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国子”是周之旧名,秦以吏为师,汉兴太学,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 监,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明代改称国子监。 作为明代的最高学府k 明代国子监随明朝建立而初创,在明初倍受宠遇,发 挥了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它在明代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明代国子 监为研究对象,回顾了明代以前历代官学教育概况,叙述了明代国子监从初创辉 煌,到育人职能的削减,再到最终衰败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明代国子监的学官和 学生及其授业、学习、考课、历事等活动,简述了国子监孔庙祭祀、皇帝幸学和 刻印图书等相关活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国子监的作用作了估计。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明代以前历代官学教育;第二部分, 讲述了明代国子监的初创、兴盛、衰败;第三部分,分析了明代国子监的学官和 学生,包括学官的品级、额数、职掌、师范以及学生的来源、数目、待遇、士风 等方面;第四部分,详述了明代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包括课业、考核、学规、 历事;第五部分,讲述了明代国子监的孔庙祭祀、皇帝幸学、书籍刻印。最后, 评价了明代国子监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明代国子监监生 a b s t r a c t 。ih en 锄eo ”g u o z i c 锄ef 如m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t h ep e o p l et o o ko m c i a l sa s t e a c h e r si nq i nd y n a s t y i tw a sc a i l e d “t a i x u e ”i nh 矗nd y n a s t y i m p e r i a ls c h o o l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i nj i nd y n a s 研t o p m o s ts c h o o lw a sc a l l e di i n p e r i “c 0 1 l e g ei ns u id y n a s t y a n d1 、锄gd y n a s 移nw a sh o w na sh n p 嘶a 1s c h o o ld u r i n gs o n gd y n a s t ya 工1 dy u a n d ”a s 够i tw a sr e n 眦e di m p 商a lc o l k g e i nm i n g d y n a s t y a st h et o p m o s ts c h o o l ,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w a se s 乜b l i s h e da tt h eb e 百蛆i n go fm 吨 e ) y n a s 母a 1 1 dg o tm ef 抓,o r e dt r e a c m e n t i t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i ei nn 咖i n gt a l e n t a 1 1 do c c u p i e da 1 1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o f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 a r t i c l et a k e si m p e r i a lc o l k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r e v i e w sa l l o 伍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b e f o r em i n gd y l l a s 吼n a r r a t e sa 1 1e v o i v e m e n to ft h e i r n p e r i a l c o l l e g ew l i c hw a s 丹o mr e s p l e n d e n c et oe n e r v a t i o n ,a n a l y z e sm et e a c k 鹈a 工l ds t u d e m s i ni m p e r i a lc 0 1 l e g ea n d 1 e i rt e a c l l i n g ,s t i l d y i n s p e c t i o n ,f a r n i l i 撕z a t i o ne x e r c i s ea n d s oo n t h e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s a c r i f i c i a lo 艉咖gi n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c o n 如c i a n t e m p l e ,e m p e m r “s i t i n g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a n da c t i v i t i e so fp r i n t i n gb o o k sa n ds oo n b a s i so fm ea b o v es t u 出e s ,t h i sa n i c l ee s t i m a t e s l ef u n c t i o no fi m p e r i a lc 0 1 l e g ei n m i n gd y n a s 母 t 1 l i s 搬i c i e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 :t h e 丘r s tp a ns 珊捌z e sa 1 1o 塌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b e f o r em i i l gd y n a s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n a m t e s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si n i t i a l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 f l o u r i s ha i l dd e t 耐o r a t i o ni n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a i l a l y z e st h et 髓c h e r sa n d s t u d e n t si i l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i n c l u d i n gt e a c h e r s o m c i a lr a i l k ,n 删曲e r ,d u t y ,m o r a l i 够 a sw e l la ss t l l d e m s o r i g 血,n u m b e r ,仃e a n n e n t ,m a 衄e r ;t h ef 0 1 1 r t hp a r td i l a 士e st h e i m p e r i a lc 0 1 l e g e st e a c h i n ga i l dm a n a g e m e mw 址c hi n c l u d es c h o o l w o r k ,i n s p e c t i o n , s c h 0 0 1d i s c i p l i n ea j l df h m i l i 盯i z a t i o ne x e r c i s ei nm i n gd y n a s t y ;1 1 1 ef i f u lp a r tn a r m t e s t h es a c r i f i c i a l o 虢r i n g i n 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c o n f u c i a nt e m p l e ,e m p e r o rv i s i t i n g 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ca n da c t i v i 雠so fp r i f 【t i n gb o o k s f i n a l l y ,m i sa r t i c l ea p p r a i s e s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n l so f i m p e r i a lc o i l e g em m i n gd y i l a s t y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a s t ) ,;i m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t h es t u d e m so f i i n p e r i a lc o l l e g e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口博士学住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所呈交的学住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 新的见解百创造性的见解口。据我所知,除文中加d 说明、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括其他知为渡得蟹缉教育积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豸栽一同工作韵同事对本研究所做酌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觯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i ? ,藏澎蠹。:,_ _ _嚣 1 i 本人经河南大学串镞;港疆鬟誊颟拳学轻嘭,博士学住口。作为 学位的作者铝本人完全了解荠葡霉河南太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住 论文的要求,目p 诃南大学有飘询j 国察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 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攀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 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 本= 杰援枫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 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来取影印、缩即、扫描 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蝙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帝电子文本) 。 ( 涉厦保密内睿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獗兄莉 琏盍:请在相应的口,内划“”。 渺,年多月,z 目 引言 自有人类社会,教育就相伴而生了。作为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教育既受 传统的制约,又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一个国家在不同 历史时期,其教育内涵、教育体系都不尽相同,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我国国学之制,畸于庠序成均之教。“国子”是周之旧名,周礼:“以三德三 行教国子”。秦以吏为师,并设博士以教授,汉兴太学,生徒之盛详见于史册。 晋设国子学,隋唐改为国子监,国子监之名遂见于史籍,宋元国学仍为国子学, 至明代又改称国子监。 明代的教育体制,上承宋元之制,而其学生名数以及学校制度的完备,都远 胜于唐宋。国子监在明初占据重要地位,其后虽随朝祚而衰颓,其育才之旨及养 士之风继承不绝。明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 等诸方面都已经达到相当成熟完备的阶段,它的教育制度也发展得极为成熟了。 国子监作为明代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它的进一步 研究,不仅使我们对明代的国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审视现 今的教育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明代国子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虽然也有一些著作、文章 专门论述了明代教育制度和明代国子监的相关问题,但缺乏系统性。所见相关著 作有:吴智和著明代的儒学教官( 台北:学生书局1 9 9 1 年版) 按照吴智和 的观点,教官不但是儒学生员的教化者,而且是生员的考核者,对教官所做的整 体剖析,无疑有助于观察、认识生员:陈宝良著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 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论述了儒学生员与明代学校、科举和儒学 生员与明代社会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对明代南、北两京国子监、国子监生 员的种类与人数、考取与课试、仕进之途都有详细论述。 就所见论文而言,较早的研究成果有:于登在1 9 3 6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 制度考略( 金陵学报第6 卷第2 期) 一文。此文简要谈及了明代国子监制度, 将其建置、宗旨、职官、学生、课程、藏书等条目做了梳理,从整体上勾勒出明 代国子监的轮廓。吴晗的明初的学校( 见吴晗著读史札记,三联书店1 9 5 6 年版,第3 1 7 页一3 1 9 页) ,对明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学校有较好的梳理,尤其 重在中央的国子监。 近期的研究成果有:徐泓在1 9 9 8 年发表的传统中国大学校园的空间规划: 1 明南京国子监( 刊史学:传承与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历史 系1 9 9 8 年版,第2 6 3 2 9 0 页) ,对明代国子监有深入的研究。万明在1 9 9 4 年发 表的朱元璋的教育思想与明初的教育发展( 安徽史学1 9 9 4 年第4 期) ,分 析了明太祖的教育思想,简述了他为整治明初丧乱的局面,恢复教化所采取的相 关措旋,包括广泛设置学校、扩大教育范围、进行教育革新以务求实用、国子监 的刨设以及学规。关于明代国子监生与社会的文章有:唐克军在2 0 0 3 年发表的 明代政府与监生( 学术月刊2 0 0 3 年第6 期) ,分析了明代政府与监生的互 动关系,从明初国子监生的颇受重用,到随科举渐兴,进士身份日重,监生入仕 艰难,因此不愿坐监,国子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失去效率,从而揭示出制度必须 满足制度相对于人的需要。尹选波在1 9 9 9 年发表的明代学校生员政治活动述 论( 求是学刊1 9 9 9 年第4 期) ,对学界鲜有述及的明代各级生员、特别是国 子监监生的政治活动给予总结,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政治活动的表现方式、性质及 其产生原因,以及最终对明代社会的影响。关于明代国子监生入仕问题的研究文 章有:张建文在1 9 9 7 年发表的浅论明代入监读书和开科取士的得失( 东岳 论丛1 9 9 7 年第3 期) ,对明代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基本途径“国学”和“科 举”的成败得失做了探讨。郭培贵在1 9 9 6 年发表的论明代监生的淹滞及其原 因和影响( 北方论丛1 9 9 6 年第2 期) ,对明代国子监监生仕途壅塞这一明王 朝最为棘手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监生入仕途径从通达到淹滞的演变过 程、淹滞的原因、淹滞的影响,揭示了监生淹滞是明代封建专制下的教育和选官 制度的必然结果,进而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腐败和灭亡。关于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 度的文章有:詹家豪在1 9 9 8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述论( 史学集 刊1 9 9 8 年第1 期) ,对明代创立的这项重要教育制度以及它对明代太学教育的 深刻影响做出了探讨,具体论述了明代国子监生历事这一复杂繁琐的制度:包括 历事的种类、名额、期限、条件和方法、历事出身上选等方面。继而论述了历事 制度的演变过程,最终揭示出历事制度的价值和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深刻意 义。刘渝龙在1 9 9 6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概述( 绥化师专学报 1 9 9 6 年笫4 期) ,从历事制度的建立和历事制度的内容两个方面,对明代国子监 生历事制度的梗概做一勾勒。文廷海在1 9 9 5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 浅论(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4 期) ,从历事的内容、 时间、历事监生的名额分配、拨历授官与罚历等几个方面对历事制度做了探讨。 王凌皓、刘淑兰在1 9 9 4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的坐监积分与实习历事制度( 教 育科学1 9 9 4 年第3 期) ,从坐监积分和实习历事两个方面阐述了明代国子监独 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关于明代国子监教学管理的特点的文章有:王凌皓在1 9 9 4 年发表的简述明代国子监教育行政管理的几个特点( 行政与法1 9 9 4 年第4 期) ,从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行政职官、教育管理法规三方面简要评述了明代国 子监内部的教育管理。王凌皓在1 9 9 4 年发表的简论明代国子监教学管理的几 个特点(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 9 9 4 年第6 期) 从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 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积分晋升制度、实习历事制度等方面简要论述了明代国子 监教学管理的特点。关于明代国子监学官的研究文章有:陈宝良在1 9 9 4 年发表 的明代学官制度探析( 社会科学辑刊1 9 9 4 年第3 期) ,从三个方面就明代 的学官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考述,其中第一部分就是专述负责国子监教育的国子监 学官。文中考述了明代国子监及国子监学官的创设过程,国子监学官的品级、职 掌,国子监各级学官的月支俸禄及俸银数目,国子监学官的出身以及在仕途上的 出路。文中引用了一些首次披露的有关学官制度的专门典籍,对研究明代的学校 及学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捐纳制度对明代国子监的影响,相关研究文章 有:汪健萍、梁仁志在2 0 0 5 年发表的明代捐纳与官学教育的衰败( 中国明史 学会主办明史研究第9 辑。黄山书社2 0 0 5 年版) ,分析了捐纳制度给明代官 学造成的恶劣影响,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国子监监生与地方官学教师 素质的不断下降:二、科举正途相对没落与捐纳异途畸形高涨;三、官学教育权 威和公平性原则的逐步丧失。指出明代的捐纳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打 开了封建社会受教育权的垄断局面,但就整体而言,它动摇了明代官学教育的神 圣性和培养人才的根本性原则,其恶劣影响不可低估。詹家豪在2 0 0 1 年发表的 明代太学中的援例监生( 广东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6 期) ,全面分析了援例 制度的演变和援例生的种类、援例入监对太学教育和吏治的深刻影响。李增产、 王伟凯在1 9 9 9 年发表的明代监生中的“纳监生”( 历史教学1 9 9 9 年第1 期) , 分析了在捐纳制度下,明代国子监监生严重积滞、学风败坏、监生素质下降等一 系列问题,指出明代的捐纳入监,是在教育上开了一大恶例,后世纷纷效仿。捐 纳之盛行,实为明代之遗祸。有关明代国子监监规制度的文章有:荣宁在2 0 0 1 年发表的试论明代国子监监规制度(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1 7 卷第 l 期) ,对明代国子监的监规制度做了概述和剖析,论述了明代国子监监规制度的 产生、监规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子监监规最终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关明代国子监藏 书、刻印图书的文章有:张小青在1 9 9 6 年发表的明代南京国子监刻印图书述 略( 江苏图书馆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分别从藏书来源、藏书种类和数目、 在藏书、刻书方面成绩卓著的原因三个方面概述了明代南京国子监藏书和刻印图 书的情况。阚敏在1 9 9 6 年发表的明代国子监的出版事业( 图书馆学刊1 9 9 6 年第4 期) ,分别从国子监的发展历史、 面概述了明代国子监的刻书、印书情况。 明代国子监书版的获得、印刷等几个方 论及明代外国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情况 的文章有:黄明光在1 9 9 6 年发表的明代亚洲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举考试状 况探议( 学术研究1 9 9 6 年第1 期) ,分别从外国留学生就读国学简况、参加 中国科举考试简况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三方面概述了明代外国留学生 的状况,其中详细论述了外国官生来华留学的原因、外国留学生的国别、人数、 身份和性别、留学地点、待遇、学制及管理措施,使我们对明代国子监中的外国 留学生的情况有了深入、清晰的认识。 以上这些文章,或是粗线条地勾勒出明代国子监的概况,或是从某个侧面来 探讨有关国子监的问题,对明代国子监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迄今为 止,学界对明代国子监的研究仍缺乏整体、深入、细致的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明代国子监做一个深入、系统的考察。本文在既有学术 成果的基础上,以明代正史、专门的学校专志为基础,补充诏令、奏疏中有关圈 子监的史料、发掘金石碑刻材料、采择运用明人笔记、文集、传记中之大量关于 明代学校的记载,力图对明代国子监做一重新审视。 4 明代以前官学教育概况 “吾国之教育,发端于何时乎? 曰:。有文化之日即有教育之日也。”1 教育制 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和社 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既受传统的制约,又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明代之前,中国学校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时 期、中古时期、近代期。 ( 一) 从有史时代下至战国( 前2 2 2 ) ,是中国学校制度演变的上古时期, 政治上是贵族的封建政治,学校制度上是贵族与庶民分途的两轨学制,学校的范 围与功用都较大于选举。 中国学校制度见于记载的,当推尚书尧典篇中所说的为最古。据尧典,虞舜 曾设置九官,其中三官都与教育有关命契为“司徒”,敷五教;命伯夷为“秩 宗”,典三礼;命夔典乐,教胄子。司徒、秩宗所掌司的“教”与“礼”,是否有 特设的制度,不可考;所谓“胄”子,就是贵族子弟;但典乐之夔兼司贵族子弟 的教育,盖不能不视为学校制度的起源。2 商朝作为当时的一个文明大国,设立学校的条件相对成熟,拥有较为成熟的 文字和学习工具。3 据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瞽宗就是商代的大学。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日校,殷日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 人伦也。” 在西周,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分别为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而设,是贵族与 平民不平等的双轨制。国学依据程度的高低,分为大学和小学。礼记王制 说:“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 侯日泮宫。”大学又分为五学:中间为辟雍,亦日太学,养老之所;辟雍为水环 抱,水南为成均,亦日南学,学德之所;水北为上庠,亦日北学,学书之所;水 东为东序,又称东胶,亦日东学,学射之所:水西为瞽宗,又称西雍,亦日西学, -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 1 9 3 3 年版影印,第1 页。 2 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版影印,第1 0 页。 3 毛礼锐、邵鹤亭、翟菊农合著:中国教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8 9 年版,第 1 8 页。 5 学礼习乐之所。,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日渐崩坏,贵族阶级日益没落,官学日衰,私学日 盛。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学术上则出现了“百 家争鸣”的新景象。中国士大夫阶级开始形成,这是中国学校制度大演变的时期。 ( 二) 从秦灭六国至南北朝之末( 前2 2 1 5 8 9 ) ,是中国学校制度演变的中 古时期,政治上是官僚的君主政治,学校与选举并行以选拔人材,学校的范围与 功用都较小于选举,学校尚有其独立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全国,设立吏师制度,禁私学,废官学,“书同文”、“行同伦”、 “禁宦游”,有力地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它的吏师制度是变双轨制为单轨制 的创始者,同时确立后世教育之中央集权的倾向。2 两汉时期( 前2 0 2 2 1 9 ) ,是中国学校制度沿革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从此, 中国学校制度的形式与内容就没有大的变革,一直到了满清同治初年。并且从它 以后,学校制度成为选拔官僚的工具,而为统治组织的一个重要部门,也因以确 定。3 汉代初期,没有固定的教育制度。其后,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逐渐创 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官学,有私学:有中央设立的学校,又有地方设立 的学校;在学校性质上,有大学、中学、小学。层次分明,体系完备,大大推动 了教育的发展,也巩固和发展了统一事业。汉代的太学,具有平民性质。汉武帝 初创太学时,只有博士弟子5 0 人,成帝时增至3 0 0 0 人,匈奴也派遣子弟入太学 学习。东汉末年,太学生常保持在3 万多人。 汉代在地方上也设立了官学。汉景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平帝元 始三年( 3 ) ,令天下立官学,郡国日学,县道邑侯国日校,乡日庠,聚日序。至 东汉,学校更加兴旺发达,即使是边远郡邑,兴学之风也很盛。如班固东都赋 云:“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4 魏晋时期( 2 2 0 4 1 9 ) ,由于政治现象的纷扰,选举制度的改革,学术趋势 1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9 页:毛礼锐、邵 鹤亭、翟菊农合著:中国教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8 9 年版,第2 0 一2 1 页。 2 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版影印,第4 页。 3 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版影印,第4 5 页。 4 毛礼锐、邵鹤亭、翟菊农合著:中国教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8 9 年版,第 1 5 5 1 6 9 页;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8 3 8 5 页。 的变动,以经典为中心的学校制度忽呈衰落的现象。约有二百年时间,学校教育 处于不被重视的处境。晋武帝泰始八年( 2 7 2 ) ,有太学生7 0 0 0 余人。咸宁二年 ( 2 7 6 ) ,始设国子学,具有浓厚的贵族性质。在西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后世 的国子寺、国子监都源于此。后被侵于五胡,学校尽废。东晋偏安,重建太学, 兴博士制,但政象不稳,学校亦似风雨飘摇而无定。 南北朝时期( 4 2 0 5 8 9 ) ,是学校制度的衰落期。南朝时期,仅有宋朝、梁 朝的教育有所创建。宋文帝元嘉十五年( 4 3 8 ) ,于京师开设“四学”:一为“玄 学”,研究佛老学说;一为“史学”,研究历史;一为“文学”,研究词章;一为 “儒学”,研究经术。元嘉二十年( 4 4 3 ) ,建立国子学,七年后又停办。 北朝教育相比南朝发达,魏道武帝初定中原,即以经术为先,在平城设置太 学,置五经博士。太武帝始光三年( 4 2 6 ) 春,在城东建立太学。献文帝时诏立 乡学,郡置博士、助教。公元4 9 3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诏立国子学、四门小学。 北齐于京师设大学,于郡县立小学,不久即相归消灭,仅剩大学与国子监。 ( 三) 从隋统一全国至清同治元年( 5 8 9 1 8 6 2 ) ,是中国学校制度演变的近 代时期,政治上仍旧是官僚的君主政治,逐渐由科举代替选举,学校遂降为科举 制度的附庸。科举制的创立,是学校制度沿革史上的一大转变。 隋唐五代时期( 5 9 0 9 5 9 ) ,是秦汉以后最重要的时期,因为从它以后,学 校制度之政治功能渐以低落,而仅成为科举制的助手。其次,从它以后,儒教经 典不能独占所有的学校,书、算、律、医等科也居然侵入学校之门。1 隋朝建立,统一天下,尤其重视教育。设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教育。 而且,国子寺从太常寺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首次 设置了专职教育官员,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国子寺下设国子、 太学、四门、书、算五学,律学属于大理寺。教育蓬勃发展,学校从中央至地方 普遍建立,教化深入民间。隋书儒林传序云:“京邑达乎四方,皆启器校。 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 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2 科举制创始于隋炀帝,初分“明经”、“进士”两科。因为设立科目以举士, 所以称为“科举”。设立科举的用意,盖所以矫正魏、晋以来“九品中正法”的 1 周予同:中国学校靠6 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版影印,第5 页。 2 隋书卷7 5 儒林传序,第1 7 0 6 页。 流弊。1 唐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重视教育,公立学校发达。唐代学校制度颇为完 备,在超越汉魏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一些特点,为前代所未有。 唐代的中央官学,称为“六学”、“二馆”,即国予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与弘文馆、崇文馆。玄宗天宝九年( 7 5 0 ) 增置广文馆,因而又有七 学的说法。开元二十九年( 7 4 1 ) 增置崇玄学,后又改为崇玄馆。崇文馆直属东 宫,弘文官属门下省掌管,崇玄馆隶属于宗正寺。六学隶属于国子监,统属于尚 书省之礼部。“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入太学,学生五百人。四门学能容一千三百 学生,其中五百人为文武七品以上之子,八百人为庶人之俊异者。律学五十人, 书学三十人,算学三十人。弘文馆与崇文馆为贵族之学校,凡宰相及一品功臣之 子,皆有资格入学。广文馆为考试进士者求学之所。”2 地方官学大体也可以分为 两大系统:一是设于京都及府、州、县的经学学校,一是直接沿承自中央的医学 与崇玄学学校。,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南北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和贵族门第的逐渐衰落,士族 社会地位渐落,平民地位日升。相应的,唐代的教育制度也发生了相关变化:庶 民子弟也可以利用有限开放的教育机会进入贵族化的学生群体,官学教育也不再 为贵族所垄断。 两宋时期( 9 6 0 1 2 7 6 ) ,教育平民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入学资格相比唐朝更 加放宽,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入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民间之俊异,得入 太学。太学逐渐取代国予学,政府和社会皆重科举取士,为贵族垄断的教育机构 的地位大大降低。因此,从教育日趋平民化的角度而言,宋代教育在中国历史上 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因为宋代官学和书院成了后来9 0 0 多年中国学校制度的基础, 也因为由科举制度所塑造的士绅社会一直到2 0 世纪才解体。4 通过设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广泛渗透到了地方的平民阶层。宋代兴学, 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和深厚的基础。印刷术的改进与传播、都市和商业 的繁荣、政府的关注、士大夫阶层在乡里和家族中的倡导,分别从技术、经济、 1 周予同:中国学校制度,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 版影印,第6 6 页。 2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 1 9 3 3 年版影印,第2 5 2 6 页。 3 高明士:唐代的官学行政,见大陆杂志,第3 7 卷,第1 1 、1 2 期合刊( 1 9 6 8 年1 2 月) ,第3 9 5 3 页。 4 李弘祺:宋代的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舨事业公司1 9 9 4 年版,第1 页。 8 政治、社会方面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盛。 宋代官学也有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北宋初年,地方上罕有正式的学校。之后 的几十年中,也并不积极地鼓励地方教育。只是经过官员申请,准许开办少数半 官方性质或官立的学校。仁宗庆历三年( 1 0 4 3 ) ,重建四门学,以士庶子弟为生 员。明年诏国子监博士,仿汉唐制立太学。创始之初,殊形简陋,后二十余年, 规模渐具,能容学生九百人。京外诸州皆立学校。1 学校教育达到极盛。其后历 8 3 年,盛衰更迭。靖康元年( 1 1 2 6 ) ,汴京陷落,太学遂废。高宗绍兴八年( 1 1 3 8 ) , 定都杭州,十二年筹备国学,次年太学成。少帝德祜二年( 1 2 7 6 ) ,宋亡,太学 废置。 金朝草创,忙于征战,几乎没有教育,只是女真贵族常常让被迫留在京朝的 南宋使臣教授其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2 海陵王迁燕之后,金朝参照中原 传统教育制度,陆续兴建各级学校。天德三年( 1 1 5 1 ) ,设置国子监,是全国最 高学府。随后又设置国子学和太学,隶属于国子监。在地方设立府、州、县学。 由于征服王朝统治阶层的来源相异于汉王朝,整个社会的种族、语言、文化 也大有不同。金朝的国子学因种族和语言的复杂而趋于多元化。金朝设有国子学、 太学、女真国子学。国子学和太学分别招收三品及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不拘种族, 授课内容仅限于汉文经典词赋。而女真国子学则针对女真人,以女真文讲授。 元代( 1 2 7 7 1 3 6 7 ) ,以儒学牢笼汉族,而以蒙古学、回回学自保其固有风 习,更证明了学校与政治的连锁。早在元太宗窝阔台汗初年,蒙古就已经设立学 校,促使蒙汉相互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 元代的官学,中央有国子学,地方有路、府、州、县学。中统二年( 1 2 6 1 ) 忽必烈特诏立诸路提举学校官。随后,北方各地的官学逐渐得到恢复。在忽必烈 一代,元代的地方官学体系已经形成,以儒学为中心,包括蒙古字学、医学、阴 阳学、书院和社学。一些边疆地区,也普遍设立了学校。 元代不设太学,设有国子学、蒙古国予学和回回国子学。国子学兼收各族官 员子弟,讲授汉文经典。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的生源不限种族,分别以讲授 蒙古文与波斯文为主。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时代,政府选任官员着重 “根脚”( 家世) ,多以世选及荫补授官,学校反而不是入仕的主要途径。3 1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民国丛书第三编第4 5 册,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 1 9 3 3 年版影印,第3 0 页。 2 宋德金:金代的社会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3 2 1 3 8 页。 3 萧启庆:蒙元史新探,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 9 9 4 年版第6 5 9 4 页。 9 明代国子监的创设与演变 明代教育上承宋元之制,继承了前代优秀的教育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更趋成熟。明代国子监就是这种成熟的集中体现。它随明朝建立而初创,经历了 初创、兴盛、衰微三个时期。 ( 一) 初创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是明代国子监的初创时期。 明代国子监的创设,可追溯到元末至正二十四年( 1 3 6 4 ) 。据明人卢上铭的 记载,此年所设学尚未称“国子学”,而是称“博士厅”。1 同年正月,朱元璋即吴 王位,建百司官属,擢詹同、吴彤为国子博士,魏观、吴琳为国子助教,“令教 胄子于内府,尝置诸左右,讲诵经史。”2 次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 1 3 6 5 ) ,“岁 乙巳九月丙辰朔,置国子学,以元故集庆路儒学为之。设博士、助教、学正、学 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以许存仁为博士。”3 以刘丞直为国子博士,李晔、 张济、潘时英为助教,完哲为学正,郑贯、杜环为学录,张以诚为典膳。”4 明太祖深谙教育对治国的重要性,将课劝农桑和兴办学校作为考核官吏的标 准。洪武元年( 1 3 6 8 ) ,太祖即位之初,即颁布农桑学校诏: “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原。朕尝设置有司,颁降条章,使敦笃教 化,务欲使民丰衣足食,理道畅焉。何有司不遵朕命,往往给由赴京者皆无桑株 数目、学校缘由,甚与朕意相违。特敕中书令有司:今后敢有无农桑、学校者, 论拟违制,杖,降罚历三年后,注以吏事出身。民有不奉天时而负地利者,如律 究焉。于戏! 彝伦不整,实君师之过。坐享民供,亦岂职分之当为! 斯言既出, 臣民听行,永怀多福。故兹诏谕,想宜知悉。”5 洪武元年( 1 3 6 8 ) ,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6 洪武二年, 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日:“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至元 其弊极矣。先王衣冠礼乐之教,腥擅于夷狄,人纪荡然。兵变而来,人习战斗, 惟事干戈,莫讲俎豆。欲兴化何由? 今朕统一天下,复中国帝王之旧,内设国子 1 卢上铭:辟雍考卷1 官秩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 黄佐:南雍志卷1 事纪一,第2 a 页,总第3 1 页。 3 明太祖实录卷1 7 ,乙巳九月丙辰条,第7 a 页,总第2 3 9 页, 4 明太祖实录卷1 9 ,丙午二月庚午条,第2 b 一3 a 页,总第2 6 2 2 6 3 页。 s 皇明诏制卷1 农桑学校诏,续修四库全书本。 o 明史卷6 9 选举一,第1 6 7 6 页。 1 0 监。念不足尽延天下之俊。其令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士,师生月廪食,有司供馔。 学官月给俸,讲圣道,使日渐月化于先王之旧。”1 于是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 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 人,州、县以次减十。2 还诏令“郡县、闾里皆启塾立师、守令程课,于是天下穷 乡僻壤咸有学、有社。”3 洪武二年( 1 3 6 9 ) 三月,太祖诏增筑国子学舍,谕中书省臣日:“太学育贤 之地,所以兴礼乐明教化,贤人、君子之所自出。古之帝王建国,军民以此为重。 朕承困弊之余,首建太学,招来师儒,以教育生徒。今学者日众,斋舍卑隘,不 足以居。其令工部增益学舍,必高明轩敞,俾讲习有所,游息有地,庶达材成德 者有可望焉。”4 后来,“太祖念国学地隘陋不称,登鸡鸣山,见其下地平敞,去市朝益远。 莞然喜日:此天所遗朕以兴一代学也。”“洪武十四年( 1 3 8 1 ) 四月,改国子学 于鸡鸣山下。学舍规制严整,尽显太祖崇文重教之意。“凡堂有七:彝伦所以会 讲,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则诸生肄业所也。会馔有堂,庖厨 有室,井覆有亭,物贮以库,饩廪蔬园,重门缭垣,回廊储书。两堂之间,东西 有馆,助教、正录屠焉。东偏列室鳞次,诸生处焉。庙在学东,亢以增基。大成 有门,七十二贤有庑,凡为楹八百一十有奇,壮丽咸称。”6 是年,以文渊阁学士 宋讷为祭酒,又命曹国公李文忠领监事。 洪武十五年( 1 3 8 2 ) 三月丙辰,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五月,新建国子监成, 即所沿称之南京国子监或南雍。 永乐元年( 1 4 0 3 ) ,始设北京国子监,令顺天府学并入大兴、宛平二县学。 永乐十八年( 1 4 2 0 ) ,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 国子监,太学生遂有南、北二监之分。 除了两京国子监,还在风阳设置中都国子学。“洪武八年三月癸未,置中都 国子学,秩正四品,命国子学分官领之。”7 洪武二十六年( 1 3 9 3 ) ,革中都国子学, 其师生并入京师国予监。 1 朱健:古今治平略卷2 0 国朝学校。 2 明史卷6 9 选举一,第1 6 8 6 页。 ,朱健:古今治平略卷2 0 国朝学校。 一明太祖实录卷4 0 ,洪武二年三月戊午条,第6 b 一7 a 页,总第8 1 2 8 1 3 页。 s 蔡方炳:广治平略卷2 4 学校篇明代学校。 e 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5 宋文恪集碑记大明敕建太学碑。 7 明太祖实录卷9 8 ,第3 b 页,总第1 6 7 4 页。 1 1 洪武年间,国子监初创,学官必择宿儒名士,以期训导诸生成材。太祖对国 子监生,推心悯下,优恤有加。学官严立师道,监生专心学业,严守学规,学风 整肃。外夷仰慕明朝文教昌盛,常有土官子弟和外国留学生入监读书。洪武五年 ( 1 3 7 2 ) 二月,高丽国王王颛请遣子弟入太学,日:“秉彝好德,无古今愚智之 殊。用夏变夷,在礼乐诗书之习。故我外国之人,自昔以来,皆遣子弟入太学。 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亦且仰声明文物之盛。伏望皇上察臣向化之诚,使互乡之 童,得齿虞庠之胄,不胜庆幸。”琉球、暹罗等国都派遣子弟入监,连绵不断。 洪武三年( 1 3 7 0 ) ,特设科举,开科取士。洪武六年( 1 3 7 3 ) ,暂罢会试。洪 武十七年( 1 3 8 4 ) ,命礼部颁行科举成式,此后三年一行。历次科举,取中者以 太学生为多,“乙丑、戊辰两科策进士,魁选恒在太学,得士大率三天下之二。” 2 洪武二十一年( 1 3 8 8 ) 春,立进士题名碑于国子监。洪武二十四年( 1 3 9 1 ) ,“岁 辛未太学生有连举大魁者”3 。 洪武、永乐年间,入监人数不断增加,洪武初年不足千人,到永乐二十年 ( 1 4 2 2 ) ,竞达到近万人4 。明初,丧乱之余,人才匮乏,国子监培养了大批有实 学的人才。国子监生也倍受重用。他们或者分教各地,或者擢用授官,或者奉命 出使,如“洪武八年六月丁酉,以李扩等为监察御史”5 ,“洪武九年九月甲子, 遣国子生往陕西祭平凉卫指挥秦虎,国子生奉命出使自此始。”6 ( 二) 兴盛 明洪熙至正统年间,是明代国子监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国子监在明初创设和初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了全盛。北京国子 监旧址,在富城的东北,年久失修,窄小简陋。正统八年( 1 4 4 3 ) 秋,英宗令重 新修建国子监学舍,左庙右学,高大宽敞。正统九年( 1 4 4 4 ) 春,新建北京国子 监成,立御制新建太学碑,日:“皇天仁爱下民,必筒命圣人,君之,师之。圣 人得位,则兼君,师之事,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是已。不得 1 昭代典则,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卷1 叭太学生部汇考三一明 一。 2 黄佐:南雍志卷1 9 宋讷传,第5 a 页,总第1 4 9 9 页。 3 黄佐:南雍志卷1 9 宋讷传,第6 a 页,总第1 5 0 1 页。 据黄佐:南雍志卷1 5 储养考上记载:在监人数,洪武十五年为5 7 7 人,永乐二 十年为9 9 7 2 人。 5 黄佐:南雍志卷1 事纪一,第1 7 a 页,总第6 1 页。 6 黄佐:南雍志卷1 事纪一,第1 7 a 页,总第6 l 页。 乎位,则专师之事,以立教垂范,孔子是已。兼君师者,道施于当时;专师事者, 教被于后世。然非得孔子立教,则虽前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 世莫之知矣。故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万世之功也。孔子所 为教:其道,仁义道德;其事,父子君臣,尊卑内外;其器,易书诗春秋礼乐, 皆本于天也。凡为天下国家者,诚能纯用孔子之道,则天地以位,万物以育。彼 其名为用孔子之道,而效不至焉者,信用之弗笃,加有异术邪说间之也。我国家 自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暨我皇祖皇考,圣圣相承,恭天成命颛颛焉,一惟孔 子之道是尊。凡施政敷教,取人理民,一惟孔子之道是用,不杂他术。自国都至 于四方郡邑,海隅边徼,靡不建学设教,崇祀先师,海外番国及蛮夷酋长皆慕仰 德化,遣子入学。盖历世以来,尊尚孔子未有如我祖宗之世之盛者也。朕以凉德 祗承天序,钦惟古昔之大典,祖宗垂统之盛心,夙夜孜孜,图惟善继。北京故有 学,在宫城之艮隅,卑隘弗称,乃正统八年秋命有司撤而新之,左庙右学,高广 靓深,所以奉明灵、居来学。凡百所需,靡不悉备。材出素具,役不及民。明年 春,成。朕躬释奠于先师,循古典也。退,即学之彝伦堂,命儒臣讲经,公卿大 夫及百执事之臣,逢掖之士,兵卫之帅,拱侍而听,殆以万计已。而有司请如故 事纪其成于碑。嗟夫,孔子之道为天下国家者不可一日以缺;学校之教于化民育 才者不可一日以怠。矧京师首善之地,所系之重且大乎。敬书诸贞石,昭示我后 人,俾咸务钦承,用丕显皇明治化之盛,与天地日月相为悠久云。大明正统九年 三月初一日。”1 ( 三) 衰微 明景泰年间,首开捐资入监之例。国子监生的成分日益复杂,素质不断下降。 加之逐渐重视科举,出现了“进士日益重,荐举随废,而举贡日益轻”的局 面。国子监培养人才的职责日益减轻,学规废弛,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发展战略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环境管理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创意导演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场馆运营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服务运营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工作及生活教练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运动科学专家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工业设计师人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公益活动策划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潜在投资者分析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医院保安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如何拍一张好的照片课件
- 小学生冬季流感预防主题班会
- 2025年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合同样本
- 如何撰写证券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农夫山泉与知名餐饮企业联合供应协议合同4篇
-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解决方案
- 2025年吉林辽源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19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微专题速解(分布系数)ph图-2024高考化学一轮考点击破
- 《电网基础知识》课件
- 技术方案范本(样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