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追忆流失的空间——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初探.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追忆流失的空间——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初探.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追忆流失的空间——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初探.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追忆流失的空间——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初探.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追忆流失的空间——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 。 本雅明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在 八十年代后期的 “ 文化热” 期间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以往, 本雅明最能引起中 国学界共鸣的主要是他作为“ 文人” 的形象、 独特睿智的文风以及机械复制、 翻 译等理论。 西方学者更早注意到城市生活在本雅明思想中所留下的印记, 他的几 部作品早已成为西方研究都市文化的理论经典。 本文尝试在本雅明的城市生活经 验和他所提出的若干文化研究的主题之间建立联系, 揭示现代西方工业化城市的 生活背景对文化研究的重大影响。 引言交待了问题的由来和全文的思路。 在第一章中, 对本雅明笔下几个最重 要的城市一柏林、 莫斯科和巴黎一进行了逐一的梳理, 突出这三个城市各自 不同 的文化特征。 第二章分析了本雅明城市文化理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 指出正 是非连续性的历史观和把世界空间化的倾向使本雅明热衷于在笔下用各种独特 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城市的寓言空间。 第三章着重分析本雅明从城市生活中所得出 的几个文化研究的主题, 点出这些主题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 结语概 括了 本雅明城市文化研究的主题是对现代性的思考, 并指出他的城市文化研究对 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l : 城市文化意象寓言现代性 ab s t r a c t w a l t e r b e n j a m i n , t h e g e r m a n c u lt u r a l c r i t i c ,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f a m o u s w r i t e r s o f 2 0 t h c e n t u r y . h e c a m e i n t o v i e w o f 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 s d u r i n g l a t e 1 9 8 0 s a n d w a s m o s t r e c o g n i z e d a s a m a n o f l e t t e r s . h i s u n i q u e s t y l e o f w r i t i n g a t t r a c t e d m a n y p e o p l e a n d h i s t h e o r i e s a b o u t g e r m a n t r a g i c d r a m a a n d t r a n s la t i o n w e r e w i d e l y d i s c u s s e d i n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i a . b u t t h e w e s t e r n s c h o l a r s n o t i c e d t h e t r a c e o f c i t y l i f e i n b e n j a m i n s t h o u g h t s e a r l y . s o m e o f h i s b o o k s h a v e b e c o m e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a n t r e f e r e n c e o f u r b a n c u l t u r a l s t u d i e s . t h i s a rt ic l e i s a i m e d t o s h o w t h e o v e r w h e l m i n g i n fl u e n c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 c i t i e s o f m o d e m w e s t t o w a l t e r b e n j a m i n s c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c h b y b u i l d i n g a k i n d 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p b e t w e e n h i s c i t y l i f e a n d s o m e s u b j e c t s o f h i s c u l t u r a l s t u d i e s t h e o r i g i n o f t h e q u e s t i o n a n d i t s t e n t a t i v e s o l u t i o n f r a m e c a n b e f o u n d i n t h e s h o r t i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 f i r s t c h a p t e r b r o w s e s t h r o u g h t h e t h r e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i t i e s f o r w a l t e r b e n j a m i n a s h e d r e w . a n d s p e c i a l e m p h as i s i s g i v e n t o t h e d i ff e r e n t c u l t u r e a m o n g t h e m .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a n a l y s e s t h e h i s t o r y v i e w a n d m e t h o d o lo g y b e n e a t h b e n j a m i n s t h o u g h t s o n u r b a n c u l t u r e . i t s h o w s t h a t i t i s t h e h i s t o ry v i e w o f u n c o n t i n u it y a n d t h e t r e n d t o s p a t i a l i z e t h e w o r l d l e a d t o b e n j a m i n s a l l e g o r i z e d c i t y f u l l o f i m a g o e s . t h e t h i r d c h a p t e r d i s c u s s e s s o m e s u b j e c t s o f b e n j a m in s c u l t u r a l s t u d i e s a n d t r a c e s t h e m b a c k t o h i s c i t y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 t h e e p i l o g u e c o n c l u d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b e n j a m i n s r e s e a r c h . k e y w o r d s l : u r b a n c u l t u r e i m a g o a l l e g o ry m o d e rn it y 引言 作为2 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本雅明的魅力哪怕是在那一小群杰出人物 中间仍然显得独特。 在其作品中, 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几乎所有社会、 政治、 思 想和文化的重大问题和潮流都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回应。 他自 觉抵制自己的作品 被分类的命运, 终其一生都拒绝对任何一种文体或知识领域宣誓效忠, 由此形成 了灵活多变、极具内在张力和包容性的独特文风。 正因为如此 现有的分类体系对本雅明本人正像对他的作品一样无能为力, 汉娜 阿伦特在为她所编的英文版本雅明文集 启迪 一书撰写的导言中, 概括 了这种情形:“ 他是极其博学的,但他不是一个学者: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文本及 其解释, 但他不是语言学家: 他不是对宗教而是对神学以及把文本神圣化的神学 式解释所吸引, 但他不是神学家, 他对圣经不那么感兴趣; 他是一个天生的作家, 但他的最大雄心是创作一部完全由引文构成的著作;他是第一个翻译普鲁斯特 ( 与弗朗兹 . 赫塞尔合作翻译) 和圣琼 . 佩斯的作品的人, 此前他还翻译了波德 莱尔的 巴黎风情 ,但他不是翻译家;他撰写书评,写了一系列关于活着和已 故作家的论文, 但他不是文学批评家:他写了一部论述德国巴罗克戏剧的著作, 还留下了一个关于1 9 世纪法国的未完成的宏大研究, 但他不是历史学家, 等等。 ” i 本雅明那种罕见的深奥、 犀利、 广博和跳跃性的思维和文风使人着迷, 这为 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起点, 但同时也为我们对他思想的理解和深入把握 设置了障碍。 研究本雅明的思想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笔者所选取的是他对城 市文化的研究。 “ 城市” 在本雅明的著作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如此重要, 以至于他的一位传记 作者把他一生的作品都归结为“ 他对自 己 所生活的城市的渊源的反映” “ 。本雅 明一生写下了大量与城市有关的文章, 涉及众多的欧洲城市: 柏林、巴黎、莫斯 科、 那不勒斯、 魏玛和马赛等等。 本雅明的城市文化研究在他整个思想中占据着 重要的位置,因此也成为我们理解他主要思想的一把钥匙。 本雅明城市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已经使他的相关著作成为西方都市 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吸引了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的众多研究者。 他在城市文 化研究中所得出的若干文化主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独特而持久的灵感源泉, 那种“ 内向、曲 折, 有时甚至乖僻的分析模式使得后现代作家仍然把视线投向本 雅明的作品” 3 。 就本雅明的城市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最早发掘其意义和背景的是汉娜 阿伦 特和苏珊 桑塔格等人。阿伦特在对本雅明笔下的 “ 游手好闲者”进行分析时, 指出这个形象反映了巴黎的独特文化, 即这个城市是唯一一个能让步行者舒适漫 游的城市, 是波西米亚人的天堂。 在巴黎的生活经验对本雅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桑塔格也注意到了“ 城市” 在本雅明作品中的地位, 她对此研究的最大成果在于 指出了这一现象的方法论依据,即世界空间化的倾向。 本雅明正是用“ 城市” 这 样一个寓言空间容纳了他所有的历史回忆和文化意象。 此外, 对本雅明的城市文化研究理论还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是对本雅 明从城市文化研究中所得出的某些文化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在新的历史环 境下赋予其新的内容, 甚或由此得出若干新的文化主题, 另一个方向是借鉴本雅 明城市文化研究的分析模式和方法, 把它们运用到对不同城市的文化和相关文本 的阅读中去。 当然, 这两种方法也不是截然对立的, 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相互交叉。 就前一个研究方向而言, 最具代表性的是雷蒙德 威廉斯对“ 大众” 的阐发 和杰姆逊对“ 怀旧” 的分析。 这两个主题都是本雅明从城市文化研究中提炼出来 的重要文化主题, 经过后来的这两位理论家的发展, 己经成为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话题。 而理查德 里罕在 文学中的城市一书中, 循着本雅明的足迹, 从 “ 启 蒙时代的伦敦”一路说到 “ 后现代的洛杉矶” ,此外,对本雅明所涉及过的中产 阶级价值和怀旧 等问题也多有独到的见解。 在亚洲, 约翰 菲利普等人把本雅明 在城市文化研究中所得出的若干主题, 运用到对后殖民主义时期东南亚地区的都 市化进程的研究中去,提出了许多新的假设。 而在中国, 本雅明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建筑学或社会 学的研究角度。 陈平原深受本雅明的启发, 把“ 历史记忆” 与“ 文学想象” 作为 都市文化研究的重点。 而作为本雅明作品最早的中文译者之一, 张旭东在近年来 的研究中越来越偏重于用本雅明的城市文化研究方法来解读城市文学, 主要涉及 对上海各历史时期的文学解读, 把现代城市意象还原到具体的社会、 经济、 政治 和文化矛盾中去理解, 从而强调出 现代都市体验对现代性经验的塑造作用。 比 较 而言, 李欧梵的 上海摩登一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 9 3 0 -1 9 4 5 一书则是对 本雅明的城市文化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视野更开阔、 规模更庞大的效仿。 该书以都 市文化为题, 涉及百货大楼、 咖啡厅、 公园、电影院等有形建筑,以 及由此带来 的文人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的改变, 更讨论了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影像与文 字、身体与城市等一系列有趣而复杂的问题。 第一章本雅明笔下的城市文化 在本雅明所写过的众多城市中, 最重要的莫过于柏林和巴黎, 前者是他的家 乡, 后者是他流亡生涯中长期居住的地方。 此外, 莫斯科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 位, 尽管使他得以以“ 城市相面师”的眼光来打量这座城市的, 是一次既不成功 又不愉快的访问。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本雅明笔下的这三座城市各自 具有怎样独 特的文化。 第一节柏林 本雅明对柏林的描绘主要是由一组关于他在柏林成长的回忆文章构成, 集中 在他写于不惑之年的 柏林纪事和 一九0 0 年前后柏林的童年( 中文译本改 名为 驼背小人) 中。通常,在作品中暴露个人对本雅明来说是一件困难而且 危险的事,他在 柏林纪事中说道: “ 假如我的德文比同时代任何作家都写得 好的话, 那得大抵归功于二十年遵守一小小的规则: 除了在书信中, 永远别用 我 这个单词。 n 4 但在这两部应约稿写作的作品中, 本雅明破例允许自己 违背了这一 戒律, 因此这两组文章在他众多刻意回避“ 我” 这个字的作品中也显得更加难得 而弥足珍贵。 本雅明之所以选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描写他的家乡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本国 人描写的城市形象应该比 作为外国人描写的更为个人化, “ 一种表面的刺激, 异国的、 生动的图景只对外国人有影响。 要描绘一个城市, 一个本国人必须有其 他的东西, 更深层的动机一关于一个人回到了过去而不是旅行到远方的感觉。 一 个本国 人关于自 己 城市的书总是与记忆有关; 一个作家并不虚度他的童年” 5 。 正是这种“ 回到了过去” 的感觉使本雅明对柏林的描写充满了怀旧的氛围, 而“ 怀 旧” 这个主题正是本雅明对文化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关于这一点我们稍候还 将详细讨论。 柏林纪事和 一九0 0 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显示了本雅明后期作品对记 忆的重视, 然而,这并不导致传统意义上的自 传。对此他解释道: “ 回忆,即便 是最泛的回忆, 也不总能累积成自 传。 即便是与我特别有关的柏林岁月的回忆也 肯定不能累积成自 传。 因为,自 传与时间有关, 有前后顺序, 是生活连续流动的 过程。 我在这里所谈的是空间、瞬间 和非连续性。因为,即便是岁月出现于此, 它 们也是以 回 忆的 瞬间 形式出 现的。 ” 6 本雅明的 回 忆工 作自 觉 地瓦 解了 时间, 那 种自 传或回忆录中惯有的连续叙事被有意地切断了, 时间和空间错乱叠合, 由 此 达到了 他想要的结果: 传记中那些虽然具有连续性但却不能深刻展现经验的部分 完全退居幕后, 这模糊了他孩提时代家人和伙伴的外形容貌, 但那种市民阶级的 孩子在大都市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却被鲜明地展现出来。 有人把这种写作方式用 德语的e r i n n e r u n g( 留念) 一词来表示, 它包含了 人对自己的内 心和周围 环境的 自 省和反思。 本雅明对柏林的描绘可以 被称作一种社会生活纪实, 是对他所生活 过、 经历过的这座城市的志铭, 在其中, 即使是这个城市最偏僻的角落也都一一 得到了说明。 本雅明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因为, 他对过去的回忆并不是为了 回到过去, 而是要理解过去, 他把他所选择的回忆过去生活的一切, 都当作未来 的预示。 过去生活的经验融入到空间环境之中, 一起被压缩成了一幅幅时空交错 的画面,而 “ 这些都市童年的画面或许能够预先塑造蕴含其中的未来之历史经 验。 ” 7 在回忆柏林这座他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城市时, 本雅明的心情是爱恨 交织的。 一方面, 在开始写作这一系列的回忆文章时, 身居国外的他已经开始明 白, 他即将和自己出生的这座城市作长久的, 甚至是永久的告别。 那种流亡岁月 激起的思乡之痛,使他常常怀念童年时代曾经拥有过的依护。另一方面,1 9 0 0 年前后的柏林是高度军事化的威廉帝国的中心, 正以其极端和快速的发展在当时 欧洲空前繁荣的大都会中展现出非凡的活力。 城市重建的宏大规模和纷繁复杂的 变化几乎完全淹没了它的历史和过去。 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使 得本雅明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 他童年时代所拥有过的依护。 在 柏林纪事 的一开始, 本雅明 就声称自己是属于那种“ 玩着孤独的游戏、 在这座城市最中心地区长大的 孩子” “ , 在大城市中的 孤独感成为他回忆的一个 基调。 因为他的方向感很差, 所以常常在这座城市面前觉得自己很无能, 而和母 亲的别扭关系又强化了 他的这种感觉,他说: “ 每当我陪她在市中心街道上走过 ( 不经常这样) 时, 我总幻想着违抗她。 , 二 我还记得母亲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每 次步行我都迂腐地比 她慢半步。 ” ” 从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 本雅明 作为都市漫游者 那种走走停停、 迁回缓慢的独特步态正是养成于那个时候。 在本雅明看来, 在一 个城市里找不着道固然是很令人乏味无趣的,但在一个城市迷路却是一种艺术。 巴 黎教会了 本雅明这种迷路的艺术, 通过在巴 黎的经历, 他更深入地认识并不断 重新发现了 柏林, 巴黎成为他在记忆中追寻柏林的向导。 这不是一个特例, 在以 后的叙述中我们还会发现, 在莫斯科的经历也加深了本雅明对柏林的认识。 一座 城市总是需要另外一座城市或几座城市的参照才 能更好的被发现, 这可以作为城 市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李欧梵才提出了香港作为 上海的 “ 她者”和上海作为香港的 “ 她者”的概念。 在很多年里, 本雅明都想在地图上推进自己的生命疆域, 一开始他设想的是 普通的地图, 后来更倾向于用市中心的地图。他这样规划道: “ 我逐渐建立一种 标志体系, 在这种地图的灰色背景上这些标志五彩缤纷, 前提是我得标出男女朋 友的家,各种楼堂馆所,从 青年运动的 争论会场 到共青团聚会之所, 从 旅馆到一夜风流的妓院, 从动物园的很关键的长凳到通往各学校的道路, 到我看 着填满死人的墓地, 到久已被人遗忘的名字常挂在我们嘴边的名咖啡馆, 到目前 矗立着空公寓楼的网球场, 到刷着金粉的大礼堂( 舞蹈课的疯狂几同体育场里的 活动) 。 , ” 柏林纪事正 可以看作这样一张特别的地图, 本雅明在上面标示出 了 动物园、 学校、 咖啡馆和教堂等地方, 这些地方不只是一个个单纯的 地理概念, 它们曾 是他散步和思索的舞台和背景, 而今成为他编织记忆中童年经历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记忆的片断融入到空间的意象中成为本雅明独特的文本风 格。 一九0 0 年前后柏林的童年和 柏林纪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比后者 更加风格化。 全文由 三十篇加有标题、 各自 独立的文字组成。 在这里, 记忆对童 年经历的编织更加充分,本雅明 把他在 1 9 0 0 年前后所经验过的柏林都市生活景 象和个人生活中的事与物以一种极为密集又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 几乎每个标题 都指向一个独特的意象。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两个,一是 “ 电 话机” ,二是 “ 驼 背小人” 。 在 柏林纪事中,本雅明也曾提到电话的使用给他带来的痛苦感受: “ 我 童年时电话开始被使用, 我于是知道它被钉在过道的一角。 当它在黑暗中尖叫时, 柏林那所公寓可真叫恐怖. 从半点着灯的餐厅经无尽的过道到里间卧室都让它惊 起。 当我的同学朋友在两点到四点的违禁时间里打电话来时, 这部电话就成了炼 狱的 机 器。 ” ” 在 一九0 0 年前 后 柏 林的 童 年 中 , 本 雅明 对电 话 带 来的 痛 苦 进 行了 更为细致的描述。 我们于是知道所谓“ 两点到四点的 违禁时间” 指的是他父 母习惯午休的时间, 此时的电话铃声听起来就像是警报声, 它不但惊扰了 父母的 午休, 而且也打乱了那个让他们可以 心安理得地午休的世界。 在本雅明看来, 过 道深处响起的电话铃声把柏林公寓中的恐怖放大了几倍。 接电话对他来说也显然 不是件愉快的事, 他描述自己每次惊魂未定地摸索着穿过黑暗的过道去结束那可 怕的电话铃声, 听筒像哑铃一样把他的头卡住, 他只有束手就擒, 心智全失地听 任话筒那头的声音摆布, 就好像是作为媒介的巫师任凭神的声音的摆布一样。 在 回忆电 话的最初使用所带来的 痛苦的同时, 本雅明也看到了 人们对它的逐渐习惯 乃至依赖, 电话机在青年一代中己经成了 寂寞中唯一的安慰, 给悲观厌世的人带 来最后一线希望。因此,电 话不再像原来那样被流放般地放置在过道的角落里, 那种本雅明在幼时听来刺耳恐怖的电 话铃声也因为人们对它的期待而变得柔和 可爱了。 通过对电话的一系列描述, 本雅明展现了 现代技术文明进步的 初始效应, 即技术时代和前技术时代的交锋给入带来的巨大困扰, 这使个人的生存体验进一 步复杂化。 而当人们逐渐习惯了现代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这种技术就内化为人生 活和内心的一部分。 接着再来看 “ 驼背小人” ,这是本雅明从幼年时就熟悉的童话形象,他儿时 在 德语儿歌集读到下面的诗句后就再也没有忘记: 我想走下地窖, 开桶去把酒倒; 那儿站着一个驼背小人, 它把我的酒罐抢跑。 我想走进厨房, 给自己做一小碗汤; 那儿站着一个驼背小人, 它把我的小锅打碎。 可爱的小宝宝,唉,我求求你 请为驼背小人一起祈祷! 1 z 以后, “ 驼背小人”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本雅明的作品和谈话中,在某种意义 上,他觉得 “ 驼背小人”掌控了自己一生的命运。最初,本雅明认为, “ 驼背小 人” 盯着谁看, 谁就会心不在焉, 既不留心自己,也不注意那个小人, 把事情搞 得一团糟, 最后只能在一堆碎片面前不知所措。 在 一九0 0 年前后柏林的童年 的结尾, 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 本雅明看清了这个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他一生的 厄运不是因为看到了驼背小人而惹恼了后者, 其实驼背小人只是注视着他, 而他 的蠢笨本身就是灾难。 本雅明的蠢笨是“ 不谙世事” , 或者说“ 经验的无能” , 他 的这种笨拙一直把他引向厄运的漩涡和危机四伏的地方而不自 知。 然而, 在那首 儿歌的末尾, 驼背小人对他轻声嘱咐为自己祈祷, 对于这个奇怪的结尾, 我们或 许可以这样理解,本雅明一生的成就和不幸都是在这个驼背小人的注视之下展 开, 天赋和笨拙织就成了 一张他永远无法解脱的网, 这种情形和他所钟爱的卡夫 卡和普鲁斯特是一样的, 因此, 在为驼背小人祈祷的同时, 本雅明也是在为自己 的命运祈祷。 第二节莫斯科 如果说本雅明笔下的柏林是“ 回到了过去”的产物, 那么他所写的莫斯科则 是 “ 旅行到远方”的结果。1 9 2 6 年 1 2 月到 1 9 2 7 年 1 月,本雅明对莫斯科进行 了两个月的短暂考察,他在此期间记下的日 记后来以 莫斯科日 记为名出版。 本雅明的密友格哈德 肖勒姆在为这本日记所作的序言中解释了本雅明莫斯科 之行的三个原因: “ 首先出于他对阿斯娅 拉西斯的激情;其次是他想近距离观 察一下俄罗斯的局势, 也许甚至可以与它建立某种官方联系, 从而解决他在德国 共产党内的党籍问题, 这个问题他己掂量了两年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出行之前 承诺的文学义务, 有人委托他写莫斯科及其居民述状; 简一言 之, 就是给莫斯科 相 个面 。 , 日 结果, 本雅明和拉西斯通过相处意识到, 两人在政治观念、 生活态度 和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使他们根本无法结合, 这段恋情只能不了了之。 本雅明与苏 联文化当局建立联系的愿望也受到了 挫折, 他为 苏联大百科全书 编辑部撰写 的歌德词条被否定。 或多或少是受了前面两个因素的影响, 本雅明最终决定不加 入德国共产党。 本雅明初到莫斯科的时候满怀着各种希望, 而当他离开的时候带 走的只有满心失望。 本雅明莫斯科之行的主要目 的基本都以失败告终,因此, 莫斯科日 记就 成了他此行的唯一成果。由 于受托为马丁 布伯所编的 创造者 杂志写一篇关 于莫斯科的文章并拿到了预付稿费, 不惯于坚持写日 记的本雅明每天都写下详细 的日记。通过日 记这种形式,本雅明对莫斯科进行了 “ 百科全书式的观察” ,他 “ 以 此方 便的 工具敛聚个人的印 象, 而不仅仅是 精确的日 常纪录。 ” i s 正因为 如 此, 这本日记就不仅仅是本雅明对自己模糊思想的纪录, 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文学 价值。他无愧为 “ 二十世纪伟大的莫斯科相面师” ,他对冬眠状态下的莫斯科的 描绘完全可以同他对柏林、 那不勒斯、 马赛和巴黎这些城市呼之欲出的描绘相提 并论。此外,在莫斯科期间,本雅明还写作了随感和杂文集 单向街 ,把它作 为礼物送给拉西斯, 这部作品是他对超现实主义式的意象拼贴所进行的最初的尝 试, 其中涉及了现代性、 十九世纪中产阶级文化和二十世纪都市生活、 空间和建 筑等诸多主题。 本雅明曾 和拉西斯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莫斯科在前者生活中的位置是这样 的: 他只能通过后者来体验这座城市。然而,本雅明在莫斯科的这位 “ 女导游” 似乎并不尽责, 在这本日 记中, 我们只看到她大部分时间都是病病饮,9、 神经兮 兮的, 她对本雅明接近莫斯科这座城市的帮助实际上还不如她的伴侣赖希。 除了 到精神病院看望拉西斯和在旅馆里写作, 本雅明在莫斯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参 观和与人交谈。 他漫步于俄罗斯的大街小巷, 乘坐雪橇到各处参观, 甚至还坐火 车去了附近的城市游览。用本雅明自己的话来说, “ 一个人只有在尽可能多的方 面体验一地的生活, 才能有所了解这个地方。 假如你要接纳一个地方, 就得从四 个主要方向接近它; 更要紧的是, 你也得从这四个方向离开这个地方。 否则就是 三四次不期而遇, 你也不会发现她。 再行进一步, 你就能找到她, 并且辨明方向。 ” , 5 这也是本雅明 城市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准则, 为了 更好更透彻地了解一个城市 的文化, 他始终在调节自己观察的焦距。 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 同” ,在本雅明看来,唯有通过这样忽远忽近、飘移不定的观察才能把握住城市 的超现实主义面孔,而离开也是为了更好的接近。 正是通过这样独特的观察方式, 本雅明不仅看到了莫斯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和风情, 而且也窥探到了这个城市最不显眼的角落, 他把这些一股脑儿地记录在 日记中。在给马丁 布伯的信中,他说: “ 我想给目前的莫斯科做一个描述;在 这个描述里, 所有事实已然是理论 ,因此可以免于演绎抽象,免于任何预测, 甚至 在一定的 范围 里免 于 任何 判断” 6 。 由 于 本雅明 在莫斯 科只待了 短短的 两 个 月, 他的这个打算无疑是明智的, 因为两个月的时间显然不足以深刻地了解一个 地方, 而对俄罗斯的体验越皮毛、 越蝙狭、 越不充分, 所形成的理论也就越肤浅。 同时, 这也是本雅明一贯的风格, 对他来说, 形象和它的意义原本是同一的。 精 神与其物质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让他着迷, 本雅明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尝试如 何恰到好处地安排具体的形象, 这样它们就能相互澄清和揭示而用不着任何额外 的解释性注释。 莫斯科日记正是如此,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对这座城市大量不 加评论的白描。 作为一个外国人, 本雅明初到莫斯科的感受或许也可以称之为一种“ 震惊体 验” , 他在给霍夫曼斯塔尔的信中写道: “ 假如我在莫斯科的数月一点风声也没露, 那是因为鉴于紧张的 域外生活给我的 第一印象的冲击太深, 无法报告任何事情。 ” 1 7 然而, 本雅明 在莫斯科给他的强烈冲击中, 还是敏锐的捕捉到了 这个城市的某 些基本特质: “ 莫斯科是最安静的大城市, 有雪的时候就更安静了。 马路交响乐中主要的 乐器一汽车喇叭在此很少奏响,小汽车也没有几辆。与世界其他中心城市相比, 莫斯科报纸也不多,基本上只有一张, 一张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出的晚报。 ”i b “ 能勾起你怀旧情绪的不仅是莫斯科的雪, 并且包括这里的天空。 这是房屋 低矮所致。 在这座城市里, 你总能感到俄罗斯大草原的广阔地平线。 没有别的大 都市头顶上有这么广大的天空。 ” 1 9 “ 莫斯科的乡村特质在郊区的 街道上毫不掩饰、 明显不含糊地展现在你眼前 了, 就像是突然跳到你跟前一样的。 世上也许没有其他城市像莫斯科这样有如此 不规则、 有着乡村品质的空地, 其广阔无边只有天气不好的时候、 冰雪融化的时 候、 或者下雨的时 候才受到影响。 ” 2 0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也使他对柏林有了新的认识,他说: “ 对来自 莫斯科的 人来说, 柏林是座死城。 街上的人似乎都是孤魂野鬼, 人与人之间保持很大一段 距离, 都是孤零零的走在宽阔的大街上。 ” 2 1 “ 莫斯科实际上不再有钟声,那大 城市上空回荡的不可抗拒的哀婉之声。 这也是回柏林之后才意识到的, 回来后好 好 听 了 一 番 。 ” 2 2 此外, 在这本 莫斯科日 记中, 本雅明还对俄罗斯玩具表现出了极大的兴 趣, 他在俄罗斯街头买了不少富有特色的俄罗斯手工制作玩具, 不止一次地参观 玩具博物馆, 还专门写下了以 俄罗斯玩具 为题的文章。 本雅明对俄罗斯玩具 的热情实际上体现了他在手工作坊和现代工业这两者之间对前者的明显偏好, 用 他的机械复制理论来解释, 这些俄罗斯手工制作的玩具是机械复制时代之前的产 物,它们身上具有独一无二的“ 光韵” 。 而这种 “ 光韵” 在一个技术进步的社会 里正日 渐消散。 在本雅明看来, 各民族的玩具原本都是手工作坊的产品, 相对于 复杂的工业过程, 儿童自 然更容易理解原始手工制作的玩具, 现代人倾向于做这 样原始的玩具, 根据就在于此。 然而, 本雅明也看到了这种传统的手工玩具制作 工艺在现代社会中无可奈何的衰弱之势, 在惋惜之余只能庆幸那些玩具在博物馆 里尚能得到安全的庇护, 因为在技术进步的雄风席卷俄罗斯的情况下. 谁都无法 预言这种乡村艺术还能维持多久,对这些东西的需求在城市里甚至已经消失了。 第三节巴 黎 巴 黎是本雅明长期流亡的地方, 他对这座城市的好感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家乡 柏林。这或许是因为巴黎一这个超现实主义的大本营一的氛围更合他的心意。 1 9 2 7年, 本雅明开始考虑进行一项名为 “ 拱廊街”的研究计划, 试图 用一种新 的 历史观念 一 “ 辩证意象 ( d i a le c t i c a l i m a g e ) ” 一来描绘巴 黎的风貌。 这项计划 的启示来自 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路易 阿拉贡发表于 1 9 2 6 年的小说 巴黎的乡 下人 ,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围绕着己经拆毁的 “ 歌剧院拱廊街”展开,其中关于 拱廊街的种种描写和意象激发了本雅明的灵感, 使他产生了 通过巴 黎拱廊街这样 一个微型宇宙来研究现代化大都市景观的设想。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 巴黎拱廊街研究计划几乎成为本雅明所有论著的中心和 出发点。这项庞大的计划最终没有完成,但是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 “ 副产品、 1 9 2 8年写成的 超现实主义一欧洲知识界最后一景可以 看作是拱廊街研究计 划的一个前奏:1 9 3 6年写成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及其姊妹篇 讲故 事的人是对拱廊街研究计划所进行的一系列初步思考的产物;而在 1 9 3 7 年的 专著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己经汇聚了拱廊街研究计划的所有重 要主题,可以把它看作一部微型的 拱廊街 。 为了准备巴黎拱廊街研究计划,本雅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做了大量的笔记, 后人把这些笔记整理成 9 0 0 页的 笔记和资料 ,其目 录如下: a 拱廊街,时新服饰商店,店员 b 时尚 c 古老的巴黎,地下墓穴,破坏,巴黎的衰落 d 沉闷,周而复始 e 奥斯曼化,街垒战 f 钢铁建筑 g 各种展示,广告,格兰维尔 h 收藏家 i 居室,痕迹 j 波德莱尔 k 梦幻城市和梦幻住宅,未来之梦,人类虚无主义 l 梦幻住宅,展览馆,室内喷泉 m 游手好闲者 n 知识理论,进步理论 o 卖淫,赌博 p 巴黎的街道 q 回转全景 r 镜子 s 绘画,青春艺术风格,创新 t 各种照明 u 圣西门,铁路 v 密谋,手工业行会 w 傅立叶 x马克思 y 照相术 z 玩偶,机器人 a 社会运动 b 杜米埃 一 d 文学史,雨果 股票交易所,商业史 复制技术,石印术 公社 塞纳河,老巴黎 闲散游惰 e1口bh 人类学唯物主义,宗教史 综合工科学校2 3 从这份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计划己经从单纯的文 学研究走向了几乎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研究, 这是对他一生所写的有关城市的文 章的一次总结,巴黎的形象在本雅明笔下成了他所记录过的全部都市生活的典 型。 本雅明的巴黎拱廊街研究计划过于宏大是其最终没能完成的原因之一, 但专 注于体验而非经验并把它作为思考的内容正是本雅明的独特之处, 这使他的思想 跨越了 最为广阔的领域。 本雅明对这部未完成的作品的重视程度超过对其他任何 作品, 因为“ 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 完成的作品的分量要轻于他们毕生写作的断 简 残 篇 。 , 2 a 收录在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一书中的 巴 黎, 十九世纪的都城 是本雅明 在1 9 3 5 年为拱廊街研究计划所做的提纲, 包括六个部分: “ 傅立叶与拱 门街 ( 即拱廊街) ” 、“ 达盖尔与西洋景” 、 “ 格朗德维埃 ( 即格兰维尔)与世界博 览” 、 “ 路易 菲力浦与内部世界 ( 即居室) ” 、 “ 波德兰尔与巴黎街道”和 “ 豪斯 曼 ( 即奥斯曼)与街垒” 。我们就从这份提纲走进本雅明笔下的巴黎。 拱门街是 1 9 世纪 “ 豪华工业的新发明” : “ 玻璃顶,大理石地面,经过一片 片建筑群的通道。 . , . 这些通道的两侧, 排列着极高雅豪华的商店。 灯光从上面 照射下来。 所以, 这样的拱门 街堪称一 座城市, 更确切地说, 一座微型城市。 n 2 5 它既是豪华物品的交易中心, 又是钢铁建筑翻新古希腊建筑风格的象征。 傅立叶 在拱门 街中看到了他梦想的乌托邦的建筑准则, 而他所谓的乌托邦一方面对抗商 品社会的种种不道德,另一方面又对人的情感形成高度组织化的控制。 西洋景绘画是一种微型立体景观,它标志着艺术与技术关系中的一次革命, 同时也是新的生活态度的表现。 “ 在西洋景绘画中, 城市只被看成是一种风光, 尤如后来以 更巧 妙的 方式 对待游手 好闲 者一样。 ” 2 6 达盖尔在 他的西洋景画 被焚 烧的同年宣布发明了达盖尔相机。 摄影引发了关于艺术价值的大讨论, 同时也预 示着电影这一更为现代的梦幻的到来。 世界博览是人们对商品进行顶礼膜拜的地方,它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涂脂抹 粉, 而使其使用价值退居台后。 商品所创造的是一个幽幻的世界, 人们在其中寻 求精神的解脱。人们对于商品的膜拜成为格朗德维埃艺术的神秘主题: “ 世界博 览建立了商品的天下。 格朗德维埃的梦幻将商品的性格传播到宇宙, 这些梦幻使 宇 宙 现 代 化 。 ” 2 7 在路易 菲力浦统治时期, 普通市民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第一次把工作和 生活的地方区别开来, 生活的居室是人得以静息的地方, 而工作场所不过是它的 辅充。普通市民对居所的最大要求是 “ 有助于幻想, ,于是,居室不仅成了普通 人的整个世界, 而且也是他的樊笼。 对于普通市民 来说,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 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居室一里留下个人的痕迹。 由此应运而生了考察这类痕 迹的 侦 探 小说, “ 爱 伦 坡 是 第 一 位 居室 的 相士。 ” 2 8 本雅明指出, 在波德莱尔那里巴 黎才第一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 诗人以异化 了的人的目 光凝视着这座城市, 把意义灌输到某些对象之中, 使之成为表现这个 世界以及身处这个世界之中的人的独特意象, 并用这些独特的意象构造出一个现 代城市生活的寓言空间。 本雅明简要地描绘了 如波德莱尔这般敏感的知识分子作 为游手好闲者、 波西米亚人穿梭于城市的街道、 人群和市场之中的情形, 而这个 的主题在同收录在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的另外两篇文章中发挥得更 为淋漓尽致。 在巴 黎这座现代城市中, 与波德莱尔这样的知识分子出 现相对应的, 是无产 阶级的崛起。 豪斯曼是第二帝国时期巴 黎的警察局长,自 诩为“ 洗涤艺术的人” 他在主持改建巴 黎的过程中企图使这座城市永远无法设置街垒, 其真实的目 的是 确保巴 黎免于内战。但是,巴 黎公社重新设立了 街垒,而且比以往更牢固安全。 “ 就像 共产党宣言 结束了职业密谋家的时代一样,巴黎公社结束了控制无产 阶级自由的梦想。 它打碎了 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同资产阶级携手完成一七八九 年 事 业 的 错 觉 。 ” 2 9 从以 上这份简要的提纲, 我们已 经可以窥见, 在本雅明对巴 黎的研究中, 十 九世纪那种以时间为主轴的表象式再现被搁置一边, 取而代之的是其寓言式的空 间 批评, 有人把这种方式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产物。 “ 。 本雅 明笔下的巴 黎, 正像他笔下的柏林、 莫斯科以 及其他城市一样, 呈现出寓言的梦 幻气质。拱廊街、商品、 西洋景、 个人居室、 游手好闲者、 人群等意象和场景被 置于显眼的位置, 本雅明对它们的描述看似毫无过渡, 却又具有叙事的高度一致 性, 它们意义在这个寓言化的巴 黎城中自 行展开、 表露无疑。归根到底, 本雅明 对巴黎的描绘并不是为了复制一幅现代化的巴黎城市全景, 他的目的在于, 要在 这个城市中把握自 身对现代化的复杂体验并使之成形, 最终在一个文学化的结构 中重建一个巴黎。 第二章本雅明城市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城市” 在本雅明著作中的突出地位固然与他一生的城市生活经历有着密切 的联系, 但是除此之外应该还有更深的原因。 他对“ 城市” 的重视是以他的整个 思想为背景的, 又是后者的必然产物。 在这一部分, 我们就来看看本雅明城市文 化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节历史观 本雅明 对城市寓言式的空间批评同他的历史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是一 个历史感特别强的人, 现代城市的生活体验让他意识到, 对于历史不能采用传统 的办法。本雅明的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他写于生命中最后时光的 历史哲学论纲 一文中, 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通过对“ 历史主义” 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 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 所谓历史主义是指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必然性和历史的线性进步的观念, 它 建立在一种“ 匀质的、 空洞的” 时间观基础上。 在本雅明看来, 人类历史的线性 进步观念与这种 “ 匀质的、空洞的”时间观密不可分,因此,对进步概念本身的 任何批判都必须以对这样一种时间观的 批判为基础。 本雅明批评历史主义满足于在历史上不同的时刻之间建立因果联系, 但是, 任何事实都不会仅仅因为它构成原因就具有了历史意义, 有些事实是在事后, 跨 越了可能与它相聚干百年的诸多历史事件之后才具有了历史意义。 在此基础上, 本雅明指出, 历史的线性进步观念也是荒谬的, 有关“ 进步” 的种种神话所依据 的 只是对工具理性的无穷威力 和人类自 身的无限 完美性的自 以为 是和盲目 信赖。 其实, “ 任何一部记录文明的史册无不同时又是一部记录残暴的史册” 。 3 历史的这种二元性特征也被本雅明运用到对现代性大城市文化语境的阅读 中, 他不仅是从经济和权利的关系来理解作为文本和文化纪念碑的城市, 而且也 是从城市的符号表达和组织机构这一领域来理解, 考察对经验、 记忆和记述的种 种任意消除和改写, 对本雅明来说, 那些任意的消除和改写背后的 权力链条不仅 站污了 人类的文化财富本身, 而且也站污了文化财富从一代人手里向另一代人流 传的过程。 历史主义的进步观只有在“ 匀质的、 空洞的” 时间中才成为可能, 这种进步 观总是致力于把丰富复杂、 不可穷尽的个人和集体经验从实践中剔除出去, 想把 充满矛盾、压迫、不满和梦想的人类历史描绘成一个量化的、机械的时间流程, 好像时间后面不过是更多的时间, 而历史不过是被当作成串的念珠去讲述, 对变 迁和进步现象下的倒退视而不见。这种时间观根本无视个人和集体经验的完整 性,在追逐工具理性目 标的同时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废墟和尸骸。 本雅明认为, 既然历史主义的进步观是建立在 “ 匀质的、空洞的” 时间观基 础上,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历史时间观, 进而建立一种新的 历史时间观。 这种新的历史时间观认为, 历史作为一种结构主体, 其发生地点不 是在 “ 匀质的、 空洞的” 时间中, 而是在充满着“ 当下”( j e t z t z e i t ) 的时间之上。 因此,本雅明总结唯物主义史学的结构原则基础就在于: “ 思维不仅包括意 念的流动, 而且也包括意念的停止。 每当思维在一个充满张力的构型中突然停止, 这一构型就会受到冲击, 通过这样的冲击。 构型就会结晶为一个单子。 历史唯物 主义这只有在一个历史问题以单子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才去研究它。 他从这一结构 中看出了弥赛亚式的时间停止的迹象一 换句话说, 他看出了为受压迫的过去而斗 争的革命机会。 他之所以注意这样的机会, 是为了把一个特定的时代从连续统一 的历史过程中爆破出来, 把一件特定的人的生平事迹从一个时代中爆破出来, 把 一件特定的事情从他的整个生平事迹中 爆破出 来。 这一方法的结果是, 这一特定 的事情同时既保存着又删除去这个人整个的生平事迹: 这个人的生平事迹同时既 保存着又删削去这一特定时代;这一时代同时既保存着又删削去整个历史过程。 站在历史的高度而理解的东西是富有营养的果实, 时间则是包藏在果实中的宝贵 但淡然无味的种子。 ” 3 2 可见, 本雅明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摆脱机械时间, 突入经验、回忆和 对未来的想象。 用这样的目 光来审视历史, 看到的就是一个包含着自己时代和一 个明确的、 早先的时代所形成的结合体。 他用充满犹太神秘主义的弥赛亚救世说 来解释 “ 当下时间” ,把每一个 “ 当下时间”都看作具有超越现实意义的“ 弥赛 亚式时间” 的碎片, 在这样的时间中, 现在包含着整个人类的历史, 成为整个人 类历史的一个巨 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