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具有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 山西有发展农业比较好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水利条件 南北差异大,这些都影响各地农业科技的发展程度。进入近代以来,山西农业科技 的具有了新的特点,由于对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新的农业品种的引进和推 广,使山西农业的科技结构具有了多样性。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也得到很好 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对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了一定 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由于山西历届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全省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的改 良实践。颁布和实施“六政三事”和“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积极引进棉花、玉米、蕃薯、烟草等良种;对传统的马、牛、羊、猪、鸡等进行改 良和选育;引进了国内外农牧业中新的品种进入山西进行培植驯化,调整了山西近 代种植结构和形成了山西近代农牧业新格局,影响了山西的农业结构,推进了山西 农业科学技术向前发展。在农业科技改良实践中,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农 业科技,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拓展,选种、育种技术的推广,许多农 作物及畜牧品种被引进,对山西近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给现代 山西农业打下基础,对现代山西农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农 业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山西各地 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差异,使山西农业构成和生产方法也不尽相同,决定了当时走以 牧促农,农牧相结合的道路。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推行农业 改良政策,倡导传播农业知识,改良品种,发展畜牧业。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与 当时社会政治条件具有密切的联系,政府的干预对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起了 重要作用。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创了现代农业实验科学的新阶段,对 现代山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实现山西农业现代化 的今天,更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以建设更新、更高的山西现 代农业科学技术。 关键词:近代;山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与改良;社会影响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s o c i a li n f l u e n c ei nm o d e r ns h a n x i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x ii so n eo ft h eb e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c o n o m y a m o n ga l lp r o v i n c e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nm o d e ms h a n x it i m e s ,i t s 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t o o ko nn e wc h a n g e s ,h a dm a n yn e w c h a r a c t e r s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a dp l a y e da l l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r ea r em a n yg o o dn a t u r a lf a c t o r si ns h a n x i ,f o re x a m p l el a n d , w e a t h e ra n dw a t e r ,s o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ec o u l dm a k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m o d e mt i m e s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a v ea l s om a d ep r o g r e s sb e c a u s eo f c u m u l a t i n gi n l a b o r s p r o d u c t i n g ,d e v e l o p i n gc a p i t a l i s t i ce c o n o m ya n d f o u n d i n gh i g h e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o fs h a n x i a g r i c u l t u r eh a d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n a t u r a lf a c t o r sa n d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f r o mm o d e mt i m e s ,s h a n x il o c a lg o v e m m e n tp l a y e dac h a i no f r e f o r m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r o d u c e dl o t so ff o r e i g n a g r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p r e a d e da n dt r a n s i t e dal a r g ea m o u n t o ff o r e i g na g r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or u r a la r e a s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m o d e m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 w e r em a n y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i t s e l f ,s u c ha s v a r i o u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e c o n o m ya n dr e a s o n a b l es y s t e mo ff a r m i n g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m a n yp o l i c i e s s t i m u l a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t i f i ct e c h n o l o g yi na g r i c u l t u r e :t h e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o f p r o v i n c e s o fs h a n x i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c a r r y o u tn e w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p r o v i n c e so fs h a n x ic a r r i e do u tn e w p r a c t i c e so fi m p r o v ea n di n t r o d u c ev a r i e t yb r e e d i n g m a n y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 e r ei n t r o d u c e da n ds p r e a d e d o nt h eo n eh a n d ,t h e y i n h e r i t e da n da b s o r b e d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c a r r i e do u ti m p o r t a n c e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p o l i c y ,a n d m a d eag r e a tp r o g r e s si ns c i e n t i f i ct e c h n o l o g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e h a d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k i n do fs i t u a t i o nn o to n l yp r o m o t e dt h e d e g r e eo f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a n de n h a n c e dt h eg r o w t ho fg r a i n ,b u ta l s o d e v e l o p e dt h e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n o m y ,i m p r o v e dr u r a ll i f eq u a l i t ya n d i m p r o v e dg r e a t l yl a b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t h es o i le c o l o g ya n dt h e i n t e n s i v ec u l t i v a t i o nw a sc o m b i n e d ,f r o mt h e no n ,t h es o i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b e c a m eb e t t e ra n db e t t e ro nt h es p e e d i n g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t e n s i v e a g r i c u l t u r e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b r o u g h t h i g h e rp r o d u c t i o na n dh i g h e ra d v a n c ei ns h a n x i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 , l a b o rp r o d u c t i v i t yo fa g r i c u l t u r eg r e a t l yi m p r o v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a di m p o r t a n tt o u c hw i t ht h ew h o l e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s t r u c t u r en o to n l yc h a n g e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r o p p i n g 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t r a d eo fc o m m o d i t yc i r c u l a t i o n ,b u ta l s o i n f l u e n c e dl o c a ls o c i e t ya n de c o n o m y i t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a f f e c t so ft h e s e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o ns h a n x i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m o d e mt i m ea sw e l la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i nm o d e mt i m e s ;s h a n x ia g r i c u l t u r e ;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 ;s o c i a l i n f l u e n c e 引言 引言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步履艰难地走上 坎坷的近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衣保 中、刘洁认为在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演变中,中国传统农业一方面吸取西方近 代农业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仍然保持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传统,走上了中西交融 的近代化之路。郑庆平在对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的形成及其机体内在 的经济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后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到了晚清,已陆续在工农业 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却打断了中国近代所出 现的这种演变的进程,中国近代的农业经济也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烙印 。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土资源丰富多样,历史上是一个“以 农为本”的内陆省份,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畜牧业也比较发达。近代以来, 随着国内外经济、科技交流的扩大,更多的农作物、畜牧新品种引进山西,不仅提 高了产量和质量,而且改变了农业结构,提升了农业规模。民国元年( 1 9 1 2 ) 年, 是山西农业技术近代化的肇始。特别是1 9 1 7 年l o 月,阎锡山决定在省长公署内设 立“六政考核处”“六政”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 男人剪辫) 和天 足。1 9 1 8 年4 月,阎锡山又在“六政”的基础上增加了植棉、造林与牧畜“三事”, 统称为“六政三事”,并设立专办“三事”的经济植棉试验场、大小林区以及畜牧 场等。于是,在对传统农业科技的延续及其发展的同时,开始与西方先进的农业科 技接触,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从而揭开山西近代农业科技引进与 发展的帷幕,农业生产逐步有了科技意识,走上依靠科技发展之路。“六政三事”的 推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农牧业的发展,而且极有成效地改良了民国初 期山西的社会风气,为后来山西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扫清了障碍,奠定了经济基础。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改良运动,是山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迄今仅有一些零 散的介绍材料,本文试图对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作一深入系统的发掘整理,比 较全面地对近代山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各种因素和对近代山西社会的影响情况 的研究,并从而为思考山西农业科技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以期抛砖引玉, 应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 。衣保中、刘洁:中西交融与近代中国传统农业的演变,中国农史,2 0 0 0 年第1 9 卷第2 期 。郑庆平: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农业经济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1 5 卷第l 期 1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第一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发展之原因探微 1 1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性的气候、土壤、水 利、生物等和非资源性的地貌、地形、自然灾害等两个方面,是农业生产活动必不 可少的前提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与自然条件联系在一 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劳动生产率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和使用价 值。”。要了解近代山西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就必须了解山西自然条件的 优劣。,山西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河表里,物产富饶,人民勤劳, 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 1 1 1 土地资源 山西位于华北平原的西侧,介于太行山和黄河中游峡谷之间,境内名山大川纵 横交错,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山西地势由东北斜向西南,地表南北狭长,地形平川山地相问。总貌为山地行 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岭谷交错,东西两侧为山地,中间为一系列串珠状盆 地,地表多覆盖深厚黄土,地貌地形地域性差异很大。东部地区:有位于东部边缘 纵贯南北的太行山,有尾接王屋封闭南大门的中条山,对山西气候和农业生产影响 很大,大山之间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区。中部地区:多是黄土堆积,洪水冲积物 构造形成的盆地。太原盆地是最大的冲积平原,大小河流从中穿过,灌溉便利,自 然条件优越。临汾盆地河套曲折,水源丰富。蒲州盆地地势低平,中心水流汇集,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在中部地区,不但地表水丰富,而且多涌泉,多地下水, 水利条件较好,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这里的繁荣一直延续到现代。西部地区:多 由一系列隆起形成的高原地带,为晋西黄土高原,水源缺乏,土地破碎贫瘠。西北 地区,拥有大批高山峻岭,中间分布许多小盆地、平川、火山熔岩台地,有广阔的 草地牧场,是历史上有名的畜牧区,历来畜牧业发达。这里土质低劣,跑肥跑水, 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气候、水分因素,大批被荒弃,而近代以来,也开始被开 发利用,发展农业生产。 山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直接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近代以来,土地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科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1 1 2 气候条件 。资本论卷三第9 2 2 页 第一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发展之原园探微 气候资源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气候特征是一个地区常年的气温、光热 条件、水分条件以及它们的变化。这些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山语地处华北内陆,北接蒙古高原,南北狭长,跨三大气候带。其气候的总特 征是:春季短促,多风沙,常干旱;夏季南长北短,雨悬集中,温差大,多涝灾; 秋季相宜,温和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寒冷干燥。一年的无霜期南北差异很大, 北部不到1 2 0 天,南部达2 2 0 天。故晋南能种喜温生长期长的作物,一年可以两熟, 在这里种植业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晋北只能种耐寒生长期短的作物,一年只能一熟, 农业科学技术不甚发达,而畜牧业科学技术则能很好推广。 1 1 3 水利资源 山西介于少水带和乏水带之间,每年降水量为4 0 0 6 5 0 毫米之间,从东南向西 北递减。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不利于农作物稳产高产和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尤 其是干旱和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很大。近代以来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破坏,变得 更加严重。 省内河流较多,地上水资源较好的是中南部盆地,河川汇集,水利条件较好, 在发展灌溉农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 全长6 9 5 千米,沿河耕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耕作历史悠久,是山西农业发达之 区。但是山西境内的河流径流量小,许多河无活水,冬季封冻,春秋两季于涸,雨 则横溢,旱则枯涸,大多数河流两岸地势峻陡,河水难以利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科 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 条件的不同特点,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可分为晋南、晋中、晋北三个主要区 域。晋南是山西最发达的农业科技发展区,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水利资源比较丰富,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科学技术能得 到很好的推广应用。晋中地区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比例适当,农 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农林牧在农业发展史上均占重要地位,近代山西省政府的许 多农牧试验场大多在此。晋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下,自然环境复杂,农业资源贫 乏,但近代以来,由于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另外由于这里山坡草 地较多,牧草丰盛,畜牧业发达,有很好地畜牧业科技基础,近代后期,引进了大 批优良羊种,兴办了一批牧羊试验场,对于改良羊种、发展养羊业起了较大作用。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 2 社会条件 1 9 世纪中叶起,受外国资本主义政治、军事、经济侵略的冲击以及国内资本主 义兴起的刺激,山西农业经济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发展过程,影响了i i i 两的农 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山西农业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1 2 1 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经验总结及创新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生 产经验、改进耕作技术的结果。 广大农民在培育选择良种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播种技术方面经验,掌握了播 种技术的四个环节:选种浸种,收获前的种子要有所选择,晋南农民选中问成熟, 高大繁实的种籽留种,晋北则选择最初成熟的大种子,浸种时要进行杀虫杀菌处理, 以提高生命力;适时播种,根据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区,要选择适当的季节播种; 播种适量,不宜过多、过密、过少、过稀;选择适当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点播, 视不同情况而定。 山西农业生产发展史上,形成了一套农业耕作制度,农作物轮作和套种有悠久 的历史。进入近代,又有较大改进,为了恢复和保持地力,采取抛荒休耕,换茬轮 作的方法,选取各种不同的农作物相互搭配,进行轮作;为增加复种指数,适当采 取间作套种的办法。轮作、问作、套种技术的提高是近代山西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大 进步。在近代时期,在晋南大部分地区及晋中部分地区能够一年两熟,晋中大部分 地区及晋北地区能够两年三熟,甚至一年可收两茬。 提高人工造肥和施肥技术,在广大农村对以人畜粪肥和土杂肥的制作和施用技 术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重视田间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田间管理逐步向精耕细 作方面发展。土地精耕细作以利于改善土壤的水份、空气、温度和养分。中耕除草, 有利于保墒增产,提高品种质量。山西农民根据春季多旱灾,夏季多暴雨,秋季多 蝗灾的特点,总结了许多抗旱、排涝、治虫的经验,加强田间管理,以保种保收。 1 2 2 外国资本主义带来近代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华北门户洞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内地城镇乡村对山西经济的 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他们为了把农村作为他们的原料供给地,适应他们的需要,便 直接深入农村,进行种种干涉农业生产的活动。刘建生、刘鹏生等在研究山西近代 经济史时他们认为: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中国的农副产品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兴办加 工业,依此为起点,中国乡村迅速转进资本主义市场,促使山西的农业经济发生巨 d 第一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发展之原因探微 大变化。 首先,商人资本家为了把山西农村变成他们的原料供给地,通过开办农垦公司、 农牧实验场,推广农业技术,或是通过直接购买及债务关系侵占农田。为了推广炯 苴、橡花、刊荣等经济作物,在身:愿及晋东南各地主办农牧星殖场、试验场,购买 土地,扩种经济作物。 其次,调查农业生产情况,宣传改良品种、耕作技术,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对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考察研究,调查的主要项目有:养蚕方法的改良,缫丝方法的 改革,蚕业教育机关的设置及其教育的普及等。通过调查之后,感到生产技术落后, 种子衰退,为了能供给其机器工业的优质原料,需要采用新技术和新品种。于是纷 纷向政府呼吁进行农业技术的改良。在调查和改良的同时,还进一步采取许多具体 措施在各地推广技术作物的种植,设立农场从事农作物改良。美国、英国等国政府 和商人资本家先后在山西调查养蚕、植棉,以及大豆、烟草、甜菜等生产情况;他 们也倡导和敦促政府设置农事机构,通过报刊杂志,大力宣传改良棉业、蚕业类; 同时推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在山西大力推广美种烟叶、棉花和欧美 畜牧品种、葡萄等果木;在太原、临汾等地设立桑蚕、棉花试验场,创办学校,推 广试种外国棉花、大豆、烟草、花生、甜菜等作物;推广人工肥料和介绍农业机器 的使用。 最后,进入山西的外国洋行、商业资本家及传教士,不少在农村直接投资农业, 经营农业。或单独创办,或参与举办农牧垦殖公司、实验场,经营农牧、种植业等。 1 2 3 民族资本主义积极要求改良山西农业科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显著特点是以轻工业为主,因此,它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 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依赖农村提供劳动力,其原料主要是 农副产品,十九世纪末- - t 。世纪初在山西各地兴办了大批轻纺业、食品工业和各种 加工业。在太原、榆次、大同、临汾等地,这些工业吸收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 蚕茧、大麦、大豆、烟草等,这对于农副产品商品化,对于农村商品的扩大和对农 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都具有促进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的发展,工业资本家为了取得更多更好的 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商业资本家为了收购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品,并能向农村大量推 销工业品,他们都积极倡导和参与农业改良活动。向政府提议改良农产品,为此,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适应这一要求作出相应决定,积极改良棉业、蚕业、糖业。阎 。刘建生、刘鹏生等著:山西近代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 9 9 5 年,第3 7 4 3 7 5 页 5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锡山政府在山西标榜改革,兴办“六政三事”,改良农产,恢复农业,在客观上对于 农业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宣传扩种经济作物,推广种植、耕作技术,纱厂大 力推广檀棉、忆丝厂大力摆广蚕桑业等。而且山西地方政府为适应这一要求,分设 机杓,设:也支! 1 0 、传习所,顾行种榨、慧囊、莽垩、造林、专:支等各种教科书, 推广农业技术知识。引进农作物薪品种,大量引进美棉、湖桑以及番碧、花生、烟 草、牲畜等优良品种,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都发挥了较好作用。这些活动有 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1 2 4 封建统治阶级推行农业科技改良政策 近代以来,刻建统治阶级面对残破萧条的农业经济,不得不采取改良政策及各 种变革措施以挽救统治危机。 大力提倡农业,创办农务机构,兴办农桑学校、农事试验场,介绍发行农业技 术书刊。】9 0 1 年山西设立农工局,次年成立山西农林学堂,聘请日本农学士冈田 真一郎等为学堂教习,共设立3 0 多门课程,已将近代的栽培学、耕作学、土壤学知 识作为基础,运用近代的实验手段,开展了一系列耕作栽培技术的科学实验,又附 设林牧试验场。此外,在太原、太谷、文水、临汾、大同等地设立省一级农牧试验 场,各州县设立分场,农工局成立后,购置了一批农业技术书刊,介绍推荐新式农 具,引进新品种,推广技术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及山西地方政府继续推行农业改良政策,有力推进了山西 农牧业的发展。首先,颁布国有荒地承垦条例及奖励章程,在口外蒙古和东北大力 移民垦殖。其次,阎锡山政府采取农业改进措施,以图恢复和发展农业。号召推广 农业,改良农作物品种,颁布选种办法,引进良种,提高质量。推广改良蚕业、棉 业等,奖励植棉,种植大豆、靛青、甜菜等工业原料作物,在汾西、太谷、文水、 高平、定襄、解县等地设立棉场,推广美棉种植。发展畜牧业,设立畜牧公司和牧 场,如太原、静乐设有模范牧场,文水设有光农牧羊场和富有畜牧公司。设立农事 机构,颁布法令,兴办农事试验场,从清末到民初,设立的农事机构有农工局、村 务局、林政处、农桑局、方政考核处、农林学堂、传习所、讲习所、气象观测所、 农工银行等。兴农法令涉及植棉、种桑、植树,发展糖业、水利、畜牧业等。民初, 山西设立的农事实验场共有3 51 删。 阎锡山在发动“农业改良”运动的同时,又发动“村治”运动,同时大力推行 以“六政三事”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改良运动,以开发山西,拯救农业。1 9 1 7 年设立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第3 4 6 3 4 7 页 6 第一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发展之原因探微 “六政三事考核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农业经济的发展。种棉是“六政 三事”的重要内容,在辛亥革命前,山西种棉主要集中在河东一带,且品种单一, 产量不高。据中华实业志记载,民国六年( 1 9 1 7 年) 全省棉田仅2 0 余万亩,且 大都在晋南一带。后来,在阎锡山的重视、提倡下,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的需要, 山西的棉花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到1 9 3 4 年全省种棉县由2 7 县扩展到4 9 县,棉田面 积达1 7 9 6 0 0 0 亩,皮棉总产量高达6 0 1 4 6 7 万斤,每亩平均3 3 5 斤。1 9 1 7 年,为了 推进“六政三事”中种棉工作,在临汾设立了“山西棉业试验场”,引进棉花品种进 行试验推广,又购回美棉种籽,无偿发给农民。第二年又颁布种棉奖励法。到1 9 3 7 年,全省种棉县以达6 0 多县,棉田面积达2 2 8 万余亩,总产量达3 1 4 5 2 吨,使山西 棉花生产达到高峰。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是推行“六政三事”发展农业中 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以太谷农学院的品种改良最为卓著。先后育成和推广了“铭 贤金皇后玉米”、“4 1 9 号高梁”、“1 6 9 号小麦”等优良品种,使农作物产量有了较大 提高。 清末民初,清政府、北洋政府都大力推行农业改良政策,传播农业知识,创办 农桑学校和实验场以及各种农事机构,介绍、推广农业技术和新式农具,引进优良 品种等,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一定作用。兴县农桑试验场( 成立于民国 六年) 对于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增强农作物的适应性做了大量试验,成功不少。 在粮食作物方面,经过农商部介绍引进的奉天来麦、黄风格玉米、奉天黄粟,经过 试验,比一般品种的产量都有很大提高。本地种的大麦、春麦、龙爪谷、白黍、灰 黍、芝麻等作物经过改良试验,产量也大幅提高。经济作物方面,由于兴县气候寒 冷,原不产棉花,但在清末民初在西乡黑峪山试种美棉成功,地四分收获棉花5 斤4 两,后逐步扩种。总之,农业改良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 于农业科技的发展。 1 2 ,5 农业高等教育推动了山西实验农学的发展 对山西近代农业肇始有重大影响的是兴办农业教育。通过农业教育,直接而分 门别类地把国内外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吸引过来,为农业生产技术革新、科研推广体 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农林学堂、农科大学播下的种子,农业试验场所的开辟,为 兴盛山西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人才。 山西的农业教育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农林学堂。开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 当时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设农工总局附办农林学堂,这是山西近代最早的学堂,次年 。山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编:近代山西农业经济,1 9 9 0 年,农业出版社,第2 0 8 - - 2 0 9 页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称山西高等农林学堂,民国元年改称山西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增设了兽医、垦殖各 科。据民国2 3 年统计,兽医科毕业生2 4 1 人,垦殖科4 6 1 人。 咒曩5 年( ! n l j ) ,- b 贤学校增设大学磋1 7 年,铭贤学校办起农 : 聘请了 一j l = 拦0 :盘大学生? 1 0 :j :! 生从j :i 0 + ? :只泛坠? j 完工作。二! 纪! :年代学 r & 农工两科基本就名,农辩设农艺组、舀霸组、畜牧组、园艺组等,办有农场、牧 场、园艺场、果回、葡萄日等。二十世纪:? 年代以后,还引进了兰布耶纲毛羊、藩 能奶山羊、波支猪、来航鸡、芦花鸡等畜禽品种。民国3 2 年,农工专科学校扩建为 镏贤学院,学制4 年,将垦殖、农业工程科合并为农艺系,并设畜牧系等8 个系。 农科部设农垦、畜牧、农业工程科,办有农场、牧场。 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是山西农业生产部门的三大支柱。 对传播西方农学,改变传统农业观念起了很好的作用。农业教育的发展、农业知识 和农作物新品种的传播,推动着近代山西农业从传统的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转变, 农业试验暂成风气。民国2 7 年3 0 年( 1 9 3 8 1 9 4 1 ) ,相继在3 0 个县设立农事试验场, 共有试验地及模范农田3 7 9 万公顷。 第二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第二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2 1 传统农业科技与近代实验科学的结合 从主导方面和发展方向来看j 匠代农z 科学技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农、业的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对中用传统农学精华的高度概括,它不是单项技术措施而 是指综合技术体系。到了近代能很好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更充 分地利用现有农用地,增加复种指数,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到了民 国时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同近代农业 科技紧密结合,从而使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从经验科学发展到实验科学的新阶段。 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多种增产措施的综合作用。其中包括选种、留 种、育种、合理耕作、灌溉施肥、旱地保墒、田问管理、植物保护等技术措施,还 包括多种经营、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节能低耗、维持生态平衡、实行 农产品综合加工等。也包括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利用多种能源、进行工具改革等 以改善生产条件的努力。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上述生物措施为主的经验, 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产量。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措施可以区分为两 大部分,一是改善农业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二是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 在山西近代,精耕细作的传统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第一,种 植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的优良传统。主要发展了二 年三熟,在晋中及晋东南山区,实行冬小麦和杂粮谷子、玉米、高梁、薯类、豆类 以及经济作物棉花、麻类套种、间作、轮作。还在局部地区综合运用问作套种等方 法,实现了一年两熟或三熟。在晋南实行冬小麦和玉米、高梁、谷子、薯类、豆类 等杂粮与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轮作、套种,同时推行玉米、高梁、谷子、薯类、 豆类、棉花、烟草、麻类相互间作。为了恢复、保持和充分利用地力,在间套种方 面,除了继承和发展麦豆套种,还发展了玉米棉花套种。黑豆多在头年谷田或黍田 播种,油、麦在上年黑豆、瓜田播种。基本原则是把豆科作为轮作周期,增加土地 肥力;根据农作物生长期长短和其它条件,减少抛荒休耕期,提高土地利用率。推 行间作套种是改进栽培方法的重要内容,而改进栽培方法则是粮食增产的主要方法 之一。譬如,运城地区志载;晋南当地农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已认识并掌握 了农作物交替种植为主的轮作倒茬经验。当地传统的间作套种方式主要是小麦、玉 米间作,棉花、小麦间作,玉米、绿豆间作,玉米、白菜问作,白菜、小麦间作, 9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谷子、绿豆间作,以及红薯、玉米问作;沁县志更载,该县种植豆类多是田问 带种,或田边地堰捎种,为了培肥地力,豆类作物也同其它作物倒茬轮作罾。第二、 选种育种方两,主要是继承寮1 发展了系统选= ! ;= :1 、存优汰劣、选种留种以及建立种子 j 沈文4 0 0 :,总茹了“,:善甚,j :+ :誊2 ”:0 毒j 翌验,符4 - * r 。, i 至j :列抗r j 涝、 ;九虫、耐盐碱品种d j 选择,为发展多熟褂i 直j 击j j 了丰富多彩的稻麦品种。选种育种 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中,选育出各种农作物的许多新品种,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促 进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在阳曲县志中有如此载,农民对种子的挑选十分重 视,挑选方法有穗选、场选两种。穗选是在田问挑选颗粒饱满、元发霉变态穗。场 选是与粮食收割后在场上对品种进行比较鉴别后选定。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农民对 选用良种比较重视,每年秋收时开始在地里或场上选种,春播时还要从异地调换品 种。传统选种育种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尽管是沿用传统的选种方法选育出各种作物 的大量品种,但它不仅为多熟制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因地制宜实行品种搭配、发 展丰富多彩的轮作复种制奠定了基础。 时至近代,西方式的先进农业科技活动逐渐兴起,全省各地开始引进新的良种, 光绪十八年( 1 8 9 2 年) ,清政府的工商部开始引进美国陆地棉。光绪三十年( 1 9 2 4 年) ,清政府的工商部曾从美国输入大量美国陆地棉种子,分发给江苏、山西各省。 早期的土壤肥料科技的引进,主要是采用西方的测试化验方法,检测各地耕地土壤 的理化性状,化验肥料的成分构成,以及做些肥料试验。到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由 于更为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推动我国的农业科技进 入传统科技同近代科技的结合新时期,从而使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从经验科技阶段 发展到实验科技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多熟种植有了新的发展,在黄河流域,二年 三熟有所扩展,在部分地区一年二熟制也有新的发展。而问作套种制度更加丰富多 彩,合理轮耕有了新的发展,华北地区同二年三熟的麦豆秋杂轮作复种制度相适应, 发展了翻耕耙耢同免耕播种相结合的合理轮耕制度。同期的山西,随着实验科学的 新发展,在耕作栽培领域,已将近代的栽培学、耕作学、土壤学知识为基础,运用 近代的实验手段,开展了一系列耕作栽培技术的科学实验,这些科学实验的开展, 将山西的耕作栽培从经验科学阶段推向实验科学的新阶段,这是山西精耕细作的优 良传统同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良好开端。这些农业科技的建立,在山西发挥了很 “运城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运城地区志,海潮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7 2 页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沁县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9 9 年,第5 7 6 页 。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曲县志,山西省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第16 8 页 1 0 第二章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影响 好的作用。 在山西,光绪2 7 年( 1 9 0 1 年) 设立农工局,次年,成立山西农林学堂,聘请日 本东京农科太二的7 :拳:二f 真一郎、抬学i 户耄造为农杉:学堂掣:司二农栋学堂 i 。定艺毪:苫,i ,一,:! :艺、一工:瀑i :,主0 鼻二:! 、! 理之j 、:。j = t 二、土壤 学、”j l x i “, 学、农,、j :、i :学、森毒;i 茬物等:、矗彳:文语、农林实验昆立与i 、羰培学、 生理学、畜牧学、造棒、封林保护学、屡艺栽培学、农林经济学、蚕桑学、林政 学、农林测量学、水利学等各种科耳30 余门。并设有基地开拓农林业兼充畜牧试验 场。 同时,在各j - ,q 、l ”;- 了大批农林牧试验场,在太原、太谷、文永、临汾、大同等 地设立j 7 省级农牧试验场,在各县设立分场。另外,宣传和实施改送农业技术, 介绍新式农具。山西农工局成立后,引进了大量农业技术书刊,介绍推荐了各种新 式农具。 山西省当局于民国六年( 1 9 1 7 年) 在省行政公署设立“六政考核处”兴办“六 政三事”。同年,在临汾设立棉业试验场,从美国引进优种棉籽试验推广。嗣后,育 成铭贤金皇后玉米、铭贤1 6 9 小麦、铭贤4 1 6 9 高粱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推广应用 后促进了山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到民国2 5 年,全省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畜禽 总头数等农产品均达到了民国年间农业生产的最好水平。 良种繁育于民国年问开展的最好,民国十年( 1 9 2 1 年) 建立8 个农事试验场, 后又3 0 个县建立农时试验场及模范农田,作为良种繁育试验基地。民国2 9 年,抗 日边区政府建立后,相继成立农场,繁殖了谷子和芝麻等。同时“特约农家”建立 良种繁殖田生产种子。山西黑白花奶牛在山西饲养是从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开始, 是由美、日、荷兰等国引入荷兰牛,经过长期选育与驯化,并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 选育形成的乳用良种。 山西的农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始于民国元年设立的山西省蚕桑总局。 其后,阎锡山倡导农业试验和技术推广,先后在太原、岢岚、太谷、晋祠、运城等 地,设立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等十余种农作物的试验场和榆次、静乐、汾阳、 潞安、临汾、安泽等畜禽品种改良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边区农业科学技术的 发展,从民国3 1 年( 1 9 4 2 ) 至3 8 年,各边区的农业科学试验与推广工作基本形成 网络。各专区的直属农场、推广场,承担向群众推广优良品种的技术工作。以特约 农家为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不但在生产上起到了模范作用,而且还帮助政府向农 民宣传、推广优良品种与新技术。从行业上分有棉花示范、金皇后玉米栽培示范、 近代山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1 6 9 小麦栽培示范、养羊、养猪示范等特约农家。产量比较有品种地示范、栽培示范 等特约农家。这些特约农家不仅掌握了留种地的耕植技术,而且对调剂农民需要的 j :1 子,。r l 。, j - ;生育与芒:良,0 起到了直接的作用1 、。 z 2 ,一i 二。,:、一。j 、h j 。,。矗i 二之j 。二。:王- 0 2j 矗 要探讨近代山西欲业生产和科技的成就,且要较为集中而又有力的说叫农业科 技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可通过对农业生产力变化进行考察。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业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近代山西农村, 由子外国资本主义的掠碍,清政府、北洋政府的控制,农民贫困破产,农业生产力 遭到破坏。但是,社会经济具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生产力不可能完全停滞, 破坏后仍有逐步恢复,萧条时仍有曲折回升,停滞中仍有缓慢发展。整个说来,农 业生产力仍处于发展中。 2 2 1 倡导科技改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山西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进入近代,尽管人口增加,人 均耕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