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docx_第1页
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docx_第2页
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docx_第3页
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docx_第4页
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中丧葬仪式主持词【篇一: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活佛)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 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 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 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篇二: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丧葬习俗】 陕西关中临潼雨金附近 现代丧葬习俗 土丘坟由来已久,秦汉以前大多是有坟无冢,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大多是“开山为陵”,自此土丘坟延续至今。王侯将相的陵墓更是庞大。 中国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风俗太多,各地也不一致。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安宁,也要让活着的人满意。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破四旧”曾动摇了既存的传统丧葬文化及其阐释系统;而且以宗教迷信、巫术来解释并对其加以定性;取而代之以理性而经济地处理丧事的方法。但在农村,人们仍然向往一些传统的治丧方式,作为对后辈的一种教育及对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丧葬文化是一种活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文化,是富有生命的一种贴实的文化,比那些书写在纸张上文字要真实,体现着中国文化实际内涵对待生命的热忱态度。 现就我的生活所在的和生活经验就当地及周边乡镇丧葬习俗做一简单叙述。“十里一风,百里一俗”即使周边也有不同的。有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简化。 一;丧葬前期的准备。 1, 棺木的准备。 一般当长辈过了花甲之年,就择日请木匠做棺材,以备后事之用。也有购买的。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较好的棺木用料多以松、柏木为料,其次以杉、杨、桐木、杂木为料。一具棺材要13段木材,俗称“十三隔”。 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人死后要进棺材(棺材不算盖子),两侧和底部是三块长板子,而头和脚部是两块短板子做成的。合起来就是“三长两短”。 这是对于“死”字的婉转说法。做寿处仪式隆重,要给木匠开工红包,落成,有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临时赶制棺材不举行仪式。一般不管是做的还是购买的棺材放在一个地方,是不允许再挪动的,负责对长辈不利。棺木在拉运时一定要注意,因为是空棺所以一定是大头在前,小头在后。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火花,棺木就不必要了,火花后根据情况买个骨灰盒就可以了。 2, 寿衣(又叫老衣)的准备。 在准备了棺材的同时有些也会提前准备好寿衣,当长辈去世时穿。寿衣包括帽子、衣裤、鞋袜等,准备的寿衣都是有讲究的,寿衣都得是系带的;另外还有:1、所有寿衣裤必须是棉或丝类的;2、得有贴身单衬衫裤、夹袄、棉衣裤、棉衣裤的罩衫;3、脚上的鞋、袜也必须是棉的。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 3, 丧服的准备 丧服,即孝服和孝布。丧事期间,逝者嫡系子孙穿孝衣戴孝,旁系子孙只戴孝不穿孝衣。死者有曾孙时,谓之“喜丧”,曾孙戴孝孝上挂红。有晚辈刚结婚未满百天的晚辈不戴孝,有子孙年龄未满3周岁的也不戴孝。一般嫡系子孙孝布较长,旁系子孙孝布较短,男的一般孝在头上缠一圈从背后垂下,女性一般要用孝布经过简单加工戴上要包头(俗称gugu)。 4,遗饭罐和烧纸盆的准备 “遗饭罐”,灵前放的一个小陶罐(这是死者在阴间的锅灶,有“遗饭罐”大了下代人肚子大的说法,故“遗饭罐”都很小)过丧事期间每在吃饭前先给逝者献饭,家中孝男或孝女,往罐内加一些饭菜,直到填满为止,以示子女们对死者的孝心。出殡事要用一个小馒头把罐口堵死,带到墓穴处。灵桌前边还要备一烧纸用的瓦盆儿,名叫“烧纸盆”。专供前来吊祭的人烧纸用的。 以上几件可以提前准备,也可以根据情况到时购买,准备时间上基本没有多大讲究,到时候有的用就行。 二,过丧事的礼仪。(第一天) 葬事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俗话说“有钱埋钱,没钱埋人”有钱人可以把仪式搞得隆重些,没钱人家可以简单些。 ,1,送终。老人、病人垂危前,通告远地或外出的亲属回归,亲属 环绕于侧,询问、聆听最后遗嘱。如果觉得没有希望生存,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直到咽气,目睹长辈瞑目,此时守候在病床前的亲属放声痛哭,谓之“送终”。 ,2,咽了气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 脸盖上,俗叫“苫脸纸”,有些也用手帕。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咽气之后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也有咽气之前就穿的)。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大多用红布绳将双脚绑在一起,有些地方也用麻绳,起到遗体位正的效果,也有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从科学角度讲,就是为了防止静电。所以,要用麻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头枕鸡枕,鸡枕是用红布缝成的枕头,给老人口里含一枚穿红线的铜钱叫做“垫口钱”,原因很多,说法不一有的觉得口里含上钱或者玉来生就能出身富贵吗,还可以贿赂阎王之类的,还有只为了让死者不显穷,这对孝子来说,叫做“亲视含殓”。还要准备一些小麦的秸秆在准备设灵堂的位置铺好,一会会把老人的尸体放在上面。 3,习俗认为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完全断了气,才能全家举哀,放声恸哭,哭时也绝对不能将眼泪掉在亡者身上,如果掉在上面,就认为不能很好的地脱生,哭罢,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也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4,烧完“倒头纸”后就可以把老人的尸体停放在事先准备的材草上周围先挂上帘子,同时在老人头前放一盏请油灯,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篇三: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关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之丧葬风俗的调研报告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姓名: 学号: 实践目的:从民国初期,人们就开始倡导移风易俗,简化丧事、喜事,提倡勤俭节约。步入新中国之后,我们更是摒弃了几千年来的土葬风俗,大力宣扬火化。古代帝王将相家族那种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陵寝的习俗早已销声匿迹。大大简化了丧礼形式,节约了各种资源。然而就在这样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面前,稍显落后的关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丧礼事宜依然繁琐,讲究颇多。但也是流传至今的民风民俗,饱含着对逝者纪念与哀思。对丧葬风俗的研究既包含着对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对于礼制混乱今天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实践内容:寒假回老家(关中宝鸡地区的一个农村)的第二天村里就有老人去世,于是作为一个葬礼的参与者,我参加了这个葬礼全部活动,今天加以记叙。 当家里有人去世,主家首先要通知最重要的亲戚。如果去世为男子,则首先通知其舅家:如果去世的为女子,则先通知其娘家(称为报丧)。在关中传统中对男子而言,其舅家为最亲近亲戚,对女子而言,娘家则为至亲,所以去世时要最先通知。对农村而言没有什么事比有人离世更大,所以安葬离世的人往往就成了全村的活动。事主会请村里有声望的人来商量,实际上就是分配任务,大家一起帮事主将亡人安葬。 在老人去世后,事主会请来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在葬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葬礼进行控制者,决定着墓葬开挖的地方,入殓,成殓,出殡等事宜。据说阴阳先生可以根据对墓地地址,风水的选择来决定这个家庭后辈儿孙的发展(农村说是否出官,出秀才)。所以阴阳先生有着极高的地位,必有专人接送,专人服侍。 当人去世后,一般有3天,5天,7天下葬。但大多为七天,具体也要根据阴阳先生的意愿。一般时间越久越好,因为时间久就给主家留下了充分的准备时间,所以整个葬礼自然会更加隆重。 最重要的事自然是建造墓葬,一般而言,墓葬长七尺,高三尺。而这又分为两种材质,有砖箍墓和土墓。挖墓是在阴阳先生指导下开始的,阴阳先生根据历书确定墓葬的走势,有南北山和东西山之分。所谓南北山是指人下葬后头向北,脚朝南;东西山即人下葬后头朝西,脚朝东。但这里也有禁忌,穿孝之人不修墓。 接下来说孝子和戴孝的礼仪。孝子包含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子,侄女,孙子,孙女以及外孙外孙女等。而穿孝根据辈分不同标准不同.亡者平辈不穿孝衫,只是头顶一条白色布带,宽三寸。儿子辈的则要传孝衫(白布做的衣服),孝衫长度达脚背,头上需戴孝帽(白布做的帽子),脚上需穿白鞋。孙子辈孝衫可穿也可不穿,如果穿则孝衫的长度不过膝盖,但是头上一定要戴孝。如果尚未结婚则穿孝衫的同时也要身上披红,称为花孝。 下葬前一天就要过白事了。即就是宴请群朋。一般年老者去世,还要唱秦腔戏,吹唢呐,等一套丧礼乐器。而这一天所有的事都由一人主持操办,俗称其为“总管”他会安排宴席里人的吃喝问题,把亲朋好友招待好。今天一天的忙活都是乡亲们的无偿义务帮忙,在厨房帮忙烧火做饭的、宴席里接待客人、倒酒上菜的。井井有条。一般在醒目处还得贴一张“执事单”上边毛笔写明谁是总管,谁负责上菜,等都责任到个人。是无偿但也有些许强制,冥冥之中应该是礼数、乡规民约强制着人们义无反顾的去干吧,其实这更是一种乡村最基本的礼数,无论以前两家关系如何,有人去世则会放下以前的不和。今天宴请的亲朋好友地位最为高的自然是去世者舅家或娘家亲戚。这里需要说一种用具叫“哭棍”,也叫“孝棍”.是由长约50厘米,直径两厘米左右的柳树枝制成的。孝子需要头顶孝盘(普通木盘,内盛,香,白纸,还有白色布条)手持孝棍跪在村口亲戚必经之路上,以示最隆重的迎接。只有亲戚让起来时才能起来。同时他们来的时候也带了最为厚重的礼物。孝,即:很长的,很宽的白布。这是逝者舅家或娘家对事主最大的赞誉和安慰。这条白布必须系在事主身上,而这系布条却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因为布条又长又宽,必须有一定经验才能把布条系的整齐又有形状。宴请亲朋好友是一件费时而又隆重的事情,等一切安顿下来就以到下午。 在过白事的前一天晚上,得把遗体从木板床上装殓到做好的棺材里去,再把棺材放到原来放木板床的地方。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入殓”。而在过了白事的当晚需要盖棺定论。就是把逝者在棺材里安放好。先往棺材里撒上草木灰,不用太厚,然后再往草木灰上平铺一层柏树枝,取松柏常青之意,也可防止老鼠之类。然后再往死者落腰和头的地方放上铜钱,在头上用7个铜钱摆一个北斗七星,在腰部用九个摆一个腰带,分别取头枕北斗、腰缠万贯之意。然后再一层层的铺上亲朋赠送的褥子,一般铺七层。尔后在场的每个人需口含一口白酒,或许是防止邪气吧。把头放在枕头上,把脚放在脚架上,而且脚必须踩实了,取脚踏实地之意。然后把死者生前的衣物少许的放进棺材里一些,压实了。最后由大孝子往死者口中再放一枚银元之类的东西。一切完事后把棺材的天花板和盖子虚掩上,而不是盖实。只有等阴阳先生来后在棺材里放上一些“用物”后方能盖实盖棺定论。 此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不管是寒冬腊月、冰冻三尺,还是三伏酷暑、燥热难耐,只要遗体没放在棺材里,孝子们就得24小时守在遗体的旁边,在朝头和脚的两边铺上厚厚的秸秆,孝子们轮流“值班”坐或者睡在那秸秆上,我们俗称“坐草铺”。时刻守在遗体的旁边。尽管逝者已逝,但活着的人依然坚挺着、了却着自己的心愿,久久不愿抛弃昨日还和他们一起生活着的亲人。坐草铺这个风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延续,直到今日依然不息。这不单单是个受苦的活,更是对华夏5000余年来孝文化的一种继承 过完白事第二天早上就要下葬了,这天晚上对所有亡人亲属来说又是个不眠之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