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清六家”之一吴历,早期讲求义理之学,后期受天学吸引,加入耶稣会,成为天主 教司铎,其诗歌也经历了从山水诗到天学诗的巨大转变。吴历以清初著名文人之身份加入 耶稣会,必然是在对中国哲学作出巨大反思之后作出的选择。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 础上,对吴历的诗歌进行分期,尝试从其生活经历和交友情况等总结出基督教文化对他的 影响,进而研究其身份转变的意义。 本文内容包括引言、两部分正文和结语。引言部分介绍了吴历的生平和其著作的概况。 第一部分将吴历诗歌分为早期山水诗和后期天学诗,对比其前后期诗歌的明显差异,并探 讨了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着重分析了吴历生活地区的传教背景以及其从游北京和学道澳 门的特殊经历。 第二部分探讨吴历身份的转变和转变的意义。儒家现实功业和基督教现世寄托的深层 对立突显出来,吴历对于西人西学的“整体”接受也进一步显现。其中,既包括伦理规范 等因性之学,还包括超于因性之上的天主教超性义理,同时也包括蕴藏于上述诸学中的宇 宙世界观、历史演化观、社会人生观、道德伦理观甚至人生价值的评判尺度和运思方式。 结语指出吴历个例具有的普遍意义,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若干知识分子,从儒家 学说的信奉者转变为代表西方文化的天主教的忠实信徒,这样一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特有 的文化现象。有利于我们考察渔山所处时代士人的思想心态,发现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特 点。 关键词:山水诗、天学诗、超性、吴历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i e so f t h ey il e a n l i n go n c eo c c u p ya ni m p o n a n tp o s m o ni nt l l ef 抽o u sa f t i s tw ul i s p r o f o u n da n de x t a l s i v ea c a d e i i l i cs y s t 锄b u tt l l e nh cw a sb c i n ga t t r a c t e db yc a t l l o l i c i 锄,柚d f i n a l l yb eac a m o l i cp e s t w u “sp o e t r yu n d e r g o e n o n n o l l sc h 锄g e s 丘d m 仃a d i t i o n a ls c e f i i c p o c r n st oc a t h o l i cp o e m sw m c hr e n e c th i sc h o i c eb e t w e e l lac o n 如c i a na n dac a t l l o 】j c o nm e b 嬲i so f p r c v i o u ss t t l d i e s ,m yt l i c s i sp u tw ul i sp o e t r yi n t ot w o c a t e g 谢e s ,e a r l ya r l dl a t e ,a n dn _ y t os u m m a r i z et l ei n n u e n c em ) mh i sl i f ea n d1 1 i s 衔e 1 1 d s ,i i lo r d e rt of i n dt l l em e a n i n 2o fh i s c h a i l 昏n gi d e n t i t y a f i e rp r o v i d ew ul i sr c 鲫m ea n dp r o f i l e so fh i sp o e t :睇t h ef i r s tp a n ,d i v i d e dh i sp o e t r yt 0 铆op a nf o n n e ra n dl a t 豇c o m p a r e 也et 、v op a r ta l l dt r yt of i n dt h eo b j e c t i v er e a s o l l so f t h ec h a n g e , w h i c hh a sd o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oh i sl i v i n ga r e a sa n dh i ss p e c i a le x p e r i e t l c e t h es e c o n dp a n ,h i sc h a n 百n g i d e t l t i t ya n di t sm e a n i n g 1w i l la i l a l y s i s l ee s s e i l t i a l c o n 仃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c o n 向s i o na n dc a m o l i c ,a n dd r a wac o n c l l l s i o nm a tw u “a c c e p tt i l e n a t i l r a la i l ds u p e m a t u m lo f c a t l l o l i c i s m 1 1 1 ec 嬲eo f w ul ir 印r e s e n t san 砌b e ro fc h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n l a l so f m ee a r l yq i n gd ”a s t y t h e a i l a l y s i so fw ul i sc h a n 舀n gp o c 打yw i l lh e l pt of i n dt l l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s i n o - w 秘tc i l l t u r a l c o i n m u n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s c e n i c p o e t c a m o l i cp o e t s u p e m a t l l r a l ,w ul i i i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沈彩 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 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学位论文作者躲沈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从山水诗到天学诗吴历诗歌研究 引言 吴历( 1 6 3 2 一1 7 1 8 ) ,字渔山,自号墨井道人,出生常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诗人。 吴历生于崇祯五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经历了明室灭亡、异族入侵和清代中兴,也经历了 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时期的由盛入衰。在急剧的社会变动中,作为明遗民,其思想经 历了由儒释道而天主教的巨大转变。 吴历早年“问学于陈孝廉确庵( 陈瑚) ,问诗于钱宗伯牧斋( 钱谦益) ,学画于王太常烟客( 王 时敏) ,学琴于陈高士民阮( 陈岷) ,均得其心传。”1 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四十岁前,他 常出入兴福寺,与寺僧默容和其师证研其徒圣予相往还。虽然作的多是诗文绘画上的交往, 却不能避免探讨过佛教教理。四十余岁后他逐渐专注于天主教,于五十高龄学道于澳门三巴 静院,入耶解会,为修士。返江南后,五十七岁晋升司铎。此后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达三 十年。 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的吴渔山,其山水画与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和恽寿平 齐名,其诗歌也与大多数传统文人一样闻名于世。从早年“风烟聚散独悲歌,到处山河絮逐 波”( 墨井诗钞 ) 中发家国身世之感的儒家书生,到晚年“风波任尔兼天 涌,我自睡眠舟自行。”( 三余集 ) 的天主教司铎,对比其前后期的诗歌作品可以找 到其前后期思想的巨大差异。 吴历的诗歌作品,以墨井诗钞、三巴集,三余集为主。陈垣先生 称,渔山三十岁前之诗名桃溪集。顺治十七年( 1 6 6 0 ) 钱谦益有 , 康熙七年( 1 6 6 8 ) 唐宇昭所序者亦桃溪集。康熙三年( 1 6 6 4 ) 、四年( 1 6 6 5 ) ,渔山从陈瑚 游吴兴。游迹所至,叠有唱和,陈瑚乃选渔山诗为从游集,并为作序。康熙元年( 1 6 6 2 ) , “渔山丧母后,频客吴兴,有写忧集,即余怀所序者是也。桃溪、写忧、从游 各集合为墨井草堂诗,陈玉基所序者是也。”2 中山大学历史系章文钦教授查对钞本后,认 为陆道淮对墨井诗钞有所改窜,写忧集原序中有“吴子渔山,学道人也”之句,集中 之诗多有康熙四年( 1 6 6 5 ) 以后之作,年代最晚者作于渔山在嘉定传道时。原集的编成,应 在渔山传道于嘉定之时,包括渔山早年至晚年之诗。3 李问渔墨片集( 关渔山先生行状 ,徐家汇印书馆,宣统元年( 1 9 0 9 ) 刊页l 2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谱,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北平辅仁大学十u 行,页5 5 3 章文钦 、 、 、 、 、 、 、 、 和 。原藏上海徐汇书楼,方豪教授与郑骞先生共同校订,1 9 5 8 年收入 方豪六十自定稿。 本文主要以李杖本墨井集( 含墨井诗钞、三巴集、墨井题跋、吴渔山先生口 铎) 和方豪先生的方豪六十自定稿( 含三余集、三巴集、天乐正音谱) 为底本, 佐以吴历师友的作品和陈垣、方豪等后人的研究,试图探诗吴历从前期山水诗到后期天学诗 的巨大转变和由此反映的独特的文化意义。 4 李问渔墨井集,宣统,i 年( 1 9 ( 1 9 ) 刊,是渔山先生u 铎,页8 9 5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谱,民国- 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北p 辅仁人学刊行,页5 6 2 第一部分吴历诗的前后期变化 ( 一) 吴历诗的分期 1 早期山水诗 吴历早期的诗歌保存在墨井诗钞中的居多,而山水诗是墨井诗钞的重要组成部 分。山水诗与古代文人的关系密切,承载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的渊源。 早在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 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苍海 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之后,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 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6 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 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而王维所作的山水诗,更使得山水诗得以开宗立派,与隐逸之风 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相当深刻。文人 多以隐逸山林为雅好,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尤其改朝易代之时,山水文 学更是蓬勃发展。明清之际,文人爱山水,又爱写游记,以很高的热情和自觉从事山水文学 创作。出现“山水与文人共持之”的局面。在当时文人的集子里,几乎部部都有游记,数量 之多,难以统计。除了大量的单篇之作而外,又有很多游记专著,如王士慎的五岳游草, 谢肇制的百粤风土记,曹学铨的蜀中名胜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刘侗与于奕正 的帝京景物略,张岱的西湖寻梦等等,都是一时名著7 。 中国文人的山水诗与儒、释、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的价值取向偏重伦理 道德,观照山水往往比附某种道德规范和人格精神。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 论语雍也) 仁人智者所以乐山乐水,是因为山水的性质与自我的道德品格有 相似之处,“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 于山,故乐山”。8 因而乐于山水成为儒家文人道德精神的写照。 东晋时隐遁山居的陶渊明,将山水田园与诗人的心意打通,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朱 光潜在其诗论中评价道:渊明是绝顶聪明底人,却不是一个拘守系统底思想家或宗教信 徒在这整个心灵中我们可以发见儒家的成分,也可以发见道家的成分,不见得有所谓内 外之分,此外渊明的诗罩不但提到冥报而且谈到空无我并不敢因此就断定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编,第五章,高等教育h ;版社,1 9 9 9 年,页1 0 4 7 夏咸淳晚州j 二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9 9 4 年,页9 6 。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 1 9 1 8 ) ,页3 2 3 渊明有意地援引佛说,我只是说明他的意识中可能有一点佛家学说的种子。9 唐代,王、孟等人的山水诗更是多有入禅之作,“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松 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常建)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孟浩然) 等诗句中无不透露出 诗人在山水中体悟出的禅机。清初王士祯评价其为“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 无差别。”1 0 吴历所处的年代,正值时世丕变之时,儒、释、道各家盛行,其山水诗自然受到各家因 素的综合影响。 吴渔山是明朝都御史文恪公讷第十一世孙,吴讷相传为大儒言子游的后裔。到吴历这一 代,虽已是家道败落,却仍不失为名门忠义之后,保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吴历生于崇祯五年 ( 1 6 3 2 ) ,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清兵入关,明朝沦亡,鼎革易代之际,其家族传统不允许其追 求仕途发展。 吴历从学诗文的老师为明末大儒陈瑚。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太仓人,明崇祯壬午举 人。顺治年间荐举隐逸,以疾辞。可见陈瑚本人即是受到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不仕后朝的典 范,而吴历的价值取向自然也受到老师的影响。母亲与妻子皆亡后,3 3 岁的吴渔山与陈瑚一 起游历唱和,陈瑚确庵诗钞有 和 等,留 下了与吴历交往的痕迹。据陈垣先生的“年谱”记载,1 6 6 5 年,在确庵诗钞 中,陈瑚形容吴历是“踏罢云峰曳杖还,解农盘礴不曾闲。风流仿佛黄凝笔,又一吴门谢叠 山。”谢叠山即是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同科进士。谢叠 山曾谪居兴国军( 今阳新县、通山县) 十年,足迹踏遍兴国军的山山水水,从山水中汲取道 德力量,铸造自己仁山智水的品德。陈瑚以谢叠山比吴历,一是仿其逆境中游历山水以排遣 胸中块垒的经历,二是吴历身上的确有像谢叠山一样“清洁自好,于世俗多不屑意”1 2 的品 格。 实际上,吴渔山生活的常熟地区及其周边江南地区,聚集了一批前朝遗老,文人墨客, 是卧虎藏龙之地。那里有虞山之畔的张春培,有嘉靖间大学士严纳之孙严拭,还有钱谦谥、 朱彝尊、吴伟业等著名文人。如同所有的遗民文人一样,在吴历的诗文中,时常流露出国破 山河在的深切哀痛。顺治十一年( 1 6 5 4 ) 年,南明英烈瞿式轺的忠骨归葬虞山,2 3 岁的吴渔 山以满腔热血写下 诗:“桂林未遂知衔恨,蔓草空遗泪眼看。回首自 9 朱光潜诗论,未光潜幸集,卷三,1 9 8 7 年,页2 5 4 w 1 + 祯带经章诗话卷三,藏修章清同治1 2 年( 18 7 3 ) 。页2 5 “纪昀等四库争书总目提要,卷几卜匕,了部七,清乾隆网十六年( 1 7 8 1 ) ”李问渔整j f 集, ,徐家汇日】书馆,宣统无年( 1 9 0 9 ) 刊,页3 4 悬孤剑后,白杨萧瑟路漫漫。”校对写忧集钞本,可见陆道淮刊墨井诗钞时,将诗题 改为 ,“桂林”改为“桂枝”,“蔓草”改为“诗草”。陆氏此意是为了隐讳渔山与南 明的关系,其它如将 改为 , 改为 等皆是此意。” 吴历与常熟文人一样对前朝心有未甘之情在他的一些画跋中保存了下来。其中,犹以 所承载的内容最为丰富,这幅画中留下了当时虞山地区南明遗老的心情印记。 吴历的题词是乙亥( 1 6 5 9 年) 秋聊写岑蔚居产芝图以赠春培先生,画中有钱谦益、吴伟业、严 拭和吴历等人的题跋。1 6 5 9 年夏,郑成功突破清政府在广州和镇江的守卫,包围南京,极有 可能反击成功,于是,借常熟文人张春培家中长出一颗灵芝草的题材,由吴历作画,众人题 词,表达了他们欢欣鼓舞的心情。郑成功曾是钱谦益的学生。此时钱谦益写了1 0 8 首诗来表 达他的对郑成功的支持,这些诗显示了这些遗民们是多么希望郑成功能够成功。1 4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吴历当时的希望。吴伟业在画中的题跋中写道“尚湖畔,虞山 麓,画人芦处士,喜前枫楠后,梧竹中一人似黄鹤”黄鹤是正直之人的象征,他将张春 培比作黄鹤,也可以说是比作郑成功,比作此时所有的明朝遗民。 画中,吴历题诗道“芝草无根不源醴,采随其所产瑞斯。”灵芝形象无疑成了所有 常熟地区遗民希望的象征,而吴历也不可避免地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两年后,吴历在岑蔚 居产芝图中加上了一个题注,即“十洲之岛,金芝玉草。无地不生,千年不槁。岑蔚之居, 地灵所储。烨烨紫盍,嗣兴皆除。唯德动天,草木气先。何以诵之,君子万年。”是时郑成功 失守南京,从厦门逃兵北湾。“复明”的希望在遗民心中破灭了。 在墨井诗钞 一诗中,吴历记录了此事的始末,并透露出悲伤的情绪:“二 年身世叹如萍,两鬓相看白渐生,旧里悲秋惟蟋蟀,异乡愁雨共交青。南中见说收番马,京 口犹闻拔汉旌。安得此时争战息,还家黄叶满溪迎。”描绘出1 6 5 9 年一1 6 6 1 年这形势起落的 两年。“京口”是镇江的别称,郑成功曾在那里打败清军。“南中”、“番马”指1 6 5 9 年在云南 告捷的另一场战事。此时战争已经结束,遗民心中的希望随即破灭,诗中充满身世飘零之感。 其 写下“十年萍迹总无端,恸哭西台泪未干。到处荒凉新第宅,几人惆怅旧衣 冠”之句,并写下 “风烟聚散独悲歌,到处山河絮逐波”的诗句,以“西 台”隐喻宋遗民谢翱的西台恸哭记,发朝代兴亡,家国身世之感。 确信明朝光复无望之后,吴历产生了对战争的憎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从此,他开 ”章文钦吴渔山的生平及其著作,文化杂志,澳门文化局出版,中文版第5 1 期,2 0 0 4 年夏季刊,页1 2 8 “nx i p i “g ,胁口6 弘,7 ,印j 矗引搪 打朋加f f 铲,l 觚h 锄,m d :u n i v c r s 时p 溺so f a m “c a ,2 0 0 l ,p 2 4 t 8 5 始了游历生涯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山水诗。 “时危不易论诗史,世醉宁 知饮蔗浆。爱此一方山水阔,后期垂钓送斜阳”即表达了其自此醉心山水的心情, “江边春去诗情在,塞外鸿飞雪意寒。今日战尘犹不息,共谁沉醉老渔竿”则显示了其 从此不慕功名,隐居山林,陶情山水的情怀。旧时认为隐居的人不求官,不求名,不求利。 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易蛊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叫“高士”。吴历所得“吴高士”之名,概也 是出于其隐逸之心。并且,他也愿意用这种生活态度去劝解身边的人,陈瑚生病时,吴历寄 诗“松楸路暗水多曲,( 枝桠) 田空鸟自闲。想是烟霞成痼疾,何妨诗酒且开颜。”( ) 希望他的老师不要郁于国破家亡的现实,到自然和艺术中去 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清初文坛禅悦之风流行,多有逃禅者。当时,阳明心学是刚刚过去的学术主潮。心学创 始人王守仁及王门各派代表人物,都曾吸收禅学的某些思想。壬守仁指出:“夫禅之学与圣人 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当时学术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世儒借路禅家”。 1 5 万历而后,禅风寝盛,士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与士夫结纳。 晚明禅风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禅宗的精义非常契合士人的文化心态。禅家主 张梵我合一,佛在心中,不假外求,认识佛性全赖自我积极观照参省,明心见性,自觉自解。 真正信佛的人重在内心修养,毫不勉强,一切顺其自然,“饥来即饭,困来即眠”,可以不守 清规戒律,这些思想,对于要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厌恶封建名教礼法的晚明士大夫来说, 不啻是天女散花,杨枝洒霖,思想敏感活跃的青年士子更是趋之若狂,从风而靡。1 6 另一方面,禅学中蕴含着艺术和美学的成份,禅宗思想与其人文主义精神有相通的地方。 谈禅,可以娱悦性情,生发文章,锻炼人的机敏和智慧。晚明文士求美求乐之心甚重,常常 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活,以艺术的创造对待生活。他们耽于禅悦,将之作为生活的一种很好 的“清娱”方式,与观画读帖,焚香鼓琴,裁花种竹,收藏古董珍玩等等的生活甚相契合。 与此同时,禅理与艺理可以相通。禅家悟道说法,重视“随缘赴感”,“即境示人”,在现 实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感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玄机妙道。这与作家的艺术思维非常接近,因而禅 境可与诗境相契合。 明清之际的遗民出家现象,在思想文化界已造成相当声势。归庄在送筇在禅师之余姚 序中曾说:“二十余年来,天下奇伟磊落之才,节义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门;亦有居家而 ”夏成淖晚明+ 风弓文学,中国 l 会科学版社,1 9 9 4 年,页9 l ”夏成淳晚l 蝈士风与文学,中困社会科学m 版杜,1 9 9 4 年,页8 9 6 髡缁者,岂真乐从异教哉? 不得已也! ”所谓“二十余年来”,当指清兵下江南之后。既说 出了遗民出家的盛况,又说这种行为是万不得已的下策。邵廷采明遗民所知传则说得更 清楚:“明之季年,故臣庄士,往往避于浮屠,以贞厥志。非是,则有出而仕者矣。僧之中多 遗民,自明季始也。”1 8 另外,不少诗歌也记载了遗民逃禅的盛况。屈大均过吴不官草堂赋 赠云:“今日东林社,遗民半入禅”( 翁山诗外) 方文麻城访稿木大师也说:“普天披 发奈渠何,我党逃名佛国多”。( 山集前集) 遗民僧中的戒显、澹归、担当、大错等都善诗 文,这更加强了佛教在士大夫间的影响。 士林禅悦之风对晚明思想学术与文学艺术影响深广,延续到清初,文人鲜有不喜禅佛者。 清初士人经历沧桑之变,王摩诘( 维) 长斋奉佛,黄子久( 公望) 变服入道为文人士大夫所 向往,山林隐逸的明遗民,多以佛道两教作为他们人生忧患的伴侣。 渔山早年曾浸润道家空灵飘逸的审美思想。十五岁前,吴历曾在王时敏( 烟客) 门下学画, 王时敏( 1 5 9 2 1 6 8 0 ) 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时敏是清代山水画的开山 祖,所作青绿山水卓然入妙,少年时为董其昌、陈继儒所深赏,对黄公望山水,也是刻意追 摹。黄公望为“元四家”之一,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中年做过小吏,因张间案 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 即新道教) ,寄情于山水。吴渔山的山水画, 以黄公望为学习对象,诗钞画跋中多提起“大痴”其人。墨井诗钞的 中有“痴黄小筑傍溪湾。松径萧萧水叶斑。秋静绝无游屐到。一峰苍翠板桥间。”之句,墨 井题跋中也有“大痴春山梵刹图”、“陡壑密林图”等,有“痴翁生平合作也,画在笺纸, 跋在绢素,绢虽剥落,而存处字墨维新,画法如草篆奇籀。予每过拙修堂,必请观之,常带 笔就临,曲尽穷摹。殆难得其神运”之句。 吴历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与释家颇有渊源。上述 题画之人中有严拭, 可见当时吴历与他有交往。严拭曾是常熟明军的首领。1 6 3 0 年,他是明将卢象升的最高军事 参谋。崇祯十一年( 1 6 3 8 年) ,皇上令象升督天下之兵,三赐尚方宝剑。严拭一直跟随之, 直至明亡,回到故居常熟。后曾在常熟举兵抗清,失败后遁入空门。 与许多当时的遗民文人不同的是,他们或逃禅、或幽隐,大多是迫不得已,心中充满沉 沦感,而吴历是真正陶情于书画艺术之中的。墨井诗钞中有 “近得看云 湖水头。喜将身世付林邱。听诗月夜同癯鹤。沽酒花村有健牛。绿满新篁供笑傲。红分野烧 恣邀游。向平早谢人间累。长从元真钓碧流。”其墨井画跋中也有“晋宋人物意不在酒, ”归庄归庄集,t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卷三页2 8 1 8 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卷三,页5 5 9 7 托于酒以免时艰。元季人士也曾绘事以逃名,悠然自适,老于林泉矣。”之句,又题 言:“古人能文,不求荐举;善画,不求知赏;日文以达吾心,书以适吾意;草衣藿食, 不肯向人,盖王公贵戚,无能招使,知其不可荣辱也。笔墨之道,非有道者不能。”在都表 达了其身于乱世,却能跳出功名,借诗画以自娱的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吴渔山都醉心在与师友共同游历自然山水和探讨画理之中。墨 井诗钞 中有“开帘远岫春无限,动壁烟波月满空。樽酒笙歌 来共赏,检书看画兴何穷。”之句,此时的吴渔山,沉浸在对山水和诗画的吟咏和审美之中。 康熙三年( 1 6 6 4 ) ,渔山随从其师陈瑚到常熟虞山兴福寺避暑,此后更频频出入该寺。兴 福寺即是破山寺,唐代诗人常建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后,寺名大盛,历代文人名流题咏 甚多。吸引了不少名士骚客,也出过不少诗僧。吴历的先祖吴讷即游历过兴福寺,而钱谦益、 吴伟业、陈瑚等人更是频频出入此寺,并为之步韵题咏、赋文作记。八月中,吴历作 ,题诗日:“烟云出没有无间,半在空虚半在山。我亦间中消日月,杖黎桥畔听 潺暖。”表明其决意不问世事、醉心山水的生活态度之外,也找到释家虚无思想对他的影响。 吴渔山四十岁前曾与僧人默容相往还。康熙十三年( 1 6 7 4 ) 渔山作 跋云: “吾友笔墨中,惟默公交最深,予常作客,不为话别,恐伤折柳。”2 0 1 6 7 2 年许之渐作悼默容 诗,序云:“默容上人为证公大弟子,酷嗜觚翰。与渔山吴子,山民陈子,诸高士相友善。余 每过吴门,必过兴福,坐对辄取竞日。酉秋别去。”2 1 皆可见渔山与默容和尚交情颇深。渔山 仿古山水册,为默容作题跋甚多。霁庵史尔祉跋语说:“渔山盖有道者流,兴福默上人,常悬 榻以待,得渔山笔墨特多,余每过访辄索其所存画,一再展观。见其画如见其人。其书可思, 其人更可思也。墨公重其人,兼师其画,墨公之能自得师,并可贺。”2 2 吴渔山曾为兴福寺默容和尚作仿古山水册,并有题说:“予从苕溪归,过吴门,访默公。 默公留于兴福精舍,不觉两月。以去春索画索册,早晚戏弄笔墨,遂得十帧。”2 3 默容和尚与 渔山是诗画之交。康熙六年( 1 6 6 7 年) 吴渔山为默容写“卧雪图轴”。题云“涧瀑冰泉咽又 鸣,四山飞雪入窗明。自甘僵卧茅茨里。州县无求识姓名,予从梁溪至吴门兴福精舍。快雪 中默公属写此图。”虚斋录十四记长洲徐增跋默容山水册云,渔山名家子,行履高洁,超 然物表。能书与诗性好画。尝为余画桃源图。妙极,兹又为默公写此册。每一幅仿古一人,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i 誓,北平辅仁大学刊行,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页7 陈垣矍渔山先生年讲北平辅仁人学刊行,民周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页1 7 陈垭吴渔山先生年谱,北r 辅仁大学刊行,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页1 4 庞元济虚斋名俩录,乌程庞氏,清宣统几年( 1 9 0 9 ) 卷i 。网 庞元济虚斋名卿录,乌程庞氏清宣统7 c 年( 1 9 0 9 ) ,卷i 四,过云楼记 8 无不得其神髓。寄语默公,须宝藏之。2 4 默容的师父证研,和默容的徒弟圣予,和渔山也多有交往。康熙十四年( 1 6 7 5 年) ,渔山 曾为圣予重题仿古山水册云,吾禅友默容,从余绘事,有志于诗学,使其早得三昧,当以弘 秀名闻,不幸挂履高严。其命矣夫,壬子年来,每过与福,辄为陨涕,其徒圣予,复修家学, 一灯耿然,默容为不亡矣。此册往予为默容所作,今润色并及之。2 5 其时默容已于康熙十一 年( 1 6 7 2 年) 故去。 吴历 有“客舍三年半在僧,今宵喜共庚楼登。当窗月满共吟赏,隔 树莺适亦友朋”之旬。三年中有一半的时间与僧人一起在寺庙中度过,理应受到佛教教理的 影响,或者与挚友默容和尚探讨过释家宗义,但是吴历的诗作中极少留下释家的印记,吴历 也没有最终畈依佛门,由此可见,释家的终极信仰并未使其满意,在信仰之路上他还要继续 求索,从而萌发出问道之心。 2 后期天学诗 吴历的特点与贡献在与他与常人不同的天学诗。后期,他的诗歌中多有与教中人、事、 物、理相关之作。章文钦谓之“有意识地致力于天学诗的创作,以反映天主教的事物及自己 对教义的理解,其篇什之富,内容之丰,对天主教认识水平之高,皆推吴渔山为第一人。”2 6 从山水诗到天学诗的巨大转变,还要从许青屿侍御这位为吴历打开人生另一种局面的关 键人物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许青屿使得吴历将来走上与传统文人完全不同的向道之 路。 许青屿即许之渐,因杨光先反教案被罢黜。许之渐被罢官的原因是为李祖白( 天主教徒) 的天学传概作序,从而受到了杨光先的诘难。杨光先在不得己的 中说: “祖白无端造此妖言,出自何典? 往时利玛窦引中夏之圣贤经传以文饰其邪教,今祖白迳谓 中夏之圣经贤传是邪教之法语微言,祖白之罪,可胜诛乎? ”同书中还说:“祖白之为书也, 尽我大清而如德亚之矣,尽我大清及古先圣帝圣师圣臣而邪教之茁裔矣,尽我历代先圣之圣 经贤传而邪教之绪余之矣。岂止于妄而已哉! 实欲挟大清之人尽叛大清而从邪教,是率天下 无君无父也。”其中“邪教”即是天主教,可见许青屿是因为天主教辩护而遭罢黜的。 天学传概介绍天主教的发展和天主教与中国的关系,说明中国上古之学即天学,引 起了杨光先的弹劾。“书作于1 6 6 3 年正月,时值杨光先向天主教发难,著辟邪论、距西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谱,北平辅仁大学刊行,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页9 格庞元济虚斋名i 嘶录,乌程庞氏,清宣统元年( 1 9 0 9 ) ,卷卜四 拍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中华书局,1 9 9 9 年,页3 3 6 9 集等书。斥天主教为邪教,指责汤若望的新历“暗窃正朔之权以予西详”。李祖白此时作天 学传概有为其师汤若望辩护之意。杨光先读此书后勃然大怒,于三月底作与许青屿侍御 书批驳李祖白与许之渐。并把这些书呈交礼部,要求剪除邪教,依律正法。同年八月, 礼部开庭会审汤若望、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李祖白、许之渐等人。次年四月,五名信 教监官被冤杀,其中就有本书作者李祖白。”2 7 许之渐罢归后,与渔山往还最密,施愚山集( 卷六) 有许侍御诗序云:“青屿为侍 御,号敢言,以细故去官,日与其友吴渔山文酒相娱,放浪公卿耆旧间”2 8 诗钞中有 :尧峰钟磬里,一迳入云林。黄叶诗人兴,空山老衲心。茶桑秋 坞静,鸳鹭水天阴。谢屐都忘险,烟霞此地深。与许之渐共同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积累了深 厚的友谊。 康熙九年( 1 6 7 0 ) ,许之渐被重新起用,北上向皇上谢恩,邀吴渔山与其共同北行,这与 当时吴历求道的想法不谋而合。诗钞 云:“岁寒苍翠处,孤立见高风。鹤去梅犹 自。亭开山半空。群峰怜脉断,湖水爱流通。处士孤坟在,年年雪未融。”处士即是隐士, 孟子滕文公下称:“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 的人。此时的吴历看到了做为一个隐士的局限性,希望通过“流通”让自己的思想在接受新 事物的冲击后找到一个突破口。 3 9 岁的吴历随许青屿侍御北上入京,于1 6 7 0 年中秋后五日抵京。有 一首: 题“庚戌夏青屿待御同予北行,舟过广陵,许师六孝廉招游浔园,雨不果行,因感去春雨阻。” “池草绿生残梦在,莺花红暖闰春余。”预示着北京之行会有一个新的转变。此时的吴历正处 于信仰空仓期,充满了对终极问题,对“理”的疑惑,又出于遗民文人的影响失去了价值的 风向标。“迷津南北棹,来系柳残根。”( ) 吴历对他的北京之旅抱 有解决这些困惑的期待:“云移分甓社,雨去暗南徐。”“恩波将浩浩,犹恐只闻书。”( ) 。 对于北京之行,吴历写有“笔花含梦在,桐影下庭移。愿得邻王翰,墙过酒同i ! 逋。”之句。 ( ) 可见北京之行使他眼界大开,如“梦”中景象。用“梦”对 不确定的世界予以描述,表现了吴渔山此时对于未知的期待。而“邻王翰”一句则意味着吴 历此时已接受到一些异质文化的影响,向往在观摩和学习之后有所作为。 1 6 8 1 年,吴渔山随柏应理司铎前往澳门。柏应理于顺治十三年( 1 6 5 6 ) 来华,在江南传教。 2 7 李柑白天学传概,转引自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韩同】郑安德编,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 0 0 0 年,第3 9 册,页1 1 2 2 8 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h 版社,1 9 8 1 年,页3 9 5 1 0 康熙二十年在澳门乘荷兰船西行, 第十首云:“凤舶奔流日夜狂,谁能稳卧梦家乡? 计程前度太西去,今日应过赤道旁。”注:“计柏先生去程应过赤道”为先生在澳怀念西行途 中的柏应理之作。墨井集附 谓“康熙十九年奉檄回罗马,偕渔山先生首途,至 澳先生不果行。”2 9 第二十九首上联云:“西征未遂意如何,滞岙冬春两候过。明 日香山重问渡,梅边岭去水程多。”注:“柏先生约予同去大西,入岙不果。”可知渔山本欲 随伯应理西行,但无奈却在澳门滞留。这段时间内所作三巴集收录 三十首, 吟泳澳门风物,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天学诗”。 八十首,详细歌咏了天主教的教理、 教规、圣人、圣事等。此时渔山尚未进铎,处于学道期,也即是其系统地接受天主教教理, 思考人生终极意义的时期。 澳门地属葡国教区,无论是外在的气候、水土、衣食、建筑风格等方面,还是学道时要 接触的文字、语言和艰深的教理,对于吴渔山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第一 首云:“关头阅( 粤) 尽下平沙,壕境山形可类花。居客不惊非误入,远从学道到三巴。”诗 人通过澳口的关闸和莲花茎,越过状如莲花的莲峰山,来到远近闻名的三巴寺学道,心中的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澳门的民情风物超出了吴渔山的经验范围。 第五首“海气阴阳易晚天,渔 舟相并起炊烟”记“蜒人放舟捕鱼,以海为家,终岁不归”写出当地劳动者以渔民为主;第九 首“榕树浓阴地不寒,鸟呜春至酒家欢,来人饮各言乡事,礼数还同只免冠”,脱帽行礼的方 式不同于中国式的作揖问候;澳门早在一个世纪以前便有葡人进入,逐渐成为一个民事,军事 和宗教中心。1 5 7 6 年,教宗额我略十三世颁布通谕,在这里成立教区,涉及范围包括中国、 日本、朝鲜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传教基地。3 0 至吴渔山来到此地,澳门已是一个深受西方 宗教和文化影响的地方。 在澳门三巴静院的学道生活对吴历来说也是需要重新适应的。 第十七首“第 二层楼三面听,无风海浪似雷霆,”参照墨井题跋中:“墨井道人年垂五十,学道于三巴, 眠食第二层楼上,观海潮度日。”可见其学道生活的清苦。第二十首“前山后岭一钟声,醒却 道人闲梦断”。紧张的学习生活从很早就要开始。第十九首“红荔枝头月又西,起看风露眼犹 迷。灯前此地非书馆,但听钟声不听鸡。”每天都要学习到夜深,以至于乍一起身视力都模糊 了。当时天主教的圣经是拉丁文本,静院的教材大多用拉丁文写成,教会的礼仪亦通用 拉丁语。第二十六首“我写蝇头君鸟【写) 爪,横看直视更难穷。”说出了学习一门新语言的 神李问渔墨井集,c 张云章撰墨,l :道人传 ,徐家汇印书馆,宣统元年( 1 9 0 9 ) 刊,页1 2 如顾卫民时世丕变中的吴渔山及j 信仰的求索,文化杂志,澳门文化局m 版,中文版第5 i 期,2 0 0 4 年夏季刊。p 1 3 8 l l 困难,横看直视,难以穷究。但是渔山以五十高龄矢志苦学,在其余生不但学会了拉丁文, 而且用其深究神学知识和西方古典学术知识。为了能够专心学习,吴历甚至想焚弃心爱的笔 砚,停止作画,不再吟诗。第二十八首“老去谁能补壮时? 工夫日用恐迟迟。思将旧飞先焚砚, 且断涂鸦并废诗。”凡此种种,都表现了诗人向道的虔诚。 渔山于康熙二十二年( 1 6 8 3 ) 入耶稣会。年谱记:“1 6 8 3 年,耶稣会会士档,始载先 生名。先生洗名西满沙勿略s i m o nx a v c r i u s ,并循当时习俗,取葡式名ac u i l l l a 。入会后又取 西姓雅古纳。”3 1 之前在澳门的居住,是为研习教会圣学及拉丁文。入会后在澳门学习的两年 则属于教会的“初学”。1 6 8 4 年2 月发耶稣会初愿后,不久便返回南京,在毕嘉神父所创立 的“老人修院”里攻读神学和哲学。1 6 8 8 年8 月1 日,吴渔山与万其渊、刘蕴德由罗文藻主 教祝圣为司铎,是为华籍司铎由华籍主教祝圣者第一次。从此,吴历将余生奉献给了传教生 涯,以三余集为主的诗歌中也多有循循善诱的教会风格。 从渔山晋铎( 1 6 8 8 ) 到他去世( 1 7 1 8 ) ,共有3 0 年的传教生活。康熙四十二年( 1 7 0 3 ) 耶稣会的长上,对他有评语说:“在教区服务,能满人意,精于中国文学。”3 2 无论是在上海 协助张安当神父传道之时,在南京、浦东、苏州等处协助传教之时,还是去往嘉定传教,为 教友们成立方济各善会之时,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恪守教义,奉行教旨。 渔山在上海传教十年,住在敬一堂。三余集中有 一诗:“城近浦横郭,西 东路不遥。村行纺处月,艇待渡时潮。道化欣相得,士侬熟便招。十年劳未倦,忘却鬓霜凋” 方豪释:“渔山在上海传教十年”这十年,吴历在辛劳中度过,以至于两鬓霜白,但是为了 传教事业,他认为付出这样的辛劳是值得的。因此,他常常忘我地工作,以至于将陶冶性情 的的游历山水和吟诗作画都放到了一边: “春山花放濯晴湖,日载诗瓢与酒壶。客此 十年游兴减,画图追写亦模糊。”又有 :“九上张仲,于二十年间,以高丽纸素嘱予 画,予竞落户然不知所有。盍学道以来,笔墨诸废,兼老病交侵,记司日钝矣,兹写并题以 补”,诗中说道:“往昔年间事事忘,何从追检旧行囊? 赦书画债终无及,老笔今朝喜自强。” 费赖之明清问入华耶稣会士列传日:“吴渔山神父晋铎以后,把他奉教前所作的许多诗词 书画,能收回的重价收回,并把其中含有迷信色彩的付诸一炬。为了弥补他的诗画方面可能 引起的不良影响,他致力于编写歌颂天主、圣母、天神、圣体诸事和其他能激发信友们热心 虔诚的题材方面的作品。虽然他年事已高,而出门赶路,仍乐于步行,劝化教外人总是满怀 3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谱,北,i 辅仁大学刊行,民囝_ 二f 六年( 1 9 3 7 1 七月,页2 8 3 2 陈垣吴渔山先生年谱,北平辅仁大学刊行,民困二十六年( 1 9 3 7 ) 七月,页2 7 方豪方豪六f ,自定稿f 北:台湾书局,民国五十八年( 1 9 6 9 ) 。页1 6 5 0 1 2 热忱。他的言谈,常不外乎有关天主的事理。” 在三余集诗中,渔山往往以牧者、渔父自居。称为牧者是因为以“羊”比教友,称 为渔父,因为神父是“渔人的渔夫”,这都是取自新经中,耶稣基督所取用的譬喻。三余集 说:“渡浦去郊牧,纷纷羊若何? 肥者能几群,瘠者何其多! 草衰地远似牧迟,我羊 病处唯我知,前引唱歌无倦惰,守栈驱狼常不卧。但愿长年能健牧,朝往东南暮西北。”诗中 的羊指教友,牧羊指照顾教友。肥羊指虔诚热心的教友,而瘠羊指冷淡的教友。在叹热心者 少,冷淡者多的同时,他愿守栈驱狼、长年健牧,以尽人事。在“朋侪改业去渔人,闻此渔 鱼更苦辛。”( ) 之时,他不惜“破网修多两眼花,淘河不厌细雨虾。”( ) 将这一番事业坚持下去。三余集中还有 一首,“春江昨夜春水生,早放渔舟 春水行。自有纶竿把在手,不妨风雨绿蓑声。”以渔父形象自居,将所辖教区的教务管理得井 井有条。 渔山身为嘉定堂区的主任司铎,并不是安坐在家中,而是常常去游堂拜会教友。“游堂” 又称“神功堂”。当时江南各地的教会基层组织称为“堂口”,江南传教史对这种堂口有如 下描绘:“每一个堂口都有一个公所,就是专为集合教友而建的一座屋子,厅堂的深处立有一 座祭台,祭台上坚有帷幔,两旁各有一只小几桌,台上一般竖有一只十字苦像,一帧耶稣或 圣母的圣像,四只或六只粗制的烛台,一幅帷幔掩住了墙壁,以为小堂的底幕。”三余集 有“天风起涧壑,堂上满松声”;“堂开会佳客,听者心自倾”之句,可说是 当时游堂之内布道情景的写照。 吴渔山传道之勤,田问阡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三余集 :“村行人易倦,误走 问尤难。沟水通潮落,花箕夹路残。”其足迹遍布各个偏僻的村落,传教过程甚是艰难,而且 孤独。 :“日薄荒荒道,凭谁慰暮程? 独行心似火,四顾路来生。听鸟啼多异,逢人喜 且惊。不悉前去晚,山月出林明。”而 一诗中:“我因顾病回浦东,欲往正值秋潮大。” 等句,则形象地描述了在教友前不见古人重之时,渔山不论白天黑夜、冬天秋天,都不顾一 切起身前去做临终圣事。渔山的传教生活甚是清苦,从在嘉定巡视时所作的 中也可 以看得出来:“四壁漏痕如篆草,屋角风潮半倾倒,庭飘乱瓦同落叶,树连萝薜墙欲压。”生 活条件十分艰苦,凭着奉教护教坚定的信念,渔山无怨无悔,坚持传教。 渔山时时不忘传教事业。平时哪怕是舟车行路,都怀着一颗传教的心。三余集 :“常观江水浴江禽,带湿飞鸣入远林,感叹渡来多少客,不求一掬洗尘心。”希望渡 m 费赖之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 9 9 5 年,页4 “一4 “ 史式微江南传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 年第l 卷,页1 2 6 1 3 客能够聆听福音,一洗尘心。 :“饥雀寒多语,飞飞不出村。雪晴见荜户,翁媪曝 南暄。我来问路口,先与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空中起雾教学设计
- 2025政治高考云南省考试真题及答案
- 钢质防火门及隔音防火门安装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 医疗废物及污水处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肝胆胰腹腔外科学临床技能评估答案及解析
- 自我介绍战略书
- 超声科胸部超声检查操作技巧指南
- 现代设计方法自考
- 鱼类鉴别方法与储存技术
- 校园消防安全讲解
- 部门级安全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成人高考高起点理化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
- 非遗文化活动演出方案策划
- 2025年秋新人教版物理9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硒粒行业发展形势与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招合伙人课件
- 住院患者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
- 差旅费报销标准(2025财政版)
- 3.2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第1课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B版
- 医院用消毒剂的配制课件
-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