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罗香林百越民族研究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o - _ _ _ _ _ - - 一 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rm a s t e rd e g r e ei n2 0 1 0 !iii iji f f i l li llrj l li f l l li i i r l f l l l l r l l l r y 17 4 3 9 0 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n u m b e r :5 1 0 7 2 9 0 2 0 0 8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o nl u ox i a n g l i n s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 i t y d e p a r t m e n t :h i s t o r yd e p a r t m e n t m a j o r :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a n d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s t u d y s p e c i a l t y : m o d e r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o r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w a n gd o n g c a n d i d a t e :l i ux i a o y a n f i n i s h e di na p r i l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尹位论文男茜徘舀越嗽秭探,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碌彰博士( 请勾:澎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 作者签名:斟 日期矽眸f 月缃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嗲蛮榔越蝴初探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 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 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 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 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于年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年2 - 月坪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 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 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 上述授权) 。 割型! 艳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朱政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房鑫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胡逢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路新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邬国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罗香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百越民族史研究专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 教育,青年时代求学于清华大学,受教于梁启超、朱希祖、陈寅恪、陆懋德、孔繁需、 钱玄同、孙隘堪、张星娘、冯友兰、许地山等诸多名师。正是在清华求学期间,他奠定 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还培养了自己对中国民族史、尤其是对百越民族史研究的浓厚 兴趣。他在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建树甚多,成就突出,先后发表论文2 0 多篇,出版著 作两部中夏系统中之百越和百越源流与文化。从我国现代民族史学科的建 立与发展角度来看,罗香林不仅是我国最早系统地从事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学者,而且还 开创了民族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中国现代民族史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罗香林在1 9 4 9 年以后长期执教于香港,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 得他的学术成就在大陆学术界长期隐而不彰。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术界对罗氏在客家 学、香港史、中外交通史和宗教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所关注,并已发表不少研究论 文:但是,对他在民族史、尤其是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获创,依然鲜有论及。有 鉴于此,本文以罗香林在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论著为第一手材料,力图通过 对这些学术成果的仔细研读和梳理,系统地总结其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特点,并 力图恰如其分地评价罗氏在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及其影响。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述罗氏的生平,分析罗氏的家学渊源和优越的师友资源对 其学术人生的重大影响,并揭示其从事百越民族史研究的缘由。第二章详细解读罗氏在 从事百越民族史研究时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及其实践。第三章系统分析罗氏在百越民族 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及其不足。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罗香林,百越民族史,理论方法 a b s t r a c t l u ox i a n g l i nw a sa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a sw e l la sa ne x p e r to n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i nm o d e r nc h i n a h ew a sw e l le d u c a t e df r o mh i sf a m i l yw h e nh ew a sv e r yy o u n g w h e nh eg r e wu p ,h ep u r s u e dh i ss t u d i e sa t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 w h e r eh es t u d i e du n d e r ac r o po f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t e a c h e r s ,s u c ha sl i a n gq i c h a o ,z h ux i z u ,c h e ny i n q u e ,l u m a o d e ,k o n gf a n y u ,q i a nx u a n t o n g ,s u na i k a n ,z h a n gx i n g l a n g ,f e n gy o u l a n ,x u d i s h a na n ds oo n l u ox i a n g l i nd e v e l o p e dh i si n t e r e s ti n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 e s p e c i a l l y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i nt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 , w h i c hl a i dag o o d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h i ss c h o l a r l yp u r s u i t si nt h ef u t u r e h ea c q u i r e dl a r g en u m b e r so fo u t s t a n d i n g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 f o re x a m p l e ,h ep u b l i s h e dm o r et h a nt w e n t y a c a d e m i ct h e s e sa n dt w ow o r k s f r o m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 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k n o w l e d g e ,n o to n l y l u ox i a n g l i nw a st h ee a r l i e s ts c h o l a ri n r e s e a r c h i n g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 b u ta l s oh eb r o u g h ta b o u tn e ww a y s i n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m a d eh i mo c c u p y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m o d e r n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 l u ox i a n g l i n s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w e r en o tw e l l k n o w ni nc h i n e s e m a i n l a n d sa c a d e m eb e c a u s eh et a u g h ti nh o n gk o n gf o ral o n gt i m ea f t e r1 9 4 9a n d s o m eo t h e rf a c t o r s a f t e rc h i n e s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n e s s ,m a i n l a n d s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h a v e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l u ox i a n g l i n s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nh a k k a o l o g y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 h o n gk o n g ,r e l i g i o n sa n dt r a f f i c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a n dh a v ep u b l i s h e ds o m er e s e a r c h t h e s e s ,b u tt h e yh a v en o td e a l tw i t hl u ox i a n g l i n sf r u i t so n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e s p e c i a l l y 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i nt h ef i g h to ft h i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r e a dc a r e f u l l yl u o x i a n g l i n sm a t e r i a la tf i r s th a n d ,c o n c l u d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h i st h e o r y , m e t h o d sa n d f e a t u r e s ,e v a l u a t e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a n di n f l u e n c e so nb a i y u es p h e r e t h i sp a p e ri n c l u d e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k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l u o x i a n g l i n sf i f e ,h i sf a m i l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a c a d e m i cl i f e f r o mh i s t e a c h e r sa n df r i e n d s ,r e v e a l st h ec a u s e so fh i s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t h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n t e r p r e t si nd e t a i ll u ox i a n g l i n st h e o r y , m e t h o d s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 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h i s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t h e f o u r t hc h a p t e rp r e s e n t sm yo w ni d e a s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sb a s e do nt h ew h o l ep a p e r k e yw o r d s :l u ox i a n g l i n ,b a i y u e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s 目录 第一章生平与学术缘起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1 1 第一节理论探索与方法建构1 2 第二节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实践1 7 第三章百越民族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2 6 第一节成就2 6 第二节不足3 2 结语3 5 参考文献3 6 后记42 1 3 5 起 一 缘 的 究 一 研 一 承史 师族 与民平学越生家百 罗香林( 1 9 0 6 1 9 7 8 ) 香港大学任教时留影 4 挣 第一章生平与学术缘起 一、生平 罗香林,字元一,号乙堂。1 9 0 6 年1 0 月1 9 日生于广东省兴宁县宁新镇水楼村, 即今“世界客都”梅州市下辖的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事处。对于罗氏的出生日期,有几种 不同的说法。其门人苏宗仁撰写的罗公香林教授行述、林天蔚的罗香林传略圆 均持公元1 9 0 6 年( 光绪三十二年) 1 0 月1 9 日一说,罗桂祥的罗香林教授传略 则 持1 9 0 6 年9 月1 1 日说,而罗敬之的罗香林先生年谱初编又持1 9 0 5 年( 光绪三十 一年) 9 月1 1 日说。何冠彪、刘泳聪通过参考罗香林的著述、证书、履历、族谱及其有 关机构的档案,考订出罗氏的出生日期应为光绪三十年九月十一日( 1 9 0 4 年1 0 月1 9 日) 或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 1 9 0 5 年1 0 月9 日) 。而目前最流行的1 9 0 6 年1 0 月 1 9 日说,只不过是罗香林1 9 4 9 年去香港以后所持的说法。 本文鉴于所参考的资料大都 持1 9 0 6 年1 0 月1 9 日一说,故也采用此说。 据罗香林自己说,他的名和字都是由其父亲罗幼山根据相关典籍精心选择的。“所 命香林之名,源出佛教回向文中火镬冰河之地,变作香林;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土。 含超脱苦厄,普渡众生的意思。字元一,则本春秋元者端也和尚书惟精惟一之 义。 至于其“乙堂”之号,则由罗氏自己所取。由于他自幼喜好史学,所以便按照传 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以乙部即史部为号。罗氏对于史学的兴趣以及以治史作为其 终身事业的学术志向,亦由此可见。 罗氏的父亲名师扬,字幼山,晚号希山老人,母邓氏,两人共育有五子二女,罗香 林是幼子。1 9 2 4 年罗氏从家乡兴民中学毕业后负笈上海,先后就读于承天英文学校、浦 东中学高中部三年级、北洋政府所办的国立政治学院( 1 9 2 5 年迁校到吴淞,改名为国立 政治大学) 。1 9 2 6 年北伐军攻入上海,国立政治大学被解散,罗氏于是年9 月考入清华 大学。他进入清华之初读经济学,后因性喜史学遂改读史学系,受教于梁启超、朱希祖、 陈寅恪、陆懋德、孔繁霄、钱玄同、孙隘堪、张星娘、冯友兰、许地山等名师。名师的 教诲,加之自身对史学的兴趣,使得他很快便在史学方面崭露头角。1 9 2 8 年9 月,他被 清华大学学生会推选为当年的清华周刊总编辑。在此期间,他常以“罗汉笔名发 表文章,诸如清华周刊边疆问题专号卷头语、自汉至唐中国南洋事业、读某君著 。余伟雄:罗香林教授纪念集,香港罗香林教授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 9 7 9 年版,第7 9 页。 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罗香林教授纪念论文集,香港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 9 9 2 年版,第l 页 广东省兴宁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兴宁文史罗香林教授专辑,兴宁广东兴宁县印刷厂,1 9 8 9 年版,第1 页。 回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罗香林教授纪念论文集,香港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 9 9 2 年版,第1 1 页 何冠彪、刘泳聪:罗香林出生日期考辨,载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 0 0 6 年第3 5 期。 余伟雄:罗香林教授纪念集,香港罗香林教授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 9 7 9 年版,第1 1 2 页。 l 民间文艺丛话等,均写于此一时期。1 9 3 0 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后,即升入清华国学研 究院历史部,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导师是陈寅恪和顾颉刚两位教授。翌年末,又 兼读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并获荣誉奖学金,导师是洪业教授。罗氏在清华期间,读 书甚为勤奋,他的同学容启东后来曾回忆到:“我们一班同学都觉得罗教授是一个老成 持重、生活朴素、不苟言笑、勤学明理的青年。课余时间多在图书馆用功,很少参加一 般同学通常的娱乐生活,亦很少在运动场活动。但他并不是一名书痴,而是一个和蔼可 亲常肯帮助别人的同学,对于学术时事和人生问题,都有心得,非常健谈,且常有高 见。毕业后更进研究院深造,奠定终生事业的基础。这番回忆可以视作罗氏在 清华求学期间书生本色的一个剪影。 学生生涯结束后,罗氏于1 9 3 2 年秋任职于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 馆纂修,两年后的1 9 3 4 年春被中山大学聘为副教授,在历史系讲授方志研究。这年秋 天,他辞去中山大学各职,北上南京,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 核事务,并在上海暨南大学讲授南洋史地与华侨概况,往返于宁沪之间。1 9 3 6 年广东归 政国民党中央,罗香林受时任广州市长之邀回粤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同时兼中 山大学副教授,讲授隋唐五代史。1 9 3 7 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规模侵华,并于翌年大规模 南下,广州告急,罗香林护书心切,赶紧用船先把馆藏善本和重要书籍辗转运到广西桂 平,使得这部分珍贵图书幸免于战火,随后才携妻带子取道黔蜀,前往云南澄江的中山 大学战时校址任教,1 9 4 0 年随校迁返粤北( 今韶关) 。1 9 4 1 年1 0 月,罗香林被国民党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定为合格大学教授资格。1 9 4 2 年1 月,因之前接到国民党中枢 吴铁城秘书长的电令,罗香林遂向中山大学请假两年前往重庆服务,任国民党中央党部 专门委员,并积极献言献策,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依照唐代的建制树立“守、政、才、年 四格人事制度,以此作为选拔、考核、升迁官员的标准,受到重庆国民党中央的采纳; 同时还建议国民党中央以专题讲论的方式召开学术会议,以此提高学术研究风气,首讲 历史研究即由他本人主讲,分为民族成长、社会发展、治乱因果、文化演进、人才消长 共五讲。在重庆期间,罗香林除从事政治活动外,还曾兼任中央政治学校( 政治大学前 身) 研究部教授,讲授中国民族史;并在1 9 4 3 年与柳诒征、李济、傅斯年、顾颉刚、 陈训慈、黎东方、卫聚贤诸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史学会 。 1 9 4 5 年抗战胜利后,罗香林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的 前身) 院长,积极致力于广东的战后建设工作,先后创办了文理学报、广东建设研 究等报刊:还参与建立了广东文献馆,为保存和发展广东的文献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 9 4 6 年3 月,获国民政府颁发的胜利勋章。1 9 4 7 年,终因“案牍劳形、殊非本愿,遂 。余伟雄:罗香林教授纪念集,香港罗香林教授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 9 7 9 年版,第8 0 页。 圆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罗香林教授纪念论文集,香港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 9 9 2 年版,第3 页。 2 辞去省府委员及文理学院院长,重返中山大学专任教授,讲授隋唐五代史及史学方法。 1 9 4 9 年国共内战即将结束之前,罗香林举家移居香港,此后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另 个辉煌的时期。他先后任教于香港文化专科学校、新亚书院、广大书院、公立汉文学 院。1 9 5 1 年秋受聘为香港大学中文系,先是担任兼任讲师,之后成为专任讲师、教授、 中文系主任、讲座教授、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并兼任亚洲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罗香林在港大担任教育工作前后十七年,以其卓越的贡献被港大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称 号。在此期间,他与妻子朱恢在1 9 5 1 年1 月2 8 日接受万福新牧师的洗礼成为虔诚的基 督教徒。1 9 6 8 年从港大退休后,罗香林为培育人才、保存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协助 珠海书院创办文史研究所并亲自担任所长,把生命的最后十年献给了珠海书院文史研究 所,直至1 9 7 8 年4 月2 0 日以肝疾久医不治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香港新界东北部 粉岭崇谦堂半山墓园。 二、家学与师承 罗香林的父亲罗师扬( 1 8 6 6 年1 9 3 1 年) ,字幼山,号希山老人,是清末秀才, 先后在家乡兴民学校、植基学校、兴宁县立中学、广州方言学堂、海州中学任教。他亲 眼目睹了中国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痛恨清政府的无能与专制,于是奋 一1 。 起究心时务,鼓吹民主政治,以革命救国诸说启发青年,一时两粤诸多革命之士如罗鹗 搏、钟明光等均出自其门下。他还积极参政议政,曾担任粤闽临高、澄迈、连城等县的 知事,1 9 1 2 年民国初创时应选为广东省临时省议会议员,1 9 2 2 年被推为国民党广东省擘 兴宁县党部部长,前后从政达2 0 年之久。在学术方面,罗师扬于经学、史学、诸子百 家诸领域均有精深的造诣,尤喜好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等文史之学,尊崇浙东学派中 的黄宗羲和章学诚诸入。曾在方言学堂最早教授东亚各国史与中国近代史,著有国史 概、亚洲史、中国近代史讲义、革命先烈稽勋传等。他经常与当地文人结社, 还曾创作客话剧本提倡方言文学,以文史之学称著于当时。 罗师扬可谓是罗香林的第一位导师,“元一秉承庭训,故其治学、治事、处世,受其 父影响甚巨。 作为清末民初粤东一带的一位爱国志士,罗师扬自然要求子辈以爱国救 时为人生第一要务。1 9 2 1 年罗香林刚进入兴民中学时,原本想在课外时间学习古诗,罗 师扬认为,时下国难深重,有识之士,应该走“科学救国 之路,所以未予同意。1 9 2 4 年罗香林赴上海求学,临行前父亲依然嘱其要学习数理化,之后才在信中改变看法:“读 书须自适气象,才不才存乎己,遇不遇在乎时”。对此,罗香林后来在乙堂文存续编三 。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罗香林教授纪念论文集,香港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 9 9 2 年版,第2 页。 3 十五岁自述中写道:“余兄弟以先府君主张科学救国,初皆不治文史。十三年夏,余 负笈上海,习数理化学。其后以性喜史学,乃于十五年秋,改就北平国立清华大学史学 系。于中西历史外,亦兼习民族与舆地诸学。一时名宿如梁任公启超、朱逖先希祖、与 陈寅恪、孔繁需诸先生等,皆为余师。 在上海求学期间,罗香林也曾想赴法国留学, 其父认为出国仅是博取虚衔而已,应先打好国学的根基。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之下,罗香 林才放弃赴法国留学的念头,转而钻研中国传统的文史之学。显而易见,罗师扬真挚的 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国学造诣,对罗香林后来的思想与学术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罗师扬之外,对罗香林的思想与学术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朱希祖。朱希祖( 1 8 7 9 年1 9 4 4 年) ,字逖先,浙江海盐人,早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历史,后师从章 太炎专攻史学,是罗香林在清华大学时的师长,后来又成为他的岳父。朱氏师承浙东学 派的章太炎,注重经世致用,治学中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倾向。鉴于九- - a 事变后 东北沦陷的局势,他深感国难严重,故而重新研究南明史,以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 气节,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 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抗战时期朱 希祖曾向当局提议建立总档案库及筹设国史馆以保存资料,并担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的 秘书长负责筹备工作。他非常重视国史的修撰,认为“盖吾族自有其历史,决不甘屈服 于他族之下。是故亡史之罪,甚于亡国。国亡而国史不亡,则自有复国之日。何则? 其 魂魄永存,绝不能消灭也。自古以来,灭人之国,必以其历史为先务,端由于此。 “民 族之所以悠久,国家之所以绵延,全赖国史为之魂魄。 朱氏在其治学中所反复致意的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罗香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就治史的门径来看,朱希祖还是个以考史著称的史家。他通过考史的方法,先后考 察过中国的人种、古代铁制兵器的来源、先秦学派、唐明两朝的皇族、民族,还与其长 子以及罗香林等人在南京及周边城市考察六朝陵墓,完成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他强 调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他早先在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 任之职时,就开始主张引入西方的社会学理论以推进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罗香林在乙 堂文存朱逖先先生行述中回忆说:“北京大学史学系,首以科学方法为治史阶梯, 谓历史为社会科学之一,欲治史学,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而与史实考 证,则首重原始资料与实物证据。 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朱希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把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人种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均视为史学的基 本学科,并规定为史学系的必修课。朱氏的这一学术理念,对罗香林后来的学术研究产 回珠海文史研究所学会:罗香林教授纪念论文集,香港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 9 9 2 年版,第1 8 页。 。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0 页。 西同上,第1 2 页。 4 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罗氏在以后研治中国民族史的过程中,充分结 合了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现代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了民族 史研究的新方法,开辟了民族史研究的新门径。 梁启超也是罗香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梁氏在戊戌变法失败、亡命日本以后, 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等重要论文,倡导“史界革命”,呼吁建立新史 学。1 9 0 3 年,梁氏还把德国政治理论家、法学家伯伦知理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 并对“民族 作了比较科学的解释,认为民族的特质具有八大项:共同的地域、相同的 血缘、相同的支体形状、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相同的宗教、相同的习俗、共同的 生计。梁氏不但将“民族 概念引入到中国,他还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 华民族 这一概念,并在1 9 0 3 年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赋予“中 华民族”较为科学的内涵,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一对概念:“吾 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 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 也。合汉和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由此可见,在梁氏看来,中, 国的民族史研究范围应该从狭隘的汉民族史研究扩大到对整个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他还 在1 9 0 5 年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 的多元性和混合性,认为中华民族从整体上可以分为9 个派系,第一是华族,其他8 个 、一。 派系为苗蛮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百濮族,这些民族“皆 组成中华民族最重要分子也。并下结论说:“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 民族混合而成。 梁氏的这些主张,都对罗香林后来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过一定程度4 的影响。梁启超还十分强调民族史的研究方法,注重人类体质的差异、强调民族的文化 内涵。罗香林后来所从事的的百越民族史研究,正是对乃师此主张的最好诠释。 三、百越民族史研究的缘起 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罗香林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对民族历史文 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具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进入青年时代以后,罗香林也像那 个时代的很多有志之士一样,怀抱着爱国救世的理想。1 9 2 4 年,时仅十八岁的罗香林, 便在学生杂志上发表文章读书不忘救国一文。在这篇尚嫌稚嫩的文字中,他饱 含着青春的激情,挥洒着书生爱国的本色。在这以后,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教书育人, 他都一秉其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立场,始终对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抱着一种挥之不去的 温情与敬意。正像李璜在对珠海书院中国文史研究所全体学员讲话时所说的那样:“史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二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7 5 页。 吴松、王文光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三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 0 0 1 年版,第1 6 8 0 页。 5 家虽贵在求真与求新,然而治史者总有其自己的主要倾向。史家能够成家,必有 其成家的根本见地,以及循此见地,向某一方面特别有所深造。罗香林是一位民 族主义的史学家罗先生之治史目的,是想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前途作资鉴的。 萧 国钧在永怀罗香林师的教泽一文中也特别指出:“元- n 是一位民族主义的中国史 学家,举凡论学、谈艺、述事、传人,不论书为文章或发为讲演,他都以中国民族国家 的立场为出发,而所阐述的,总不离乎道器并重、德艺同修、理行同入等中心,所以他 的学术是既大且久的。” 的确,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罗香林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民族主义的史学家”。 终罗氏的一生,其学术研究的现实落脚点总离不开他的“中国民族国家的立场”。他之 所以从事百越民族史的研究,也与他的这一思想和立场息息相关。 受父亲罗师扬的影响,罗香林终生服膺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孙中山在早年的革命过 程中,曾主张“驱除鞑虏,倡导反满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 心已由原先的反满革命转而发展成为“五族共和 ,再由“五族共和 发展成为建立一 个由中华民族各成员共同组织的现代民族国家,以取代中国几千年来“家天下”的政治 格局。而要建立一个由中华民族各成员共同组织的现代民族国家,就必须对中华民族的 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而对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梳 理与研究工作。按照罗香林的说法,要了解“中华民族之演进”,就必须对“中国诸部 族古今流变,及其所由团结为强实民族之底蕴”,加以“爬罗阐发 。 罗香林就读于清 华大学之日,适值军阀混战和九- - a 事变等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之时。少年时代就萌发出 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的罗香林,一方面目睹时艰,另一方面又接受师长的影响,因 此爱国主义的思想意识更趋浓厚。正是在这一思想意识的强烈驱动之下,他大学时代便 选定中国民族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学二年级那年( 1 9 2 8 年) ,他利用乡邦文献, 编撰成粤东之风一书。粤东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区域之一。他通过该书的编撰, 一方面对古代百越民族的分布与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自己对 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兴趣。次年,他又发表广东民族概论和蛋家等论文。1 9 3 0 年夏天,他从清华大学毕业直接升入母校研究院,专门从事百越源流问题的研究。1 9 3 2 年1 月,他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旋赴华南考察民族问题,并与人类学家许文生博 士在广州对蛋户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体质测验,同时还前往广东北江各地考察客家方言 群的历史与文化。兹将罗氏研究百越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论著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 。广东省兴宁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兴宁文史罗香林教授专辑,兴宁广东兴宁县印刷厂,1 9 8 9 年版,第1 3 0 页 。余伟雄:罗香林教授纪念集,香港罗香林教授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 9 7 9 年版,第1 6 6 页。 亩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重庆独立出版社,1 9 4 3 年版,第1 页 6 出版、 篇名发表 刊物出版社 时间 1 什么是粤东之风 1 9 2 7清华文学社文艺汇刊 2 粤东之风1 9 2 8上海北新书局 3 广东民族概论 1 9 2 9 中山大学民俗周刊 4 蛋家 1 9 2 9 中山大学民俗周刊 5 民族与民族研究 1 9 3 3 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 6 古代越族考( 上下篇) 1 9 3 3 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 7 广东通志民族略族系篇( 初稿)1 9 3 4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 8 唐代蛋族考1 9 3 4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 9 狼兵狼田考1 9 3 7广州学报 1 0 古代越族的文化 1 9 3 7 江苏研究 1 1 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 1 9 3 9 中国青年 1 2 越民族源出夏民族考 1 9 3 9 中国青年 1 3 4 - 6 - 代越族方言考 1 9 4 0 广东文物 1 4中夏系统中之百越1 9 4 3重庆独立出版社 1 5 古代越族文化考 1 9 4 7 文教 1 6 中国民族史 1 9 5 4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 1 7 中国民族的起源及其体质结构 1 9 5 4 中国文化讲话 1 8 百越源流与文化 1 9 5 5 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 1 9 大地胜游记 1 9 5 9香港亚洲出版社 2 0 越族铜鼓之制作年代 1 9 6 1香港大学出版社 2 1 民俗学论丛 1 9 6 6台北文星书店 2 2 粤民族源流与体系 1 9 7 2 珠海学报 从罗香林百越民族史研究成果的发表( 出版) 顺序来看,他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集中 在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这一时段之内。这一事实也表明,他之从事百越民族史的研究, 与他抗战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有内在关联的。正像他在中夏系统中之百越一书的 自序中所说的那样:“不言百越猾夏,以百越本中夏一支,自昔关系甚切也。必明乎此, 然后可言中华民族之演进,亦必明此,然后可言西南边疆建设。余不揣浅陋,尝妄厕上 7 庠史学讲授,颇欲於中国诸部族古今流变,及其所由团结为强实民族之底蕴,为爬罗阐 发,试作中国民族史研究一丛书,以为建立民族国家之历史根据。而今兹所考,为民族 史研究丛书一目,足为论述西南边疆建设者之参考。 字里行间,已清晰地透露出了作 者从事百越民族史研究的初衷。 正是从抗战建国这一爱国主义思想主旨出发,罗香林在探讨百越民族的渊源流变之 时,特别注意对百越与台湾原住民以及东南亚土著居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众所周知, 自甲午战争之后,台湾遂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者为了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大肆歪曲台湾原住民( 即今天高山族) 的历史,企图从人口源流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角 度,割断台湾与中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驳斥日本殖民者的无耻谰言,罗香林在中 夏系统中之百越和百越源流与文化两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百越苗裔与 台湾原住民之间的关系,论证台湾的“番民 其实就是中夏系统中百越东缇的苗裔。首 先,从音韵学方面来论证,“而东缇之鲲与台湾之台,当为同一词意之异译。今 日广州白话读齐如t s a i ,读鲲如t a i ,均阳平,盖古音之遗也。鲲之古音,当即如此。 而台古读如d a i ,今音如t a i ,与鳗之古读全同,其为同一名词,当可无疑。 其次,从 种姓特征上来论证,“今日台湾之土族,即东鲲遗裔,其种姓与隋书东夷传所记仍相似, 盖亦文明硬化之征也。林氏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其上编述番族中之太么族( t a i y a l ) 谓:太么意为人,此族自称之词。居台湾北半部山地,人口众多,势力雄大,狞猛剽 悍,为蛮性最强之族,可谓为台湾番人之代表。躯干不甚大,容貌颇环伟。男女皆黥面 为饰,故又称黥面番。又拔去左右切齿。穿耳,贯以竹管或骨制之耳饰。 罗 香林认为林氏此处所讲的“太么”就是东鲲之鲲。“又此土族今尚有若干部落,常于祖 堂门首,挂设蛇像,而于祭祀时,移于祖堂中央者,其为崇拜龙蛇一类水族为图腾之遗 迹,更无疑义。 经过他的这番论证,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原住民历史与文化的种种歪曲, 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还占领了马来亚、菲律宾、 关岛、新加坡、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了巩固其在东南亚各国的殖民统治, 日本侵略者对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源流及其历史与文化,进行了蓄意的歪曲和篡改。他们 造谣说,东南亚的民族原先居住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来 分别被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元朝的忽必烈所灭,他们的部分苗裔于是不得已才辗转流亡 到现居地。日本殖民者此举的目的,无非是挑拨东南亚诸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制造民 族仇恨,以方便其分而治之,达到殖民统治的目的。针对日本殖民所制造的谣言,罗香 。罗香林:中夏系统中之百越,重庆独立出版社,1 9 4 3 年版,第1 页。 。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 9 7 8 年版,第5 3 页 同上,第5 5 页。 同上,第5 6 页。 8 林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现代人类学知识,从学理上予以有力的回击。他认为中华民族 最初分为华夏、羌、夷、狄、蛮五个氏族集团,后来中国文化发扬时陆续在边境出现的 部族,从根本上说都是上述五个氏族集团的遗裔,所以它们与中华民族在源流上是相同 的。源于南蛮氏族集团中的百越后来大部分都归宗于中原文化,但还有一小部分在新石 器时代就迁到南洋群岛去了,这就是后来的马来人。1 9 4 3 年罗香林在中央海外部南洋问 题讲座上题为“马来人与古代越族之关系”的演讲中就从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一点。“第 一,从种族的特征来说。我们知道马来人大致分为两系,一为巴莱安人,一为波里尼西 亚人。前者属于主流,后者是一种变质。在马来半岛与东印度群岛一带,最多 的就是巴莱安人。其人、头发色黑而直,柔软而长。颜面和身体,细毛均少。面色相当 复杂,但其人自忍,则以黄色为最高贵。人类学家称巴莱安人为海洋系蒙古人, 或称为原本马来人。其次为波里尼西亚人,其人大部分为发直,皮肤作古铜褐色。头形 指数为八二点五,属广头类。脸成椭圆形,颧骨高,鼻亦比前者略高。凡此二系, 人种上的特征,都和中国人很为接近。由此比较,可见中国人与马来人在身体的 构造上,相同的地方很多。只以气候环境的关系,微有变化。但仔细的分析起来,这些 微细的变化,仍不能掩没他们上世与中华民族同源的痕迹。 “第二,从文化的特征 来说。铜鼓文化向来为中夏系统中的越族所最流行,也是百越文化的重要特征。而 马来人所在的地方,亦到处有这种铜鼓的存在,且至今仍有实用这种旧遗铜鼓的习俗、 , 可为马来人的文化特征。这与中夏系统中的百越是最相同的。其次,马来人至今仍崇拜 龙蛇,把龙蛇看做神灵来奉祀。这和古代越族文身像龙的旧俗,亦复相同。再次马来人 所住的房子,无论从外面看,或者从里面看,也是和古代越族的屋式相同。最后还有一移 点,马来人自称马来( m a l a y ) ,或巫来由( m a l a y u ) 。这和海南岛黎人的自称亦至相 同。哒可知马来与黎,本为同一名词,其后以中国语文,演变为单音文字,但 其同出一源的痕迹,还是很显然的。 在这部分中,罗氏主要从铜鼓文化、龙蛇崇拜、 房屋建筑和文字音韵等四个方面来探讨马来人和中国人在文化上的同源性。第三,罗香 林主要从种族的迁移堪合方面来论证。他认为在史前时期,中国西南的民族共有三次移 动,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移动就是马来人的源头。在公元前两三千年的时候,中土南 部的一支曾先后两次自动的向南洋迁徙,他们就是巴莱安人和波里尼西亚人的始祖。“而 此所谓中土民族南部一支的移民,堪以纪元前二三千年的情势,则非中夏系统中的百越 一支莫属。这拿南洋群岛所发现的古代马来人的石器来和今日自古代百越所发现的石器 相互比较,也可得到一个很好的印证。可见马来人和中华民族是确有同源关系的。 他 。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 9 7 8 年版,第3 2 6 页。 国同上,第3 2 7 页。 雷同上,第3 2 8 页。 9 通过详细的研究得出结论:南洋群岛上的居民是中国古代百越民族的遗裔,他们是在新 石器时代移居南洋各地的,他们在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