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王国维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对王国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年谱、传记、 美学思想、文学批评等领域。考察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有助于全面了解王国维的学术 思想,明晰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来源和他的学术转向。 本文以王国维的治学经历和美学研究的内容为根底,挖掘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 心理学一般认为:动因分为驱力和诱因。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内在发端是对知识和感情的 双重需要,这在他的学术观念和学术行为上都有体现。王国维抱着“无用之用”的观念 研究美学。美学的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统一满足了王国维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和情感需 要。王国维的知识欲求表现在勤于思考,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和人生的自我设计。王国 维的情感世界是对个体生命的忧虑和对他者的人本关怀。他的灵魂之苦来自先天的个性 气质,也来自于后天的文化修养和生命经历。王国维希望以审美和美育获得情感的慰藉, 解决忧生、忧世的问题。王国维美学研究是在西学东渐和传统学术变迁的背景之下发生 的。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三个层次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西学东渐三个 层次的渐变在王国维的学术选择中都有体现。王国维身处的时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向近 代知识分子转型的时期,深受传统学术的影响,他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体现了传统士 大夫艰难的转型过程。王国维研究美学还受到了同时期学人的影响。王国维美学研究的 动因深刻而独特,决定了他的美学特色,为后世开创了为真理、为人生的学术传统。 关键词:动因;知识欲求;情感慰藉;诱因 a b s t r a c t w 觚gg u o w e io c c u p i e sau n i q u ep l a c ei nt h eh i s t o 哆o f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r e s e a r c h e s0 n h i mm a i n l yf o c u s0 nf i e l d s ,s u c ha sh i sa i l n a l s ,b i o g r 印h y ,s t h e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锄d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e t c e x p i o r i n gm em o t i v a t i o no f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 w i l l h e l pt om o r o u g h l y u n d e r s t a n dh i sa c a d e m i ct h i n k i n ga n dc l e a rt h es o u r c eo f h i sa e s t h e t i ct h i n k i n g 锄da c a d e m i c d i v e r s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e x p l o r eh i sm o t i v a t i o no f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b a s i n go nc o n t e n t so fh i s s t u d ye x p e r i e n c ea n d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s y c h o l o g y ,t h em o t i v a t i o ni s d i v i d e di n t od r i v ea n di n c e m i v e t h ei i n m a n e n tc a u s eo fh i sa e s n l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i st h ed o u b l e n e e df o rk i l o w l e d g ea n da a t i 彻,锄di ti sb o t he m b o d i e di nh i sa c a d e m i ci d e a l i s ma i l d a c a d e m i cc o n d u c t w 撕gg u o w e is t i l d i e st h ea e s t h e t i c sb a s e do nt h ei d e ao f u s e l e s su s e ” 1 1 1 ec o a l e s c e n c eo ft h eu t i l 时锄dn o n - u t i l i t y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 sm e e t st h en e e d so 仆i sc h a u s eo f t h ep u r e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n e e do fa 腩c t i o n h i sd e s i r ef o rk n o w l e d g ei se m b o d i e di n 印p l y i n gt l i m s e l fh a r dt o h i st h i n k i n ga n dc o n s t m c t i n gh i sa c a d e m i cs y s t e m 锄dt h e s e l f - d e s i g no fh i sl i f e h i se m o t i o n a lw o r l di sc o n s t m c t e db yt h ea 1 1 x i e t ) ,f o r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l i f e 锄dt h eh 啪a i l i s t i c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f o ro t h e r s t h es u 虢r i n go 仆i ss o u ln o to n l yo r i g i n a t e s 矗o m t h ei 硼a t ep e r s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b u ta l s o 舶mt h ea c q u i r e de d u c a t i o n 锄du p b r i n g i n ga n di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h eh o p e st os o l v ep r o b l e m so fa 1 1 x i e t i e sf o r l i f ea i l dt h es o c i e t yb yt h ee m o t i o n a l s o l a c eg o t 如mt h ee s t h e t i ca n da e s t h e t i ce d u c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h i ms t a n e d 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w e s t e ml e a m i n gp m g r e s s i v e l ys p 陀a dt ot h ee a s t 锄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c a d e m i cc h a i l g e t h e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o fw e s t e ml e a m i n g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l e v e l s , i m p l e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i o n 锄dc u l t u r e t h eg r a d u a lc h a n g eo ft h e s el e v e l sw a se m b o d i e di nh i s a c a d e m i cc h o i c e w a n gg w e iw a se n c o m p a s s e si nt h ee r aw h e n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b u r e a u c r a t sw e r et 啪s f o n l 1 i n gi n t om o d e mi n t e l i e c t u a l s h e 、a sm u c hu n d e rt t l ei n n u e n c e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c a d e m i c h i st h o u g h tf e a n j r ea 1 1 dw a yo fa c tr e n e c t st h ed i 伍c u l tt r a n s i t i o n a l p 叠o c e s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h o l a rb u r e a u c r a t s c 0 n t e m p 0 啪e o u ss c h o l a r si n f l u e n c e da e s t h e t i c r e a r c l l e so nh i m ,t o o t h ed e e pa r l du n i q u em o t i v a t i o no fa e s t h e t i cr e s e a r c h e so nw 钿g g u o w e id e c i d e sh i s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ei n i t i a t e df o ra l l p o s t e r i t yt h ea c a d e m i c n j a d j t i o nf 0 rt n l t ha n dl i f e k e yw o r d s :m o t i v a t i o n ,d e s i r ef o rh i o w l e d g e ,e m o t i o n a ls o l a c e ,i n c e n t i v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益盘盗 同期: 砌矿舌歹 7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幽 日期:迦重盏77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型i 晕 日期: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己i 吉 丁l口 1 9 2 7 年王国维投身昆明湖,关于他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生前的落寞还 是身后的热闹都不同寻常。王国维是一个在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他在任 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获得了足以让今人钦佩的成绩。在美学方面,他是中国美学不能回 避的人物,是一个最为熟悉的研究对象。关于王国维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有研究王国 维其人的年谱、传记,还有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的研究。同时他 又像一个谜,似乎总有道不完说不尽之处。我们一直在研究王国维的美学,却又忽略了 或者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为什么研究美学。 专门考证王国维美学研究动因的文章或专著并不多。近年来与此问题有关的著作 主要有两本:夏中义的世纪苦魂和潘知常的王国维独上高楼。夏中义在世纪 苦魂的序言是一种带着体温的写作:述说了百年文案研究的意义不专注于通史, 而致力于个案从微观角度探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总序中还讲了文案发生学的 方法:在文献学层面予对象的理论以整体性逻辑还原;勘探对象的学术行为赖以萌动与 展开的直接心理动因。夏中义认为灵魂之苦天才情结与人生逆境是他选择叔本华哲 学的原动力。王国维的忧生之苦减弱,对学术的自觉意识增强,导致了王国维的学术转 向。夏中义有意识地把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引入比较研究,借以探讨王国维思想的源头和 再创性。另外他把王国维的几种重要理论都统摄在以灵魂之苦为动因的系统内。潘知常 的王国维独上高楼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研究思路。他认为王国维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审 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开创了中国生命美学的传统。潘知常引入了人与 意义的维度,因此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包括死亡都充满了象征意味。他也更看重王国维美 学的意义和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人与意义的维度。王国维的贡献在于在西方美 学的影响下开启了一条中华民族原有的儒释道文化体系下不可能走通的灵魂之路。 王国维的一生是学者的一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没有走向喧嚣的广场,而选择了 寂寞的书斋。他的学术关注点几经变化,涉及了多个领域。罗继祖的评述大致勾勒了王 国维的治学历程: 大抵先生之学屡变,光绪辛丑( 一九。一) 、壬寅( 一九o 二) 之间,始研究西 洋哲学,醉心于尼采、叔本华之学说,一变也;先生初好为诗,至乙巳( 一九o 五) 至丁未( 一九。七) 之间,弃哲学而转入文学,喜填词,二变也;是年入都,鉴于 中国文学最不振者莫如戏曲,于是专攻戏曲,三变也;辛亥( 一九一一) 革命,避 地日本京都,于是悉摒弃以前所学改而治古史,古文字及训诂音韵,四变也;乙丑 ( 一九二五) 就职清华,课余兼治西北地理及辽金史,五变也。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佛雏先生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戊戌变法前,是他追求旧学阶段,“总的看,不脱 旧伦理旧诗学的规范之外”;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探究王国维的诗学遗产的主要 阶段,这里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 1 8 9 8 1 9 0 7 ) “治哲学兼及诗学”第 二时期( 1 9 0 8 1 9 1 1 ) “治诗学浸及史学”;辛亥革命以后又从诗学转向古史学研究心1 。 结合王国维的治学经历,笔者对佛雏先生的分期持赞同态度。还需要说明的是:王 国维的学术转向大都发生在生活出现巨大变化的时期,与他拥有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密切 相关。几乎每有一个新的生活地点,他的学术研究就要开始一个新的领域。中国晚清至 民国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都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影响。王 国维的名号也体现了某种变化,在他酷爱哲学、美学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人间词,即号 “人间”。东渡日本后,出现了“礼堂 这一名号。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观堂”是1 9 2 1 年起王国维开始自用的。从此王国维沉浸于古文字、历史等领域就再也没有出来。无独 有偶,中国美学另一位领军人物蔡元培先生的名号也是几番变化。蔡元培起初字鹤卿、 自字仲申,后易号雀席。直到1 9 0 2 年爱国社成立时,自号民友进步思想隐约可见。到 1 9 0 3 1 9 0 4 年办警钟f 1 报时期,自称“吾一民耳,何谓民友? ”,易“民友为“孑 民”。d 3 我们固然不能认为学者的名号变化与其思想变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王国维悄 悄转换的名号的确与他的治学道路存在某种契合。 参照佛雏先生的说法,也出于本文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将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大致 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 8 9 8 年前,王国维主要生活在海宁。王国维和当时所 有读书人一样,幼时都接受了私塾教育,神童诗、三字经、幼学琼林是启蒙读 物,通经史、习六艺,帖括之学是必修的功课。王氏家族在清代已显没落,但这个式微 的书香门第更盼望子孙可以通过科举之路光耀门楣。作为长子的王国维,十一岁时对诗 文和八股文的写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少年时代就已显示了非凡的学习才能,有浓厚的 学习兴趣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尤好诗文、历史、考据,课余时间用来阅览家中藏书。他 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诗词和书法、鉴别书画,与少年时的伙伴谈论文史。尽管有科举考 试的压力,王国维并不好帖括之学却本能地喜欢朴学式的研究。1 9 8 4 年十七岁的王国维 撰文批驳俞樾的群经评议,这显示了一个少年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更显示了他善于 独立思考的特质。他重视研究和思考的过程没有把学问当作跻身官场的途径。王国维还 有机会得见新学之一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谓新学,即近代科学。浙江海宁人杰 地灵,必然率先感受到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展开的科学实践。前文提到的俞樾,就是晚清 著名的学者。他不但善于经学研究,对小说和戏曲的研究也很重视,还选编过日本汉诗 和笔记小说,辑成4 0 卷东瀛诗集、茶香室丛钞、右台仙馆笔记,可见当时社会 的学术风气。王国维的第二个塾师陈寿田,系近代科学家李善兰的学生,接受过一定的 科学训练。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除在金石、书画方面有所成就外,亦喜谈经世之学。 王国维回忆,“君自光绪之初,睹世事日亟,亦喜谈经世之学,顾往往为时人所诟病, 闻者辄掩耳而去,故独与儿辈言之。今日所行之各新政,皆藐孤等二十年前膝下所习闻 者也【4 】。王国维很早就接触到了新学,并对留学产生了向往。同为“海宁四才子”的 褚嘉猷就在留学潮中东渡同本在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中攻读法政。在王国维的少年时代,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他的志趣已露端倪。他既有坚实的旧学基础,又有接触新学的机会,既有谆谆教导的严 父,又有坐而论道的朋友。他此时的积淀和志向,孕育着日后人生选择和学术选择的萌 芽。 第二阶段从1 8 9 8 年正月至1 9 1 2 年腊月,为追求新学阶段,在此期间王国维在哲学、 伦理学、美学、教育学、文学等领域内做了大量译著工作。王国维2 1 岁至3 5 岁的十四 年间,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阶段,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 8 9 8 年一1 9 0 1 年是王国维 的学术准备期。王国维于1 8 9 8 年进入时务报报馆工作,同年二月进入东文学社学 习日语。王国维在东文学社学习日语、英文,第一次知道康德、叔本华哲学。1 9 0 0 年十 二月,王国维东渡日本在东京物理学校习数理。1 9 0 1 年他从日本归国,协助编辑教育 世界。这一时期王国维并没有明确自己的学术道路,他的著述多是反映个人情感的诗 词和根据需要的翻译作品。1 9 0 2 1 9 0 6 为第二时期,王国维从“辛壬之间 开始研究哲 学,从哲学思辨中研究美学。1 9 0 4 年开始主编教育世界,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的 哲学、美学论文。王国维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研究也包含了他的美学思 想在美学学科建设的最初阶段这是不能避免的学科问也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王国维对西学的译介和掌握是全面的,他的美学思想闪现在其他学科中也是很正常 的i1 9 0 7 一1 9 1 2 年是第二阶段的第三个时期。王国维虽然在1 9 0 6 年北上,但由于父亲辞 世,秋天即返海宁。1 9 0 7 年春再度北上,第三次、第四次研读康德哲学。1 9 0 7 年也是 王国维填词最多的一年,共创作了3 9 首词,同年莫氏夫人离世。王国维真正在北京定 居下来是在1 9 0 8 年春天。这一时期王国维从哲学转向文学,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表 达他感性的审美体验。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代表作人间词话和宋元戏 曲考都创作于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大量序跋里,也有散见的审美观点。在文学创作和 研究上,他由词及曲。如果我们把王国维对西方哲学的介绍、翻译、吸收,把他对中国 哲学的整理、重新阐释看作他美学研究依据的话,那么他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似乎也 可以看作他美学思想实践的产物,对于艺术的研究也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补充。王 国维对美学的研究是和他的哲学思想、文学实践密不可分的。笔者之所以把这一阶段下 延至1 9 1 2 年有这样几个原因:首先王国维于1 9 1 2 年中完成古剧角色考,在旧历年 底创作了他文学研究的扛鼎之作宋元戏曲考,这也是考察王国维戏曲研究、美 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作品,出于研究的方便把1 9 1 2 年划在第二阶段;其次宋元戏 曲考和王国维之前的戏曲研究一脉相承,先前写作的曲录、戏曲考原、宋大曲 考为宋元戏曲考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另外王国维此时的确处于学术转型期,一方 面对文学、艺术依然残留着热情,另一方面开始着力于甲骨文和经史考据。学术转折是 一个过程而非一点,因此把这一年限定在1 9 1 2 年也未为不可。 1 9 1 3 年至1 9 2 7 年,是王国维学术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持续至大师生命 的结束。这个部分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这里只是笼统的划分。这个阶段的成就“主 要在经史小学,特别在金甲文字、汉晋简牍、汉魏石经、敦煌卷子的整理与考释,在商 周史、蒙元史等的研究上,他方法出新,创获尤多 璐1 。王国维在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 治学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告别了曾经痴迷的哲学、文学史研究而走向小学、历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考据、西北地里、金石文字等领域,成为一个国学大师。诚然这里有历史机遇的关系, 比如王国维敏锐地把握了2 0 年代初甲骨和敦煌文献的发现;也有罗振玉和沈曾植的影 响罗振玉极力支持他转向朴学研究并提供图书、沈增植是西北地理和蒙古史方面的 专家;更有时事突变对王国维思想的震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国维潜在的学术倾向, 少年时代就表现出的对历史考据的痴迷,还有王国维对自己过去学术道路的反思和衡 量。事实证明王国维在史学领域同样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我们如何理解一个学者的学术选择? 学术选择几乎是学者们需要面对的普遍性问 题,一个学者的学术转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学者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未知领 域。对任何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可以划分大致的阶段,但不可以截然斩断。王国维 的学术转向也未尝不是一个学者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的合理调整。即使在他爱好哲学和文 学的时候,他翻译创作了大量的论文、诗词写了大量的序跋,考察诗词版本。因此 他中年以后研究历史、搞考据,其对象为古文字古器物、古代历史事实等,可以说是出 自主观愿望。王国维的学术选择逐渐采取远离现实人生的姿态,也是一种解脱的方法。 就王国维来说,他的学术选择又有特殊性。他的历次转向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 西学东渐成风的晚清社会,他最先接触了物理学,却选择了边缘化的哲学、美学,而后 又选择了考据之学。他就像一个筚路蓝缕的寻路人,推开了一扇门之后,又另觅他途了。 在这位奠基者身上,体现了近代科学在我国被接受传播的斑斓色彩。 王国维的学术转向历来是引发争议的。这种争议甚至上升到品评人物的高度。王国 维的学术转向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王国维东渡r 本,放 弃了当时代表新学的哲学、美学,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颇有保守倾向的所谓“旧 学”。这也遭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攻击,甚至根据这种学术选择把王国维前后视作两人, 似乎一个进步的向往新学的王国维转眼问就变为一个在学术上倒退的遗老。 笔者并不否认过渡时代的学人思想上的矛盾,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这种思想上普遍发生矛盾之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其一是由于新、 旧文化之截然不同,一些曾经受过旧式思想教育的人们,虽然对于旧日庸暗腐败之 政治有所不满,而有着求新求变之心,可是一旦经过真正革命之巨变以后,则又因 新文化与旧文化之迥然相异,在观念上遂不免对于新文化有着一种不能完全适应接 受的心理差距。其二则是由于中国经过长久的封建制度及清末的腐败政治之后,一 旦发生革命使原有之统治者乍然解体,遂致如痈崩疮溃,一时百病俱发,不能当下 建立起完善之新政府,于是在革命后遂有袁世凯之称帝、宣统之复辟、北方之军阀 混战、南方之政党相争等等一连串可笑更复可哀的闹剧及悲剧相继发生。1 笔者也并不否认王国维的保守,这种保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学者独特的坚持。 吴方这样描述王国维的保守: 王国维是保守的。然而“保守”未必是“进步”的反义词,也并非理性、良知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障碍。这种保守同那种保守都不一个样,个人可能在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在文 化上却是保守主义者。王氏之保守,重点不在政治上( 他始终未参与政治,所谓“平 生惟与书册为伍) ,而在人格上,学术上。其价值当然不在于推拒新思潮,惟其能 于举世趋新若鹜之潮流中,不忘持守清者的收敛沉潜性格与自律的治学态度,也还 不无意义。7 1 笔者也不能赞同在学者的研究领域和他们的政治态度之间粗暴地寻找必然联系,不 能因为学者选择了偏离时代主流的研究领域,就否定他们创造的学术价值。王国维毕竟 是一个学者,而不是政治家。每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势必在个体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 记。从这个角度说,王国维的治学思路和方法应该有其内在的一致性。 只有把王国维的美学研究投射到他的全部学术生涯和生命历程中才能真正理解王 国维的选择。试想一个年仅2 0 岁的年轻人忍受清贫、义无反顾地选择当时无人问津的 哲学、美学,投入全部心力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十年后又对这些研究工作避而不谈。究 竟是命运的阴差阳错还是个性的使然? 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着他,又是哪些因素的变化 促使他做出了改变。他研究美学的动机,仅仅是如他自己在自序中所说的吗? 他的离开 是因为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是“可爱 与“可信 之间不能调和的矛盾使然,抑或高 处不胜寒的生命感受让他知难而退? 美学研究对王国维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王国维 试图在美学中寻找到什么。王国维认为“人于生活之欲外,有知识焉,有感情焉。感情 之最高之满足,必求之于文学、美术,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 。美学与文学 和哲学都关系密切,“且定美之标准与文学上之原理者,亦唯可于哲学之一分科之美学 中求之。虽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无俟此学之教训,而无才者亦不能以此等抽象之学问养 成之。然以有此等学故,得使旷世之才稍省其劳力,而中智之人不惑于歧途,其功固不 可没也。吲 笔者希望,接下来的文字可以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王国维学术研究概况 动因即动机。心理学一般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 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 种内在过程的表现。人类的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引起动机必须有内 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动机和 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 有机体产生一点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a 个体趋向诱因获 得满足即为正诱因,个体逃离或逃避诱因而得利,即是负诱因旧1 。 王国维不止一次提到“动机”这个词,1 9 0 4 年,他就在教育偶感四则里写到: 吾人之心,动机之战场耳;吾人之行为,动机之傀儡耳。吾人有特别之性质对 特别之动机,必有特别之行为应之。其有时而不然者,必他种之动机制之也。而此 他种之动机,所以能制此种之动机者,必其势力强於此,不然必其相等者也。顾吾 人虽各有特别之性质,而有横於人人性质之根柢者,则日生活之欲。故凡可以保存 吾人自己之生活及吾人之种姓者,其入吾人之知识中,而为其行为之动机也,常什 佰於他动机之势力n 伽。 此时王国维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把动机都归结为欲望。1 9 0 6 年王国维撰原命, 他分析定业论和自由意志论时,也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定业论认为,吾人之行为都由动 机决定,那我们的行动无非就是动机强的战胜动机弱的,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意 志论恰恰认为人有自由在两个动机中选择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品性负责,可以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王国维已经认识到了动机有强度,一切行为必有外界及内界之原因。 如果追问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他没有日记和创作谈,我们很难从他的话语中直 接找到他研究美学的动因。心理学一般是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中确认动机的。因此,我 们只能从他的学术行为和生命历程中去寻觅,从他的美学研究中发现。 ( 一) 王国维美学研究概况 王国维的哲学、美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翻译介绍西方哲学家,传 播哲学、美学思想,涉足和哲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名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王国维介绍并撰文的哲学家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雅里大德勒( 亚 里士多德) ,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汗德( 康德) 、叔本华、尼采、希尔列尔( 席勒) 、哥 罗宰( 谷鲁斯) 、格代( 歌德) 、海别尔( 黑贝尔)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倍根( 培根) 、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霍布士、洛克、休蒙( 休谟) 、斯宾塞、莎士比( 莎士比亚) 、白衣龙( 拜伦) 、斯提逢 孙( 斯蒂文森) ,还包括脱尔斯泰( 托尔斯泰) 、斯披洛若( 斯宾诺莎) 、卢骚( 卢梭) 、 霍恩。这还不包括没有做专门评论但在文章中出现过其思想或者阅读过其作品的哲学 家,比如巴尔善( 泡尔生) ,等等。 在王国维哲学研究中起到重要影响的一个人物是桑木严翼。王国维翻译过他的哲 学概论( 1 9 0 2 ) 、苟子之名学说( 1 9 0 4 ) 、尼采氏之学说( 1 9 0 4 ) 。王国维1 9 0 2 年 出版哲学概论的时候还没有读过康德和叔本华的书。桑木严翼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桑木严翼( 1 8 7 4 1 9 4 6 ) ,日本哲学家。他在哲学概论中按照康德的思路把哲学分 为三个部分“知识哲学 、“自然哲学”、“人生哲学 。他为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 者,关自然、人生及知识之现实及理想之根本的原理之进步的学也。这种哲学观也许 描绘出王国维心中最初的哲学状貌。佛雏进一步认为这三者引发人生之问题三大疑问一 一认识论上的疑问、目的论上之疑问、伦理上之疑问。 盖寻常一般之事变,实一不可思议之秘密藏也。我等日日所接四周之光景,日 日所遇人间运命,似极寻常,而非有不可思议之意味。日月星辰之运行,四时昼夜 之代谢,菀枯盛衰之转变,死生穷达之循环,若无心视之,则其中讵有可惊可怪者? 然若一旦豁然而开分别道理之眼,而于期间施考察,则此等无一不足起我等之疑惑 者。呜呼! 悠悠之天壤,果有始终无始终乎? 渺焉七尺之身,生其中,死其中,其生 也何自来? 又何所为而生乎? 其死也何所归? 又何所赉而往乎? 以吾之生活为于天 地无关系,则其倏忽之生存亦太无意义;以天地之变化全为冥顽不灵之运动,则其 整然之秩序与规律又太不可思议。于是稍通理者,强于此间求联缘而说明之。即昧 于理者,亦构成一种之信仰以代之1 。 在哲学、美学领域,他主要接受的还是康德、叔本华、尼采和席勒、谷鲁斯的观点。 与康德有关的作品有汗德像赞( 1 9 0 3 ) 、汗德之事实及其著书( 1 9 0 4 ) 、汗德之哲 学说( 1 9 0 4 ) 、汗德之知识论( 1 9 0 4 ) 、汗德之伦理学及宗教论( 1 9 0 6 ) 德国哲学 大家汗德传( 1 9 0 6 ) 、汗德详传( 1 9 0 6 ) 。其中汗德像赞用艰涩的四言诗写成, 在其它几篇文章里,他介绍了康德的生平、著述,对康德的学问人品非常推崇。王国维 认为康德学说受到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休谟的经验论,卢梭的自然论和牛顿 的自然哲学的影响。王国维注意到“汗德于纯粹哲学上,亦屡变其立脚地 。2 1 康德的 卓越之处在于能够在哲学上提出新问题、新方法。王国维把康德的思想分为哲学、知识 论、伦理学三个部分。这和康德对哲学的分类是分不开的。 汗德于是就理性之作用,为系统的研究,以立其原则,而检其效力。即批评之 方法先自知识论始,渐及其他。而当时心理学上之分类法,为彼之哲学问题分类之 根据,即谓理性现于知、情、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故汗德 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 论知力) 、实践的( 论意志) 、审美的( 论感情) 。其主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指著述亦分为三:即纯粹理性批评,实践理性批评及判断力批评是也。 n 康德对知、情、意的划分是因为在他看来物自体和现象界是对立的。人的认知和经 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只能把握现象界。但人可以通过属于信仰之维的理性意志去把握 物自体。因此人的心理划分为“知”和“意 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间需要“情”的沟 通和连接。康德的这种划分对王国维产生了影响。王国维把人的精神分为知力、感情、 意志三个部分,对应真、美、善三种理想。 稍稍了解王国维美学研究的人,就不可能否认王国维和叔本华哲学思想的联系。佛 雏认为王国维的几种重要思想悲剧说、喜剧说、形式论和境界说都是在继承康德、叔本 华哲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得来的。王国维发表对叔本华研究的作品有叔本华像 赞( 1 9 0 4 ) 、德国哲学大家叔本华传( 1 9 0 4 )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 1 9 0 4 ) 、 叔本华之遗传说( 1 9 0 4 ) 、书叔本华遗传说后( 1 9 0 4 ) 、叔本华与尼采( 1 9 0 4 ) 、 叔本华之思索论( 1 9 0 5 ) 。在王国维看来,叔本华超越康德之处不仅仅在于“哲学之 批评”而是建立哲学系统。叔本华于意志论出发修正了康德在形而上学的说法,进而论 及美学。 夫吾人之本质,既为意志矣,而意志之所以为意志,有一大特质焉:日生活之 欲。何则? 生活者非他,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也。吾人之本质,既为生 活之欲矣。故保存生活之事,为人生之唯一大事业。“钔 叔本华高度推崇美,因为美没有利害关系,可以把我们从充满桎梏的世界中解脱出 来。在叔本华那里,只有在美的世界里,人才能展现向往自由的天性,暂时得到解脱。 美有优美和壮美之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述了形成优美、壮美的心理状态,前 者是在静态中获得,后者是在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叔本华哲学上的意志说延伸到 心理学、伦理学领域,最高的善就是灭绝自己生活之欲,进入涅檠之境。王国维还发现 叔本华哲学的特点在于不重概念,而重直观,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 地运用直观,才有可能认识本质。 王国维同样推崇尼采,在叔本华与尼采的开头,王国维就认为德意志哲学界有 两大伟人,即叔本华和尼采。王国维节译尼采的查拉图斯德拉(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 有灵魂由骆驼变狮子又变为赤子的故事。“恶龙 象征压迫人的旧道德,旧义务,旧价 值。在恶龙的压迫下,象征着灵魂的骆驼已经不堪重负。只有骆驼变为狮子,才能战胜 恶龙。破坏旧价值,创立新价值,新的世界才会诞生,赤子才会诞生。关于尼采专论有 德国文化大改革家尼采传( 1 9 0 4 ) 、尼采氏之教育观( 1 9 0 4 ) 、尼采氏之学说 ( 1 9 0 4 ) 。 王国维还吸收席勒等人的学说。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转述了席勒在论 人类美育之书简中的理论。在德国文豪格代、希尔列尔合传( 1 9 0 4 ) 、教育家之 g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希尔列尔( 1 9 0 6 ) 、哥罗宰之游戏论( 1 9 0 5 ) 中也有比较详细地论述。王国维主要是 继承了席勒、霍恩的游戏说,游戏成了审美的动力。 这个独哲学与文学是不能以利禄凡人于日日为事时,不可无休养。审美的教育 即为此之故,而于人间之智的生活中,诱导游戏之分子,而保持之者也。审美的感 动即对美之观念之快感。吾人于纷纭万状之生涯中,而得技术以维持其游戏之 分子,此所以增人间之悦乐,而因之占人类生存之胜利耳。n 5 1 除此之外,王国维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比如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 王国维介绍过的唯一一位俄国文学家。他写了脱尔斯泰传和脱尔斯泰伯爵之近世 科学评。王国维介绍了托尔斯泰对唯科学论的怀疑。科学未必能增进人的幸福,应该 关注道德。这篇翻译文章发表于1 9 0 4 年1 2 月的教育世界上。虽然王国维表示译文中的 观点由读者自己判断,但也反映出他思想的深刻和敏锐。 从王国维对美学的接受过程来看,还有一些哲学家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变化起到过直 接作用。虽然他第一次知道哲学是在1 8 9 9 年,但是王国维并没有机会接触哲学,直到 1 9 0 1 年夏天从日本归国后才决定研究哲学。1 9 0 2 年春天,开始阅读翻尔彭之社会学、 及文之名学、海甫定心理学。在哲学方面读巴尔善之哲学概论,文特尔彭之 哲学史。巴尔善即泡尔生,1 9 世纪末德国柏林大学哲学教授,教育家。王国维在哲 学辨惑、述近世教育思想与哲学之关系、叔本华与尼采中都引用了巴尔善的观点。 罗钢在王国维与泡尔生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哲学观受到泡尔生影响哲学是 一种普遍性认识,不关注个别领域而是关于整个现实的知识。泡尔生对王国维另外一个 影响是有机论的历史观。泡尔生对叔本华思想态度的变化也影响了王国维对叔本华的亲 近和疏离。笔者想要补充的是,泡尔生对王国维的影响除了后者在作品中提到的哲学思 想和伦理学思想外,还有一本重要著作教化论,这也是王国维1 9 0 6 年发表在教育 世界上的译作。 教化者,自其语源言之,则由已存在之形状或形式而造作材料之形态是也。殊 如有机体自内部发展而使未定之素质进而为完成之形态者,谓之日教化。或即指此 形态之自身日教化。然则,有教化之人即能就人之典型或本质而纯粹完全以发展之 者是也。人之评量人物,常置重于内的生活。此内的生活,惟由父兄之教育的影响, 始能十分发达。易言以明之,即其人之素质由教育及教授而发达。而其表现人类精 神之本质,纯粹而完全能具此个人的形态者,即有教化之人之谓也,就此一般之方 式,而以个别的评论之,是则伦理学之任务。昔者柏拉图之哲学分内的生活为三, 日理性、日意志、日感情。从此分类立言,则人类发达之目的即可以伦理学之方式 表之。即适当之教化,乃智慧勇毅深虑三德统一之。谓详言之,则先于理性能践任 务即考察对现实界之神意之伟大,及从理想以左右其生活。次则感情发达,即高尚 之情绪勇气及名誉之心、信神之念等,发达而为勇于决断之意志。最后则对感性的 q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冲动生活制限得宜,不使之妨及高等之生活,而反用之为方便。如是者谓之日有 教化之人可也。“胡 文章对教化和教化之人做出了意义上的规定,对王国维的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美育思 想产生了影响。 二是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原理方法,研究我国思想家和主要哲学范畴。王国维研究的 主要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之学说( 1 9 0 6 ) 、孔子之学说( 1 9 0 7 ) 、孔子之美 育主义( 1 9 0 4 ) 、墨子之学说( 1 9 0 6 ) 、列子之学说( 1 9 0 6 ) 、子思之学说( 1 9 0 5 ) 、 孟子之学说( 1 9 0 5 ) 、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 1 9 0 6 ) 、荀子之学说( 1 9 0 5 ) 、周 秦诸子之名学( 1 9 0 5 ) 、论性( 1 9 0 4 ) 、释理( 1 9 0 4 ) 、原命( 1 9 0 6 ) 。除此之外, 他还翻译了日本学者研究先秦诸子的论文。1 9 0 4 年译日本学者高桥正雄的管子之伦理 学、桑木严翼的荀子之名学说、蟹江义丸的孔子之学说。王国维介绍的先秦以 后思想家的文章仅有两篇国朝汉学派戴阮之二家之学说( 1 9 0 4 ) 、周濂溪之哲学说 ( 1 9 0 6 ) 。除了介绍思想家、哲学家外,他还着手整理我国哲学范畴。1 9 0 4 年发表论 性、释理,1 9 0 6 年发表原命。 王国维整理中国哲学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介绍这个思想家的生平和著书;然后从 西方的学科理论出发把这个思想家的学说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分别介绍其“形而上 学”或“伦理学”、“名学说”,等等;进而说明此思想家和其他思想家学说的异同并 以西方思想体系为坐标考察其思想的优劣得失。王国维研究中国哲学的文章,在当时充 满了新鲜气味。王国维着力考察的是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方面的意义,老子的“道”,是 宇宙之根本;孑l 子学说的“天道”,是“自然理法宇宙本原之活泼流行之原动力也”m 1 ; 墨子之天是全知全能者;列子之天命主义“不但就自然上之事实( 即寿夭穷达富贵贫贱 等) 言之,更于知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即一切人问之事,皆赅括而言之n 引。王国 维的考察不限于一家之言,除了重新阐释研究先秦的思想家,王国维还讨论了中国主要 的哲学范畴性、理、命。 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说,苟子主张性恶说,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 只是孟子认为人不能生来就是圣人,但是人性中存在四端善因;苟子不否认人也能 够成为尧舜,但是人非但没有善因,反而有恶因。王国维在论性的开头就运用康德 的判断方法论证,人性超乎我们知识范围之外,接着梳理了中国从先秦到汉朝再到宋代 不同思想家对于“性”不同的说法。人性的问题既然在我们知识范围外,就只能从经验 论出发。根据我们经验上的事实,就只能得出善、恶相对的结论,无法统一,所以又有 了超绝的一元论( 即性无善无不善说,及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 。但是想要以超绝的 一元论说明经验或加以应用时又会回到二元论。由此王国维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存在逻辑 误区。 也就是说在康德那里,上帝是作为最后的至善的目标和保证。王国维的思想中 并没有这种把本体与现象分开的习惯,因此,王国维从康德出发,得出“性之为物, i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超乎吾人之知识外也”的结论。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正如康德是用上帝的理念来完 成从认识论到伦理学的过渡,并把它们作为至善的价值追求和意义之源,如果中国 思想中是以“性”为价值之源的,那么当“性”不能作为我们的思想价值的根源和 行为的准则,必需要有一种新标准和绝对的东西作为意义之源。“9 1 王国维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不得不思考传统学术价值。他借助自身所接触的西方哲 学、美学重新审视我国哲学思想以确定新的意义,接下来他又做了释理和原命。 “性”、“理”、“命”是我国古代哲学常见的范畴,王国维试图通过重新阐释赋予了它们 新的含义。王国维的努力,是一次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