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摇篮,其戏曲活动历史源远流长,戏曲种类繁多。 据1 9 8 0 年普查,全省现存大小剧种达4 9 个之多,约占全国戏曲剧种的六分之一。 它们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争妍斗奇,而这其中“二人台”则如一支艺术奇葩格外 耀眼。 “二人台”是产生于山西河曲,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 北部地区的地方小戏,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 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 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它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脚 步在黄河流淌过的黄土地上深深扎根,随着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世代相传。 根据资料记载,这期间“二人台”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 软包”、“业余剧团”、“专业剧团”六个阶段。“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 的生活底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形式方面,“二人台”短小精悍、形式多样; 在内容方面,“二人台”具有民间性、反叛性和喜剧性等特点;在语言方面,“二人 台”质朴鲜活、妙趣横生。“二人台”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沟壑纵横的黄土 地上,在九曲回肠的黄河岸边,在浩瀚的草原沙漠间,都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它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但近年来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缺少观 众和市场的地方小剧种陷入了生存困境,剧团经济状况拮据,人才老化断层,表演 技巧流失。一些濒临消亡的戏曲剧种,资料散落民间,因无经费抢救,艺术遗产存 在失传的危险。“二人台”也不例外,其观众和市场呈萎缩之势。它面l f 缶着与社会脱 节、作品陈旧、新人匮乏、低龄观众流失、舞台美术陈旧等诸多问题。反之,与“二 人台”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姐妹艺术“二人转”却异常红火,并日渐受到全国观众的 认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地域经济、语言发音、艺术创新、演出形式及明星效应 与传媒力量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二人台”的艺术魅力不在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二人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信息,它以特殊的方式折射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思想感情、伦理道 德与价值观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就其现今迅速萎缩的现状分析问题所在,在保 持地方艺术原生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从对“二人台”原有资源的保护和“二人台” 自身的改革发展两个方面着手寻找振兴方向 并为该剧种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多种可行办法, 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从而使得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延续。 关键词:二人台;民间艺术;艺术特色;创新;发展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x i ,r e g a r d e da st h ec r a d l eo fc h i n e s eo p e r aa r t s ,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o fo p e r ap e r f o r m a n c e sa n dr a n k st h e t o pc o n c e r n i n gt h eo p e r at y p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u r v e yi n19 8 0 ,t h e r ea r ea b o u tf i f t y - t w ot y p e so fo p e r ai n s h a n x i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o n es i x t ho f t h eo p e r at y p e s a l lo v e rc h i n a w i t ht h e i r o w ns p e c i a l i t i e s ,t h e yc a nc o m p e t ew i t he a c ho t h e ra n dd e v e l o pt h e m s e l v e si n f u l ls w i n g “c o u p l es h o w ”i ss t a n d i n go u ta m o n gt h e m c o u p l es h o w ,a sal o c a ls m a l lo p e r at y p e ,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h e q uo f 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a n di sw i d e s p r e a d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s h a n x i ,s h a a n x i ,t h e n o r t h e r np a r to fh e b e i i tc a na l s ob ec a l l e dc o u p l ec l a s s c o u p l es h o wg e t s t h en a m ef r o mt h es i n g i n gf o r m so fac l o w na n daf e m a l el e a d d u r i n g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u p l es h o wi nd i f f e r e n tp l a c e sg r a d u a l l yf o r md i f f e r e n t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s c o u p l es h o w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u b c a t e g o r i e s ,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 , b yh u h e h a o t e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w i t l lt h eh i s t o r yo f o v e rah u n d r e dy e a r s i t i sd e e p l yr o o t e di nt h ey e l l o we a r t h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a n dh a n d e dd o w n b yt h o s eg e n e r a t i o n sl i v i n go nt h i sl a n d s o m e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s h o wt h a t c o u p l es h o wg o e st h r o u g hs i xs t a g e s : d az u o q i a n g ”、d aw a n y i ”、f e n g j i a o x u e ”、“d ar u a n b a o ”、a m a t e u rt r o u p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t r o u p e ”i th a s a c c u m u l a t e dr i c he s s e n t i a l i t yo fl i f ea n di sf u l lo f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f a s c i n a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sb r i e fa n dv a r i o u si np e r f o r m i n gp a t t e r n ;f o l l q u n i q u ea n dc o m i ci nc o n t e n t ;a n dl i v ea n dh u m o r o u si nl a n g u a g e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h er e s e a r c hs p e c i a l i z e di nt h e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so ft h ec o u p l e s h o w a st h el o c a lf o l ka r t s ,c o u p l es h o wi se x t r e m e l yp o p u l a ro nt h ey e l l o w e a r t hf u l lo fc h a n n e l sa n dd i t c h e s ,a l o n gt h ew i n d i n gy e l l o wr i v e ra n di nt h e e x p a n s i v eg r a s s l a n da n dd e s e r t i th a dt h eg l o r i o u sa c h i e v e m e n t ,b u ti nr e c e n t y e a r sd u et oh i s t o r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t a c ko f a u d i e n c ea n dt h e m a r k e tw h e r es m a l ld r a m ai n t oas u r v i v a lp l i g h t ,t h e a t e re c o n o m i cs i t u a t i o n c o n s t r a i n t s ,a g i n gt a l e n t sf a u l t ,p e r f o r m a n c es k i l l s d r a i n s o m ee n d a n g e r e d o p e r ad r a m a ,i n f o r m a t i o ns c a t t e r e dp e o p l e ,t h ea b s e n c eo ff u n d i n gw h e r e t h e r ei s1 0 s ta r t i s t i ch e r i t a g ed a n g e r h o w e v e r , i t sa u d i e n c ea n dm a r k e ti sd e c r e a s i n gi nr e c e n ty e a r sd u et o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a n dt h ea c t u a lr e a s o n s t h e r ea l em a n y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 d e v i a t i o nf r o mt h es o c i e t y , o b s o l e t ep e r f o r m a n c e ,al a c ko ff r e s ha p p e a r a n c e s , l o s so fy o u n g e ra u d i e n c e ,a n dt h eo u t d a t e ds t a g ed e c o r a t i o n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t h es i m i l a rf o l ka r t ,as o n g - a n d - d a n c ed u e t ( p o p u l a ri nt h en o r t h e a s t ) i s f l o u r i s h i n ga n dg r a d u a l l yg a i n sa c c e p t a n c en a t i o n w i d e i ti sa t t r i b u t e dt o v a r i o u s r e a s o n s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 ,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r t i s t i ci n n o v a t i o n , p e r f o r m i n gf o r m s ,e f f e c t so fs u p e r s t a r sa n dt h em e d i ae t ca r er e a s o n st ob e r e c k o n e dw i t h i st h e r en oa r t i s t i ce n c h a n t m e n tw i t hc o u p l es h o w ? t h e a n s w e ri sn e g a t i v e c o u p l es h o w , a st h et r e a s u r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c o n t a i n sr i c hc u l t u r ea n dr e f l e c t st h o u g h t sa n di d e a s ,e t h i ca n d m o r a l i t ya n dv a l u e sa c c u m u l a t e dd u r i n gt h eh u n d r e d so fy e a r si np a r t i c u l a r w a y s ,t h u sb e i n gt h ec u l t u r a ll e g a c yw h i c hc a n n o tb er e p r o d u c e d a d o p t i n gv a r i o u s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s u c ha s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 t e n dt oa n a l y z et h ei s s u eo ft h ec u r r e n td e c r e a s i n go ft h e a u d i e n c ea n dt h em a r k e t ,t ok e e pp a c ew i t ht i m e so nt h eb a s i so f r e t a i n i n gt h e o r i g i n a ls i t u a t i o no fl o c a la r t sa n df u r t h e r m o r et of i n do u tt h es o l u t i o n sf r o m t w o a s p e c t s ,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i n g r e s o u r c e so fc o u p l es h o w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t h ea u t h o ra t t e m p tt oc o n d u c ta no b j e c t i v e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a n do f f e rm a n yp r a c t i c a ls o l u t i o n st o d e v e l o pt h eo p e r at y p es ot h a tt h i sf o l ka r tc a nb ed e s c e n d e dt ot h en e x t g e n e r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c o u p l es h o w ;f o l ka r t s ;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 n o v a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 承诺书水话吊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弗留配 2 0 0 1 年f 月日 引言 引言 “二人台”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也是蒙汉劳动人 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喜欢。对“二人台”进行研究有着及其 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它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是广大老百姓真实生活的缩影和写照,因而能够表 达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解放以前,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二人台”作为 群众的文化艺术不被重视,并被列为下九流的玩意儿。许多“二人台”艺人为了求 生,表演的多是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二人台”出现了新的面貌。不仅改造了许 多不健康的身段、动作,将原糟粕的庸俗的东西进行改革和重新整理,而且新编了 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女劝夫二板头进城等。1 9 5 3 年,绥远县成 立了专门挖掘、整理“二人台”传统剧目的戏曲审定委员会,收集和整理了一批“二 人台”剧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又成立了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调查研究委 员会,集中力量收集整理“二人台”遗产,先后出版了- - 人台剧目汇编、( - - 人 台资料汇编、二人台剧目选集、( - - 人台音乐、( - - 人台牌子曲、- - 人台舞蹈 等专著。文革十年期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二人台”亦受到大的冲 击,尉团纷纷解散,人才流失,发展几乎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艺术活 动开始复苏,“二人台”也开始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了许多新的上演剧目。同时研究 工作日渐全面,如山西二人台传统剧目全编、( - - 人台、二人台顺口溜集、中 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红红火火“二人台谤等。现今,各 项对“二人台”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本文即是在资料汇集的基础上研究这一地方 小戏的历史沿革及艺术特点,同时寻求“二人台”艺术振兴的途径,提出多方面建 议以改变其艺术生存边缘现状。 o 张晓军:( - - 人台活动大事记( 1 9 4 9 - 1 9 8 2 ) ,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 9 8 6 年版, 第6 5 页。 1 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 第一章“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一、产生的背景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末,由山西河曲民 间演唱小曲的“打坐腔”与秧歌等结合发展而成,之后流传至内蒙古西部,吸收蒙 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另一说是清光绪年间,内蒙古西部在“蒙汉民歌”和“丝 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民间舞蹈,创造出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取名“蒙古曲儿”。笔者较认同第一种说法,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成长都必然要 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人台”也不例外,它产生的背景大致分为两方面,即地 理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背景。 河曲处于一个非常有趣而特别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晋、陕、蒙三省的交界之处。 隔河相望,西北是内蒙古的准格尔旗,西南是陕西省的府谷县,因此,这里素有“鸡 鸣闻三省”之说。河曲距繁华的城市较远,历来交通闭塞、偏僻落后,农民物质生活 和文化生活都极为贫乏,农村生活单调而平淡。较远的距离就导致了繁华城市中的很 多信息无法传到这里。所以,这里的老百姓在闲暇之余,为了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 慨,排谴心中的苦闷,就只能自己创作演唱,自娱自乐,把唱山曲当作自己的一种 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由于不可能到城市中去接触层次较高,形式较成熟的戏剧, 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各种文化的摆互碰撞,交融和发展,形成了多样的艺术形 式。若是靠近城市,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就不可能创造出小戏了。因此,“二 人台”凝聚着四省区人民的智慧、情趣和意旨,这便是闭塞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河 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两大象征黄河和长城的汇合地,同时也是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 的结合地。历史上的河曲既是兵家严密把守的边防重地,又是晋商集散的水陆码头。 因此河曲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具备了形成和流传“二人台”小戏的条件,而 且为“二人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也推动了“二人台”的产生。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满清的 政治腐败和农村经济的崩溃,加深了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生活灾难。河曲地处晋西 北,属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气候干寒,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加上战争不断,兵祸 连连,生产力、生产水平的低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河曲水土养不活河曲人。于是, 面对着严峻的生存危机,长城外面、黄河对岸那片广阔的草地自然成为农民眼光的 焦点。据河曲旧志记载:“河邑人耕商塞外草地,春夏出口,岁暮而归,但能经营 2 第一章“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力作,皆足糊1 3 养家。本境地瘠民贫,仰食于口外者无虑数千人。”9 于是乎,“走 西口”便成了成千上万河曲难民惟一的生活出路,“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 唱词中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官粮租税重,逼得跳火坑,没钱纳粮税,不走 西口咋能行;去年遭荒旱,今年又成了婚,官税催得紧,逼得活不成;土地卖了个净, 饥荒还没打清,三害归了一,你说不走西口昨能行? ”o 太春的这一段道白充分说明了 农民的受压迫程度,同时也道出土地兼并是农民贫困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这一在旧中国所共有的社会现象,在北方这块贫瘠的地区更为严重。大多数贫雇农处 于无地、少地的状态,自然也就少衣无食,不得不受地主等的剥削。这些人为了维持 最低水平的生存需求,他们抛弃妻子,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从而开始了轰轰烈烈 的走西口大潮。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加黑暗,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 这些走西口的人们索性带着家眷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安了家。走西口这种大规模移民 事件促进了草原文化与黄土文化的融合。这其间,走西口的汉子们扯开他们那老祖 宗遗传下来的嘹亮歌喉,一路辛苦一路歌,将“二人台”也带到了口外的茫茫草原。 为了生计,有些靠说唱卖艺来谋生的手段便应运而生。一代又一代的河曲人用歌声 诉说着他们的苦难和血泪经历:“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 菜。”囝那些声音除了欢乐之外,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痛苦! 既有对统治者的不满、世 道艰难中生活的哀愁、凄苦,也有别离的痛苦和不尽的相思,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 的向往。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百姓们只能“学会唱曲解心宽”了。有名的走西 口这曲小戏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人民血与泪、情与爱的一曲悲歌。走西 口是饱含辛酸的,走西口的人们在沟通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同时,又和口外人民 共同创造了“二人台”这一艺术形式。正是走西口,为“二人台”提供了丰富的创 作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二人台”的成长提供了大量的“营养”。“二人台” 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改革开放、引进吸收的过程。内蒙“爬山调”的粗狂、 高昂,陕西“信天游”的委婉、明朗,都给。二入台”以明显的滋补。在内外商品 经济的激烈冲击下,促成了“二人台”戏曲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也为“二人台”的形 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说走西口成就了“二人台”,没有走西口就没有“二人台” 的今天。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二人台”发源于河曲,发展于内蒙。它是特定的历 。高忠严:文艺生寿系统下的河曲二人台,山西师大学报,2 0 0 5 年,第五期,第8 0 页。 o 赵尚文:三晋大戏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7 7 页一3 8 2 页。 o 贺宇:内蒙古二人台产生背景与社会作用的初步研究,阴山学刊,2 0 0 6 年,第一期,第7 7 页。 3 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 史、地理环境,在民族杂居的特殊地域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二人台”自此演唱内 容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表演手法日趋翻新,有丑、旦行当,艺人由季节性演唱 改变为半职业性与职业性。“二人台”的发展轨迹凝结了蒙汉人民的集体智慧,是群 众文化娱乐的必然结果,也是晋、蒙、陕、冀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历史的演变 “二人台”扎根于贫瘠的土地上,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了近百年,至少在 二百年前就有了“二人台”的雏型。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 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 个阶段。 “二人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初时民间的“舞鞭”( 即霸王鞭) 。 明清时,舞鞭的表演形式融入民间社火。据老艺人们讲,大约在职末清初,有许多 闹红火的人们,多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每到农闲和春节期间,经常聚在一起,在 屋内、院落、村头、广场等地进行地摊演唱,伴奏也较简陋。后来笛子( 俗称枚) , 四胡、扬琴三大件加入这一尚未定型的演唱形式中。演唱者一般不扮妆也不表演, 不需要舞台,所唱多是表述历史故事或反映现实生活之类的内容,人们围坐演唱, 尽欢而散,人们称当时这种自娱自乐形式的演唱为“打坐腔”。到了清咸丰初年, 这种“打坐腔”从“社火玩意儿”如高跷、秧歌,旱船等姐妹艺术中吸收借鉴了丰 富的营养,并且加上了一些舞蹈动作,表演手段日渐丰富。这一时期的表演一般为 两个人,由丑、旦两个角色一进一退走场表演。演唱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化妆,旦 角通常是男扮女妆,涂抹一些脂粉。丑角则是在鼻子部位画一个石榴、蛤蟆、蝎子, 或在眼部、嘴部用白粉抹一斜道,与旦角区别开来。演出场所也从屋内搬到了街头 或场院,观看者围成一圈,演员和乐队在圈内表演。如果遇上过年过节,观看者则 围在“火龙”即旺火四周,演员和乐队在火龙旁边载歌载舞,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 “转火龙”。化妆演唱的产生,使“二人台”在演出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形式的变 化进一步推动了内容的变化,由于歌手们演唱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加以表情动 作,从此,打坐腔逐渐发展成“打玩艺儿”。这一阶段的节目基本上还属于歌表演。 大约到了清同治年间,经过民间艺术家们长期的实践摸索,并吸收、借鉴了其它民 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已经形成雏形的“二人台”,自 然不会停留不前。演唱内容方面,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范围不断扩大,农民生活的 各种题材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表演形式方面,它又不断地从秧歌、高跷等姐妹 4 第一章“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艺术中吸取营养,使得“二人台”渐渐进入以歌舞演故事的阶段,并开始登上舞台。 光绪九年,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班”穿插演出,人称“风搅雪”。 所以说“二人台”登上舞台之初,是以“风搅雪”的形式出现的。此时,“二人台”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虽然还不能独立,需要依附于别的表演艺术,但这一表演形式 已较成熟了。 随着“二人台”的不断发展,其艺术形式也日渐完善。清末民初,“二人班”与 道情“分门立户”,走上了独立的道路。独立之初的“二人台”被称为“打软包”。 “打软包”就是由班主领班,大伙搭班,组成的职业性演出班子,每班不过十人左 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不过装几个包裹,故称“打软包”。这时的“二人台”已 经有职业的演出戏班了,而且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时间呈现出繁盛的局面。 当时,河曲县已有职业、半职业二人班社3 0 余个,保德县也有1 0 多个,偏关县有5 个,这些班社在晋、陕、蒙三角地带广泛活动。解放后,“二人台”获得了新生,“二 人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在乐队伴奏、舞美、音响等方面都进 行了大胆的尝试,演员增多,创作力度加大,而且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安排也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极大地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内涵,使“二人台”艺术真 正迎来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四十年代,河曲全县已有三十个业余剧 团。1 9 5 3 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九位同志来河曲采访,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 集,河曲从此有了“民歌海洋”、“二人台之乡”的美誉。之后,“二人台”进入 更为专业化阶段,许多专业剧团产生。1 9 5 6 年秋,河曲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河曲二 人台”剧团。1 9 6 4 年3 月,“二人台”剧团转为忻县地区文工团,全团人员调往忻县。 文革十年,“二人台”剧团受到批判,剧团解散,演员被迫改行。1 9 8 0 年,单位独立, “二人台”剧团有演职人员3 0 余人,先后赴太原、晋中、呼市、包头及邻近省,县 演出,颇受欢迎。 三、现状的分析 “二人台”一直在曲折发展中前进,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鼎盛,之后 开始呈下滑趋势。近年来,发展形势不太乐观。 山西的“二人台”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1 9 5 5 年,河曲县“二人台”剧团一行 五人赴京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会演,“二人台”首次登上了首都舞台。全体演职员受 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张林燕等演唱的珍珠倒卷帘被 评为优秀节耳,走西口、五哥放羊、挂红灯等优秀剧目被制成唱片,广为传 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 播。1 9 7 8 年,忻州地区文工团著名“二人台”演员许月英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 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其演唱的走西口( 选段) 和忻定民歌被评为优秀节目, 在京公演数场。1 9 8 6 年,保德县民歌手杨爱珍和其兄杨仲青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 奖赛中以“二人台”走西口( 选段) 和河曲民歌三天路程两天到分获大奖和 二等奖。2 0 0 2 年,河曲县民歌演出队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了“山西河曲民歌歌 谣音乐会”,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天籁之声”全国民歌演唱会,受到中外专家和 观众的一致好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省各地的“二人团”专业剧团纷纷解散,民间 团体也面临着新人匮乏、剧本老化、低龄观众流失的困境,一些“二人台”优秀人 才随之改行、流失。他们的演出范围仅局限于农村及其周边地区,缺少专业人员的 重视并且没能跟上时代的市场包装运作,“二人台”艺术已处于失传的边缘。以山西 省为例,过去城镇有戏馆,村村有戏台,而今这一切都已成了过去,仅有老百姓自发 组织的草台班子还活跃在民间。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一 切都在遭遇挑战。多元文化的出现,传统文化同样面临着冲击,“二人台”也逃不脱 这种命运。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二人台”逐渐与社会脱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样的文艺形式不断产生,再加上现代社会媒体的铺天 盖地的宣传作用,那些城市中流行的、好听的、易传唱的流行音乐很容易就深入家 家户户。地方戏曲由于其本身的原因,内容传统、表演手段陈旧、音乐道自难懂, 难免会陷入尴尬境地。而地方戏曲又多是反映农村生活,流传的范围本身就窄,就 更不易被人们接受。年轻人们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提起戏 曲也都不太感兴趣,都对城市中的现代流行音乐情有独钟。 演唱“二人台”的剧团,受新型艺术形式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面对经济 收入过少的情况难以继续维持,所以有的剧团自然散摊,名存实亡,有的转演其它。 一些地方从事“二人台”艺术的人越来越难以养家糊口,许多“二人台”的“名角” 们纷纷另谋出路。表演人才的短缺更加促使演出活动的减少,间接造成了恶性循环。 到目前为止,四省区中只有内蒙古保留着省一级的“二人台”剧团,其它地区则仅 有老百姓自发组织的草台班子还活跃在民间。“二人台”的现状令人担忧。以山西省 河曲县为例,这里素有“二人台”之乡的美誉,但是到目前为止,活跃在河曲县“二 人台”舞台上的仍然是旧时培养起来的一代人,没有新生力量。 6 第一章 。二人台”的历史沿革 不仅如此,作品少且陈旧又是当前“二人台”艺术发展的难题。专业的创作队 伍大都投入了流行音乐领域,很少问津河益“二人台”的发展。创作队伍的不断萎 缩更使得它无法更新和发展,唱的人少了,编写词曲的“民间创作者”就没有了空 间,由此,直接导致了“二人台”的作品数量上不去。作为一种扎根在中国黄土高 原民间的地方戏曲,演出形式和内容陈旧,直接的后果就是演出越来越少,队伍越 来越小。曾经很繁荣的“二人台”演出活动在一些地方实际上已经消失,从根本上 制约了“二人台”艺术的发展。在“二人台”圈内,有着“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 的大年,打不完的金钱,挂不完的红灯”的说法,这就是老戏老演,没有新鲜感, 使青年人不愿看,年长者又厌烦,久之观众必然减少,“二人台”艺术整体呈现衰退 的迹象。 此外,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它舞台艺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服 装、灯光、效果、化妆、道具、布景等多项内容,是运用多种造型手段,根据剧本 内容需要,创造各种角色和剧中环境的外部形象,从而渲染舞台气氛深化剧情,以 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因此,舞台美术在“二人台”的表现力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近年来,为数不少的个人演唱团队却由于艺术水平的限制和编剧、导演、舞 美、灯光等效果的不正规,难以保证艺术水平,影响了“二人台”的总体表现力, 这也是导致“二人台”艺术发展里下降趋势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二人台”的现状是处在低谷,急需改变的,若是再不跟上时代的要求 发展,“二人台”甚至可能被时代遗忘。 7 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 第二章“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二人台”,这个简单、带着土气而又通俗上口的名字,在民间艺术的花丛里, 花红叶茂、姿态万千,向世人展示着耀眼的光彩,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形式特点 ( 一) 短小精悍 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一般为自拉自唱的单纯演唱或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 俗称“打坐腔”、“打玩艺儿”。约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初年,“二人台”由 “撂地摊”式的打坐腔改为化妆表演的拉场戏,剧中人物由原来两个角色发展成为 分别串演几个不同人物的表演形式,由于角色更换频繁,演员来不及换装,只能换 顶帽子或头巾,被称为“抹帽戏”。这些变化实现了“二人台”由说唱向戏曲形式的 转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二人台”的形式都短小精悍。 “二人台”的题材往往很小。“二人台”取材于民间,反映的是普通农民的喜怒 哀乐,有的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的表现地主、老财以及上层统治阶级的罪恶和 腐败,有的讲述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生活,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戏占到了传统剧目 中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些戏故事单纯,人物少,往往集中表现一个事件,一个主题或 一种思想,所表现内容简单直白,有的哀怨,有的轻松,有的逗趣,灵活且随意。 此外,这些戏故事情节简单,一般人物一上场自报家门,把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直 接介绍给观众。卖菜正是这样,它的人物只有二姑娘和刘青,故事紧紧围绕着二人 的恋爱故事集中展开。卖菜郎刘青家境贫寒,和老母亲相依为命,二姑娘明知这些 情况,却爱上他的人品。一次在刘青家买菜时,二姑娘大胆地向刘青表白,却吓着了 小刘青,他马上推辞,可是心里他也是对二姑娘有情的。一天,刘青到王家阎卖菜, 二人相遇,这样,故事就来了。卖菜这出小戏就是在刘青和二姑娘两个简单的人 物中,通过集中的情节、简单的故事展开,并且以最洗练的手法和最小的篇幅通过 “卖菜”、“偷菜”、“种菜”等矛盾冲突,曲折生动地表现了这对男女青年恋爱、婚姻 的有趣生活,把两个民间人物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探病小戏亦是如此,刘干妈 听说干女儿陈翠云病得厉害,急忙上门探望。在二人的言语交谈中,刘干妈看出原 来干女儿并非真病,而是有了心上人,只是苦于无法出1 3 ,没人为她提亲,刘干妈 于是说出自己身受买卖婚姻之苦,鼓励干女儿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甘当月老 去男方提亲,终于使女儿转忧为喜的故事。简单的人物,精炼的语言,就在二人一 问一答之间,剧情已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二人台”这种短小灵活的特点也便于 第二章“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在发展中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化,以适应新时代新世纪的需要。 ( 二) 形式多样 一定的艺术总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而定的环境总是影响着某种艺术形式 的艺术特性。“二人台”流传于四省区内,地域风格的形成与差异在一定意义上造成 “二人台”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艺术上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使得它既吸收了陕西高 亢苍凉的信天游和花儿的一些特征,又吸收了辽阔的内蒙古草原粗犷豪迈的歌声, 此外还吸收了由河北民间歌舞之乡的小戏和民歌的养分,从而使“二人台”或欢快 或苍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人们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将“二人台”分作东西二 路,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包头、伊克昭盟、忻州、榆林等地区, 初称“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称“蹦蹦戏”,流行于乌兰察布市、晋北、张 家口等地区。不同的艺术风格使“二人台”呈现出地域风格的独特性和整体艺术风 格的多样性。 此外,从“二人台”传播过程历时性看,“二人台”自身表演形式充满了多样性。 纵向看“二人台”的演进脉络:“打坐腔”阶段重唱,实属唱民歌;“转火龙”表 演阶段,歌舞并重,这种载歌载舞的“二人台”演出形式至今依然深受老百姓喜爱; 地方小戏阶段,表演进一步完善,喜剧色彩增强。“二人台”不同时期具体表演形式 也不相同。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 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 或 梆子) 。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 明的人物形象。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们 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吸取素材,在内容上加以改编, 使内容更加丰富。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带鞭戏”( 又称火 爆曲子) 和“硬码戏”两类。 “带鞭戏”( 又称火爆曲子) 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带鞭戏”最大特点即 是剧中丑、旦或其他角色以载歌载舞形式进行表演,少说道白多唱,歌舞并重,一 气呵成,贯穿于全场始终。表演时,演员充分发挥手中所舞的“二人台”舞蹈“三 大件”:手绢、扇子、霸王鞭。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角专用,有时舞 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手绢系旦角专用。演唱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多 为日常生活题材。“带鞭戏”无论哪种歌舞,整个戏的节奏都由慢转快,越往后,戏 氛越火热直至逐渐进入高潮,其情绪热烈奔放,舞蹈性极强。尤其是打金钱一 戏,当剧中人马立叉、马妻进入正曲表演时,所唱的曲调节奏逐渐加快,舞蹈也从 9 论“二人台”的艺术价值 抒情到欢快,再到热烈,不断出现高难动作和技巧,或打霸王鞭、舞扇子,或是顶 手绢、手绢出手即把手绢按一定斜度抛向空中后,又旋转回演员手中等等,高潮一 次次叠起。尤其是接近尾声时,气氛越来越火热,到最后达到情绪最高点,将整出 戏推向高潮后嘎然而止,使得台下观众意犹未尽,慢慢品味。整场演出火爆欢快, 地方特色浓郁;“硬码戏”则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说唱,如走西口等。 这类戏是通过唱来抒发情感、表现内容的。这类戏的唱腔、曲调婉转优美、耐人寻 味,且抒情性很强。它们主要以身段性动作为主,舞蹈动作并不多。这类戏表演比 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 等。这类戏的唱词、道白中的“串话”,完全用当地方言,都讲究押韵,语言地方 风味浓厚,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一番风味。 总之,“二人台”兼具地方小戏和民间歌舞特质,形式多种多样,值得我们去研 究和探索。 二、内容特点 “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由歌舞,演唱发展到舞台小戏,成为群众喜闻 乐见的一个小型地方剧种。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取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因而具 有着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土色彩。它植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之中,深受广大 人民的欢迎。“二人台”在内容方面均体现出民间性、反叛性和喜剧性的特点。 ( 一) 民间性 “二人台”是萌芽、生长于乡间的歌舞小戏,是扎根于泥土的平民艺术。“二人 台”歌舞、说唱、小戏各类节目的内容是很简单的。它不关注宫廷之争,它不关心 国家大事,它甚至很少讲说忠孝节烈的故事,那些大主题根本不是它所要表现的内 容,它所表现内容均很小。 这些“二人台”小戏的戏剧性并不强,戏剧冲突也不尖锐,所表现的内容也非 常简单。其中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如走西口;有赞美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 如打秋千、压糕面;有歌唱爱情自由,鞭挞封建礼教的打樱桃、挂红灯 这些故事紧紧贴近大众生活,大多反映乡间小事、家长里短以及爱情题材。它反映的 生活、表露的情感都是村夫村妇所特有的。它写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如瞎子观 灯、打酸枣、捏软糕等;它写劳动生产,如撇白菜、摘棉花、挑菜 等剧目,在农民的日常劳作中体现出欢快的情趣;它写爱情,男女双方的相思相恋, 大胆直自,将男女双方的甜蜜跃然呈现于观众眼前。多样化的民间题材为观众展现 1 0 第二苹“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乡间风情画,这些反映现实生活、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以及表 现美好爱情的内容,体现了劳动者爱憎鲜明的性格特质,充分反映了劳动者的聪明 与智慧。当年的河套地区各种民间艺术活动汇集一起,热闹非凡,好多戏久演不衰, 被当地人称为“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的打樱桃、探病、走口外。”。 到且前为止,搜集到的“二人台”传统节目有6 0 余个,其中常年演出为人们所 熟知的有走西口、探病、卖菜、压糕面、五哥放羊、打连成等十余 个。除了这些剧目外,还有一些节目虽然不常演出了,但它们的曲调却被保留下来, 在各种场所和环境下被人们传唱。因此,可以肯定一点,“二人台”是老百姓在生活 中创造出来的,经过历代“二人台”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内容和形式兼备 的载歌载舞,较完整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所以充满了民间性的味道。 此外,不光是它的取材具有极强的民间性,“二人台”的表演者也都是那些走街 串巷的平民,或干脆就是耕地放养的庄稼汉,这与大剧种的职业演员有着根本的区 别。正是演员的平民性才从根本上决定了“二人台”的平民艺术的特点。从“二人 台”塑造的人物来看,五哥放养中的五哥、打连成中的苏女和小伙计连成、 靠打金钱卖艺为生的马立叉夫妇及高高兴兴出门的打酸枣中的小姐妹各 行各业,男女老幼,这个戏剧舞台上塑造的形象都是普普通通的劳苦大众,给我们 展现了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正所谓“民间小戏的人 物是最神采的”。o 凡长期生长于民间的艺术势必都具有民间艺术形式的一些共有佳 特征。即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江西吉安市泰和县上圯水厂面向社会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河南郑州联勤保障中心二季度社会人才招聘13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检索咨询中心社会招聘(1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快递站点租赁合同
- 2025广东汕头市潮阳区教育局属下学校外出招聘硕士研究生1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阜阳颍州区选调区内乡镇在编在岗教师6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安徽艺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临沂市罗庄区兴罗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招聘1名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湖南邵阳市洞口县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39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头道汤的课件
- 护肤品分析与讲解
- 2025年中国药典培训试题及答案
- Q-JJJ 9002-2025 铁路建设项目安全穿透式管理实施指南
- 2025年新闻记者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制药设备改造管理制度
- DB31/T 1013-2016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环境质量要求
- 【义乌小商品市场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探析8100字(论文)】
- 沟通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城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高海拔地区常见疾病与适应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