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中文摘要 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 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 姓名姓名:陈晓飞 院系院系:文旅学院 年级年级:2005 级 专业专业: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城市史研究 导师 导师:周长山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 的兴起,人们对水源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场所之一, 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水源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水系发达地区则更为明显。 这一点在历史上漓江流域区域的桂东北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好的体现。 漓江流域所在的桂东北地区因湘桂边境而构成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自古以 来就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的最先接触区域,同时也成为内地与岭南地区交通 枢纽之所在,以及中原文化南传的必经之区。特别是其北部山岭间的谷地地势较为平 缓,湘江、漓江及其支流沿着低矮的山谷逶迤而行,河宽水浅流缓,有着良好的交通 条件,历史上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自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之 后,中央王朝为巩固和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推行郡县制,大力实施交通开发和城 市建设,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漓江流域所在的 桂东北地区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从秦汉至隋唐,历代统治者对中原 进入岭南这一必经 和必兵家必争之地,都进行了重点经营,在交通开发和城市建设方面也较包括广西在 内的整个岭南地区领先一步。 漓江流域的城市形成比中原地区也相对晚一些,但秦以前漓江流域就已受到中原 地区楚文化的影响,开岭南之先。随着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沿湘江漓江西江 珠江一线的传播,漓江流域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秦汉时期,中央推行的 郡县制,把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一起推进到了漓江流域和岭南的其它地区,进一步 使得漓江流域的城市成为了开化岭南地区的前站。具体而言,漓江流域的城市真正形 成于秦统一岭南,推行郡县制和铁器牛耕等封建生产关系推进到漓江流域一带之后, 同时本区域也初步形成了军事政治为中心的城市体系结构。这种体系在汉代得到了进 一步的完善和充实,成为以后本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六朝时期, 随着岭南地区开发的深入和发展,漓江流域地区的开发也得到了发展,其城市数量和 规模在原来的基础上皆有了发展。以前的军事政治体系结构的城市体系在城市的发展 3 中已然受到了冲击,开始有所变化,到了唐代,随着中央对于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 以及本区域自身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漓江流域的城市体系结构形成新的较为成熟的 局面。区域中心桂林城得以发展,以桂林为中心形成了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区域内各 城市之间联系加强,原本以军事政治为中心的区域城市体系转变成为以经济为中心的 城市体系结构,至此,漓江流域较为成熟的城市体系结构正式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以这样讲,唐以后漓江流域的城市基本是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和微调的。 本文拟就历史上重要的“开粤之先”时期的漓江流域城市和文化进行分析,同时 研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引起的该区域城市建制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其时分布 于漓江流域的诸古代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意图理出漓江流域古代城市在岭南开发之 初的风貌以及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囿于篇幅和学识等因素,论文主要讨论对 象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秦汉至隋唐时期,唐之后有关漓江流域的城市发展情况暂时不涉 及,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关键词 关键词:漓江流域 古代城市 变迁 区域体系 4 abstract on research the ancient city of lijiang river basin system namename: chen xiaofei gradegrade: 2005 department departmen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majory: majory: china ancient history research research: urban history research tutor tutor: profession zhou changshan abstract :linshui door is the first human struggle to survive the inevitable choice,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rise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people dependent on the water to further deepen. and the town of human activity as an important one of the places,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water-dependent is inevitable, especially in the water system developed areas is even more obvious.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lijiang river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guangxi in the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have a good expression. lijiang river basin of northeast chinas guangxi region borders and xiang-gui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makes here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come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 first contact with the lingnan region, but also become the mainland and transportation hub of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where, as well as the central plains south-cultural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istrict. in particular its northern mountain valley between the relatively flat terrain, the xiangjiang, the lijiang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along the low valleys weiyi trip, hekuan shallow flow relief, have a good traffic conditions, has been a history of lingnan 5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of traffic an important channel contacts. since the emperor of the soldiers after the reunification of lingnan, the central dynasty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rule of the lingnan area, the county system,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traff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making the region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has been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at the same time lijiang river valley northeast of the guangxi region due to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from the qin and han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rulers of the central plains into the history of lingnan this essential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strategists will have a focus 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in city building than in guangxi, including the entire southeastern region take the lead. lijiang river valley cities than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is relatively late, but before the qin lijiang river basin by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has been the impact of chu culture, lingnan first opened. with the chu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long the xiangjiang river - lijiang - west river - the spread of the pearl river line, lijiang river basin has been only genuine development. qin and han dynasties peri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y system, the feud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li river valley and other parts of lingnan, and further makes the city of lijiang river basin has become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former kai st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city of lijiang river basin to really form unified lingnan yuqin, the county system and cattle farming, such as iron feudal production relations to advance along the lijiang river, while the region has initially formed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city architecture. this system in the han dynasty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and strengthened, after the region beca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urban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with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lingnan reg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ities in the number and size of the original on the basis of both the development. the former military and polit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system in urban c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act has already been started to 6 change, to the tang dynasty, as the central place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change, as well as their own cities of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lijiang river the city to form a new architecture of the more mature situation. regional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 city, guilin as the center to form a 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 within the region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the city, originally for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city into a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of the city architecture, thus, lijiang river basin more matur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officially formed,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it can be said that tang after the lijiang river in this city is basically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and fine-tuning. this paper on the history of an important first opened in guangdong, lijiang river during the city and cultural analysis,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 the changes arising from the cities of the region formed the changes and the attendant for the time being distributed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all the ancient citie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li chu inten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lijiang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in the lingnan sty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urban system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factors such as length and knowledge,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main target in terms of time involved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eriod from the qin and han and tang after the city on lijiang river basin development does not involve the time being, and not within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keywords:lijiang river ancient city changes regional system 8 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 先秦到隋唐时期 引 先秦到隋唐时期 引 言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自城市诞 生以来,它就和农村一样,是承载人类不同社会群体的广阔而绵长的大舞台。无论是在古 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还是在东西方社会千差万别的变化下,城市总是以领先而活跃的姿 态在历史舞台上存在着。 中国城市史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 其渊源可追溯到古人对于都城、 城市的记录和考察,如洛阳伽蓝记、 长安志、 唐两京城坊考、 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等,均可归入广义的早期城市史研究著述。而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史研究则起 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启超于1926年发表的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等 文为标志, 1城市史研究开始正式进入近代,同时也开始了研究上的新篇章。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和西方有所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因。关于早期中国城市的起源 问题,学术界观点不一,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傅筑夫、张光直等提出“防御说”, 2强调政治、军事因素在城市起源中的作用,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而杨宽 则进一步提出特殊的“防御说”,他在考察了日本的古城后,提出“沟应是城的萌芽” 3的 说法,把“防御说”进一步发展。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 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 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即地利说,城乡差别说等。 4认为随着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份人专 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 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 梁启超:中国都市小史、中国之都市,饮冰室合集 ,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十八册, 第61100页。 2 张光直: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文物,1985 年第 2 期。傅筑夫:中国古代城市与 西方中世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南开学报(哲社版),1978 年第 4、5 期合刊。 3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文物,1985年第2期。 9 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通常会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 产生由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单体城市集合而成的城市体系。实际上,与西方相 比,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各异,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 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等级体系。因 此研究城市史除了时间线索外,还不能忽略了区域性,即历史地理的空间差异。在上个世 纪30年代,冀朝鼎提出“基本经济区” (key economic area)的概念 1,强调历史上中国经 济发展的局部性与地区性对国家统一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城市发展过程的研究有 着宝贵的学术价值。如果我们在城市史研究中注意对一些典型地区展开研究,同时借鉴地 域发展史研究的一些成果, 那么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都城的迁移, 城市的发展变迁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于中国古代城镇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古代城镇分布空间格局构成 中的区域特色,理出其多样性及整体性,并可以对区域、城镇的物质环境发展史等问题进 行研究。 2而这些研究对于今天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等则 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城市选址,管子乘马第五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3。就是说,在选择城址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水源条件,并因地制 宜地规划城郭和道路。在古代经济社会尚较落后的条件下,漓江流域古代城市发展和分布 情况,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则较为明显。同时漓江流域自身在岭南地区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 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对于该区域古代城市形成、发展以及城市体系的构成和演变情况进行 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漓江流域,乃至于整个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社会发展。 二、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二、研究概况和存在问题 过去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城市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是也有很多明显的不足。具体 来说就是,以往的研究者偏重于将某座城市作为“个案”来研究其选址、城址转移、街道 布局等城市外貌形态特征,忽视城市作为“点”和“面”两方面特征的兼顾。其中城市研 究又多以都城为中心,从中抽绎和归纳出历代城市演进规律和形态特征,这在方法论上是 有缺陷的。因为,事实上,都市仅是一个时代城市的特例,不能代表一个时代城市的全部 面貌。同时,在都市研究中,比较多的是不同城市间的比较,而它们本处于不同的地域和 社会背景下,本身的可比性并不大。另外,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不同时代下同一个 城市的比较,特别是对地方城市的研究不够。而且,对于城市选址的地形地貌的分析则常 1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年版。 2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 现状 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19 页。 3 (清)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五册,第 13 页。 10 流于浮泛和形式,没有真正与城市选址和城市形态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对城 市变迁的原因的分析则太过笼统,忽略了城市变迁中的地域特点和自身特点。在具体的分 析过程中又往往忽略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或是对时代军事政治形势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分 析不够切实。 对中国古代城市体系形成、发展过程有系统的研究的学者,顾朝林为代表之一。他认 为:城市体系,按其现代的意义来说,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 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 1 并指出中国古代城市体系是由一系列城市组成的城市有机系统,其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城市体系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但是直到商末,中国早期城市,由 于数量不多,职能单一,缺乏明显的城市等级规模关系,核心城市屡有迁徙,而且实 际联系不甚密切,虽然作为中国城镇体系的物质要素城市以及环境已经形成,但仍不 具备有机整体的体系形态。根据大量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城镇作为一个体系来说,形成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具体地讲,即初步形成于西周奴隶社会末期,渐形于春秋 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其间大体上经历了近1000年的时间。这是国内学者对 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颇具代表性的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顾朝林的研究是基 于对整个中国古代城市的宏观的大体系的研究,对于地方区域城市体系,则顾及不够。 对于地方区域城市体系进行研究的,也有不少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施坚雅运用 德国学者克力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历史城市地理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 经济研究。他把中国分为西北、华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岭南、东南沿海、 云贵和满洲(东北)九个大区,每个大地区下又分为若干区域,然后再按公元前221年、公 元前221公元589年、 公元589公元1280年、 公元1280公元1911年四个历史周期分别考 查各大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古代城市体系形成时间上,他提出的观点则与顾朝林不 同。他在对中国古代城市体系进行分地区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最早的城市体系首先在西 北、华北黄河流域西部平原及渭河流域下游分别发展起来,到汉代则扩展为服务于整个大 地区的“点”。而结构较合理的大地区城市体系只是在唐代才在西北形成、在北宋时期在 华北形成,其它大地区的城市体系除晚兴的满洲外,都是渐进形成的。西北、华北的城市 体系虽然最先发展,但是由于贸易、交通的瓦解,特别是由于蒙古的征服,这两个大地区 的城市体系遭到毁坏。从南宋起,长江下游、岭南、东南沿海大地区的城市体系便迅速崛 起。 2这一观点现在看来,有它的局限性。事实上,从现在很多材料和研究来看,中国古代 城市在每一区域内部,在它们的城市产生之时,就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种体系结构,同时, 这个体系结构的性质与本区域内城市产生的原因紧密联系。 运用地方资料对本区域城市体系进行研究的,吴晓亮为其代表之一。她在洱海区域 古代城市体系研究中,对于云南洱海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空间构成,古代城市孕育、 1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 21 页。 2(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 年版。 11 形成,洱海区域城市体系形成和微调,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等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研 究,对各时代洱海区域城市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考证,是边疆地区城市体系研究的不可多得 的成果 1。另外,对于地方城市和区域进行研究的还有如下成果:天津学者进行的“近代华 北区域的城市系统”研究课题,较为关注区域内城市系统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在 近代华北以北京为核心的传统区域城市系统走向瓦解,初步形成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近 代华北区域城市系统。 2王玲的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以北京为主体,将北京及其周围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她指出,这些城市既自具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 互补充 3。山东学者的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对山东城市的布局、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 了整体分析。 4另外,侯宣杰的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以清代广西为中心5, 对17到20世纪的广西城市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区域城市研究提供了很好的 借鉴。 对于岭南地区,尤其是广西地区古代城市进行研究并有一定成果的代表人物有蒋廷 瑜、陈代光等。蒋廷瑜从考古发掘和整理的材料出发,对于秦汉时期广西古代城市的城址 进行了详细的考古上的分析,是研究广西古代城市极有参考价值的成果。陈代光对于广西 各个小区域的古代城市进行了大致的分析,描绘出了广西古代城市的大致面貌 6。对于研究 广西地区古代城市具有大纲性的意义。对于漓江流域所在的桂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群的研究 成果有李珍、蓝日勇的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 7、范玉春、周建明 的古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及其原因兼论灵渠对桂东北发展的影响 8、钱宗范的秦汉 统一岭南和桂林建城年代研究 9等相关论文,在漓江流域城市发展上都提出了不少有益的 见解和观点。韩光辉等在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 10一文中对于桂林城古代城 市规划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他在广西玉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 1 吴晓亮: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 罗澍伟: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周俊旗:关于近代区域 城市系统研究的几个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张利民: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 不平衡性,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等。 3 王玲: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守中、郭太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侯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以清代广西为中心,四川大学 2007 届博士论文。 6 陈代光: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学报,1991 年第 3 期。 7 李珍、蓝日勇: 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 广西民族研究,2001 年第 4 期。 8 范玉春、周建明:古代过岭交通的变迁及其原因兼论灵渠对桂东北发展的影响,广西民族 学院学报,1999 年第 1 期。 9 钱宗范:秦汉统一岭南和桂林建城年代研究,社会科学家,1999 年第 6 期。 10 韩光辉、陈喜波、赵英丽:论桂林山水城市景观特色及其保护,地理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2 1和 广西桂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等文中对广西玉林和桂林地区的城市体系进行 了大的整体性的研究,是研究广西地区城市体系的很有参考价值的成果。但是,总的说来, 由于地处边疆,广西地方古代城市资料本身就比内地缺少,而且城市出现的也晚,隋唐以 前的有明确记载的资料较为少见,秦汉时期的城市状况就只能借助于考古发掘的进展和一 点文献线索来互相推测。到目前为止,以漓江流域所在的桂东北地区为区域地理单位,考 察其历史上城市发展、变化,及城市体系等相关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少,所以,随着考古工 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文献挖掘的深入,对于漓江流域的古代城市的研究工作也应随之推进, 这也是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三、本文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三、本文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 城市作为一个实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筑、生态,无所不包。这一特性,决 定了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政治学、 人口学、生态学、统计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门学科,要求研究者具有 相当丰富的学识和极其广阔的视野。这也是城市史这门学科既有艰巨性又有吸引力的缘由 所在 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地理学、考古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历史文献 研究与考古资料相结合,以漓江流域的基本概况为基础,从区域地理角度出发,考察漓江 流域古代城市的产生、发展情况,并注意自然环境地理和人文环境地理对于漓江流域古代 城市的城址变迁和兴衰的影响,以及该流域古代城市体系的规律和特点。 具体来说,本文以漓江流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长时段地考察漓江流域各时期 的城市情况,探讨该流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继承和互相弥补之中所体现的体系化特征,重点 分析漓江流域古代城市的发展情况。从最早的兴安七里圩秦王古城等古代城址开始考察, 到隋唐朝时期桂林城的发展, 对各个时期漓江流域的城市进行分析研究。 在地域空间方面, 考察漓江流域城市选址、分布及其分布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在政治管理体系方面,考 察漓江流域城市行政等级关系的形成和变化等。同时对在历史上曾经“开粤之先”的漓江 流域城市和文化进行分析,意图理出漓江流域古代城市的大致面貌和规律。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对漓江流域古代城市不 仅从点上进行分析,还注重从整个区域内部和外部来分析漓江流域古代城市在发展中形成 的体系结构,并关注各个历史时期漓江流域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和城市间关系的变化,以及 城市体系结构的微调等。以各个时期漓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各个时期漓江流 域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对于漓江流域从秦汉城市体系结构初建和六朝时期经济发 1 韩光辉:广西玉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经济地理,1991 年第 2 期。 2 韩光辉:广西桂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 年第 1 期。 3 熊月之、张生: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史林,2008年第1期。 13 展带动的城市发展而引起的城市体系开始出现变化以及隋唐时期本区域较为成熟的城市体 系正式形成的过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理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囿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对象在地域上主要指狭义的漓江流域,即漓江及其支流流经 区域,不包括桂江流域所在贺县等在内的泛漓江流域地区。具体研究所涉及的时段主要从 先秦至隋唐时期漓江流域的城市体系变化情况,至于宋元之后漓江流域城市发展情况等问 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14 第一章第一章 漓江流域地理环境与城市空间结构基础漓江流域地理环境与城市空间结构基础 第一节 漓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节 漓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 广西地区多丘陵和山脉,其中山脉多呈弧形结构,自南而北一弧套一弧。其中,桂北 大南山、天平山和九万大山构成北弧,桂中大瑶山和大明山构成中弧,桂南云开大山、六 万大山、十万大山和六韶山、大青山、公母山构成南弧。这些山弧分布规律且整齐,把广 西分隔成多个丘陵和狭小的平原,其内缘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而其外围则形成 百色盆地、 南宁盆地和郁江平原、 浔江平原等。 1而这些又成为整个大区域内的若干小区域, 影响了历史上整个大区域内的城市分布和发展规模以及城市体系等。同时,这样的地形地 势也影响了历代广西的建制,即三弧山脉以内的诸郡无论怎样分合,多隶属于广州,三弧 山脉以外的合浦郡多隶属于统辖交趾半岛的交州,而广西东北部的郡县,有时则被划归湘 江流域的高一级行政建制。 本文所讨论的漓江流域,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桂林市、兴安县、灵川县、 临桂县、平乐县、阳朔县和恭城县等。漓江流域整体上属于广西丘陵的一部分,是云贵高 原向东南沿海的过渡地带。而广西丘陵的北部属南岭山地,其中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 和萌渚岭等平行排列,南部到今平乐县为止。其地势北高南低,影响了境内的交通和历代 城市的发展。 漓江流域的今桂林、阳朔一带是典型的峰林槽谷地形,山峰秀丽,岩洞深幽,江流清 澈,形成著名的桂林-漓江风景区。由于地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多次构造运动,使其具有 纵横交织的断层裂隙, 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 为流域内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形成了诸多的地下溶洞和地下河,这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用水基础。2同时, 由于岩溶地貌不易保存水土,又限制了历史上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本区域城市的发展水平。另外,今桂林至阳朔段,河道由砂、卵石组成,以沙石为多, 分布有石,并常年长有水草,滩、潭相间,滩长潭深,滩险众多,不少具独特水文环境条 件的深潭滩尾成为众多漓江鱼类的产卵越冬场所,这又为人类在此居住和生活提供了基本 的物质条件。3 漓江流域水系发达,其主流和支流流经地区和交汇处附近往往就是城市建立的地方。 而盆地和平原则成为城市选址所在,以及划分府、州行政区的基础。在漓江河谷阶地上, 多为砂砾、卵石堆积物,埋藏有孔隙潜水。同时,也就是在这些阶地上,分布着一个个城 1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36 页。 2 刘金荣: 试论桂林岩溶洞穴发育的古老性及形成时代探讨 ,广西地质,1995 年第 1 期。 3 缪钟灵: : 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 , 中国岩溶 ,1998 年第 4 期。 15 市,这构成了漓江流域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漓江沿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水来源 丰富,地下水分布均匀,土层成因多、分布广,这为人口聚集提供了基础的地理条件,同 时又为城市间交通运输提供了天然的水运条件,是建立城市的良好区域。漓江河谷窄而深 切,两岸山坡陡峻,河道复杂,漓江下游即今阳朔到平乐段,除沙卵石为主外还分布有散 石和礁丛,使得漓江流域的河谷平原面积小,且分布零星,而这一点又决定了漓江流域城 市空间结构分布的零散性和稀疏性。1 总的说来,广西整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漓江流域自身的环境成为漓江流域古代城市形 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它与社会基础一起成为漓江流域城市形成、分布和发展的基础,以 及各个时期漓江流域城市发展的大前提。可以说,整个漓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客观上影响着 其整个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分布,也影响着区域内的城市空间布局状况。 第二节 漓江及其流域水系构成 第二节 漓江及其流域水系构成 今天人们所说的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桂江上游的称谓,文献曰“西有三江, 其一为漓” 。2漓江发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流经今兴安、灵川、临桂、阳朔、恭城、荔浦、 平乐等县和桂林城区,在平乐注入桂江。通常把平乐以上的桂江上游部分称作漓江,平乐 以下的下游部分称为桂江,3这个范围是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漓江范围。可是,事实上,古代 漓江所指的范围和今天所常指的漓江范围有较大的不同,古代漓江范围相较今天所说的漓 江要小和短的多。漓江从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一直至今,曾分别被称为“丽水”、“离水”、 “漓水”等。4战国时期,漓江名“丽水”,到了秦代漓江则叫“漓水”(离水)。在战国 和秦代, 漓江的范围仅指从灵渠分水岭起至大榕江的一段而已, 也即灵渠的南渠所经区域, 而大榕江以下部分则被称为桂江。到了汉代,漓江则在秦代的基础上延续到了荔浦一带, 即从灵渠分水岭起到荔浦的一段,这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六朝时期。六朝时期,漓江的范围 就基本上是现在的漓江范围了,即从灵渠分水岭起到平乐的这一段都叫漓江。所以,从严 格意义上来说,漓江与漓水是在六朝时期才开始与今天的漓江范围相一致的。5 自秦修建灵渠,分三分湘江水入漓江后,就有人根据分水塘旁石碑上所刻“湘漓分派” 而提出湘漓同源的说法,并提出,漓江也源自海洋山。这与水经和水经注中的说 法一致,同时,这一说法在唐宋文人间比较流行。唐人有记: “海阳山,在全义县北,及漓、 1 宗凤书: 灵渠地质地貌初步研究 ,中国岩溶,1990 年第 1 期。 2(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四,“水语”,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68 页。 3 缪钟灵: :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中国岩溶,1998 年第 4 期。 4 刘金荣等:历史上漓江(桂江)水系名称的变化浅议 ,中国岩溶 ,2003 年第 1 期。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资水 涟水 湘水 漓水 溱水”,中华书局,1991 年版,第 1955-1961 页。 16 湘二水源也。流至金义北三百步分流,北去作为湘,南下为漓。”1经后人的研究,事实上 湘、漓并不同源。王庸在中国地理学史中研究河流的袭夺情况时就指出,漓江在其上 游灵渠附近因地势的原因对于湘江河道产生了袭夺现象, 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是同一个源头。 2 漓江从兴安县东北流过,在境内与大榕江合流,同时,在流经地不断地与其它河流汇 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水系结构,且呈树枝形分布。战国到秦时,漓江主源称六洞河(又 叫华江) ,南流至司门前附近,东纳川江,以下称榕江,流到大榕江镇又汇灵河,文献有记: “漓江在县东北。自兴安县流合大融江入县界。志云:灵渠行五十里入大融江,名曰 灵江。又西北有黄柏、六峒、川江三水流合焉,亦曰融江。”3此时的漓江水系包括灵河、 大融江(黄柏、六峒、川江)两大支流。汉代,漓江延展到荔浦一带,此时的水系包括灵 河、大融江(黄柏、六峒、川江)、荔浦江等支流。到了六朝时期,漓江则继续扩展到了 灵川、桂林、阳朔等县市。在平乐县城附近,又东纳恭城河,西纳荔浦江。文献记曰: “经 千秋峡而南亦曰银江。又经县南之甘棠墟白石潭而入临桂界,亦曰桂江。又有小融江,亦 自兴安来,至江南大埠口始与大融江会,左右剌合,故曰漓津。”4此时的漓江水系包括灵 河、大融江(黄柏、六峒、川江)、荔浦江、恭城河、银江等支流。 在漓江水系中阳江为其重要支流之一,文献对其方位、和漓江的关系以及沿线城市等 情况记载颇详:“阳江在城南。源出灵川县思磨山,一云出灵川县维罗岭,经分界山马公 岭,流五十余里至府郭西,受杉木、莲花诸塘水汇为澄潭,历西南文昌三石梁,东出漓山 与漓水合。据旧志载:静江城依水为固。宋末一马姓名将守静江,蒙古将阿里海牙攻 之,不克,乃筑堰断大阳、小融二江以遏上流,决东南埭以涸其隍城,遂破。又明初遣兵 围静江,杨屯北关,张彬屯西关,朱亮祖屯于象鼻山下,久之,不克。曰:彼所恃者,西 城濠水耳。当先取闸口关,决其堤岸,破之必矣。于是遣将攻闸口关,杀守堤兵,决堤, 濠水涸,因筑土堤五道近与城接,以通士卒,遂克其北门月城,又克北门水隘,复攻其西 门。城中势蹙,乃降。盖旧皆引阳江为濠也。洪武九年,复浚城濠,导阳江,经西门外通 宁远桥, 分二流入于漓江。 宋治平中, 知全州王祖道穿渠东接漓江, 西入西湖, 达阳江。 宋治平中,知全州王祖道穿渠东接漓江,西入西湖,达阳江。”5根据此段材料,阳江在历 史上对于桂林城的防卫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漓江水系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支流。阳江即今 桃花江。至今仍是桂林城的重要水系之一,漓江、桃花江(阳江) 、榕湖、杉湖、桂湖和木 龙湖相贯通,是今天桂林城有名的“两江四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 6 页。 2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56 版,第 78 页。 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广西二,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4379 页。 4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广西二,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4379 页。 5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七,广西二,中华书局 ,1955 年版,第 4374 页。 17 除了阳江外,荔江也是漓江水系中的一支。文献曰:“桂林府永福县南境有荔山,荔 江出焉,东南流经修仁县境,又东入平乐府境,合于漓江。”1由此可见,荔江也是漓江流 域不容忽视的一条支流。同时,按照史料记载,归化江也应为漓江的支流之一。“(归化 江)源出永安州界仙回洞,流经废归化县,因名。东南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隔音降噪技术与居住体验提升方案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行业智能化转型与未来展望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行业市场细分与差异化竞争策略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行业品牌竞争与投资策略分析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融资模式与资本运作路径研究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智能洗衣房运营效率提升报告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市场饱和度与增量机会评估报告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市场装修标准与成本优化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青年公寓市场政策调控与市场应变能力评估
- 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服务协议
- 贝朗DIALOG+透析机水路设计概览课件
- 3D打印食品制造技术
- DK了不起的科学思维
- QA出货检验日报表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应对》3.5 消化系统常见病防治与护理
- 加润滑油安全操作规程
- 萨福双脉冲气保焊说明书DIGIPLUS课件
- JJG 573-2003膜盒压力表
- GB/T 39634-2020宾馆节水管理规范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营业线施工单位“四员一长”施工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