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文以安平崔氏这一文学史上长期为人忽视的东汉家族文学群体作为研究 对象。旨在探析这一家族文学群体的崛起、群体的辞赋创作概况、文学理论主张 及其对当时文坛的影响。同时,结合东汉社会历史背景及士人心态,考察崔驷辞 赋,以探究其在汉末辞赋风格转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其主要作品四巡颂 做了适当的考辨并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 关键诃:崔氏家族文学崔驷辞赋四巡颂 a b s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t a k et h ec u i sg r o u pf r o ma n p i n gp r e f e c t u r ew h i c hw a sag r o u po f k i n d r e dp o e t i ce s s a ya sa l lo b j e c to fs t u d y , i th a sb e e nf o r g o t t e nb yr e s e a r c hw o r k e r s o f 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r a l o n g t i m e t h ea u t h o r p r o b e s i n t o t h er i s e o f t h i s g r o u p ,a n d i t sw r i t i n gv i e w s , p o e t i ce s s a y - 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 ,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c i r c l eo f p o e t i ce s s a yd u r i n ge a s t e r nh a np e r i o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t h e s h i r e n ss t a t eo fm i n dd u r i n g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t h e s i sm o s t l yf o c u s e so i lc u i y i n s w o r k si no r d e rt od i s c u s st h er o l eo fc u i y i n si nt h et r a n s f o r m i n gp r o c e s so fc i f u s s t y l e i na d d i t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a l s ob r i n g sf o r w a r ds o m eo p i n i o n so nc u i y i n s s i x u n s o n g k e yw o r d s :c u il i t e r a r yc l a n c u i y i n c i f u “s i x u n s o n g n l 新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前言 据后汉书崔驷列传云:。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 林。”可见当时崔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之盛。崔氏家族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成就, 在东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崔篆于建武中首作慰志赋,中经崔骝、崔瑷继 作达旨、七苏,再至崔寰作答讥等,辞赋创作延续不断,屡有贡献。 中国历代家族文学集团,如班彪父子、曹操父子、萧衍父子、苏洵父子、袁宏道 兄弟等,大抵皆为父子、兄弟相承,盛誉一时;而崔氏则不然,“崔为文宗,世 禅雕龙”,前后四代传递,历经整个东汉王朝。此真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之现 象。崔氏家族在文化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然创作成果数量最富、影响最大、成 就最高的还是辞赋。他们的辞赋创作不仅代表了其家族文化内蕴,同时也显示了 东汉辞赋创作的高涨热情。因此研究崔氏辞赋烈作之特点,不仅对把握东汉辞赋 创作之历史,且对揭示此期整个文学发展规律均具有一定意义。 崔氏辞赋创作中,以崔驷最具才华,其四巡颂是明帝、章帝之际具有代 表性的名作。但在清末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四巡颂一直处于亡佚状态, 人们所见只有片断残文存于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崔亭伯集和清入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后人很难对此有一客观的认识与 正确的评价。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杨守敬从日本抄出杨氏以前所漏收或所收不全 的文馆词林五卷1 5 2 、3 4 6 、4 1 4 、6 6 5 、6 6 9 ,我们才得以看到几近完篇 的 及其文献价值( 杭州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 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全文转载,又收录于杭州大学出版社 中 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1 9 9 0 年1 2 月) 和日本影弘仁本 与先 唐遗文( 文献1 9 8 9 年第2 期) 中首次提出要重视日本影弘仁本即唐抄本文 馆词林这部书,没有就四巡颂一文作具体分析。此外,王德华先生的东 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浚与散体大赋的走向一文,以四巡颂为观照,论述东 汉前期颂作颂名赋体的文体特征,对四巡颂的个别段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析。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崔驷以及崔氏家族的研究现状显得很冷清,探讨其辞赋 创作的研究成果极少。就笔者所知,对崔驷以及崔氏家族辞赋创作作全局鸟瞰式 的批评研究尚未出现,而专门论述崔氏家族辞赋创作的单篇论文目前只有一篇。 徐宗文崔为文宗,世禅雕龙论东汉崔氏辞赋创作之特色及成因( 文学遗 产1 9 9 8 年第4 期) ,主要对崔氏主要辞赋作品进行记载分析,所分析的辞赋范 国较广,对思想内涵及其价值则略而不论,其中也未对崔骝的四巡颂进行深 入的探索。因此,笔者认为较全面集中地研究崔驷及崔氏家族辞赋是一项迫切而 且重要的任务。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我们了解东汉辞赋创作及其特色具有很大 的意义。 本文的选题和写作始终是在业师林家骊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此谨 表示衷心的感谢。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一、东汉安平崔氏家族文学总论 中国古代的文化分布向来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社会政治的发展变迁 促使各地文化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沧桑衍变,但地域的差异性却会以深藏不露的 生命力一以贯之,最终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的鲜明烙印,升华为一种人格化的地 域文化精神。在封建王朝中,这种文化品格最有力的彰显者和佐证者就是各地的 文化家族。他们因着诗书经史的文化积累、俊彦代出的人才优势、联世官宦的政 治渊源、姻亲师友的网络群构,最富有承担地域自然气质与人文积淀的能力与潜 质。当然,基于各个家族具体的文化审美传统、文化养成氛围、文化交流方式的 不同,他们在具体表现上也是各个不同的。 博陵安平是汉魏南北朝时的文化重镇,人文荟萃。在簇拥迭现的文化望族中, 崔氏家族亦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崔之始祖本为姜姓,西周时迁至食采地 崔邑( 今山东章丘县西北) ,遂以邑为氏。崔氏发源于山东境内,其后在汉晋南 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河、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 至东汉时,博陵安乎崔氏已以儒学闻名于世。东汉之世,自光武建国至献帝播迁, 历时二百载,。崔氏世有美才”。崔氏家族在文化领域有多方面的成就,然创作 成果数量最富、影喻最大、成就最高的还是辞赋。他们的辞赋包胙不仅代表了其 家族文化内蕴,同时也显示了东汉辞赋创作的高涨热情。 ( 一) 崔氏家族成员述略 如前所述,东汉博陵安平崔家子弟具有多方面的才华,通儒术,能文章,作 诗赋,然参与创作的人数最多、成果最丰,最能代表其家族文化的当然是辞赋。 。( 南朝宋) 范哗撰,后汉书崔骊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1 7 3 2 页下引本传版本均同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他们的辞赋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禀承门庭之风又不拘一格,个性鲜明。为了尽 量勾勒出崔氏家族成员辞赋面貌,使其家族的辞赋创作有一个整体性的展现,我 们不妨按年代对几个重要的成员作一番简介: 崔篆,生卒年不详。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其兄崔发以佞巧幸 于王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亦受殊札,赐号义成夫人。时幸于王莽的甄丰曾举 荐他为步兵校尉,篆拒之。后王莽命其为建新大尹。在王莽垮台、其兄崔发被杀 之后,篆“自以宗门受莽宠,惭愧汉朝,遂辞归不仕。客居荥阳,闭门潜思, 著周易林六十四篇。”o “临终作赋以自悼,名日 慰志”o ,后汉书本 传见载。 崔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 2 年,字亭伯,篆孙也。自幼聪慧好学,年十 三便能通诗、易春秋,博学多才,尽通古今训诘百家之言,善属文。 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驷作 四 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章帝甚赏之,欲令其朝夕在傍。驷适欲官之, 会帝崩。窦太后当政之时,崔驷曾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驷秉性耿 直,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命其出任长岑长,驷弃而不任,返归家园。 崔骝一生官场失意,至永元四年,卒于家。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 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合二十一篇”国。 崔瑗,崔驷之子,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从游贾逵,与 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后汉书本传载:“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 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 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 文、悔祈、草书艺七言,凡五十七篇。其南阳文学官志称于后世,诸 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回 崔琦,字子玮,瑗之族入。少时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于当时,永和初年, 举孝廉为郎,河南尹梁冀闻其才,请与交。梁冀多行不轨,琦数引古今成败以戒 之,冀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受,琦乃作外戚箴,其辞日:“患生不德,福有慎 机。日不常中,月盈有亏。履道者固,仗势者危。”意在劝诫粱冀收敛行为,不 料反而触怒了梁冀,除临济长,不敢之职。冀遣刺客要之,得脱走,寻见杀。有 o 后汉书崔骝列传,同前,第1 7 0 5 页 o 后汉书崔骝列传 ,同前,第1 7 0 5 页 o 后汉书崔驷列传,同前,第1 7 2 2 页 o 后汉书崔骝传 ,同前,第1 7 2 4 页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集一卷,主要作品为白鹄赋( 已佚) 、七蠲、四皓颂、外戚箴。o 崔寰,字子真,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为郎,后拜议郎, 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 经。拜辽东太守,母卒归葬。服竟,召拜尚书,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免 归。建宁中卒。蹇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日政论,指 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范史论e 1 “蹇之政论,言当世理乱,虽 晁错之徒不能过也。”“其书成于守辽东后,故有仆前为五原太守7 及今辽东 耕犁”云云。本传系于桓帝初除为郎时,未得其实。其本北宋时已佚失,故未 见于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以及直斋书录解题。通恚略载有六卷, 虚列书名,不足据。清代严可均从群书治要写出七篇,从本传及通典各 写出一篇,凡九篇,略依意林次第之。刺取各书引见,校补讹脱,定著一卷 崔蹇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凡十五篇。o 以上所列为东汉时期博陵安平崔氏家族中活跃于文坛的文人,但崔氏家族在 文学上所取得的成靛对家族风气的影响源远流长,历经魏晋,直至北朝,仍有许 多博陵安平崔氏后代出现于文坛。如: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高祖蹇,父袭,魏吏部尚书左彳卜射,以雅量兄 称。洪少以清厉显名,骨硬不同于物,a 2 有过辄面拆之,而退无后言。”o 武 帝世为御史治书 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与卢元、高 允、李灵等俱被征,“寻以母老固辞,后为郡功曹而卒。”固 崔辩,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学涉经史,威仪整峻,显祖征拜中书博士、散 骑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政事之余,专以勤学为务,年六十二卒赠安南将 军定州刺史,谥日恭。事 崔廓,字士,博陵安平人,父子元,曾任燕州司马。廓少时孤贫,其母地位 低下,为族人所不齿,常常受到他们的欺辱。廓为了避开纷争,逃入山中,博览 群书,多所通涉,山东学者皆宗之。其还乡之后,不应辟命,与赵郡李士谦为忘 后汉书崔骝列传 ,同前,第1 7 2 0 页 后汉蔷崔驷列传 ,同前,第1 7 1 0 页 (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崔洪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2 8 7 页 ( 北齐) 魏收擤,魏书崔鉴传,北京:中垮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1 1 1 3 页 ( 北齐) 魏收撰魏书崔辩传 ,同前,第1 2 5 1 页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年之友,时称“崔李”。李士谦死时,崔廓为之恸哭,并作传,输之秘府。士谦 妻卢氏寡居,每家事辄令人谘廓取定。据 北史卷八十八载:“廓尝著论言 刑名之理,其义甚精,文多不载。” 以上所列举只是东汉博陵安平崔氏家族中较负盛名者,未能提及的不胜枚 举,然其家族辞赋文化之深入人心,创作氛围之浓郁,普及范围之广泛亦能以一 斑而推见全豹了。 ( 二) 崔氏家族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 博陵安平崔氏家族之所以取得那么高的文学成就,其原因并非是单一的,这 是社会文化风尚、家族内部环境及文学体裁自身规律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就文学体裁而言,从汉代家族文学涌现,如枚乘、司马迁、刘向、王逸父子 及蔡邕父女等,到魏晋南北朝形成空极一时的高潮,如曹氏、阮氏祖孙,三张二 陆至潘,庚信、徐陵父子,彭城刘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世家等,再发展至唐、 五代,如杜甫祖孙,白居易兄弟,杜牧祖孙、宋大小晏,三苏,李格非父女、明 公安三袁等,可以清晰地看出,除了偶有文史的家族传承,如司马迁父子,班氏 兄妹,三苏,三袁外,绝大部分都是诗派诗作包括词赋的传承,而于小说、戏剧 等却看不到。究其原因,固然受传统士大夫阶层崇雅忌俗的文学观念定势的束缚, 然最主要的还是受文学体裁自身规律的影响。盖诗赋起源早,历史久。成果车, 前人总结了可兹借鉴的诸多经验,同时形式精练,篇幅简短,表达自由,容易记 忆又易于学习和掌握,这给家族内部的文学传承以相应的方便。此外,除了可抒 发一己惰性,诗赋亦具有符合各阶层各个人不同需要的社会功能,在文学诸多文 体中最具普及性。崔氏家族的辞赋文化得以代代传承也就顺理成章了。 崔氏家族辞赋创作始繁荣于两汉交替之际,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 背景密切相关。自西汉武帝起,创作辞赋便成为朝廷一大雅事,许多高官显宦都 参与其间,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出于 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因擅长 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 褒,成帝朝有扬雄等。有些人虽然不是靠文学创作才能而进入仕途,但是,他们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成为朝廷命官之后,在天子的倡导下也加入了辞赋创作的行列。当时不仅中央朝 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 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西汉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 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他们把辞赋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 种手段。这在客观上极大程度地促进了辞赋的发展,使得辞赋创作在西汉呈现出 欣欣向荣的局面。 及至东汉,光武帝、明帝都不好辞赋,但是,兴起于西汉的避献辞赋之风依 然在东汉延续,基本上保持了他的连贯性,许多文人就是因文才出众而倍受青睐, 因此辞赋受到了包括欲图以文才夺取声望、永葆辉煌的世家大族在内的世人的普 遍重视。此种文化情境中的世家大族,若想巩固家族利益,保持地位、声望和权 势,投上所好、以诗扬名,无疑能在建功立业之外更增一个取胜的砝码。观有汉 一代之望族,莫不是一门能文,辞赋带给他们的实际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崔氏 家族亦不乏此种机遇,以文知遇是他们获得令名的重要途径。后汉书本传曾 载有一事: 帝( 肃宗) 雅好文章,自见驷颂( 沈按:四巡颂) 后,常嗟叹之, 谓侍中窦宪日:“卿宁知崔驷乎? ”对日:“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 帝日:。公爱班固而忽崔驷,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驷由此候宪 宪屣履迎门,笑谓驷日:。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载? ”遂揖入为上 客o 帝对崔驷极为赞赏,为使其朝夕在傍,曾欲官之,虽后因帝崩,崔驷失去了入仕 的机会,但以文章见知于皇上,且得如此之高之评价,对一介布衣文士而言,自 然已是极荣耀体面之事,为史家所称道。崔氏家族的声誉和名望亦随之水涨船高 了 浓郁的儒学传统亦是崔氏家族文才代出的重要因素。汉初的统治者汲取了秦 王朝因推行法家路线而灭亡的教i ;a i ,一方面提倡黄老之学,讲清净无为,与民生 息;一方面又扶植儒学,令叔孙通为汉制礼仪。汉武帝即位,招纳方正贤良文学 o 后汉书- 崔骝列传,f 可前,第1 7 1 5 页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之士,设五经博士,大力表彰儒学,并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政策,儒学从此兴盛起来,终于从过去民间的私学转变为官学,成为占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帝王崇爱儒术,其所好之文,多宗经明道,旨意纯正,温柔敦厚。 崔氏数辈皆为磊落鸿儒,“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篆 年轻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徵诣公车;晚年闭门潜思,著 周易林六十四篇。崔 骝年十三能通诗 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常以 典籍为业。崔瑗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从宿儒贾逵质正大义,遂明天官、历数、 京房易传、六日七分,诸儒宗之。崔蹇少好典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 五经。 故崔氏为赋多能广拾经史,博采诗书,衔华佩实,辞采兼胜,兼具儒者、文士双 重特色。 此外,在崔氏家族中,无论是对内的文学奖掖,还是对外的文学交往,都表 现出了一种融洽,和睦、充满亲情的文学气氛,这也是家族文学活动、文学传统 得以滋生、蔓延的重要条件,家族内部的尊长对后代总是赞扬有加,这对于初涉 世事的幼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催化力量,是他们得以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8 浙江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二、崔驷的功名观 ( 一)东汉中后期代表性文人功名观 东汉王朝自和帝以后,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的局面。受到纷乱政 局的牵制,东汉中后期士人的人生选择受到了极大限制。 陆侃如先生所著中古文学系年,自和帝继位至诛灭外戚窦氏( 即永元元 年至永元四年) 期间,活跃在文坛上的文人有崔驷、班固、傅毅、黄香、李尤、 贾逵六人。傅毅与崔驷、班固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晚年也曾在窦府任职, 幸运的是他去世较早,避免了因窦氏垮台所受的牵连。在入窦幕之前,傅毅担任 外戚马防的司马,章帝建初八年( 公元8 3 年) 马氏被诛后,傅毅被免职,可以 想见,若傅毅不早卒,其结局也定会与班固相同。黄香为人谨慎,曾上书谢绝迁 升,其中未尝没有担心卷入政治旋涡的苦衷。李尤在此期间行迹不见于史书。贾 逵当时最负盛名,但他。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不修小节,当世 以此颇讥,故不至大官”;其母有疾,章帝知他“无人事于外”而“特以钱二十 万”。啧逵专心于儒学经义,“不通人间事无人事于外”正好避开了政治斗争, 虽“不至大官”,但最终得以享年。关于崔驷的仕途经历,下文将作具体论述。 上述六人面对政权之争所持的态度不外三种:其一,谨慎周旋于帝王与外戚 之间,以班固为代表;其二,依附外戚,但能保持独立人格,以崔驷为代表;其 三,专心治学,不问政事,以贾逵为代表。三种选择中,贾逵式的人生道路是最 平坦、最轻松的,但一般士人很难接受这种选择,因为他们多有参与政治的热情。 相对而言,班固和崔驷的人生之路对东汉中后期士人的人生选择更具初始意义。 班固一生谨小慎微,未曾表现出对帝王与权贵的半点忤逆之心,但最终仍不能幸 免于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崔驷虽能傈持相对独立的人格,但也因此被迫辞归, 未能实现自身价值。范晔在后汉书中对班固评以“固迷世纷”的赞语,并论 日:“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又赞崔驷:。永矣长岑,于辽之阴。不有直道,曷取泥沈? ”在范晔看来j 班固 o ( 南朝宋) 琶雌撰,后汉书贾逵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皈,第1 2 3 9 页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虽才智开通,但其智尚不足以为自己的人生预设一个完满的结局,崔驷以“直道” 事人虽然值得赞赏,但其“泥沈”的命运同样是一种缺憾。这些文人们在东汉由 治转乱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下,虽然人生选择不同,却都不能顺遂心志甚至以悲 剧告终,这预示着他们之后的士人将面临两难抉择,这种两难抉择使东汉士人的 心灵显得异常沉重。对他们来说,步入仕途意味着要在帝王、外戚与宦官三者的 争斗倾轧中生存,那样的人生无疑将苦不堪言;但隐居不仕又意味着功业无成, 那样的人生同样是有大大的缺憾。尽管他们有时可以如张衡般偶思园田,也可以 像马融那样暂时脱去儒之外衣,甚至不妨像党人那样慷慨激昂一次,但这些都只 是暂时的,留存在东汉士人心间的,是永久的苦闷 ( 二) 从达旨看崔驷的功名观 崔骝在东汉明章时期文坛上颇具影响,他在太学读书,又入窦宪幕府,以文 名显于当时,他的功名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汉书载崔驷文二十一 篇,除散佚之作不论,现存作品多为铭、记、书、颂之体,很难展现个人性情, 能够真实反映作者心态的只有达旨。笔者拟从这篇文章入手,来探讨崔骝对 功名的一些看法以及他所作出的人生选择。 其一,崔驷在 达旨中将天下分为“有事之险”与。无事之平”两个时期 加以区别,认为士人“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以拯“人溺”,“当 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以修“德让”如此戈l 分,显见崔驷是将当今 之世视为“无事之平”之世、视为普遍情境之世而加以歌颂的。在这里我们不妨 将班固的答宾戏与之作一比较:答宾戏与达旨均含有“崇汉”、颂 汉”的内容,但立足点不同。答宾戏将战国之世与方今之世对举,以战国时 代道德不存反衬如今大汉之德流播天下:“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节,侯伯方轨, 战国横鹜”,“游说之徒,因势合变,偶时之会,风移俗易,乖忤而不可通”;而 “方今大汉洒扫群秽,夷险芟荒,廓帝宏,恢皇纲,基隆于羲农,规广于黄唐, 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函之如海,养之如誊”,给予东汉政权热情 洋溢的歌颂。显然,较之班固对。大汉”这一具体情境的极力称颂,崔驷多了一 份平和的心态而少了一些感性的冲动。这种对所处时代的不f 哥认知与崔、班二人 功名观的差异有直接联系。班固认为自己身处非常之时( 太平盛世) ,自当建非 i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常之功。而崔驷则将所处之时代定义为平常之时,其功名心自然远比班固淡薄。 其二,崔驷在达旨中针对当世士风做出批判,指责士人“暴智耀世,因 以干禄”,正因自己“耻夸毗以求举”,“恶登墙而搂处”,所以才“嘿嘿而久沈滞”, 与功名无缘。可见其对当世的士风是抱有消极态度的,这也是他淡泊功名的原因 之一相反,班圆的答宾戏针对战国士风做出批判,认为战国游士。见势利 之华,暗道德之实”,商鞅、李斯等人“朝为荣华,夕而焦瘁”,乃是由于他们违 背了“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的行为准则。究其言外之意,则对当世士 风持乐观心态。 其三,崔驷一生业儒,仕路不亨,虽不遑仕迸,但这并非其初衷。他坦承自 己“非不欲仕”,只是已意识到太平时期士人反而难以仕进,“譬犹衡阳之林,岱 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士人身价既已下跌,而其人又耻 于攀附权贵,因此只能。絷金马以安行,俟性合之所存”,在“彼采其华,我收 其实”的自我肯定中,超然于大众士人将追求仕事成功作为社会活动中心的时代。 可见崔驷的人生选择并不是轻易作出的,恧是在清醒、理智的思考之后作出的。 因为并非一时冲动,所以这种选择与他实际的人生道路相符合,从中也可看出功 名意识对他的人生所产生的现实影响。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相比同时代的一些士人,崔驷对大汉的赞颂 多了几分冷静,将批判矛头直指当代士风,能够较为自觉地自立于追逐功名的时 风之外,功名意识远逊于其他一些文人,因而能够在仕途不偶时挂冠而去。 ( 三) 崔驷功名观形成原因 既然崔驷的人生命运与其功名观密切相关,那么只有深入剖析造成他功名观 与众不同的缘由,我们才可能准确把握导致他命运的深层原因。 崔驷生在仕宦之家,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博陵安平崔氏仲牟为汉汶阳 侯,始居博陵安平,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即四皓夏黄公也。廓生寂, 寂生钦,钦生朝,朝初为幽州从事,谏刺史无与燕刺王通,及刺王败,昭帝擢朝 为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二子发、篆,篆,郡文学,王莽召,不起,生 毅,毅生骝,字亭伯,长岑长,生三子盘、瑗、蹇,瑗字子玉,蹇字子真,生皓, 曾孙洪,盘生烈,后汉太尉。但其家族史上与皇室并无姻亲关系,也没有显赫的 1 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历史,内心不会因历史与现实的明显反差而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他在功名面前 能够保持一份较为平和的心态。尤可注意的是,历史上崔氏家族还曾表现出主动 与皇权疏离的倾向。崔驷的祖父崔篆在新莽与东汉交替之际曾三次辞归,其父崔 毅更是以疾隐身不仕。这对崔驷功名观的形成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无疑极具启蒙 作用。 崔驷的一生的经历并不复杂,崔驷虽然曾在窦宪府任主簿,但与入仕不同。 他虽然也曾一度受到章帝的赏识,但终因帝崩而失去了入仕的机会。所以,崔骝 虽名震当时,却终身未仕。这使他一生虽未曾显达,但也没有经历大的挫折。在 相对平稳的人生历程中,功名不成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但祖父父亲两代的示范作 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遗憾带来的痛苦。家世背景作为一种秉自家族的潜在因 素,只有与个体的人生历程发生碰撞、相互契合时,其意义才会显现出来可以 说,在与人生际遇发生碰撞、契合的过程中,崔驷的家世淡化了他的功名意识 由于士人的人生自觉,相对而言,他们通常能够超越具体的存在和当前的利 益来把握历史,从而追求比血肉之躯更长远的不朽的声名,然丙,当着眼于将来 的“遗名”与立足于现在的“保身”发生冲突时,“保身”无疑是更为现实的选 择。对崔骝而言,一方面不乏建功立业的愿望,一方面是祸福无常的深协体验, 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与其并不激烈的个性结合,使他极易选择一条以避祸求成功的 人生道路。崔驷相对简单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内心不会有战战兢兢的感受,不会 产生反复曲折的思虑,故能以较为冷静的头脑和超脱的心态对待功名,在一定的 程度上保持了人格的独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驷淡泊名利的功名观是由多种因素互渗交融、综 合作用形成的,而他的功名观又直接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崔驷的人生道 路实为东汉中后期一部分士人命运的缩影。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三、崔骝的四巡颂 所谓“颂”,是指东汉时期一种以叙事为特征的、名日“颂”的宫廷赋,崛 起于明、帝、安、顺之间,取代了咏物赋的地位而成为主流,于是划出了以叙事 为主导的宫廷小赋的发展阶段。崔驷的四巡颂,是明帝、章帝之际具有代表 性的名作,也是崔驷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崔 亭伯集和清入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的崔驷四巡颂 皆为残文,其全文在本土早已亡佚。直至清末,杨守敬在光绪六年至十年间随黎 庶昌出使日本,差满将归之际,求日本友人博物馆书记官町田文成从浅草文库中 抄出杨氏以前所漏收或所收不全的文馆词林五卷1 5 2 、3 4 6 、4 1 4 、6 6 5 、 6 6 9 ,送给杨守敬,由其族弟杨葆初在光绪年间刊行。杨氏所辑的文馆词林, 屡经钞写,讹误颇多,经杨氏校刊,宗人杨葆初正文字,合之杨氏以前所辑,去 掉残重,共得二十卷,于民国年间辑入张钧衡的 适园丛书中,崔氏四巡颂 存于3 4 6 卷。四巡颂由此才得以再次向世人显示其光彩。 由于在清末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巡颂直处于亡佚状态,人们无法 睹其全貌,所见只有残本,自然也无法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长期以来, 人们对四巡颂的研究亦处于停滞状态,研究四巡颂的作品少之又少这 对崔驷乃至崔氏家族的文学研究,甚至对整个东汉的辞赋研究而言,不能不说是 一个缺憾。笔者有幸得见全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相对全面而正 确的分析。因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另立一章。 ( 一) 四巡颂主要思想 四巡颂本崔驷成名之作。后汉书本传载e l :“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 巡狩方岳。驷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文多故不载。”文馆词林在 卷3 4 6 中的崔氏四巡颂共约4 1 3 9 字,虽尚有缺文,但几成完篇。这一组叙 事赋分别记述了汉章帝出巡四方的盛事。 一考现存四巡颂之文,可见史评实为坚确,即:称颂汉德,以美为主。四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巡颂重在歌颂汉帝国的强盛与统一。汉章帝统治时代是东汉皇朝臻于富强的极 盛时期,章帝继续奉行光武帝、明帝之世所推行的发展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 的政策。而且在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的基础上,章帝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通过用兵,使得西域重新称藩于汉。所以,历史上把他与汉明帝统治时期称为“明 章盛世”。人们也有理由相信,东汉王识在年富力强的章帝统治下,国力一定会 蒸蒸日上。因此,如果从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实 生活的表现这一角度来看,崔驷辞赋所写的郊祀的盛大,富室的华丽,校猎的宏 大,天子的声威,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辞赋歌颂汉帝国的繁荣昌盛,往往是 通过描写统治阶级的活动,特别是享乐活动如田猎、歌舞等来实现的。四巡颂 中,崔驷通过对汉章帝盛大祭祀场面的铺陈,表现了他对东汉王朝颂扬的思想倾 向,希望这个王朝能够子子孙孙蔓延下去。同时客观上也反映了汉帝国文化的发 达、物质的富庶与繁荣。兹举东巡颂以见其意: 伊汉串兴三叶,于皇维烈,允由厥伦,缵王命,胤洪勋矩坤度以范物, 规乾则以陶钧兼阴阳而制化,合六宗以呕熏挈滕籍之休符,兼十一之嘉 徽轨仁德于太和,师兹代而并兴上纳墼于义农,中结执于黄虞超圣武 之远猷,遵烈祖之高衙资统天之硕虑,意乃溢乎中区于是考上帝以质中, 总列宿于北辰开太微之禁庭,廷儒林以咨询徽岱岳之故事,稽列圣之遗 尘于时司典耆寄,戴华抱实,俨尔而遣,日盛乎大汉,既重雍而袭熙 于是乘舆登天,灵之威路驾太一之象车。升九龙之华旗,建翠霓之旌旄 三军霆激,羽骑火烈天动雷震,隐隐辚辚熙东作之上务,始八正予南行 m 此篇记述了章帝元和二年眷巡幸泰山,致祭岱宗之事,按照章帝祭祀先贤圣人的 故地及名山大川的行程为线索,通过对比、用典、比兴、夸张、想象、象征、铺 排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回首往事,展示了章帝凭悼古迹、祭神与师法先哲之道 义,广播圣德,使天下欣悦诚服的治国政绩,来颂赞主德。讴歌其德化仁政,而 出现的祥和、安宁和繁荣的局面。 o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授证 ,罗目成点校,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文馆词林卷第3 4 6 ,第斡页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四巡颂也反映了作者的反对割据叛乱,以指斥奸佞小人来抑制邪恶及考 核官吏政绩治国方策等思想,对人主暗含规劝之意。 在四巡颂中。作者通过强调“度”,及顺时而动的重农思想来重视今世, 主张轻刑、重孝、艰苦创业,统一国土,施仁政、恩德于百姓,又对隐居、注重 个人荣辱的贬低表达其积极向上的用世思想。 以上四巡颂所包含的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不可否认,由于时代 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在 四巡颂中也流露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我们应当加以 批判:它连篇累牍者均为宣上德而尽忠孝的内容,而缺少抒下情而通风谕之精神, 同时也宣扬了君权神授、神灵降福等唯心思想,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 - 3 四巡颂的艺术特色 四巡颂规矩体式有类扬雄甘泉河东羽猎长扬四赋;前有 小序,后有正文。虽以颂名篇,而序与正文,实多赋体。如北巡颂序云:。元 和三年正月,上既毕郊祀之事,乃东巡狩。出河内,经青兖之郊,迫舆冀州,遂 礼北岳。圣泽流泱,黎元被德,众瑞并集,遁作颂日。”南巡颂正文云:。惟 林蒸之鸿德,允天覆而无遗。班云行之博惠兮,淑雨施于庶黎。建皇极以制中兮, 协乾元之大和。体陶唐之晏晏兮,革历载而承嘉” 总体而言,崔驷的四巡颂所采用的是“赋”的表现手法,两者之间并无 大的区别: 首先,崔驷四巡颂语言典雅优美,用尽排比、对偶、夸张、比喻各种修 辞手法,体现了汉武帝以来帝王大一统的气势。如“驾太一之象车,升九龙之华 旗,建翠霓之旌旄”、“三军霆激,羽骑火烈天动雷震,隐隐辚辚”、“躬东作之 上务,始八正于南行”等描写。其四巡颂洋洋四千余言,其笔触随着章帝出 巡的足迹,或写实或述古,遍及沿途的秀丽山川和历史遗迹。使人的情思尽情驰 骋在非常辽阔的时空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构建大汉社稷朝纲的热望,能够引起 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共鸣。其构思博大恢宏,其情感奔放动人,具有西汉大 赋的气度与韵味。 崔驷四巡颂语言简洁明了,吐纳自如,行文技巧相当娴熟如。悯三仁 于朝歌,轼商容于大行。”( 北巡颂) 描写章帝游历历史陈迹时的心态,使颂赞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骝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的情感自然流露。他叹古事则“顾成汤之腰徨兮,思周文这不暇。”( 东巡颂) ; 斥荒佞则“秽平王这荒惑兮,唼谗贼之谮口”( ( 南巡颂) 皆直抒胸臆,直自坦 诚。 崔驷善于使用用典的手法来表达其情感。“咨上灵,与神谋。”( 北巡颂) 展示了汉帝的英明卓绝。崔驷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其观点。在南 巡颂中崔驷以章帝出巡所经地域为线索,联系该地以往的历史,而一一道来这 些典故,“步皇路于天衢兮,播光焰于南浦。杨江表之茫茫兮,睡海蜗于姜野。 瞰鄢郢之旧居兮,察黎苗之所处。盖鬻子之师周兮,肇于是乎开寓。普熊绎之修 度兮,美蚧冒之蓝缕。风劲而钢锐兮,负国险而强御。宗周忽其不竞兮,厥先叛 而自怙。依江汉之势阻兮,据方城而跋扈。废王室之贡纳兮,作檀威而伐赳。灭 文武之旧封兮,翦汉阳之列国。稍启同以广几兮,侵王路而自兴。距大邦而为雠 兮,宣六师之所膺。”通过融注章帝的情感充分展示了一个宽和仁厚的帝王形象。 颂赞之倩也随之表达出来又有“贤庄公之匡救兮,放衰运乎少于城父。表诸梁 于宛叶兮,显伍举于章台。恶启疆之作乱兮,是尹革之斩之。好子囊之忠国兮, 顾社稷而垂辞。闵屈平之赴罗兮,痛灵修之被欺。悲政失而国从兮,郢路芜而为 丘。投子围于乾溪兮,沈商臣于江流。川祗慑服,汉女不游。” 另外,四巡颂也有它不同于赋的特点,也可称之为“颂”的弊端。 我们可举出东汉文人黄香为汉和帝满二十岁典礼而作的天子冠颂,与崔 骝的东巡颂正文开端进行比较: 惟永元之盛代,圣皇德之茂纯躬蒸蒸之至孝,崇敬顺以奉天以三载 之孟春,建寅月之上甸皇帝将加玄冕,简甲子之元辰厥毋王于太嗥,厥 时咔于百神皇舆幸夫金根,六玄虬之连蜷建螭龙以为旃,呜节路之和銮 既臻庙以礼成,乃回轸而反官正朝服以享燕,撞太簇之庭钟祚蕃屏而鼎 辅,暨夷蛮之君王,威进酌于金基,献万寿之玉觞。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颂的程式化是相当突出的:照例是先交代时间,继而 交代事情的缘起,然后进入叙述事情的经过。除了华丽的词藻与夸张的颂扬,再 o 清)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胃六胡文 北京t 中华书局, 1 9 5 8 年影印本,第5 8 4 页 1 6 斯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也没有什么。西汉赋中那些描写的兴趣、讽谕的精神、人物的活力、审美的热情, 全都销声匿迹! 宫廷赋到了这一步,实在已经走进死胡同中,无可救药。而这种 结局,从东汉宫廷赋以“颂”的方式复兴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 三) 四巡颂的文献价值 杨氏辑回的崔氏之文,同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首先,它弥补了国内原文的不足,并有着无与伦比的校勘长期以来存在的错 误的重要价值。明人张浮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崔亭伯集和清人严可均辑全 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的崔驷四巡颂旨为残文。唐本文馆词林 中的四巡颂原文亡佚后,各版本收录四巡颂残本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 列及文字错误,尤其是写作时间的错误。关于四巡颂一首并序“元和三年八 月乙丑”这一写作时间,全后汉文据御览作“惟永平三年八月乙丑,行 幸河东”,文馆词林“永平三年”作“元和三年”,据后汉书章帝纪载: 。元和三年秋八月乙丑,幸安邑,观盐池。”李贤注日:“许慎云:河东盐池, 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由此可知,盐池属河东,与此颂序中“行 幸河东”相吻合,文馆词林成书于唐代,绝不会为了什么而更改时间,又恰 于后汉书章帝纪暗合,此为一证。再者,崔氏因四巡颂而德章帝赏识, 不可能是一篇于二十多年前写给父亲,另一篇于二十多年后写给儿子,另外时间 过长,章帝也断不会记得布衣崔驷二十多年前写过什么给父亲,近几年又写了什 么给自己而赏识崔氏,这与情理不符。 后汉书崔骝列传中有“元和中,肃 宗( 即章帝) 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驷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的 记载。故“元和三年”更可信,三年连给章帝上四颂也说得通。故“永平”当为 。元和”之误,是诸人未见唐本文馆词林中的崔氏原文所致。另外,还可就 此还可分析、考证出几处文字错误。如东巡颂,全后汉文据艺文类聚 作。于是考上帝以质中。总列宿于北辰。开太微。敞紫庭。延儒林。以咨询岱岳 之事。”而文馆词林该旬作“于是考上帝质中,总列宿于北辰,开太微之紫 庭,延儒林以咨询;徵岱岳之故事,稽列圣之遗尘。” 初学记卷十三有前四句, 除。儒林”作“儒材”外,其余同文馆词林,可证词林为是。北巡颂 中“乃北巡狩”中的“北”字,原本作“东”,这与题。北巡颂”不符,又因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后汉书章帝纪:“三年正月北巡狩帝耕于怀。”所提地名与此颂吻 合,由此可知,“东”当为“北”之误等等。 其次,为我们研究崔氏思想及其文学成就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通过章帝“美 往昔之遗基兮,穆相佯以畴留。”( 西巡颂) 的流连忘返,来体现章帝对列代圣 祖的崇拜,“寻轩辕之永胤兮,率天常之长基。”( 北巡颂) “祖苍帝于春富兮, 内大路于灵场”( 北巡颂) “案唐仪,恢旧踪。宣重光,章二衣。”( 东巡颂) 。 “轨仁德于太和,师兹代而并兴。上纳凿于羲农,中结轨于黄虞。超圣武之远猷, 遵烈祖之高衢。”( 东巡颂) “寻天绪之无亿兮,蹈高行之逸轨。”( 西巡颂) 展示了章帝为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而效法着前贤,以此来歌颂章帝广施恩德,沿 袭圣主之旧制、制定相应的措施的举措。于“班云行之博惠兮,淑雨施于庶黎。” “敛神仓之明粢兮,播兆庶之福祉”。( 北巡颂) “昔既春游,今乃秋豫。终始 二端,顺时劝助。”( 西巡颂) 歌颂了章帝的重民。又通过“屡宽刑以宥戾兮, 振囹圄而恤辜。”( 南巡颂) “解天牢以错辟兮,洗宇宙而自新。”( 东巡颂) 歌颂了章帝减宽刑罚的作法,来使天下达到至仁至孝。所有这些旨在说明以圣德 安抚天下百姓,丰收与祥瑞就会结伴而降临人间。由此可见汉章帝修古礼,宽缓 刑罚是崔驷的主要颂赞对象。可以看出在崔骝看来,圣明的君主是社会繁荣昌盛 的基本保证和显著标志,也是广大文人学士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主要前提之一,所 以崔驷十分关注东汉帝王的言行举措,用近似理想化的夸张手法,颂赞其美好德 行。 再次,也为研究“颂”体文的演变和发展变化提供了依据。文心雕龙颂 赞称“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o 颂这种通过形容状貌来赞美盛 德的文体,可以用来告神、叙事、咏物。为了提高“述形容”的艺术效果,刘勰 认为写赋应不入侈华之区。颂”亦可视为赋的别名。王逸楚辞章句九辩 序称屈原“作九歌、九章之颂”,是楚辞称颂之例。汉书艺文志诗 赋略中,“刘向赋二十三篇中有高祖颂,王褒十六篇中有圣主得贤臣颂、 甘泉宫颂、碧鸡颂,又李思有孝景帝颂十五篇,萄赋之属,则颂亦赋 也”o 。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臣尝为大人赋”;又云:“相如既奏 大人 之颂”,杨修答临淄侯笺谓:“今之赋颂,古诗之流”( 文选卷四十) ,显 o 【粱】刘勰撰赵仲邑洼,i 文心雕龙译注 ,广西:漓江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7 9 页 毒程千帆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 ,雨堂文蔹) 。齐鲁书社,1 9 8 9 年敝,第2 4 9 - - - 2 5 0 页 1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崔驷及其家族文学研究 然都是将赋颂二者合二而一,等同视之。从汉书艺文志的著录情况看,颂 在当时乃赋之别名,是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汉人看来,不仅赋是古诗之流,楚 辞也是古诗之流,“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侧隐古 诗之义”o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 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可以视为“古诗之义”的详 解。这是汉人赋颂并称的思想根源,也是汉书艺文志将颂划归赋体的根据 之一。正如赋比兴中的赋曾被认为是赋的形式渊源一样,风雅颂中的颂亦被视为 赋的精神故土之一崔驷的四巡颂就将写赋的手法引入颂体之中,以赋 为颂,是对颂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是汉人赋颂并称的明证。在四巡颂中崔驷 引古述今,“睹物思情”、“体物写态”极力于铺陈描写、想象、夸张,把章帝的 巡行写得有声有色。如( 南巡颂云“贤庄公之匡救兮,放衰运乎少康。嘉叔时 于申息兮,懿孙敖于期思。秽平王之荒惑兮,唼谗贼之谮口,卑无极于此方兮, 褒奋扬于城父表诸梁于宛叶兮,显伍举于章台恶启疆之作乱兮,是尹革之斩 之。好子囊之忠国兮,顾社稷而垂辞。闵屈平之赴罗兮,痛灵修之被欺。悲政失 而国从兮,郢路芜而为丘。投子围于乾溪兮,沈商臣于江流。川祗慑服,汉女不 游。”通过陈述汉章帝的一系列动作及心态,使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铁设计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沙洲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职业技术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5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公开选聘工作人员19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阜阳民生医院招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邵阳学院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2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届春季特区建工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启动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师范大学校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4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河源市连平县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招聘编外人员2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
- 华与华合同范例
- 秋季流行服饰与衣料的准备-生产计划讲义教材
-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知识清单
- HDPE塑钢缠绕排水管施工方案
- 二十案例示轮回
-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试题库(试题及答案)
- (新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初级)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颅高压危象课件
- 《椎管内肿瘤》课件
- 志愿服务证明(多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