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宋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yhifl177llliifillli,f1116lll嬲 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浙江工业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工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日期:年月日 浙江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唐宋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 摘要 唐宋年问的诗词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状态,在这些诗词中,典故的 使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典故在句子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 的,有的仅仅使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典故的本意; 有的是借用其他事物,来正面或反面暗示出典故。因此,对诗词中典 故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对整篇诗词大意的掌握,有助于了解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意图。对于那些并非完全精通中国文化的英语 读者来说,同样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诗词作品。 因此,对唐宋诗词中的典故,如何翻译便成了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分析了典故的概念及其由来,并将典故依据 不同的标准分为八大类,并对各大类中典故的内容、形式及其由来作 了分析;然后将相同的典故分别对应上不同的英文译者,对各家的译 文进行比较,简单分析各家译文的长处和短处,并试图找到一种合适 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中英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中典故的恰 当翻译来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而避免出现文化丢失现象。 关键字:唐宋诗词,典故,英译,文化丢失 浙江_ t 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浙江t 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s t u d yo n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a l l u s i o n si nt a n ga n ds o n gp o e t r y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e t r yd e v e l o p e dt ot h ep e a ki 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 t h e s ep o e m s ,a l l u s i o n sp l a y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j u s t 。l i k ep u t t i n ga c h e r r yo nt h et o p t h e r ea r ev a r i o u se x p r e s sf o r m si nt h e s ea l l u s i o n s s o m e t i m e s ,aw o r do rap h r a s es u m su pt h eo r i g i n a li d e ao fa l l u s i o n s i n a d d i t i o n ,o t h e rt h i n g sw e r eu s e dt oi m p l yt h e s ea l l u s i o n sp o s i t i v e l ya n d n e g a t i v e l y t h u s ,t h er i g h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a l l u s i o n si sb e n e f i c i a lt o g e tar o u g hi d e ao f t h et h o u g h t s ,f e e l i n g sa n di n t e n t i o no ft h e s ew r i t e r s h o w e v e r , f o rt h e s er e a d e r s ,w h oa r en o tq u i t ef a m i l i a r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i t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a d o p tag o o dw a y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 t r a n s l a t ep o e t r y f i r s t ,t h ec o n c e p ta n do r i g i no fa l l u s i o nw a sa n a l y z e d s e c o n d , a u t h o rd i v i d e dt h e s ea l l u s i o n si n t oe i g h tm a j o rc a t e g o r i e sf r o mt h ek i n d s o fa l l u s i o n s ,s o u r c eo fa l l u s i o n sa n ds oo n t h e na u t h o rm a t c h e st h es a m e 浙江工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a l l u s i o n sa l o n gw i t hd i f f e r e n tt r a n s l a t o r s ,c o m p a r e st h e s et r a n s l a t i o n s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o r s ,a n a l y z em e r i t s a n dd e m e r i t so fd i f f e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o r s ,f i n a l l yh i tu p o nas o l u t i o n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 i nt h ee n d ,w et r y t of i n dag o o dw a yt op r o m o t et h ee x c h a n g ea n d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 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no r d e rt oa v o i da p p e a rt h e s i t u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el o s s k e y w o r d s :t a n g a n ds o n gp o e m s ,a l l u s i o n s ,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c u l t u r el o s s 浙江丁业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诗词中的典故3 1 1 典故的概念及其由来3 1 2 典故的分类3 1 2 1 引用古人语句4 1 2 2 引用神话故事7 1 2 3 引用历史故事9 1 2 4 引用民间传说1 0 1 2 5 引用历史人物1 2 1 2 6 引用古典乐曲l3 1 2 7 引用时节名1 4 1 2 8 引用地名、物名1 5 第二章典故的英译文实例1 7 2 1 英译古人语句1 7 2 2 英译神话故事2 0 2 3 英译历史故事2 3 2 4 英译民间传说2 6 2 5 英译历史人物2 9 2 。6 英译古典乐曲3 1 2 7 英译时节名3 2 2 8 英译地名、物名3 4 第三章典故的英译文分析3 7 3 1 译文中的语言层而的分析3 7 3 2 译文中的文化亏损及其处理3 9 3 2 1 文化亏损出现的原因3 9 3 2 2 文化亏损出现的处理方法4 2 3 3 译文中的句式4 3 3 4 译文中的归化与异化4 6 结 吾一4 9 参考文献5l 致 射5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5 浙江t 业大学硕一l 学位论文 浙江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唐宋时期的诗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巅峰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很多的诗词流传 至今依旧经久不衰,成为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些文化瑰宝吸引了大量 的国内外的读者学习和研究,并在域外以不同的译本继续流传。由于我国历史悠 久,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经典名言,它们都成为作家进 行诗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当它们一旦应用到诗词作品之后,大 都成了所谓的典故。因而,如何理解这些典故,尤其是在翻译这些诗词作品时, 如何向外国读者解释这些典故,更是成了古典诗词传播的重要课题。 唐宋诗词中的典故,一方面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而 在使用形式上,有的只是只言片语,并不直接表达。这样做相对于直言其事或直 抒胸臆更能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反映出文字含蓄典雅的特性。因而大 量的诗词作者喜欢并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引用一些典故,而达到高雅 的目的。由于唐宋诗词中的典故含义丰富、形式多样,这就给译者增添了很大的 难度。对于同一民族或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典故中的深层含义一般能较好 的译出,但是对于不同民族或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典故中的文化内蕴就不 好理解了,翻译容易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对译者而言,如何在保持原诗词特有风 格的基础上,用英文最大限度的还原诗词的韵味及其思想、句意,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出现了相同的一篇诗词作品的不同译者的译文形式多样化。有些是直接按 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而不考虑是否押韵等相关问题;有些是完全抛开诗词中对 句子的限制,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几句话并为一句话来翻译;还有一些则不仅按 照字面的要求进行翻译,还在诗词篇幅的末尾采用加注解释等。 不论是本国的学者还是域外的学者,要透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品的 主旨大意,首先都应该从诗词中的每一行句子出发。只有经过深层分析每个句子 的意思之后,才能发现诗词中究竟使用了何种形式的典故。但由于句子中有显性 或隐性的典故使用,难免会让国内外的学者在句篇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和困 惑。对于那些显性的典故,略懂中国文化常识的学者翻译起来还不算太难。最难 浙江工业大学硕 : 的部分却在于那些隐性的典故,穿插在诗词 个字就是一个典故的现象,这都是在翻译的 面的理解诗词的含义,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 必须从中文的典故着手,在全部中文典故弄 译。只有这样,才把中国诗词中的音、形、 达到最大程度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在本论文中,笔者将着重分析原诗词中 故的不同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典故翻译不同 诗词传播至域外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还试图对一 些不完善的译本中提出相应的翻译建议。从而,让这些历史悠久的诗词更好的传 播下去,而不产生文化丢失的现象。 浙江工业大学硕:t 学位论文 第一章诗词中的典故 唐宋时期所涉及的诗词数量繁多,涉及的典故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这些典 故有的来自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有的来自于唐宋时期之前的历代史书和 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这些典故的广泛使用,唐宋诗词的艺术成就更趋丰富。 因此,我们首先对典故的概念及其由来作一基本的介绍。 1 1 典故的概念及其由来 典故,最早出现的是“典,用“典 而代“典故”。左传昭公十五年 日:“王日: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宋代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 之三:“曹孟德问孑l :i l 海: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出何典? 而现在典故的 使用,称之为“用典”。“用典即,典故的使用或典故的采用。目前较权威的书 刊有大致相同的定义:如辞海:“诗词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 语。 ( p 2 7 5 ) 辞源:“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p 3 1 8 ) 汉语大词典:“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词语。”( p 1 1 4 ) 现代汉 语词典:“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p 3 0 3 ) 从以上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典故的使用,不管是来自古代故事还是有来历的 出处,大多数都是用过去出现过的人、事、物等间接的来说明现在的人、事、物 等,不是直接的就事论事,而是用典故含蓄的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 2 典故的分类 目前,我国对于典故及其典故使用方面的研究已经同趋成熟,具有权威性的 相关词典和书籍已经大量出版,将典故的类别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另外, 由于国内学术气氛的活跃,除了那些具有权威性的书籍之外,在分析典故方面的 论文及其研究成果也多了起来,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结论,将典故的类型分为以 下几种: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1 引用古人语句 所谓引用古人语句,即在唐宋时期之前,先人所使用的语句全部或部分的采 用在诗词当中;或是在同朝代的前期人所写的语句,后期的作者也将之采纳使用 的情况。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而前人的作品中以四 书、五经、楚辞、汉赋等为最多,后期的作品中的典故引用较多。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两个重点,一是写唐明皇及其权臣、 贵戚、宠妃在华清官的骄奢荒淫生活;二是写自己到家后,发现幼子已被饿死的 惨象,都具有典型性。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从孟子梁 惠王上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一这里,杜甫引 用孟子中的语句,是想通过典故中来规劝君王,但唐王朝岌岌可危, 而又徒唤奈何的愤懑。 杜甫的另外一首狂夫,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其 中“即沧浪 三个字,就是引用了典故。沧浪,原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 其水清澈而闻名。其实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传唱。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 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于 是在孔子中提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但是在 相关的楚辞渔父中也写到:“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日:沧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杜甫在诗中使用此句,为 的是表达自己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操。在世道清廉的时候, 就可以出来为官;在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要与世沉浮。其他诗歌作品中运用该 典故的,还有宋代的范大成的寄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常:“孺子沧浪濯缨处, 千载新堂来b 邻。”宋代的王令临别瓜洲:“尘缨欲濯恶独洁,沧浪流去清 无涯。”王令的江上:“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宋代的黄 庭坚的次韵答和甫:“势力不可更炎凉,解缨从我濯沧浪。 以及宋代的 苏轼的次韵答参寥:“莫作孺子歌,沧浪濯吾缨。”等。 李清照在渔家傲记梦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三山 即为蓬莱仙境,有关蓬莱仙境的情况,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 4 浙江t 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 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者至,则船引风而去。” 晋朝的王嘉在拾遗记卷一中写道:“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日方壶,则方 丈也;二日蓬壶,则蓬莱也;三日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此三山上广中狭 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 李清照词中的“风鹏”则来自庄子。在 李贺梦天也写到“三山”,其日:“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在 这里同样提到了“三山”,这里也有一段典故。据葛洪神仙传日:“仙女麻 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 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 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 “山中方七日,世上己千年 ,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 就是如此,所以李贺 在诗中认为,人们到了月宫再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 的迅速 变化了。苏轼寓居合江楼中的:“三山海底无见期,百龄世间莫虚弃。 ,用 的也是这一典故。 李商隐无题锦瑟中写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 则化用了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这个典故表达的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映了庄子哲学 思想的一个方面。受其影像,诗人们常用这个梦境,或表示某种幻想的破灭,或 表示精神上的彻底解脱。李商隐在此借用这个典故则是为了表达他的困惑每 当他深深地怀念过去的时候,究竟是希望自己身在过去,还是身在现在,希望精 神上的解脱。其他引用该典故的还有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九:“庄周梦蝴蝶, 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力事良悠悠。 崔涂春夕旅怀:“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以及吴文英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沈,寒香深闭小庭心。 等诗句。 刘过的西江月中写道:“掌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 和。燕可伐欤日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f 1 四方 来贺。”在本词中就有多处的典故出现。首先,“天时地利与人和”一句化用了孟 子公孙丑下:“孟子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该句在说明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的同时,还有着强调人和的作用。其次,“燕可伐欤? 浙江工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日:可同样化用了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日:燕可伐欤? 孟子日:可。一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倔胄伐金和历史上的伐燕联系起 来。再次,“带砺山河 则化用了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 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那么窄 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诸侯的封国也将安然无恙,勋臣之富贵将永远 传给子孙后代。使用这个典故,把韩健胄暗中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他明 年建立不世之功,却不露阿谀之态,深得寿词之三昧。最后,“大家齐唱大风 歌”则化用了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 人父老子弟纵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刘过的“大家齐唱大风歌”,让人容 易想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歌词,而这类歌词,对于山河破碎的国家,对于 大批背井离乡的人民,对于求功心切的韩倔胄,无疑都是一种鼓舞。可以说刘过 的这首词表达了爱国军民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王维渭川田家中写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写的虽然是初 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但是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产生对官场明争暗斗 的厌恶,觉得要是能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 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 ”的诗句。式微出自于诗经邶 风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 露! 诗人借此抒发自己由于政治上不得意,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 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 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 字上, 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一一隐归山 林,返璞归真的真谛。 王维所期盼的隐归境界,在许多诗人的作品中被表现。陶渊明的桃 花源记即如此,也因此“桃花源”成为与世隔绝、生活安定的仙境福地, 更是那些渴望隐士居留之地的代名词。因而后人纷纷效仿,于是向往桃花 源的诗词大量出现。 张旭的桃花溪写道:“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 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首诗可以说就是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 6 浙江t 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写的写景诗。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 后写近景的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而句中的“洞”指代的 是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张旭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 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可是这洞究竟在 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 这句询问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 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这是明知故问, 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 2 三十一也有这样的描述,其日:“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 千春隔流水。 宋词作品中,也有不少例子。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写 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黄庭坚水调歌头写道:“瑶 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辛弃疾满江红写道: “怕他年、重到路应迷,桃源客。”等都表达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之情,更 反映出这些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1 2 2 引用神话故事 所谓引用神话故事,即在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引用流传己久的神话故事,或是 一些家喻户晓的传说。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用在诗词来增强诗词的艺术 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出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 富有朦胧婉曲之美,尤其以无题为最,这类诗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 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也可能别有寄寓, 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因而大量的典故在此引用。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篇中,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 探看。”中的“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外仙人居住的仙山,在这里指自己 的爱人所居住的地方。“青鸟”,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其南有三鸟,为西王母取食。”说明青鸟是王母饲养的鸟,而在博物志卷八 中写道:“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来,上问东方朔。 朔对日:西王母暮必将尊像。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 青气如云,有二鸟如鸾,夹侍王母旁。”由此可看出青鸟是为王母传递信息的一 为自己传递信息,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 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赵匡胤己篡夺北周的政权,建立宋 朝。李璩的儿子李煜嗣位,终于败亡归宋,这一切都成为无可逃避的结局。“丁 香结 指丁香的花蕾,是愁思的传统意象,在李商隐的代赠诗云:“芭蕉不 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杜甫的丽人行中,也提及了“青鸟”:“杨花 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等。 在李商隐的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篇中,写道:“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里的“刘郎”指的是东汉时的刘晨,相传永平五年,东汉 明帝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乃是仙女,结为眷属,邀 至家留居半年才还,以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后人以此典来表示艳遇。“蓬 山 ,即蓬莱山,神话中的海外仙山,这罩指的是刘晨要寻找的仙女住处。这两 句话是说:刘郎当年曾为蓬山渺远难寻而感到遗恨,何况今天自己与爱人之间更 远隔万重蓬山。在此揭示本篇诗的主题:恋爱受阻的悲哀,只能远隔天涯,思念 所钟爱的女子。 而在李商隐的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篇中,写道:“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出现了两个典故,“贾氏窥帘”和“宓妃留枕”。世说新 语惑溺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堞中看, 见寿,说( 悦) 之。遂私通。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 之,以女妻寿。而“宓妃留枕”指的是:“宓妃”,相传为古代伏羲氏之女, 溺死于洛水,为洛神。楚辞离骚云:“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又,曹植洛神赋:“黄初( 魏文帝年号) 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 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文选洛神 浙江工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赋李善注引记日:“曹植,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郎中将( 丕) 。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仍 以枕赉植。植还度冁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 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郎中将,今与君王。m 曹 植感而作感甄赋。明帝改为洛神赋。此后这两个典故常用来表示爱情的 波折,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与李商隐在诗篇所反映的主题:深 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起到强调相似经历的画龙点睛的作 用。 李白的把酒问月提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说的是 嫦娥和玉兔的故事。提到嫦娥并不陌生,是传说中的月宫仙女,在太平御览 卷四引汉朝张衡灵宪日:“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姬娥窃以奔月,托身 于月,是为蟾蜍。”淮南子览冥训作“妲娥”:“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姬 娥窃以奔月。 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妲娥盗 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还有李商隐嫦娥写道:“嫦娥应悔偷灵 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用的也是这个典故。又如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 夜为吕叔潜赋也写道:“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奔何? ”等诗词句中。 1 2 3 引用历史故事 中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从夏王朝到唐宋时期,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这 是一段悠久的战争与和平、兴旺与衰败的发展史。同样,在这几千年中,文化发 展的脚步也紧跟其后,许多的诗词作者,喜欢把前代或当代的事件写入自己的诗 词当中。 杜甫的贫交行有这样一句:“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介 绍管仲和鲍叔游的故事,相传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管仲与鲍叔游是好朋 友,鲍知管贫而贤,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说:“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也正是历史上有了管仲和鲍叔游,齐桓公才能成就 一时的霸业,在李白的诗中,就深刻地点明贫困朋友的作用。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中描写了一段 内涵丰富、曲折动人的历史故事,那就是典故“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和越 9 浙江工业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两国是世仇,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在一次战争中打败越国,活捉了勾践。但他不 听臣子劝告,没有杀掉勾践,而是把勾践夫妻掳回自己的宫中当佣人,还保留了 越国的政体。勾践忍辱负重,百般讨夫差的欢心和信任,甚至还献上西施给夫差, 夫差迷恋西施的歌舞,从此疏理国政。三年后,夫差将勾践夫妇放回越国。勾践 从此立志报仇,他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计划,在隐蔽的山谷罩集结训练大 军。他晚上坚持睡在一堆柴草上,上面挂着一块胆,胆味极苦,但是他每天早上 起床后都要用舌头去舔一下。最后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杀死了夫差,并且灭了 吴国。验证那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的老话。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的行宫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长 恨歌的重点是歌颂坚贞的爱情,这与真实生活中的唐玄宗形象不一致,从而造 成历史上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同情之声远远大于谴责唐玄宗。唐玄宗演绎了一段 特殊的历史,他执政前期表现出雄才大略,在平定宫廷内乱后施政清明,国家出 现了一个太平盛世。但在宠幸了杨贵妃后,开始不理朝政,把国家事务交给丞相, 由于忠奸不分,一连出现了好几任奸相,尤其是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直接引发 了安禄山起兵叛乱。唐玄宗连夜逃跑至四川i ,杨国忠和杨玉环被迫吊死,太子出 来收拾残局,最终平定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但是唐杨的这 段爱情,却成为永恒经典。 1 2 4 引用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不同于之前提到的神话传说,但是同样是典故中的一种重要表达类 型,虽然这些人物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也可能是为了表达美好愿望而虚构出来的, 但是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只是相思木的果实,为何能代表相思呢? 这是从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来,据说 有人殁于边疆,其妻思念自己的丈夫,在红豆树下同同以泪洗面,而卒于红豆树 下。后来人把“红豆”作为夫妇或是恋人相思的象征。其他相关诗词句有:黄庭 坚丑奴儿令:“樱桃着子如红豆,不管春归。闻到开时,蜂惹香须蝶惹衣。 说的就是相思之苦。 韩氏的题红叶:“流水何太急,深宫尽r 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l o 浙江- t 业大学硕一 :学位论文 说的是一段传奇式的爱情故事,传说此诗作者韩氏原为唐朝长安宫女,她把题诗 的红叶投入御沟后,正好有个读书人于佑,在宫外闲逛,欣赏秋景,赏玩霜叶。 他恰巧望见水面漂来那又红又大的叶片。怎么叶子上还似乎有字? 他赶快用树枝 拨它过来,发现了那首小诗。他听说过顾况和梧叶诗的故事,便也另寻红叶,题 写两句,转到御沟上游,送诗叶下水。叶子写道:“曾闻叶子题红怨,叶子题诗 寄阿谁? 于佑考进士,多年没有考取。为了谋生,在一个大官宦韩泳的亲戚家 教孩子们读书。韩泳和于佑渐渐熟悉起来后,赶上皇帝要放一批宫女嫁人,于是 韩泳便给于佑做媒。于佑同意,便和韩泳介绍的宫女结了婚。一天,新婚的妻子 给丈夫收拾书箱,突然见到夹在书中题有小诗的红叶,又惊又喜。原来她就是那 写诗的韩氏宫女。她问明于佑得叶情况后说,自己投诗御沟后也曾从御沟里拾回 一叶,上面有诗两句。她取出那片红叶给于佑看时,于佑认出,正是自己所题。 从此,红叶传奇成为佳话。 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说的是牛郎织 女相爱相见的美丽传说,传说每年阴历七月七日夜,在葡萄架下可以看到牛郎织 女相会的情景;又说秋天晴空罩飘浮的游丝,是喜鹊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时献身 所化;有些地方在七夕把全村的雄鸡都杀掉,以防它们报晓,好让牛郎织女朝夕 相守,不再别离,等等。 王建的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则化用了望夫成 石的传说。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 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 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 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这个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 附近,由于流传广泛,许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台。而李白在长干 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中也引用了王建的望夫成石的传说。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提到:“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 似烂柯人。 闻笛赋说的是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 悲叹,遂写下一篇思旧赋。烂柯人说的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章子下棋, 便停下来观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经烂掉。回到村子才知道已经 过去一百年了。诗人发出感慨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 1 2 5 引用历史人物 终意义。 杜甫的蜀相、八阵图歌颂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诸葛亮,历史书对诸葛 亮的智慧和谋略的描写达到神化的地步,他的一系列的神奇故事因此广为流传。 所谓“八阵图”,是诸葛亮在与吴国交界的长江边上,用石头布成的兵马阵,地 点在奉节县境内。八阵分别是:天地风云龙虎蛇鸟。后来吴国军队进入这个石头 阵地,被杀得大败而归。由于对诸葛亮的爱戴和崇敬,从而将诸葛亮神化了。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提及明妃( 王昭君) ,传说汉元帝让画工毛延寿 为众宫人画像,将按肖像选召。众女为求美而向毛延寿行贿,但昭君不屑于此。 她的肖像不佳,人也未得理睬。匈奴单于求亲,元帝传令寻求志愿出塞之女,昭 君愿意去国,以免终身埋没。她临行时,元帝才惊见昭君之容貌。元帝大怒,将 毛延寿杀死。可见,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本身的性格上就是一个不愿同流 合污,愿意为自己国家做贡献的奇女子。 王昌龄的出塞歌颂李广将军,汉代最著名的战将,一生都处在和匈奴战 争的前线,勇猛有谋略,尤其是他箭无虚发,是名神箭手。在他担任河北东北边 境的守将,匈奴兵一听他的名字,说:“汉飞将军也! ”就不敢到南面来牧马。他 的手下有数十名将校都因军功显赫而封侯( 一种最高官爵) ,而他却每每因一点 失误而劳而无功。抒发了李将军频频经历战事之苦,却无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不 能不说是人生一大憾事的感慨。 崔道融的西施滩说的是西施的故事,薛昭蕴的浣溪沙西施去处说 的是西施的故事,说西施的身材是“高一分就太高,低一分就太低,胖一分就太 胖,瘦一分就太瘦”,说西施在河边走,水面上的鱼看到西施的美,都快快沉到 水下去。当天空有一群大雁飞过,大雁看到西施的美,纷纷飞不动了,掉落在地 1 2 浙江工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而成为“沉鱼落雁,闭花羞月 的代名词。从而那句:“情人眼里出西施” 可以说是对西施最好的评价。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描写项羽,项羽于秦木率领家乡江东八千子弟兵起义, 和强大的秦兵作战,消灭了秦军主力,从此名声大振。他自称“西楚霸王”,实 际上已经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他给起义军领袖们封官,其中有一个刘邦被他封为 汉王。但是后来刘邦起来和项羽争夺天下。由于项羽自恃强大,频频作出错误决 策,楚汉战争持续了五年,最终刘邦胜利,建立了汉王朝,项羽兵败自杀。当项 羽最后只剩单人匹马逃至乌江边,后面汉军蜂拥追来,江边有一条小船,他本可 以上船逃脱,但是他不愿意这样回去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于是在河边壮烈的举剑 自杀。一个铁铮铮的硬汉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1 2 6 引用古典乐曲 音乐,古往今来都是感情抒发的最好方式。通过词、曲、乐等艺术表现形式, 在结合作者的当时心态和心理活动所要表达的目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就流 传开来。同样,在唐宋时期,甚至之前,这样的古典乐曲及其篇目数不胜数。 杜牧泊秦淮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后 庭花”正是陈后主非常欣赏的作品“玉树后庭花”,陈书皇后传论:“后主每 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 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持以相乐,其曲有玉 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时人以 演唱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兆。后人称之为“亡国之音”的乐曲,多用在咏史 怀古和讽刺帝王醉生梦死的诗词篇章中,而在李商隐( 唐朝) 的隋宫写道: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这首诗更是描写隋炀帝( 隋朝的最后一 位皇帝) ,与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陈后主) 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隋炀帝死后 若是能遇见陈后主,恐怕隋炀帝也会让他的舞娘伴随着“后庭花”的音乐而翩翩 起舞。刘禹锡( 唐朝) 台城诗:“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以及 而王安石( 宋朝) 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 曲 更是在杜牧的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化用此典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提到了折柳 浙江- t 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曲,王之涣的出塞凉州词提到了杨柳曲,自居易的杨柳枝曲提到了杨 柳曲。在这里的“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 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 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 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 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 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 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1 2 7 引用时节名 在我国,有一些中国特有的节日,而这些节同到来时,会有些特殊的庆祝方 式,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气息的节日,也被诗 词作者们写入自己的作品中。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 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登高插茱萸是一个流传很久的习俗。东汉时期,有一个著 名的术士( 道士) 名叫费长房,他捉鬼的本事很大。九月初有一天,他看了一会 他的弟子桓景的脸,严肃地说,九日你家有大祸,你赶紧回家去,全家人一早可 登上一个山顶,每人头上插一枝茱萸,在喝点菊花酒,就可以躲过这一劫难。桓 景听了立即赶回家去,按照师傅的吩咐,九日一早,全家人出门登高,头上插了 茱萸条。晚上,当他们下山回家,发现家里的家畜和鸡、鸭等全都死光了。从此, 民间流传着在重阳节喝菊花酒,或者在头上插菊花的风俗。 而关于寒食节的典故,很多诗词中有所提及,如韩翊的寒食:“春城无处 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元稹的连昌宫词,苏 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冯延巳的鹊踏枝等都是描绘寒食节的。寒食是 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 个节同,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 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更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同,这一天姑 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 1 4 浙江t 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 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 贫。 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描绘了清秋节,柳 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也提到了清秋节, 清秋节也叫清明节,它( 清明节) 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 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 月4 日至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 青) 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直到今天,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己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1 2 8 引用地名、物名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提到南浦这个地名,“南 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 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故“南浦”象“长亭 一样, 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根据史料记载,在南京城南, 除了新亭外,还有一个劳劳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 忧伤。我国成语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 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 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劳劳亭 又叫“临沧观 ,“望远楼”,位于新亭之南。正德江县志( 下) 载:“望远 楼,在旧县( 江宁) 治西南八里,即古劳劳亭。亭在劳劳山,因名。舆地志: “新亭垅上,有望远楼,古劳劳亭基。宋元嘉中,改名临沧观。” 崔国辅采莲曲:“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中提到了木兰舟( 鲁班造) , 柳永的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也提及了兰舟,及李 清照的一剪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都有所提及。兰舟:据述异汜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提及了尺素,尺素:素, 白绢,古代用绢等织物写字,通常长一尺,后将“尺素 引申为书信。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愁侵。”提及南冠,赵嘏的( - k 安秋望:“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提及南冠。南冠:本指被俘的 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来源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日: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 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 泠人也。公日:能乐乎? 对 日: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 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日:君王何如? 对日: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日: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 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局机务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山西联合体考试题及答案
- 农业科研技术合作开发合同书
- 技士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鞍山中考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岳阳二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 信阳九中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日本驾考笔试题库及答案
- 人事管理人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压力管道特性表
- 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整理
- 高级会计师评审个人业绩报告(精选9篇)
- DB45-T 679-2017城镇生活用水定额-(高清可复制)
- 储能型虚拟电厂的建设与思考分析报告
- 楼地面装饰构造(史上最全面)
- 五四制青岛版2022-2023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测量距离和时间》课件(定稿)
- 海关AEO管理体系高级认证企业名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交流》PPT共30页课件
- 高聚物材料的阻燃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