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部分1(4分)表2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2(4分)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3(4分)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4(4分)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面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5(4分)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除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这反映了()A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B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挠C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D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6(4分)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的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7(4分)如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C国民革命深人发展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8(4分)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9(4分)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A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B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C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D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10(4分)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A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B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C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D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11(4分)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12(4分)如图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CDP比重(19992011)如图反映出()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冷战结束后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C美国经济正逐渐走向衰落D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现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现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 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99年,格列佛出发远航。1711年,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国(即中国)。他向他的慧骃主人解释说:“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格列佛眼中,他的慧骃主人的神态和“哲学家试图解决某种新的困难现象时并无不同”慧骃国的统治阶层也表现得和“哲人”一般,国王是个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的理想人物。 格列佛的慧骃主人批评英格兰的政府显然“严重欠缺理性,以致严重欠缺美德,因为单单理性就足以统治理性的生灵”。在格列佛眼里,慧骃代表着自然最完美的状态,它们有着天赋的理性。这种理性的完美足以带来德性,因而基督教道德成为多余的。一一整理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年结合所学知识从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三、【选修题】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15分)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四、【选修题】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一: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以每天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抗。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恣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何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摘编自孙炳辉 郑寅达德国史纲材料二: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丘吉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辩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意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五、【选修题】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材料:苏轼,眉州眉山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嘉祜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得中殿试乙科。当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已任,积极议政。熙宁四年(1071年),因新法害民,苏轼上书直言其弊,获罪于改革派,于是请求出京任职。任地方官期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诗、词、书、画兼精,词风豪放,开创了词的新时代。其事迹广为传颂,后世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玻桥、东玻帽、东坡话、东坡肉、苏堤等传说。一一据宋史,苏轼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轼敢于直言新法弊病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轼在后世被广为传颂的原因。2019年安徽省蚌埠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部分1(4分)表2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考点】32:百家争鸣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主要考查朱子对农业生产的认识。【解答】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确立是商鞅变法时期确立的,不是四则材料的共同主张,排除A;重农抑商思想是商鞅提出的,排除B;通过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四个主要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此时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故选C;材料信息中并没有体现工商业的内容,排除D。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是能够找出四个思想家的思想的不同点。他们都重视农业的重要作用。2(4分)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考点】1N:九品中正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结合题干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结合题干可知,东汉时期察举制成为地方乡闾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由官家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乡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察举制的弊端在于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题干现象并未改变此弊病,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加强德行的考查,排除。D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中正官的设立不利于选拔人才的结论,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本题掌握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方式及产生背景进行分析解答。3(4分)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解答】根据材料“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强调的是对科技教育的重视,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明理学的准确把握。4(4分)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面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解答】“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表明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5(4分)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除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这反映了()A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B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挠C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D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考点】A6:洋务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材料反映的不是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管理松弛了,他是放弃了对洋务企业的管理。B材料看不出政府的刻意阻挠。C材料没有体现出是否有利于政府获利。D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后来进行了改革,清除了官府的因素,完全融入市场竞争,这迎合了当时的自由贸易的时代要求。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6(4分)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的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考点】B7:新文化运动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新的概念的出现,这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创造新词,创造生活主体意识的增强。B材料看不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格局改变。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出救国思潮特点。D材料看不出新闻,出版业影响尤其突出。故选:A。【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4分)如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C国民革命深人发展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考点】9L:国民大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特征来分析。【解答】从材料中人们放爆竹来庆祝革命,说明当时革命深入发展,这体现的是大革命时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动了农民进行革命。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大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8(4分)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A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C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D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考点】GC:经济体制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解答】“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表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9(4分)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A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B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C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D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考点】4D:罗马法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解答】依据材料“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说法片面,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0(4分)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A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B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C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D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考点】85:文艺复兴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解答】“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表明但丁意在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文艺复兴,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11(4分)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考点】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解答】“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12(4分)如图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CDP比重(19992011)如图反映出()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冷战结束后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C美国经济正逐渐走向衰落D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解答】从图中可知,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CDP比重较大,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 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现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现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 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考点】36:宋明理学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解答】(1)根据材料“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可知体现的是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根据材料“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可知体现的是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是理学的产生。(2)根据材料“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可知体现的是:“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根据材料“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可知体现的是;“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和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宋朝和清朝天下观的变化主要和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等有关。故答案为:(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明理学的准确把握。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99年,格列佛出发远航。1711年,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国(即中国)。他向他的慧骃主人解释说:“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格列佛眼中,他的慧骃主人的神态和“哲学家试图解决某种新的困难现象时并无不同”慧骃国的统治阶层也表现得和“哲人”一般,国王是个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的理想人物。 格列佛的慧骃主人批评英格兰的政府显然“严重欠缺理性,以致严重欠缺美德,因为单单理性就足以统治理性的生灵”。在格列佛眼里,慧骃代表着自然最完美的状态,它们有着天赋的理性。这种理性的完美足以带来德性,因而基督教道德成为多余的。一一整理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年结合所学知识从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格列佛游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人非常爱财,穷人多,富人少,生活很悲惨,这体现出当时的历史风气,是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即剥削群众贫富差距过大。这与当时英国的资本,发展原始资本积累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资产阶级为了实行利益最大化,加强剥削,从无产阶级手中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一系列的手段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故答案为:示例:情节:英国人非常爱财,穷人多,富人少,人民生活悲惨。历史现象: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剥削沉重,贫富差距大。评述: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资本原始积累和人文主义的影响,形成逐利的社会风气;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大剥削力度,造成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大。这种现象客观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莫定物质基础。【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工业革命的背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三、【选修题】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15分)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考点】MI: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依据材料“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依据材料“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1)关于特点:依据材料“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继承中创新;渐进性。关于成因: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2)依据材料“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从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故答案为:(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四、【选修题】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一: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以每天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抗。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恣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何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摘编自孙炳辉 郑寅达德国史纲材料二: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丘吉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辩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意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考点】TC:德国入侵波兰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主要根据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来归纳。(2)本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和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分析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根据材料一、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文山州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华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辅助岗70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衡阳衡东县选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0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山东潍坊天立学校教师招聘7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陕西商洛市山阳县直学校教师及教体直属事业单位人员选聘47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下半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及南通市市属部分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类岗位)招聘2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福建漳州市凌波康养集团有限公司招聘3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广东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招聘雇员8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甘肃丝路邮驿(悬泉置)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劳务派遣制工作人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标准)房产除名私下协议书
- 校园反霸凌教育课件
-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传染病防治监督)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采伐作业安全课件
- 制造技术部工作总结报告
- 临时彩钢围搭设施工方案
- 储能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
- DB11-T 1947-2021 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标准
- 2024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全册教案汇编(含26个教案)
- 教培机构培训资料如何上好第一次课
- 洗煤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合同制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