的耻辱也没能唤起他力图自振的决心,风雨飘摇的宋王朝在绍 兴和议之后更是江河日下。原本就内向沉静的宋代士大夫在高压政治之下更是 逐渐丧失了进取意识,宋人在西湖歌舞中兀自沉醉,外面的世事变迁他们无力、 无心也无暇去关注,而历史的车轮正滚滚而来,即将碾碎他们纸醉金迷的梦。 在思想文化领域,以道德为本体的理学逐渐被官方形态化并且得到进一步的高 扬,“存天理、灭人欲 成为理学家以及理学影响之下的士人们的人生信条。 处此环境中,很早就受到传统儒学“忠君爱国”和“治国平天下 思想濡染的 葛立方,把道德作为一个本体的存在抒写在自己的诗话中,从而形成了“德先 文后”的诗学批评思想。这是现实社会状况与葛氏本人固有的思想激烈碰撞之 后在诗学批评领域所呈现的必然结果。 第二节 所体现的。德先文后刀批评思想 葛氏“德先文后”的批评思想,我们可从其对几位诗人品行的评价上窥 其端倪。 洛中里娘亦名柳枝,李义山欲至其家久矣,以其兄让山在焉,故不 及昵。义山有柳枝五首,其间怨句甚多,所谓“画屏绣步障,物物 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之类是也。呜呼,天伦同气之重, 共聚于子女杂揉之所,已为名教之罪人,而一不得其欲,有作为诗章, 显形怨蒜,且自彰其丑,遗臭无穷,所谓灭人伦而穷人欲者,无大于此。 如李商隐者,又何足道哉! 李商隐和洛中里娘的故事,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他们彼此欣赏、彼此 了解最后却彼此错失,让人充满惆怅、唏嘘不已。李商隐将这种微妙的情思寄 托于诗歌,写成柳枝五首,葛氏对其诗很不欣赏,且认为李商隐是在透过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6 4 2 页。 7 诗歌自彰其丑。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规范,再美妙的诗歌,也被葛立方所批驳; 才华出众如李商隐,若悖理伤道,也为葛氏所不耻。 葛氏还在书中评价了屈原和谢灵运。 余观渔父告屈原之语日:“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云: “众人皆浊,何不去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此与孔子和而不同之言何异。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 安知不在圣贤之域! 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 是乎! 故班固谓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刘勰谓依彭成之遗则者,狷狭之志 也。扬雄谓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 孟郊云:“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 模。”孙邰云:“道废固命也,何事葬江鱼。 皆贬之也。 葛氏对屈原持贬抑态度,认为他狷急褊躁、露才扬己,且不能安时处顺, 置得丧于度外,道德人格不完善。 他对谢灵运的评价,也是从其道德人格着眼: 谢灵运在永嘉临川,作山水诗甚多,往往皆佳句。然其人浮躁不羁, 亦何足道哉! 方景平天子践祚,灵运已摇扇异同,非毁执政矣。及文帝召 为秘书监,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王晏首王华等名位腧之,意既不平,多 称疾不朝,则无君之心已见于此时矣。后以游牧为有司所纠,朝廷遣使收 之,而灵运有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之泳,竟不免东市之戮。 葛氏在肯定了谢灵运永嘉时期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之后,笔锋陡然转向对其 人品的批评,进而对其进行否定。 葛氏对宋之问的评价尽管含蓄,但言辞中依然流露出对其谄媚太平、安乐 两公主的强烈不满,这亦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 宋之问方其谄太平公主也,则为赋以美之日:“孕灵娥之绣衫,辉婺 女之淳精。力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至宴饮其园亭,为诗以美之日: “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静蠡倾既露,惹 问遂生,而太平不乐矣。匿张仲之之家,而告其私,规以赎罪。之问亦含 齿戴发者,所为何至如是乎! 。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5 0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7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4 l 页。 结合上引材料,我们发现葛氏十分重视作家的德行,在他看来道德低下、 品行不端的诗人,即使才华横溢、诗艺绝伦,也无足称道。 葛氏德先文后批评思想在其对诸多诗人德行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典 型地体现在他对李杜优劣的评价上。 宋人蔡梦弼集录有杜工部诗话二卷,所采宋人诗话、笔记中评杜、论 杜文字1 1 4 条,其中从韵语阳秋所摘录的有2 9 条,约占全书总条目的百分 之二十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葛氏对杜甫的推崇。韵语阳秋中,直接评价 李杜的材料有两条,兹摘录如下: 李太白杜子美诗皆掣鲸手也。余观太白古风、子美偶题之篇, 然后知二子之源流远矣。李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王风萎蔓草, 战国多荆榛。”则知李之所得在雅。杜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骚 人嗟不见,汉选盛于斯。 则知杜之所得在骚。然李不取建安七子,而杜 独取垂拱四杰何耶? 。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韩退之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文长。 似未易 以优劣也。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杜集中言李白处甚多, 如“李白一斗诗百篇”,如“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力,“何时一杯酒, 重与细论文。”之句,似讥其太俊快。李白论杜甫,则日:“饭颗山头逢杜 甫,头戴笠子日卓午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似讥其太愁 肝肾也。杜牧云:“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 何人解合续弦胶。”则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 。 为了直观起见,我们将这两段评论所涉主要内容列一张表格,如下图: 诗人 创作风格 师法渊源诗艺水平地位评价 杜甫思苦语奇骚掣鲸手唐朝以来一人而已 李白 思疾语豪雅掣鲸手李白不及杜甫 诗歌艺术造诣方面:葛氏对李、杜都很赞赏,认为他们的诗歌艺术水平都 很高;创作风格层面:葛氏认为李白思疾语豪,杜甫思苦语奇,二人无优劣之 分;师法渊源方面:葛氏认为杜诗吸收了雅之营养,李诗汲取了骚之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5 0 3 页。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4 6 8 页。 9 精髓,骚、雅都是经典文学作品,葛氏并未对其有高下之分,这显然不 是他崇杜抑李的依据。那么,葛氏是如何得出“则杜甫诗,唐朝以来一入而已, 岂白所能望耶! 的结论呢? 我们再来看一段材料: 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 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於 君臣之义为如何? 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宋,又携昭阳金陵之妓, 与夫妇之义为如何? 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 于朋友之义庶几矣。送萧三十一之鲁兼问稚子伯禽,有k 高堂倚门望伯 鱼,鲁中正是趋庭处。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力之句,则父 子之义庶几矣。如弟凝罅济况绾各赠诗,以致其雍睦之情,则兄弟之义庶 几矣。惜乎,二失既彰,三美莫赎,此所以不能为醇儒也。 葛氏崇杜抑李的原因在于李白不是“醇儒”,“醇儒 所指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必须信奉儒家思想,即,必须首先是一个“儒 ;二是道德品行必须符合 或体现儒家思想。李白就是因为有些行为不符合儒家的道德伦理规范,才被认 为不是“醇儒 。那么,杜甫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醇儒呢? 葛氏没有明确回 答。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从杜甫的家世看,他生活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濡染,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亦常常以“儒 自称。莫砺 锋在杜甫评传中说: 就其思想主要倾向而言,我们完全同意清人刘熙载的论断:“少陵一 生却只在儒家界内”。杜甫继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今存杜诗中,共有四 十四处提到“儒”字,其中有二十处直接与他自己有关这些话有时似 乎是自谦自抑之词,但实质上却含有深深的自豪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儒 者身份的珍视诗人在表达极端激愤的感情时,往往出之以奇诡的反 语其实,从这种激愤之词中,正可以体会到杜甫对儒术的眷恋之情。 葛氏和杜甫家世相似,他推崇杜甫,熟读杜诗,这些诗歌中所出现的“儒 字表明了杜甫的身份,葛氏不应不察。葛氏眼中的杜甫是否一个醇儒呢? 首先,葛氏写作韵语阳秋的目的是想重新树立起道德的旗帜,呼唤诗 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5 5 7 5 5 8 页。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3 1 4 页 1 0 歌现实主义的回归。如果他给予一个道德操守不好的诗人以“唐朝第一人 的 美誉,那么他写作诗话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他必须先树立一个至少是他自 己所认为的典范,才可能有力地阐发自己的思想。其次,从杜诗的内容看,杜 甫也显露出一个醇儒所应具有的道德感。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展现的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到“致君尧舜付公等, 早据要路思捐躯。 (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体 现的忠君爱国思想,杜甫都显示出伟大的道德人格力量,葛氏熟读杜诗,自然 不应不察。再次,宋人对杜甫的评价表明他是一个“醇儒 。宋人高度赞扬了 杜甫的人品德行,对其道德方面的肯定已成公论。苏轼从忠君爱国的角度评价 杜甫“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 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对杜甫的忠义也是赞赏有嘉:“老杜文章擅一家,国 风纯正不敲斜。帝阍悠邈开关键,虎穴深沉探爪牙。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 义寄江花。潜知有意升堂室,独抱遗编校舛差。综上所述,葛氏崇杜抑李是 其“德先文后 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 以道德为标准来衡量李杜之优劣的并非只有葛氏,张戒在岁寒堂诗话 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批评思想。他说:“杜子美李太白,才气虽不相上下,而 子美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与三百五篇无异,此则李太白所无也。”张戒 认为李杜在才气方面不相伯仲,但杜甫更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诗教传统: 排比铺陈,曷足以为李、杜之优劣? 子日:“不学诗,无以言。” 又日:“(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序日:“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又曰: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子美诗是已。回 张戒认为杜诗合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所以杜甫优于李白。这和葛氏的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卷十)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8 3 l 页。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卷二十三)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2 0 1 9 页。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3 0 6 页。 宋 黄庭坚:山谷外集( 卷一四) ,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 1 1 1 3 册,第5 2 9 页。 清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6 9 页。 清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6 9 页。 看法是一致的,但人品毕竟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人的精神境界之高低也在其中, 尤其在理学特别强调内圣外王的情况下,是否有超越的精神境界,也是决定诗 歌品味高低的一种标准。但是诗论家如果将人品直接等同于文品,对人品过度 苛求,难免在评价诗人、诗作时有失公正。宋人崇杜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宋 人和杜甫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靖康之难 和“安史之乱,造成的相似境遇 给宋人和杜甫带来了相似的生命体验,杜诗的抒情言志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宋人 的心灵吟唱。所以,宋人更容易祟信杜甫。二、杜诗中所体现的忠君爱国思想, 正是宋人在国家亡乱之际所提倡的。三、宋人作诗重法度,李白的神来之笔使 他们无所适从,杜诗却有法可寻。基于上述种种心理,宋人将杜甫神圣化、道 德化,这其实不甚客观。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下) 载: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 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 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日:“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 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泳,与田夫野老相 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旧唐书评价杜甫“性褊躁 、“无器度”且“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 检”,但最遭后人诟病的是杜甫对待恩人严武之态度,新唐书亦载此事,且 云:“甫少贫不自振”圆。据此看来,杜甫并非一个道德完善之人,葛氏以道德 为标尺来衡量李杜之优劣显然有失公正,但葛氏论杜亦有值得肯定之处。葛氏 在韵语阳秋中提供了大量有关杜甫经历、诗作、性格等的资料,可资后世 研究者利用,并在论杜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如他认为审美主 体的心理变化会使其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感受,认识到了美感的来源。这对评 论和鉴赏作品均有帮助。 后晋 刘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0 5 4 页。 宋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7 3 6 页。 1 2 第二章含蓄:诗歌创作论 第一节从含蓄美溯源看葛立方含蓄观的形成 含蓄是中国诗学、美学的一个固有范畴,也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把含蓄美表述为一个“隐 字:“隐也者,文外重旨 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刘勰以其敏锐的艺术 眼力,从创作和鉴赏两个层面揭示了含蓄美的特征和功能。唐代,探讨含蓄美 成为诗学发展的一种潮流,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刀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创辟“含蓄一品,明确指出含蓄这一概念,并对其作 了精彩的解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标志着含蓄美范畴的正式确立。 五代宋初,含蓄在诗格中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强调,同时,含蓄美也成为评诗 论画的基本准则,并被认为是艺术的极致。两宋和明清时期,含蓄更是作为一 个批评范畴被广泛运用。含蓄是艺术美的理想形态之一,是艺术创作普遍追求 的审美目标,因此,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周易系辞下:“其称名也 小,其称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固可以说是对 含蓄美最初的追求。 中国古代诗学的含蓄美特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深层 的民族文化心理原因。汉先民的思维同其他民族早期思维一样属于原始思维, 其特点是具象性,即思维总是不脱离具体的物象和事实。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 留尔认为:“原始人丝毫不像我们来感知不管他们意识中呈现出什么客体, 它必定包含着一些与它分不开的神秘属性;当原始人感知这个或那个客体时, 他是从来不把这客体与这些神秘属性分开来的。 在原始人看来,一切存在物 和自然现象都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类似人类的有某种意志的实体,“总 是在象征着什么,暗示着什么,都是一个表层形态与内在征义的集合体。因此, 人类思维从产生时就习惯于从自然物象中感发和联想某种相应的观念,而且不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 9 9 5 年版,第4 8 2 页。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7 7 页。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2 0 5 页。 魏 王弼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1 7 4 页。 法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版,第1 1 3 页。 一定要具备某种客观根据或者能够指得出某种客观根据。这种象征性的思维 方式不是抽象理性的而是形象感性的,它不是科学地去认识事物,而是艺术地 去把握对象,因而特别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含蓄表现。这种原始的思维方 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含蓄美生成的基础,具体落实到思想文化领域,则和 儒、道、释三家的影响密切相关。 儒、道、释三家对含蓄美的生成皆有很深的影响,这三种影响彼此交织、 密不可分,最终促成了含蓄美的生成。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分开论述。第一, 儒家之影响。“中国审美意识上的含蓄观念,可追溯至周礼的委婉性。”周人 尚礼,礼的原则贯彻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谦敬和揖让是其最鲜明的体现。 人们要做到谦敬和礼让,必须下己推人。谦卑之辞,恭维之言,揖让之节,都 在礼让的过程中不可缺少,这决定了礼在表现方式上的蕴藉性。人们在交往中 并非完全依靠语言,也凭借肢体动作,他们以象征性的动作( 揖让) 、隐喻性 的语言( 卦辞) 和戏剧性的场面( 祭祀) 来传情达意,久而久之,形成了蕴藉 的性格和对含蓄美的崇尚,这直接影响了儒家美学的含蓄观。“温柔敦厚 和 “主文谲谏就是周礼的委婉性在儒家诗学中的体现。孔子崇尚“温柔敦厚 实质上就是强调诗歌不迫不露的“中和之美”。儒家的“中和之美不仅对诗 歌的创作内容提出了“思无邪”和归于“中正”的要求,而且对诗歌艺术表现 也提出了合乎“礼 的要求,即不能过度,即使是“怨刺”也要微言大义。这 已经不自觉地包含了含蓄美的特征,盖因诗歌为了追求中和之美,往往把一部 分情感潜藏起来,所以显得含蓄蕴藉,但是潜藏的情感并非不存在,读者要透 过诗歌语言来体味作者的言外之意。石明庆在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中写到: 宋入主张恢复诗经的风雅精神,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实际 所内含的是托物言志的比兴原则与含蓄蕴藉的意味风韵的统一。因此,对 含蓄诗风的赞赏往往也是对风雅的提倡,由温柔敦厚、优游不迫所通向的 中和之美。 。正因如此,儒学家们竭力推崇托物寓意、言此意彼的比兴手法。“比兴 本是上古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但是经过汉儒的标榜阐释,获得了非同寻常 周金声:论兴,文艺理论与批评,1 9 9 2 年第2 期,第1 6 页。 陈文忠:含蓄美探源,安徽师大学报,1 9 9 8 年第2 6 卷,第6 5 页。 石明庆:理学文化与宋代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3 6 6 页。 1 4 的意义与功用,这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尊崇地位所导致的。虽然,在中国 思想史上,并非只有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总体看来,儒家始终处于主导 地位。儒家诗教观凭借儒教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含蓄美的生成,与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老子主张“非言”,老子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 敏锐察觉到道的运行所显示的精微玄理,凭借语词和概念是难以穷尽的;对道 的体认只能凭借意象。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 象以尽意。 认为运用语言表意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运用“象 来表达方能尽 意,即具体的形象较之抽象逻辑语言更能达“意。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鲁 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表达了与老子相似的看法:“在任何一个认 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老子云:“执 大象,天下往。在他看来,“道是形而上的“大象 而“大”本身可以指 称“道,“大象即道之象。“大象 具有超越经验的形而上的性质,它具有 “无形 、“无状 、“恍恍惚惚 的特征,同时在恍惚之中又“有物 、“有象”、 “有精 、“有信。这种似有若无的“象”,是超越有限物象的意象,全凭直 观感悟来捕捉。正是老子的“非言说”、“大象论 ,成为审美含蓄论的哲学基 础和直接的思想来源,再经过庄子,对含蓄的美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 自汉末传入中国之后,流布日广,影响日深。在佛教经论中,常以“指( 手指) 月( 月亮) 刀来喻说语言文字和佛法义理之关系。禅宗更是标举“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晋宋以降,玄学与禅宗合流,老庄的“非言、忘言 ,衍而为禅宗 的“不立文字 。禅宗追求含蓄深远的审美趣味,其求美的不二法门是“顿悟, 其特点之一就是言语道断,思维路绝。如果说早期禅宗还借助于比喻、暗示等 手法表达佛理的话,那么后期禅宗就几乎完全否定了语言文字对佛理的表达能 力,只注重内心的参悟自省了。所以,如果有人问佛理,禅师们不是一顿棒喝 就是答非所问。当然,“非言 并非“不言 ,故庄玄主张妙象尽意,禅宗则借 公案与机锋来委婉含蓄地传达精深的佛理。从艺术特征看,诗中之意大多不是 明晰的思想观点,而是模糊的印象、情绪、意念、情调;这些内容难以用言辞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第7 3 页。 魏 王弼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上海: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