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论文包括前言和正文二章。 前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原因和意义,并简要评析了婚姻与中晚唐诗歌的研究现状,交代 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为财婚风尚与贫女诗创作的关系研究。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 必要条件的习俗或风气。唐代财婚风尚造成了贫穷的有美才的少女难嫁的社会现象。贫女与 寒门士人共同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是贫女诗在晚唐应运而生的内在的心理原因,财婚风尚 对贫女的不公正与科举腐败、政治黑暗对寒门士人的不公正是贫女诗产生的外在的社会原 因。贫女诗具有晚唐穷士之诗的典型特征风格激切深婉,语言清丽浅俗。 第二章为婚姻困境与女冠诗创作的关系研究。女冠诗即是女性道士所创作的与社会世俗 生活关系密切的诗歌。使唐代女性陷入婚姻困境的最大的原因是门第婚姻,出身门第族望不 为时人所重的女性婚姻缔结的可能性空间披大大压缩,而且身为才嫒并不能在婚姻缔结上取 得优势因为当时的社会重视的是“贤妇”。论文具体考述了女冠诗的创作主体女冠诗 人的婚姻困境,并观察她们为解脱困境所做出豹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结果,从而理解她们 最终的人生选择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由此对于女冠诗歌文本本身的理解会更加明晰和透彻, 对女冠诗歌的艺术特质的认识也会更加确切和贴近。具体而言女冠诗歌文本所凸显的鲜明 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其主要的特色,我们从中聆听到女性的欲求和呼唤的声音;对自身的生 存状态的袒露和描述构成了较为立体的“真我”形象,从而使得诗歌在“真”这一美学层面 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女冠诗歌在整体上为我们展示了真情美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婚姻中晚唐诗歌贫女诗女冠诗 a b a s t r a c t n l i s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ap r e f a c ea n dt w o c h a p t e r s t h ep r e f a c e f i r s t l yii n t r o d u c e dt h er e a s o n s w h yi c h o s et h i s t o p i c a n d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d o i n g t h i sr e s e a r c h t h e nic o n t r i b u t e dab r i e f c o m m e n t a r y o n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h i s t o r ya n d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m a r r i a g ea n dp o e t r yo ft a n gd y n a s t y s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p e r i o d i na d d i t i o n , id e s c r i b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p u r p o s e s ,m e t h o d sa n dt h em a j o r c r e a t i v ev i e w p o i n t so ft h i s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 i :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o m m o n p r a c t i c eo ff i n a n c i a lm a r r i a g e a n d p o e t r y o fi m p o v e r i s h e d g i r l s f i n a n c i a lm a r r i a g em e a n st h e s o c i a lm o d ew h i c h p e o p l er e g a r dt h ep r o p e r t ya st h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c o n d i t i o no fg e t t i n ga n ym a r r i a g e t h e s o c i a lm o d eo ff i n a n c i a lm a r r i a g e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m a d et h e m a r r i a g eo fal a r g en u m b e r o fi m p o v e r i s h e db u tb e a u t i f u la n dc a p a b l eg i r l sb e c o m ev e r yd i f f i c u l t t h es a m el i v i n g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t h es a m e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s o f i m p o v e r i s h e dg i r l s a n d p o o r s c h o l a r sw e r et h ei n t e r n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a s o n sf f i a t p r o d u c e dt h ep o e t r y o f i m p o v e r i s h e dg i r l s i nl a t e r t a n gd y n a s t y f i n a n c i a lm a r r i a g e w a su n f a i rt ot h e i m p o v e r i s h e dg i r l sa sw e l la st h ed e c a d e n t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w a su n f a i rt o t h e p o o rs c h o l a r s , a n d t h i sw a st h es o c i a lr e a s o nt h a t p r o d u c e d t h e p o e t r v o f i m p o v e r i s h e dg i r l s n p o e t r yo fi m p o v e r i s h e dg i r l s h a st h e 坤p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p o o r s c h o l a r s p o e t r y i nl a t e rt a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i t ss t y l ei si n d i g n a n t , t a c t f u l ,d e l i c a t ea n dc l e a r c h a p t e r i i :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d i f f i c u l tm a r r i a g ep o s i t i o na n dt h e p o e t r y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p r i e s t t h ep o e t r y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p i e s ti st h ep o e m s w h i c hw e r e w r i t t e nb yt a o i s tn u n sw i t ht i t t l ea i r so f r e l i g i o n , a n dt h et o p i c o ft h e p o e m s h a sa b e a r i n g o nt h ea f f a i r so fh u m a nl i f e t h em a i nr e a s o nt h a tm a n yf e m a l e so f t a n gd y n a s t 、rw e r ei n d i m c u l t m a r r i a g ep o s i t i o nw a st h e s o d a lm o d et h a tm a r r i a g es h o u l db ew e l l m a t c h e di n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ss t a t u s s ot h ef e m a l e sw h o s ef a m i l i e sw e r en o tw e a l t h ya n d i n f l u e n t i a lc o u l dn o th a v em u c hp o s s i b i l i 毋t og e ts a t i s f a c t o r ym a r r i a g e s m o r e o v e r , t h e g i f t e da n dp r e t t yf e m a l e sc o u l dn o tg e ta n ya d v a n t a g e si nm a r r i a g eb e c a u s ep e o p l ea t t h a t 衄t h o u g h th i g h l y o ft h ev i r t u o u s w o m e n g e t t i n gt h r o u g hi n q u i r yi n t ot h ed i f f i c u l t m a r r i a g ep o s i t i o n o ft h ew r i t e r so ft h e p o e b r y 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 p r i e s t , id i c u s s e dt h e i rg r e a t e f f o r t st o g e t r i do ft h eh a r d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a n d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a t t h e nw ec a r l c o m p l e t e l yc o m p r e h e n d t h e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o ft h ew r i t e r s 71 i f ec h o l c e sa n d d e e p l y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p o e m s it h i n kt h em a i n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p o e s y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p r i e s ti st h e 出s f i n c t i v ea n di n t e n s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f e m a l e p e r c e i v e r w ec a nr e a dt h ef e m a l e s n e e d sa n de x p e c t a n c yi nt h ep o e m s n 论o v e r a l l s i t u a t i o no fr e a ls e l fh a sb e e nc o n v e y e db 、rv i v i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w r i t e r s o w n l i v i n g c i r c u n m s t a n c e s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p o e s y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 p r i e s th a sa c h i e v e dg r e a t s u c c e s si n t h ea e s t h e t i c sl e v e lo ft h e s i n c e r i t y k e yw o r d s :m a r r i a g e ,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 p o e t r y , p o e s y o fi m p o v e r i s h e d g i r l s ,p o e t r y o ff e m a l et a o i s tp r i e s t 2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躲i 二丛 日期:! ? 串,哆! r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蔓勺度 日期:k 一夸,斗,1 y 刖暑 自2 0 世纪7 0 年代末以来,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被政治化的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除了传统的从校勘训诂、考释笺疏韵研究方法继续做出巨大的成绩之外,学术研究“文化化” 开始勃兴,并越来越发展成为一股潮流,许多学者都从历史文化的视野去观察文学现象 和文学史的流向。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指引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著作如程干帆先生 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陈允吉先生的唐音佛教辩 思录、胡可先先生的中唐政治与文学和查屏球先生的唐学与唐诗等等,都是从历 史文化的一个角度去研究唐代文学的力作。唐代文学研究处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中。对 研究选题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董乃斌先生认为唐代文学“交叉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交叉, 如民俗学、比较文学和叙事学”大有可为,文学研究与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相结台, 以宏观的文化视野来审视文学现象和文学史,选取一个有效的视角进行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可 为的。本选题的思考也是这种观点的延续,选择婚姻这一富有社会历史学和民俗学内涵的角 度去观照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地认识唐代文学的复杂多样的面貌。之所 以将研究的范围局于中晚唐,- - n 是研究的时限和研究者的精力和学力所限,- - - n 是中晚唐 活跃在文坛的庶族出身的文士的数量增多,文人的世俗化和士风的平民化使得文人的精英意 识有所冲淡,在诗文辞赋之中书写私人生活的内容的分量会较初盛唐为重,这样,婚姻这一 研究视角的有效性会得到凸显。 文学研究应当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及其由此而产生的个时代的总的精神状态,而 婚姻问题不仅是特定的社会制度风俗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士人身处其闯的文化环境 的重要构成因子,它关乎每一个士人个体特殊的生存体验。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的构 建与其婚姻经历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的,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构思与之也有或多或 少的联系,另外婚姻这一社会性的存在其状态是多元复杂的,它本身就是刺激作家灵感的 重要题材之一,作家在摭取写作的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到它,这是我们无论在抒情类作品 还是叙事类作品中经常可以读到的。傅璇琮先生认为:“深层的文化背景与文学两者内部联 系的融通研究,确是使当前的古代文学研究向深入发展的,虽然困难却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本选题的意义,即在于通过婚姻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使影响文学创作的某些文化因 素得到显明使得对于中晚唐文学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历程的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入, 为观察文学发展运动增加一个有效的视角。 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元稹的艳诗和悼亡诗时说:“夫此两类诗本为男女夫妇而作,故于( 一) 当日社会风习道德观念。( 三) 当日风习道德二事影响及于微之之行为者。必先明其梗 概然后始可晾解。”“1 那么从大的文化背景来考察社会人的行为,包括他们的文学创作, 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婚姻作为当日社会风习道德观念的重要组件,值得花力气去研究。如 果由元稹这一典型作家推开来说明了婚姻的存在状态和婚姻对作家的行为心理的影响,对 于解读他们的作品必定大有助益。陈寅恪先生以史学家的敏锐,结合文学作品和相关史料, 提出:“可知当时人品地位,实以仕宦婚姻二事为评定之标准。唐代政治社会虽不尽同于前 代,但终不免受此种风习之影响。故仕婚之际,仍为士大夫一生成败得失之所关也。”“1 又 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南北朝社会以婚宦二端判别人物流品之高下,唐代犹承其 风习而不改此治史者所共知。”。3 陈先生将这一观点用于元稹作品的研究,取得巨大的成 功,尤其读莺莺传文的精彩令人击节。按照陈先生的观点,“仕”与“婚”两个研究 视角对于唐代文学研究相当关键,因为唐代文学毕竟是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学,了解了他们 的生存也就了解了他们的创作。从“仕”这一视角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现许多力作,程千帆对 于进士行卷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傅璇琮对于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和胡可先对于中唐政治与 文学关系的研究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从“婚”这一视角的研究相形见拙,零星的研究也屡 有所见,但其深度和广度均有不足可以说这是一片有待拓展和开垦的疆域。以上面的思考 为依据,本选题的构思得以产生。 目前对于唐代的婚姻的研究在历史学界尚未见专门性的专著“3 ,但是婚姻的通史已经出 现了一大批,写的较为出色的有陈鹏先生的中国婚姻史稿( 中华书局。1 9 9 0 ) 和陈顾远 先生的中国婚姻史( 上海书店,1 9 9 2 ) 。前者对于史料的考订翔实可靠,后者对史的梳理 线索清楚。另外,董家遵先生的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9 5 ) 、任寅虎 先生的中国古代的婚姻(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 9 9 6 ) 和陈戌国先生的中国礼制 史( 隋唐五代卷) (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 均是各有特色的有关婚姻问题的专门著作。研 究唐代婚姻的单篇论文也有一些。朱志平的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 历史研究1 9 8 7 第 l 期,8 0 一8 7 ) 、李志生的唐代百姓通婚取向探析( 河北学刊,2 0 0 1 第4 期) 和余恒的 是开放,还是悲剧一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结构试析( 贵州社会科学2 0 0 2 第4 期) 等都是这方面的探索之作。由于婚姻的专门历史著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对唐代的婚姻 的研究的具体程度和深度广度略嫌不够。因而研究唐代的婚姻状况,除了可以借鉴已有的史 学研究成果之外许多具体的问题还需要依靠自己的考证和梳理,方可明了。 对婚姻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的研究,陈寅恪先生可谓先行者。他的元白诗笺证稿( 上 2 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 在分析解读元白诗作时联系唐代的婚姻观念和实际,所得出的结论令 人服j i i f 和惊叹。但是陈先生的必趣在于史,他研究诗文最终往往落实到史。所以陈先生并朱 就婚姻与唐代文学的关系问题继续研究下去。陈先生的研究给入 启发并树立了研究婚姻 与唐代文学关系的典范。但是翻检近年来的著作,我们发现系统全面地从婚姻视角来研究唐 代文学的几乎没有。相关论文倒是并不少见却多集中在某些与婚恋密切相关韵著名作品的 研究上,如对于自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无题诗和元稹的莺莺传的研究经常有论 者使用婚姻视角,而对其他作品的研究就很少有人想到婚姻视角。对于唐代小说的研究,婚 姻视角的使用也不鲜见,如程国赋先生的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 ) 一书辟有专节“门第与婚姻”讨论门第婚姻与唐人小说的关系,并有专章“唐五代小说与婚 恋思想”这都是从婚姻视角研究唐人小说的成功范例。程先生还写有唐代士族之家不愿 娶公主之原因考述,”1 可见他已经在具体研究中感觉到了婚姻视角对于研究唐代文学的重 要意义。其他在研究唐入小说中使用婚姻视角的例子限于篇幅,不再举出。研究婚姻与唐代 诗歌关系的学者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王辉斌先生。他在过去的十儿年闻陆续发表了系列唐 代诗人婚姻研究的专题论文,考订了陈子昂、王维、刘禹锡、李贺、李季兰等一批诗人的 婚姻家庭问题,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却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其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发现 的论文就十分少见了。可以说对于婚姻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既然已经有王辉斌先生的研究在先,本选题就存在与之重复的风险。但是思路和研究方 向的差异可以避免这种潜在的危险。如果把古代文学的研究作一个分类,大致可以划分为古 代文论研究、文学史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三个部分。手先生的研究应该是属于作家作品研究 的范围,而本选题的研究应该归为文学史研究,类的属性的不同规避了课题重复的风险,而 且王先生的研究是一种微观研究,本选题的研究是一种宏观研究,所以本课题的可行性和意 义仍然存在。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分析婚姻对创作主体生存状态的多方面影响从而探寻婚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通过文学作品看中晚唐的婚姻状况。从而透视当时的文化背景。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刨新点在于: 一、探索了财婚风尚与贫女诗创作的关系。此前对这一问题缺乏具体而深入的讨论,所 以能够明确财婚风尚与贫女诗创作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一大新意。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 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件的习俗或风气。唐代财婚风尚造成了贫穷的有美才的少女难嫁的社 会现象。贫女与寒门士人共同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是贫女诗在晚唐应运而生的内在的心理 3 原因,财婚风尚对贫女豹不公正与科举腐败、政治黑赔对寒门士人的不公正是贫女诗产生的 外在的社会原因。贫女诗具有晚唐穷士之诗的典型特征风格激切深婉,语言清丽浅俗。 二、基本考述清楚了婚姻困境与女冠诗刨作的关系。女冠诗即是女性道士所创作的宗教 诗歌以外的与社会世俗生活关系密切的且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诗歌。使唐代女性陷入婚姻困 境的最大的原因是门第婚姻,出身门第族望不为时人所重的女性婚姻缔结的可能性空间被大 火压缩,而且身为才媛并不能在婚姻缔结上取得优势。因为当时的社会重视的是“贤妇”。 论文具体考述了女冠诗的创作主体女冠诗人的婚姻困境,并观察她们为解脱困境所做出 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结果,从而理解她们最终的人生选择的台理性和必然性。由此对于 女冠诗歌文本本身的理解会更加明晰和透彻,对女冠诗歌的艺术特质的认识也会更加确切和 贴近。具体而言,女冠诗歌文本所凸显的鲜明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其主要的特色。我们从中 聆听到女性的欲求和呼唤的声音i 对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袒露和描述构成了较为立体的“真我” 形象,从而使得诗歌在“真”这一美学层面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女冠诗歌在整体上为我们 展示了真情美的艺术境界。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 1 ) 文史结合,诗史互证,近于时下所谓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 ( 2 ) 由于本课题涉及创作主体心态的考究,因此要用将心比心、以心会心的方法,追求 史笔诗心的理想境界。这种心灵解读是十分必要的,意大利学者贝奈戴托克罗齐在历史 学的理论和实际中认为历史编年不是历史,历史文献和文物也不是历史,这些本身都是死 的东西。只有当历史学家找到这些东西的内在联系,找到曾发生的活的过程,历史才出现了。 他用了一个比喻,他把每一个人记录琐事的笔记本比作历史编年,把首饰匣里珍藏的绸带或 者干花瓣比作文献史料。这些东西对于不了解其联系和当时情境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只 有通过回忆重新唤起与笔记本的记载和干花瓣相联系的情境和情绪记忆时,才找到了真正的 历史。3 本文即致力于对于真正的历史”的寻找,借用丹麦学者奥尔格勃兰兑斯的说法, 即“我将尽可能深入地探索现实生活,指出在文学中得到表现的感情是怎样在人心中产生出 来的”: ( 3 ) 婚姻问题要涉及民俗学,因此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所借鉴;婚姻闯题要涉及 性别关系问题,因此对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也可以适当吸收。 同勋初先生在读稿杞优中说到:“凡为学人者必须在单篇论文上下功夫。“所以本 文的研究思路是写成互相关联的一系列的单篇论文,结构上每章互相平行每章力求解决一 些问题,而不勉强要求所谓的系统和全面,因为现在的时间和学力的限制客观上不允许研究 4 者击写作系统全面讨论婚姻与中晚唐涛歌之间关系的论文。在具体的操作上,研究者准备循 序渐进,搜集资料,甑辨考索,发掘意蕴,将每一篇论文写好。 在写作中感觉有一些难点: ( 1 )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选题,其所涉及的文献范围很广,加上时间的限制,所 以阅读和翻检材料是研究者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 2 ) 这一选题和历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交叉,学科交叉研究对研 究者的知识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学科交叉之中如何坚持文学本位,不致使写作的重心 偏向其他学科也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闷题: ( 3 ) 除了对学科边界的把握之外研究中要做到准确使用所用到的名词术语也是不容 易的。 这些问题可能处理的不尽妥当,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提高学术修养,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做 得更加完善。 注释: f 1 f2 】 【3 】 【4 】 【51 6 】 7 】 8 】 9 】 1 0 3 董乃斌、赵昌平、陈尚君:史料视角方法,文学遗产1 9 9 8 年第4 期。 傅璇琮:谈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意识,文学评论,1 9 8 9 年第6 期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8 1 页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 97 8 年。第8 4 页。 陈寅恪:唐代政治吏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第7 4 页 目前仅在北京大学学位论文索引中奎得历史学博士李志胜的论文唐人通婚及其政 治性质考论,1 9 9 8 见文学遗产2 0 0 0 年第6 期相近的论文还有贾艳红的唐代士人冷淡- 国婚” 原因浅析* ,齐鲁学刊,2 0 0 0 第6 期 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弃: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 8 2 , 第1 3 页其中第一编史学理论第一节历史与编年史对此有详细论述 【丹麦】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刘 半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i 9 9 7 ,第2 页。 周勋初:读稿杞忧* ,文学遗产* ,19 9 7 年第2 期 第一章财婚风尚与贫女诗 在中晚唐诗坛出现了一批以“贫女”为题材的诗歌,其中秦韬玉贫女一诗被历代选 家和评家目为佳什,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名篇,诗的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 作嫁衣裳”更是被改造为“为人作嫁”的成语活跃在书面语和口头语中。此诗语言晓畅通俗 没有多少歧义,因而理解并不困难。但诗中所写的既具有“风流高格调”又“十指纤巧”的 贫女为什么会难嫁呢? 诗人又为什么要择取“贫女难嫁”这一题材来言志抒情昵? 为什么中 晚唐的许多诗人都对这一题材感兴趣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探析很少见于前贤著作,本章即以 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租陈管见。 第一节财婚风尚与贫女难嫁 刘征在分析秦韬玉贫女诗时说:那时候,“嫁女娶妇被当成获取财富,攫取、巩阑和 扩大封建等级地位和特权的一种手段。富家女儿,求婚的道路相属 贫家女儿,直到老大也 没人理睬。”刘氏此论当是由诗意引申而得出的,却较为切实地说明了庸代婚姻的现实情 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民间盛行的财婚风尚。 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仆的习俗或风气。这种风尚由来已久。 仪礼士婚礼:“纳征,玄醺束帛俪皮。”郑玄注:“征,成也。使使纳币以成婚礼。”1 礼记婚义孔颖达疏日:“纳征者,纳聘财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1 则纳征完 成之后婚姻也就随之决定下来了,纳征之物大抵都是财币之类,春秋称纳征为纳币;庄公 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可见在先秦婚姻纳财币已成常礼。作为必备礼节,财婚在 两汉和魏晋六朝一直盛行,见于历代史书的财婚现象历历可数,清赵翼廿二史割记财婚 日:“魏齐之时,婚嫁多以财币为事。争多竟少,恬不为怪也。“”今人薛瑞泽则认为:“婚 娶重财是魏罾时期婚姻史上的重要内容”。“1 速至唐代。财婚风尚依旧流行唐律疏议户婚门说:“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 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唐代礼和法都把交付聘财作为婚姻最终成立的必要条件。所 以在议定婚姻的时候,男方聘财的厚薄,女方妆奁的丰俭,均是双方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聘财甚至会成为左右婚姻缔结的决定性因素。辗转相袭蔚为风气之后对男女的正常嫁娶秩序 6 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怨男旷女的人量出现。这种情况对丁人口的再生产极为不利。从而威胁 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感于此。唐太宗颁布了戒励氏族婚姻诏曰: “j “求聘财,以多为贯论敷之日,同于市贾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 合典礼。”“1 虽然有诏书的约束,而财婚之风不j t 。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记载被李 唐皇室时时凌抑的山东士族崔、卢、李、郑诸旅还是臼矜地望,“苟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 责财币。“”不仅;日族如此,朝廷新贵亦复如是,新庸书载:“敬宗饕沓,遂以女嫁蛮酋 冯盎子,多私所聘“此事也见于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谀佞: 许教宗又纳资数十万嫁女与蛮首领冯盎子及监门将军钱九陇,叙其阀阅。又为子 娶尉迟宝琳孙女,刹其金帛,敬宗卒,博士袁恩古等议日:“敬宗位以才升,历居清级。 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闻礼* ,事绝于家庭;纳采问名,唯同于黩货” 【1 l 】 许敬宗( 5 9 1 - - 6 7 2 ) 历仕太宗、高宗= 朝,由此我们可以略窥初唐财婚之风的一斑。旧唐 书卷一八五载程楚宾嫁女与吕墓: 吕握,蒲州河东人志行修整,勤于学业少孤贫,不能自振,里人程楚宾家富于财, 擢娶其女,楚宾及子震皆重其才,犀与资给,遂游京师。” 吕趣为天宝初进士。仕于玄宗、肃宗朝,由此可知盛唐财婚现象的存在。晚唐时这种风气依 然很盛,李商隐别令狐拾遗书曰: 今山东姓家,非能违摘天性而不如此,至其羊骛在门,有不问贤不肖健病,而但论财货, 恣求取为事当其为女子时,谁不恨? 及为母妇,则亦然“” 太平广记卷四四八叙述门馆清肃、甲第显焕的萧氏在嫁女时陪送“宝钮犊车五乘奴婢 人马三十疋,其他服玩,不可胜数”。“”虽是小说家言,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习俗,也即女子出嫁,妆奁丰俭是一个重要的闯题。显宦门第是这样,宦商之家亦然,太 平广记卷一一七讲唐彭城刘弘敬,资财数百万“有女将适,抵维扬,求女奴资行,用钱 八十万”。“”这种婚姻重财的风气还导致了“陪门财”的出现,即如果结婚的双方的门第不 相称,那么门第低的一方除了要给正常的聘财之外,还要另外补纳相应的钱财来抵消门第之 间的差距。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记载了高宗听从李义府的建议“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 毋得受陪门之财”但是“族望为时所尚,终不能禁,而婚嫁益增厚价,即更厚取陪门之财 也。”1 “ 上行下效,上层社会流行的嫁女重财之风肯定会对中下层的百姓产生影响,从而在整个 社会酝酿成为风尚,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就记载田舍之家女子出嫁要“以马驴及他赍为贽”。 7 “7 3 当财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之后,就势必会造成贫寒之家嫁娶的困难,贫女难嫁作为一 个特定的社会现象也就产生了。自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婿( 一作贫家女) 诗云: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 - n p l 正色,悦目即为妹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 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 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 厨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 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1 自居易此诗以纪实的笔法记录了贫女在面临嫁娶问题时的尴尬:姿色相当,但与宫女相比 人家是“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而贫女是“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自居易对贫女 满怀同情他仍旧从对比的角度劝戒世人不要只看现在,还要放眼未来。雍陶感兴诗也 说:“贫女貌非丑,要须缘嫁迟。1 张碧贫女诗云:“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自是 生寒门,良媒不相识。”。1 于清越溪女云:“妾家基业薄,空有如花面。嫁尽绿窗人,独 自盘金线。”。”这些贫女容貌颇佳,又擅长女工,却均遭遇世俗婚姻观念的鄙薄。以致邵谒 寒女行有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之叹。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刘道济幽窗梦 载: 光化中,有文士刘道济,止于天台山国清寺,梦见- - k - 子,引生八,窗下有侧柏树葵花, 遂为伉俪。复频于梦中相遇,自不晓其故无何,于明州奉化县古寺内见一窗侧柏葵花,宛 是梦中所游有一客官人寄寓于此室,女有美才,贫而未聘,近中。疾,而生所遇,乃女之 魂也。1 光化( 8 9 8 - 9 0 1 ) 是唐昭宗李晔的年号孙氏此书记载的唐末五代轶事遗文,可资考证当时 风俗。太平广记卷四三三亦有类似记载,崔韬馆于滁州,夜有女子前来自荐: 愿君子无所怪,亲父兄以畋猎为事,家贫,欲求良匹,无从自迭,乃夜潜将虎皮为衣。 知君子宿于是馆,故欲托身,以备洒扫。前后宾旅,皆自怖而殒妾今夜幸逢迷人,愿察斯 志2 ” 综合以上材料,可以认为有美才的少女因为贫穷的缘故而无人聘娶在中晚唐是一个较为普遍 的现象。其原因乃是财婚风尚在社会上的流行。 唐代财婚风尚造成了贫穷的有美才的少女难嫁的社会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有美才的 贫女出嫁之难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难嫁是指难以通过正常的步骤嫁一个好人家而 不是没有选择地随便出嫁。元稹( f c 九九诗云:“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把将娇小女, 嫁与冶游儿。”。”说明女方没有妆奁也能嫁出去,但是这样的出嫁形同卖女,与正常的婚姻 8 有着较大的区别。 第二节贫女诗产生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 财婚风尚盛行于整个唐代。这意味着难嫁的贫女一直是唐代社会的现实存在。但这种存 在不大为初盛唐的诗人们所注意。而到了中晚唐尤其是晚唐,贫女难嫁这种社会问题被许多 诗人写入诗歌,而且诗人多以贫女自况,将贫女难嫁的人生体验作为寄寓自身遭际的象征本 体。对这种现象要结合唐代士人的生存现状和文化心态的变化去理解。 初盛唐时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整个社会充满了青春活 力。尤其在武后朝之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庶族阶层获得了仕进之途,更加激发了 社会各阶层的士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这一时期的士人们的文化心态是乐观、自信、自豪, 而且他们确实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诗歌创作显示了强烈的热情和豪 迈的气势,内中不乏积极介入社会的努力,不管是四杰、陈子昂,抑或是王维、李杜,诗歌 之中都蕴含着少年的壮志。于是我们读到了李白那自我膨胀、自我夸大的抒情自我形象,杜 甫沉郁悲愤的政治化社会化的自我形象。逮至中唐,士人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还是豪兴 朱减,活跃在诗坛的韩白两大诗派就是以重视功利而著称,士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政治作为能 为大唐的中兴起到作用,甚至诗歌创作也被看作有补于时政的社会行为。但是中唐士人显然 不像初盛唐士人那么兴高采烈和跃跃欲试,身处朋党之争和宦官干政的政治夹缝中的他们的 文化心态之中含有浓重的消极成分,归隐心态、怀i r , b 态、空幻心态和避祸心态开始浸淫他 们的诗歌。财婚风尚所导致的贫女难嫁的社会现象在初盛唐的士人们的眼中无关国运盛衰的 大局加之他们大感才华将见用于时,在人生体验上与贫女难嫁的悲哀难以形成共鸣,因而 在采择诗料时就容易对这种社会现象忽视或漠视。中唐以贫女为题材的诗歌开始出现,但从 难嫁角度来写的比较少见。孟郊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是唐诗中首见的以贫女为题的诗, “蚕女非不勤,今年独无春“主要是以贫女无春比喻他应试不第。施肩吾上礼部侍郎 陈情中“贫女如花镜不知”则是承袭以貌比才的抒情模式。自居易在 秦中吟十首议婚 中首次把贫女的婚姻问题拈出,直面贫女难嫁这一社会现实。作为一个“身是谏官手请谏 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稗补时缺,而难于指言者,辄歌咏之“”1 的诗人,此诗命 意的核心是对执政者加以讽谏写实之中蕴含忠臣良言难迸的寓意”“。自诗对于贫女难嫁主 要从社会视角去观察,与诗人个人的生存现实和心灵体验还没有多大联系。 晚唐士人不如他们的前辈幸运,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险恶,心理所受到的打击更加 9 严重。从诗歌创作可以看出。韩自两大诗派到了长庆、宝历年间已经渐渐式微,这标志唐代 士人重视事功、进取入世的政治热情正在慢慢萎缩。大和九年( 8 3 5 ) 甘嚣之变的发生对士 人的影响尤其巨大,陈寅恪将之称为研究唐代中晚之际士大夫身世之最要关键“。事变 之后,删党和士宦大族进一步控制了政权,中小官吏和寒族微门备受压制。酋先是科场的竞争 异常激烈,据清徐松登科记考的统计:成通年间,凡十三举,每年及第约二十人左右, 总计登进士第者不到四百人。”。1 不仅录取得少,而且舞弊、请托等不良风气蔓延于晚唐科场, 大量的英才因为出身寒门而遭到排斥。据王谠唐语林:成通中以前,“牛、孔数家凭势力, 每岁主司为其所制。”大中七年( 8 5 3 ) ,中书舍人知贡举摧瑶“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 榜出,率皆权豪子弟。”1 对这种情况毛汉光有一段精彩的分析: 在某种程度上科举出身成为士族与小姓在八仕与升迁的圈内竞争中,取得仕宦优势的一 块重要砝码科举制度只是选拔了寒素阶层极少数的拔萃、荚彦进入统治阶层。对于绝大多 数寒素阶层的人来说,取得科第仍极为困难,寒素八仕后仅凭科第而获得好升迁,亦是困难 重重就唐代总的情况来看,科举出身者6 9 是士族,13 是小姓,1 8 是寒索。也就是说科 举对寒素阶层的影响甚微,反而是士族利用科举而延长了其统治地位的不寰,” 因此罗隐虽然“恃才忽膀”,却“一第落落”“,十次科举不第,愤而赋东归诗日:“仙 桂高高似有神,貂裘敝尽取无因。难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1 胡曾亦有咏史下 第诗曰:“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从这些牢骚语中可以体会寒门士人仕进 无途的悲哀。而科举是寒素阶层改变自身命运的最重要途径王定保唐摭言在总结科举 历史之时十分感慨: 殊不知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 禄失之,其族绝矣”7 1 而且,“中晚唐进士出身在诸色出身中仕宦尤为俊捷,多历次清官、清望官,进士科出身逐 渐成为宰相等清望官的主要后备人选”3 。统观唐末的重要作家他们多是沉沦下潦的寒 士,而少有位居显宦者。在政治溻乱、党派倾轧的时代,士人们的入世理想变得如梦一般遥 不可及,他们的事功观念和济世豪情蜕变成为自怜自伤的悲愤和无奈,形之于笔的多是抒发 幽情孤绪、雕章琢句的篇章,这种精神上退居自我的书写策略和选择客观上使士人对民间和 世俗的亲近感增加,在选择诗料的时候把视野投向民间百姓的生存现状的可能性增大。贫女 容貌娇好女工优美却因为财婚风尚的缘故迟迟不得出嫁的那种悲凉心境和士人才华横溢, 空有报国热忱却因为时政混乱而无法施展抱负的悲凉心境恰恰构成了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 士人们在寻找可以寄寓自身遭际的致征本体的时候很容易在这种关系中发现“同是天涯沦落 1 0 人”的知己之感,并将这种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丁是贫女和无法得志的士人的形象在 诗中台而为一,水乳交融。总而言之贫女与寒门士人共同的生存境遇和生存体验是贫女诗 在晚唐应运而生的内在的心理原因,财婚风尚对贫女的不公正与科举腐败、政治黑暗对寒门 士人的不公正是贫女诗产生的外在的社会原因。 第三节贫女诗的写作模式和风格特点 探讨了财婚风尚与中晚唐贫女诗的创作之间的关系之后,有必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 析,以求透视贫女诗的写作模式和风格特点。先看薛逢的贫女吟: 残妆满面泪阑干,几许幽情欲话难云髻懒梳愁拆凤,翠蛾羞照恐惊鸾南邻送女初鸣 珊,北里迎妻已梦兰惟有深阉憔悴质,牟年长凭绣床看” 清钱牧斋评此诗日:“此伤不能见用以贫女自况也。谓世尚小人而君子难进犹世尚财不 尚美。”“0 1 考察薛逢身世,他虽于会昌元年( 8 4 ) 中进十却屡次因为文才高而见忌于人, 以致终生仕途不能显达。唐才子传说他“恃才怠傲“4 ”,岂不知“怠傲”的背后正是才 美而被压抑的悲愤! 钱氏抓住了此诗的肯綮之处,“贫女难嫁,但残妆满面,无限幽情,有 难以诉人者”“,人生而贫穷并不是他自己的过错,但他必须为贫穷付出相当的代价。在财 婚风尚的笼罩f ,贫女只好跟睁睁地看着南邻北里的同龄人风光地出嫁,生儿育女,得享人 生之大伦。诗人才美遭忌,眼看着刘璩、王铎之辈一一高升。贫女之泪正是大志不得申的穷 士之泪。薛逢此诗的名气不大,与笔法粗疏、描摹不生动有关,严羽批评他“最浅俗” 4 3 3 0 再看李山甫的贫女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当年未嫁还忧 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何光远鉴诚录说此诗“天下称奇”“”,可见此诗影响较广。诗以贫女难嫁作比,抒发了 诗人空有才华却求告无门的感时怨世的情阡。诗歌对于“人间信红妆”的世风十分不满,又 感到无可奈何。由于对贫女的心理和情态的描摹更加委曲细腻,此诗的感染力较薛逢诗更加 强烈。李山甫的身世遭遇颇为不幸,司空图称他为“天才李山甫“( 偶诗五首) ,但屡 试不第,于是满腔悲凉化成一身戾气。北梦琐言草贼号令公说他“以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重难点解析浙江省龙泉市中考数学真题分类(位置与坐标)汇编章节训练试卷(附答案详解)
- 某建材市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制药行业研发流程优化方案
- 2025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生态修复综合研究报告
- 2025年创新药物研发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深度解析报告
- 综合解析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审定版附答案详解
- 咬合力修复体技术发展趋势-洞察及研究
- 电竞公司费用控制管理细则
- 注册电气工程师综合提升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AB卷
-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2022新能源光伏电站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
- 2024智能变电站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部分
- 奶茶店饮品制作手册
-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考试题库(含答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单元复习课件
- 酒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2022版)
-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全册专项知识点梳理归纳字词、文言文、古诗词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测试
- 2024年保定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