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十朋散文研究(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十朋散文研究(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十朋散文研究(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十朋散文研究(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王十朋散文研究(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王十朋是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位作家的关注甚 少,对其散文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从王十朋的散文研究入手,对其散文 风格成因进行剖析,对其散文思想进行归纳梳理,对其散文艺术进行探讨,以引 起人们对这位作家的关注,对南宋散文的关注。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正文分为四小节。 第一节、王十朋生平和著述。 一、生平概述二、著作介绍。 第二节、王十朋散文的风格成因初探 在这一节中,笔者把王十脶散文的总体风格概括为;多议论,重实用,少抒 情,语言简洁流畅,内容丰富。 对其风格成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当时学术思想对其风格的影响; 二是太学求仕之路对其散文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王十朋的散文思想。 对其散文思想主要阐述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刚气,二是推尊韩柳欧苏。 第四节、王十朋散文的艺术魅力。 对艺术魅力的探讨主要分成三大部分: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赋。指出 其议论性散文具有立意超卓,论据丰富翔实的特征;记叙性散文主要从记、序、 祭文、行状、铭等分类进行探讨;对赋的研究,主要指出其在当时的影响及会 稽风俗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最后论及王十朋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王十朋:散文;思想;艺术 a b s t r a c t s h i p , r i gw a n g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i nt h ep e r i o do f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b u t a saw r i t e rh eh a sb e e np a i d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 , a n dt h e r ei sab l a n ki nt h es t u d yt oh i s e s s a y s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a r t sf r o mt h es t u d yt os h i p e n gw a n g s e s s a y , c o n t i n u e st oa n a l y s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凼f o r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h i se s s a y - w r i t i n gs t y l e , s u m m a r i z ea n dc a r e f u l l ys t u d yh i st h o u g h t so l le s s a y , a n dd i s c u s s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i n h i se s s a y s i ns od o i n g , 1e x p e c tt oa n m c tp e o p l e sc o n c e r nt ot h i sw r i t e ra n dt ot h e e s s a y so f 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够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m a i nt e x t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m a i n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m of o u rs e c t i o n s i nt h ef h s ts e c t i o n ,$ h i p e n gw a n g sl i f es t o r ya n dad e t a i l e d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h i s w o r k sw i l lb eg i v e n mt h es e c o n ds c i o n , t h eg e n e r a ls t y l eo fs h i p e n gw a n g se s s a y sa n d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f o ri tw i l lb ee x p l o r e d t h eg e n e r a ls t y l eo fh i se s s a yc a nb es u m m a r i z e d a s :t h ee m p h a s i s0 1 1d i s c u s s i o na n d p r a g m a l i s m ,t h er e j e c t i o no fe x p r e s s i o no f e m o t i o n , t h ec o n c i s i o na n df l u e n c yo f l a n g u a g e ,a n dt h ea b u n d a n c ei nc o n t e n t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m a i n l yd e a l sw i t hs h i p e n gw a n g st h o u 加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 e s s a y s w h i c hw i l lb ee l u c i d a t e d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t h ea d v o c a t i o uo fm a s c u l i n i t ya n d t h ev e n e r a t i o nt ot h ee s s a y so f h a ny u , l i uz o n g y u a n , o u y a n gx i ua n ds ud o n g p o , t h ef o u r t hs e c t i o np r o b e si n t ot h e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so fs h i p , r i gw a n g se s s a y s t h i s s e c t i o ns t a r t sf i o m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h i se s s a y s :e s s a y so f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 e s s a y so f n a r r a t i o n , a n df u t h e ni tg o e so nt op o i n to u tt h ef e a t u r e so fh i se s s a y so f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n e wa n dt r a n s c e n d e n tc o n t e n t sa sw e l la sp l e n t i f u la r g u m e n t s h i s e s s a y so fn a r r a t i o na r ed i s c u s s e df i o mt h e i r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甄x u , e l e g i a ca d d r e s s , b i o g r a p h y , m m g , e t c t h es t u d yo f h i sf ua i m st op o j to u t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h i sf u a t h i st i m e a n dt h ec o n t e n t sa sw e l la s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h i sk u a 扩if e n g s u 凡a t l a s t )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s h i p e n gw a n g ss t a t u sa n di n f l u e n c ea t h i st i m e k e yw o r d s :s h i p c u gw a n g ,e s s a y , t h o u g h b ,a r t h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酌,对所研究妁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栽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酌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荻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妁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廛盘盛 2 0 07 r 年棚万曰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鍪名:盏! 叠盘 2 o 口7 年6 月日 引言 对于宋代文学的研究,从文体上来说,以往学界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宋词的研 究上,对诗和文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文和诗比较来说,则对文的研究又不如对诗 研究深入;从时代先后来说,人们对北宋文学的关注远远高于对南宋文学的关注, 对北宋诗文的研究,从广度深度上来说近年来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然而,南宋诗歌和散文却依然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南宋散文研 究面过于狭窄,学界仅仅注意到朱熹、陆游、陈傅良等几个人的散文,这很难全 面反映南宋散文的整体发展面貌。当然,相对于北宋散文高潮来说,南宋散文总 体水平是略低的。但是,在南宋的一百五十多年问,散文创作数量是巨大的,有 些散文质量也是很高的,正如王琦珍在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中所说: “清人庄仲方辑南宋文苑所列作家二百九十余人,采辑书目二百六十余种,这 便足见南宋散文远非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沉寂与萧条。即使是一些不大为人们所注 意的作家如魏了翁、萧德藻等,其散文成就并不低于明清的许多散文名家”。o 因此, 对南宋作家的散文进行深入研究是有必要的。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王十朋散文进行研究。总体 来说,学界对其散文研究是非常薄弱的。现在,台湾学者郑定国曾经对他的诗歌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没有见到他关于王十朋散文的研究论文。在浙江温州,王 十朋研究会曾经出版 王十朋传、王十朋评传、爱国状元王十朋等书籍。 但是,这些书籍多从其从政为官的角度进行写作,并没有专门对散文进行研究。 在这篇论文中,我力求对王十朋散文风格形成原因深入探讨,对其散文思想系统 阐述,对其散文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文学遗产 1 9 9 8 年第四期,第7 8 页 一、生平 第一节王十朋生平和著述 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人,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 公元1 1 1 2 年) ,十月二 十八日,生于乐清左原,於四十六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 1 1 5 7 ) 举进士第一, 卒於南宋孝宗乾道七年( 1 1 7 1 年) ,年六十岁。王十朋天资聪慧,强于记览,日诵 数千言。七岁时始就塾读书,三十五岁以前,主要是在其家乡附近读书。三十五 岁,王十朋得以赴补太学。其后十多年间,他主要在太学读书。四十六岁中进士 后,初授左承事郎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听公事,寻又诏“十朋乃朕亲擢,欲试以 民事”,牿添差绍兴府佥判。四十九岁,十朋除授秘书省校书郎,寻兼建王府小 学教授。绍兴三十一年,十朋以阴阳灾异之说,上书宰相,迁大宗正丞,既而得 请台州崇道观,是年冬,十朋家居。绍兴三十一年,高宗内禅,孝宗即位。诏起 王十朋知严州,未赴任即召对。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崇正殿说书,迁国 子司业。第二年,除起居舍人,升侍讲。其间,与起居郎胡铨同奏论左右史四事, 除侍御史,十朋上书论史浩八罪,其同党史正志、林安宅惧而求致仕。十朋并列 其罪,亦皆罢去。孝宗即位后,起用主战派旧臣张浚、胡铨等,以图复陵寝,清 中原。十朋时为侍御史,力赞之,后张浚兵败自劾,十朋亦自劾,乞赐窜贬,改 除吏部侍郎,力辞,出知饶州。在饶州作诗甚多,与洪迈、王嘉叟等开楚东诗社, 赢 编楚东唱酬集,后张孝祥也加入此诗社。以后几年,十朋历知夔州、湖州、 泉州。乾道四年,十- - h 贾夫人病殁于泉州郡斋,寻移知台州,以病力辞,且乞 致仕。诏复提举太平兴国宫,闰五月离开泉州,泉人为之立生祠。乾道七年( 1 1 7 1 ) , 除太子詹事,力辞,病笃,累章告老,诏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命下而卒。 四库全书本 ,别集类,卷1 5 9 来史) 本传。 欧阳光著,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5 页 2 王十朋生活的这六十年中,宋代社会发生了历史剧变。首先是徽、钦二宗被 掳,汴京陷落,这就是“靖康之难”。其次是1 1 2 7 年,赵构在应天称帝,南宋建 立。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刻,南宋的国是、社会思潮、士人思想等社会 的各个方面,无不在存亡的主题之下,打上它特定的历史烙印。 在政治上,和战之争是当时的国是之争,这一点,总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存亡 的高度来认识对待。而当时的士人,也往往从和战的角度,来区分君子小人。南 宋自始至终都受到北方强敌的威胁,因此,关于和战的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南 宋。而南宋王朝,时战时和,因此和与战变得异常复杂。在这种复杂时代背景下, 广大军民以及爱国志士,却一贯主张抗战。这种心态反映到文学中,便奏出了那 个时代的强音,汇成了一股创作的思潮主流,这就是当时很多作家的作品中经常 充溢着一种坚定的抗敌精神,充溢着一种反对和议誓死不从的豪迈气概。因此, 南宋初作家在这种特定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发议论、重实用的创作特征。如当 时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李纲、胡铨、王十朋、陈亮、胡寅等入都表现出了这种特征。 正如张毅在宋代文学思想中所说:“如果说在北宋欧苏等人的散文里,我们还 可以找到一些带有文学性质的美文创作的话,那么,南宋以后的散文创作就几乎为 实用性的文章所代替,言理论事之作比比皆是,抒情写意的美文百不一见。”w 因此我们说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对王十朋散文多议论、重实用、少抒情特 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二、著述 王十朋一生著述颇丰,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四卷。传世。梅溪集成书之 前,曾有南游集、 楚东唱酬集行世。成书之后宋本有三十二卷本,五十卷、 五十四卷本三种。另外,“明万卷堂书目、澹生堂书目著录梅溪集四十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周,2 0 0 4 年版。第2 3 0 页。 据四库全书本,另井几个版本卷数不一致,后文对此有阐述。 九卷”。4 硫宋本无存,只有明正统庚申本,据绍熙壬子五十四卷本校刻。后又有 明天顺重修本( 四库丛刊初编即据此本影印) ,清雍正刊本,四库本等版本。 除此之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绛云楼书目称真德秀尚编梅溪续集 五卷,惜散佚不传。王十朋又有争议较大的题名为 王状元集百家( 诸家) 注分 赢 类东坡先生诗,不过现在更倾向于为肯定士朋所作。尚书、春秋、论语、孟 子讲义,皆指授学者,未成书。宋末流传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集注姓氏所载 1 4 0 余家中有王十朋。 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梅溪集重刊委员会编王十朋全集对王十朋 诗、词、赋等傲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共辑佚诗七首,词二十酋,赋三首,另有家 政集、祀事记、贾氏宗谱序、济南林氏宗谱原序、 詹氏宗谱序等文章。 梅溪集四库全书本,前后集共五十四卷。是集前有四库馆臣纪昀、陆锡 熊、孙士毅所作提要,四库本所据底本( 以下简称正统本) 为正统五年,温州知 府何潢所校,知府刘谦刻之,黄淮为序。凡奏议五卷,而冠以廷试策,前集二 十卷,后集二十九卷,而附有汪应辰所作墓志,后有绍熙壬子其子宣教郎闻礼所 作跋,称先君文集合前后并奏议五十四卷,与此本一致。四库本在馆臣所作提要 后有朱熹代刘珙所作梅溪文集序。 梅溪集奏议五卷中,廷试策放在最前面。 廷试策以下是十朋仕宦 时所写的奏折、割子。前集二十卷是十髓中举以前的作品,后集二十九卷为十 朋中举以后的作品。其中诗歌就有送别诗、赠别诗、和诗、言事诗、咏物诗、咏 史诗、挽词、记游诗、怀古诗、述怀诗、杂诗等。而文则包括试策、策问、札子、 赠序、诗序、书、启、记、行状、祭文、赋、杂著等文体。总的说来十朋作品体 裁齐备,众体皆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祝尚书著,来人别集叙录 下,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9 2 3 页 据新宋学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8 2 页 4 第二节王十朋的散文风格成因初探 一个成熟作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韩愈散文的浩乎无涯,汪洋恣肆,柳宗元 豹俊杰廉悍,立意精警,苏轼的平淡自然,行云流水,欧阳修的迂徐委婉,摇曳 多姿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王十朋散文从总体上来说具有多议论,重实用,少 抒情,语言简洁流畅,内容丰富醇厚的特征。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种风格形 成的内在原因。 要研究王十朋散文,首先要解决散文的界限问题。对于散文这一概念,可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取古代文学专家郭预衡先生在中国散文史中的说 法,即中国古代散文,“不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将政论、 史论、杂记、墓志、以及各体杂文统统包罗在内”。”锇们在这一散文概念的规范 之下研究王十朋散文。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时代背景对王十朋散文风格的形成有着 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不再论述。下面我们主要分析当时思想学术以及王 十朋本人的太学求学对其散文创作风格的影响。 一、学术思想对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 从学术思想方面来说,南宋立国以后,全面否定荆公新学,出现了一股彻底 否定王安石政事学术的思潮。作为荆公新学对立面的伊洛之学逐渐兴盛起来,一 些伊洛之学的后学者相继登上南宋政治舞台如赵鼎,范冲等人。建炎以来系年 要录( 四库本) 载:“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 ( 范冲)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 扁 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上日:极是。朕最爱元祜”从这条史料可以 看出,高宗对元祜学术的推崇。另外,高宗还推恩元裙党人及其子孙,复行元祜 郭预街著,中国散文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页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 9 ,中华书局,第1 2 8 9 页 5 之政。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得北宋以来的古文风尚得以传承,使得欧苏文章在南 宋初年得以流行。尤其是苏轼文禁的解除,使得苏文风靡一时。陆游老学庵笔 记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日:苏 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与这种风气相一致的是王十朋有王状元集百家( 诸家) 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而且十朋有大量关于苏文评点的言论,处处可见他对苏轼的推崇。可以这样说, 正是有了政治上的党元祜,尊元祜,才有了苏轼文禁的解除,苏文在南宋初年的 风靡;才有了北宋古文运动传统在南宋的延续与发展。正是这种延续,为王十朋 学习韩柳欧苏,从中直接吸取文学营养,提高自身文学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 上面说的是“党元褚,遵元祜”对十朋创作产生的积极性一面。另一方面, 这一政策又对整个南宋初文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王十朋的散文创作亦产生一 定影响。与推尊元祜学术相联系的是,高宗复行元祜之政,打击新党及其门人, 这就形成了新旧党争。新旧党争的兴起,以及高宗秦桧集团高压政治的推行,对 士人异论的钳制,极大地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使得当时的文坛多谄谀之作。王十 朋廷试策:“自权臣以身障天下言论,而庠序之士养谀成风,科举之文,不敢 赢 以一言言及时务,欲士气之振可乎? ”这一则史料更鲜明地说出了当时谄谀之 风的盛行。王十朋为人刚直,然对高宗也是敬畏有加,时有吹捧之作。按沈松勤 的说法,这种情况造成了南宋绍兴和议与贾似道误国期间的文坛呈现出一派弥望 皆黄茅白苇的颓势。这样的政治特征对作家的最大影响是作家大多不敢表露自 己的真情实感,而时刻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内心不再从容优裕,从而限制了 其文学散文的创作,而时刻为国事艰难担忧,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散文创作 几乎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属品,成为实用性工具。而我们知道王十朋的政绩非常卓 陆游著,老学庵笔记 。丛书集成2 7 6 6 ,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7 l 页 王十朋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5 8 4 页,另注。下文王十朋著作引用凡未注明出处者,旨出 自其全集 沈松勤著,南宋文人与党争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4 6 3 页o 6 著,作品中经常流露出他为国为民而劳苦奔波的努力。因此,它的政论文多,议 论突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太学求仕对散文风格形成的影晌 下面我们再从王十朋的成长求仕之路看王十朋散文风格的成因。他七岁启蒙, 四十六岁始中状元。这中间他为了求取功名,几近四十年,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 力。这四十年中考试中举是他人生的最大目标,而写出好的文章则是他考试中举 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它的散文创作理应为科举考试服务,科举考试对其散文具 有很强的规范性、引导性。因此我们要研究其散文,就必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 下进行。正如高津校在 科举与诗艺一宋代文学与士人社会中所说:“不可否 认,以欧阳修为中心的北宋古文运动也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以后的 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以科举制度为基盘而成立和运作的,其中,作为文学活动的一 部分,散文也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科举制度对散文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影 响到每一个参加科举的士子文章。 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王士朋的家庭背景。王十朋七世祖由杭 徙温,十朋从其父开始读书求学。王十朋在其 家政集中如是说:“至我先人, 以士易农,笃志好学,至老不倦。虽偃蹇无成,不获有为于世,然施之一家,良 扁 有可观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朋父亲科举没有获得成功,这一点对十 朋有着重要的影响。十朋在家政集继志篇中很明显的表示出自己求学,求取 功名是继承父亲志向的一种重要方面,是对父亲的最大孝心。“故今日之孝,其不 在于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乎? ”十朋弟兄三个,皆读书就学,他的父亲不以 家务劳其心,而专门让他们读书。父亲唯一的愿望就是诸子读书有成,以变白屋。 其父病重时“执十朋手语,甚悲,叹十朋福命之薄,以不得试为恨”。( 家政集) 因此读书中举是十朋继承父志、完成父亲遗愿、孝顺父亲的最好方式。在升补 高津校著,科举与诗艺采代文学与士人社会 上海古籍出驻社,2 0 0 5 年版 王十羼全集家政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3 3 页。 7 上舍谢宰相中十朋也有类似的表述:“念孝子为亲而求禄,自伤无禄以及亲”; 在代谢同文馆解中十朋云:“七岁知书,赖有择邻之慈母;三冬务学,屡求解 惑之贤师;技专习于雕虫,志必期于中鸽。”“某敢不勉修事业,早赴功名,收一 第于少年,慰双亲于未老,报天子恢儒之德,酬使君在泮之恩。”类似这样的表述, 还散见于他的很多诗文中,因此我们说,为父母而努力学习,继承父亲的遗志, 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十朋的内心深处,成为他读书应举的巨大动力和压力。 我们知道,宋代虽然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增加了科举取士的数量,但是 科举的竞争依然是非常激烈的。如绍兴“十三年,时国学新成,补试生员,四方 来者甚众,几六千人,丙子,揭榜取徐骧等三百人。”一次太学的补试竟然有六 千人应试,而只取三百人,而据张邦炜论宋代国子学向太学的演变推测,当 点 时学生总数应该在十六万人左右。而王十朋在及第谢宰相中写到:“叨居舍 选,滥居千人之先。”当时南宋太学养士的总数,总在千人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科举竞争的剧烈程度。因此,想要中举,就要朝夕揣摩应试文章,努力使自己 达到应有的水平。而十朋自己在1 1 4 3 年三月二十五日写 家政集之前,已经四 次应举,皆不中。因此,他的读书作文必定在科举要求规范之下。绍兴十五年 ( 1 1 4 5 ) ,冬,十朋三十四岁,如临安赴补太学,这揭开十朋太学学习十多年的历 程。我认为对十朋散文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其在太学的学习。 中国古代,西周已有太学之名,西汉东汉均有太学,魏晋南北朝时政局混乱, 太学时兴时废。到唐朝太学规模完备,盛极一时。唐宋,太学、国子学并存。但 是到了宋代,国子学向太学演变。南宋太学正式建立于1 1 4 3 年,南宋太学沿袭北 宋熙宁四年( 1 0 7 1 年) 王安石所创“三舍法”,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 等,规定学习五年。宋史选举三学校试载:“凡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 商 季月策。凡公试,初场经义,次场论、策,试上舍如省试法。”9 即太学的考试 苗书梅点校,来会要辑稿祟儒) ,河南大学出版社,第4 8 页 具体可参看张邦炜论宋代圈子学向太学的演变 ,载于宋代文学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 8 6 页 元 脱脱著,宋史选举三学校试) ,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8 分为两种,一为私试,即平时的考试,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的学 习:太学的外舍生,入学后每月一私试,每季第一月试经义,第- ) q 试论,第三 月试策;公试,是为学生的升迁进行的考试,每年一公试,入第一、第二等,参 与行艺( 操守与学业) 或升人内舍。内舍生二年一试,入优、乎二等,参以行艺( 操 守和学业) ,可升入上舍十朋在绍兴二十年( 1 1 5 0 ) 春,入太学上舍。其在太 学的成绩无以考据,然我们还是从十朋的诗文可以确切知道,十朋是以上舍生的 身份,直接参加殿试的。此前,十朋未中举。王十朋在 及第谢宰相中写道“如 某草茅贱子,庠序鲰生由行艺以进升,厕英髦而旅试。” 在十朋的文集中,直接记载太学情况的诗篇并不太多,有太学寄梦龄昌龄、 别太学同舍等诗歌。但是,我们可以在十朋的文集中,看到他在太学所做的 一部分作品。如问策三卷,咏史诗一卷,国朝名臣赞数篇,上舍试策三道,从这 些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十朋为科举所做的巨大努力。当然,我们看到的这些内容, 只是千髓在太学十年作品的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合理的攉断,他平时所做的课 业,大多并没有收集在他的梅溪集中。但是仅从留在梅溪集中的这一小 部分,我们还是可以约略知道他的努力方向。论学绳尺提要中说:“太学旧 法,每旬有课,月一周之,每月有试,季一周之,皆以经义为主,而兼习论策云。, 小 当对每试必有一论,较之它文应用之处为多“由此可见,太学对策论考查的 重视。 梅溪前集中,有问策三卷,这相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虽然十朋的作品 中,诗歌达到二十九卷之多,但是我们仍可以这样说,十朋为应举所进行的系列 的训练,其主要的精力是用在策问和论上面的。而且,从前后集的比较,我们还 可以发现,在后集中,没有一篇策问和论。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中举以后, 王十朋不必参加考试了,就没有必要挖苦心思,去做那种枯燥乏味、费人心思的 策和论了,而后集中诗歌就有十九卷。我们知道,诗歌相对于策问和论来说,更 容易表达性情,抒情言志。更容易随时着笔。所以,在魁中以后。不写问策和论, 四库全书息日提要 卷1 8 7 ,总集类二,第1 7 0 2 页 9 诗歌占据他作品的大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说,十朋三卷策问,一 卷论,上舍试策三道,纯粹是为应举而进行的练笔之作我们再分析十朋策问和 论的特点。十朋的策问从取材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经义策问、史书策问、子集策 问、时事策问四大类。而以时事策问为主。故策又称“时务策”。根据进奏的形 式,策又分两类,针对策题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作答,叫试策,又叫对策。著 策上进,叫进策。对策的形式是问答体,进策类似于论。我们知道,南宋高宗时 分经义、诗赋两科取士,而十朋参加的是经义科考试。在绍兴十年( 1 1 4 0 ) ,十 朋应试败举后“欲废经而用诗赋”。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十朋参加的是经义科考 试。但是无论诗赋科,还是经义科,都要考察策和论。而且我们还知道,十朋魁 中之年,殿试时考察的是策,而正是因为他的廷试策写的好,才高中第一名。 在及第谢宰相中十朋这样写道: 地借玉阶,恭上万言之对,名登虎榜,滥居千佛之先揣分逾涯,抚躬 知愧窃以奏言试功者,尧舜遗意;临轩取士者,祖宗令规一新熙宁之科, 备见神庙之志,谓三题不足发子大夫平日之蕴蓄,而群策可以陈我国家时政 之阙遗,著为永彝,以幸多士 因此我们说,正是当时科举试策的这一要求,才有了十朋的问策三卷,论一 卷。十朋策问,无论是经义策问,史书问策,时事问策都力求发问新颖高妙,于 无疑处求疑问,这中间可以见出十朋经史知识的渊博,洞察问题的深刻,逻辑思 辨的严密周详。如文集卷十中策问: 有创业之君,有守成之君,有中兴之君,三者之时不同,而应之者亦异 昔房玄龄以创业为难,魏郑公尝以守成为不易,元次山之颂中兴也,又以宗 庙再安为事之至难,然则三者皆未可以难易断也,请借汉以论之高帝,创 业者也,而不足于文,使生文帝时,未必能兴圣贤之治文帝,守成者也, 而不足于武,使生高帝时,未必能建艰难之业宣帝,中兴者也,然英雄不 及高祖,仁厚不如文帝,使生二帝时,其武功文德,亦必有所不如者西周 王十朋全集 文集卷八,策问下注。原作坷策,据雍正本改”,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 9 6 页 1 0 三君,盖亦各以所长而生遇乎时,以成其名者欤? 至于光武虽号中兴之君, 而功兼创业,治兼守成,意者其文武两全,功德兼备也然马伏波对隗嚣之 问,乃谓光武不如高帝,我神宗称汉唐之治,亦及文宣而不及光武夫创业、 守成、中兴,皆难也,而兼之者尤难。西京三君,各处其一,而擅其名,光 武兼三者之长,而称之者以为不如,或有所不及,何耶? 共惟主上以神圣之 资,济艰危之运,德迈周宣,而伏比光武,兼三者之至难,而取之以至兼, 贤于古人远矣诸生幸生圣时,目击盛事,愿考三者之难易,与汉四君之优 劣,以发明我主上之鸿勋盛德。 这则史书策问,充分体现出十朋策问的特点。即他的策问既紧扣史实,史实 丰富,现实针对性强,又内在逻辑严密,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策问首先表明问 题的重心所在,即创业之君、守成之君、中兴之君因时之不同,而应之有异。然 后征引史实,阐说何谓创业之君、守成之君、中兴之君,再进一步阐说三种君主 何者更难,最后联系现实引出问题,诸生对此有何看法,十髓所作的这种问,和 他所作的策有很大的内在统一性其廷试策以揽权为对,洋洋万言,而始终 紧扣揽权,征引大量的史实,以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他的上舍试策三道和 廷 试策在文章的结构上有很大一致性。这一点是和应举需要紧密联系的。 另外,我们考察南宋的考试情况,可以知道论策在当时已经程式化。四库 提要( 论学绳尺) 提要提到论体的程式化时写道:“南渡以后,讲求渐密,程 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 赢 场屋之作遂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 了南宋评点文的兴起,才有了 论学绳尺、古文关键、文则之类的著 作。王十朋所在的年代,比这些著作出现的年代稍早。我们知道,理论总结总是 后于实践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在读书应举这一总体目标要求下,他的散 王十朋全集 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7 2 9 页 圆四库总目提要卷1 8 7 ,总集类二,第1 7 0 2 页 1 1 文习作会积极地向考试应举的规范模式靠拢,会积极地迎合当时科举的需要。癸 辛杂识后集( 四库全书本) 第3 6 云: 南渡以来,太学文体之变,乾、淳之文师淳厚,时人谓之“乾淳体”, 人才淳古,亦如其人。 由这则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乾、淳之间太学文章尚淳厚。我们知道王十朋在 太学学习的时间离乾道只有几年。况且十朋是由太学魁中的,这种太学文体的风 格特征很可能对他的散文创作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而明代黄淮在宋梅溪先生 王忠文公文集序中云:“其著为杂文诗歌,率皆浑厚雅淳,和平坦荡,不离于 庸 道德仁义。”黄淮的分析和我们刚才的推断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说十朋文 章醇厚的特征是和当时太学的文学风尚一致的。其散文好议论,善议论特征的形 成,是科举考试的需要,也是其长期在太学刻苦学习训练的结果。 十朋的散文不只是策问和论,他的序记杂著诗歌等文章也大多间接受到太学 学习影响。我们知道,一旦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写作习惯养成以后,会不同程度 的表现在各个方面。长期重视策论的学习习作,养成善于发议论、好议论的散文 特征在他的序记类文章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如天香亭记,开头写越中山水之 胜,“有严桂数百根,皆古木也,苍然成林,森然而阴,洞然而深,辟径通幽, 而亭乎其中。”下面又用比喻句,写天香亭的宜人,然而作者并未顺着写景往下 走,而是紧紧扣住主人的登第,写布衣之天香,以及学士士大夫之天香不同,最 后落脚在名节之香上面。整篇文章,以写景起,以议论终结,很典型地表现了十 朋此类文章善于立意,长于议论的特征。又如思贤阁记、潇洒斋记,均 具有类似的特点。 总之,那个特定的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个时代党元祜、尊元祜的文化思 潮,以及激烈的新旧党争、十朋在太学的长时间努力学习,共同造就了十朋散文 好议论、善议论,说理深刻透辟、内在逻辑严密、内容温雅醇厚的特征。 【宋】周密著,吴金明点校,癸辛杂识 后集,中华书局出版,1 9 9 8 年版,第6 5 页 王十朋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9 8 年版。第1 0 5 4 页 1 2 第三节王十朋的散文思想 王十朋的散文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梅溪集五十四卷中,尤其是其文集二 十五卷中。我们从他为人所做的序跋和些杂著文评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散文 思想。大致说来。他的散文思想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主张文以刚气为主,推尊 韩柳欧苏。 一、主张文以刚气为主 王十朋在别宋孝先中这样说,“予尝语所学,文当气为先,气至古可到, 何止科第间”。这里充分显示出十朋对气的重视,认为气是作文的第一要素,如 果文章有了气,就可以追攀古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我国古代气的含义非 常广泛,在不同的时期,气在文学理论中的具体含义也往往不一样。孟子首开养 气之蔽,曹丕首倡文气说。而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认为气是指作者固有的 才气等天生的个性,指的是文章的气势。刘勰还把才与气放在一起,强调它们是 m 先天的性情,同时也强调后天的学习,故体性篇有“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的说法。在后代文论发展过程中,气更有了新的内容。后代的很多作家,在论述 气的过程中,常常把气的养成与道德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唐代这一现象已经很普 遍。韩愈在答李翊书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宣。” 在这里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如果作者的精神状态充盈,则无论作者的 语言长短,都会自然适宜。韩愈又在下一段落谈如何养气。他所强调的方法仍然 是“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 书之源。”即儒家之道。在宋代苏辙对 于气有自己新的发展,认为文是“气之所形”,“气充乎其中”,文便见乎其外。 故作家重在养气,养气一为内心修养,一为接触外物。接触外物,即外在的阅历, 箍文澜著。文心雕龙洼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 2 8 页 ,1 3 这一点是苏辙对气认识的一点新扩展。十朋所讲的气,与孟子、曹丕,韩愈等 人所讲的气有一定的相承性,但又有一定不同。下面我们看一下王十朋对气的认 识。 ( 一) 王十朋和前人对气认识的一致处 王十朋对气的认识和上面所说的气有一定相承性。十朋诗文中所指的气,有 的是个人精神气质,有的是文章的风格气势。如其刘方叔待评集序云:“吾 友刘方叔,年甚少,气甚锐,好学问而工辞章,所谓日进而不己者”在这里 气主要指的是精神气质。在南浦老人诗集序中,十朋云;“所得止暮年之一 二,多穷愁抑郁之气,壮年豪迈语无一字留”十朋将壮年“豪迈语”和“暮 年的穷愁之气”相对来讲,很显然,这里气指的是文章的风格特征,而且他还指 出了风格特征随着人的年龄阅历的变化而变化:“吾壮年不独豪于气,亦豪于诗, 今日气穷,诗亦然也。”虽然这段话不是王十朋自己的话,但是也表明了其对于 这一观点的认可。 ( 二) 王十朋对气认识的独特处 十朋对气的认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在蔡端明文集序说:“文以气为 主,非天下之刚者莫能之。古今能文之士非不多,而能杰然自名于世者无凡,非 文不足也,无刚气以主之也。”在这里十朋两次提到气,第一次我们可以理解为 文章充沛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来源于刚正的品格,这里就说出了气与作家个人品 格关系。而第二次,他将文与气并举,文指的是文采,而气指的应该是文章内在 的思想精神,而十朋又在气的前面加上一个“刚”字,那么“刚气”又作何理解 呢? 我认为应该指的是文章要有刚健的思想文章有了刚气,再有了文采,就成 了好的文章。十朋在下面的分析中,又进一步指出刚气对文章的决定作用。“孟 子以浩然充塞天地之气,而发为七篇仁义之书,韩予以忠犯逆鳞、勇叱三军之气, 而发为日光玉洁,表里六经之文。”在这里王十朋强调正是有了孟子充塞天地的 详见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3 1 8 页 1 4 浩然之气,韩子勇叱三军之气才有了他们的不朽文章。这里实际上说的是人的刚 气对文章的影响,这表明王十朋认为人格的刚气和文章的刚气具有一致处。 那么十朋所认为人的这种刚气,或者说这种高度的修养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十朋的诗文中,直接谈到这个闯题的地方不是太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 些蛛丝马迹。他在蔡端明文集序的后半部分说: 然窃谓文以气为主,而公之诗文,实出于气之刚,入则为謇鹗之臣,出 则为神明之政,无非是气之所寓,学之者宜先涵养吾胸中之浩然,则发而为 文章事业,庶几无愧于公云 很显然,在这里,十朋所讲的第一个气,指的是文章的气势,强调的是文章 气势的重要性;后一个气指的则是气质禀赋,强调的是人的本质,人的精神风貌。 在这里他实际上也是说文章之气来源于人格本身,应该涵养胸中浩然之气。然而, 我们在这里又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里的气仅仅指的是个人气质禀赋,而应该认识到 王十朋所说的气实际上和贯穿天地万物的气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唐代的时候, 自居易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天地间有粹灵气焉,万 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 、 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认为,天地元气和人的性格禀赋的养成有很 大关系,而这种气又发为志,散为文。 而朱熹代刘珙为梅溪集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十朋:“所禀于天者,纯 乎阳德刚明之气,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疏畅洞达,无有隐蔽,而见于事业文章者, 一皆如此。”说十朋阳德刚明之气禀于天,而这种剐明之气发为事业文章。这 里朱熹所说的天对王十朋的文章的影响和自居易所阐述的天地灵气对文章的影响 基本一致。 壤学额授点,自居易集。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第1 4 2 4 页 王十朋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0 朗页 那么十朋本人对气与天的关系又如何认识昵? 他在上太守李端明中说“东 都太尉禀元精之气,正色在列,杀身成仁,而节义为人臣之冠”这里首先指 出李端明正色在列来自于他禀天地之元气,指出天地元气和人品的关系,这里王 十朋所说的正与自居易、朱熹所阐述的人品和天地的关系一致。再一点,我们知 道宋代道、理、气这三个概念有很大的一致性,道、理被看作万物的本原,而“理 小 在呈现为形而下的世界时,却是体现为构成一切的基本质素“气”。在理学已 经很盛行的思想背景下,王十朋推崇天地之元气,进而认为这种元气对个人品格、 对文章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就不足为奇了。答丁状元“文扫科举之气,言怀 畎亩之忠,以元气之盛衰,喻国体之治乱。”答木状元“状元气禀东嘉,心 潜西洛,探洁净精微之旨,工雄深雅健之文。”从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天 地元气的推崇。虽然在王十朋的文集中不能再找到其关于气与天的关系的说法,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约略感觉到十朋对天地之正气的推崇,对后天学习加强自身修 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王十朋把天地之元气和文章本身联系起来。这一对气的认 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升了对气这一概念的认识层次,即他把前人的文学用 语,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使得文学用语有了哲学的意味,从而提升了气这一概 念层次。这是王十朋对气的一点创新之处。 在顾易生的文学批评史中,作者讲到陆游的文学理论,指出,“文气说” 在陆游的文学理论中至关重要。并指出:“道贯天地,周流一气,天下万事万物, 莫不以气为主。这是从文学本体的高度,为文以气为主之论找到了哲学根据, 麻 其深入的理论思考超越了前辈。”这一点,王十朋和陆游对气的认识有某种程 度的相通之处,但是,王十朋的这一认识比陆游旱一点。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杜。第2 3 6 页。 王运熙,顾易生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八卷本) 第四册,宋金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2 2 0 页。 1 6 ( 三) 王十朋对刚的认识 十朋常用刚来评价人,正如他用气来评价人一样。其廷试策云:“涵养 其平日之刚方,而成就其异时之远大”他评价张南轩“学术精深,气禀刚正。” 评价叶枢密是“养以刚大,动惟直方。”另外,十朋常把阴阳、冈6 气作为一个联 系的整体来看待,把阳与刚,刚与气,放在一起来评价人,进而用刚与气来评价 文章。而评价文章时,刚气除了指文章的气势风格外,又多指文章应该具有刚健 的内容。他把刚加在气的前面,进一步规范气。或者说,他对于文章,首先强调 气,而对于气进一步加以限制,强调气之刚。十朋的剐气,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 说,有自己独特之处。我认为这里的刚,主要指的是语言刚健有力。在古代的文 论中,作为范畴,评价这一语言特征,大多数作家,用的是健与雄,而不是刚。 而且气与雄经常在一起出现。我们在这里举出几例: 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起拔,不减韩之徒也。 ( 欧阳修集古录卷七唐元次山铭) 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世之文。( 苏轼与米元章) 丈之雄健,全在气势气不王,则读之固索然;势不蓄,则读之亦易尽口 林纾春觉斋论文 那么,古文家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