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塞扎尔弗兰克( c e s a rf r a n c k ,1 8 2 2 - 1 8 9 0 ) ,1 9 世纪法国著 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为法国音乐的复兴与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弗兰克的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人生的后面十五年写成 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器乐作品。d 小调交响曲是弗兰克晚年 写成的唯一交响曲,标志着法国的交响乐在柏辽兹以后的又一伟大成 就。本文内容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各乐章主题的呈示与发展方面分 析音乐的写作特点;第二章主要总结这部交响曲在和声方面的使用特 色;第三章主要从调性布局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的写作特征。弗兰克 的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传统元素,又有浪漫主义的技法特点,还有自 己独特个性的发挥,对后来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弗兰克;主题;和声;调性布局 a b s t r a c t c e s a r f r a n c k ( 1 8 2 2 1 8 9 0 ) ,t h ef a m o u sc o m p o s e r ,o r g a n i s t o f1 9c e n t u r yi n f r a n c e ,h a s 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 r e n a l s s a n c eo ff r e n c hm u s i c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o r l dm u s i c h i so u t s t a n d i n gw o r k sw e r ew r i t t e ni nh i sl a t ef i f t e e ny e a r s , a n d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fw h ic hw a sh isi n s t r u m e n t a lw o r k s “s y m p h o n yi ndm i n o r ist h eo n l ys y m p h o n yw r i t t e ni nh isl a t e y e a r s ,w h i c hm a r k sa n o t h e r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o ff r e n c hs y m p h o n y a f t e rb e r l i o z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m u s i cf r o mt h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a i nt h e m e i ne a c hm o v e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z e st h euseo f h a r m o n yi n t h iss y m p h o n y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 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w o r ki nt e r m so ft h e t o n a l i t ya r r a n g e m e n t t h e r ei sn o to n l yc l a s s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 e l e m e n ta n dr o m a n t i ct e c h n i q u ef e a t u r e si nf r a n c k sm u s i c ,b u t a l s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o w nd i s t i n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c h h a v ep l a y e da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w o r l dm u s i c k e yw o r d s :f r a n c k ;t h e m e ;h a r m o n y ;t o n a l i t ya r r a n g e m e n t 关于同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使用本人 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和服务 机构,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肩负着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文献保 障的任务。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 位办、国家科技部的委托,对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进行全 面的收藏、加工及服务,迄今收藏的国内研究生博硕士论文已达1 0 0 多万册。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体现,是研究人员辛勤劳动成果 的结晶,也是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知识财富。为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 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提议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了开发建设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的加工和服务的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全国最大 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服务。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开发建设目的和使用的相关情况, 本人学位论文为非保密论文,现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人学位论文收 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论文题目: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音乐主题与和声技法探析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论文类型:口博士论文文 1 月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健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等殇 2 0 1 0 年6 月 7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v 蔓 日期:20 1o 年6 月日 日期:20 1o 年毛 月7 日“ 绪论 1 作曲家生平简介 塞扎尔弗兰克( c e s a rf r a n c k ) ,1 8 2 2 年1 2 月1 0 日出生于 比利时的列日城( l i e g e ) ,1 8 3 5 年随全家迁居巴黎,1 8 7 0 年正式成 为法国公民,1 8 9 0 年5 月在前往一个学生家里上课的路上因车祸受 伤,后因健康状况恶化,于同年的9 月8 日在巴黎辞世。弗兰克是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教师,1 9 世纪后半叶法国乐坛的 领军人物之一。 弗兰克的父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很早就发现了弗兰克在音 乐方面的天赋,于是在1 8 3 0 年将儿子送入列日音乐学院学习。在音 乐学院的学习让弗兰克进步很大,1 8 3 4 年他就获得了钢琴演奏的一 ,: 等奖。1 8 3 3 1 8 3 5 年,他跟随学院院长学习和声学,打下了良好的音 乐创作基础。受到这些专业上成功经历的鼓舞,1 8 3 5 年的春天,弗 兰克的父亲为他组织举办了几场音乐会他的早期音乐作品就与 这个时期的演出有关。为了获得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1 8 3 5 年5 月, 弗兰克全家迁往巴黎。他早期出版的音乐作品在这里并没有引起多 少关注,但他依旧继续着钢琴的学习,并跟随著名的音乐教授雷哈 ( r e i c h a - 一同时也是著名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古诺的老师) 学 习和声学与对位法。1 8 3 7 年1 0 月弗兰克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并 于1 8 3 8 年和1 8 4 0 年分别获得钢琴演奏和对位法的一等奖。在学院, 他还跟随老师学习管风琴演奏,并于1 8 4 1 年比赛时获得t - - 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8 4 2 年4 月,弗兰克的父亲为了让他能集中所有精力成为一个演奏 家,于是又举家搬回了比利时。 回到比利时以后,弗兰克在父亲的督促下开始了一系列巡回演 出,可惜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在布鲁塞尔的时候,他曾经遇到 李斯特,并且很可能就是在那之后开始构思了他的第一部大型清唱 剧罗德。1 8 4 4 年,弗兰克一家又重新回到了巴黎,从此定居了下 来。事业发展上的低谷,再加上日趋紧张的家庭关系,让弗兰克感 到不堪重负,终于在1 8 4 6 年初搬离了父母的房子。为了谋生,他除 了带了几个小课学生外,还在当地的几所公立学校和宗教机构教课, 并在洛莱特圣母院的一个小教堂担任管风琴手。1 8 4 8 年6 月,正是 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在父母的反对声中,弗兰克与一对演员夫 妇的女儿结婚了。在婚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写了一首交响诗和一部 未发表的大型歌剧,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再没写其它的作品。1 8 5 3 年, 弗兰克被任命为一所教堂的管风琴师,演奏技巧也日趋纯熟。 1 8 5 8 年弗兰克迈入了他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这一年他被一所新 建成的教堂任命为管风琴师,凭着高超的演奏技巧,名气日渐高涨, 后来还被巴黎音乐学院聘为管风琴教授。人们无不惊叹他出色的即 兴演奏才能,李斯特称赞他的技艺简直可以跟巴赫相媲美。正是这 个时期,他无意之中奠定了1 9 世纪法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的基础: 以弗兰克为首的学生群体其中包含有后来成为作曲家的欧内斯 特肖松( e r n e s tc h a u s s o n ) 、凡桑丹第( v i n c e n td l n d y ) 等 这个群体对后来法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8 6 8 年,在学生杜巴克的介绍下,弗兰克结识了后来成为“民族音 乐协会”首席秘书长的卡斯蒂隆( a l e x isd ec a s t ill o n ) ,从此与这 个协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其重要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他的很多 音乐作品的首演也是在这个协会举办的音乐会上。1 8 7 4 年1 1 月,弗 兰克欣赏了瓦格纳的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对他以后的 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的十五年是弗兰克的创作旺盛期, 他的几乎所有的音乐代表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本文所论及的 这部交响曲即是他人生晚期的成功之作。 弗兰克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有着很纯洁的宗教信仰,为人 正直、坦率,是一名人道主义艺术家,我们完全可以把他的生涯赞 美为廉洁奉公的一生。正如德彪西对他的描述一样:“发现一个美丽 的和声就足以使他开心一整天,这个时运不济和不被赏识的人, 怀有一颗孩提般的心,他的心地如此之善良,以至于任何矛盾处境 或者其他恶劣条件,都不会使他感到痛苦。”是的,虽然他的很多作 品都曾经演出过,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总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与 正确评价,就连这部d 小调交响曲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人们的认 可。1 8 9 0 年4 月在“民族音乐协会 的音乐会上首演的弦乐四重 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是他有生之年唯一的成功体验,而这时 他已六十八岁,已经接近人生的尽头。 2 创作概况 弗兰克的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构思还是形式,或者在其织体的 清晰、统一与合乎逻辑方面,都富有浓郁的法国情调,并且具有博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大的宗教情怀。他的音乐创作以七十年代中期为分界线,分为不均 等的两个时期,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在后面的十五年间写成的,这些 作品构思严谨、内容深刻,涉及到音乐艺术中的多种体裁,包括交 响曲、交响诗、室内乐、管风琴与钢琴曲、清唱剧与歌剧等,但最 重要的还是他的器乐作品,几乎器乐曲的每一种体裁都有他的精彩 之作,如d 小调交响曲( 1 8 8 6 1 8 8 8 ) 、d 大调弦乐四重奏( 1 8 8 9 ) 、 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1 8 8 6 ) 、交响变奏曲( 1 8 8 5 ) 、前奏曲、 圣咏与赋格( 1 8 8 4 ) :三首管风琴圣咏( 1 8 9 0 ) 等等。 d 小调交响曲是弗兰克晚年写成的唯一交响曲,是精心构 思的成功之作;它为法国交响音乐开拓了新的领域,奠定了比他的 同时代人如拉罗、圣一桑的同类作品更为坚实的基础,标志着法国交 响音乐继柏辽兹以后的又一伟大成就,成为1 9 世纪下半叶欧洲优秀 的音乐作品之一。但是这部交响曲直到他死后才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首演时它让巴黎音乐学院的许多教授和其他听众感到愕然,说它不 够格称为交响乐。其中有一个人这样说:“有谁在交响曲中使用过英 国管的吗? 古诺则以教训的口吻宣称这部作品中“把虚弱无能的 断言奉为教条”。 面对这样的评价,弗兰克并没有感到失望和怨恨, 却因作品能够上演而感到喜悦,回家后他微笑着对妻子说:“作品的 效果很好,正合乎我所想象的那样 。 朗多尔米( 法) 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0 3 第2 9 4 页 3 文献综述 对于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的研究,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 关于弗兰克的资料只能在西方音乐史书上找到一些简单介绍,所得 信息也大同小异;另有_ 些音乐欣赏性教材,对他的个别作品进行 的赏析性分析为其音乐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c n k i 知网上搜 索到的相关文章有:熊然弗兰克( 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第一、 二乐章技法分析,对该作品所表现的循环曲式结构特点进行了分 析,并且主要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角度进行探讨;谢小河弗兰克 及其演奏技法研究之二,从钢琴表演与教学的角度入 手,分析了该作品在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上的特点,并提出了自己 的个人看法与观点,很有见地;夏天悦试论塞撒弗朗克晚期钢 琴音乐创作特征,对其晚期钢琴作品在复调、和声、结构等方面的 特点进行了简略分析,并且主要从钢琴演奏的角度进行了观点阐述; 以上论文主要是从钢琴、小提琴演奏技法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的 分析研究。西南大学赵彬宏的硕士学位论文弗兰克( a 大调小提 琴与钢琴奏鸣曲) 研究,通过对该作品曲式结构、主题、和声、调 性等音乐要素的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奏鸣曲在作曲技法上的主要特 点。d 小调交响曲作为弗兰克后期创作的唯一交响曲,其创作技 法在和声、调性等方面都有其个性特色,而相关研究还鲜有涉及, 因而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笔者希望籍此论文能为弗兰 克音乐的更深入全面研究尽到一分绵薄之力。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各乐章主题及其发展手法 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共有三个乐章,有别于传统四乐章套 曲结构的交响曲,但第二乐章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般交响曲的慢板 乐章和谐谑曲乐章,只是因为这两部分篇幅较短,故合并到一起, 使各乐章的篇幅大小相对均衡;另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与全曲最主要 的三音动机有关,他把三乐章的结构形态跟三音动机相照应,强调 的也是一种统一性。这部交响曲采用主导动机的原则写成,但对于 主导动机的处理方式又与它的初创者柏辽兹有所不同。在柏辽兹的 代表作幻想交响曲中,作者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 乐思 ( i d e af i x e ) ,它以不同的形态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每个乐章 中,如这个乐思在第一乐章与第五乐章的呈示( 谱例1 ) : l a r g oe s p r e s s i v o薷 弋= 乏= 矿 其乐思的主干完全一样,但在节奏及情绪方面却发生了变化,表现 出完全不同的情感气质,这种主题变形( t h e m a t i ct r a n s f o r 腿t i o n ) 手法在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得以延续。在弗兰克的这部交响曲 中,也有一个这样的主导动机,只是它都是以一个固定的姿态在各 乐章出现,所表达的情感也都是一样的一对人生的疑问,称为循环 主题,弗兰克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了这种的表现手法,。j 本文 将在后面的论述中详细说明。 1 1 第一乐章主题分析:人生的困惑与挣扎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谱例2 ) : 奏鸣曲式 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广:厂 主部连接副部连接结束部 : 连接( 假再现) 主部连接副部连接结柬部 l 一9 09 1 - 9 89 9 - 1 4 41 4 5 - 1 7 4 1 7 5 - 2 1 22 1 3 - 2 8 42 8 5 - 3 3 0 3 3 1 3 8 03 8 1 3 8 8 3 8 9 4 3 44 3 5 4 6 4 4 6 5 5 2 1 ( 9 0 )( 8 )( 4 6 )( 3 0 ) ( 3 8 ) ( 7 2 ) ( 4 6 )( 5 0 )( 8 )( 4 6 )( 3 0 )( 5 7 ) 厂厂厂厂厂 广 aa lbcc la 2c 2a 3a 4b lc 3c 4 连接a 6 ( 4 8 ) ( 4 2 ) ( 3 0 ) ( 1 6 )( 2 4 ) ( 1 4 ) ( 4 6 )( 3 0 ) ( 2 0 )( 3 0 ) ( 1 6 ) ( 8 ) ( 4 0 ) ( 9 ) 各乐部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连接得很紧密,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开部后面有一个以副部主题为主要材料的连接段,反复出现的副 部旋律让人以为进入了乐章的再现部,但实际上真正的再现还在后 面;这个假再现的出现使得该乐章有了倒装再现奏鸣曲式的意味。 1 1 1 呈示部主题分析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材料从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是一个由 它由弦乐组的低音乐器缓缓奏出,并以三度模进的方式扩展一次。 类似的三音动机最早出现于贝多芬的最后首弦乐四重奏( 作品 例 毛一 谱 三一 动 霉 问 一芒一 疑 一皇 一备夕 音 审一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3 5 号) ,其第四乐章的开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三音动机( 谱例4 ) : m u s se ss e i n 夕 下面文字意思是“一定是这样吗? ”,由此也就使得这个动机充满了 疑惑、探寻的意味。后来李斯特、瓦格纳也竟相仿效,分别在自己 的作品中模仿过类似的动机,表达一种疑问的情感。弗兰克虽然没 有给主题贴上任何的标签,但究其历史渊源,加上他作为一个虔诚 天主教徒的身份,无疑使它蒙上了一层疑问色彩,那就是对人生理 想的探求与追问。 主部主题在乐章前部有两次结构相同但调性不同的呈示,并且 在每次正式出现之前都有一段长慢的主题预示。如乐章的开始部分 ( 谱例5 ) : 谱例5 除了上面所说的疑问动机外,后面还有一句悠长的旋律,宛如两次 疑问过后深长的叹息,显出几分忧郁。在d 小调的背景上,构成带 副调和弦的和声进行:。4 一。4 一,。4 v 一。4 一v 。4 一i ,从一 开始就出现离调,已经暗示了全曲不安定的和声性质。这个部分的 主题动机预示了两次,第二次有到主调上方大三度小调的转调陈述。 8 两次预示过后,主部主题从2 9 小节正式进入,位于主调d 小调 之上,采用弦乐组的齐奏与卡农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快板的速度, 纾的力度,透出斗志昂扬的气质( 谱例6 ) : 谱例6 整个完整主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乐材料,材料一为疑问音调的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齐奏,材料二为采用双附点节奏的下行音阶进行,具有很强的动力 性,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和弦为v ,一5 6 v - i ,为重导及其解决 的和声进行。材料二中两个相同旋律片断的连接为i 一。4 v 一,一 v 重导和弦及其解决进行。材料三的半音线性变化使得音乐出现多 次离调d - b e - d c ,显示为大小调性的色彩交替。这个主题从小调开始 大调结束,三音动机中提出的问题,其答案似乎就在问题本身之中。 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仿佛夜空中流星划出的一道转瞬即逝的亮光, 接着,疑问的动机又出现了。这一次转到了f 小调,实际上只是前 面主部主题的一次移调重复,形成d - f 小三度调性关系连接。两次 主题的反复奏响,强调了主部的领导地位,表现出在思索中的犹豫 与徘徊。 主部主题呈示完毕后,只经过了运用模进形成的八小节连接便 进入了副部主题。副部主题首先在调性上与主部形成对比,从暗淡 的d 小调转向明亮的f 大调。副部实际包含了两个性质不同的主题; 主题一温柔如歌,优美抒情,运用卡农式的模仿,带着对光明的渴 望与主部主题的含蓄情感形成对照( 谱例7 ) : 谱例7 这个旋律也被称为“渴望 动机,代表着对人生追求的热切期望; 紧接着它被移到6 d 大调上重复一次,并以富有动力感的附点节奏引 入主题二( 谱例8 ) : 谱例8 f 大调上的这个主题常被称为“信念”动机,它以有力的切分节奏表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达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 动机在后面的两个乐章中反复 出现,显然,作者对于人生真理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强 决心。在和声使用上,这个旋律仍然使用了重属重导的和声背景, 半音线性和声仍然在连接位置上表现出它的色彩性效果。 在进入结束部之前有一个连接性的段落,以三连音为主要表现 手段,其中穿插着很多半音级进的线条,营造出短暂热闹激情的氛 围;然后又在木管乐器交替演奏的安静旋律中引入结束部。在结束 部中,首先是“信念 主题以安静的姿态出现,再分别由法国号、 双簧管、长笛依次演奏,运用了f d - b 的大调性连接,给人恬静舒 缓的听觉感受。然后在弦乐组各声部的交替中以h c 大调的身份与再 现的主部主题相连接。这时的主部主题位于6 a 小调( 谱例9 ) : 谱恸i9 这时主部主题的陈述既担负着结束部中再现的任务,以形成呈示部 的封闭性结构,同时又起着与展开部的衔接作用。与呈示部中主题 的先后出现不同,主副部主题在这里同时呈现,小提琴演奏主部主 题,中低音提琴则演奏副部的“信念 主题,形成双主题的叠置。 由于两个主题分属于大小调式,于是也就形成了不同调式色彩的对 比。疑问动机在6 a 小调和b 小调上陈述,并在具有动力性的下行旋 律中引向d 大调的展开部。 1 1 2 展开部主题分析 展开部从2 1 3 小节正式进入,位于主调的同主音大调( 谱例1 0 ) :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氐歹 强劲有力的音阶式乐句如洪水般倾泻而下,形成浩大的气势推动音 乐的发展;它以卡农手法陈述,仿佛接连不断的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展开部的音乐素材来自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主要表现为两个音乐 材料的交织变化( 谱例1 1 ) : 谱例1 1 创l 、一i 一弋、。 u _ 、i j , 6 k j 一 、u 一 睁y - y u c r p s f k一一 i 力力i 力厅 每i专i每ii 专i i = ij = i o - 1i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东商j 占 j u 、一 即 川? ,廿蛙= = 一号 忮夕。 #1 。 一= 一一 二坶夕# ”毒君 剖竹一、, 7 k 夕厂 峨r 、l 4 j 而, v 、u 恢夕# i 如争 # 荟 驴苔 ,一、j i lu 4 l 一- 一d u _ 一 f 1 一一 p o c oc r e s t u7 1 、,、”- + 一_ 一n 介礼9i 乡卜1 , r j l l | | 、-工_一f 、剖i t 、i;i l 一- 未垒羔。喜i 一f 一、ii 这时副部主题当中的“渴望”动机被隐去,在木管乐器的音色背景 下,它经过了e 一6 a 七一6 e 一6 g 的反复移调陈述,和声结合了三度叠置的 主和弦与重导和弦,并辅以低音部的半音线性和声。更有特色的是, 当副部主题的旋律动机在分裂陈述的同时,还伴随着由法国号演奏 的主部主题的疑问音调在同时呈现,分别建立在e g 一6 b 小调之上, 从而形成大小调式的纵向叠置与对比;疑问动机匍匐而动,宛如一 个幽灵时隐时现,“信念 动机与“疑问”动机的结合表达出理想与 现实的矛盾,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再经过一段快速激情的分解 进行后导向乐章的真正再现。 从3 3 1 小节进入了真正的再现部。速度回归慢板,调性亦回到d 小调,相当于呈示部中预示结构部分的主部主题交给了辉煌具有金 属质感的铜管乐组演奏( 亦有弦乐组的低音提琴) ;采用卡农手法反 复强调主题的三音动机,表现出对人生困惑久寻不到答案的苦苦挣 扎。在这里,主题先在d 小调再现,然后又在其同主音大调的关系 调b 小调上重复,在和声及配器的丰满性方面都有所增强。 接下来的快板是主部主题的完整再现,调性呈示上发生了变化,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没有保持在主调上。首先是在6 e 小调上,由弦乐组奏出,和弦的序 进表现出与呈示部相似的特征,以重导和弦的形成与解决为主。然 后主题又在g 小调上陈述,由英国管、单簧管、小提琴演奏,多种 乐器齐奏或轮奏,尤其是弦乐组的密集音符,营造出宏大的声场, 渲染出热闹且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进入副部主题再现时又逐渐 回归柔和。副部主题没有与呈示部保持一样的调性,温暖如歌的主 题一分别在d 大调与b b 大调上回响,彼此之间依然保持着大三度的 调性关系,在和声形态上与前面基本相同。在这里,古典和声形态 与绚丽的半音线性和声织体共同营造出斗志昂扬、气势恢宏的声场。 在结束部中,副部主题由双簧管做一次短暂的再现,然后经过了一 个长长的连接,蕴酿着一股强大的气势;三连音的激情衬托,引向 主部主题的最后呈示。在最后9 小节里,疑问动机以很慢的速度依 次由众多不同的乐器声部轮流奏响,气势恢宏地结束在主调的同名 大调上,明亮的调性色彩表达出作者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信仰。整个 乐章小调起大调收,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表现出对称性的结构, 但明亮的大调性结尾并不是前面问题的所有答案,矛盾并没有解决。 1 2 第二乐章主题分析:平静的思考与奋斗的快:乐 经过第一乐章激烈的戏剧性冲突所表达的对人生的疑惑与挣扎 后,第二乐章可以说是格外的恬静和轻松,表达出作者内心思索中 的平静与感受到的奋斗的快乐。在这个乐章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传 统交响曲的中间两个乐章,即慢板与谐谑曲乐章,为了结构篇幅上 的均衡性和与三音动机相契合,作者有意将其整合为一个乐章。 该乐章为带插部性中部的奏鸣曲式( 谱例1 3 ) : 谱例1 3 奏鸣曲式 广:厂 引子主部副部 结束部连接。i连接_ - - t 部副部尾声( 第二展开部) 1 1 61 7 4 84 9 8 68 7 9 7 9 8 1 3 41 3 5 1 7 51 7 6 1 8 31 8 4 2 2 12 2 2 2 2 52 2 6 2 6 2 ( 1 6 ) ( 3 2 ) ( 3 8 ) ( 1 1 ) ( 3 7 ) ( 4 1 )(8)(38j(4)(37) 厂广 a bca ld a 2 b lc ( 1 6 ) ( 1 6 )( 3 8 )( 1 1 )( 4 1 )( 2 4 ) ( 1 4 )( 4 ) 由于本乐章综合了传统交响曲中间两个乐章的性质,使得其结 构相对较复杂。呈示部中主副部主题之间没有传统的连接部,结束 部也很短小,为了弥补篇幅上的不均衡,作者在结尾处增加了带有 第二展开部性质的综合性的长大尾声,同时也与引子形成结构上的 对称性。传统的展开部用一个带有新内容的插部替代,从而形成非 规范化的变体奏鸣曲式插部性中部的奏鸣曲式。 1 2 1 呈示部主题分析 该乐章的前面有一个由弦乐器和竖琴拨奏和弦构成的引子结 构,描绘出平静详和的和声背景,主部主题就在这个背景上由英国 管平静地奏出( 谱例1 4 ) : 谱例1 4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它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旋律片断。旋律一隐隐地勾画出第一乐章“信 念 动机的轮廓,英国管的音色为其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不仅 如此,这个旋律似乎与前面主导动机的疑问音调也有间接联系,只 不过现在把它放在更富有哲理意味的情境中来思考。对于这支英国 管旋律,曾经的巴黎音乐学院的迂腐学究还大喝倒彩,但事实证明, 这却是弗兰克最为精彩的一笔。在和声连接上,该主题的前半部分 采用了一i 变格进行与v i 正格进行交替的方法;后面则轮换使 n 用上重属与重导和弦,并加入了一些半音进行所带来的紧张效果; 该主题在反复时,衬托了一条平和如朗诵调的复调旋律在静静地哼 唱。旋律二建立在主调的关系调6 d 大调之上,与第一乐章的两个主 题一样,形成调式色彩上的对比,结束时又回到了小调;其旋律进 行表现出平稳坚定的气质,在反复时长笛加入了进来,中提琴衬托 着一条起伏不大但却略显活泼的复调旋律,与上面主旋律的平稳基 调形成对比,结束时又转到主调的同主音b b 大调,为副部主题的进 入作好了铺垫。 副部主题位于起始调的同主音大调,抒情而富于诗意( 谱例1 5 ) : 谱例1 5 ed 1 ,i ! c 一一 一、一声产一、 一i yv u 。,。 i_- _ 一_ _ _ _ _ _ _ _ _ _一- _ 一 _ _ _ - _ _ i _ 一_ o - _ - 一 j、 ,hj 一一一一 一一一j 一i 一一一一一一一j一 、vi i 1 一i 一面7 孟二i 二孟二二二孟二三二三二三二主; c ,- ;i ,i i 一一蓦,l _ - - i 一一f r-n -一1一l e dj di 习 ; 茜 壬寻一夕l j 一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时又有低音声部的对位旋律相衬托;后部出现一系列的副调和弦引 起多次离调,已经预示了后面音乐发展中的频繁的半音变化特征; 快速的分解和弦织体与悠长的旋律相配合,表现出外在的平静与内 在思涮的奔涌翻腾,在密集的和弦织体中加入的半音,尤如潮水浪 尖上闪动的波光,给人无尽的听觉享受。 副部主题呈示完成后,结束部分别由英国管和单簧管温柔地奏 了两遍就没有了,造成呈示部结构上的不均衡,所以,展开部的出 现就显得非常急迫,于是替代性的插部性中部随之急切而来。 1 2 2 插部性中部主题分析 随着呈示部的结束,弦乐组乐器飞快的三连音渲染着活泼轻快 的音乐背景,从这里开始一直到该乐章的结束,快速的三连音和声 织体成为其重要特征。经过前面这段轻快的连接后,插部主题先由 单簧管奏出,后又交给长笛、双簧管及小提琴演奏( 谱例1 6 ) : 谱例1 6 附点节奏的使用是这个主题的主要特征,跳跃的音符,愉快的心境,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为人生理想奋斗所带来的快乐。与 主题所表达的主导情绪相适应,其调性的变化也是频繁的,这个主 题在呈示过程中依次经过了6 e 一6 c g _ 6 e 一6 g - d 等的转调或离调,和声 主要建立在各调主和弦基础之上,分解式的三连音织体上缀满流光 溢彩的半音化装饰。 1 2 3 再现部主题分析 插部性中部经过一段尽情的展示,力量逐渐弱了下来,在1 7 4 。 小节长笛的一句轻声呼唤下,乐章迎来了主题的再现。经过八个小 节的轻快过渡,英国管的旋律又再次响起;这个抒情性的旋律共有 2 1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三次再现,是对主部主题的巩固强化,经历了g - c 一6 b 的调性陈述; 由于主题旋律内容上的一致性,其和声形态依旧是变格与正格的结 合,肯定了调性;主体内容的稳定与和声织体的激荡形成对比,背 景和声的半音变化造成了调性的游移,但主题的调性却是明晰的, 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性因素。这时的副部主题却只有很少的四个 小节再现,伴随着力度的减弱与速度的放缓,调性进入b 大调,和 弦序进表现为i v 。一6 _ i v ,一i ,低音部完整的b 大调下行音 阶以肯定的调性导向尾声。至此,呈示部与再现部的结构出现不平 衡,于是作者加上了一个长长的尾声,这里面的音乐材料主要来自 插部性中部主题,它先后在b 大调和e 大调呈现;同时也有来自呈 示部主题的素材,和声织体依然保持着三连音的表现形态;整个尾 声是对该乐章音乐材料的综合发展,从而形成第二展开部的态势。 最后,乐章安静地结束在起始调6 b 小调的同主音大调上,与第一乐 章小调起大调收的调式布局保持一致。 1 3 第三乐章主题分析:走向光明的未来 引子 1 67 终曲乐章由复三部曲式与再现单三部曲式叠加而成( 谱例1 7 ) : 再现单三部曲式 厂 c 1连接 ac 尾声 2 1 12 1 2 2 4 12 4 2 2 6 72 6 8 2 9 93 0 0 3 1 73 1 8 4 4 0 该乐章结构较复杂,属于非规范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的中部由第 二乐章的主部主题构成,而在再现单三部曲式中它又成为了呈示段 厂囹i 式一 亍e 一 溢 r 一 与再现段的组成材料,整体看来,与回旋曲式的特征也很相似。最 后长大的尾声是对全曲主题的综合性呈现,有着强大的统一全曲的 作用。 1 3 1 复三部结构中的主题分析 对于前面两个乐章所提出的人生疑问,在第三乐章开始就给出 了肯定的回答,胜利的结论即是对光明未来的展望,此时心情愉悦 幸福,充满阳光般的温暖。 首部第一部分的主题在几个简短和弦震奏渲染的热烈气氛中引 入,并且一开始就使用了带增六度的变和弦进行嘶3 4 i i i - i ;主题 旋律取代了先前富有哲理性的沉思、感伤、忧郁曲调,给人一种健 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这个带有切分音的旋律带着异常明亮的 气质,被认为是“欢乐的主题,最初由大管和大提琴低低地奏出, 显得庄重严肃,而当它发展为乐队的全奏时,则变得光辉而灿烂。 它的基本材料是由d 大调的主和弦音构成,显得坚定有力( 谱例1 8 ) : 谱例1 8 a i l e g r on o nt r o p p o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主题旋律在两次陈述后,紧接着分裂出多个模进性质的简短乐句, 后来又在它的上方三度调# f 大调上陈述,再移到6 g 大调,最后回 到d 大调,引向第二部分的主题呈示。 接下来首部第二部分的主题,由铜管组乐器庄严地奏出,也带 有切分音的特点( 谱例1 9 ) : 该主题很像圣咏的旋律,同样是欢庆胜利的表达。它首先在b 大调 上陈述,然后转到6 e 大调重复一次,伴随着半音线性和声的衬托, 表现出活泼动人的气质。 中部的音乐材料来自第二乐章的主部主题,b 小调上感伤的英 国管旋律向人们诉说着对往事的回忆,弦乐组快速的三连音和声背 景衬托着上面的暗淡主题。感伤的回忆过后,第一部分的主题进入 再现,按照从疏到密的配器,交互式地在各个声部间此起彼伏地反 复奏响,连续经过了b - g 一6 e 一6 c 一6 a 等一系列三度关系的调性变化,随 后第二部分的主题也尾随而至,分别在5 a - c - e - g 大调上陈述。 1 3 2 单三部结构主题分析 单三部结构部分的呈示段还是以第二乐章的主部主题为音乐材 料,建立在g 小调上,但是经过了变形处理,以分裂的形态间歇性 地分别由双簧管和英国管奏出,并加入了三连音的因素( 谱例2 0 ) : 谱例2 0 此时它显得含蓄内敛,透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意味。 接下来的一段连接,随着乐器声部的增多,力度的增强,速度 的加快,在2 6 2 小节发展成所有乐器以三连音节奏共同奏响的柱式 音型,富有震撼力的音响效果,掀起了本乐章的一个小高潮,引得 复三部结构中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再次呼啸而来,构成了该结构的 中段。紧接着,木管、铜管乐器一齐奏响,呈示段中曾经含蓄的英 国管主题在再现时变得阳光大方,辉煌而灿烂。最后,在长大的尾 声中,仿佛变成一个大的联欢会,几乎整部交响曲的主题都争先恐 后地出现:代表“疑问 的音调,代表“信念 的动机,都在“欢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乐 主题的引导下欢呼,全曲也在疑虑全消的凯歌声中宣告结束, 形成全曲的最高潮。从d 小调三音动机表现出对人生的困惑,到6 b 小调上对人生的思考,再到6 b 大调上感受到的奋斗的快乐,最后到 达环绕着胜利光辉的d 大调,带着疑问去追求,到达胜利的彼岸, 表现出一位宗教圣徒不畏艰难追求光明的不朽征程。 综合以上对弗兰克d 小调交响曲的主题及其发展手法的简 略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大概地看到全曲的感情表达脉络;但这只是 对于这部作品的全景式扫描,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继续挖掘。下 面我们就循着这个脉络继续探讨这部交响曲在和声及调性方面的写 作特点。 第二章和声运用探析 自从和声成为音乐语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便自始至 终伴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和声的演进虽以技法的变化为表面特 征,但它却带来了音乐语言的新的艺术内涵,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每一个细微的变革几乎总是伴随着对过去某些成果的部分摒弃,每 一个新时期也都有其新的和声形态出现。“随着艺术时代风格的演 进,音乐由单纯走向丰富多变,和声也相应地从简明向丰满甚至繁 杂的程度发展。于是1 9 世纪结束以前,和声( 从狭义的,即纯和声 的意义上说) 攀登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自己灿烂的黄金时代。 但是,浪漫主义初期的作曲家如舒伯特、韦伯、舒曼等还没有完全 打破古典主义的传统,他们在表现自己的创新元素时还是很小心谨 慎的。一场真正的和声革命从李斯特开始,他主张重新建立现代的 和声体系,废弃那些严重束缚旋律主题发展的古代传统;其作品中 和声、调性、配器等方面的技法运用特点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后来 的作曲家,最明显的是瓦格纳,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调性扩张与意 外进行,从而导致调性的暖昧、游移,形成调性发展的自我否定, 如果说古典主义是含蓄内敛的,那么瓦格纳则是极度外向,甚至于 疯狂的个性表达。由此,和声语言在浪漫主义的发展中迈向个性化、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4 1 0 第1 页。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多元化的前进方向。 弗兰克身处于这个浪漫主义的和声时代,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 时代风潮的影响。但是,在他心中有着温暖的宗教理念,在此引导 下其音乐的风格也表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独特性,他是一个善于继承 传统又善于开拓创新的音乐家。d 小调交响曲创作于他的人生晚 年,这时他的创作风格也已走向成熟,和声语言不仅反映出时代的 特色,也展示了他的个性风采,在音乐语言的发展上做出了有益的 探索。 2 1 和弦的使用 弗兰克的创作区间处于浪漫主义的中晚期,他的所有音乐方面 的成功之作基本都写于5 0 岁以后,其风格不完全是古典主义的纯音 乐,也不完全是浪漫主义文学性情节的发展,属于有所保留的浪漫 主义风格。当时社会上对弗兰克音乐作品的评价是“保守”,甚至把 他看作是晚期浪漫主义的“原始人”之一,可见他与传统所保持的 密切联系。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他长期从事管风琴音乐的研究, 在创作中选择具有传统意义的音乐元素更符合他的个性心理;他是 一个虔诚的宗教主义者,他笃信天主教教义,追求灵魂的纯洁、净 化是他人生的理想之境,他胸怀博大,期待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得 到圆满的实现。在晚期浪漫主义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潮中,能保持莲 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宗教心态,却也正是他最重要的个性特点。 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作曲家也更加 追求新颖、奇特的和声语言,但弗兰克所用的和声语言却基本上保 持着严谨的古典和声规范。传统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的使用反 映出他对古典传统的珍惜与留恋,虽然旋律时不时地有半音的变化, 但音乐仍是建立在具有明晰调性的和声基础之上,对三度叠置和弦 的灵活运用,体现出他个性中的古典特质。 2 1 1 三度叠置和弦在主题呈示方面的作用 和弦与旋律的共生关系在传统音乐的共性写作原则中非常重 要,从和声中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旋律。这种和声与旋律彼此支 撑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弗兰克对古典传统的忠实继承。作品中相当多 的主题都是建立在三和弦基础之上的。如第一乐章的疑问动机( 谱 例3 ) ,其旋律主干即为d 小调的主三和弦,另外两个音则是倚音装 饰性质的,两个乐汇形成严格的三度模进关系。再比如第一乐章副 部主题的“信念动机( 谱例8 ) ,亦为f 大调主三和弦的分解,大 调性与大三和弦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与决心。还有第三乐章复三部结 构中第一部分的主题,其主干也是由大调主三和弦分解而成的,充 满朝气与活力,给人强健有力之感( 谱例1 8 ) 。 2 1 2 三度叠置和弦的高潮推动作用 和弦中的七和弦与九和弦等三度叠置和弦,由于自身所包含的 不稳定不协和因素,当需要表达某种不稳定的情感时使用广泛,也常 常出现于乐曲的连接展开部位。第三乐章单三部结构的中段呈示之 前的第2 6 2 - 2 6 7 小节的和声即是建立在七和弦或九和弦的基础之上, 突然的快速转调,三连音急促的动感节奏与柱式音型相配合,将乐 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谱例2 1 ) 。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1 3 主题陈述中的离调和弦 浪漫主义时期,古典式的和声功能逻辑关系在其原有的规范模 式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副调和声功能的成 熟与繁衍;副调扩张与意外进行成为1 9 世纪和声发展的一种流行趋 势,瓦格纳于1 8 5 7 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