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虽题名为“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 ,本意并不在于刘熙载散 文理论的系统整理,而是试图以刘熙载的散文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刘 熙载是如何在前贤的基础上使得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基本范畴得到 充分发展与完形的。亦即:我探索的重点在于刘熙载散文理论与前代 文论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并从中窥探刘熙载是如何“集大 成 的。虽然刘熙载的艺概写得非常简略,我们在艺概的文 本之内并找不到证明二者之间关系的有力佐证,但我相信这种勾勒依 然是有意义的,它至少让我们看到刘熙载是如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 展前人的一些文论思想的。 本文以刘熙载的散文理论为切入点,抽取其四个比较具典型性的 观点,并对其理论渊源作了一番梳理。 第一章“物我摩荡说”。我系统梳理了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 与传统的“物感说”“情景说 “发愤著书说 “不平则鸣说”之间的 关系,我认为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 不仅合理吸收了“物感说 “情景说“发愤著书说 “不平则鸣说合理的理论内核,还从本质 上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因,并从创作方法、创作构思、创作心境等方 面拓展了“物我摩荡 说的外延,从而把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因说” 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章“先意法而后气象说”。我认为,刘熙载的“先意法而后气 象说”,在前人“文以气为主 与“文以意为主一的基础上,对“文 意论”与“文气论 作了历史性的总结。他明确指出,文章写作中, 要先“意法”而后“气象 ,并对“意 与“气象的内涵及外延意 义作了深刻独到的阐释。 第三章“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说 。刘熙载的“扩之 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说 ,不仅反映出明清“文以结构为第一 的结构主义思想,同时还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眼说”、“一字立骨 说 有着密切的理论渊源;它既体现了传统的美学追求,又昭示了传 统文论思维方式向现代转化的某种信息。 第四章“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说”。刘熙载的“文之神妙,莫过 于能飞说”与皎然的“状飞动之趣说 、刘勰的“神思说努、古代的文 体风格论联系紧密。刘熙载以“飞”作为散文创作的最高标准是深刻 把握了散文这种文体自由的本质特征,也是对创作主体的主体精神的 彰显,是支d 熙载“文,心学也 的创作主体论的体现。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还兼及了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问题。我 认为,长久以来,刘熙载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找不到合适的定位主要 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刘熙载的艺概写得过于简略,他提 出的许多命题既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系统的论述,使我们很容易忽 略其理论价值;另一方面则来自研究者本身,我们往往局限于艺概 文本之内去整理挖掘他的思想,而疏于其命题的历史逻辑。因此,在 我看来,要科学确定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 研究。 关键词:刘熙载;艺概;理论价值;历史定位 a b s t r a c t a l t h o u g ht h ea r t i c l ei sn a m e d a sa n a l y s i so ft h e o r i e so fl i ux i z a i s p r o s e ,i t si n t e n t i o na i m sn o ta ts y s t e m i ca r r a n g e m e n to f t h e o r i e so fl i u x i u z a i sp r o s e ,b u ta th o wt ob r i n gc a t e g o r i e so fc h i n a s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i s mi n t of u l l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f e c t l y0 1 1t h eb a s i so fp r e c e d e n c e s s o r s a c h i e v e m e n t sv i at h e o r i e so fl i ux i u z a i sp r o s e t h a ti s t os a y , i e m p h a s i z ei n t r i n s i c c o n n e c t i o na sw e l la s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t w e e n t h e o r i e so fl i ux i u z a i sp r o s ea n dt h o s e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l i t e r a t u r e c r i t i c i s m , f r o mw h i c hi i n t e n dt oa n a l y s i z eh o wl i ux i z a is y n t h e s i z e d t h e o r i e s a l t h o u g hh ew r o t et h es u m m a r y o fa n ss os i m p l yt h a tw ec a r l n o tf i n da n yp o w e r f u le v i d e n c eo ft h e i rc o n n e c t i o n i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 o u t l i n ei ss t i l lo fi m p o r t a n c eb e c a u s ei tm a k e su ss e eh o w t ol i ux i u z a i d e v e l o p e dp r e d e c e s s o r s t h e o r i e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i ng i v e nh i s t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r e g a r d st h e o r i e so fl i ux i z a i sp r o s ea sp o i n to fc o n t a c t a n ds e l e c t sf o u rm o r et y p i c a lt h e o r i e sw h o s e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s o u r c e s a le a r r a n g e ds t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c h a p t e ro n et h e o r yo fs c r a p i n g - a n d - r o l l i n gb e t w e e nm a t t e ra n d i i s y s t e m i c a l l ya r l a n g e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o r y o f s c r a p i n g a n d r o l l i n gb e t w e e nm a t t e r - f e e l i n g ,f e e l i n g a n d s c e n e ,w r i t i n g f o rd i s c o n t e n t m e n ta sw e l la s r e s o u r c ef o ri m b a l a n c ew i t ht h e 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o ft h e i rr e a s o n a b l e t h e o r e t i c a ln u c l e u s if u r t h e rr e v e a l w r i t i n ge v o l u t i o nn a t u r a l l y m e a n w h i l eis p r e a di t sd e n o t a t i o nf r o ma n y f o r mo fw r i t i n gw a y , p l o t ,m o o da n ds oo n ,s ot h a ti td e v e l o p san e wl e v e l o fe v o l u t i o no fc h i n a sc r i t i c i s m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p t e rt w om e t h o d o n - i m a g e - f o l l o w e d b y - a p p e a r a n c et h e o r y i n m yo p i n i o n ,i t i s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c l u s i o na b o u ta r t i c l e m e a n i n g d i s c u s s i o na n d a r t i c l e a p p e a r a n c e 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b a s i so f p r e d e c e s s o r st a k i n g t h e a u t h o r s - s p i r i t - a s t h e d o m a i n a n dt a k i n g 。t h e - a u t h o r s - e x p e r i e n c e -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s t h e d o m a i n h e c l e a r l y p o i n t e do u tm e t h e d o n - i m a g ew a s f o l l o w e db ya p p e a r a n c ea n dt h r e wh i s o w nl i g h to nt h e i r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d e n o t a t i o n c h a p t e r t h r e e e x p a n d - a r t i c l e s - i n t o t h o u s a n d s o f - w o r d s - w h i l e r e d u c e - o n e - w o r dt h e o r y i tn o to n l yr e f l e c t e d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t h a ts t r u c t u r e i sa b o v e 蕊li na r t i c l e si nm i n g q i n gd a n a s t y , b u ta l s o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p o e m - e y et h e o r ya n do n e - - w o r d f r a m e t h e o r y i td i s p l a y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p u r s u i to fa e s t h e t i ca n di m p l i e ds o m es i g n a l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t om o d e mo n e c h a p t e rf o u rl i t e r a t u r e m y t h - i s n t b e y o n d f l y i n gt h e o r y i t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j i a o r a n s i n t e r e s t d e s c r i b i n g f l y i n g ,l i u x i z a i s “m y s t e r i o n st h o u g h t ”a sw e l la st h es t y l e so fa n c i e n ta r t i c l e s 。f l y i n gw a s r e g a r d e da st h eh i g h e s ts t a n d a r do fp r o s ew r i t i n gb yl i ux i z a i ,w h i c h s h o w e dh i sp r o f o u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n t r i n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r o s e r a n d o ma n da d v o c a t eo fs u b j e c t s s p i r i ta sw e l la s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 s u b j e c td i s c u s s i o nt h a tw a se x p l a i n e da sl i t e r a t u r e i s m i n d i v ia l s oi n v o l v ei nt h ei s s u eo fl i ux i z a i so r i e n t a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o i lt h eb a s i so fa b o v ep r o b l e m s al o n gt i m e ,l i u x i z a ic o u l d n tb ep l a c e di n t op r o p e rp o s i t i o n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t h e s u m m a r yo fa r t ss i m p l i c i t y , w h i c hp u tf o r w a r dm a n yi d e a sw i t h o u tc l e a r d e f i n i t i o na n ds y s t e m i ci l l u s t r a t i o ns ot h a tw ei g n o r ei t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 a n dr e s e a r c h e r sw h oo n l yf o c u so nl i ux i z a i st h o u g h tf r o mt h e s u m m a r yo f a r t sw i t hi g n o r a n c eo fi t sh i s t o r i c a ll o g i c t h e r e f o r e ,it h i n k , i tw i l ld e p e n do nf u r t h e rs t u d yo ft h es u m m a r yo fa r t si fo r i e n t a t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c r i t i c i s m k e y w o r d s :l i ux i z a i ;t h es u m m a r yo f a r t s ;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 ; 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e n t a t i o n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尊者挠孝吁 钐年岁月扫7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寸) 作者签名:确 日期:0 8 年 上月艺f 日 导师签名: 愀 日期: 0 8 年厂月 2 1 日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 引论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刘熙载可以说构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 象:他的艺概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性著作,其 书概所蕴含的书法理论和书法美学思想一直为书法界研习的经 典;艺概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也为国内一些美学家所重视,如叶朗 先生所编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就辟专节作了评介,但他的文艺学 思想却一直为文论家们所忽略。在我所看到的国内几部有影响的批评 史,如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张少康、王运熙、赖力行先生等所 著的中国古代文论史基本上就没有提及,这种现象引起了我 的注意并试图就此作些探索。 刘熙载( 1 8 1 3 1 8 8 1 ) 是清代著名学者与文艺批评家、美学家, 江苏兴化人,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城内 一个“世以耕读传家”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刘松龄是一个监生,也 是一个隐士,虽去世甚早,但对刘熙载影响深远。 刘熙载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以乡居生活为主。 他1 0 岁丧父,数年后丧母,少孤贫而笃行力学,“尝以志士不忘在 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 。中壮年时期,有过一段宦 游生活。从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 编修,至同治三年秋天,到广东当学政,三年任期未满即请假归里, 历经二十年的宦海漂泊,终于告别官场。晚年,从同治( 1 8 6 7 ) 至光 兴化县志刘熙载传【a 】刘熙载文集【c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8 0 6 1 硕士学 ! = 论文 绪六年( 1 8 8 0 ) 一直在上海龙门书院主讲,历时1 4 年,“以正学教 弟子,有胡安定风。光绪六年夏,刘熙载以寒疾去沪还乡。光绪 七年( 1 8 8 1 ) 二月,卒于故居古桐书屋,享年6 9 岁尊光绪八年( 1 8 8 2 ) 奉旨入国史儒林传,有“品学纯粹,以身为教 之褒。 刘熙载一生,诚如清史稿儒林传刘熙载传所言:“平居 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自少至老, 未尝作一妄语口表里浑然,夷险一节。终其一生,“惟仕皆师儒之位 , 表现的是书生本色儒者气象。 刘熙载一生好学不倦,博学多能,著作颇丰。在龙门学院讲学期 间,整理教学随笔成持志塾言,总结其治学得成艺概、四音 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删定文稿诗作成昨非集,并汇 刻为古桐书屋六种。遗书有读书札记、游艺约言、制义书 存,结集为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持志塾言是刘熙载的教学随笔;四音定切、说文双声、 说文叠韵是三部关于音韵学的系列性学术著作;昨非集是刘 熙载的文艺创作集;制义书存为刘熙载早年习作5 篇,原系昨 非集之一卷而未刊入,可视为艺概经义概的实践之作。 作为学者,刘熙载的学术贡献涉及到经学、文艺学、文章学、语 言学、教育学,甚至数学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在艺概和 游艺约言中对文艺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发展史所作的精 辟论述。 徐世晶融斋学案【a 】刘熙载文集【c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8 0 3 刘爨载。寤崖子传f 囊】剃爨载交集【锈毒寒:l t 苏吉籀出版社,2 0 0 1 :6 6 5 2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 艺概是他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全书共6 卷, 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 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 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 自叙) , 故以“概 名书。“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 “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刘氏谈艺的宗旨 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所以和以往谈艺之作比较起来, 广综约取,不芜杂、不琐碎,发微阐妙,不玄虚,不抽象,精简切实。 游艺约言,“游艺”取义于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 全书1 6 6 条,内容与艺概相类,以朴记形式, 谈文论艺。 刘熙载谈艺,大抵以孔门“六艺,特别是诗教为本,以老庄及 其他古代哲学家的变化、“对待 的学说为用,他对诗教的倚重促使 其在处理文道关系时,有重道轻文的倾向,甚至在相对艺术范畴的辨 证关系处理上,显得其儒家的“中和”气太重。但在具体论述中,由 于他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变化对待的内在法则,辨证法思想得到全面 贯彻,他提出的关于各种艺术以及艺术创作的理论实质上都存在内在 的相通性,如“诗品出于人品 也同样适用于散文,后来散文理论界 就出现过“文如其人说,理论内涵与之不谋而合。而无论是论及艺 术本质论、艺术创作论,还是论及艺术鉴赏论、艺术风格论,刘熙载 都是以古代文论的元范畴如意、气、象、气象等为核心展开具体论述, 既自成独立的理论观点又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说, 硕士学缴论文 刘熙载对于文艺自身规律与逻辑力量的尊重总是不经意地超越其落 后的文学思想观念。 刘熙载文艺思想为人所重视大约始于2 0 世纪7 0 年代末,主要集 中于对其艺概的研究。1 9 7 8 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刘熙载研究论 文,专论艺概的占半数以上。如敏泽的刘熙载及其 , 介绍了刘熙载提倡艺术独创性、重视作者人品和见识的论述母王达津 的散文的艺术论谈 ,从理、志、情、意、识、 气、辞、法八个方面评介了刘熙载的散文理论。毛时安的 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似花非花,不 离不即”的真实美,“诗品出人品,极炼如不炼 的本色美,“物意摩 荡,物我无间 的意境美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刘熙载的美学思想。邱 世友的刘熙载论词的含蓄和寄托,殷大云的文l 熙载 初探,就刘熙载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进行了分柝口此 外,牵汉超的刘熙载 例话,从艺概中抉出短论若干则, 举例解说。王世德的刘熙载 中辩证的美学思想,就新版艺 概“前言未能论及的刘熙载的辩证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徐振辉的 的文学比较方法指出刘熙载在艺概中所采用 的纵横错综的比较方法,使各种文学现象在不同的联系和区别中更明 显地体现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陶型传的妒物一无文”和“物无 一则无文艺术创作中的对立强化规律两文,系统研究了刘熙载 的审美方法论口陈德礼的刘熙载的 及其辩证审美观,从本 质论、真实论、意象论、意境论,风格论、发展论、鉴赏论等七个方 毒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 面概括了刘熙载艺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 刘熙载学术思想的成因与影响以及对刘熙载与中外思想家的比较也 开始受到了重视,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徐林祥的论 哲学对 刘熙载美学思想的影响、李德仁的刘熙载美学思想与道家影响、 佛雏的刘融斋与王静安、徐林祥的论黑格尔与刘熙载美学思想 的异同等。此外,董运庭的系列论文刘熙载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终 结较全面地分析了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其中从 看刘熙载及其美学思想深层结构一文就刘熙载的 寓言创作分析了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刘立人的刘熙载略论则第一 次较全面地向世人介绍了刘熙载的生平和他的9 种著作,指出:“当 前学术界多注重刘氏的艺概,对刘氏的全面研究还有待深入。 除上述各类论文,还出现了一些研究艺概的专著。王气中的 刘熙载和艺概在对艺概做出整体评价的同时,分别对文概 诗概赋概词曲概逐一评述,观点精到;韩烈文的刘熙载 ( 艺概) 研究从艺术本质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新论、创作主体 论、艺术境界论、艺术风格论、艺术鉴赏论、章法技巧论、艺术辩证 论等方面对艺概做出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外,周淑媚的刘熙 载( 艺概) 研究也是独具见解的研究专著。 1 9 7 8 年以来,刘熙载研究( 主要是刘熙载美学思想的研究) 取得 了相当的成果。在刘熙载的美学观点、文艺美学思想、审美方法论、 以及刘熙载美学思想的成因和影响、刘熙载与中外学者的比较等方 刘立人刘熙载略论【 】徐林祥刘熙载美学思想研究论文集【c j 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3 : 6 5 矮士学镣论文 面,出现了不少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与著作。值得提的是:刘熙 载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和美学大师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 的关注。日本学者相川政行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刘熙载研究,著有刘 熙载的人物和书论, 评释一书,并撰有刘氏书论研究系 列论文多篇,其中关于刘熙载的书论中“分数 用语的考察一文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刘氏书论术语,令人耳屠一新。此外,台湾、 香港地区对于刘熙载散文理论的研究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如姚振黎 自刘熙载 论韩文之义法( 台北孔孟月刊,1 9 8 6 年第1 0 期) ,董雅兰的刘熙载论唐宋八大家( 东美中文研究集刊创刊 号,1 9 9 4 年) ,林德龙刘熙载( 文概) 之文论研究( 中正大学中 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 9 9 5 年) 等。 进入2 l 世纪,研究刘熙载的文章更是多起来,我从中文期刊 网搜得专题论文共5 王篇( 不包括书学方面的论文) ;一些研究生在 导师指导下也开始研究刘熙载,有代表性的有山东大学刘振良的文| j 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兰州大学陈志的刘熙载( 艺概) 研究, 苏州大学孙士聪的( 艺概) 文体思想研究,四j l i 师范大学王海涛的 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这些论著 几乎涉及到刘熙载文艺思想的方方面面,如刘熙载的文体论、批评论、 创作论、主体论、本质论、发展论概括起来,刘熙载的文艺思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艺者,道之形;( 二) “诗为天人 之合弦;( 三) “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与“品居极上之文只是 本色 ;( 四) “物一无文 与“物无一则无文弦;( 五) “文之道,时为 6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 大 ;( 六) “诗品出于人品 。 以上是人们研究所论及到的刘熙载的文学思想,人们在研究刘熙 载文学思想时,有两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是人们在论及刘熙载文艺思想时给予他极高评价,认为他是 “中国古典美学的末代大师”,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者 ,但从 已有的研究来看,刘熙载似乎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我们拿刘 熙载的文艺思想和刘勰的文艺思想作一番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似乎 还不在同一个层次; 二是如何评价刘熙载文艺思想时,董运庭、李清良二位先生的观 点引起了我的注意。李清良先生认为,艺概在考察文学时,采用 “原始要终与执本驭末相结合 、“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的 方法,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思维特征,但他仅仅止于思维方式的考察, 并未从文论本身立论,似乎论证还不够充分。而董运庭先生则认为, 刘熙载的不朽功绩,“在于为有着数千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古典美学竖 起了它的最后一块丰碑。他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根底和博大的精神力 量,融会贯通,夺胎换骨,使中国古人在此之前积蓄的重要的美学思 想,奋力向形而上的高度超升,从而使中国美学理论在古典主义的思 想背景和学理规范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完形。” 刘熙载的文艺思想是否如李清良先生所说文论本身具有向现代 性转化的可能? 刘熙载是如何“使中国古人在此之前积蓄的重要的美 学思想,奋力向形而上的高度超升,从而使中国美学理论在古典主义 董运庭刘熙载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命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v 1 4 ,2 7 硕七学待论文 的思想背景和学理规范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完形的? 这是我非常 想探讨的问题。我自知能力学识有限,不可能对如此大的论题展开全 面研究,现仅选取刘熙载散文理论作一个粗浅的探索口 ,刘熙载对散文的论述,仅就艺概丽言就占到篇幅的三分之一, 并从先秦一直评述到明代,其散文理论非常丰富,我仅从他的有关论 述中选取了四段话( 或谓四个观点) 以探究他是如何吸收前人理论的 合理内核并将它整合完形的。刘熙载的论述大多是只言片语,没有明 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说,仅仅从四段简略的论述来探讨刘熙载的文学 思想也给我的整理挖掘带来一定难度,但其中的意趣却是我研究中国 古代散文理论所一直追求的,我也就只有奋力前行了。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住文论史上的定位 第一章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 在刘熙载散文理论的研究中,我最先注意到的是他的“物我摩荡 说 。我认为,他在“物感说”、“情景说”、“发愤著书说 、“不平则 鸣说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创作“动因说 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他确实“以自己深厚的学识根底和博大的精神力量,融会贯 通,夺胎换骨,使中国古人在此之前积蓄的重要的美学思想,奋力向 形而上的高度超升,从而使中国美学理论在古典主义的思想背景和学 理规范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完形。刀 1 1“物我摩荡说 与“物感说”、“情景说” “物感说 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涵义主要 是创作主体之“心”要受“物 之感而发,成为文艺创作的动因。 “物感说”源远流长,从先秦到清代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脉络。 “物感说 的最早萌芽可上溯到战国时代的乐记:“乐者,音之所 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刀乐记里所说的“乐”不是单纯 的音乐,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乐论也不限于音 乐i 而涉及到一般的文艺原理。乐记认为“乐 产生的根本在于 创作主体的心灵之感于物,强调外在物象对主体内心的刺激感发作 用,以素朴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了艺术创作的动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物感说刀得到充分发展。陆机的文赋开 董运庭刘熙载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命运【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v 1 4 。2 9 硕十学位论文 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 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 烈,颂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 聊宜之乎斯文。 陆机以自身创作实践之感悟,阐释了“物感说”, 论及了“物 与“情”两个基本的要素,物是客观的四时景物、是外 在的;心是主观的、内在的。内外呼应,心物交感,从而使作家产生 创作的冲动,这是陆机“物感说的基本内涵。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专辟物色一篇全面论述了“物 感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 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硅璋 挺其慧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能安! 是以献岁发春,悦 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 垠,矜肃之律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 勰突出强调了自然景物对创作主体的感召力量,且对自然景物是如何 感召创作主体作了具体论述,指出不同的景物引发作者不同的情感, 于是作者从不同的情感出发就会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他还进一步把诗 歌创作中情与物的关系分成了两个阶段,即“情以物兴 和“物以情 观 ,明确指出了它们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 意义。但无论陆机还是刘勰,都强调“物 的主导地位,都强调“物 “我”的同一性,即:有何“物”方有何“情 。 与“物感说 相关的,还有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说,正是陆 ( 晋) 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 ( 梁) 刘勰文心雕龙【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1 0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位 机的“物感说”中论及自然景物与创作主体之情感的关系,标志着我 国古代文论“情景说 的出现。后来,钟嵘进一步拓展了“情景说” 中“景 之内涵,他在诗品序中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 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 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 外戎,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钟嵘在自然景物感荡人之心灵的基础上,将 文学的发生机制更多落实到社会事物上,他认为社会人事中具有悲情 性的细节和结局,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解佩出朝、扬蛾入宠之类 事象极易产生“审美同情 。唐代的王昌龄、司空图进一步发展了“情 景说 ,强调情景交融,并开始探讨情与景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 王昌龄还提出情与景“偶然性发生 的观点。后来,王夫之进一步探 讨了这个问题,提出一系列问题: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在创作过程中, 是主体先有情再去观物,还是主体先接触了自然景物然后生情? 就艺 术思维的动力上来说,是见景生情还是因情造景? 他用“情生景” 与“景生情”这一对诗学命题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王夫之认为,在 创作过程中,情和景是不相分离、妙合无垠的,情景关系在具体创作 中有“情中景 与“景中情”两种基本形态。他的“情景说”直接开 启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 和“无我之境。综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情景说 ,在“情 “景 之间,强调的是它们的“妙合无垠”,论 ( 粱) 钟嵘诗品【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赖力行,李清良中国文学批评史【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3 :3 1 6 1 1 硕七学像论文 述比较多的是具有阴柔之美的“景。 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一充分汲取前贤理论精华,运用古朴的辨 证思维来解释文学创作的动因尊刘熙载认为,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 “我 与作为艺术创作对象的客体的“物 ,必须“相摩相荡 ,才可 能产生作品毒他在赋概中指出: 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 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及问乎? ( 艺概赋概) 刘熙载认为,文学作品首先是“物 “我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尊 在“物 “我”之间,刘熙载一方面强调文艺作品要“有个自家在内 ( 文概) ,“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事,志士遑及问 乎? ( 赋概) 另一方面又强调要“无我 或者“以万物为我( 同 上) 。二者看似矛盾,但真正的艺术正是这一矛盾的统一。所谓“有 个自家在内 ,至少含二层意思:一是扫去“陈言 不落“凡近 ,“不 异之是,则庸而已 ( 文概) :二是“必有关着自己痛痒处 ( 赋 概) 。刘熙载主张真正的艺术之境都有个“我在,任何真正的艺术 的境都是“有我 与“无我 的统一。显然,没有后者则为文造情; 没有前者则雷同一晌,“自家面躁,何从显现?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 也正在这个“我 。正如袁枚所说:“有入无我,是傀儡也。( 随园 诗话卷七) 所谓无我弦或“以万物为我纾( 同上) 也含二层意思: 一是不必明显地表露出作者的痕迹;二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在文论史上的定何 我,何者为物 ( 人间词话) ,有尊重客观之意。而“我 者,非他, 乃作者在生活上、艺术上别开生面的美的个性而已。在融“生意 于“物色 之中,“以万物为我”。“无我刀也并非真“无 ,而是无“我 之迹传“我 之神。他很欣赏苏轼的一首题画诗:“凫雁见人来,未 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认为苏轼文就美在“无人态”, ( 文概) 实现了“有我”与“无我”的统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以“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强分高下,较之刘熙载反而是后退了一 步。 刘熙载最可贵之处在于强调物我之间的“相摩相荡”。 所谓“摩荡”,语本易系辞上:“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乃 摩擦、激荡之意。用现代的话解释,“相摩相荡既强调了作者的主 体意识,又强调客观外物的感召力量;既强调了“物我之间相互感 应、相互感发,又强调了“物我之间相互摩擦、相互激荡的一面: 既强调了“物我 之间“相摩相荡 这个过程,又强调了文章乃这个 过程的产物,生动揭示了文学作品诞生的动因。可见,刘熙载的“物 我摩荡说”,既吸收了“物感说情景说”的合理内核,又科学、合 理地阐释了物我之间的相摩相荡的动态艺术思维过程。 1 2“物我摩荡说”与“发愤著书说 、“不平则鸣说 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 与中国古代的“发愤著书说 、“不平则 鸣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物我摩荡说”对 “发愤著书说”、“不平则呜说 是一种补充。 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j 】江海学刊,l9 6 2 ,3 1 3 硕士学位论文 前面我们曾谈到“物感说 。“物感说”在魏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 是与当时重个性、情感、欲望、生命意识的文学思想息息相关的。相 较当时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山水自然成为更受文人们欢迎的创作题 材,与此相应,文学理论也由魏晋以前重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转而 关注文学自身的规律、特质,所以,“物感说”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 文学的觉醒及文艺理论的自觉时代的到来的标志之一。但“物感说 所论之物多指外在客观景物。此后发展起来的“情景说 ,强调 的是“思与境谐 ,它对社会生活以及作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都 缺少关注,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发愤著书说”、“不平则鸣说 恰恰 弥补了它们的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 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司 马迁则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 作为理论提出来,他在 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里说: 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 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 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逯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卷一百三十) 司马迁就文学创作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即“发愤 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兼论刘熙载往文论史上的定位 与创作的关系问题。愤怒作为一种否定性情绪为什么会成为文学创作 的动因? 首先,从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来看,人只有在自己的努力遇到 严重障碍、遭受困窘挫折而激发起愤怒的情绪时才有利于调动和发挥 自身的潜能;其次,文学创作行为的发生,为既往经验所决定,是主 体既往愤怒、悲哀郁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和宣泄;再次,作为一种 强烈的持续的感情,愤怒在作家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对形象具有较强的 附着力、吸引力和消化力,也较易于灌注在艺术形式之中,并能不断 创造出新的形式来表现自己,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融洽。司 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把发愤看作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动力,后来的文 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刘勰提出“志思蓄愤 说,主张“为 情而造文 ;钟嵘把“托诗以怨 与“发愤著书 联系起来分析,认 为内心的激愤与不平是诗人取得艺术成就的关键。后来韩愈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他著名的“不平则鸣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呜,水之无声, 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 之无声,或击之呜。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 送 孟东野序) 韩愈把“不平则鸣上升为创作的普遍规律,认识到文学创作行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0 :6 9 1 5 硕士学位论文 为是主体既往的不平、愤怒、愁苦郁积到一定程度后的爆发和宣泄, 只有足够强度的创作情绪,激发起内心的足够强度的创作欲望,才能 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韩愈还把“气盛言宜说、“明道说”与“不 平则鸣说 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认为“盛气”产生于创作主体与社会 环境的冲突之中,不平则鸣、强烈的感情抒发与功利主义的“明道 说统一起来,成为一种强烈筋社会性创作情绪,其创作呈现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刘熙载的“物我摩荡说辨证地继承发扬了“发愤著书说”、“不 平则鸣说 :一方面,他充分认识到创作主体内心情感是创作活动得 以进行的动因,如他高度赞扬庄子的散文,称其如鹏之“怒而飞”, 通过对作品的品评,揭示了创作的动因,也是从本质上把握了庄子的 创作情感基调巷庄子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现实显然是极度不满,正是 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庄子的作品中我们随处 可见愤怒的批判,辛辣的讽刺,充满了主体情绪的张扬。另一方面, 刘熙载作为一代儒生,又承袭了儒家传统诗教的思想,称许“文以明 道 ,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因此,他称赞“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 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 文概)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并 不赞成为文过多停留在慨叹个人遭遇、愤世嫉俗的情感宣泄上,而是 主张关注国计民生、民间疾苦,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指向性。 如果单纯地看,刘熙载的理论似乎出现了自相矛盾,其实不然, 这恰恰体现了其理论的包容性与辨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