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doc_第1页
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doc_第2页
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doc_第3页
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doc_第4页
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名称: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学生姓名: 彭 璐 学号: 07401225 系 部: 中 文 系 专业年级: 2007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指导教师: 李 红 叶 职 称: 教 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 录摘 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2引 言2一、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2 (一)秘密的拥有3 (二)离家3二、成长中的领路人4 (一)她们4 (二)长者6 (三)游戏中嬉戏成长的伙伴7三、成长中的特殊契机8 (一)温情的乡村世界8 (二)流浪9 (三)苦难10 (四)死亡11结 语12注释12参考文献13致 谢14浅论曹文轩少年小说的成长呈现摘 要:关注成长、关注成长带来的特殊生命体验,是曹文轩的主要创作理念。曹文轩的少年小说呈现少年的生命状态,给予少年成长以启迪,指引少年成长,邀请成人回味。本文试图从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人对于少年的引领及少年身处特殊环境时的体验与启悟三方面来展示少年的动态成长过程,从而感受曹文轩以儿童视角表现生活的独特方式。关键词:曹文轩;少年小说;成长;自我意识;他者;特殊契机Appreciating Growth Present of Cao Wenxuans Juvenile Novels Abstract: Cao Wenxuans main creation concept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growing and the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it brings about. Caos juvenile novels takes on the life condition of youth. It not only gives enlightenment and guidance to juvenile growth, but also makes the adults to aftertas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e dynamic process of juvenile growth by youth self-consciousness, the guidance of others to juvenile and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which juvenile gets from a special environment. It can obviously see that Caos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life philosophy is through the childrens perspective. Key Words: Cao Wenxuan; juvenile novels ; grow; self-consciousness; others; special environment引 言对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而言,曹文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这位北京大学的博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儿童文学创作理论,同时结合其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实践作品,这些作品一经发表就以其鲜明的个性化风格被广泛关注。曹文轩的大部分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处于成长特殊阶段的少年,曹文轩用诗意的笔调再现了少年动态成长的过程。少年成长时期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埃里克森称之为最危险的时期。少年的成长,不仅表现为身体的变化,更是在与自我的搏斗中、与世界的碰撞中完成精神上的成长,走向新的生命存在状态。本文试图从少年成长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人对于少年的引领及少年身处特殊环境时的体验与启悟三方面来再现少年的动态成长过程,从而体会到曹文轩关注少年成长的生命状态,以儿童视角表现生活的方式。 一、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儿童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急速发展的阶段,即自我意识萌芽的四岁左右的幼儿期和自我同一性正在确立之中的十三岁左右的少年期。心理学家又把前者叫做“第一反抗期”,把后者叫“第二反抗期”。表现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一直以来对这两个特殊时期的儿童心态的变化给予特别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成了少年文学的重要主题。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其自我心理学理论中提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自我同一性”,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明即“我是我”。此时的少年处于自身世界和外部世界一个交融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而走出自我中心是其成长的关键。少年思索自我,关注自我,最终经历各种尝试,经历艰辛磨难,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男子汉。 (一)秘密的拥有“儿童时代是喜欢和珍视秘密的时代。少年内心的秘密可以成为促进成长的心理营养,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只有自己一个人的秘密是自我发现和确立的必要条件。”1(143)因为有了秘密,少年感觉自己与他人不同,这种独特感丰富着少年的内心世界。 (我认为这里应该要指出引用的作品名称)桑桑是一个天真而颇有些淘气的男孩,整天像个泥猴,然而当他认识纸月后,桑桑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桑桑发生变化的原因,周围所有的大人、小孩都不清楚,只有桑桑一个人知道。根鸟夜晚的梦境,心中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一个根本无法摆脱的峡谷 一个无法与外面世界连接的峡谷,一个纯粹的世界”,2(26)那是根鸟独自要寻找的地方。芦苇荡是细米一个人发现的,那里是拥有自己秘密的神圣领地。如上了锁的抽屉,大峡谷、芦苇荡都成了少年成长中的一个个意象。少年制造自己与成人世界的隔膜,从而明确自己的独立地位。其实他们时常有弱势的感觉,领地能够保持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让自己内心似乎变得更强大。在这个领地里,他们可以自由驰骋,无限的狂想超越现实的束缚,情感的表达寄予艺术的加工。他们有的在那里接受苦难的考验,有的在那里获得整个人生成长的动力。拥有秘密,成为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的支点。拥有秘密是对自己独特的存在性的证明。与他人分享秘密如细米把芦苇荡告诉了梅纹,也是确立“自我同一性”的手段。在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少年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信念,找到正确的生活航向。 (二)离家埃里克森认为,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人,就会陷入“角色混乱”或者“消极同一性”,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看成是“最厌恶、最危险”的阶段。思春期是一个寻找“自我同一性”的时期。由于寻找或建立“自我同一性”十分艰难,在不正常的环境中,这一寻找很可能导致“角色混乱”或者“消极同一性”。少年离家,无论是主动离家还是被迫离家,离家意味着离开熟悉的世界,开始新的生活,进入新的身份、地位的追寻。新的环境也为少年能够摆脱近于“角色混乱”的困境、重新建立自我提供了契机。其实,少年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探寻着自己内心小小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他们对广大的社会又有极大的兴趣,渴望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走向成熟意味着对自我理解的不断深入和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杜小康远离家乡,在芦苇荡的几个月完成了他真正意义的成长洗礼。“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教养、启示着杜小康”,杜雍和“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么珍贵的财富!”离家后在芦荡的日子,杜小康蜕变成了一个新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自我角色,他“有父亲的悲伤,却无父亲的绝望,现在,他倒什么也不怕了。”3(248)而在根鸟中,少年根鸟带着上路的冲动,带着旁人的嘲笑开始寻找梦境中的大峡谷。他经历了沙漠中的孤寂,经受青塔的考验、鬼谷的磨砺、米溪的诱惑,最终到达了大峡谷。在寻找的过程中,根鸟感觉到展示在他面前的世界形象,无法与他记忆中的世界形象吻合。暴力、阴谋、人性的种种丑恶,开始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厉害地呈现在了他的面前,有驼队人的嘲笑,也有黄毛汉子、长脚、黑布、疤子这样人性丑恶的方面。当然,也有荒漠老人温暖的鼓励:“不管别人说什么,你只管走自己的路”2(14);还有板金先生的指引。在充满苦痛的煎熬中,根鸟内心变得更强大了。“成长充满了神秘”,成长的过程是“充满痛苦的过程”。4(135-144)经由追寻,学会生存,学会舍弃,学会抉择,变得坚韧。少年在与世界的冲突中,在一次次头破血流中找到了积极的自我,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完成了从生理到心理的蜕变。 二、成长中的领路人 成长是少年的生命存在状态,少年必须经历成长而走向社会。但成长是一种跨越,它预示着精神的磨砺与蜕变,所以成长在充满希望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焦虑与困惑。少年渴望在引导中前行,揭示成长的秘密,走出迷茫和混沌的状态。经由艺术的守护,曹文轩用文字与故事,充分地理解他们的渴求和欲望的合理性。 (一)她们青春期的少年处于幼稚与成熟的纠结中,敏锐与偏激的交织,使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内心世界变得非常丰富而有层次,一方面,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自己的圣洁心灵,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被人了解以及了解他人。曹文轩的少年小说中,有这样一类人:纸月、梅纹、葵花,她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打开了这些少年丰富的心灵世界。 纸月的到来,使难得安静的桑桑,似乎多了几分柔和,不再抢妹妹的饼吃了,注意起自己的卫生来,会在意自己在纸月面前的每个举动。“桑桑有时无意识的混乱想着纸月:纸月从田埂上走过来的样子,纸月读书的声音,纸月的毛笔字,纸月在舞台上舞着大红绸”。梅纹去家访了,细米会把马灯擦得很亮,很安静地等候着。“在等候期间,他从不焦躁。”5(120)在小说细米中内容提要中这样介绍:“梅纹姑娘以她纯净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得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她们的到来,带给少年一些不明确的意识,多了些少年自己也不清楚的朦胧的心思。 他们不明确的意识,是性的最初萌动。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浸染着少年的心思,令其惊奇而迷茫,他在一个不能具体道明的时间里悄悄地栖息在少年的心思里,使少年变得敏感多情和骚动不安。这种情感是属于少年自己的情感,不应该被压抑,少年小说也不应该回避。曹文轩更愿意将朦胧的爱情放在美学范畴中去阐释,“朦胧的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其实不必要大惊小怪,但是我希望把爱情放到美学范畴里面来,不应把它简单的看成一个生理的问题,也不要把它简单看成道德的问题,如果看成美学范畴的东西,它可能倒更容易把这个事情引向一个我们愿意看到的境界。”6因此,曹文轩笔下展示的少年心思的敏感、体贴、羞赧,微妙的情感,是纯净、飘忽而幻美的。这种情思之于少年更多的是一种健康有力的教化,这种情感的觉醒与少年的心灵成长相一致,与少年的艺术感悟相一致。这种朦胧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一般的爱情。她们与少年之间多了些心灵的契合,她们对少年除了进行引导,也多了些守护,守护少年艺术的天性,守护少年天真的心灵,守护少年一路成长的艰辛。这种情感是“一种非恋情的恋情”,“这种情感叫懂得,这种情感是独特的,它是爱,它包含着欣赏。它使爱生发出爱,使力量生发出力量。”7 细米第一次见到梅纹便“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奇怪的感觉:他们似乎在哪见过。”5(13)梅纹来到细米家,说栀子花好看,“细米进屋拿了一把剪刀,搬了条凳子出来,他站在凳子上,低头用眼神问梅纹:最喜欢哪一支?梅纹用手指着深藏在绿叶里的那一支。”5(29)无须言语,心领神会。葵花因为一个特殊的机缘来到青铜家,葵花几乎没有用什么时间,就能与不能说话的青铜交流一切,包括心中最细微的想法,而且这种交流如水过平地一般的流畅。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同寻常,更多的是用眼神,靠心灵的默契。言语于他们之间似乎是多余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尽在心有灵犀。这种懂得,丰富了少年的世界突然有一天,他们原来简单的心理,也开始丰富起来,生活变了,故事多了,自己也变得一天天更有内容了。少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性、封闭性的时期,这种懂得,使得孩子最纯朴、还未经雕琢的艺术得到肯定,五彩的心灵世界被打开、被释放。她们的介入,使少年进入了一个陌生的、未知的,特别空茫又特别新鲜的世界。她们的到来,宛如一双手轻轻一推,将他们推出了疯疯癫癫、粗野愚顽、脏兮兮而不觉、傻呵呵却不知的少年阶段。他们“比从前沉着了,安静了,爱干净了,甚至觉得目光也比从前自觉了一些,不再总是懵懵懂懂、毫无意义地看待这世界上的一切了”。5(137) (二)长者崇拜心理是人类一种比较原始和古老的意识,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也正是道出了人类崇拜心理的一面。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着成长的渴望,然而一时又不能明白自己的成长方向。少年因为长者知识上的渊博或是道德上的崇高,对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崇拜心理,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桑桑最崇拜的一个人就是蒋一轮,“蒋一轮长得好,笛子吹得好,篮球打得好,语文课讲得好桑桑眼里的蒋一轮是由无数个好加起来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3(67)多少老师被孩子那样地崇拜过。在艾雯面前,一直自认为语文还不错的林冰觉得从来没有学过语文,林冰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艾雯也看出了林冰成长中的浮躁,艾雯的及时纠正使得林冰的写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艾雯小小的细节也能影响林冰的心理。泡茶“这一很细微的举动,无意中一次又一次地强化着我的一个意识:我已长大成人了。它使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一份亲切、一份尊重,同时也使我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距离。” 5(137)艾雯的指引,使林冰明白“各有各的东西,你不要轻看自己,更不要为难自己”。5(138)戴希民老师、在林冰眼中“大千世界,万物峥嵘,数乃最美”的范建业老师他们不仅丰富了少年的知识,而且使少年的人格和心灵得到了教化。这是童年不自觉的教化,诗意和人格的指引。修手风琴的流浪汉,他有伟大的人格、高贵的气质、深沉的情感、坚韧的意志、坦荡的胸怀,给予处于人生角色转化的少年以精神的点拨。草房子中一年四季守着药罐子的温幼菊,她的故事、她的那首没有歌词的歌、她的“不怕”给了面临死亡威胁的桑桑无尽的勇气。蔷薇谷中想要跳崖的小姑娘,是老人诚挚的祝福与关切的目光让她找到了生存的力量。一老一小,相互鼓励相伴而生,我们从中看到温暖相伴的跟随,对崇高生命的敬畏。曹文轩用诗意的文字,道义的力量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相扶。根鸟追寻的路上,当遭到驼队人的嘲笑时,却有一位老人鼓励说,“不管别人说什么,你只管走自己的路”,“根鸟从那对同样衰老的目光里觉察到一种温暖,一种心灵的契合”。2(P41)一路上板金先生的指引和点拨,“你还要什么呀,你有梦呀!”“你在意你要做的大事,其他的一切,你只能不在意”。2(P55)还有山中寺庙中老僧、鬼谷中的独眼老人、米溪的秋蔓一家,他们给予根鸟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鼓励,还给了他精神上的温暖。少年面对复杂的世界,需要选择。长者以自己的人生智慧,点拨迷茫困顿的少年,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他们是懂得成长的,对于少年的成长,是欣赏的心情和智慧的带领,他们用爱呵护着成长。成长不再是少年独自一人在痛苦中挣扎的过程,长者的引领,使他们于混沌中不再那么惶惑不安。温情的鼓励,指引的不仅是路途的方向,那份温暖,会永远留在童年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感动。 (三)游戏中嬉戏成长的伙伴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正如波尔阿扎尔所言,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在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儿童一同在天与地的自然中嬉戏玩耍,为着同样的烦恼而烦恼,发呆、无所事事、游荡地生活,想象超越生活本身。借助游戏,儿童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他们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哪怕是“上课,下课,再上课,再下课,打篮球,逛小镇,吃饭,睡觉,背后议论女生生活自有它固定的格式,但我们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在这固定的格式里,我们总会去创造许多新的细节,一次与一次不一样。”8(13)他们总是很容易满足,“这次打篮球与上次打篮球,只要换一个人,或只要球滚进水里去的样子不一样,我们就绝不可能把两次打篮球看成是一种重复的活动。即使觉得重复,也还是饶有兴味,就像一个小孩老对一种固定不变的游戏感兴趣一样。”8(13)曹文轩是保有儿童心性的作家,他动用着自己的童年记忆,画下少年生命最美的符号。 于少年来说,成长是痛苦的。伙伴是少年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有他们的相伴,少年觉得自己不再是前行路上的独行者,同时,从他们身上,他们看到了成长的自己。桑桑看到的杜小康:家境富裕的杜小康,过着其他孩子羡慕的富足生活,总能做出许多孩子想做而做不成的事,但一场沉船事故使得杜家山穷水尽,被迫失学的杜小康却“不能自己怜悯自己,更不能让其他人怜悯他”。接二连三的灾难使得杜小康明白了很多,他懂得维持自己的尊严,体面地生活。被邱二爷领养的细马,面对家庭变故,细马坚强而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明子眼中的黑罐:黑罐为了尽快有更多的钱给亲人看病,他迷失过自己。他拼命的赌钱,试图从瞎眼艺人的黑帽中去拿钱,还偷了三和尚的钱。但黑罐还是及时地找到了自我,他踏踏实实地攒钱,虽然很苦,但没有失掉尊严。马水清、乔桉、赵一亮同伴的种种遭遇,既困扰、折磨着少年的心,但也教养、启示着他们。少年不仅看到生活的残酷与严峻,更体会到了生命的崇高和坚韧。曹文轩极睿智地截取了人物最为闪光、生命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道出他们的性格和因此而来的命运。在时间滴答声中,少年有了更重的生命质感,少年看到人性中永恒的东西感动、悲悯情怀。如曹文轩说的,“能感动他们的东西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默默温馨和殷殷相爱”9正是这份感动、悲悯情怀,使少年保有着对世界的敏感,如张炜说:“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源于生命的激越。但是一个人总要成长。随着年轮的增加,生命会变钝:被痛苦磨钝,也被欢乐磨钝。这个过程很悲剧化,却是人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过人是相当顽强的,他会抵触这一过程,从而不断回忆追溯、默想。这期间会收获一些与童年时代完全不同的果实另一种感动。感动是一种能力,它会在某个时期丧失。童年的感动是自然而然了。它往往是在回忆中,在分析和比较中姗姗来迟。人多么害怕失去那份敏感。人一旦在经验中成熟了,敏感也就像果实顶端的花瓣一样萎褪。” 10(8,224)曹文轩以文学的形式保存着这份感动,以孩子的智慧诉说着这份感动。他试图用孩子的眼光告诉我们,“其实孩子的力量正是最深刻的哲学的力量,正是人性里面最简单最智慧的部分。”11(205) 三、成长中的特殊契机少年心灵的成长不是缓慢、均匀地随着日子而流逝,而是一天天渐进积累起来的。从本质上说,成长是一个不断克服与超越的过程,每一个少年都必将突破生理、心理的旧有状态不断向前发展,达到生命新的平衡。少年的精神成长是一种质的飞跃,而这种飞跃往往需要一定的契机来促其完成。曹文轩的少年小说,正是抓住了少年成长契机,再现了少年的动态成长历程。 (一)温情的乡村世界儿童拥有生命的法则,儿童天然与自然有着某种交感,儿童在自然地呵护下,身心得到自由与解放。曹文轩笔下的少年在面对苦难时,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消解了他们的不幸。青铜是个哑巴,没有朋友,不能上学,他生活在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世界里,他与人难以交流,然而与自然却能成为好朋友。“他有河流,有芦苇,有牛,有数也数不清的,不知道名字的花草和鸟虫相伴。”12(45)在自然面前,儿童没有成人的妄自尊大,儿童将自己的天真化作同情,分赠给世界万物。细米对于翘翘的爱护,桑桑生命中的那些鸽子,动物不仅仅成了他们的宠物,更是一个难得的伙伴。这种与自然的对话,与动物生命之间的情感维系,是因儿童的天性使然。 安宁的村落、金黄的麦田、旋转地风车、翠绿的芦苇荡、淡紫色的紫英花与四季优美的乡村一道见证了这些少年的成长。在自然中,少年自由自愿的游戏,释放属于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自然中成长的孩子,具有纯朴的心灵、健康的身体、大自然般的胸怀。除了自然和谐的乡村风光,淳朴善良的乡情、有趣的校园生活、朦胧的少年感情、忧郁的成长思绪,使得温馨的故事在如花的背景中缓慢恬静而又略带忧伤地进行。如明子“常常想念的那个平原上的贫穷但却让他感到自足的小村子”。13(3)“青铜家只有天,只有地,只有清清的河水,只有一番从心到肉的干净。”这里,不仅仅给人艺术的上美感享受,纯净的文字里展示的更是少年成长的温情世界。人们虽然不富裕,但多数人还是可以温饱,人和人之间亲善、友好、互相扶助。曹文轩给我们呈现的文本世界不是完满的,而是残缺的。由爷爷带大的马水清、只有外婆的纸月、没有妈妈的根鸟他们都不是在健全家庭中成长的。然而残缺的生活给温暖的抚慰提供了前提,不完满的人生给抗争命运、坚守尊严创造了可能。日常生活的缺憾和怀念构成这些作品忧郁的底色,悲悯的古典温情弥漫其间,有节制的淡淡伤感的情调中凸显的是人性的高尚和可贵。“艺术是一种节制。我喜欢在温暖的忧伤中荡漾,决不到悲痛欲绝的境地里去把玩,我甚至想把苦难和痛苦看成是美丽的东西。正是他们的存在,才锻炼和强化了人的生命。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人领略了生活的情趣和彻头彻尾的幸福感。”14(182)少年成长的乡村,总是有种“温暖的忧伤”“忧郁的甜美”之感。在这样的乡村世界中,少年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自然的人格。在忧伤而温暖的人情世界中,少年领略最真的人情、人性。 (二)流浪人类成为人类的那一天起,就在流浪,流浪是与生俱来的命运。“人都有远行的内在欲望。还因为远行使他产生了孤独感,悲壮感,而种种这些感觉,使他获得人生的快感。所谓流浪,就是独自一个人行走。”15(272)少年时期是最热衷憧憬的时期,他们总是眺望着远方,前方总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在召唤,他们有着一种为之心动的豪迈感、悲壮感。而这种前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他们知道,他们要上路了。从家乡走出来的根鸟,受神秘力量的召唤,踏上了一条艰辛的寻找和拯救的道路。根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新的身份,这也意味这新的征程的开始。“空荡的、无尽的荒漠,一方面使他感到世界的阔荡与远大,一方面使他感到心虚力薄,甚至恐惧。”2(35)从小豆村来到城市的明子,在偌大的城市,他们始终处于流浪状态。虽然来到城市半年,但明子对那座城市没有一点熟悉感。如歌词里唱的,“外面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生命中的孤独感在少年无力对抗强大的社会存在时,悄然滋生并伴随他们一路前行,直至成为生命意识中一个清晰无比的存在。与世界的隔膜感也越来越深刻,世界越“向他们呈现辉煌,呈现千重魅力,这种隔膜就越是深刻”,“这个世界跟我们无关”。14(23)站在门外的张望者变成了门内世界的参与者,他们开始感到惶恐不安。时而感觉到与世界抗争的无力,在无力中迷失了自己。“为了生存,这些木匠们似乎没有太多的人的自尊和职业的尊严了。严峻的生存处境,使他们也顾不上太多不实在的东西了。”14(46)在外漂泊久了,面对苦难和生存的逼迫,明子也曾想过做出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山羊不吃天堂草时,最终人格的力量战胜了明子的这种心理。 流浪是体悟人生,面对社会然后识其真实面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少年需要面对以前生活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打破了世界在少年心中原有的形象,人性恶的成分毫无保留地显示在少年的面前,如黄毛汉子、长脚、黑布、疤子世界也不再那么单纯,有无尽孤寂的沙漠,如人间地狱的鬼谷,充满诱惑的莺店成长中的种种苦痛选择、诱惑、内心与世界的冲突都一一展现在少年面前。他们开始不能把握自己,在惶恐和快意的颤栗中,他们身不由己。然而,虽然在冲决中碰得头破血流,但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真正阻止它的前行。它叫良知,叫理想,叫人性。 (三)苦难“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6曹文轩想用自己的讲述来告诉成长的少年如何面对苦难。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因为特殊的机缘被寄养在大麦地青铜家,度过了清贫而快乐的童年。突如其来的水灾,天光地净的蝗灾,使本来条件就清苦的青铜一家更是雪上加霜。然而青铜一家仿佛有着某种神奇的默契,不是一家胜似一家,面对苦难,他们有着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青铜家的人,从老到小,没有一个是闲着的。日子像根鞭子,悬在这家老小的头上。但他们一个个显得心平静气、不慌不忙。”12(128)为了能节省口粮,青铜奶奶去远方亲戚家摘棉花,累倒了在棉花地里;葵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意考低分辍学;为了凑奶奶的药费,葵花偷偷跑到江南捡银杏当葵花被接回到城里后,不会说话的青铜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了一声:“葵花”这喊声震动了所有人的心灵。岁月弥艰,爱弥足珍贵,正是至爱成为支撑人们战胜苦难的力量,至爱使生活达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状态。社会在急速发展,当舆论在追究教育体制时,曹文轩却看到孩子内心发展的重要性。曹文轩试图“用青铜葵花告诉孩子苦难,也告诉他们选择坚强。”在他看来,“少年时代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语)17曹文轩笔下的苦难,不仅仅是少年成长必然要面对的,也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续下去。”18如作家崔道怡先生评价说,这部书(青铜葵花)所呼唤的,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面对人生这种常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面对?曹文轩用温情而充满诗意的笔调告诉我们,应当选择一种自尊而高贵的方式,无所畏惧地迎接它。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坎坷,无论不幸和卑微,人都要怀着对生活的信任,充满希望和爱,优雅而坚韧地迎接苦难。苦难并不是苦不堪言,苦难不意味着悲哀,作者引导读者透过苦难,咀嚼生活中的温馨和诗意。 (四)死亡死是生命必然的归宿。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人出生时并不知道死亡的存在,而人的无意识也是排斥死亡的。直面死亡的情境是少年成长中的一种特殊契机,它将促使少年开始面对生命的首次沉思。秦大奶奶,这位原本被人看成是固执而可恶的老太婆,然而最后的死是平凡而特殊的,“她既不是病死,也不是老死,而是掉到了水中被淹死的。”“上回,她是为了救一个孩子而落入水中,而这一次落水,仅仅是为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3(130)秦大奶奶身前最喜欢的是桑桑,桑桑也是第一个融入到秦大奶奶内心的孩子。守在秦大奶奶身边的桑桑少了几分孩子面对逝去的人的害怕,他“一直坐在她的身边。他看着烛光里的秦大奶奶,神情显得十分安详。有时,大人们偶尔离去,只剩他一人坐在那儿时,他也一点也不感到害怕。”3(131)葵花的爸爸,酷爱自然葵花的雕塑家,一次因为到葵花林中写生,归途中在河里落水而死。然而在葵花心里,爸爸似乎并没有死,他一直在那片他最爱的葵花地里。亲人的逝去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痛楚,然而,少年经历了生命的告别与离开,会有更多的温暖与感动温存于心。少年明白,至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永远住在自己心里。他们学会了坦然接受并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离去,学会用最善良的方式来面对生命的告别与离开,他们懂得了爱的永恒。 亲临死亡威胁,则使少年对于生命与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桑桑在与死亡的抗争中完成了他的成长。桑桑在病前是一个顽皮、善良、好奇但略微有点懦弱的孩子。如果说纸月的到来带给这位少年某种程度上的改变,那么死亡的威胁,则使桑桑对于生命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时,只是觉得生病带给他“一种说不出的娇气和莫名其妙的满足感”,到后来,当他“开始隐隐的觉得,他给全家,甚至给所有认识他的人,带来了紧张、恐慌与悲伤”时,“桑桑终于开始懵懵懂懂地想到一个他这么小年纪上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遇到的问题:突然就不能够再看到太阳了”。第一次真正感觉到生命要结束时的某种恐怖,日子可能不再延续的害怕,然而也正是死亡的威胁,桑桑更加怀有一颗悲悯和善良的心。此时的“桑桑对谁都比任何时候更加善良。他每做一件事,哪怕是帮助比别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橡皮,心里都为自己而感动。”“桑桑愿意为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3(273)日常生活的平凡日子因为珍惜和感恩而显得更加美好。桑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懂得感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被感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坚强。桑桑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桑桑踏破了生死界线后,突然从司空见惯的的事物中认识了生命的夺目美丽,从肉体到灵魂经历了一场双重的蜕变,而向真正的成年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死亡促使人沉思,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了一种崇高的美。”19(4)生命的历程是艰难的,为了获得生命之坚,人必须对抗、挑战和反叛。少年在倾听骨骼生长的同时,也享受着痛苦带来的快感。温情的乡村世界、流浪、苦难、死亡成为少年成长一个个特殊契机。异境,非但不是绝境,还恰恰与拯救相关,拯救颓唐的生命,拯救自救的灵魂,有点“死而后生”的意味。在成长的一个个契机中,曹文轩总是对生命怀着温暖的希望。面对苦难、流浪、生活的不完整怀有伟大的宽容,没有抱怨和憎恨,没有自恋和自怜,惟有源自生命本身的希望和力量,朴实而自然。曹文轩略带忧郁的情感当中,蕴含着生命更高层次的理解。结 语关注成长,关注成长带来的特殊生命体验,是曹文轩的主要创作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曹文轩就努力倡导“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曹文轩用自己的创作践行着“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主张。曹文轩一方面帮助少年体验、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以自己在生活中磨炼出的智慧之眼,帮助少年寻找着虽然充满荆棘但却能使少年坚强成长的人生道路。“今天的孩子被极大丰富的物质所包围着,但却常常并不是快乐,这造成的心理上的困惑,甚至道德感的严重缺失等等,并不是一味地娱乐、休闲所能够疏导纠正的,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深度的作品来给予精神的滋养。”20这是曹文轩系列少年小说之于儿童的意义。成长,不仅只是少年自己努力突破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不断向上的过程,他们的成长之路,需要那些领路人的引领,需要特殊的契机。曹文轩的少年小说,传达了少年时期这个人生重要阶段的生命感觉,他用个体的生命体验诠释了人类共有的生命感觉。 “世界上只有一条路上的两边是堆满可珍贵的遗弃的,这条路就是成长的路。儿童文学提醒你不要撂下和遗弃,儿童文学是希望每个人虽然长大,却又把童年珍贵的一切都留下。”10(208)曹文轩笔下的少年成长,不仅给儿童教益,而且自己也借此宣泄,体味着生命的跃动,得到高尚的满足。曹文轩以儿童视角的方式走进、介入、观察和了悟人生。“儿童文学是其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其寻找人生终极意义的一条途径。这些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用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式来表达他对人生所作出的哲学评价。”21(144-145)注释:1 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山东:明天出版社,2010.2 曹文轩.根鸟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3 曹文轩.草房子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4 曹文轩.论“成长小说”,见赵郁秀主编:当代儿童文学精神指向: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文选C.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135-144.5 曹文轩.细米M.江苏: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6 曹文轩.只有苦难和美才能抵达内心访著名作家曹文轩J.新作文(高中版),2005,(9).7 李红叶.为少年心思写歌评曹文轩的小说细米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