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在理学范围内以主要思想家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大学原为礼记之一章。在中唐之后,却受到越来越大 重视。这种重视并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而是在新的历史命题下, 作为应对时代命题而进行理论的重构的重要的理论来源来说的。 这个历史命题就是在儒学势微,受到佛、道精微的理论体系的挑 战的情况下,儒学如何构筑理论进行应对,以期重振传统社会儒 学的尊荣地位,使之成为社会思想整合的重要甚至根本来源。这 促进了新儒学理学的发生和发展。 大学回应了这样的理论和时代需要。由韩愈始推崇大学, 大学的“一般化”理论架构,开始被理学家的不同的解释路 向充实,从而也赋予了大学文本越来越充实的理论内涵。而 就解释的基本路向而言:一个路向是,因应着大学已经开出 的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与知识化的理路,进一步赋予其主要概念 与命题以形式与知识的意义;另一个路向是,直接契入大学 所确认的思想信仰,借个人的践行与体验证成这种信仰。应该说, 这两种路向的结合以及交互为用,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的对大 学所承载的对“道”的把握和儒者价值的依归。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不同时期主要理学人物对大学文本的 不同解释,希望从中凸显出儒学变迁的轨迹,以及儒学发展的一 般规律。 关键词:大学;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 a b s t r a c t ”d a x u e ”i so n ec h a p t e ro f ”b o o ko fr i t e s ”b e h i n dm i d d l et a n g b e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 t h i s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b e i n gf o r m a ln o to n l y , b u t u n d e rn e wh i s t o r yp r o p o s i t i o n ,a st h es o u r c ea n s w e r i n gt h et i m e s p r o p o s i t i o nb u tc a r r y i n g o u th e a v ys t r u c t u r e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 t h i s h i s t o r yp r o p o s i t i o ni st h a tt h ep o w e ri st i n yi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o w c o n f u c i a n i s mb u i l d st h e o r yb e i n gi np r o g r e s sa n s w e r i n g ,i m p o r t a n c e t h a t t h o u g h ti n t e g r a t e s t o e x p e c t t h a t r e v i v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s o c i e t y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r e s p e c t sg l o r i o u sp o s i t i o n ,m a k e st h a tb e c o m es o c i e t y o r i g i n a t e si ne v e na ta l l u n d e rc h a l l e n g ec o n d i t i o na c c e p t i n gb u d d h a , s u b t l et h e o r ys y s t e m t h i sh a sb o o s t e dt h e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一一l i x u e , a n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o c c u r r e n c es u m d e v e l o p i n g ”d a x u e ”t h e o r ya n dt i m e sh a v i n gr e s p o n d e dt os u c hn e e d b e p r a i s e dh i g h l yb yh a ny u ”t h eg r e a tl e a r n i n g ”d a x u e ”v a g u e 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o r yf r a m e ,t h et h e o r yc o n n o t a t i o nb e i n gb e g u nb y l i x u e ,a n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sf a r a sm a k i n ga ne x p l a n a t i o nf u n d a m e n t a lr o a dt ob u t :t h a tar o a di s f a c e di st h a t u p p e rf o r m a l i z e dg i v e s w h o s em a i n c o n c e p t a n d p r o p o s i t i o n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w i t ht h ef o r ma n dk n o w l e d g ef u r t h e r b e c a u s eo ft h ec e r t a i nd e g r e es h o u l da l r e a d yc o m eu n t i e do u tw i t ht h e o r d e r l i n e s s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z i n g ,a n o t h e rr o a db e c o m e sam e m b e ro f t h o u g h t b e l i e fa f f i r m e db y ”d a x u e ”t ob e i n gad i r e c tc o n t r a c t ,b o r r o w s p e r s o n a l + t r a m p l i n g o n b e c o m i n g t h i sb e l i e fr o ww i t h b o d y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h o p ec a np a s st o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t h em a i nb o d yo fab o o km a i n l i x u e ,a ni d e a l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s o n ga n dm i n gd y n a s t i e st h e p e r s o n a g em a k e sa n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h ev e r s i o nd i v e r s i t y ”d a x u e ”,t h e t r a j e c t o r yh o p i n gt h a t o u to fp r o t r u d i n ge x h i b i t i 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c h a n g e s ,t h es o r tl a wt h a tc o n f u c i a n i s md e v e l o p sa sw e l la s k e yw o r d s :d a x u e ;h a n y u ;e r c h e n g ;z h u x i ;w a n g y a n g m i n g i i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砺够移 。7 年 月玩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 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 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7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曰。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穷勺? | := ,舌 日期:。7 年月协。日 刷醛轻声| 7 名。夏嗍,7 钒m 日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绪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 发展中,儒者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在传统形成的经学体系 中,通过经典的诵读,理解、解释和阐发,构筑传统儒者的价值 世界和践履的内在依据。可以说,子学是传统儒者的精神之源, 经学却以双重性对儒者的价值世界构成产生影响:一方面,传统 的经学模式以一种习惯的力量对后儒产生影响,从而使经学体现 出一贯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传统的经学模式的保守性使后儒 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往往要对传统的经学模式进行突破,结合新 的时代以及新的时代命题,构筑新的经学解释模式和解释体系。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引王应麟、陆游等人的言论为证,认 为经学自汉至宋初未尝大变,至庆历始一大变,进入“变古时代”。 所谓“变古”,实质上是一场对自汉以来的传统经典的构成主体、 解释模式及知识组成的反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个儒学范式 ( p a r a d i g m ) 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甚至带有革命的性质。但是, 就经学演变的具体历史而言,唐中期以后,皮锡瑞所谓的“变古 时代”已经处于酿酝之中,传统的经学体系在韩愈及其弟子李翱 手中,已经出现了变革的迹象。就这个转变的外在形式而言,主 要就是在唐之前以至唐朝都奉为经典的“五经”体系逐步转变为 “四书”体系。 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传统经学体系的重新确立过程 儒者在其中担道自任,依托新的经学系统,通过对新的经典文本 的重阐,在新的时代命题中,所展示的新的认识倾向和价值指向。 而本文的立意,是通过大学这一独立文本的意义展开,以理 学时代的主要思想家的解释学倾向作为考察对象,从而希望从中 凸显出儒学变迁的轨迹,以及儒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大学原为小戴礼记之一篇,并无独立的文本流行。 到唐朝,因着儒学的势微,韩愈率先扛起振兴儒学的旗帜,开始 推崇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大学。韩愈其实开启了一种新的儒 硕士学位论文 学,虽然韩本人的初衷,或许并没有那么大的理论抱负,但是传 统儒者“担道自任”的伟魄和强烈的使命感,却使韩的一种文学 式的激情转变为至少是部分转变为一种历史的理性和激情,从而 在历史的时空里拥有了相呼应的“道友” 。与宋明理学相比,韩 李至少在主要历史责任和历史担当上,是和欧阳修、苏轼、司马 光、王安石、胡瑗、孙复、石介乃至周敦颐、二程及后来的理学 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儒学自汉末迄隋唐的命运堪称“山重水复”,一到宋明理学阶 段则又转入“柳暗花明”之境。理学之初兴,几乎完全出于学者 们复兴圣学的使命感,这与汉唐经学之由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和 扶持又自当有别。理学家表面上是接过韩愈的旗帜,但在此基础 上却表现了极大的思想原创性。他们敏锐地抓住孔子曾经语焉不 详的“性”与“天道”,作为其中心议题,并由此展开对应的“内 圣”与“外王”之学,在具体论证上亦大大突破了韩愈仅在人伦 日用范围内谈性品与儒学道统的限制,而将天道、人道、人性三 者构筑成一个左右逢源、相互涵摄、无懈可击的天人合一体系。 惩于以往经学的繁复与臃肿,宋儒对儒家经典作了大胆而用心良 苦的改组和重点阐择,以彰显儒学固有的抽象性理。在天道层次, 他们对易经,尤其是易传情有独钟,由此建立儒学的宇宙 本体论,以抗击道、佛的本体论;其次,理学家从,礼记中抽 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 置诸“五经”之上,这一改组显而易见地突出了儒家体系中思、 孟学派的分量,使儒学传统中固存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序列跃然纸 上,在此之下,佛、道之说顿显其支离破碎、遗世反俗了。尽管 宋儒也多采用解经的形式,但在经典的择取和意义的阐释方面无 不表现了一种富于主体性的当下的见解,从而在重名物训估的汉 从知识的角度而言,韩愈的理论体系既不深刻也不完备,但从传统儒者对“道”的承继, 体认、捍卫、发挥以及践履而言,则韩愈有无可非议之处。这或许也是在哲学这一范畴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分疏的盲点传统文化强调文学、思想、史学和品行的合而为一,所谓立 德立功立言,所谓“道在身内”。统而言之,就是对“道”的把握。而哲学仅追问独立 的“思”,所谓“道在身外”。这使得传统话语系统与知识话语系统存在内在的紧张,这也是 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2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唐经学之外别立一“新儒学”体系,开启了“六经注我”之风声。 大学虽同样为四书之一,却有着和论语与孟 子的不同特色。这尤其体现在,大学已经涉及到“一般”问 题,它的许多提法已经具备“普遍命题”的意义,如大学之 头一句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 里,作为“大学之道”的所谓“三纲”,无疑就是被赋予“一般”、 “普遍”意义的。可以说,在早期儒家类文本中,大学是最富 于形式化和知识化意义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方面,从 知识论的立场来看,对大学的真理性体系信仰,使得儒者将 承认大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独断性;另一方面,大学给了诠 释者更大的诠释空间,可以承载诠释者更多的意义和价值。按照 加达默尔的看法,在“精神科学”中连接作者个人( 表现为作品 文本) 与读者他人之间的信道,是理解。解释学所讨论的,如保 罗利科尔所说,即是这种可以“从对作为解释的真实对象的意 欲语境的理解中接收一种放大的自我”o 的“理解”现象,与完全 排斥“自我”的科学认知方法的不同特点及其本体论意义。本文 将就大学这一特定文本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的历史和存在 视域中所产生的不同阐释,论述大学对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 的“道”的追寻,以及在其中所展示的价值追求。 【法】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8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大学的文本考察及本文方法论探析 1 1 大学形成时间考 大学的作者和年代,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班固认为 大学本礼记中的一篇,汉书艺文志载“记百三十一 篇”,班固在其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所作。宋代学者多认为其 成书较早,并上溯n :f l 子、曾子,如程颢认为“大学乃孔子遗 书,初学入德之门”,并作大学定本一卷,对今本大学 的章次进行了调整。朱熹对此随其思想发展又有三种不同的说 法。先是朱熹在癸未垂拱奏札中说大学是尧舜相传授,后由 孔子“笔之于书”。后来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认为大学是曾 子与其门人弟子合为而著。再后朱熹在大学或问中,否定了 大学“正经”是孔子所作或孔子遗言的说法,但认为它是圣人 或古先民之言,仍具有权威性和典范性;又仍然肯定“传文”成 于曾子门人之手。 程朱以上的观点并没有详细的论证,却得到宋 明时代学者的普遍响应,有些学者如王阳明等,虽然与朱熹在“格 物”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但都承认大学是圣贤所传。这 可能与当时儒家学者强化道统意识,以与佛道对抗的现实需要有 关。但自清代以来,大学出自孔、曾的观点受到普遍怀疑,多 数学者认为大学成书是在秦汉以后,并提出种种根据予以论 证。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文献上对其作者和年代并没 有明确的记载,而礼记又是“西汉初年搜集和发现的儒家著 作的汇编”,来源比较复杂,“绝大多数是先秦古文,个别有汉初 成篇的。” 凭此尚无法断定其具体年代,出现争论也属正常。但 综观晚出论者的种种论述,其立论并不能让人信服,且不乏武断 朱熹:大学章句引 又名明道先生改正大学,收入二程集第四册河南程氏经说卷五。 朱熹:大学章句引 朱熹:大学或问有朱熹答某人问,云“无他左验”,并云“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 故疑之而不敢质” 李学勤:郭店简与 ,中国哲学史1 9 9 8 年4 期 4 大学“逆”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之处,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给人们思想带来混乱。 今人之说法,目前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观点有两种:是 冯友兰先生认为大学是苟况一派的儒者于秦汉之际所作o 。二 是郭沫若先生认为大学是孟子后学乐正氏之儒的典籍 。 认为大学晚出,一个重要根据是认为大学与礼记 中的学记有关,是对古代学校制度的反映,而大学制度晚出, 故大学亦晚出。清代学者陈沣指出,大学与学记中一 段文字相近,二者均论“大学之道”,有密切关系。学记的这 段文字是: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瘁,术( 郑注:“当为遂”,) 有序, 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 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陈沣认为“知类通达,物格知至也:强立不反,意诚心正 身修也;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远者怀之,家齐国治天下平也: 其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则格物致知之 事也。” 陈沣认为大学与大学制度有关,可能受到了朱熹的 影响。朱熹在大学章旬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 教人之法也。”但他认为大学制度形成较早,“三代之隆,其法寝 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及其十有五年, 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 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 他仍能够把大学看成先秦古籍。而陈沣以后的学者,则根据 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痒;学则三代共之” 的说法,认为周以前仅有“校”“序”“痒”,未尝有大学,大学制 度实形成于秦汉之后,这样大学的成书也被推后,清代学者 陆奎勋、日本学者武内义雄甚至认为大学作于汉武帝后。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 郭沫若:濡家八派的批判 陈沣:东塾读书记,转引自张心徵伪书通考上册,第4 4 4 页 见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引;武内义雄:两戴记考,载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上册, 商务印书馆版,第1 8 3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同意大学为思孟一派儒者的作品,成书时间大致处 于秦汉时期。确定成书时间,对于我们认为大学本身所具有 的意蕴,具有极大的意义。 1 2 大学“道”论一一形而上意义上大学说了“什么”?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易传中有言:“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中有言:“道可道,非常 道。”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中,“道”承担了中国传统价值的形 而上的部分,超越于个别的、零碎的、当下的价值成分,是一般 的、完整的、超越的。道并非可言说,可描述,它通天通地,是 因是果,是内是外,而又无可分别。对于佛、道而言,对“道” 的追求是不可言诠的,它最终落实为一种“晤”的体验,或者说 是一种境界的达到。正是因为对“道”的这样的认识,所以,佛、 道两教往往以“修”为主,通过“修”,超脱尘世的困扰,从而达 到与道同一。当然,就佛、道的区别而言,佛是要达到对生死的 超越,进入“涅粲”的状态,超脱生死轮回;而道家则希望达到 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超脱生死的境界。 就儒家而言,对“道”的认识则要现世的多,可以说,儒家 开创了一条现世主义的“道”论传统,“道”既有超越的一面,但 同时又在尘世之中。这种“道”论的路径是通过外在“天道”的 设置,内在“人道”的暗合,以及发之于家庭国家天下而求得“道 济天下”的“大道”的现实追求的理论整体。就传统语境的表述 而言,可以庄子天下篇中的“内圣”、“外王”的理论模式 来进行表述。天道、人道依据传统“天人合一”既是说,人 和天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一一的理论,可以认为,天 道是人道的来源,或者说,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一致的,内在 统一的,所以,这两者都可以导入“内圣”的范畴。而仅仅“内 圣”,个体成为在道德上的圣人,并不是是儒家追求的终点。儒家 的现实主义旨趣使得他们更关心当下的社会,所以,得“道”之 外更要“外王”,既所谓“大道流行”,由内而外,对整个社会产 生积极的影响,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道德的、文化的社会。而如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何达到“内圣外王”,内圣如何修得,外王如何达至,就儒家经典 文本而言,很少有此类的论述,而作为礼记之一章的大学, 却提供了一条致思之路或者理论框架。 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在大学章句中被认为是“经”的内容,也就是说是圣人 所言,引申一下,就是它是圣人所发之圣言,是真理。“在明明德” 说的是“让”“明德( 大德) ”“明”起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亲民”程伊川说“在新民”,朱熹 也拥护这种说法,以致在儒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改写 是否是有效的,在后文我们将详细的加以讨论。这里的意思大致 是说“让”“更多的民”都“明白”“明德”。“止于至善”,“止” 有“停止”、“站立”、“立定”的意思,在儒家形而上的思想层面, “停止”的含义应有弱化,而强调“站立”、“立定”的意思。这 里“至善”不当比附西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里的相同名词。 质言之,康德的“至善”是“无限”的,而大学里的“至善” 因为有“止”这层意思,所以更有“有限”的含义在内。大学 的“至善”犹如孔子在听了韶乐叹为“尽善尽美”那个意思,不 具有康德引向( 基督教) “天国”的意思。学者往往因大学“至 善”亦多少带有理想性而与康德的实践理性的“趋向”等同起来。 这里可能存在着中西文化的某些重要分歧,值得作更深入的思考。 抛开宋明儒可能的主观主义的倾向,就文学的一般样式而言, 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在文本大学中,对于上面我们所录的一 段话,依然具有“纲”的性质。在宋后被定性的“三纲”,确是文 之纲领,“八日”和下文的讲解都是对“三纲”的具体展开。这个 “三纲”,就是“明”己德,施为天下百姓,达到“至善”之境, 这种境界,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己善之至,另一方面,是天下尽 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简言之,就是内圣外王,一种最高的 伦理学。 在本文对“道”的阐释中,本文将对“道”进行如下的分疏, 即作为意义世界的“道”和作为价值追求的“道”,前者为世界确 立意义,成为一种形上的、超越的、本体的、内向的、彼岸的意 硕士学位论文 向世界;后者则是当下的、现实的、外在的、此岸的、形下的价 值世界,她通往无限的意向世界,需要某种特定的途径达到。这 种分疏可以表述为:意义世界“道”;价值世界“求道之路”。这 种分疏庶几可使我们更靠近儒者的思想世界。而本文儒者所承载 的“价值”,也主要倾向于儒者的“内圣”价值,即其内在的精神 的层面。 凸显 1 3 古典和现代:解释学的途径、方法、实践和对价值的 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学术进程中,发展出了一种被学者称之为 中国的“古典解释学”的诠释学门类,认为在传统中国的学术发 展中,在不同时代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古典解释学征象。就解 释学而言,当前学术界已取得相当的成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内,秦汉以后的哲学活动大体上是以解 释为主,解释活动几乎被等同于思想活动。具体地说,就是以作 者的思想和文本为解释的中心,以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为解释的对 象,假定存在着与理解者无关的孤立存在的意义或事实,而种种 解释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按照现象学解释学的 观点,意义是在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生成的第三者,是两者相 互融合的过程和结果。而中国哲学,在秦汉以后所形成的强烈的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始于2 0 世纪7 0 年代,钱钟书撰写管锥编时,即对中国传统 的阐释思想有过许多梳理,并注意到了西方阐释学;时在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系任教的傅 伟勋,结合西方阐释学提出了以“创造性的诠释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在最近十几年 的时间里,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者和相关著作,诠释学开始成为一门显学在西方阐释学 著作翻译方面,阿斯特、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咖达默尔、利科尔,哈贝马斯, 列奥施特劳斯、贝蒂、赫施、罗蒂、阿佩尔,j 伯恩斯坦、艾柯、耀斯、伊塞尔、费什 等人的著作,以及许多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或论文都有翻译。在西方阐释学研究方面, 有张汝伦的意义的探究,殷鼎的理解的命运、高宣扬的解释学简论、洪汉鼎的诠 释学一一它的历史与发展、潘德荣的诠释学导论等概论性著作,以及施雁飞,郑涌、李 超杰,梁慧星、严平、张隆溪阮新邦、章启群,邓安庆,何卫平,张能为,李建盛、韩震, 孟鸣岐,谢晖,陈金钊,杨慧林黄小寒俞吾金等对西方阐释学专题或专人的研究专著 中国阐释思想研究方面,则有成中英、傅伟勋,黄俊杰、汤一介、景海峰、李翔海、刘耘华 等人的专著或论文集:黄俊杰在台湾,姜广辉在大陆还分别就中国或东方的经典诠释传统主 持了大型的研究项目;最近几年,大陆又出版了李清良的中国阐释学,周光庆的中国古 典解释学导论,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这类总论性专著。此外,国内还有两份专 f - j 的刊物成中英主编的本体诠释学( 已出版两辑) 、洪汉鼎主编的中国诠释学( 已出 版一辑) 这一切都表明,在目前的中国学术界,诠释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学术焦点与热点 8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解释传统,存在着“解释上的过度”。这种解释一方面把自己的理 解活动也归纳到解释的范畴之中,泯没了解释者的创造性,另一 方面则过度地强调了理解的历史性。解释学强调理解和解释的历 史性,认为不仅文本处于历史的境遇中,而且解释者也处于历史 的境遇中,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是理解和解释的前提,但是并不 把解释的结果完全归于文本,相反在这种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形 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视域。自秦汉以中国哲学对于这种历史性则 强调到了极端的程度,自秦汉以后的哲学著作越来越重视阐发古 人的思想,汉朝的章句之学不说,以后的著作虽然没有那么繁复, 但解释的篇幅大多远远超过了原文,人们创设了“传”、“记”、“说”、 “解”“注”、“笺”、“疏”等解释方法,以便恢复或弄清文本的原 意。这样的研究以消除人们的偏见和误解为己任。 在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中,钱穆曾是这种方法论的提倡和践行 者。钱穆在自序中,标示了自己治学的规模途径。此途径是 要“通汉、宋之囿,而义理、考据一以贯之”。其方法是继承清人 “以考据通以义理”的老话,而将考据的范围加以扩大,以打破 “宋儒重义理,清儒重考据”之“各有所偏”。又说“欲明古书义 理,仍必从事于对古书本身作一番训诂、考据工作。此即在宋儒 亦何莫不然? 如程、朱改定大学,阳明主遵古本,此即一种有 关考据之争辩也。朱、王两家训释格物致知互异,此即一种 有关训诂之争辩也。象山又言日,不识一字。我亦将堂堂地 做一个人,然固不谓不识一字亦能读古人书,所以从书得心,因 以知古人之义理所在也。”( 自序) 徐复观对此认为:“此两问 题的发生,主要是来自两家思想上的不同。先有思想上的不同, 才发生对文献解释上的歧异,决非由文献上的歧异,才发生思想 上的不同。所以王阳明答徐爱亲民新民之问是说亲民,便 是兼教养义。说新民,便觉偏了( 传习录上) ”钱穆认为大 学之思想出于老、庄,且其思想不属于儒家系谱而系属于老、 庄的系谱。来源于其方法上之:第一、注意各家新字与新语之使 用。第二、是由各家新字、新语,以探索一书及各书之思想线索。 钱的观点基本上在“古典解释学”范畴之内,有一定启发,但也 9 硕士学位论文 值fj 商榕。徐复观对此论点亦提出反驳。 不列否认,中国“古典解释学”发展很早而且取得了不少成 果。但是,就当前带来学科性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双重特色的 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出现,以及受到当前国内思想界的较大关注, 主要原因还在于西方的影响。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最早有理论 发展的自觉性和系统性。 解释学( h e r m e n e u t i k ) ,又被翻译为诠释学、释义学或阐释学, 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最初的动因显然是为了正 确解释圣经中的上帝的语言。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 狄尔泰对解释观念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古典的局部 解释学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他第一次把解 释学理论从哲学的角度系统化,将其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解本身, 而不是被理解的文本上,因此解释不再仅是一种方法,还有了认 识论意义。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狄尔泰把解释学奉为人文科学 的普遍方法,由于他的解释学是以他的生命哲学理论为基础的, 因此人称“生命解释学”。但是,哲学诠释学把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 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过程。这一根本性 质的转变开始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 间性分析,把理解作为存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由 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实在诠释 学”,任何理解活动都基于“前理解”,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 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加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 转变,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诠释学。他写道:“我们一般所 探索的不仅是科学及其经验方式的问题一一我们所探索的是人的 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借用康德的话来说,我们是在探索: 理解怎样得以可能? 这时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 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我 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 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本书中诠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 【德】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一哲学诠释学德基本特征序言,洪汉 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l 页。 t 0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释学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 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因而也包括此在的 全部世界经验。”哲学解释学是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之上的,甚至 可以说,解释学就是现象学的“方法”,其主要含义是:( 1 ) 理解 的产物是理解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对历史的理解就是一种效 果历史;( 2 ) 理解的结果或意义总是“居中”的,它是超出理解双 方的“第三方”;( 3 ) 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原意或本意,意义是由 理解活动中的诸要素共同构成的;( 4 ) 从一般哲学意义上说,现 象学解释学就是要破除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破 除传统哲学中的实体观念;真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主客 体之间、在境遇中显现着的。 古典解释学主要的着眼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业已形成的 解释学方法,但从总体而言,这种理论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入认识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就整体而言,它较缺乏哲学 意义上的指导性。随着解释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的日益深入, 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本诠释的方法,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 的极大重视。除了译介和阐发伽达默尔、利科尔等解释学大师的 理论之外,海内外学者也试图在普泛化理解的背景下,把解释学 和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诠 释论体系和诠释学方法。代表人物主要有傅伟勋、成中英、黄俊 杰、汤一介等。如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划分了诠释工作的 五个层面:( 1 ) “实谓”层面:原思想家( 或原典) 实际上说了什么? ( 2 ) “意谓”层面:原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 ( 3 ) “蕴谓”层面: 原思想家所说的可能蕴涵什么? ( 4 ) “当谓”层面:原思想家本 来应当说出什么? ( 5 ) “创谓”层面:作为创造的解释者,我应当 说什么? 这种方法依托于中国古典解释学,结合西方哲学解释学 的一些先进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无疑更具有可操作 性和对中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适用性。 在中国古典解释学的范畴内,解释主体往往以解释的“客体” 【德】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一哲学诠释学德基本特征序言。洪汉 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8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出现,即是说,解释活动是出于对文本的原初意义的理解和把握, 而消泯解释者的个体性,有学者将这种解释风格称之为“强解释 学特征”。但是,我们在解释者的文本中看到的,往往是解释者依 据“此在”的存在境域和历史体验中作出的极富创造性的阐释。 这种征象,使得我们在对大学的解释者进行再解释时,可以 充分的利用哲学解释学这种兼具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方式以及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海内外华人学者对中国解释学所完成的创造性成就 对儒者的解释进行释读,并在这一过程中折射儒者对“道”的体 认和其价值的归属。 大学作为古礼之一,虽说其中某些命题与概念已被赋予 普遍意义与论说形式,然其基点仍在信仰。这意味着对大学 的解释,将可以沿着两个不同的路向发展:一个路向是,因应着 大学已经开出的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与知识化的理路,进一 步赋予其主要概念与命题以形式与知识的意义;另一个路向是, 直接契入大学所确认的思想信仰,借个人的践行与体验证成 这种信仰。应该说,这两种路向的结合以及交互为用,才可能更 全面更深入的对大学所承载的对“道”的把握和儒者价值的 依归。 刘小枫、陈少朋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中之冯达文从朱子阳明子两家之 疏解看中国的解释学,上海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第1 7 4 17 页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第二章韩愈对大学的推崇及价值的承载 按照梁启超的“时代思潮”的概念,梁认为,中国自秦迄清 共出现过四大时代思潮,分别为汉之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和清之考证学。他借用佛学一切流转相的“生”、“住”、“异”、“灭” 四相,规定出时代思潮过程所谓“启蒙”、“全盛”、“蜕分”、“衰 落”四期。梁启超关于时代思潮的论述,颇有见地,在今天依然 有相当的价值。从唐末儒学势微,儒者应对佛、道挑战的相同历 史局面而言,韩愈大学的推崇,是宋明理学这一时代思潮的 “生”或者“启蒙”的阶段。韩愈对大学的推崇和阐释,是 在和宋、明理学家相似的时代命题下展开的,其价值指向和其后 的理学家基本是一致的。虽然在理论上,早期的思想家并没有给 出一套完备的挽儒学之颓势的理论体系,但是,其思想已经触及 理学发展的一些内容,并且着力予以回答。这种努力的姿态,以 及对儒学价值的体认和承载,为儒学发展的困惑指出了解答的方 向,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2 1 历史背景 韩愈( 公元7 6 8 8 2 4 ) ,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孟县) 人。生 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其先世曾居昌黎,故以 郡望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又以宫至吏部侍郎,卒后号 “文”,故后世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儒学势微,主要在于佛、道的得势。李唐自谓李聃之后,故 奉道教为国教,使道教盛极一时。而唐睿宗时辛替否所言,亦可 察当时佛教盛极之貌:“今天下佛寺无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壮丽 用度,尚或过之,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陛下何有之 矣! ”又有言:“当今出财依势者,尽度为沙弥,避役奸讹者,尽 度为沙弥,其所未度,惟贫人与善人耳! 将何以作范乎? 将何以 梁启超论清学史- 种第1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硕七学位论文 力役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李举起了反佛道的旗帜。 应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反佛者代有其人,像范缜、王充。但 是,韩愈的不同在于,他们试图建立一个完整的与佛教及道教相 对抗的理论体系,这就是韩愈在反佛的过程中,仿照佛教传法世 系的祖统说,建立的一套儒家道统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儒家理 论体系的构建,与佛教思想相抗衡。而这一核心思想,是韩愈对 大学推崇的缘起。 2 2 韩愈与大学 2 2 1 礼学视野中的大学 在传统社会,大部分学者坚持对大学在“礼”前提下进 行考察。实际上,关于大学一文的性质和本旨,无论是韩愈之 前还是之后,都有不少学者做过论述。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篇 通论礼意或者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文章,譬如:在西汉刘向的 别录里已将礼记各篇进行了分析归类,共分为十一类, 而大学与包括檀弓( 上,下) 、礼运、经解等在内的 十六篇皆属于“通论”。东汉郑玄在三礼目录中也说:“名曰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可 见他们都认为大学是通论与礼有关的思想的;清儒凌廷堪以 礼学名家,即力主以礼记释礼记,坚持以礼意解读大 学;清代另一礼学大家汪中也在大学平议中明确提出:“大 学为儒家之绪言,记礼者之通论”。近人梁启超、蒋伯潜都将大 学归类为“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 现代学者杨志 刚先生认为:礼论“是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 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载录于论语和礼记诸篇的 孔子礼学,就基本上属于礼论” 。与这种通论性质相对应,大 学一篇的根本宗旨即在于论证自天子以至庶人如何明德修身、 正心诚意,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礼治状态。唐代学者孔颖达在礼 唐会要议释教条 蒋伯潜四书读本大学新解【m 】上海:启明书店,i9 4 1 :i 杨志刚:礼学研究刍议【j 】原道第三辑【c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 9 9 6 :8 9 1 4 大学“道”论及其对儒者价值的承载 记正义中对大学所作的疏解,就明确表明了他对大学 本旨的理解,他认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 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大多数道学家并 不执着于作为“礼”之大学,而是将之纳入个人的思想体系之 内,以之为用。而这种风气是由韩愈所开。 2 2 2 韩愈对大学的解释 韩愈推崇大学,其意我们也可从其解经用经中窥看。 韩愈并没有对大学进行直接的阐释,而是通过引用大 学,在引用的过程中,通过语境赋予所引用文字特定的蕴义。我 们可以通过下文察看韩愈在文中对大学的理解: ( (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9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 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臣,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 ( 春秋也,诸侯 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日:“夷狄之有君,不 如诸夏之亡”诗日:“夷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 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 统观原道全文,可知韩愈引此段言语的目的,是希望通 过大学这一篇章,补足其“道”论,并反击佛老的出世思想。 在原道中,韩愈提出了他对“道”的界定:“博爱之谓仁,行 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 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 言之也。鲫在韩愈看来,“道”、“德”这两个范畴是佛、道、儒 三者所共同使用的范畴,但其涵义却各不相同。因此,“道”、“德” 为虚位,但“仁”与“义”则是儒家所固有的用语,因此“仁” 与“义”为定名,这也正式韩愈主张的“道”与佛老所谓的“道” 之间的原则区别,他说:“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 佛之道也是“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 韩愈全集校注原道页一一六七 韩昌黎文集卷一 硕士学位论文 所谓清净寂灭者,”根本不谈仁义。而韩愈所说的“道”正是由仁 义而至,仁存于内,义见乎外,“道”就是由存在于内的“仁”到 见乎外的“义”的整个过程,即由“正心诚意”到“有为”的过 程。 韩愈援引大学作为与佛老相抗的理论材料,是想说明他 所谓的“道”不但“治心”,而且要见乎治国平天下之行,而佛老 则仅欲“治心”而外天下国家。他说:“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 国家,灭其天常,子焉不父其父,臣焉不君其君,民焉不事其事。” 可见,他的“道”乃在于君臣、父子之“天常”,而佛、道有悖于 此,因此亦有害于天下国家。 可见,在韩愈的思想中,韩愈是通过援引大学,补全“治 心”和“有为”这一对范畴。这一对范畴,类似于儒家一贯追求 的“内圣外王”的理论体系。而大学的“八条目”正好具备 这一要求。通过这一对范畴,韩愈驳斥了佛、老的重“内圣”而 轻“外王”甚至无“外王”的理论偏颇。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说:“圣有 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 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 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 之神人:不离子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 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 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 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 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 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 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 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 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一直以来就是是儒 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韩愈的理论构建和伦理理想而言,韩愈更倾向于“外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工免责协议书模板
-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2025年下半年公开招聘政府雇员工作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医疗服务外包协议书
- 校园高利贷合同范本
- 广东惠州博罗县中小企业管理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公司提供宿舍协议书
- 企业消防联动协议书
- 山东日照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25年下半年招考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宝鸡石油钢管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不锈钢安装合同范本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学习重点解析
- 2025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赛迪顾问
- 社会救助系统培训课件
- 2025年保安员考试题库含答案(新)
- 2025年卤味休闲食品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铁路桥梁工预制步行板施工方案
- 绥化电力铁塔冬季施工方案
- 洗浴中心设计方案讲解
- 2025年下学期初中数学竞赛组合数学试卷
- 货运企业超限超载安全培训内容课
- 立体纸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