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做作孝c :端葛 指导教师确认( 签名) :书日i 】o 移 n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2 望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獬指导教师( 签名) 碉,匆 7 口年,明了日砷7 0 年i 月i - - , 7 日 ,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一” 目录o o oo oo v 弓i言”一”一”一一”一”一”“0 0 0 00 00 00 ”1 第一章 兰陵王入阵曲的产生发展5 1 1 兰陵王简介一5 l2 兰陵王入阵曲溯源7 1 3 兰陵王入阵曲的发展8 1 4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1 0 1 4 1 角抵戏特征的兰陵王入阵曲1 1 1 4 2 武舞特征的兰陵王入阵曲1 2 1 4 3 傩舞性质的兰陵王入阵曲1 4 1 5 兰陵王入阵曲的地位与影响1 6 第二章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创编1 8 2 1 兰陵王入阵乐的舞蹈表现特征“1 8 2 1 - 1 日本现存的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舞蹈表现特征1 8 2 1 2 新创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舞蹈表现特征1 9 2 2 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器乐烘托2 0 2 3 中日两国兰陵王入阵乐的交流情况2 0 第三章i :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未来发展趋势2 6 3 1 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发展尚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2 6 3 2 兰陵王入阵乐乐舞的展望2 6 结论2 8 参考文献2 9 后记3 0 v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兰陵王可谓一位“战神”。兰陵王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 帝高澄之子,名高肃,字长恭,聪明英武,文武兼备、智勇双全、高大健壮、 貌美高贵,为人和善,体抚士卒。在与北周多次交战中,常带着狰狞可怕的“大 面”威慑敌人,令人胆寒。公元5 6 4 年,北周来犯,北齐屡屡战败,被围邙山, 兰陵王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势如破竹,使得周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 的“邙山大战 。兰陵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一片欢腾。为此,军中将士作兰 陵王入阵曲,以乐舞效其指麾击刺之容。也可是说得上是战神之一。 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隋朝时期,被 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时期盛行,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带有简单 情节的男子独舞,称之健舞,后来一度被唐玄宗禁演。日本的遣唐使将这部乐舞 带回日本,并将其列属为雅乐舞蹈。直到今天,每逢重大节日,日本皇室庆典举 行隆重的仪式时还演奏它。宋以后在中国失传。直到1 9 8 6 年,河北磁县文物通 过日本专家才找回此曲。1 9 9 2 年9 月6 日,在邯郸市文物工作者马忠理组织下, 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入阵曲在传入隋唐后,由于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渐渐褪去“武舞” 的本色,演变为宫廷“软舞”。之后,在中国舞蹈史上失传。唐代传入日本的兰 陵王入阵曲逐渐演变为独舞表演,即使演保留几分真实的面貌,但同期武曲本 色相比,毕竟大相径庭,套路各异。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挖掘其真正的内 在含义,还原其武舞本色。 一、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研究的动因、原因 兰陵王入阵曲的古典乐舞,起源于北齐,盛行于隋唐,宋时失传。唐代 传入日本并被视为正统雅乐。这部乐舞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源远流长,在日本影 响深远。但是,与在日本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相比较,本人认为在其音乐、 舞蹈等方面应更加体现出兰陵王爱国抚士、骁勇善战的品质和战斗精神;另外, 兰陵王入阵曲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现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充分说明了两国之间 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因此,兰陵王入阵曲从武舞方面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并 摘要 兰陵王入阵曲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乐舞。它弘扬了兰陵王骁勇善战的 高尚品质和战斗精神。本论题试从历史学、社会学、比较音乐学、音乐美学、舞 蹈学、音乐表演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兰陵王入阵曲进行研究和编创,全面细 致地分析兰陵王入阵曲的原始资料,进而使乐舞的创编更贴近历史原貌。兰 陵王入阵曲作为日中文化回流现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充分说明了两国之间文化 交流的必要性。因此,兰陵王入阵曲从武舞方面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并创新, 使其接近艺术原貌,对于传承中国古典乐舞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日文化 交流有着深远的意义。 蠢关键词:兰陵王;乐舞;文化交流 墨, i l l a b s t r a c t i sa no u t s t a n d i n g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 i tw a st o u c ha n dt oc o n s u m m a t el a n l i n gb r a v e r y , n o b l eq u a l i t i e sa n df i g h t i n gs p i r i t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c o m p a r e ,s o c i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 m u s i c ,d a n c e ,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 s ,m u s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o f t h em a n ya s p e c t so ft h ea r r a yo fl a n l i n gk i n gr e s e a r c ha n dc r e a t i v e s e r v i c e s ,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 ”k i n go f t h eh i g hi nt h eo r i g i n a lm a t e r i a l ,t h e nm a k em u s i c c l o s e rt ot h eo r i g i n a lc h o r e o g r a p h i n gh i s t o r y t h ek i n gi n t ot h ea r r a yo fl a n l i n g j a p a n e s e -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s 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b a c k f l o wp h e n o m e n o n ,f u l l y e x p l a i nt h e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 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k i n gi n t ot h e a r r a yo fl a n l i n g f r o mw ud a n c ea s p e c t s ,m i n i n g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m a k ei t so r i g i n a la r t f o ri n h e r i t a n c et o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m u s i c ,a r t ,c u l t u r e ,p r o m o t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h a sp r o f o u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l a n l i n gk i n g ;d a n c e ;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i v o 一 、 创新,使其接近艺术原貌,对于传承中国古典乐舞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 的意义。 对于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的研究有利于体现兰陵王入阵曲古典乐舞的 本质特点。对于我们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古典乐舞文化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1 9 8 6 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并在今邯郸市磁县 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使得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所以,对兰陵王入阵 曲古典乐舞的研究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发掘。它对于中日文化交流也必将 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出于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保护目的,进一步探究地方非物 质文化遗产,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邯郸的历史文化,带动邯郸旅游业的发展,从 而推动河北经济文化。由于该课题的研究涉及中日音乐历史文化故而可以促进中 日文化交流,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本课题以现代新观念、新思维为指导。 使所创作品对现代人具有启发和教育的现实作用。 二、兰陵王入阵曲乐舞的研究现状 孙 在古典乐舞史上,:兰陵王入阵曲多位宫廷舞和民间祭祀舞,表现军营之 : 乐舞甚少。 兰陵王入阵曲乐舞,开创了古典军营乐舞的先河。这其中“戴鬼 脸一的方式,逐渐发展到了舞台上,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脸谱艺术,对于以后的 :i 戏居脸谱的i 出现有着很深的影响。其中的假面舞形式盛行于唐代,并在后世广为 流传。民间过节戴鬼脸游戏的风俗,与之有着传承的渊源。 兰陵王的故事来自于中国古代,电影、戏剧都曾把它搬上舞台。从现存 的有关兰陵王研究资料看,主要包括著作、论文、音响及文物资料等。其中,与 之有关的著作主要有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在论述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歌舞音乐就包括了对兰陵王入阵曲的描述,指出它是有故事性 的歌舞音乐作品,并进一步阐述“这样的舞,在唐代称之为歌舞戏。在歌舞 的发展中间,或多或少已露出了前期戏曲音乐的萌芽。 刘再生著中国古代 音乐史简述在论述汉唐时期的歌舞戏中有对兰陵王入阵曲的介绍。指出“兰 陵王入阵曲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面戏。 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 书在写“西域传来之画派与乐舞”一节中有对兰陵王的记述“软舞中之兰 陵王其源或亦出于西域 。廖奔著中国戏曲史一书中也有对兰陵王 的论述,称之为大面。唐崔令钦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 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 戏”。该书对大面在不同论著中的记述进行总结。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到:大 面戏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带领众将士征战的故事,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或齐人 编演的舞蹈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留有汉代角抵戏的痕迹。由于其 来源的缘故,大面又被直接称作兰陵王。 相关的论文主要有,郑果于2 0 0 9 年发表的从 浅谈日中文 化回流现象;邯文于1 9 9 8 年发表的兰陵王和 ;周华斌于 1 9 9 8 年发表的 假面研究;周华斌于1 9 9 5 年发表的日本乐舞 源于中国二谦考 舞乐面具;马忠理于1 9 9 5 年发表的 入阵曲疑释;山文于1 9 9 5 年发表的兰陵王“出世 ;孙惠柱于2 0 0 0 年发表的一个老故事超越当代的涵义 与风文化等等。除此之外, 2 0 0 9 年7 月出版发行了由曹城渊编舞、香港城市当代舞团演出的舞剧兰陵王 等音响资料,对本论文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朝时期中曰文化交流频繁,这部乐舞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并将其列 属雅乐舞蹈。直到今天,每逢重大节日,日本皇室庆典举行隆重的仪式时还演奏 它。兰陵王在日本一名陵王,又名罗陵王:有啭:有乱序中序各一 贴;荒序八贴各一拍;如破四贴,又改为二贴,各十六拍。舞者一人别装束假面 帽子,执金桴。其兰陵王舞服面具,并传于今。日本高楠顺次郎以为此曲系 咏娑竭罗龙王者,伯希和疑其无据。另外日本的古老剧种“能乐用面具,据分 析日本的面具来自唐朝的歌舞大戏大面。可见日本的歌舞戏与中国的歌舞戏渊源 已久,兰陵王已经在中国产生,而在日本却得到的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兰陵王历史久远,在其产生之时,对于中国的乐舞产生了不 小的影响。传入日本后又有了更新的变化与发展。但是兰陵王在中国宋时就已经 失传,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古典乐舞,虽然保留了几分兰陵王率军作战 的真实面貌,就舞蹈方面而言,它却褪去了“武舞 的本色。本人认为:中国的 兰陵王乐舞应以武舞为主,才能凸现当时的将士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为此, 加强对兰陵王武曲乐舞的挖掘和研究,还原并丰富兰陵王入阵曲的乐舞 形式,填补其在中国乐舞史中的空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三、兰陵王入阵曲的主要研究方法 3 本篇论文主要采用调查法、比较学习法、整理法以及创编法等。兰陵王入 阵曲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典乐舞,有力地推动中同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因此 本课题着重从兰陵王入阵曲原始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兰陵王入阵曲 的创新编排、新创兰陵王入阵曲舞曲创作研究以及兰陵王入阵曲灯光舞 美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资料搜集整理,重新编创等形 式对兰陵王入阵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兰陵王入阵曲的古典乐舞,起源于北齐,盛行于隋唐,宋时失传。唐代 传入日本并被视为正统雅乐,每逢日本重大节日,这部乐舞都要作为一个重要节 目进行表演。这部乐舞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源远流长,在日本影响深远。因此对 兰陵王入阵曲从武舞方面进行整理,挖掘研究并创新,使其接近艺术原貌, 对于传承中国古典乐舞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篇论文在古典乐 舞的研究创编上,要把“兰陵王”的形象塑造成刚、柔兼蓄的英才人物,以“武 曲 舞蹈表演为主,吸收部分“软舞”的动作,达到武、软结合的全面效果。在 史料的研究上,以南北朝、隋、唐时期古典的乐舞资料为主,进而使乐舞创编更 贴近历史原貌。以现代新观念、新思维为指导,使所创作品对现代人具有启发和 教育的现实作用。 4 第一章兰陵王入阵曲的产生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南北 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进 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处于继汉开唐的关键地位。自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失败以 后所爆发的封建割据战争,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晋的暂时统一,北方和西方 边区地带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东晋的南迁,北方混战局面所引起的北 方人民的南移,使得南北各族都在人口众多的汉族的先进经济、文化上不断的融 合起来,也是中国的音乐文化增加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中国的音乐文化在这时起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构成了这一时期乐舞艺术的 基本特征:作为中原乐舞文化“正统”象征的雅乐逐渐衰落,“六代舞一类颂 赞“圣主明君 的作品,除祭礼外已极少出现;由于战乱,民间舞蹈的发展受到 一定的影响,而在民间艺术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伎乐歌舞则蓬勃兴起。着意追求舞 蹈自身的艺术性、技巧和形式美,努力增强舞蹈表演的华丽悦目和娱乐性,是这 一时期舞蹈的主要倾向。 北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王朝,从东魏武定八年( 5 5 0 年) 高洋废孝静 帝自立为帝,至北齐承光元年( 5 7 7 年) 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前后总共 2 8 年时间。北齐是一个承继东魏的短暂政权,东魏是由北魏分裂而来,而东 魏丞相高欢则是北齐的实际立国者,被其子高洋追崇为献武帝、神武帝,故北 齐基本上是沿袭了北魏、东魏的州郡县行政区划和名称。北齐与东魏的疆域基本 相同,它全盛时期的疆域范围大体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山东 及河南大部、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部分地区、辽宁的西部、内蒙古中南部和湖 北东部。但北齐的行政区域处在不断的变动中,又不能于东魏完全等同,尤其 是北齐政权建立后,针对北魏孝昌之际乱设行政区域的现象,文宣帝高洋撤 并了许多州郡县镇。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逐步发展 的。 1 1 兰陵王简介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皂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名高肃,字长 恭,渤海蓓( 今景县) 人。北齐乾明元年( 公元5 6 0 年) ,而他的堂弟高纬称帝, 他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历史上谓之兰陵王。据北齐书记载:“兰陵武王长 5 一一一。 恭,一名孝瑾,文襄第四子也 。另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 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 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六兄弟中,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 谁。由此可以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 不知姓名的宫女,使得兰陵王的身世变得扑朔离。这样,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 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 目,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兰陵王的地位比其他的皇子们低了许多。但他骁勇善战,爱将惜才,每次得 到奖赏,就是一瓜数果,也要与将士共同分享,因而得到将士们的喜欢。作为那 。 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 对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 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 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 。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阎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 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 法避祸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令兰陵王高肃没有想到的是,九年 后,2 8 岁的他却走上了不归之路 当初的高纬很是欣赏堂兄英勇,一天他一边 鼻: 观赏兰陵王入阵曲,边对兰陵王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 追悔莫及。弦兰陵王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 两 字,马上把脸沉了下来,高纬忌其功高盖主,有心赐死兰陵王。兰陵王说错话 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心生警觉,为免遭猜忌,每当战事来临,都 以有病为由,推辞不出。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 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 公元5 7 3 年) 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 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己妃郑氏说: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 天真的郑妃以 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命。而兰陵 王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己一起出生入死的 重臣老将斛律,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 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 6 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于公元5 7 3 年,用毒酒赐死了年仅2 8 岁的兰陵王, 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 今邯郸临漳县境内) 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 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 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戮。 兰陵王死后被安葬在邺城西北,北有封土,南有碑楼。石碑高3 4 米,碑 身2 3 米,厚o 3 4 米,碑文使用隶书刻成:碑刻1 9 巷,行1 6 字,碑额用篆书, 上写:“齐故假黄钺太师太蔚公兰陵王忠武王碑 十六字。碑文真实记载了兰 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道劲、古朴,因 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这个墓碑的发现,是在2 0 世纪8 0 年代文物普查中,邺城北朝史研究学会会长、邯郸地区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马忠理 和他的同事,在磁县申庄乡刘庄村东路口发现了一座高大的墓碑,这就是兰陵王 墓碑。1 9 8 8 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兰陵王墓 1 21 :兰陵王入阵曲溯源 兰陵王承袭了母亲的基因,生得高大健壮、貌美高贵,犹如俊妇。旧唐书音 乐志中说:兰陵王“才武而面美 ;隋唐嘉话中称其“白类美妇人 。但 兰陵王的美貌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年代,作为 贵族子弟,时刻都要面临战争的考验。因其相貌俊美、柔善,与敌人对阵时,常 常受到对方的轻蔑。兰陵王让人制作了一些狰狞的“大面”,每逢战时,戴在 脸上,以达到威慑敌人的目的。这些“鬼脸”,果然让敌人心惊胆战。称王的第 四年即公元5 6 4 年,北周来犯,北齐屡屡战败,被围邙山,眼看全军覆灭,就在 7 此刻,只见有一将帅,头着大面,身披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 入,势如破竹,使得周军大败! 而史二b 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周军“丢弃营寨, 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 大战”。而头戴大面的人便是兰陵王高肃。 也正是在这次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手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现在 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带着面具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 调多浑厚,悲壮,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盼壮烈场面和激 越情感。而兰陵王入阵曲首先应该是作为歌谣出现的。北齐书? 兰陵武王 孝瑾传提到邙山之捷说: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由此推测,兰陵王入阵曲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歌谣。 1 3 兰陵王入阵曲的发展 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兰陵王入阵 晦最初是对作战时的兰陵王英勇之敬畏,并庆贺战功,因为每次兰陵玉出战时 l i - 都带着面具,因而作为特色,在乐舞中被准确地呈现出来,并在日后的流传中日 l r 趋完善,并成为了艺术表现的重点之一。它所表现出来的昂扬气势、所向无敌的 ; 战斗精神,与当时的时代风貌相融合和协调。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 :誊如果说,汉代造就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繁荣期,那么,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 是在唐代。唐代初年,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朝代。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有充分的自信心。在 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对于外域东西方各国的音乐文化和国内各少数民 族的民间音乐,都加以广泛的吸收和发扬。国内各地和中外各国音乐文化交流活 动日益频繁,作为唐代国都的长安,则成为音乐变化交流的集中地。唐代是一个 欣欣向荣的开放的时代。各种形式的舞蹈活动突出地表现了唐代社会的兴盛和强 大的风貌。无论是中原汉族的传统乐舞,还是西域、北方、南方、东方各地、各 国传入的乐舞,都在中原流传,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有的舞蹈曾风靡一时, 互相传学。许多杰出的乐舞艺人,大量的吸收各民族乐舞之精华,发展、创作出 许多新型的唐代乐舞,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对临近的一些国 家乐舞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乐舞是继承了周、秦、汉、魏、晋、南 北朝的传统,又吸纳了外域乐舞和民间舞蹈而形成的。唐代宫廷设立了十部乐, 8 搜罗了前代所有的南北乐舞戏剧,并最大程度度的吸收了西域各民族的表演成 分,这对兰陵王入阵曲在唐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唐代舞蹈还有“健 舞”和“软舞”之分。健舞、软舞所包括的舞蹈节目较多。“健舞”有1 1 个, 其中有:阿辽、棱大、柘枝、拂蒜、大渭州、黄獐、 剑器、达摩友、阿连、胡旋、胡腾;“软舞 有1 3 个, 其中有:春莺啭、垂手罗、乌夜啼、回波乐、半社渠、借 席、兰陵王、凉州、屈柘( 枝) 、团圆旋、绿腰、苏 合香、甘州。这些舞蹈在不断的变化中更新,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舞蹈。 健舞以雄健奔放的风格为主,而软舞则以委婉柔美的风韵见长。 兰陵王到唐代时已发展成为一种歌舞戏。唐代歌舞戏极其兴盛,- 他的表 现形式丰富多样,比舞蹈复杂,以歌、舞、戏三位一体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和 故事情节,是备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为后世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乐府杂录“鼓架部”中记载:“戏有代面( 引注: 即大面,此指兰陵王) ,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貌无 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一衣紫,符合 长恭郡王的身份;腰金,象征其尊贵;执鞭,应是颇具豪气的。 由陈尚胜所著,李嘉所主编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中这样提 到:“唐舞有健舞、软舞之分。其中,软舞中的苏合香出自天竺,陵王舞出 自西域”从中可得知,兰陵王又编入了“软舞”的要素,所以其舞姿应 较为柔美,而与先前的武舞有所不同。 由上述史料记载可推断,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一个颇为重要的歌舞戏。 隋唐时,它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全唐文卷二七九郑万钧代国长公主碑 当中记载,武则天时“歧王年五岁,为卫王,弄兰陵王。 连孩童也尝试模 仿表演兰陵王,由此可见,该戏在当时流传甚广。在唐玄宗之前,兰陵王 入阵曲一直广为流传,且颇受欢迎。 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李隆基以齐非正声,有碍于秦王破阵乐的发展而被 禁止,宋时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兰陵王入阵曲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 为兰陵王慢。毛开曾在樵隐笔录中谈到:“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 9 声可寻”。据传,后来能唱出此曲的就只有宋时宫中的一位乐娘了。以后此曲 逐渐失传。 此剧在中国已经失传千余年,只能凭借史书上的记载得知一些大概情况。 1 9 5 0 年代中期,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访日,期间曾看到有日本人表演兰 陵王,觉得十分新奇,就向表演者学习。其动作英武威严、舞蹈节奏缓慢、步 法凝重,其造型步态与中国戏曲舞蹈的动作颇为相似。据可考史料推断,唐朝时 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这部乐舞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并将其列属为雅乐舞 蹈。唐代时期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分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七月 七日的相扑节会、五月五日赛马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活动,都要反复演奏此曲。 直到今天,每逢重大节日,日本皇室庆典举行隆重的仪式时还演奏它。至今,在 日本古都奈良的“春日大社 和一年一度的古代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乐 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进行独舞表演。 因朝代、场合、创作人员、观众的不厨,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很难 7 保持多少原貌。近年来大唐乐舞兰陵王的问世,虽参照了各种资料,毕竟是现 j 代版的重新创作,殊非旧曲。奈良市正仓院所收藏皇宫一御物 中有唐古乐罗陵 王接腰一件,署“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天宝十一年( 公元7 5 2 年) 。可见 :在兰陵王乐舞在唐朝天宝年间( 7 4 2 7 5 5 ) ,已经传入日本皇宫了。 至今,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仍存有一件题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 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 5 2 年。” 日本不但保存了该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 4 件,最早的两件距 今已有1 2 1 1 年。另外,一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 约成于1 2 世纪,相当于北 宋时期) 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日本的能乐使用面具,这面具就来自唐朝的歌舞戏大面,可见兰陵王 的影响之大。因此这种吸收可以表现为:在中国成熟的戏曲样式正是出现之前, 日本的民间艺能与中国传入的散乐发生了融合,并且也开始了向完整戏剧能 乐的国度。在这个过程中能乐又不断吸收了逐渐传入的唐宋艺术如大曲、宋杂剧 及更宽泛的中国文化营养,最终走向完善。 1 4 :兰陵王入阵曲的艺术特征 1 0 兰陵王入阵曲兼有“角抵戏的故事情节、武舞的舞蹈形式和傩舞的舞蹈 性质。 1 4 1 角抵戏特征的王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的故事题材来源于北齐时期,主要表现了杀场征战的英勇 武士的形象。溯其根源,来源于汉代的角抵戏,而汉代的角抵戏又可以追溯到原 始乐舞。我国系统的舞蹈形体艺术正式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以前的舞蹈围绕自 身的生命运动进行。社会继续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原生的野蛮状态,虽然当时 在社会、经济、生活、婚姻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仍属于原始文化的体 系,包括祭神、祭祖以及巫术在内在的精神生活都处于原始文化的框架,直到周 代才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中国流传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古籍里,还能够看出原始祈神扮饰的痕迹。梁 代的任叻认为,角抵戏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在他的述异记中对角抵戏的来 源由这样记述:“秦汉问说蚩尤氏耳有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 人不能像。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三三蒋两头戴牛兔丽相抵,汉造角抵戏, 盖起遗制也。一他根据当时民间表演蚩尤戏的民俗和关于蚩尤神话理论,也算是 是追溯到了角抵戏的起源。冀州蚩尤戏的牛形装扮是远古图腾扮饰的遗存,牛为 蚩尤部落的图腾,大概最初的蚩尤戏就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模拟。因此,可 以推断角抵戏的名称始见于秦,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武备训练,秦时正式命名。 如果说周代总结了远古的舞蹈,在用途等方面依据“礼 的要求使之规范 化,并且更多地运用于宗教祭祀与社会教化,那么,汉代的舞蹈则是对规范化的 突破,它和武术、杂技等人体运动形式融会在一起,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世俗的娱 乐形式。 汉代立国以后,平息了战乱,逐渐的社会太平,于是一种名为“散乐的音 7 乐形式兴起。到汉文帝元鼎五年( 前11 2 ) 在宫廷里设立乐府机构,乐府的重要 、 职责就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 汉书礼乐志载, 汉武帝时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秦、楚之讴。东汉的散乐归属于黄门鼓吹 署。汉代的散乐最初名为“角抵戏 ,角抵戏又被称作百戏,秦汉时期,盛行 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表现人与 兽相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汉代的“角抵戏”规模盛况空前繁华。汉书? 武 帝纪记载:“( 元丰)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 来) 观。 元丰六年夏, “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 平乐馆是汉宫殿,上林苑“广长三百里” 可见场地之大。上林周围三百里的人都来观看角抵戏,从侧面反映了朝野对角抵 戏的推行,而且也说明“角抵戏 是在政府支持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型文艺 体育活动。“角抵戏 当时还是朝廷招待宾客的主要表演项目。据汉书? 西域 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衍鱼 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后汉书? 夫余国传记载,东汉顺帝永和元年,“其 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炉可见到东汉,招待宾客亦用角抵 戏。当时角抵戏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有角力、射箭、驾车等项目,而。 且有大量的杂技项目,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李尤的平乐观赋以及反映 汉代角抵戏的大量汉代画像石( 砖) 及陶俑中,可以了解其生动的形象。后来又称 为百戏,其内容包括极其广泛,一应魔术、杂技、体育、竞技、游戏、歌舞、扮 饰、戏剧尽在其中。汉代的角抵戏表演里仍然沿袭了拟兽装扮和竞技争斗的路径。 沉代以后,魏晋六朝一直到惰朝,历代朝廷都在增加百戏表演的项目,在北齐时 超过了百余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韵“百戏 。 ! 1 4 2 武舞特征的兰陵王入阵曲 ;在兰陵王入阵曲的表演中,表演者手持兵器进行各种技巧表演,这种形 式又被称为“武舞 。起源于原始乐舞。我国系统的舞蹈形体艺术正式形成于西 周时期,西周以前的舞蹈围绕自身的生命运动进行。社会继续发展,人类逐渐摆 脱了原生的野蛮状态,虽然当时在社会、经济、生活、婚姻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 的变化,但仍属于原始文化的体系,包括祭神、祭祖以及巫术在内在的精神生活 都处于原始文化的框架。周代才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古代宫廷雅乐的组成部份 与文舞相对,用在宫廷典礼仪式和祭祀仪式中,武舞最早来自周代宫廷“六代 舞”,其中大护、大武因是歌颂帝王以武功定天下,故称作武舞。表演 时,舞者手执干戚( 兵器) 而舞动作猛厉,节奏铿锵,舞蹈表演程式化,伴奏 乐器有钟、磬、镩、铙、铎、琴、瑟等表演溶诗、舞、乐为一体。秦汉以来, 历代王朝宫廷都制作不同名目的武舞,以标榜本朝统治者武功定天下的功德。六 大舞”( 六代舞) 代表六个朝代。有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大章、舜帝的 大韶、夏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渡、武王的大武。六大舞又分为 1 2 “文”、“武”两类。前四舞属于文舞,后两舞属于“武舞 。文舞手持龠翟而 舞故称龠翟舞;武舞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这两种舞都和帝王得天下的手 段有关,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文舞、武舞, 总称雅乐。“文以昭德“武以象功 ,借以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武力,此后 历代相传,如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先演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先演武舞( 唐杜 佑通典) 。周代的雅乐到了秦代只留传韶舞和武舞( 乐府诗集 卷5 2 ) 。汉魏以后有大的改革,每逢改换朝代乐舞不相沿袭,但师法周代所制 定的乐舞制度的精神,却是千年一贯制。唐代以武力得天下,故先奏神功破阵 乐,次奏功成庆善乐。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出土有汉代文舞画像砖,画像中 二女童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由此可推知文舞的概貌。 原始狩猎舞蹈中有一种反映以演习原始人狩猎出征和氏族部落战争为特征 的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氏族部落逐渐扩大,争夺猎物和狩猎场地 成为部落间常发生的战争。为了能够使自己的部落战胜对方,就必须使氏族部落 成员都掌握各种战斗的本领,因此,战争前后都要进行与战争相关的各种演习活 动。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一类舞蹈,这类舞蹈形式后来发展成一种特殊的舞蹈门类, 称之为“武舞 。这类原始的“武舞 ,在历史书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山海经嗨 外西经:“形天与地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虽然这描写得是神话,却显示出远古的神话时代信息。尚书 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西阶。七旬,有苗格。 这里描写的也 是手执武器进行操练的舞蹈。一般解释为有苗信巫,禹舞干羽七十天,以巫术使 有苗归服。“云南古老的沧源崖画”中有不少一手执盾,一手执矛的人物形象, 他们挺身,叉腿而立,姿态雄健,从周围的画面看,不像是实战中的人物,更好 似手执武器的舞者。“广西花山崖画中 ,有人形高大的首领,腰佩环形刀,作 骑马蹲裆势,张臂而舞的形象。在他的周围有数行排列整齐,舞蹈动作一致的群 舞者,也许他们是在为欢庆胜利起舞。“内蒙古阴山岩画 ,有一副杀人庆功起 舞的画面,位于碇口县西北,格和撒拉小沟南面的石壁上。一个没有脑袋的尸体, 张臂躺在地上,头颅则滚在一个手执牛尾兴奋地起舞的舞者脚下。另外三个舞者 姿态大体相同:双腿叉开而立,双臂平展垂肘,臀下有尾饰。据学者分析,“那 正是战争的胜利者砍掉被俘敌人的头,在庆祝胜利,祭祀祖先和神灵“。此外, 1 3 羌族的“铠甲舞 、景颇族的“刀舞 、“盾牌舞 ,也是远古战争舞蹈的形式。 原始的武舞,对后世的舞蹈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历代皇朝都制礼作乐,继承 和创立歌颂其武功的武舞。直至今日,中国各民族民间仍然保存了极其丰富的手 执武器而舞的各种形式的舞蹈,利用刀、枪、剑、戟、矛、盾等武器起舞,舞姿 雄健,技艺高超,特别是武术与舞蹈的巧妙结合,更体现出技艺融合,气势浩荡, 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 1 4 3 傩舞性质的 兰陵王入阵曲 在东方的舞蹈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面具的身影;中国京剧中的脸谱、日本 能剧中的假面、朝鲜民间舞蹈中的面具等等这些花花绿绿,可刚可柔、可忠可奸、 可喜可忧、可朴可倩的面容,在我们生活中散发着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魅力,一种 东方独具的神秘。 东方舞蹈中的面具,从文明韵出现伊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左右,它的历史 可追溯到上古:人类崇拜自然,而面具便开始成为通灵另外一个世界的象征,巫 人们常常借助于面具的神秘与祖先、神灵、鬼怪接触、对话。所以,“傩 舞便 声生了,( 描述舞蹈的形式) 这种具有宗教性质、且有民众娱乐的大型舞蹈早已 被史书所记载。( 书名) 可想而知,我们的祖先在一年中的一定时节欢聚在一起, 带上各式各样生动的面具,且歌且舞,驱鬼逐怪,乞求上苍,降福求运久而久 之,这种“群众性 的活动形式逐渐地演变成了舞蹈的动作元素并传承后世。 “傩”戏面具可谓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颇具代表性的面具艺术。所谓傩 戏,原是部落中为驱赶鬼怪而在特定时间与仪规举行跳“傩 的仪式而形成的 “傩舞 。是先秦以前原始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艺 术。戴着傩”面具进行驱鬼降妖的仪式大约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 直到现在,“傩 文化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孔子在论语便有记载:“乡 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可见,在孔子时代“傩 就是驱逐妖魔、祈福生命的 重要礼仪。 北齐书所载兰陵王入阵乐故事里,兰陵王因为面孔俊美,上阵不足 以让敌人害怕所以戴面具上阵,借以恐吓敌人而打了胜仗。因此面具可以演 变成为一种威慑、一种象征、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兰陵王入阵曲又以大 1 4 面著称,此称为来自于兰陵王在杀场征战时所带的面具,也是这部乐舞的特色 之一。因此这种舞蹈同时又具有了“傩舞”的性质。 它与原始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有根本的联系,它是反映道教信仰的民间 民俗乐舞。因此,此种文化对道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思想形成后 反过来又影响着“傩 艺术。“傩舞 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假面舞蹈,在后来逐渐 发展为“驱鬼逐疫 的主要形式。在周代有“蜡祭 、“雩祭、“傩祭 三 大祭祀形式,“傩 是其中之一。“傩祭”是古代社会最大的祭祀活动,这种活 动形式一直流传到汉代、唐代。 汉、唐的历代宫廷每年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傩 礼活动,诗人孟郊在弦 歌行中描写了唐人驱傩的场景:“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奉 翠拽茅鞭,倮足朱禅行戚戚。相顾笑声中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从这首诗中 可以看出这种活动其实是一种娱人的表演性歌舞活动。汉唐时期,宫廷有着帝 王在除夕之夜亲自参加驱鬼葬疫的“大傩一舞仪式。唐代宫廷的“大傩 规模宏 大,十分壮观。这个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具舞。每年除夕之夜,宫廷按例 举行大傩之礼,参加的人数众多,气势恢宏。其中“一人扮方相氏,可算是赶鬼 的总指挥。他头戴假面,黄金四目,身上蒙着熊皮( 因为原始时期熊被视作氏族 的保护神,所以这可能与图腾的崇拜有关。) ,上穿黑衣,下着红裳,执茅扬盾, 高呼傩傩之声,并放声演唱类似于咒语和祷歌的歌曲,作出一种驱赶群鬼的 架势。另外还有5 0 0 名少年,戴假面,穿红布裤褶,应声唱合。还有执事1 2 人,批朱发,穿红衣( 或作白绣花衣) ,一面挥舞麻鞭劈啪作响;一面呼号, 大叫各种神灵快来吞食疫鬼恶魔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赶鬼队伍。其服装、扮 相、呼号、歌唱和舞蹈,带着几分恐怖色彩。 宋代以后,“傩 因逐渐地演化为街坊民间社火游戏而变异,其神秘的象征 精神力量的渐次淡化。面具艺术在很久以前便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民族、不 同种群、不同文化层面、宗教艺术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向社会表现出各种作用。 因而,人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无数的探寻。古老的驱傩风俗不仅仅在 宫廷的“大傩之礼 中,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直至今日,“傩舞 仍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流传。 1 5 民间儿童最喜欢戴鬼脸,有红脸、花脸、黑脸。孩子们戴在脸上,手拿小刀 棍棒,你一刀我一枪,形似戏剧中人物一样,互相追逐,双方交战,很有趣味。 这种戴鬼脸的传统由来已久,至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南北朝时期, 高欢的孙子高肃,被封为山东兰陵镇王,右脚兰陵王。这个人从小刻苦好学,练 了一身好武艺,他不仅英勇善战,长打胜仗,而且貌美体壮,音容兼美,长得十 分漂亮。每次与敌人交战对方不害怕他,他心里很苦恼。后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叫画工给他画了许多副狰狞可怕的“代面”也叫鬼脸。每次出战选出一鬼脸 戴在脸上,以便威吓敌人,令敌人胆寒。从此戴鬼脸就传下来了,成为民间儿童 游戏活动的一种内容,面具舞蹈也是在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方式逐渐发展 到舞台上,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脸谱艺术。至今在冀南一带农村中,流传着过年 过节戴鬼脸的游戏风俗。 1 5 兰陵王入阵曲的地位与影响 兰陵王入阵曲成为中古时期文艺的代表作,到了唐朝,宫廷里也还经常 鼍上演这个剧目,还有人把它改编成秦王破阵曲,在唐朝时,地位更是空前巨 i o 大,算得上国乐,与秦王破阵曲齐名,是军队必奏之曲,为曲子所排的舞蹈 :也是国宴常备节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民间直接称之为兰陵王,众所局矩, 1 4 宋词中就有兰陵王的词牌。这是中国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部“戏剧”,不仅有 歌舞表演,还有人物、有剧情,标志着“戏剧 这种文艺形式正式出现在中国文 化史上。 而根据我国学者考证,兰陵王入阵曲是我国史籍记载最早的戏剧,中国 古代的戏剧开始也是带着面具演出的j 但是后来到宋朝时人们觉得面具又呆板又 缺乏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