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仅存在四十四年的东魏北齐王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短暂,但它又是非常重要 的一段时期。作为由鲜卑或鲜卑化之人为主体建立政权,胡汉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 直为学界所关注。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一综合性的研究。 本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首先对高氏世系问题进行综述。有关高欢的出身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鲜 卑说、高丽说、鲜卑化汉人说。高欢的母系虽然已有鲜卑血统,但他出身于渤海高 氏不应怀疑。其次分析高氏政权的性质。高氏政权是一个鲜卑或鲜卑化之政权,这 个政权既为鲜卑勋贵服务又为汉族士人服务,从东魏北齐采取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 的文化制度来看,不能说这个政权是一个反汉化的政权。 第二章分析河北大族在高氏政权中的浮沉和汉族官僚与胡族官僚的合作。河北 大族在高氏政权初建之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渤海高氏和渤海封氏继续在政 权中发挥作用,而赵郡李氏和范阳卢氏则很快寂寂无闻。高氏政权建立后,很多汉 族士人通过名声才干或被推荐而进入仕途,他们特别是寒门出身者在一定程度上与 胡族官僚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章写东魏北齐时期的政治冲突及原因。首先,高澄执政时期汉族官僚崔暹、 崔季舒在其支持下纠劾鲜卑勋贵,到高洋执政时迫于勋贵压力二崔遭流放这一事件 应该是高氏父子在政权稳定后整肃勋贵以便为高澄顺利接班铺路的结果。其次,有 关乾明政变笔者认定为是一次大规模的胡汉冲突,并对发生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 这次冲突后,汉人势力遭受重创。再次,北齐后期的政治冲突错综复杂,交织着很 多势力的斗争,也不能定性为胡汉冲突,特别是对汉族士大夫的代表祖埏不应有如 此高的评价。 关键词:东魏北齐合作冲突 a b s t r a c t e a s t e r nw e id y n a s t ya n dn o r t h e r nq id y n a s t yw h i c ho n l yh a s4 4y e a r sa l t h o u g hi s v e r ys h o r tt i m ei nt h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 b u ti ti sa l s o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i m e s a sar e g i m e w h i c hb a s e d sb yt h em e i nb o d yo fx i a n b e io rx i a n b e i h u a ,t h eq u e s t i o no fh ua n dh a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h a sp a i da t t e n t i o nf o rt h es c h o l a r sf o ral o n gt i m e a l t h o u g hih a v el i t t l et a l e n t a n dl e a r n i n g , ia t t e m p t st od oaa l l a r o u n dr e s e a r c h t ot h i sq u e s t i o ni np r e d e c e s s o r s f o u n d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f i r s tc a r r i e so nt h es u m m a r yt ot h el i n e a g eq u e s t i o no fg a o t h e c o n c e r n e d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o fg a oh u a nh a ss e v e r a l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 :x i a n b e i t h e o r y , k o r e at h e o r ya n dx i a n b e i h u at h e o r y a l t h o u g ht h em a t e r n a ll i n eo fg a oh u a nh a d t h ex i a n b e ib l o o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 ,h i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s h o u l dn o ts u s p e c ti nb o h a ig a o c l a n n e x ta n a l y z e st h en a t u r eo ft h er e g i m eo fg a o t h er e g i m eo fg a oi sa p o l i t i c a l p o w e r , t h i s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o fx i a n b e io rx i a n b e ih u a ,i ts e r v e sf o rb o t ht h ex i a n b e i x u n g u ia n dt h eh a ne s q u i r e ,l o o k i n gf r o mt h e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 w h i c ht h e er e g i m eh a di m p l e m e n t e d ,w ec 锄1 。ts a yt h a ti ti sac 。u n t e r - s i i l i c i z i i l gr e 百m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h e b e il a r g ec l a nr i s ea n df a l li nt h er e g i m eo fg a o a n d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h u n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h e b e il a r g ec l a nh a sm a d et h et r e m e n d o u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w h e nt h er e g i m e o fg a oc o n s t r u c t si n i t i a l l yc o n s t r u c t s ,a f t e r w a r d ,b o h a ig a oc l a na n db o h a if e n gc l a n c o n t i n u et op l a yt h er o l ei nt h er e g i m e ,b u tz h a o j u nl ic l a na n df a ny a n gl uc l a na r e u n k n o w nq u i c h l y a f t e rt h er e g i m eo fg a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m a n yh a ne s q u i r e se n t e r si n t ot h e 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b yt h e i rr e p u t a t i o na n dt a l e n to r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f r o mo t h e r s ,t h e yw h o s p e c i a l l yh a v ei m p o v e r i s h e df a m i l y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sm a i n t a i n e dt h eg o o dc o o p e r a t i o n w i t h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h u n a t i o n a l i t yi n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w r i t e st h ep o l i t i c a lc o n f l i c ta n dt h er e a s o no fe a s t e mw e id y n a s t y a n dn o r t h e r nq id y n a s t yt i m e f i r s t ,t h eo f f i c i a l so fh a n n a t i o n a l i t yc u ix i a n ,c u ij i s h u i m p e a c ht h ex i a n b e ix u n g u iu n d e rh i ss u p p o r tw h e ng a oc h e n gi si np o w e rt i m e ,t h e y s u f f e r se x i l e su n d e rt h ep r e s s u r eo fx u n g u iw h e ng a oy a n gb e i n gi np o w e r t h i se v e n t s h o u l db et h er e s u l tt h a tg a oh u a na n dg a oc h e n g a t t e m p tt on e a t e nt h ex u n g u ia f t e rt h e r e g i m eb e i n gs t a b l ei no r d e rt h a tg a oc h e n gt a k e st h er e g i m eo v e rs m o o t h l y n e x t , i r e c o g n i z et h a tt h eq i a n m i n gc o u pd e t a ti sl a r g e s c a l eh ua n dh a nc o n f l i c t s ,a i l dh a v e m a d e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r e a s o nt ot h i sc o u pd e t a t a f t e rt h i sc o n f l i c t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h a ne s q u i r es u f f e r sh e a v yl o s s e s o n c em o r e ,t h ep o l i t i c sc o n f l i c t si nt h e 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h en o r t h e r nq id y n a s t ya r ea n f r a c t u o u s ,a n dm u c hf o r c eh a dc o n c 锄e d w i t ht h es t r u g g l e s ,s oi tc a n n o td e t e r m i n et h e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f l i c t so fh ua n dh a n , s p e c i a l l yz ut i n ga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h a ne s q u i r es h o u l dn o th a v es oh i g h a p p r a i s a l k e yw o r d s :e a s t e r nw e id y n a s t ya n dn o r t h e r nq id y n a s t y ;c o o p e r a t i o n ;c o n f l i c 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 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邋 作者签名: 左尘丝釜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 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 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 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硷易孕导师签名: 日期:型固蚜e l i o t :丝班心 绪论 一、研究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并 建立政权,各政权之间更迭频繁,民族矛盾也十分尖锐。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 历史上民族融合缓慢进行的时期,是两汉到强盛的隋唐帝国之间的过渡时期。前 人及当今学者对北朝史的研究,多集中于北魏和北周,北魏实施的均田制、孝文 帝的改革以及北周的府兵制和关陇集团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提及同北周一直对立的北齐,胡汉关系是被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一个 问题,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即北齐政权是一个反汉化的政权,鲜卑和汉人在 政治上发生了多次激烈的冲突,胡汉冲突是北齐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 作为一个鲜卑化的政权,北齐政治上的胡汉民族关系中存在着冲突的一面,但这 绝不是主流。除了冲突之外,在东魏北齐四十余年的历史中,汉族士人同高氏政 权和胡族官僚之间还是保持了相当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东魏北齐的胡汉关系尚有探讨的余地。本文就试着从汉族士人同高氏政权和胡族 官僚的合作以及东魏北齐政权中的政治冲突( 包括胡汉冲突) 入手,对胡汉关系 问题作出解释。 二、学术史回顾 1 、关于高氏世系问题的研究。史学界围绕高氏世系是否伪造持有不同的观 点。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 9 8 7 年版) 认为, 史料中记载高欢父祖十分清晰,远祖可冒认,三代以内冒认是不可能的,高欢就 血统而言为汉人。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 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 对高欢出自渤海高氏持肯定态度。但是,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对高欢世系提出几点疑问,认为高欢出自鲜卑是楼氏,缪钺东魏北齐政 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收在缪钺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 9 6 3 年版) 亦认为 高欢世系出自伪造,后附谭其骧先生观点,即高欢族属可能出自高丽。吕春盛北 齐政治史研究一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 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 9 8 7 年版) 综述 前人观点,并从高欢母系血统进行考察,认同高欢世系伪造说法。虽然姚薇元、 缪钺诸先生的怀疑有一定道理,并得到学界很多学者的认同,但我还是认同陈寅 恪和陈群的观点,即高欢的世系不应为伪造,他是鲜卑化的汉人,后面章节中有 笔者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2 、关于河北大族与高氏政权的合作。很多学者普遍认为高氏政权在获得稳 固后,开始对河北豪族进行压制,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 中国史研究, 1 9 9 7 年第2 期) 、侯旭东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 中国史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都持有这种观点。此外,陈爽高欢与河北大族(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对河北大族的作用有很高评价。但陈群仅仅 论述河北大族中的渤海高氏与高氏政权的关系,侯旭东以魏末到北齐天保七年这 一时间段为中心进行研究,陈爽仅仅就高欢信都起兵之前加以论述,因此,他们 都对河北大族与高氏政权的关系缺乏整体的研究。 关于汉族文官与高氏政权的合作。国内尚未见到独立成篇的文章。谷川道雄 北齐政治史与汉人贵族( 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 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强调汉人贵族在北齐政治中的作用,并指出高澄入朝 辅政成为汉人参与政治的转机,此外,他还指出汉人贵族中的新动向,即大批高 氏政权擢用寒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关于东魏、北齐政治斗争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 讲演录( 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 9 8 7 年版) 认为,北齐鲜卑贵族或鲜卑化贵 族反对汉人和汉化的胡人;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 收在缪 钺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 9 6 3 年版) 总结出东魏北齐四十余年最明显的鲜卑与 汉人的冲突有三次,但最终都以汉人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导致北齐的灭亡。万绳 楠北朝晚期鲜卑化和汉化两种力量的斗争(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 十三章,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3 年版) 继承了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认为北齐政 治的鲜卑化风气极重,而汉族地主的力量很小,北齐最高统治集团采取了打击“汉 儿”的政策,以杨惜和崔季舒等被杀为代表,另外,北齐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维 护鲜卑贵族的政治经济政策;熊德基鲜卑汉化与北朝三姓的兴亡( 熊德基六 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认为北朝的民族矛盾在孝文帝南迁前表现为 各民族间的战争和兼并,南迁后表现为汉化与反汉化的斗争。东魏北齐鲜卑汉化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高欢到孝昭帝高演为缓慢汉化时期,武成帝高湛到后主高纬 2 是胡化时期,他对汉人杨倍、祖埏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北齐是作为一个鲜卑化政权是不是就是反对汉人呢? 北齐政治史上的三次 大规模冲突是否全为胡汉冲突? 台湾学者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一北齐衰亡原 因之考察( 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 9 8 7 年版) 认为东魏北齐的政治冲突以君权 的巩固与转移为中心,而以胡汉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陆 学者相继提出质疑: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 文史哲1 9 9 3 年第3 期)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东魏北齐政治上前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汉人士族的冲突, 后期表现为鲜卑勋贵与西域胡化恩幸集团的斗争,以及西域胡化恩幸集团与汉人 士族的角逐;黄永年论北齐的政治斗争( 选自黄永年文史探微,中华书局, 2 0 0 0 年版,亦见黄先生所著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一章北齐政治斗争 的真相,上海书店,2 0 0 5 年版) 则完全不同意北齐政局与民族问题有过多关涉, 他对缪钺先生的观点进行了逐一批驳,认为北齐内部的政治斗争乃文人与勋贵之 争、文人与武人之争。这些质疑是非常有见地的,但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诸位学者 的看法,因此,这一问题尚有探讨的余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前人在研究东魏北齐胡汉关系时存在两点不足: 第一,对有关汉族士人同高氏政权的合作以及胡汉官僚的合作缺乏整体的考 察和研究。 第二,关于东魏北齐政治冲突的研究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东魏北齐历史上胡 汉冲突不断;北齐的政治斗争与民族问题无关。 第一章东魏北齐政权的性质 第一节高氏世系问题综述 关于北齐高氏之世系问题,前人及当今学者已有不少研究。姚薇元北朝 胡姓考一书中认为高氏来自鲜卑是楼氏,首先对高欢祖父高湖出自鲜卑提出三 点证据:汉史中无太傅高裒其人;高庆、高泰、高湖三世皆仕慕容氏,归魏 后,仍总领代东诸部;其子孙之名多类鲜卑。因高欢乃高湖之孙,所以高齐本出 鲜卑族。1 缪钺先生在他的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一文中即认为 高欢对于中原望族渤海高氏之关系,殊多可疑,其世系或出于伪造。2 熊德基先 生在鲜卑汉化与北朝三姓的兴亡一文中认为高欢“原是北魏怀朔镇的个鲜 卑府户。但因当时社会崇尚门第,他便冒充汉人渤海蓓县名族高氏之后。 3 但是 关于这一点,熊德基并没有展开。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中认为,领民酋长皆鲜卑或服属于鲜卑之敕 勒、匈奴、契胡族,而高欢曾当过领民酋长,因而怀疑高欢非汉人。他还特别指 出高氏之母系多为鲜卑人,如高欢祖母叔孙氏当是鲜卑,其母韩氏或是步大汗氏 改之韩氏,高欢娄后亦是代北人。4 关于高欢母系血统,台湾学者吕春盛给了较 为详细的考察5 ,但还是在周一良先生论证的基础之上对高欢祖母、母亲和妻子 所作的较为细致的工作。 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一文对高欢出身渤海高氏家族持肯定态度,“倘 若世系久远,高欢伪托出自渤海高氏尚可混淆事实;然自高谧至高欢不过三世, 在谱系严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恐难掩人耳目,是其一。其二,若高欢本为鲜卑 人,仅为借助高氏地方势力而改汉姓名,也恐与事实不符。实际上,高欢与高氏 地方势力接触的时间很晚,他不可能至此才改姓名。在此之前,他更无依托渤海 高氏、改为渤海高氏的理由。”另外他又举出墓志中的例子:汉魏南北朝墓志集 释收录的高建墓志日: 公讳建,字兴国,渤海修人也。曾祖湖燕散骑常侍、吏部尚书,魏 1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3 4 1 3 7 页 2 缪钺: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 9 6 3 年3 月版 3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4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h ;自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第1 9 9 2 0 2 页 5 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原因之考察,第2 1 2 2 页,台北久学j f l 版委员会,1 9 8 7 年版 4 凉州镇都大将、秦州刺史、东阿侯。祖拔,广昌镇将、燕州刺史。 父猛,鄯善镇录事参军。 起家为马场大都督。时属河陕未夷,崤冲尚梗,犬羊万计,口覆王陵。 而大行台尔朱天光受肾庙中,扬旌阃外,公入参谋画,出摧妖旅除宁远 将军、奉车都尉,迁前将军、太中大夫。既而诛行跋口,寇结晋阳,城雉失 金汤之固,河洛无藩篱之限献武皇帝观白虎之戏,受赤雀之符,眷升 以陈罪,抗义旗而虐。公既地属维城,戚当宗子,同心戮力,组钾持戈 除使持节、都督齐州诸军事、本将军、齐州刺史。 据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所考,这里的高建即魏书高湖传之高达。建、 达形似而讹。高湖传因原文有阙,故高达世系不清。所幸同上书还有高建 妻王氏志,称高建为“神武皇帝再从弟”。可知高建( 或高达) 与高欢系同祖的堂 兄弟。这是高欢出自渤海高氏的一个铁证。1 下面,本人针对缪钺先生的观点,尝试作一简要分析。 文献中记载高欢一族世系者,仅见魏书卷3 2 高湖传和北史卷6 齐神武纪。齐神武纪比较简略:“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 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宝败,国乱,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湖生 四予,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谧生皇考树” 晋书卷1 0 8 慕容魔载记: 高瞻,字子前,渤海蓓人也。少而英爽有俊才,身长八尺二寸。光熙中, 调补尚书郎。属永嘉之乱,还乡里,乃与父老议日:“今皇纲不振,兵革云扰, 此郡沃壤,凭固河海,若兵荒岁俭,必为寇庭,非谓图安之所。王彭祖先在幽、 蓟,据燕、代之资,兵强国富,可以托也。诸君以为何如? ”众成善之。乃与 叔父隐率数千家北徙幽州。既而以王浚政令无恒,乃依崔毖,随毖如辽东。 汉武帝设玄菟郡,隶属于幽州,这个时期高隐应该为玄菟太守,随后因对王 浚不满,或可能与王浚关系不和,高隐、高瞻在举家北迁幽州后,又转而依附崔 毖。 资治通鉴卷9 1 晋纪十三:“平卅i n 史崔毖,自以中州人望,镇辽东, 而士民多归慕容庞,心不平。数遣使招之,皆不至,意魔拘留之,乃阴说高句丽、 1 参见陈群:渤海赢氏与东魏政治,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第2 期,第7 6 页 5 段氏、宇文氏,使共攻之,约灭庞,分其地。毖所亲勃海高瞻力谏,毖不从。 这个时期,高氏为崔毖所亲重。后来,崔毖惧战而逃,“毖与数十骑弃家室奔于 高句丽,魔悉降其众,徙焘及高瞻等于棘城,待以宾礼。”1 这样高氏又归附慕 容氏,慕容氏给予他们以优待,很自然的就出现高庆、高泰和高湖三世仕于慕容 氏的情况。 高湖因为向慕容垂进言不要让太子慕容宝出兵魏国,而被免官。后来,慕 容宝上台后启用,但最终因为“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2 ,归附了北魏政 权,并被授予官职。 有关高湖及其以上世系,缪钺先生没有展开叙述,他对高湖以下世系提出 几点质疑,下面简要转述其观点。 首先引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六八高允与神武为近属条云:“魏 书卷4 8 高允传:渤海人,祖泰,在叔父湖传。神武本纪云:六世祖 隐,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湖生谧,谧生树生,是为皇考。然则,允之祖 即欢高祖,允是欢五世内从祖,近亲属也,欢贵,执魏政,以允之名望,无所追 崇,恐有亡佚。王鸣盛认为高欢不追崇高允恐史文亡佚,而缪钺先生则据此怀 疑高欢世系出于伪造。 接着又引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所作出的结论即因领民酋长皆鲜 卑或服属于鲜卑之勃勒、匈奴、契胡族,而高欢曾为领民酋长,因此推论高欢或 本非汉人。 最后缪钺先生给出自己的质疑:据魏书,高欢之祖谧“拜兰台御史,寻 转治书,掌摄内外,弹纠非法,当官而行,无所畏避,甚见称赏。”而北史 则谓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再就是魏书卷3 2 高湖 传谓高谧“延兴二年九月卒,时年四十五。树生弟翻。”谧卒年即树生生年, 且树生又是长子,何以能有弟。 于是缪钺先生解释道:“盖高湖、高谧乃渤海高氏,入仕魏朝,高谧或本 无子嗣,高欢乃塞上鲜卑或汉人久居塞上而鲜卑化者,既贵之后,伪造世系,冒 认高谧为祖,谓其父树生为谧之长子,以附于渤海高氏之族。魏收于齐文宣天保 中修魏书,即据此伪托之世写入。然高谧仕宦中朝,其子孙何以远居怀朔。 1 晋书卷1 0 8 慕容庞载记,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8 0 7 页 2 魏书卷3 2 高湖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7 5 1 页 6 高欢贫贱,本系事实,树生官爵,亦出伪造。 1 魏书卷3 2 高湖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详尽的高氏世系,如果把 高允一支补入的话,就成为一张详细的自高泰以后子孙世系表。魏书卷4 8 高允传:“高允,字伯恭,渤海人,祖泰,在叔父湖传。 ,可见高允的确为高 欢五世内从祖,然而魏书高湖传后提及的高湖兄弟几人中并没有高允的父 亲高韬一系,是史官之疏漏( 或史文亡佚) ,还是为了避免两传的重复,抑或是 我们据此怀疑高欢世系伪造的证据? 下面我们就对高湖兄弟三人及其各自子孙 做一番考察: 魏书卷4 8 高允传:“父韬,少以英朗知名,同郡封懿雅相敬慕。为慕 容垂太尉从事中郎。太祖平中山,以韬为丞相参军。早卒。 可见,同高湖一样, 高韬也仕于后燕政权,从“太祖平中山,以韬为丞相参军 看出高韬似乎并没有 中途叛燕奔魏,而是在道武帝平定中山后才归附北魏的,并被授予官职。高允“少 孤夙成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 羊。郡召功曹。”凭借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而后被征召入仕,没有依靠父辈的 力量。“允弟推,早有名誉。太延中,以前后南使不称,妙简行人。游雅荐 推应选。诏兼散骑常侍,使刘义隆,南人称其才辩。“推弟燮,亦有文 才。世祖每诏征,辞疾不应。恒讥笑允屈折久宦,栖泊京邑。常从容于家 魏书卷3 2 高湖传:“湖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 加右将军,总代东诸部。世祖时,除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镇姑臧,甚有惠 政。高湖率户归魏,并总代东诸部,这里的“部”应该为胡人部落无疑。高湖 的儿子中长子高真“自泾州别驾,稍迁定安太守,甚著声绩。”高真弟高各拔“广 昌镇将”,各拔子猛虎“鄯善镇录事”;高谧“天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 散,专典秘阁”:高谧弟高稚“薄骨律镇将、营州刺史”,稚子陀则为“沃野镇 长”。可见高湖的子孙中有几人为边疆镇将的,其中他的孙子高陀还为六镇之沃 野镇长。 魏书卷3 2 高湖传:“湖弟恒,慕容垂钜鹿太守。太祖时,率郡降, 赐爵泾县侯,加龙骧将军,仍守钜鹿。”高湖弟高恒也是在仕于后燕政权时主动 归附北魏,并且是“率郡降”。其后高恒的孙子高干曾为“鄯善镇远府长史”。 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第8 2 页 7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高韬一支异于高湖、高恒两支,韬早卒,似乎没能给 子孙带来什么实惠,高允入仕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才学,其弟高推使于刘宋,南人 都称赞他有才辩,另一弟高燮“亦有文才”,走的是汉族文化大族的路子,逐渐 与高湖高恒支疏远。这是不是高允一支后来没有被高欢追崇的原因呢? 高湖在北 地为官,与胡人联系密切,习武之风较浓,子孙也多为边疆镇将,其中他的孙子 还任沃野镇长,第三子高谧,以功臣子召入禁中为官,且因“弹纠非法,当官而 行,无所畏避 1 而“坐法徙居怀朔镇”2 ,因为世居北地,遂慢慢开始了同鲜卑 等胡族的融合。 缪钺先生认为,高谧仕宦中朝,其子孙何以远居怀朔。此说实难认同。六 镇地区的居民主要有北魏亲贤、高门子弟、良家酋附、中原强宗子弟、犯罪配边 及俘虏徙边者、保留有部落组织的部落成员,所以高谧极有可能因“弹纠非法, 当官而行,无所畏避 而“坐法徙居怀朔镇”,魏收在北齐天保年间修魏书, 写到有关文宣帝高洋祖父、曾祖事迹时,不得不有所避讳,故对高谧有所美化, 略去“坐法徙居怀朔镇”而不载入。 缪钺先生认为高欢父高树生的官爵也是伪造的,稽诸史籍,此说法是可以成 立的。魏书卷3 2 高湖传:“蠕蠕侵掠,高祖诏怀朔镇将、阳平王颐率众讨 之。颐假树生镇远将军、都将,先驱有功。树生尚气侠,意在浮沉自适,不愿职 位,辞不受赏。孝昌初,北州大乱,诏发众军,广开募赏。以树生有威略, 授以大都督,令率劲勇,镇捍旧蕃。北史卷6 齐神武纪记载神武帝高欢 “家贫,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在延昌二年高树生死去时, 高欢已经长大成人,假如高树生如传中所讲官拜大都督的话,高欢也不至于如神 武帝纪中所说的那样即娶了武明皇后以后,才得以为怀朔镇队主这样非常不起 眼之职。所以,当高谧坐法徙居怀朔后,其家就开始败落是无疑的。 陈寅恪先生指出:“远祖可冒认,三代以内要冒认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 高欢为高湖之后,籍贯为渤海蓓县,民族为汉人。”3 故虽然对于五世内从祖高 允一支没有被追崇,以及高谧卒年即高树生之生年、且高树生还有弟高翻这两点 尚不能很清楚解释,以及从高欢母系来看,高氏已具有鲜卑血统,然并不能下结 魏书卷3 2 商湖传,第7 5 2 页 2 北史卷6 齐神武纪,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0 9 页 3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南整理,黄山。 s 社1 9 8 7 年版,第2 9 3 页 论说高欢不是出自渤海高氏。综上所说,高欢出自渤海高氏,因祖先徙居怀朔镇 后,与鲜卑人通婚而逐渐鲜卑化的看法,当更为可信。 第二节高氏政权的性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认为:“高欢集团是依靠六镇鲜卑贵族,尤其是以 怀朔镇鲜卑贵族的支持起家的。因而他认定自己的政权,应该是鲜卑人的政权, 这个政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保证鲜卑贵族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他也争取汉族的门 阀世族参与政权,作为政权的第二种支持力量。 1 黄永年指出,北齐高氏之鲜卑 化为人所共知,然根据陈寅恪先生所述隋唐制度多承北齐以及隋书地理志 证实,北齐社会经济文化之优于北周。2 韦琦辉认为,正由于东魏、北齐的统治 者高氏从文化上讲是鲜卑人,以鲜卑语为国语实行胡汉分离的统治政策,全国军 队绝大多数是鲜卑人,鲜卑人在经济地位上也明显高于其他各族人,鲜卑化很深 的勋贵集团是东魏、北齐的核心和支柱统治集团,所以说东魏、北齐政权是一个 鲜卑族政权。但就整个东魏、北齐来看,并不存在一个鲜卑化或反汉化的政策, 相反,东魏、北齐对汉文化的接纳程度是相当高的。3 吕春盛仅仅指出北齐政权 的基础“是以六镇南下的鲜卑或北族镇民与山东地区的豪族为主要人物,以邺城 为中心的山东地区经济、文化为立国之资源。”4 他没有明确高氏政权的性质。 下面就结合诸位学者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对此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高氏政权中鲜卑勋贵享有至高的权力和荣誉,一直到 北齐后主时代大将斛律光之死才算基本结束。 据上节所述,高欢乃鲜卑化之汉人。跟随他打天下的将领们也多是鲜卑或鲜 卑化之人,虽然在信都建义时有河北大族势力的加入,但这些鲜卑勋贵们在高氏 政权中的地位远非汉族人士所能比。从文宣帝高洋受禅之后所封异姓王以及孝昭 帝高演即位后所列配享庙庭名单即可以看出端倪: 又诏封功臣厍狄干为章武王,斛律金为成阳王,贺拔仁为安定王,韩轨为 安德王,可朱浑道元为扶风王,彭乐为陈留王,潘相乐为河东王。5 1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5 4 页 2 黄永年:论北齐的文化,刊白陕两师范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 3 韦琦辉:勋贵集团与东魏北齐政治,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 0 0 5 年 4 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一北齐衰广原冈之考察,第4 4 页。 5 北齐书卷4 文宣帝纪,中华书局1 9 7 2 年版,第5 2 页 9 诏以故太师尉景、故太师窦泰、故太师太原王娄昭、故太宰章武王厍狄干、 故太尉段荣、故太师万俟普、故司徒蔡偏、故太师高乾、故司徒莫多娄贷文、 故太保刘贵、故太保封祖裔、故广州刺史王怀十三人配飨太祖庙庭,故太师清 河王岳、故太宰安德王韩轨、故太宰扶风王可朱浑道元、故太师高昂、故大司 马刘丰、故太师万俟受洛干、故太尉慕容绍宗七人配飨世宗庙庭,故太尉河东 王潘相乐、故司空薛惰义、故太傅破六韩常三人配飨显祖庙庭。1 高洋所封七个异姓王中无一人是汉人,高演所列配享高祖、世宗和显祖庙庭 名单中只有河北大族高乾、高昂、封隆之( 祖裔) 和河东大族薛修义上榜。可见, 直到皇建元年( 公元5 6 0 年) 以军功起家的鲜卑勋贵们在高氏政权中所处的地位 之高。他们死后,第二代勋贵又相继在政权中占据高位,如斛律金之子斛律光、 段荣之子段韶、娄昭兄子娄教等。 汉族士人也不乏位至宰辅掌握大权而想有所改变现状者,杨情便是突出的例 子,但在乾明元年爆发的冲突,汉族官僚势力最终败下阵来,从此一蹶不振。 其次,从经济文化上来说,北齐统治区内仍然是务农桑而尚儒学,经济政策 也是为鲜卑勋贵和世家大族服务。 黄永年先生在对隋书地理志记载北齐统治地区状况得出结论:“可见 除洛阳、邺城以至济南等少数大城市尚商贾而巧伪侈靡外,北齐统治区内多数是 务农桑而尚儒学。也就是在封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当时较为 先进的文化。 2 又根据河清三年( 公元5 6 4 年) 定令: 奴婢受田者,亲王止三百人;嗣王止二百人;第二品嗣王已下及庶姓王, 止一百五十人;正三品已上及皇宗,止一百人;七品已上,限止八十人;八品 已下至庶人,限止六十人。奴婢限外不给田者,皆不输。其方百里外及州人, 一夫受露田八十亩,妇四十亩。奴婢依良人,限数与在京百官同。丁牛一头, 受田六十亩,限止四牛。3 “北齐这次的新令,对奴婢的人数、耕牛的头数和授田的数目,都比北魏孝 文帝时有了详细的规定。但就实际情况说来,一个庶人可以拥有奴婢六十人,以 1 北齐书卷6 孝昭帝纪,第8 2 8 3 页 2 黄水年:论北齐的文化,第3 2 页 3 隋书卷2 4 食货志,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第6 7 7 页 1 0 一奴授田八十亩、一婢受田四十亩计算,那么六十人中,奴婢各半,三十奴共受 田两千四百亩,三十婢共受田一千二百亩,丁牛四头,共受田二百四十亩,合计 一个庶人如有奴婢六十人,丁牛四头,就可以分到土地三千八百四十亩之多。所 以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说:广占者,依令,奴婢请田,亦与良人相似,以无 田之良口,比有地之奴牛。可见当时的鲜卑勋贵和世家大族,他们拥有奴 婢的数量很多,他们一定在奴婢受田的名义下,向政府请领到比三千八百四十亩 更多的土地,所以这种规定,实际上是对他们有利而无害的。”。 至于制度文化方面,北齐的制度多承袭北魏,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 论稿已有精辟论述,兹不赘言。 通过上一节以及以上分析,可见东魏北齐政权是一个鲜卑或鲜卑化之政权, 这个政权既为鲜卑勋贵服务又为汉族士人服务。鲜卑勋贵通过军功获取至高的权 力和荣誉,但同时汉族士人也参与进来,河北大族在高氏政权初建之际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汉族文官在处理政事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有一些汉族文官获得信任 而位至宰辅,与鲜卑勋贵并驾齐驱。从东魏北齐采取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的文化 制度来看,不能说东魏北齐政权是一个反汉化的政权。共存于这个政权下胡汉官 僚由于一定的原因,政治上出现一些政治冲突是难免的,但冲突绝对不能算是胡 汉关系的全部。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i j j 版社,1 9 8 0 年1 2 月版,第5 9 6 5 9 7 页 舟 l l 第二章汉族士人与高氏政权 第一节河北大族在高氏政权中的浮沉 北魏末年,六镇起义爆发,随后秦陇响应,不久,杜洛周、鲜于修礼又反于 河北,天下大乱。高欢在尔朱荣死后,设计从尔朱兆手里获得了统领六镇流民的 权力,建明元年( 公元5 3 0 年) ,高欢又用计“请令就食山东,率领流民逃离晋 阳尔朱兆的控制。这时高欢虽然逃出晋阳,前往山东,但仍然处于无地盘、无粮 草的窘迫状况,渤海高氏、渤海封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等河北大族的支持, 就成为高氏政权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推进因素。 很多学者都看到了河北大族在高氏政权建立中的作用。吕春盛认为:“六镇 余众与汉人豪族的结合,使高欢的势力更为壮大,这才使高欢有与尔朱氏正式对 抗的足够力量。1 陈爽更是突出河北大族在信都建义中的作用,认为高欢虽然取 得了原六镇兵士的控制权,但到高欢到任之时,“二十余万”军卒已经“诛夷者 半,且高欢东出,遣军留守,兵力又大打折扣,而此时高欢面临着一个更为严 峻的问题就是并肆饥馑,士卒寒馁,军心不稳。所以“高欢在取得河北大族的支 持之前,实力有限,尚未形成一支完全独立的政治势力,不得不打着尔朱氏的旗 号,行抄掠之事。”“这一时期高欢羽翼未丰,尚须借重河北的地方武装,此为显 见之事;另外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军队的粮食给养匮乏,军心不稳,欲解决这一问 题,则必须取得河北大族的支持。大乱之后,中原饥馑,粮食主要集中在世家大 族手中。”2 从高欢夺尔朱荣妻子的马匹以及不敢暗杀尔朱兆就能看出,他刚得到的六镇 流民军队在离开晋阳时尚还不能称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力量。北齐书卷一神 武纪上记载: 神武乃自晋阳出滏口。路逢尔朱荣妻北乡长公主,自洛阳来,马三百匹, 尽夺易之。 兆投刀于地,遂刑白马而盟,誓为兄弟,留宿夜饮。尉景伏壮士欲执兆, 神武啮臂止之曰:“今杀之,其党必奔归聚结。兵饥马瘦,不可相支,若英雄 1 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一北齐哀广原冈之考察,第3 8 页 2 陈爽:世家大族j 北朝政治,第1 7 5 1 8 1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版 1 2 崛起,则为害滋甚。不如且置之。兆虽劲捷,而凶狡无谋,不足图也。 虽然高欢的军队兵饥马瘦,缺少粮草,但“欢至山东,约勒士卒,丝毫之物 不听侵犯,每过麦地,欢辄步牵马。远近闻之,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益归心焉。” 1 因此得到河北大族的欢心,准备把他当成明主投靠。当高欢一到滏口,冀州大 族代表人物高乾就和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亲自去滏口联络,欢迎他带领六镇兵民 去信都。赵郡李氏的代表人物李元忠也赶到滏口,表示对高欢的支持。高欢就这 样兵不血刃的进驻信都。高欢进入信都后,范阳大族代表人物卢文伟也遣子纳诚。 关于高乾等奉迎高欢之详情,史书记载: 属齐神武出山东,扬声以讨乾为辞,众情惶惧。乾谓之日:“高晋州雄材 盖世,不居人下。且尔朱弑主肆虐,正是英雄效节之时,今者之来,必有深计。 勿忧,吾将诸君见之。”乃间行,与封隆之子子绘,俱迎于滏阳。因说神武日: “尔朱氏酷逆,痛结入神,凡厥生灵,莫不思奋。明公威德素著,天下倾心, 若兵以忠立,则屈强之徒不足为明公敌矣。鄙州虽小,户口不减十万,谷秸之 税,足济军资。愿公熟详其计。”神武大笑日:“吾事谐矣! ”遂与乾同帐而 寝,呼乾为叔父。2 会齐神武东出,元忠便乘露车载素筝浊酒以奉迎。元忠进从横之策, 深见嘉纳。又谓神武日:“殷州小,无粮仗,不足以注大事。冀州大藩,若向 冀州,高乾邕兄弟必为明公主人殷州便以赐委。冀、殷合,沧、瀛、幽、定 自然弭从。唯刘诞黠胡,或当乖拒,然非明公之敌。”神武急握元忠手而谢焉。 3 在北魏末年空前的大动荡中,虽然冀州“户口不减十万,谷秸之税,足济军 资”,但河北大族的势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卢文伟广积粮草,率乡闾屯守范 阳,却一战为杜洛周所擒;李元忠“率宗党做垒自保”,连破葛荣,最终仍不免 被执;高乾兄弟出降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罢职还乡,又将高 昂诱擒,“禁于驼牛署”。因此,“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认识到,以一家一姓的 势力已不可能保全自身的宗族利益,即使最低限度的结境自守也难以实现, 必须结成更为广泛的政治和军事联盟。于是,选择和投效明主,成为这一时 1 北齐书卷1 神武纪l :,第6 页 2 北史卷3 1 高允传乾附传,第1 1 4 1 1 1 4 2 页 3 北史卷3 3 李灵传拿元忠附传,第1 2 0 2 1 2 0 3 页 期河北地方豪强的一种普遍的心态。”1 当时河北的第一重镇相州( 治邺,今河北 临漳县西南) 掌握在尔朱氏的亲信契胡族的冀州刺史刘诞手里,殷州( 治广阿, 今河北隆尧县东) 掌握在尔朱氏族人殷州刺史尔朱羽生的手里。幽州( 治蓟,今 北京市西南) 刺史刘灵助已举兵反尔朱氏,并自称燕王,尔朱氏任命其亲信侯渊 为定州( 治卢奴,今河北定县) 刺史,来对付刘灵助。冀州( 治信都,今河北冀 县) 掌握在赵魏大族封隆之和高乾、高昂兄弟手中。这时候河北大族所效力的“明 主 是刘灵助,但他在普泰元年( 公元5 3 1 年) 被杀,他们便把注意力转移到高 欢身上,向高欢纳诚。并开始“逼迫 他起兵反对尔朱氏。 到达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