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新式报人群体特征和产生动因分析——以百余名著名的新式报人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l t h e i d e n t i t ya n dg e n e r a t em o t i v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o fn e w io u r n a l i s t sgroupnallstsr o ul t oo v e rah u n d r e dw e l l - - k n o w ne x a m p l eo fn e w jo u r n a l i s t s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c h e n gd o n g l i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z e n gx i a n m i n g h u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w u h a n ,c h i n a 删7洲洲i删57洲3 伽7舢y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和制 日期:函矽年r 月扣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 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和,制 指导教师签名: 著统明 日期:一一 e l 期:d o o ,6 - - - - _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可是在长达1 2 0 0 年的历史发展中,古代从事与 报纸有关的人员没有演变成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报人。具有近代意义上的报人的产生是在 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因为此时的报纸与延续了千年的“官报 在形式和作用都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事报业的人员也与古代报纸的从业人员有较大的不同。这群从事 报业的人员是在西学东渐和社会历史变革的浪潮下,被科举制度所抛弃的近代知识分 子。新式报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世界和传统士子情怀,他们将报纸视为生存、 生活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同时自身也在报业的发展中不断的成长。作为新的职业群 体,新式报人不但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 贡献。本文通过查阅史料,以一部分新式报人为样本,利用量化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 旨在探讨这群新式报人的总体特征、产生动因和对中国社会及新闻事业的发展的促进作 用。 。 关键词:新式报人;群体特征;产生动因;分析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i st h ew o r l d so l d e s tn e w s p a p e r si nt h ec o u n t l 了, b u ti n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o f1 , 2 0 0 y e a r s ,a n c i e n tp e r s o n n e le n g a g e d i nt h en e w s p a p e rd i dn o te v o l v ei n t ot h em o d e ms e n s ew i t h j o u m a l i s t s am o d e ms e n s eo fj o u m a l i s tp r o d u c t i o ni s s o c i a lc h a n g ei nt h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t h i st i m et h en e w s p a p e r sa n dc o n t i n u ef o ra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o f f i c i a l n e w s p a p e r i nt h ef o r ma n df u n c t i o nh a v eu n d e r g o n ef u n d a m e n t a lc h a n g e s ,i nt h en e w s p a p e r i n d u s t r yp e r s o n n e la n de m p l o y e e so fa n c i e n tn e w s p a p e r sa r e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 g r o u po fp e r s o n s e n g a g e di nt h en e w s p a p e ri n d u s t r yi nw e s t e r ni d e a sa n ds o c i a lh i s t o r yo f t h ew a v eo fc h a n g e ,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w a sa b a n d o n e db ym o d e r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n e wj o u m a l i s t st o p u r s u ei n d e p e n d e n tp e r s o n a l i t y 。s p i r i t u a l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s c h o l a r st of e e l i n g s ,n e w s p a p e r s 舔 t h e yw i l ls u r v i v e ,l i v ea n da c h i e v et h e i ri d e a lt o o l ,w h i l et h ep r e s si sa l s od e v e l o p i n gi t so w n c o n t i n u o u sg r o w t h a san e wo c c u p a t i o n a lg r o u p s ,n e wj o u r n a l i s t s ,n o to n l yc h a n g e dt h e t r a j e c t o r y o fc h i n a s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o d e mj o u m a l i s mi nc h i n aa l s om a d e 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r o u g ha c c e s st o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p a r to f t h en e w r e p o r t e dh u m a ns a m p l e s ,u s i n g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t e x ta n a l y s i s ,t oe x p l o r et h e n e wg r o u p sg e n e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r e p o r t e dt op r o d u c em o t i v ea n dt h ec h i n e s ec o m m u n i t y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j o u r n a l i s m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r o l e k e yw o r d s :n e w j o u m a l i s t s ;g r o u pi d e n t i t y ;g e n e r a t em o t i v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目录 绪论j 一1 ( 一) 研究的缘起和动机1 ( 二) 研究的意义:l ( 三)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2 一、“新式报人 概述3 ( 一) 新式报人的定义:3 1 、什么是报人3 2 、什么是新式报人一3 ( 二) 新式报人所处的历史环境4 1 、社会政治环境4 2 、清末媒介生态环境5 二、新式报人群体分析7 ( 一) 社会地位一。7 ( - - ) 生存状态8 ( 三) 地域分布1o ( 四) 文化素养1 1 ( 五) 年龄层次分布1 3 ( 六) 职业追求1 4 1 、以报为生1 4 2 、以报为业。1 5 3 、办报昌言1 7 三、新式报人产生的动因分析1 8 ( 一) 在华外报的发展给当时的报人提供了锻炼的平台1 8 ( 二) 科考制度的废除促进了报人群体的崛起2 0 ( 三) 近代民族新式报刊的勃兴2 2 1 、媒介发展活跃2 2 2 、世俗报刊和白话报的激增和崛起j 2 3 3 、各种不同内容的报刊层出不穷k “2 3 i l l 4 、各报发行量正常,培养了读者群2 4 ( 四) 社会革命成为新式报人产生的助推器2 4 四、新式报人对中国新闻事业和社会的影响。2 7 ( 一) 冲破了封建社会的“言禁 ,开创了“文人论政 的传统2 7 ( 二) 促进了报业由“洋人洋报 到“国人新报 的转变。2 8 ( - - )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2 9 ( 四) 促使了近代新闻学理论的建构3 0 l 砉语3 3 参考文献3 4 附录3 5 致谢4 2 i v 绪论 ( 一) 研究的缘起和动机 绪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邸报 有1 2 0 0 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京报也有4 0 0 年的历史。从 盛唐到清末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封建报业经历了从官报一家独大到非法的民间 小报的问鼎,再到民营“京报”的横空出世的发展过程。 报业的变迁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发展密不可分,也与一代又一代 的“报人”的执着和努力密不可分。但是在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无论是官方的邸报还 是民间的小报都只能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下活动。他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并不 算短,但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保持千年不变,与近代西方社会传入中国的新型报纸 相比逊色很多。尤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中国古代报纸一并发展的报业从业人员, 也没有转化成现代意义上的“报人 。而近代新式报人是源于西学东渐,社会变革直接 刺激了近代报业的兴起之后,才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新式报人。 基于这点认识,我将硕士论文的着眼点立于这群在西学东渐之风影响下的中国近代 的新闻从业人员。传统的新闻从业人员与这群人员不同的地方是这群人并不是前者的延 续和发展。新式报人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一群体与清朝末年政治, 经济结构的演变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 二) 研究的意义 其一,晚清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社会,处在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变革 之中,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西学的输入与 传播。救亡图存与争取国家富强成为先进中国人思考的核心问题,社会的剧烈变化,又 促使人们的思想此呼彼应。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也是文化传播的主体。从文 化传播学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知识分子不但是文化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 和文化传播的媒介。在这激荡的社会浪潮之中,报人群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况, 报人作为社会传统阶层的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在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冲击下,在近代文 化的传播与变迁过程中承担着二重角色:知识分子自身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角色和 近代新型资产阶级新文化的传播角色。这种二重角色统一于晚清传媒的发展与传播的过 程中。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二,本文将笔墨重心落在风起云涌的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群报人的身上,分析这群 知识分子的群体性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我们既从中看出近代知识分子报刊活动在政治运 动裹挟之下的演进。也能解读出清末知识分子通过报业活动介入政领域、推进社会舆论、 实现政治抱负的进程。同样也可以说近代知识分子在艰辛的转型抉择历程对当代的新闻 传媒和传媒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大的启发。 其三,考察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变过程,对于我们认识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型和知识分 子开始舍仕途而从事其他在传统社会中视为“末业 或“技巧演技”的职业办报译 书的艰难抉择。可以说是新式报人是现代专门型知识分子人才出现的标志。 ( 三)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_ n k i 系列数据库中输入以“新式报人”作为题名的只有晚 清民间新式报人汪康年军事记者2 0 0 3 年第1 期的一篇文章。 当下学界和业界对清代末年的报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第一,对清末 时期的报人及相关的报纸进行史料的整理上。在这些著作中都有大量的篇幅是介绍和评 论报人,且主要就是集中于介绍这些报人的办报思想、办报经历、经营策略等等,例如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和梁启超与近代报业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主编的中 国近代报刊名录;第二,专门的个案研究、报人评传。如方汉奇先生的中国近代报 刊史对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1 5 0 0 多名报人做了很详尽的记载和评断。近年来相继 出版的新闻通史,对大量的新闻界人物进行了介绍,但是主要集中于生平简介和办报思 想、经营理念层面的。例如方汉奇先生的报史与报人、台湾学者朱传誉的报人, 报史,报学、新华出版社的新闻界人物、报界档案、新闻大学;第三,专门 探讨清末报人大军的小小分类。在这个方面成绩突出的有李磊的述报研究( 兰州大 学出版社2 0 0 2 年l o 月第1 版) ;湖北大学文学院曾宪明教授的旧中国民营报人同途 殊归现象分析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3 年第2 期;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程丽红 教授的清代报人研究等等。 本文利用文本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在众多的新式报人之中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 新式报人的代表人物,着重的分析这群报人的身份特征,文化背景、职业追求、阐述产 生的动因,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和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2 一、“新式报人”概述 ( 一) 新式报人的定义 1 、什么是报人 “新式报人 概述 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办报之人 。我国自唐以来,就出现邸报,继宋代小报的勃 兴和明清两代民间报房的从业人员,对其称谓就始终没有明确的界定,梳理现有的文献 资料发现称谓很多,如“报房贾儿”、抄报的“报子 “报房的 、“报事的 。没有固定 的称谓,因此很难考证“报人 这一概念产生的具体年月。但是从清末民初的新式传媒 的从业人员的传记、小说中可以发现“报人 ,指的是当时新闻从业人员的代名词。 有关报人的定义仅见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有一解释:“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指报社、 杂志社的编辑和记者。他们一般以新闻报道工作为职业,许多人还兼搞其他社会活动。 此称谓在我国解放前多用。川2 3 但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中“报人 还应该包括报刊的 毒、j 创办者、经营者、管理者。现实生中对于“报人 这一名词现在也还是时常可以听见的, 只不过将原来普遍意义上的办报及与从事与之有关的经营、管理的人员指代逐渐的演化 f 成专门对报界人员的独特称呼了。新闻史专家方汉奇先生主编的报人与报史,台湾 学者朱传誉著有报史、报人与报学,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宪明先生著的中国百 毛 年报人之路,郑贞铭的新闻界人物评传系列百年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程丽红教授 驴1 的清代报人研究等等。都是以新闻界人物为研究对象。其中不乏有著名的主笔、编 辑、记者还有大量的经营管理者和报业家等等。由此可以发现“报人 一词的用的还是 相当的普遍的。 2 、什么是新式报人 梳理中国新闻历史不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报人 并不是与报纸活动同时产生, 而是当新闻传播活动达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当报业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中脱离出来 以后,并形成了独立的社会职业,其从业人员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职报人。从某种意 义上说只有报业的从业人员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特征、精神世界、职业追求和文化角色的 时候才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报人。 【1 】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5 页 1 2 邱沛篁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5 2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所探讨的新式报人指的清朝末年在西学东渐、科举废除、内忧外患、风起云涌 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由于打破了传统知识分子赖以生存和维系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资源状 态,面对西方来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新式传媒活动的日益兴盛,直接刺激了近代报业 的兴起以后,一些从传统士人阶层蜕变分化或脱离出来从事与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具有 传统文化精神、独立人格知识分子的职业群体一新式报人。 ( 二) 新式报人所处的历史环境 1 、社会政治环境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 的阶级力量正逐步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势力。与之相适应,新兴的资产阶级日益 要求在政治上、文化上表达其意愿。近代型的新式报人群体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历史的 趋势而产生的。 1 9 世纪4 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面对 着陌生、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外部世界,让这个昏睡已久的国人不知所措,中国封建社 会历经千年的演变此时此刻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社会变革的浪潮不断的催促着古 老的旧秩序走向瓦解。晚清以来,从道光咸丰年间就不断的推出改革,历经国内的革故 鼎新,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等中重大改革运动。虽然这些改革是以失败而告 终的,但是均在不同程度上激起社会波澜。 鸦片战争后,当时社会在西方的物质文化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产 生危机。从文化的背景来看,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乃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传播、 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必然产物。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传播,潜移默化 地改变着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1 9 世纪6 0 年代以来新式教育的兴起, 特别是清末科举制度的改革、学校的兴办、造就出大批新式的知识分子。 “1 9 世纪中国整个的文化社会政治一心理结构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整体, 要改变其中的一个东西,都必须涉及很多其他部分。川儒家思想支配下的社会政治秩序 是一个全面的体系,一旦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丧失,整个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即走向崩 溃,因而科举制的废止将直接导致与其相关的所有制度的瓦解。“科举制曾经是联系中 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 m 陈国庆中胃拉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4 页 4 一、“新式报人”概述 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由于它废除,这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 系”。【l 】 据何炳棣在中华帝国的晋升阶梯中统计,1 3 7 1 年至1 9 0 4 年间获取进士功名的有 4 2 来源于平民家庭。【2 】废科举后,“知识阶层不再像过去那样作为传统的特殊社会集团 而把持着社会 。【3 1 也正是在内外忧患严重的威胁着中华民族的时候,面对着严酷的现实 矛盾,不断的推动着知识分子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 2 、清末媒介生态环境 甲午海战以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在野之有识者,知政治之待改革,而又无 权柄可操,则不得不籍报纸以发抒其意见 【4 】。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在民智未开、风 气闭塞的情势下,发行报刊,进行舆论宣传,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实现国家自强的重 要手段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维新人士,以万国公报、强 学报、时务报等为舆论阵地,宣传其变法图强、维新救国的思想,并由此引发了国 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在媒介环境在面临重压迫之下,国人办报可谓是历经艰辛。首先是经济不能独立。 七一: 在1 9 世纪5 0 、6 0 年代,虽然是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上来分析还是 未能为报刊发展创造优良的生存环境,早期国人办报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纯粹性 :+ 的商业报刊不能在市场中立足的。所以很多文人依旧依附于在华的外报,早期的报人都 是在外资外报中从事新闻活动,如蒋芷湘、赵逸初、何桂荃、蔡尔康、袁祖志、钱昕伯 等等。商业性的盈利报刊始于1 8 7 3 年汉口艾小梅创办的昭文新报,仿照上海的新闻 纸,但是所遇到的经济困难也极为严重,不到一年而停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次, 政治上压力。在封建社会压制下的中国,是没有任何言论自由的,清王朝实行了“报禁。 国人办报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广报只是刊登了一名大员被弹劾一事,直接就导致 了时任两广总督李翰章的下令查封,上海汇报也是时事新闻中涉及到了官方,受到 了极大的压力,被迫整顿改名。同时,国人办报还受到了外国殖民主义的势力压迫。岭 南日报不过是在稿件中称外国人为“夷 ,便被英国租界当局将其逐出沙面。后来中 【1 1 阮湘中国年鉴( 第一回) 商务印书馆,1 9 2 4 :1 4 3 0 脚( 美) 何炳棣中华帝国的晋升阶梯哥伦比旺大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1 1 2 1 1 3 页 【3 】( 美) 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6 3 4 页。 【4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三联书店,1 9 5 5 年版,第1 7 6 1 7 7 页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日报也因报道八国联军被清军打败事。被帝国主义者迫令广东省当局封禁。f l 】 所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新闻事业沿着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在前 进。这种社会政治环境和媒介生态对了国人办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钳制了新闻业的发 展。 1 1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5 2 1 页 6 二、新式报人群体分析 新式报人群体分析 新式报人的产生与清末的社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从传统士人阶层向近代知 识分子转化的新式报人,将办报作为自己维持生存的主要手段,却因社会的不认同而广 受贬斥,这群人均是官僚体系之外的“边缘人,曾热衷于科考圈儿博得功名,或有科 考落第之经历,为谋生而寄身于报界,收入微薄只能养家,集中于江浙等商品经济较为 发达的地区,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多半有富有才子灵性与才气,虽远离政 治核心但又不乏对国家时事的热衷与关注。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这群人在报界和思 想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 一) 社会地位 在报业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社会对报纸是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从事报业活动的人员 在社会中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被冠以“无冕之王”,“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 之嗜阅报章,如蚁附膻”,“故怀才抱德之士,有昨为主笔,而今作执政者;亦有朝罢枢 府,而夕进报馆者。 【l 】但新式报人的境遇与外国同行适成鲜明对照,其社会地位的低下 难以想见。诚如姚公鹤所说:“盖社会普遍心理,认报纸为朝报之变相,发行报纸为卖 朝报之一类,卖朝报为塘驿杂役之业,就邸抄另印,以出售于人。售时必以锣随行,其 举动颇猥鄙,而所传消息亦不尽可信,故社会轻之,今乡僻尚有此等人,故每一报社之 主笔、访员,均为不名誉之职业,不仅官场仇视之,即社会亦以搬弄是非轻薄之昔 日之报馆主笔,不仅社会上认为不名誉,即该主笔亦不敢以此自鸣于世 。【2 】左宗棠甚至 有“江浙文人无赖,以报馆主笔为其末路”的评语。【3 】报人自身对所从事的职业也讳莫如 深,不敢以此自鸣于世。姚公鹤曾回忆说:“吾乡沈任诠君,光绪初年即就沪上某报之聘, 转辗蝉联,至光绪末年而止然对人则嗫嚅不敢出口也。 【4 j 更有甚者,部分报人对报业提出质疑:“笔墨生涯原是文人学士之本分,既不能立 朝赓歌扬言,又不能在家著书立说,至降而为新报,已属文人下等艺业,此亦不得已而 为之耳。 【5 j 新式报人身处社会边缘的事实由此可见。 1 1 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1 8 9 6 - 0 8 0 9 【2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2 8 - 1 3 1 页 1 3 姚公鹤上海闲话( 上) 上海商务书店,1 9 2 5 年版,第3 5 页 【4 】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载自东方杂志,1 9 1 7 年第1 4 卷第6 号 i s 论新报体裁载自申报,1 8 7 5 - 1 0 0 8 -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为身处在社会的边缘,报人的采访活动和报道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国 丛报的编辑抱怨说:“在广州当名报刊编辑,绝不是人们所想像的一种愉快工作, 他们与文明社会隔绝,不能访问当地居民的家庭,不能与社会人士交往,也不能出入法 庭和社会机关,整日孤身独处,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间隔良久、断断续续从国外寄来 的邮件。我们被当成敌人或猛兽,一直处于警卫人员的监视之下,我们的活动,被限制 在1 3 区域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生病,才能获准到外面走动,而碰到你的每 个路人都要叫你一声“番鬼” 。【l 】这样的叙述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是也从这里发现当 时报人的采访活动的极大限制,从新闻史料当中不难发现因为报道新闻而受到官员干涉 引起纠纷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申报主笔杨乃武就是因为开罪于钦差而被迫离开了 申报。江南提督谭碧理就曾差人与申报交涉,禁止刊载关于他本人的消息,以 至于申报大股东美查多次要求主笔“慎勿评品时事,臧否人物,以缨当世之怒,以 取禁止之羞”【2 】。如戈公振言:“甲午以前,报纸罕言政事,对于官场中人尤不敢妄加只 字。 【3 】直到1 9 0 1 年梁启超还忧心忡忡的表示:“由于主笔、访事等员之位置不为世所重, 高才之辈,莫肯俯就 。 1 9 0 1 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清政府实行“新政”后,逐步放开报禁 与言禁,中国民族报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先后创刊的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 报、湘学报、知新报、国闻报等7 0 余种报刊。报刊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有史以 来的最大诠释。国人办报高潮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民族报业的勃兴,更重要的是报人的社 会地位得到了认可,曾经不齿于士林的报人开始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迨梁启超出而 办报,社会对于记者之眼光,乃稍稍变异。【4 】 ( 二) 生存状态 早期新式报人收入相对微薄,工作与生活状况极为艰难。雷瑶在回忆申报馆的 条件时声称:“房屋本甚敝旧,惟西人办公处,尚轩爽干净。吾辈起居办事之室,方广 不逾寻丈,光线甚暗,而寝处、饮食、便溺等等悉在其中,冬则寒风砭骨,夏则炽热如 炉。最难堪者,臭虫生殖之繁,到处蠕蠕,大堪惊异,往往终夜被扰,不能入睡。馆中 例不供膳,每日三餐,或就食小肆;或令仆人购于市肆,携回房中食之。所谓仆人者, 【1 1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4 0 1 页 1 2 】论各国新报载自申报。1 9 7 3 年7 月2 0 日 【3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 9 5 5 年版,第1 0 7 页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 9 5 5 年版,第1 0 0 2 8 0 页 8 二、新式报人群体分析 实则馆中司间而兼充主笔房同人差遣奔走,并非专司其事之馆役也。薪水按西历发给, 至丰者不过银币四十元,余则以次递降,最低之数,只有十余元。而饮食、茗点、茶水、 洗衣、剃发与夫笔墨等等,无不取之于中。生涯之落寞,盖无有甚于此者。质言之,当 日报馆设备上之简略、物质上之荒陋、金钱上之俭约,实与报纸内容成一正比例。”【l 】 报人及其职业所遭遇的轻视,还可从卖报之难中略见一斑。卖报如同行乞,上海 报纸小史和上海闲话中都曾有记载:“若在昔日,每日发行之报,无过数百份 每日出报,外埠托信局分寄,而本埠则必雇有专人,于分送长年定阅各家者外,其有剩 余之报,则挨门分送与各商店。然各商店并不欢迎,且有厉声色以饷之者。而此分送之 人,则唯承受惟谨,及届月终,复多方善言乞取报资,多少即亦不论,几与沿门求乞无 异! 1 2 1 。梁启超最初参与创办的中外公报也曾经历过“沿门乞阅时代 ,他在鄙 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的演说中回忆说:“中外公报只有论说一篇,别无记事。 鄙人则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其言之肤浅无用,由今思之,只有汗颜,当时安敢 望有人购阅者。乃托售京报人随宫门钞分送诸官宅,酬以薪金,乃肯代送然谣诼蜂 起,送至各家门者,辄怒以目驯,至送报人惧祸,及悬重赏,亦不肯代送矣。”【3 1 。潘公 弼在论及第一报人的社会地位时,曾深有感触:“社会之视报人,或尊之为清高,以其 文字生涯,士居四民之首,而非以其为报人;或鄙之为无聊,以其不务正业,是 则根本不了解报纸为何物”【4 j 。其言不虚,道出了报人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在于报刊影 响力低下,中国人“几不知新闻纸为何物,尚不知阅报为何事,大都以为报刊仅仅是 酒余饭后之谈助。上海轶事大观中有一段专门记述当过县令的袁祖志堕入报界的酸 楚经历,说他:“寓沪时赤贫如洗,庭筠里有国华报者,慕其名延为主笔,出版仅 月余即停刊,未几入新闻报馆担任论文,月薪2 0 元,会当夏令,求一大褂而不可 得,常在马路中仅有一布短衫,手持大芭蕉扇,摇曳以行,饭则恒至小饭店就食,其贫 如此,然作文千言立就【5 1 ,即使是声名远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也没 有逃脱囊中羞涩的命运作弄。据张敏考证,王韬每月较为稳定的收入近百元,比之普通 报人,已然不少,但是出去每月房租1 8 元,食用开销7 0 _ - 8 0 元,亦所剩无几。【6 】小报 鼻祖李伯元就一生贫困潦倒,死后生活凄凉,据载:“某岁,伯元大窘困,除夕,索逋 f 1 】雷瑁申报馆之过去状况载自最近之五十年( - - ) 申报馆,1 9 2 2 年版,第2 7 页 嘲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载自东方杂志,第1 4 卷第6 号,1 9 1 7 - 0 7 - 1 5 嘲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载自庸言第1 卷第l 号,1 9 1 2 1 2 一0 1 1 4 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7 年版,第2 1 8 页 , 1 5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集上海泰东图书局,1 9 2 4 年版,第6 3 页 嘲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一以王韬为例史林,2 0 0 0 年第2 期 一 9 爹i 蠢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接踵而至,伯元则与友足局匿小楼,饮酒联句达旦。【l 】 ( 三) 地域分布 在所列举的报人的基本情况之后,通过统计发现这些报人的地域分布如下: 江江上 浙 广 安湖北湖福四陕 石山河不 苏西海 江 东徽南尿北建川西南西北详 2 4 l61 74 661 1l1 096211 2 2 ( 据附录所列报人情况整理) 报业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是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报业资本奠 定了基础。 近代报业的发展最早是由传教士传入,是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一种的方式,东南沿 海在明末清初以来就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近代报业首先出现在香港、上 海、广州、汉口等地。因为其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对于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政策发 生了变化,允许外国人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中心也有香港等地逐渐的 迁入到内地,其中以江浙一带为主,随之是内陆的大中城市;其二,主要是这些地区的 经济发展较快,这些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环境较为宽松,人口流动性较大,较快的人 员流动和固定人口的增多,有利于报业编辑队伍和受众队伍的培养。所以在上海、广州 等都市出现近代民族报刊并不是偶然。和西方报刊业发展同样,中国近代民族报刊与都 市中心的形成同步发展,并密切互动。“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 没有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 【2 】 报纸上刊载的一些商业信息在都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报业刊登的信息 及广告等推动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这些都为都市化进程中营造的有利环境。广东、江 浙和两湖地区的报人在数量上超过了总人数的6 2 ,仅是广东就占据了近3 2 ,其余3 8 的报人零星分布在安徽、北京、上海、四川、福建、陕西、山西、河北、云南等地。 广东地区是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的区域,省会广州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与西方 通商的唯一口岸。1 9 世纪5 0 、6 0 年代之前,广州也一直是在华外人的主要报业基地。 因此在这区域的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和对报业的认识上都比其他地区领先,这一 f l 】魏少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2 2 页 t 2 ( 美) 阿特休尔权利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4 2 页 1 0 二、新式报人群体分析 地区的报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方面都较大。 江浙二省地处南北交通要塞,自古以来就有历史文化悠久,商业兴盛,人口稠密, 素有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之称。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析一文中就感叹日:“大 江下游,南北岸,及夹浙水之东西,实近代人文渊薮;无论何派之学术艺术,殆皆以兹 域为火焰发射之中枢焉”。以上海为例,在开埠之前,上海不过一东南沿海港口县城, 开埠后其发展非常迅速,1 9 世纪5 0 年代下半期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商贸城市。优越 的地理位置,加上租界相对安,使得上海成功地吸引了外国资本。在1 8 6 5 年上海有人 口6 9 2 万人,1 8 7 6 年为7 0 5 人,1 8 8 5 年为7 6 4 万人1 8 9 0 年为8 2 5 万人。n 3 上海居 于商业贸易的枢纽何西学传播的中心地位,在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冲击下,为经济的 发展和文化的昌盛开拓了新的职业空间,吸引了各地的青年才俊。新思想、新风气、新 文化蔚然成风,新式报刊云集,吸引了大量的文人进入报业领域。所以在著名的新式报 人中江浙一带的占据3 0 以上。北京作为清朝政府的京畿重地,虽然称的上是当时的政 治文化中心,但是由于清王朝的黑暗的政治制度和严厉的报业管理体制,钳制了报业的 发展,所以在所列的报人当中也只有北京和河北的2 位报人。这也说明了报业的发展既 离不开经济文化的繁荣更离不开舆论环境的宽松。 ( 四) 文化素养 在粗略的统计当中出身书香门第1 5 8 、官宦士绅2 2 、年少时开始读书比例最高 2 9 7 。贫苦出身的报人仅仅占据了所列报人的7 ,其中有出国游历或者留学经历的有 8 5 人占据所列人员的5 8 。有西学经历的报人在新式报人之中的比例如此之高。 书香门少时始官宦世 乡绅之商人家外文书华侨之贫苦出乡熟之 第读书家家庭院家身家 2 74 33 27965115 ( 据附录所列报人情况整理) 报人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背景。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拥有学识 无疑是上流社会的专利,而对于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能进入学堂,寒窗十年, 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广大底层民众的梦想。新式报人在科举废除之后大举进 军报界也说明了在晚清中国社会的变迁催生出来的新式报人与旧式报房的报人有着本 【l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第4 0 页 瓷3 1 鲞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的区别,这群人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浪潮下,在激荡的社会转型中从传统士人阶层脱 离出来的新式知识分子。这群人几乎全是知识阶层,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背景,所以 才能在报业中追求理想。在新式报人当中,像谭嗣同,家父官至湖北巡抚,李石曾是军 机大臣李鸿藻的第三子,虽然家族显赫者是少数。但是有很多的报人的出身依旧很有背 景的。汪康年的先世以汪氏振绮堂藏书而闻名于世,他的父亲汪曾本也曾当过广东候补 知县一类的小官,林白水、林宗素兄妹出身官宦世家,马叙伦的祖父也曾在北京为官, 汪兆铭的父亲是幕僚,杨度的父亲也曾是曾国藩的幕僚,陈撷芬的父亲陈范因为苏报 案而名声鹊起,陈范本人也曾出任过江西铅山县令,落职之后经营苏报。也有相当 部分的报人出身子乡村塾师之家,再如是康有为、邵力子、汪康年、等等皆出身于官宦 之家,虽然到了他们这一辈家道败落,可仍然可以维持读书。梁启超、陈少白的父亲是 乡村塾师,唐才常的祖上务农,直到他的祖父才开始读书,父亲当了一辈子的乡村塾师。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新式报人也不占少数,柳亚子出身于几代读书人的家庭;宋教仁 历代祖先均为儒生,可以说的上是一个世代书香、家业颇丰的家庭;朱淇生于传统的缙 绅之家,叔父朱九江是康有为的业师;刘师培家中三代传经学;此外,章炳麟、黄侃、 程家柽,卞小吾、戴季陶等均出自于书香世家。还有群报人出身于经商世家。李叔同 祖上为“浙西巨族”,父亲是进士,曾在吏部任职,后来在天津经营盐业,家境相当的 富有;蔡元培家为富商,父亲经营钱庄生意;还有黄节、陈去病、陈其美都出身于经商 之家。还有就是出身低微的新式报人。吴稚晖出生于家境贫困的农户之家,但是受到传 统的文化教育;詹大悲出身贫寒,父亲是读书人,7 岁随着父亲读书,郑贯公出身贫寒, 1 6 岁东渡日本作佣工;黄伯耀祖上是广东一代的望族,但是在他年少的时候家庭遭遇变 故而衰败,迫于家庭贫寒青年时代就到南洋做苦力谋生。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占据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阶层来自于非农业性,知识 分子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就必须通过科举投身政治领域,所以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化传 统当中,功名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在所列的新式报人当中具有功名身份 的报人8 6 人,占所列的人员约占5 9 。这也说明了1 8 4 0 年以后的中国大地,随着西方 近代文化的输入,透过军事、政治、文化、外交、思想的各个层面影响中国,西学东渐 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的浪潮下成 长,即使这些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新式报人,但是他们在封建社会下的“四民之 首”的社会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其他阶级可望不可即的地位和荣耀,在社会 大变革的而历史潮流冲击之下亦荡然无存。 1 2 二、新式报人群体分析 ( 五) 年龄层次分布 考察近代中国早期的新式报人的年龄分布: 所处1 9 世纪2 01 9 世纪1 9 世纪1 9 世纪1 9 世纪1 9 世纪9 0不详 年代年代以前2 嗍0 年代6 0 - 7 0 年代7 0 - 8 0 年代8 0 - 9 0 年代年代以后 者 人数 22 32 14 43 9311 ( 根据附录所列报人情况整理) 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清晰的发现,出生于1 9 世纪6 0 年代的占所列出来的报人总 数的1 4 3 ,1 9 世纪7 0 年代至9 0 年代的报人,约占所列出来的新式报人的5 7 5 。 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年的中国正处于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国家独立和民族生 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山河破碎,国势危急,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系在千钧一发。在内政 上千疮百孔,外交上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协议,在当时统治中国2 0 0 多年的清政府不 仅是国内封建势力的总头目而且还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其反动与黑暗已经是 有目共睹。而出身在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此时正值青壮年,当他们置身于汹涌澎湃的 社会变革之中,多半是充满着对社会的期待与幻想,少年时代在追求科举的仕途中度过。 这群人的年龄差距是相当的大,在所列举的报人当中,最早的是沈毓桂1 8 1 4 年出身, 到最年幼的是戴季陶( 1 8 9 1 年) ,其间近8 0 年的年龄差距,正是中国社会一步一步走向 动荡和不安的阶段。年龄的差距也造就了在不同年龄层次中的报人的职业观念和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