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ii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备课提出了新要求, 然而备课的现状不容乐观, 以至于影响了课堂 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所以, 极有必要加大对备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 究。本文从理清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新走向出发,尝试性的提出备课的内涵、组成、意义、 发生过程及其与教学的关系等, 为备课实践提供解释和指导; 研究还针对中小学教师备课现 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文章共分 5 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唤起教育工作者对备课本土研究 的重视;以及在现状分析中探索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改善教师 的教学现状。 第二章尝试性的理清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新走向,主要从备课的内涵、价值、过程、评 价等方面对备课做出了粗浅的探讨。本文认为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建构和创造的选择过程, 是教师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主动对教材、课程资源等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逻辑结构等 特征,对教学方法等种种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施的可能因素进行采取、提炼、组合和建构,以 使教学目标顺利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的思维和行动的过程; 这部分还分析了备课与教学设计 的关系,探讨了备课的意义和备课的过程。 第三章讨论了中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际调研, 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 能认同新课程理念, 但未能落实到备课行动中;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还存在设计太空泛以及 理解三维目标不到位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存在重教而轻学、 忽略设计检验教学目标 是否达成以及预设模式化等问题;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方面忽略了学科中不同层面的育人价 值;集体备课积极性不高以及资源利用不当、备课质量管理注重形式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影响因素分析,大致可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来考 虑。从外部看,主要是国家课程主导性过强、学校行政的不当干预、繁重的教学工作、非均 衡的备课资源等影响了教师的备课;从内部看,主要有教师的认识、思维、知识基础以及情 绪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就备课现状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主要从内外两方 面提出建议,外部方面主要从实践备课培训模式、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创设教师备课 的环境以及发挥教师备课评价功能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支持; 内部方面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 认识、 积累备课的知识基础、 培养教师备课中反思的能力以及改善教师备课的操作方法来提 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备课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本着对本土研究的重视,笔者尝试性的 对备课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关键词:备课;集体备课;选择关键词:备课;集体备课;选择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iii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ing preparation, but the status of preparation is also worrisome that affecte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preparation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necessary to pay great attention on teaching preparation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give teaching preparation a new meaning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its content, composition, value and so on, try to explore an integrated, operational prepa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mak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teaching preparation practices. there are 5 part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chapter. it discussed the purposes and make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re to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teaching preparation research, explore an integrated and operational theory, and mak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prepar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tries to sort out the new trend of the teaching preparation on the context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give it a new meaning, teaching preparation are constructive processes that teacher integrated many factors into his teaching decisions and put the decisions into pre-class practice, thus make a success in his class. this part also put forward opinions of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ructional designs and teaching preparations. make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preparation, both for instruction and for self.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ation, we suggest teaching preparation is a mutual unity of decision-making and actio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preparation problems exis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rough practical research w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oncept of teaching preparation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action of preparation; overlooked the role of guiding goal; ignored the students status in the study; neglecte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teachers group; neglect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 value; improper teaching resource selection and the unsatisfied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prepar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chapter iv analyze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an generally be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dominant national curriculum, the interven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workload, instruction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s; understanding, thinking, knowledge base, as well as emotional factors are the main internal factors. chapter v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eparation. teacher training,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the cre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for teaching preparation are outside supportive measures;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iv belief establishing, accumulation of the knowledge base are inside supportive measures. teaching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eaching process, this paper want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researchers toward teaching preparation and trying to carry out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key words: teaching preparation;teaching group preparation;constructive process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v 目录目录 1 1 绪论绪论 . 1 1 1.1 研究的缘起 . 1 1.2 备课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1.2.1 通过研究唤起对备课本土研究的重视 . 2 1.2.2 探寻一种综合的、实用的备课理论 . 2 1.2.3 探索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 . 2 1.3 研究综述 . 3 1.3.1 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 3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6 1.3.3 文献总结 . 8 2 2 备课的理论解析备课的理论解析 . 1010 2.1 理论基础 . 11 2.1.1 选择论基础 . 11 2.1.2 知识管理理论 . 12 2.1.3 群体动力理论 . 14 2.2 备课的内涵 . 16 2.2.1 概念辨析 . 16 2.2.2 备课的定义 . 18 2.3 备课的意义 . 19 2.3.1 好的备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9 2.3.2 好的备课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19 2.4 备课的发生过程 . 21 3 3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的问题透视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的问题透视 . 2424 3.1 新理念未能落实到备课中 . 26 3.2 目标设计中的问题 . 27 3.3 教学过程设计中的问题 . 29 3.4 忽略了学科中不同层面的育人价值 . 32 3.5 集体备课的合作性不高 . 33 3.6 备课资源利用的不当 . 34 3.7 学校备课管理注重形式 . 36 3.8 备课现状调查总结 . 38 4 4 中小学教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寻中小学教师备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寻 . 4040 4.1 外部因素 . 40 4.1.1 国家课程主导性过强 . 40 4.1.2 学校行政的不当干预 . 40 4.1.3 封闭的“个人主义” . 41 4.1.4 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 . 42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vi 4.1.5 非均衡的备课资源 . 42 4.2 内部因素 . 43 4.2.1 备课中的不当认识 . 43 4.2.2 学科教学知识的薄弱 . 43 4.2.3 备课中不当的思维形式 . 44 4.2.5 负面的情绪 . 44 5 5 提高中小学教师备课水平的对策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备课水平的对策研究 . 4646 5.1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支持性条件 . 46 5.1.1 实践备课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备课水平 . 46 5.1.2 发挥备课评价功能,引领教师备课方向 . 47 5.1.3 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集体备课有效实施 . 49 5.1.4 提供一定条件,创设教师备课的外部环境 . 51 5.2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备课水平 . 52 5.2.1 树立正确的备课认识 . 52 5.2.2 积累备课的知识基础 . 52 5.2.3 提高教师对备课的反思能力 . 53 5.2.4 改善备课的操作方法 . 5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5959 附录一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备课问题和对策研究”访谈提纲“中小学教师备课问题和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6161 附录二附录二 “中小学教师的备课现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的备课现状”调查问卷 . 626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464 致谢致谢 . 656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2001 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 改革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结构的改革强 调课程的综合性,要求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的实施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改变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作的能力” 。这些新要求必然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相应地转变。作为教学工 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备课从理念到行为也必然作出应有的变化, 以改变传统备课中存在的诸多 弊端。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对备课的目的、内容、方式和备课的主体都产生了新的需求。 然而, 通过翻阅教师教案以及与教师的访谈和调研, 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现状并不 令人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备课观上,教师虽然认同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理念,但 实际的备课操作却常常是另一套,即理念没有内化为行为,理念与行为相脱节的现象严重, 三维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在备课资源开发上,教师备课多以教材为中心,单纯依赖教材而 缺乏开发利用其它资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备课形式上,学科集体备课未能有效落实, 内容单一,缺乏真正的合作和交流。在备课管理上,学校备课管理重形式而忽略内质,对 备课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教案,注重教案书写的美观、页面的整洁和一定的数量,造成了教师 对备课认识上的异化。有学者调查发现,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 20%的精力用于钻 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如此本末倒置,令人心惊。在备课 能力训练上, 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教师的备课难以最大限 度地提高并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对备课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寻:在备课内容上 实现从“备学科知识”到“备培养完整人格”的转变;在备课目的上实现从“传知”到“育 人” , “利他”到“互利”的转变;在备课主体上实现从“教师个人”向“教师共同体”的转 变; 在备课方式上向研究型备课转型, 这样才能体现新时期备课的生命性、 系统性和整体性, 推动课程改革的整体实施。 陈伟国面对教师备课的一声叹息j人民教育,2002(9):4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2 1.2 备课研究备课研究的目的意义的目的意义 1.2.1 通过研究唤起对备课本土研究的重视通过研究唤起对备课本土研究的重视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 是实践中的作战方案, 如果用冰山理论来解释课堂教 学和备课关系的话,露出水面的冰山是课堂教学,而水面以下的却是备课。作为教学中至关 重要的一环, 备课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教育界前辈陈桂生曾撰 文写道: “如今,尽管厚本薄本的教育学 、 教学论 、 课程论著作层出不穷,教育论 文成堆,而像备课这样每个教师的日常工作,却已经在教育研究的视野中淡出了。 从而使备课研究,缺少充分的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从我国有关备课的研究现状来看, 大多见于一线教师的经验汇总,或是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著作中零散的备课探讨,在理论 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虽然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欧美国家的教学设计理论, 其坚实 的心理学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备课的研究, 但由于缺乏大量的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 研究的支持,加上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诸如逻辑起点错位、解释力不够、只提 供教学设计的流程,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等多种缺陷。因此,本土化的备课研究就显 得十分必要,通过对本土备课的研究,促进教师更好的备课。 1.2.2 探寻一种综合的、实用的备课理论探寻一种综合的、实用的备课理论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探寻一种综合的、实用的备课理论。备课涉及教师的课程观、教学 观、学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自我、改善教学环境、师生关系处理等,同时还涉及课堂教 学设计的决策思维。它是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从 备课入手比直接从课堂教学本身入手更有“治本”的效果。长期以来对课堂教学的综合研究 特别是备课的研究十分薄弱,有关备课的内涵、备课的价值、教案编制、备课评估管理等理 论问题缺乏系统研究, 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迫切需要一种整合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备课理论, 来指导教师的备课实践。 本文旨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新走向, 尝试性的提出备课的内 涵、组成、价值及其与教学的关系等,探寻一种综合的、面向实践的备课理论,为备课实践 提供解释和指导。 1.2.3 探索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探索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果仅仅从课堂实施环节来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不对为 课堂教学设计的备课进行研究, 不对备课的策略进行探讨, 就极易使课堂教学产生低效甚至 无效的现象,进而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备课 的现状来探索提高备课有效性的策略,以优质备课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陈桂生 “备课”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7(2):57-62 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构想 eb/ol 2002-4-1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3 1.3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基本情况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备课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从研究涉及的 内容来看,有的从教学内容方面对备课进行了研究,有的从备课形式方面对其进行了探索, 还有的从备课管理方面对备课做出了探究;二是从研究涉及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一线教师、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教研员、教育学者专家等三支队伍。 从备课研究涉及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从教学内容、备课形式、备课方法、备课管理和备 课中教学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 教学内容的研究 此类研究成果较多,但实质内容大同小异,重复较多,多为微观的、结合学科进行的备 课内容探讨。一是从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对备课进行的研究,如沁园春 长沙备课 札记(李瘦竹,2007)、让“理所当然”之美真如其然搭石备课一得(李赠华,2007)、 “思君不见”的“君”之辨峨眉山月歌备课札记(魏清,2006)、浙江教育出版社编 著的小学备课大全 、 小学语文教师手册等就属此类,这类研究都是以教学大纲和教材 为主要线索,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主要范围,着重介绍学科的知识点,为教师的备课提 供方便。 二是从一节课案例的汇编形式对备课进行的研究, 如 人民教育 编辑部编著的 优 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三是从备课中的作业设计内容来研究备课,如骆莎结合语文学科探讨 了多样化作业开发的过程 ,车肖华在新课程的视角下对化学作业设计的特征、形式以及资 源利用等方面做出解读 ,肖川主编(2007)的名师作业设计经验以经验汇编的形式对 作业的设计做出了整体解读。总的来说,这类研究强调学科内容的解读,强调对学科内容的 某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于适应性的处理教学内容。 2. 备课形式的研究 有关备课形式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有关备课活动形式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在集体备课中的问题,2005 年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集体备课的文章,就集体备课 问题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讨论,如“集体备课应突显个人钻研” 、 “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 、 “理性的审视集体备课” 、 “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 ”等等,而之后许多研究者也 就这个问题展开多方面的讨论, 比如陈桂生就集体备课制度的由来、 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 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李国华从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功能定位、价值目标、主要任务等进 行了理性审视;有些研究者从集体备课的亲身体验出发,对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集体备课 组织形式、集体备课的制度、集体备课的模式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中国教育学会 十一五规划项目的“教师集体备课四度调整策略研究”、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 骆莎信息化环境下多样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 车肖华高中化学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 陈海琴,瞿梅福教师集体备课四度调整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59-6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4 软资源的整合”、小学数学集体备课的几种有效模式(卢卫芳,2008)等等。 有关备课形式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有关备课的体现形式的研究:有学者从教案是什么、 教案有何价值、教案应当怎样编制与怎样评估管理的问题来探讨 “教案问题” ;还有学者 从教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备课的改革;另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备课多样化的体现形 式,比如“电子教案初探” (刘凤刚、王海艳,2007) 、 “零教案的实践与认识” ( 唐先成, 2006)等等。 3. 备课方法的研究 一些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备课方法进行了探讨,比如周发增(1994)在普通教学 法中单独辟一章节“教学计划的编制” ,从备课的意义、教案编制的程序以及教案的运用 等方面探讨应该如何备课;刘舒生主编(1990)的教学法大全中从备课应具备的基本观 点和基本要求方面探讨了备课的方法;邱学华(1996)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手册中从怎 样安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编写教案的角度对备课的方法做出了解读;杨春生主编(2001) 的备课技能训练指导从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角度对备课进行了研究;华祥从系统论研究 的角度提出系统备课法, 认为系统备课法是以教育教学内容、 教师与学生以及社会现实中所 普遍存在的某些功能和行为的相互关联性为基础, 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和观点来充分地、 合理 地配置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内容, 进行编制教案的目的和行为的方法。 他从系统备课法在科 学方法中的地位和功能、 系统备课法的运用技术等方面对系统备课法做了一系列的阐释。 有 些教研员从教材综合性的研读来探讨备课, 比如王庆华和肖晓燕从综合性学习单元在教材中 所处的位置和学习目标来探讨备课活动的建议;还有的教研员从校本教研的角度对集体备 课进行了研究,比如夏玉成等(2009)的校本教研中的“新集体备课”的实践与启示 、 王玮光(2006)的高中新课程:基于模块教学的集体备课 、张锐等(2007) 差异备课, 多轮研讨让集体备课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等等, 这类研究都侧重于备课方法上的指 导。 4. 备课管理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备课质量管理的研究逐渐出现。陈算荣认为建立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是 解决当前备课质量问题的需要,是转变备课观念、优化备课行为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 长和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质量实施“减负增效”的需要。王学峰和李双成(2007)从客 观量化备课质量评价方面做出了探讨,备课质量评价首先要确定影响备课质量的主要因素, 然后对这些主要因素在备课质量中的权重进行量化评分, 再对教师的备课质量进行合理的评 定; 李仁华通过对现行备课制度的分析来研究学校的备课管理制度; 瞿梅福和朱雅萍 (2004) 从集体备课的活动、评价、教案和归档等方面进行了备课管理的研究;施荣生(2005)则从 陈小鹏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软资源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7 章德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案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牛振乾 “教案”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庆华,肖晓燕人教版高年级下册大综合性学习备课手记j江西教育,2009(1):63-65 陈算荣优化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李仁华现行学校备课管理制度利弊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4):36-3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5 合作备课制度方面探讨教师的备课管理等等。 5. 备课中教学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信息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为教师及研究者带来了硬件上的 大力支持,关于备课中教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教学设计” (周莹,2005) 、 “网络环境下基于专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设计” (林铭,2009) 等。 在组织层面上已开发并初具成效的备课系统有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 科利华网络备课系 统、 中基备课系统等等; 从个人层面来看, 一些教育技术学学者也设计开发了许多应用成果, 如欧阳竟成(2001)的“基于内联网的教师集体备课系统” 、李贵辉(2006)的“基于 web 的在线备课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等等。 从备课研究的主体来看,主要有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专家学者三支队伍: 1. 一线教师的研究 一线教师对于备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和对备课活动形式的研究,侧重在教 学内容知识点的解读和分析,这部分研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四个学科教师的研究相 对较多。 2. 教研员的研究 这一支队伍主要是各地市、区县教研室的教育教学研究员,在参与到课堂研究、分析备 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方法上的建议和指导, 思考和研究的层次较一线教师高, 关注一学 期、一个学段的整体综合性的研究,侧重于中观层次上的指导。 3. 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 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是在理论层次上对备课进行研究,如对备课理论知识的研究、备课 管理的研究等等。在备课理论研究者中,大部分人关注的是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欧美教学设计理论因其带有坚实的学习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我国受到关注, 它重视学生内部心理结构的分析, 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 觉能动性, 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等等, 为我国的备课研究 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指导作用。 具体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翻译了众多教学设计 著作、 引介了不少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比如台湾淡江大学教育科技学系及研究所的徐新逸 教授和施郁芬教授合作翻译了多媒体教学设计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祖忻教授翻译引进了 凯勒(keller j.m.)的“arcs(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satisfaction)动机设计 模型” 、还有学者引进了迪克和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肯普的过程设计模式等等。二是 进行了教学设计的自我探索,1987 年外语电化教学刊登了第一篇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 文章, 标志着我国教育学者对教学设计探索研究的开始。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钟启泉 (1987) 的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 、严荣毅(1988)的试析教学设计中的不确定 因素 、李克东、谢幼如(1992)编著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麦曦(1996)的教学设 计的理论和方法 、皮连生(2000)主编的教学设计 、盛群力主编(2005)的教学设计 等等。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6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仅就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欧美国家没有以“备课”为指称的研究, 主要研究的是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 。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还未能达成一致, 加涅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作出安排”(加涅,1999: 23);狄克与 凯瑞(dick 31(2):7-1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备课现状和对策研究 8 学被逐渐应用于教学设计,然而有调查说这个时候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相当小 (dick,1987;gustafson,1993),而主要影响是80年代兴起的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许多研究 者开始转向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dick,1987;shrock,1995)。90年代,行为技术运动 (performance technology movement)扩大了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许多教学设计者开始更 仔细的分析行为问题的原因, 有研究者指出非教学的解决办法, 比如改变环境中的刺激系统 来解决问题(dean,1995)。90年代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建构主义逐渐被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他人的帮助, 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 获得的。当时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 供了工具,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学习者、 媒体和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它的步骤一般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 习、设计协作的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和设计强化练习。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建构 主义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有柏金斯(perkins)的五要索学习环境、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等等;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上,有亚伯和李崇(s.abel 31(2):7-14. 7perry, n.e., walton. c., calder, k. teachers developing assessments of early literacy: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project j.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1999, 22( 4):218. 8tiffanya, koszalka, jeroen breman and malenak. moore. sharing lesson plans over the world wide web: important components 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2 (1999): 143-151. 9willis. j. the maturing of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al design: some basic principles that can guide practice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1,40 (1-2): 3-6. 10schulman, l.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vol.15, no.2, 4-14. 11sergiovanni, t. j. collaborative cultures&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principle leadership .2004, 5 (1):49. 12陈桂生 “备课”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7(2)57-62 13陈桂生教师集体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2(4):33-35 14陈桂生 “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40-41 15陈桂生 “中国的教研组现象”平议j南通大学学报,2006(12):1-4 16陈桂生也谈备课j内蒙古教育,2003(1):13-15 17陈伟国面对教师备课的一声叹息j人民教育,2002(9):46 18陈海琴,瞿梅福教师集体备课“四度调整”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1)59-61 19陈小鹏从“集体备课”管窥“教学软资源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7 20程良宏,李雁冰教师的课程批判力及其生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高电压试验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9Z-11E-Octadecadienoyl-CoA-9Z-11E-Octadecadieno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保险金融资格考试科目及答案
- 保险代理人分级考试题及答案
- 高桥村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高校无人机培训课件
- 高志谦课件教学课件
- 高尔夫球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养老机构入住护理、风险评估表、计划表、记录、告知书等健康档案护理记录模板
- 汽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课件
- 《健康评估技术》课件-7.《发绀》
- 初中生如何应对学习上的压力和焦虑
- 督灸技术课件
- 《分析化学总复习》课件
- 《生物试卷分析》课件
- JB-T 4149-2022 臂式斗轮堆取料机
- 皮肤科常见疾病瘙痒症护理的课件
-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第2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应知应会参考题库3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