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摘要 本文以皖南地区发现的周代青铜剑为研究对象,其利用的资料迄今为止最为 全面和系统,在介绍这批资料的基础之上,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篇主要包括 五个部分。 第章为绪论,本章简要介绍了皖南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概述了沿江古 铜矿在先秦时期的情况,全面收集了己发表的皖南青铜剑材料,回顾了包括皖南 剑在内的吴越式青铜剑研究简史和现状,对其中的研究做出了评论,也指出了其 中的不足,从而更明确了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的意义。 第二、三章为文章主体,首先对皖南周代青铜剑的发现做了全面的介绍,其 中包括若干残剑。并利用考古类型学原理,进行了型式上的划分。以剑茎和剑格 为主要特征,将皖南剑分为五型,部分型内进行了亚型处理。a 型为扁茎薄格剑, 其内又以剑身特征为标准,分为三个亚型;b 型为圆茎厚格剑,共分三亚型;c 型为薄格圆茎剑;d 型为薄格空筒茎;e 型为b 型的演化,剑身交化明显,剑格 略薄。对于各型内及型问的演化和关系,本文也做了对比和推定。在型式划分基 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对年代和分期进行了拟定,其年代上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 期可到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早中期,晚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同时对各 期剑的特点做出了归纳总结。 在这两章我们将各型剑的数量、地域分布、各个时期特征等列表统计或归类, 通过这批数据,本文发现皖南剑的分布并不均衡,皖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少见或不 见。而早期剑型的这种矛盾愈发明显,对于这种地域分布上的明显差异,我们认 为皖南早期剑存在南北两大剑系,分别以圆茎剑和扁茎剑为代表,同时两地也存 在文化上的交流。 第四章为地域间对比研究。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将皖南剑同临近的江淮、湖 北和江浙地区出士剑对比,选取了这些区域的具有代表形的剑型,并在充分利用 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皖南剑与其异同进行了归纳,发现皖南剑当属于吴 越剑系。除吴越剑共同特征外,皖南剑也极具地域特色,其中以皖南短剑为代表 的部分型式是周边尤其是江浙地区少见或不见的。对于大量发现的属于春秋晚期 后的d 、e 型剑,我们认为可能湖北楚文化借鉴吴越剑改造融合的产物。 第五章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共分三个小问题,首先是对吴越早期剑起源和发 摘要 展的初步研究,我们认为与皖南早期剑情况相似,吴越早期剑也存在南北两系, 其中北系以皖南扁茎剑为代表,两系剑的融合促成了吴越式剑最终的成熟。其次 讨论了平脊剑问题。通过全国各地发现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分类,归纳出剑身为 平脊的剑体所常见的几种型式。我们认为,平脊只是戈、剑击杀部分的种非主 流制造技术,早晚均有发现,并不能作为判断剑型早晚的绝对标准,而应从剑的 整体考虑确定其年代。第三部分是关于吴越式短剑的探讨,通过分型断代,我们 对短剑的剑茎、剑身长度变化以及各型的演变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在与岭南地 区发现的薄格短剑对比后发现,在春秋晚期后的岭南地区较吴越地区更为流行, 但它的根源可能就在吴越地区,最迟在战国时期经由楚国势力传播到岭南。而皖 南地区有可能是这种扁茎短剑发源地。最后我们对皖南剑格、茎的纹饰做了归类, 和年代上的排比,了解了纹饰在各期的特征及存在的演化,以此为参照也包括作 为皖南剑在内的吴越式剑断代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皖南青铜剑类型年代分期地域特色 i i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b r o n z es w o r d so fz h o up e r i o de x c a v a t e di nt h e r e g a i no fs o u t ha n h u i ,a n dc o v e r sm o r er e s e a r c ha r e a st h a no t h e ro n e s f i r s tw ei n t r o d u c et h e s es w o r d s ,t h e nc a r r ya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 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i tc o n c e r n s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b o u n d a r yo f t h er e g i o n sa n dt h em a i nr e s e a r c ht a r g e t i tl o o k sb a c ki n t ot h eb r i e f h i s t o r yo f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a r e e l i ts u m su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n g e , t r a d i t i o n a lr e s e a r c hs c o p e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e x i s t i n gi nt h e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o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m e a n w h i l e ,i ta l s op o i n t so u t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c h a p t e rt w o & t h r e e :m a i nb o d y a l ls w o r d sa r eg r o u p e di n t of i v et y p e s b a s e do nt h es h a p eo fh a n d l e sa n dg e ( h a n d g u a r d ) a c c o r d i n gt ot y p o l o g y a l s os u b t y p e sa n dm o d e sa p p e a ri nt h et y p e s t h e ya r ef l a th a n d l ew i t h t h i ng e ( t y p ea ) ,c y l i n d e rh a n d l ew i t ht h i c kg e ( t y p eb ) ,c y l i n d e rh a n d l e w i t ht h i ng e ( t y p ec ) ,h o l l o w e dh a n d l ew i t ht h i ng e ( t y p ed ) a n dc y l i n d e r h a n d l ew i t hm i d d l e t h i c kg e ( t y p ee ) m e a n w h i l e ,i ti n f e r sy e a r so fe a c h t y p ea n ds t y l eo nt h eb a s i so ft h a t ,w h i c hh a st h r e ep e r i o d s e a r l y ,m i d d l e a n dl a t ep e r i o d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e a c hp e r i o di ss u m m e du p i nt h e s et w oc h a p t e r s ,w em a k es e v e r a ls t a t i s t i c a lc h a r t so nn u m b e r s , l o c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s f r o mt h e s ed a t a ,w ef i n dt h a t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d o e s n o tl o c a t eb a l a n c l y ,s ot h a tt h e r ee x i s t sr a r ei nt h es o u t ha n ds o u t h w e s t r e l i g i o n s ,e s p e c i a l l yf o rt h ee a r l ys w o r d s w ec o n c l u d et h a tt w os y s t e m s m a ya p p e a ri ns o u t ha n h u iw h i c hh a v ec o m u n i c a t i o nw i t he a c ho t h e r c h a p t e rf o u r :a f t e r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y a n g t z ea n dh u a ir e g i o n ,n o r t h h u b e ia n dj i a n g z h ea p p a r e n t l y 。w ef i n dt h a ts w o r d si ns o u t ha n h u ih a v e d i s t r i c tc h a r a c t e r s ,e s p e c i a l l yt os h o r tt y p ew h i c hi sr a r ei no t h e r r e g i o n s s w o r d so ft y p ed & ee n j o y i n gt h el a r g e s tn u m b e rh e r em a ys p r e a d f r o mc h uc u l t u r e i i i c h a p t e rf i v e :r e s e a r c ho nr e l a t i o nm a t t e r s f i r s ti sa b o u tt h eo r i g i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u - y u es w o r d s a p a r tf r o mt h ec o m m o n ,f l a th a n d l e s w o r d si ns o u t ha h u ir e p r e s e n tt h en o r t hs y s t e ma n di m p r o v et h em a t u r i t y o fw u y u es w o r d s s e c o n d l y ,w ed i s c u s ss w o r d sw i t hf l a tr i d g ea n di n f e r t h a tt h i ss k i l la p p e a r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a n dc a n n o tb et h ek e ye l e m e n t t od a t i n g t h i r d l y ,a f t e rp r e s e n t i n gs h o r ts w o r d s ,w ek n o wt h ec h a n g eo f i tl e n g t ha n ds p r e a di n t og u a n g d o n gi nw a r r i o ra n ds t a t e sp e r i o db yc h u p o w e r l a s t l y ,w ec o l l e c tt h ed e s i g n so ns w o r d s ,a n df i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c hc a nb ea ni m p o r t a n td a t i n gr e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a n h u i ,b r o n z es w o r d s ,t y p e s ,d a t e ,d i s t r i c tc h a r a c t e r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缕鳓大争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莽毪曲、签字日期:扫砷7 年铲月;参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韶教犬等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当巧款太缸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眷鸳寺、导师签名:f 仁勿孝殳 签字日期:z 卯7 年笋月z 占日 签字日期:地7 年彳月加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址:邮编: 第一章绪论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范围 皖南地区指的是安徽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东i 临江苏,南倚浙江和江西, 西接湖北,面积约5 8 万平方公里,共有池州市( 下辖东至、石台、青阳三县) 、 芜湖市( 下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 、马鞍山市( 下辖当涂县) 、宣城市( 下辖 宁国、广德、郎溪、泾县、旌德、绩溪六县) 、黄山市( 下辖黄山区、徽州区、 休宁、歙县、黟县、祁门六县区) 等5 市1 9 县( 区) 。其间地貌丰富,山地、丘 陵、平原、盆地、洲地、河湖兼而有之,由北向南可分为3 个地形区:沿江平原、 低山丘陵和山区地形,以丘陵地形为主,一些山间盆地和谷地分布其中。本文的 研究对象为发现于这片区域内器形上属于周代的青铜剑。 先秦时期的皖南地区属于“荆蛮”之地,为古越族聚居范围,属于吴越文 化圈。吴越文化主体位于太湖平原与宁镇丘陵地区,皖南在其东侧,由于该地拥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春秋后期遂成为吴楚两国争夺的对象,史有“吴头楚尾”之 称。在此时期楚吴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吸收。 第二节古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考工记日“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皖南沿江地带自古以来就 是著名的铜矿区。古代铜矿冶遗址主要分布在繁昌、南陵、铜陵、贵池等地。仅 先秦时期的古矿冶遗址就有数十处之多,“粗略统计,上述遗址内的炼铜废渣总数 至少在一、二百万吨以上,据推算,需要炼数十万吨铜才能形成这么多的废渣。”国 “这一区域内还分布着众多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址,出现了如南陵牯牛山那样的 面积近百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中心遗址。同时这里也是土墩墓分布最密集的区 域,如南陵千峰山、繁昌万牛墩墓群,土墩墓的数量均在千座以上。如此繁盛景 象的出现,说明皖南地区在周代江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 地位。”。 作为一类具有历史绵延,并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类型,近年来吴越文 。杨立新:皖南古代铜矿的发现与历史价值 ,东南文化,1 9 9 1 年2 期 。富希成:皖南商周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 ,见于皖南商周青铜器 ,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化和楚文化愈发受到学界的重视,至今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中国几 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为此提供了大量材料,推动了研究的深化。“国之 大事,在祀与戎”,处于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尤其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战 国时期,兵器作为统治阶级镇压反抗、对外防御扩张的工具,被各统治者所重视, 也最能体现当时青铜铸造水平。 皖南地区青铜兵器主要有剑、戈、矛三种,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这与皖南 地理环境有关。山地水泽不利于车战,作为步兵持握的短兵工具,剑在一系列兵 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同时大规模铜矿开采和冶炼也为青铜剑制造提供了便利: 反过来则促进了皖南地区青铜剑型制的改进和工艺上的进步。 第三节研究历史和现状 有关青铜剑的研究,建国来已有不少,代表文章早期有林寿晋的东周式铜 剑初论o 和论周代铜剑的渊源圆。由于当时资料所限,他将在中原发现的、 吴越地区常见的实圆茎圆首和全空或半空的圆桶茎铜剑归于东周式铜剑序列,认 为两者可能存在演化关系,并源自中原的柱脊剑。随着材料的丰富,1 9 8 0 年代 后,学者们则开始注意到吴越式青铜剑鲜明特征和演化过程,及其卓越的制剑工 艺。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吴越地区青铜剑的起源,学者们有了重新的认识,并 达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吴越青铜剑有着自己完整的发展序列,并凭其卓越制 剑术向外输出,对中原和楚国的制剑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在诸多研究文章中,以李伯谦。、李学勤 、冯普仁囝、谭德睿 和肖梦龙。等 先生的文章为代表。相对来说肖梦龙的吴越青铜兵器研究及后续的吴之干 剑研究最为全面,对出土于吴越地区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做了综合的研 究,为我们了解皖南地区青铜兵器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更深入了解整个吴 越地区青铜剑及相关研究打开了一个窗口。该文中他将剑身和金日茎作为型式划分 的主要依据,将吴越式剑分为六型十五式。但文中所引用的皖南的资料寥寥无几, 4 、参见考古学报1 9 6 2 年2 期 。参见文物1 9 6 3 年1 1 期 。李伯谦:中原地区东周铜剑渊源试探 ,文物1 9 8 2 年1 1 期 。李学勤:古越阁所藏青铜兵器选粹,文物1 9 9 3 年4 期 。冯普仁:吴国青铜兵器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 。谭德睿: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 ,考古学报2 0 0 0 年1 期;康海萍等: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 心圆制作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与考古辩学2 0 0 3 年8 期 。肖梦龙:吴国青铜兵器 ,考古学报 1 9 9 1 年2 期:肖梦龙等吴之干剑研究k 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 t 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 2 第一章绪论 并不能真正反映皖南周代青铜剑的特点。个别线图尚不能真实反映出原貌。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材料匮乏所导致,经过统计后发现,在皖南商周青 铜器一书尚未发表前,只有下列材料直接或间接介绍了皖南发现的青铜剑,部 分图版模糊或无图。 繁昌5 件o ,泾县四鼓敦1 件留,贵池l 件。,青阳l 件回,屯溪5 件。,铜陵2 件 ,南陵i 件。,广德1 件国,郎溪1 件 ,马鞍山1 件毋、共计1 9 件。目前尚无 一篇针对皖南地区青铜剑的型式学研究,只有陈衍麟对繁昌所馆藏的5 件做了初 步的式别分析,但这不足以反映整个地区的青铜剑特征,至于以材科为基础的全 面研究更无法深入。 近年来各地对于青铜兵器尤其是青铜剑的研究方兴未艾,出现了若干篇针对 菜一区域内青铜剑研究的论文,这促成了我们对这些区域内青铜剑的深入了解; 同时研究也产生了细化趋势,出现了针对某一省份或某一剑型的研究。而相比之 下,吴越地区青铜剑的研究相对滞后。皖南青铜器出土的数量又与宁镇地区相 当,因此,研究吴国青铜器,皖南应是重要地区之一”。作为研究吴越青铜剑 和皖南地区青铜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不深入了解皖南青铜剑,也势必会影 响该地区青铜文化的全面研究。 随着皖南商周青铜器整理与研究课题的深入,我们对皖南地区各市县所 藏青铜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所有馆藏器物做了详细记录,经统计属于周代的 青铜剑约6 0 余件,而已公布的1 9 件多数包含在内”。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有益 的探讨,以下章节均以这批剑为基础展开论述。 o 陈衍麟:安徽繁吕征集的青铜器,东南文化1 9 8 8 年6 期 。胡相:四鼓墩出土的春秋战国青铜器,r 州文物1 9 8 6 年 4 安徽省博物馆:安簸蠹池发现东周青铜嚣,文物1 9 8 0 年8 期 。青阳县博物馆;安徽青阳龙岗春秋墓的发掘 ,考古1 9 9 8 年2 期 。李国粱屯溪土墩墓报告 安徽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 。张国茂:铜陵金u 岭春秋墓,文物研究第7 辑,1 9 9 1 年 。刘平生:安徽南陵发现吴乇光剑k 文物1 9 8 2 年5 期 。郑振:安徽广德出士东周青铜器h 文物研究第9 辑。1 9 9 3 年 。宋永祥:郎溪七墩墓拐探,宣蟮文物1 9 8 6 年 。马鞍山文物管理所:马鞍山文物聚珍,文物出版社, 2 0 0 6 年 ”张爱冰、陆勤毅皖南商周青铜文化研究的意义 , 光明日报 。2 0 0 5 2 一“l l 版 惶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此次调查未得一见 3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第二章皖南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o ,历史上的吴越地区素有 “宝剑之乡”之美誉,先秦时代的文献也多有记载。作为吴越文化圈的一个区域, 安徽长江南岸地区也发现有较多青铜剑,包括个别剑身残段在内,共计6 0 余件, 基本收藏在当地文博部门,其中多数未曾公布。由于材料所限,目前对于该地区 青铜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章将详细介绍这批材料,并做出型式上的划分,在 此基础上对其演变迸程进行归纳。 第一节类型学分析 除个别剑残损较甚外,余剑可依其茎、格为主要特征,分为五型。 a 型薄格、扁茎,剖面一般呈椭圆形或扁平条状,近剑首处隆起,而近似 圆柱型实茎;茎末多有圆首,素面。此型共计8 件,根据剑身细部特征,可分三 个亚型。( 图一) a a 型:4 件。扁平茎或椭圆茎,唇格( 较一字形薄格略厚,形似唇部) ,有 首。 a a i 式:1 件繁昌0 0 5 8 ,剑身前端略残,通长2 6 8 ,茎长8 ,格宽4 , 格厚0 4 ,剑身最宽处3 4 厘米。剑身微凸,脊部不明显,剖面呈扁椭圆形,中 下部为全剑最宽处,往后逐渐收窄,与剑格齐宽。 a a i i 式:2 件。铜陵市a 7 8 ,通长2 9 ,茎长7 2 ,格宽3 6 ,厚0 4 ,剑身 最宽处3 2 厘米。剑脊浑圆,明显隆起,与两从自然融合。郎溪杨家坪剑,通长 3 4 6 ,茎长8 ,格宽4 ,厚0 4 ,剑身最宽处3 9 厘米,剑身起脊,有薄刃。 a a i i i 式:1 件。繁昌0 0 5 1 ,锋残,现长2 6 8 ,茎长8 ,格宽4 ,格厚0 4 , 剑身最宽处3 2 厘米,平条状租脊,脊上棱线明显。 a b 型:2 件。剑身前端陡收,向前攒聚成锋,中下段剑身较宽;中起脊,但 较棱线稍粗。其中当涂0 2 9 6 ,茎断两截,通长4 1 4 ,茎长8 8 ,格宽5 4 ,格厚 1 ,剑身最宽处4 厘米,剑身前端收紧,剑锋处弧收,扁茎,中段两侧有一对宽 平的扉耳;剑身起脊线,较粗。繁昌0 0 5 9 ,通长2 9 ,茎残长2 6 ,格宽4 ,厚 0 3 ;剑身最宽处3 9 厘米,脊部微耸,中间一道棱线明显,剑身后段较宽,前 口周礼冬官考r e d 4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b 型宽格,圆实茎,茎上圆箍,以双数居多,圆首,格两面多饰兽面纹, 箍多有云纹,酋部铸有不同几何纹饰。根据剑身型制、格的厚度等细部特征,将 此型分为三个亚型。( 图二) b a 型:屯溪2 件,剑身呈柳叶状,棱脊突出,最宽处靠近剑身中段,并逐 步向前收窄为锋;茎饰圆箍l 至3 个不等;格两面铸简化的兽面纹( m 4 剑为勾 连纹) ,剑首有同心圆数圈。 m 3 两件。1 号剑( m 3 :0 1 01 2 ) 剑通长3 6 ,茎长8 ,格宽4 7 ,格厚1 7 , 剑身最宽处4 5 ,首径3 5 厘米,剑茎无扉耳,茎上仅有1 箍。剑身中脊自格起 。张国茂:安徽铜陵市金口岭春秋墓,文物研究) 第7 辑,1 9 9 1 年 5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有长条状扁平凸起,上饰两行极细的雷纹,其外侧、前方还饰有云纹,剑身两面 纹饰稍有差异。除箍饰云纹外,茎上无纹饰。格两面绞饰基本一致。 2 号( m 3 :0 1 02 2 ) 通长3 4 3 ,茎长8 8 ,格宽4 ,格厚1 ,剑身最宽处4 ,首 径3 3 厘米。剑身素面,剑格两面、剑首有纹饰。茎上三箍,第一箍下两侧饰两 扉耳。格至第一箍之间的茎段有饰纹。 b b 型:4 件。剑身与b a 型迥异,而是从基部就逐渐向上攒尖,较似一细长 的三角形。 i 式:3 件。m 4 出土剑( m 4 :2 1i 2 ) ,首缺,通长4 5 8 ,茎长6 7 ,格宽3 5 , 格厚1 3 ,剑身最宽处3 3 厘米。剑身起中脊,圆柱茎,上饰双箍。格一面锈蚀, 另一面饰极细的交连纹( 蟠螭纹) 。同出兵器有矛、戈各i 件,镞7 件。 m 7 出土剑( 孵:1 ) ,通长4 0 ,茎长7 ,格宽3 9 ,格厚i 4 ,首径3 3 ,剑身 最宽处4 厘米。剑身中起脊,斜宽从,窄前锷,形似m 8 剑。同心圆剑首与m 3 两 剑雷同。同出兵器有矛、戈各1 件,镞6 件。 瀚( 鹚:1 ) ,通长3 5 5 ,茎长6 。6 ,格宽3 7 ,格厚1 4 ,剑身最宽处3 5 厘 米,身起脊,宽厚格,实圆茎双箍,圆首。首铸凸起的同心圆数道,外圈饰有单 线锯齿纹。剑身有黑色暗纹。 i i 式:l 件。铜陵a 1 2 8 ,残长3 9 6 ,茎长7 ,格宽3 3 ,格厚1 4 。剑身最 宽处3 厘米,剑锋缺失,剑身平缓,无脊,两刃自剑基上延至剑身中部,素面首。 b c 型:1 5 件。剑身多有血槽,厚格,约1 5 厘米。茎上一般有双箍,圆首; 少数剑格两面兽面纹略有不同,酋部纹饰也相异。 i 式:1 件。繁昌1 0 7 8 ,通长2 8 4 ,茎长6 7 ,格宽3 2 ,格厚1 2 ,剑身最 宽处3 1 ,剑身起弱脊,剖面为棱形,剑体较厚:剑格一面饰变形雷纹,线条多 曲折。另一面有左右对称的不规则洼坑,似为一对抽象的兽眼,装饰物己脱落; 实圆茎双箍,首外圈缺,残存部分未见纹饰。 i i a 式:2 件。该式剑体一般布满绿锈。其中铜陵a 1 8 8 号,通长4 4 6 ,茎 长7 8 ,格宽4 ,格厚1 2 ,剑身最宽处3 9 厘米,剑身起脊,身无血槽,无刃, 但布满焰朵状暗纹;茎上双箍,饰云纹。 郎溪土墩墓一件圆,首缺,通长3 5 ,中宽3 2 ,茎长7 厘米。剑身起脊,两 o 依宋永样文;原文无图 6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面饰几何形火焰状暗纹,圆柱茎,双凸箍,上饰云纹。伴出物多为陶器及原始瓷 器,还有少量石器。 i i b 式:1 4 件。铜陵a 7 9 ,身长4 5 ,茎长7 2 ,格宽4 ,格厚i 6 ,剑身最 宽处3 6 厘米,剑身有血槽,圆茎,双箍;剑首纹饰潦草,只见数组锯齿纹。 铜陵a 1 2 7 通长4 4 4 ,茎长7 ,格宽3 6 ,格厚l 6 ,剑身最宽处3 2 厘米, 圆实茎,近首处略粗,无箍。剑身前段无明显向内弧收。首饰数组折线纹。 铜陵a 1 2 5 号,保存较为完整,通长4 5 2 ,茎长7 2 ,格宽3 8 ,厚1 6 ,剑 身最宽处3 6 厘米,首缺,双箍,上仅饰两道弦纹。 南陵0 5 7 号,剑锋缺失,现长3 7 2 ,茎长8 ,格宽3 8 ,厚1 6 ,首径3 4 , 剑身最宽处3 2 厘米。首部数圈弦纹间,间杂呈成组锯齿状纹饰,似太阳光芒的 放射状 南陵0 1 8 号,剑锋缺失,现长4 3 ,茎长8 ,格宽3 6 ,厚1 6 厘米,首茎4 , 剑身最宽处3 4 厘米。首有纹饰,在外圈饰一周折线纹。 南陵0 1 6 号,剑身前半截缺失,现长3 2 ,茎长7 4 ,格宽3 8 ,格厚2 ,首 径4 ,剑身最宽处3 6 厘米。首略缺,弦纹圈间内饰成组锯齿纹。此剑茎部及双 箍上布满小凸点。 南陵0 1 3 号,保存较完整,通长4 8 8 ,茎长7 2 ,格宽4 ,格厚2 ,首茎3 5 , 剑身最宽处3 8 厘米。圆实茎,无箍,与铜陵a 1 2 7 相似。首饰成组锯齿纹。 南陵0 7 0 号,剑茎残缺一段,首略缺。现长4 7 4 ,茎复原后推测长7 2 ,格 厚3 6 ,格宽1 4 ,首茎3 厘米,剑身最宽处3 5 厘米:此剑剑身异于同式剑, 剑身中段略宽,格的宽度远大于剑身后段。首的外圈饰锯齿纹。 南陵0 1 4 号,保存基本完好,整剑长5 2 ,茎长8 2 ,格宽4 ,格厚2 ,首茎 4 ,剑身最宽处4 厘米。首的内外圈均饰折线纹。 南陵0 1 5 号,首略缺,通长4 8 7 ,茎长7 7 ,格宽3 6 ,格厚1 6 ,首茎3 6 , 剑身最宽处宽3 4 厘米。首的内外圈饰折线纹。 南陵0 6 4 号,残损较甚,部分剑身缺,剑首及上端的部分剑茎也缺失。残长 2 2 6 ,茎现长4 8 ,格宽3 6 ,格厚1 6 ,剑身最宽处3 厘米。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234 o 耳 l l 、 1 3 8 o 67891 0 1 61 71 8 多 窿 耳盟舟瀚闱龋斟褶w,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1 92 02 l 图二皖南b 型青铜剑 1 、b a 型( 屯溪m 3i 号剑)2 、b a 型( 屯溪m 32 号剑) 3 、b b ! 式( 屯溪m 4 ) 4 、b b l 式( 屯溪 m t ) 5 、b b l 式( 屯溪m s )6 、b b l ( 铜陵a 1 2 8 ) 7 、b d 式( 繁昌1 0 7 8 ) 8 ,l k l l a 式( 铜陵a 1 8 8 ) 9 、b c l l b 式( 锅陵a 7 9 )i o 、b c f l b 式( 锕霞a | 2 7 )i i 、l k l l b 式( 铜陵a 1 2 5 ) 1 2 、b c i i b 式( 南 陵0 5 7 ) 1 3 、b c l l b 式( 南陵0 1 8 ) 1 4 、b c l l b 式( 南陵0 1 6 ) 1 5 、i k l l b 式( 南陵0 1 3 ) 1 6 、b c l l b 式( 南 陵0 7 0 ) 1 7 b d l b 式( 南陵0 1 4 ) 1 8 、i k l l b 式( 南陵0 1 5 ) 1 9 、i k l l b 式( 南陵0 6 4 ) 加、i k i i b 式( 繁昌临7 ) 2 1 、b c l l b 式( 繁昌临8 ) 繁昌帷7 号,剑身前段缺,现长3 2 ,茎长8 4 ,格宽4 ,格厚1 4 厘米,首 茎3 6 ,剑身最宽处3 3 厘米。首的内外圈饰折线纹。 繁昌临8 号,剑首及剑锋缺,现长3 1 ,茎长6 ,格厚3 6 ,格宽1 4 ,剑身 最宽处3 2 厘米。 泾县四鼓墩剑。,完好,通长4 8 6 ,茎长7 4 ,格宽4 ,格厚1 8 厘米,剑 身最宽出在基部,前段剑身无明显内收。首饰放射状穗纹。 c 型仅1 件,马鞍山五担岗西周遗址出,长3 4 4 ,宽3 ,6 厘米,中起粗 脊,粗细不一,两侧有刃,剑身宽度上下相差不大,只是在最上端才前聚成锋: 薄格圆首,圆实茎有双箍,整剑呈黑色。( c ,d 型见图三) d 型一字型薄格剑。蓟身无血槽,中起棱线,做工精细;薄格,厚约0 3 厘米;茎多为圆筒状,中空或半中空;首呈喇叭口状,肉较薄。可分两式。 i 式:1 件,广德0 2 8 号剑 ,通长3 4 3 ,茎长8 2 ,格宽4 4 。格厚o 4 o 圈不清;此依原文,但纹似锯齿 。郑振;安徽广德出土东周青铜器) ,文物研究第9 辑,1 9 9 3 年 9 o_骨鼠研山面一 鲩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剑身最宽处3 8 厘米,剑脊较脊线粗,为一隆起的细平条,两从略凹形成血槽, 但内凹较b 型剑浅,整剑呈墨绿色。与此剑同出的还有戈、锛、铜构件各一件, 另有硬陶片四片。我们推测可能为一土墩墓所出。 t : 同 l23456789 图三皖南c 、d 型剑 1 c 型马鞍山五担磷) 2 、d i 式( 广德0 2 8 ) 3 、d 珏型( 南陵0 1 7 ) 4 、d 1 1 型( 南陵0 6 3 ) 5 、d i i 型( 繁昌0 0 5 4 ) 6 、d i i 型( 铜陵a 1 6 2 ) 7 、d i i 型( 贵池0 0 8 7 ) 8 ,d n 型( 青阳1 5 2 4 ) 9 、d 1 1 型( 青阳1 5 3 4 ) i i 式:7 件。南陵0 1 7 ,通长4 3 4 ,茎残长6 4 ,格宽4 2 ,格厚o 2 ,剑 身最宽处4 2 ,茎为圆实茎,无箍,首残缺。刃从剑身中部延伸至剑基处,近剑 身下端腊部有两列共1 2 个铭文。前八字隶定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 南陵0 6 3 ,通长5 1 2 ,茎长9 ,格宽4 8 ,格厚0 3 ,剑身最宽处4 6 厘米, 剑身自基部平行向前,前端徼内弧,收聚成锋,中起脊线,两从均有薄刃。此类 剑相似度极高,仅有长度,宽度等细部上的差异。 繁昌0 0 5 4 号,保存基本完好,通长4 9 2 ,茎长9 ,格宽4 4 ,格厚o 3 ,首 咖平生;安徽南陵县发现吴王光剑,文物) 1 9 8 2 年5 期 l o ,丌儿川删渺 。雨柿m渺可h丽w -可儿卅w 胃丛卅w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茎3 8 ,剑身最宽处4 1 厘米。身侧有两刃,较薄。空茎较短,约占三分之一。 整剑有黑色光泽。 铜陵a 1 6 2 号,刃、首略缺,通长4 0 5 ,茎长8 8 ,格宽4 4 ,格厚0 3 ,剑 身最宽处4 厘米。剑身两侧开薄刃。茎内几乎全空,首与茎之间,铸有一隔片, 有六孔与茎相通。剑身有黑色光泽。 贵池0 0 8 7 号,保存完整。通长4 6 ,茎长8 8 ,格宽4 ,格厚0 3 ,首茎3 2 , 剑身最宽处3 7 厘米。该剑两刃较前几剑略阔。剑茎及剑格呈铜绿色,但剑身泛 黑色光泽。 青阳1 5 2 4 号,保存完好,通长4 8 8 ,茎长8 8 ,格宽4 8 ,格厚0 3 ,首茎 3 6 ,剑身最宽处4 6 厘米。剑从微凹,形成血槽;剑刃部较宽,但略窄于从部, 这是同类剑所少见的。通体有黑色光泽。 青阳1 5 3 4 号,龙岗墓所出,通长5 0 ,剑身最宽处5 2 厘米。茎外包一圈薄 木片,有丝线缠绕。出土时置于剑鞘中,保存完好,锋利依旧。同出兵器有戈、 矛、镞各一件,另有青铜器、漆木竹器和陶器多件。 e 型有厚格,圆实茎,双箍,圆首。一般均有黑色光泽,一些剑在过于磨 光的部位显出黄色的铜质。剑格厚度介于厚格剑和薄格剑之间,约1 厘米,格与 首均为素面,这是与b 型最明显的区别。可分三个亚型。( 图四) e a 型:7 件。剑身较窄,一般小于4 厘米,使得剑形显得较为细长。 繁昌0 0 5 3 号,剑锋、首缺,一端刃缺损严重。现长4 1 2 ,茎长7 6 ,格宽 4 4 ,格厚l ,剑身最宽处4 厘米。部分剑身有黑绿色光泽。 铜陵市a 7 1 号,锋微残,首缺。现长4 2 4 ,茎长7 4 ,格宽4 2 ,格厚1 2 , 剑身最宽处3 7 厘米。通体有黑色光泽。 铜陵市a 7 2 号,较完整。通长3 6 ,茎长9 ,格宽4 2 ,格厚1 ,首径3 6 , 剑身最宽处3 6 厘米。茎较同型剑细。身为黑绿色。 铜陵a 7 3 ,通长4 1 厘米,茎长8 8 厘米,格宽4 ,厚1 2 厘米,剑身最宽处 3 厘米,剑身无刃。茎较细。黑色剑体微蚀,表面较为粗糙。 青阳1 5 2 9 号,身前段缺失,无首。现长3 8 ,茎长8 8 ,格宽3 7 ,格厚1 2 , 剑身最宽处3 4 厘米。 铜陵市a 1 6 0 号,首缺。现长5 1 2 ,茎长8 ,格宽4 3 ,格厚1 2 ,剑身最宽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处3 8 厘米。 e b 型;l 件。铜陵a 7 6 ,通长4 9 4 ,茎长8 2 ,格宽4 1 、厚0 8 厘米,剑 身最宽处3 6 厘米。剑身特征与b c i i 式一致,有血槽,身前段内收,前聚成锋。 e c 型:1 5 件。剑身较阔,两侧开刃。剑身前端微弧收,前聚成锋。 芜湖县0 0 4 ,通长5 6 ,茎长8 8 ,格宽4 8 ,格厚1 2 ,首径4 ,剑身最宽处 4 5 厘米,箍上有两道弦纹。刃从剑身基部延伸至锋部。 芜湖县0 0 5 号,锋残缺,现长4 0 ,茎长8 8 ,格宽4 6 ,格厚1 2 ,首径4 , 剑身最宽处4 2 厘米。双箍上各饰两道弦纹。通体乌黑发亮。 芜湖县0 0 3 号,首缺,现长5 4 ,茎长8 ,格宽5 4 ,格厚i ,剑身最宽处4 9 厘米。以上三件于六郎镇水阳江河床同时发现,为一木匣所盛。除尺寸上略有差 异外,三剑器形完全相同。 , r_jjjijjiiiijjjiijjjnjjhri oi丌量璺ifffjlfn川渺。v葫m o基呵戡山wo,可且狮槲川妙 门廿潮u川ue且mwov辱带wo可再晰州w 9可开嗣w,酉毡hm憎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墅学研究 o 、 o o o 0 l l1 21 3 1 4 1 51 6 1 71 81 9 2 02 1 图四皖南e 型剑 1 ,e a 型( 繁昌0 0 5 3 ) 2 、e a 型( 铜陵a 7 1 ) 3 、e a 型( 铜陵a 7 2 ) 4 、e a 型( 铜陵a 7 3 ) 5 、e a 型( 铜陵a 1 6 0 ) 6 、e a 型( 青阳1 5 2 9 ) 7 、e b 型( 铜陵a 7 6 ) 8 、e c 型( 芜湖县0 0 4 ) 9 、e c 型( 芜湖县0 0 5 ) 1 0 、e c 型( 芜湖县0 0 3 ) 1 1 、e c 型( 贵池1 0 2 3 ) 1 2 、e c 型( 安博 2 2 8 3 9 ) 1 3 、e c 型( 繁昌0 0 5 7 ) 1 4 、e c 型( 铜陵a t o ) 1 5 、e c 型( 铜陵a 1 6 1 ) 1 6 、e c 型( 当 涂0 2 9 5 ) 1 7 ,e c 型( 贵池0 6 0 2 ) 1 8 、e c 型( 铜陵a 1 5 9 ) 1 9 、e c 型( 繁昌0 0 7 6 ) 2 0 、e c 型( 繁昌0 0 5 2 ) 2 1 、e c 型( 铜陵a 6 9 ) 贵池1 0 2 3 号,刃、首微残,通长5 8 6 ,茎长9 ,格宽5 ,格厚l2 ,剑身最 宽处4 6 厘米。两从灰白,剑身中部色泽较深,明显有别与两从,部分从部残缺, 与中部剥离很整齐,而剑中部却很完整,为两种金属合铸而成的复合剑,或称双 色剑、插心剑。 安博2 2 8 3 9 号,贵池徽家冲铜器窖藏出,保存完整,通长4 7 2 厘米。同出 戈六件,剑l 件,矛两件,其他种类铜器数十件,主要以农具为主。 繁昌0 0 5 7 号,剑身前段缺,现长3 6 4 。茎长8 8 ,格宽4 6 ,格厚1 2 ,首 径4 ,剑身最宽处4 4 厘米。有绿锈。 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 铜陵市h 7 0 号,基本保存完好,通长4 6 4 ,茎长8 4 ,格宽5 ,格厚1 4 , 酋径3 8 ,剑身最宽处4 厘米。通体有呈黑色,有光泽。 铜陵市h i 6 1 号,首缺,现长4 7 6 ,茎长8 4 ,格宽4 6 ,格厚l 1 ,剑身 最宽处4 厘米。锈蚀较重,呈黄灰色。 当涂0 2 9 5 号,一小段剑身缺失,通长4 6 ,茎长8 8 格宽4 4 ,格厚1 2 , 首径3 2 ,剑身最宽处4 厘米。有锈蚀,剑身有黑色光泽。 贵池0 6 0 2 号,剑锋前端缺,首不见。通长3 9 2 ,茎长8 2 ,格厚4 3 ,格 宽l ,剑身最宽处4 3 厘米。通体有黑色光泽。 铜陵市a 1 5 9 号,茎残,首缺。通长5 0 ,茎长8 8 ,格厚4 8 ,格宽0 8 ,剑 身最宽处4 4 厘米。有黄绿色光泽。 繁昌0 0 7 6 号,首缺。通长4 3 ,茎长7 6 ,格厚4 4 ,格宽1 ,剑身最宽处 4 3 厘米。 繁昌0 0 5 2 号,剑锋前端缺,茎微残。通长3 9 6 ,茎长8 ,格厚4 。格宽0 6 , 剑身最宽处3 7 厘米。有黑色光泽。 铜陵市a 6 9 号,首缺。通长4 4 4 ,茎长7 8 ,格厚4 2 ,格宽0 8 ,剑身最 宽处4 厘米。通体泛黑色光泽。 第二节残剑的整理与归类 除上述较完整剑外,还有少量残损较甚的青铜剑,有的仅存有部分剑身。作 为在皖南发现青铜剑的一部分,我们将其收入,在全面介绍的同时,也尝试将其 纳入可能的型式中。( 图五) :冒,图五残剑。,、铜陵市舡。:、贵池曲:。一,。,贵池。晒, 第二章周代青铜剑的类型学研究 i 、铜陵市a l l 6 ,铜陵金口岭m l 出土,现存剑身大部,格,首缺失,长2 9 6 , 剑身最宽处4 厘米,前段剑身较窄,往下逐渐增宽;剑脊粗壮,外凸明显,延伸 至近锋处,与剑锋融为一体。从其外观和色泽看,可以推断其型制与a c 型两剑 基本相似。 2 、贵池0 0 6 5 :3 7 ,剑身现长4 0 ,宽3 6 厘米。剑格、剑首缺失。此剑无 脊,剑身中部平坦,下端宽i 6 厘米,两端为斜从,前聚成锋。整个剑段表面光 洁,棱线分明。此剑形与铜陵a 1 2 8 有一定相似,但铸造技术明显高于前剑。 3 、贵池0 0 6 5 :i :2 ,仅存剑身前段,长8 5 ,宽i 9 ,厚0 8 厘米,厚度 与0 0 6 5 :3 7 相当,外形似一扁铜条,剖面呈长方形,推测可能为一半成品, 缺少铸后加工。而从后期制作的便利程度推测,其成品很可能和0 0 6 5 :3 7 剑 型一致。 4 、繁昌无编号,仅存剑身前段和连同剑格的部分下段剑身。格宽5 6 ,格厚 0 8 ,剑身最宽处5 2 厘米。属于e c 型,但身宽超过其他剑。( 图略) 。有明确出土地点皖南青铜剑不多,其中屯溪弈棋、铜陵金口岭、青阳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节前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课件
- 2025银行ai面试题型及答案
- 2025商业银行面试题型及答案
- 2018年小学数学备课组年度计划模板
- 混凝土施工班组安全教育内容汇编
- 2024年企业质量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 常用内分泌激素全解析手册
- 中学语文议论文阅读与写作专项提升课程
- 乡镇教师绩效评估方案设计
-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综合训练
- GB/T 38931-2020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安全性通用要求
- GB/T 31288-2014铁尾矿砂
- GB/T 20028-2005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应用阿累尼乌斯图推算寿命和最高使用温度
- 规范书写汉字(实用硬笔)课件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2章-货币课件
- 管理核心五任务版权课程课件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讲述课件
- 七年级数学学习·探究·诊断上册
- 实验室内质控记录表格完整
- 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PPT课件(PPT 30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