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摘要 “宁都三魏”是明末清初江西的一个重要家族文学群。他们兄弟三人及其侄辈“小 三魏”都有文名,影响颇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宁都三魏”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 特别是对魏际瑞与魏礼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魏际瑞与魏礼 的学术文章。本论文试图通过有关史籍与他们的古文创作勾画出其人、其文在历史中 的原貌,希望对“宁都三魏”的研究有所益助。 论文分六章。第一章:三魏生活时代与社会政治特点。主要考察三魏所处的时代环 境。目的在于通过对三魏生活的时代大环境来更好地理解三魏的创作思想。第二章: 三魏的家世与社会经历。该部分主要梳理三魏家世与社会经历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及 其对他们古文创作所造成的影响。这部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三魏会有独特 的古文创作成就。第三章:三魏的古文创作实绩及精神内容略述。这部分主要通过分 析他们文集的刊刻、收辑情况,展现他们的古文创作成就,同时透过他们在作品中所 表现出来的思想来重现他们的精神世界,重点放在介绍他们的创作成果方面。第四、 五、六章分别是魏际瑞、魏禧、魏礼古文创作。这三章对三魏古文创作理论与创作特 色分别进行介绍和论述。通过对他们的古文研究,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认识三魏 的创作思想与古文创作成就,重视三魏在清初古文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明末清初;宁都三魏;古文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n i n g d us a n w e i s ”p r o s e s a b s t r a c t n i n g d us a nw e i s w e r et h e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s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p a yl e s se n o u g he f f o r t s0 1 1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n i n g d us a nw e i s f o ral o n gt i m e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a r c h e t y p e o f t h e ma n dt h e i rw r i t i n g si nh i s t o r yt h r o u g hs o m e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i no r d e rt od os o m eh e l p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 n i n g d us a nw e i t h e r ea g es i xc h a p t e r si n t h i st h e s i s c h a p t e ro l l ei st oa n a l y s et h e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w h i c hs a nw e i s r i v e di n t h ea i mi st ol e tu sk n o ww h ys a nw e i sh a dt h e i rt h a ti d e aa n da c t i o n c h a p t e rt w o i s s a nw e i s e x t r a c t i o na n ds o c i a le x p e r i e n c e b a s i n go nc a r d i n gs a nw e i s r e a ld o i n gi d e a s a n dt h e i ri d e a s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i sp a r te m p h a s i z e s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c h a n g e so fs a nw e i s p o i t i c a li d e a sa n dp o l i t i c a la t t i t u d e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 t h eo u t l i n eo fs a nw e i s l i t e r a r y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t h e i rs p i r i t s ”,t h i sp a r tp a y st o om u c ha t t e n t i o n so ns a nw e i s w o r k sw h i c h i n c l u d et h e i rp o e m s ,o d e sa n dp r o s e s c h a p t e rf o u r , f i v ea n ds i xa r c t h et h r e eb r o t h e r s 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s 钟 b a s i n go nc a r d i n gt h e i rw o r k s , t h ep a p e re m p h a s i z e s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tc r e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r ea 糟t h r e ec h a p t e r st od i s c u s st h e i r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i e sa n d c r e a t i o ns t y l e s k e yw o r d s :l a t e m i n g a n de a r l yq i n g1 ) y n s t y ;n i n g d s a nw e i s ;p r o s e s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 相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 论文的研究内容。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节彬争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呻每占其哆e l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面口时发布口解密后发布 论文作者签名唷吩导师签名苏箍加7 年二月7 日 广西大掌司l 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刖舌 “宁都三魏”是指明末清初江西省宁都县魏际瑞、魏禧、魏礼三兄弟。其三人均以诗 文名动一时,在文学上获得很高成就。而三人之中又以魏禧成就最大:魏禧与汪琬、 侯方域被誉为清初散文三大家,魏禧与侯方域亦被时人称为“北侯南魏”。魏氏兄弟三 人均列入清史稿文苑传。 三魏的时代是血与火的时代。明朝末年,在内讧和外患之下,以崇祯皇帝为首的 封建统治集团摇摇欲坠。崇祯十七年,李白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明朝灭亡。 这就是历史上的“甲申之变”。随后,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政权, 三魏成了明遗民。他们起先以隐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义不事清的气节。随后,在生活 压力下,开馆授徒讲学。随着时势的变化,他们深感隐居不是办法,于是走出隐居之 地,出游交友。在隐居、讲学、出游、交友过程中,三魏写下了大量的诗文。魏际瑞 著有魏伯子文集、杂俎、四此堂稿等书;魏禧著左传经世、魏叔子文集、 魏叔子诗集、日录等书;魏礼著魏季子文集。 在三魏的文学作品中,他们表现出爱国文士特有的思想、品德、才略与志节,进 行了思想学术总结,批判空疏虚伪的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总结了许 多读书治学的经验;重视文学理论的探索,并以之来指导他们的文学创作。因此,他 们兄弟三人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然而,尽管他们名动一时,并留下大量的作品,但是由于他们的作品多有违背清 政府的旨意,曾两次被列为禁书。“宁都三魏全集( 清林时益编) ,此书因多有违 碍为安徽巡抚闵鄂元奏缴,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奏准禁毁;魏氏全集为湖 北巡抚姚成烈奏缴,乾隆间奏准禁毁。”o 正是因为这些政治因素的作用,使得他们的作 品在流传和传播影响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于“宁都三魏”的研究,前人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下面作一番爬梳:清朝时 期,由于他们的作品多有反清思想,被列为禁书,加上空前严厉的文字狱,无人对其 进行研究。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古文一度被人所诟病,也没人对他们的诗文 研究,一直到民国时期( 1 9 3 6 年) ,上海的温聚民著有魏叔子年谱一书,人们对三 魏开始有了较多的关注。但真正对他们予以重视要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著作方面 有:1 9 9 0 年,邱国坤著易堂九子年谱( 三魏为易堂九子的重要成员) ;2 0 0 1 年,谢 。王彬主编:清代禁书盛述。中国书店出版社1 9 9 9 年版,3 2 4 及p 4 4 1 l 广1 可大掌硕士掌位能叼= $ = 4 1 p - 崩t 古文研究 帆云著易堂九子的生平和诗文;2 0 0 3 年,胡守仁、姚品文、王能宪校点魏叔子文 集 。另有两本与三魏有关的文选集:1 9 8 4 年,周书文等著魏禧文论选注;2 0 0 1 年, 邱国坤、戴存仁著 易堂九子散文选注。硕士学位论文两篇:2 0 0 2 年,廖华生的清 初士人:道德追求与社会责任一以宁都魏氏一门为例;2 0 0 5 年,支金平的魏禧论兵 探析。相关学术论文共有2 8 篇,其中对易堂九子相关问题研究的八篇,对魏禧研究 的十四篇,赏析类的六篇。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三魏研究中,后人对魏禧的研究相对多一点,而对魏际瑞 和魏礼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其中对他们两人的单独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还没发现。总 的来说,对三魏文学创作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待我们去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 我把三魏古文研究作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希冀对三魏研究有所益助。 三魏古文中记载了大量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他们的古文研究可以更好 地了解他们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创作成就,更清楚地认识他们在清初的影响,在 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论文旨在通过三魏古文创作成就和文学特色的论述,揭示他们在清初古文乃至 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放而本论文始终以他们的古文创作为中心,又不 株守一隅,见树不见林;既力求将作者放在历史发展背景和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中 进行切实的考察,又顾及作者的全人和全部作品( 以目前所能见到者为限) 。在作者论 上,力求遵循“知人论世”的科学方法,结合作者生平勾画其生活的社会背景,从而 揭示他们取得的文学成就的动因;在作品论上,力求从作者的全部作品出发,考察具 体作品创作的具体环境,高度重视前人时贤的有关论述,比照考订,参同比异,并合 理采用“以意逆志”的思想方法认真体悟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动机,以期能对他们的作 品有深入独到的领悟。 具体而言,本论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以期推进“宁都三魏古文”这一 专题的研究: 1 ) 切实考察三魏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成长过程以及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 等,从而揭示他们的古文创作的社会、文化、思想背景及其特点成因; 2 ) 就现有资料,结合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考察三魏古文各文体创作在题材 内容上的特点、文体发展上的成就和艺术技巧上所达到的水平,并理清他们的创作实 绩等;3 ) 紧密结合三魏其人、其文,系统探讨他们文学创作的特色,并据以确立他 们在中国古文史上的地位。 2 广西大掣嘎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为此,本论文基本上把三魏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又不忽视他们各人的独立性,论 述中以“合”为主,但“合”中有“分”。如对三魏的生平事迹,他们在出游之前甚为 相似,联系密切,文中采用合论;出游以后,他们出游地方不同、方式各异,文中采 用分论。再如三魏的经世思想甚为相同,采用合论。他们的古文创作则采用分论,旨 在突出他们各自的特色与成就。 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三魏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与思想文化特点”和第 二章“三魏的家世与社会经历”围绕三魏的生活和经历描述其时代和活动的氛围,旨 在通过描述他们成长的环境揭示他们著述和创作的客观成因,揭示三魏的思想认识及 其时代特征,这也是他们文学形成各自特色的重要思想基础。第三章“三魏古文创作 实绩及精神内容略述”综述三魏古文创作辑录情况和思想内容,以显示他们的创作实 绩;第四、五、六章对魏氏三兄弟古文创作分别予以介绍,讨论三魏各人的文学创作 理论和古文创作特色。最后的结语主要就三魏的古文创作实绩和创作特点揭示他们在 清初古文发展上的贡献。本论文力求以事实说话,把“述”与“论”结合起来,以“述” 证“论”、以“论”引“述”,以求切合实际、言之成理。 广西大掌司e 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第一章三魏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特点 宁都三魏中,年龄最长的魏际瑞出生于万历四十八年( 1 6 2 0 ) ,而最后去世的魏礼 病逝于康熙三十四年( 1 6 9 5 ) ,前后跨时7 5 年。这几十年正是明清之际社会最黑暗、 时事最纷乱、政治局势和思想意识领域变化最剧烈的年代。而三魏的言行举动又无疑 与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说这个特 殊的时代背景是形成他们人生观念、政治态度乃至处世方式、文章特色的重要基础。 因此,考察一下三魏的生活时代特点对于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人品、思想及其创 作都有重要意义。 一,内忧外患的明王朝后期。 第一节社会政治特点 三魏之世,正是明清兴亡的大动荡时代。万历四十四年( 1 6 1 6 ) ,建州首领努尔哈 赤自称大汗,建号立国,史称“后金”。两年后,后金以“七大恨”誓师,攻占抚顺, 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十余年明清战争的序幕,自万历四十六年( 1 6 1 8 ) 后金袭击抚顺, 至顺治十八年( 1 6 6 1 ) 吴三桂俘获永历帝南明灭亡,明清战争打了四十四年。万历四 十七年,明军在对后金的萨尔浒战役中大败,丧师数万,从此明朝在辽东战场,攻守 易位。又两年后,明军丧失了沈阳、辽阳,辽东土地几乎丢光,后金政权成为明朝的 强大敌手。此后,自崇祯二年起,清兵先后六次破长城,攻掠内地,其中两次兵临北 京。明朝在辽东战场节节败退,尤其是崇祯十五年,明督师洪承畴兵败松山,丧失精 锐军队十几万,明朝自此役失败,军事力量元气尽失,此后对清战争完全处于劣势, 既再也没有力量谈复辽之事,也没有足够的军力对抗李白成的农民起义军。自从辽东 起了战争,不断增长的军费使明朝的财政负担大大加重,于是为辽战之事增加了特别 赋税,谓之“辽饷”,而“辽饷”也随着战争的扩大逐年增加,这就使明朝政府更加重 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与搜刮,加上吏治腐败,贪官横行,终于在崇祯元年爆发了陕西 农民起义。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调集军队大肆征剿,又增加了一笔军费, 谓之“剿饷”,这笔开支自然还是转到人民头上,于是,更多的农民不堪困苦,奋而投 。以下内容参见蔡美彪、李洵等著中国通史 第八、九册,北京t 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7 月重印 4 广1 可大掣瞄炙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入起义军,起义遂演变成燎原之势。 边关清兵步步紧逼,中原起义遍地烽火,明朝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绝境。而这 个时期的明朝政府正一步步更深地走向混乱腐朽的深渊。万历、泰昌、天启三代皇帝, 一个不如一个,大明王朝即从万历后期开始走向衰败。万历荒殆朝政,朝廷中外上下 矛盾日益尖锐;泰昌帝即位仅一个多月,就因一具“红丸”疑案而呜呼哀哉;天启皇 帝继位时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喜爱木工手艺,成天在宫中耍弄木匠把式,把国家大事 完全交给了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在朝廷上培植私党,弄得冤狱遍布全国。天启朝七年 实是明朝大伤元气的七年。到了崇祯时代,明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己陷入 了全面危机之中,封建统治集团已经到了极端腐朽的时候。终于在崇祯十七年,李自 成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下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接着,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明江山自此易主。 二、如火如荼的江西人民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挥师南下,占领北京后,李自成不得不率起义军退出北京。同年八月, 顺治帝自沈阳起驾西行,九月入京,十月初一日举行登基大典,宣布清帝君临天下。 此后,新政权开始全力攻击李白成起义军。在击败李自成,占领西安,取得战略优势 后,清军一方面继续对农民起义军进行军事镇压,一方面命多铎平定江南,次第消灭 南明政权。 清军在江西的军事行动是从顺治二年( 1 6 4 5 ) 六月开始的。当时,左良玉军后营 总兵金声桓率兵进入南昌,明江西巡抚旷昭逃,府县官亦多遁避。湖东分巡道王养正、 江西布政使夏万享、建昌知府王域等拥益王起兵建昌。七月,被王体忠攻破。八月, 益王家族中的永宁王由德举兵收复建昌、抚州。不久,为王体忠部将王得仁击败,由 惩被俘。 与此同时,德化县李含初倾家资起兵,攻下德安、瑞昌;德安郭贤操聚众抗清, 进入德安、建昌县城;南昌举人胡定海与德兴董氏联合起兵,绝清兵粮道,攻下婺源, 杀清廷官吏;新昌陈泰来遣兵攻入万载;宁州许文龙率民众赶走清朝官吏,屯兵奉 乡在地方绅士的领导下,江西民众的抗清热情高涨。可借,这些抗清斗争均先后 被清军镇压。 。以下内容参见许怀林:江西史稿 ,江西高校出版社,1 9 9 3 。 5 广冒大掣q 甄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顺治五年( 1 6 4 8 ) 正月,金声桓、王得仁据南昌反清,广东降将李成栋起兵响应, 赣粤合纵,造成很大声势。江西境内一度陷入低潮的抗清斗争重新高涨。兴国县,先 已聚众反抗的萧国忠、王大勇等,乘势反击,杀清知县、典吏,焚劫官署。于都曾斌、 罗聚奎也聚众攻城。星子县诸生吴江地募兵响应。临川揭重熙与同乡曾享先后起兵, 在抚州、建昌之间抗击清兵。 在顺治后半期,江西境内余干、乐平、南城、瑞金、兴国、安远等地不断有民众 起兵抗清。 康熙十年( 1 6 7 3 ) 清政府下令削藩,吴三桂遂于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康熙十三 年三月耿精忠反于福建,十五年四月尚之信反于广州,一时叛乱之势遍及半个中国。 江西地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叛军必争战略重点。耿精忠先后派白显忠、 郭忠孝两支队伍越武夷山入江西,争夺广信、饶州两府所属地区。吴三桂进入湖南后, 遣将破萍乡,陷吉安、万安,进入江西腹地。同时叛军的军事行动引发了江西境内大 规模的反抗斗争。农民、工匠、山区少数民族和清趄在康熙八年安插在赣县,兴国屯 种的漳、泉兵将,以及明朝藩王的宗室纷纷乘机起事。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江西又 狼烟四起。 三、宁都当时的社会局势 宁都位于江西东南部,赣州府的北部。东与石城、广昌两县为邻,南与瑞金、于 都两县接壤,西连兴国、永丰两县,北毗乐安、宜黄、南丰三县。明至清初宁都以县 级行政单位隶属赣州府,清乾隆十九年( 1 7 5 4 ) 升为直隶州,管辖石城、瑞金两县。 历史上宁都的开发比较迟。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属于地旷人稀的穷乡僻壤。直到两 宋以降宁都的开发才不断加快。宋朝时人口为6 3 9 6 3 人。明洪武年间,人口达到1 5 7 3 0 6 人,永乐十年达至1 7 5 3 0 5 人。o 人口的快速增长说明宁都地方经济发展很快。与经济快 速发展相适应,宁都地方文化也日益繁荣,人才辈出,渐渐享有“文乡诗国”之美誉。 明末的时候,明末农民起义对宁都的影响甚小,但宁都佃农、地主间的斗争也非 常尖锐。入清以后,民族矛盾成为宁都地方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清斗争一度高涨。不 过阶级矛盾并未得到缓和,“田兵”、“客纲”作乱时有发生。二者相互结合,当时的形 势相当复杂。自顺治三年清政府派官员进入宁都,到康熙二十年( 1 6 8 1 ) 三藩之乱平 o 宁都直隶州志,清道光四年刊本,卷十田赋志k 6 广冒大掌硕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定的三十六里,发生在宁都的战乱有记载有达十次,平均四年左右一次。规模较大的 有三次: 是岁( 顺治五年) 阳都贼彭贺伯与里巷无赖彭达庆、蔡祥生、马松龄、连茂子、杨牛牯、 赖瑞瞻、周善庆等结关圣会,猖獗莫制。顾治六年,彭贺伯据阳都城,知县田书被害,县丞、 典吏、教官俱逸去,邑罹其毒。 康熙十三年,阳都曾若干与耿逆通,自署总兵,率众寇石城屯长江旬余,曾若千 移攻阳都,闽寇王、宁二队先至,屯河东坊。部将刘体君与战,知县宋必达使乡勇佐之,寇 败。郡将许盛、周球自赣州至,大败寇于田头,阳都围解。o 康熙十六年,滇伪将韩大任、陈尧年袭破吉安,我兵围之,溃走。四月,大任自阳霁抵 黄陂,尧年自竹篱岭至缘村,杀掳甚惨。十月,我兵云集攻之,大任撤营走。o 可见当时的宁都的社会已是混乱不堪:本地农民骚乱,清军与明朝军队的交战,吴三 桂部将韩大任与清军交战都在宁都发生。社会的动荡,兵灾不断严重地摧残了宁都的 社会经济,破坏了宁都的生存环境,给宁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其次,从易堂九子的诗文中也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描写富贵人家破败后的惨 状是: 官街有孤女,独向街中泣。发短不及眉,身长才二尺。双手抱竹筐,颠仆还起立借问此 何为? 阿母不得食。前者阿父死,阿兄选深谷。官吏大索遍,合并妇女录。五木交十指,骨见 不遗肉。孤女亲操食,一日两入狱。此是谁家女? 东街有高屋。阀阅各峥蝾,夹巷相结束。龙 蛇画粱头,雕刻及柱足。青田一万倾,文钱十千斛。倭堕盘翡翠,裙襦缀珠玉财帛足骄奢, 气势耀人目。伤哉真娉婷,囹圆多贵族。o 描写宁都民众辗转逃难的情景是: 薄夜携妻女,往伏荒榛杞。侵晨望四山,乃后归墟里。哭声满中野,不敢直言指。嗟汝资 。宁都直隶州志清道光四年刊本,卷六,兵事 o 魏禧:殉节录叙,魏叔子文集卷八,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以下所引魏叔子文集 魏伯子文集) 魏季 子文集均为此版本,不再作特别说明。 。魏禧:朱参军家传,魏叔子文集卷十七 o 魏禧;孤女行 ,魏叔子诗集卷四 7 广冒大掣日炙士学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贼心,何太灭天理。o 描写庚寅年清兵屠城后的怪状: “县城破。杀掳之余,皆大疫。”o “兵火后,死者挤沟壑,以裸葬为幸。”o “城之西北居 民产万家,无复数瓦一椽之得留。”o 这一幅幅图景就是当时宁都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真实描绘。这一时期军队对百 姓的杀掳,战争引发的瘟疫,为避兵乱的逃难造成了宁都的富贵人家破落,民众无家 可归,死者挤满沟壑,以裸葬为幸的惨状。三魏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危机与灾 难、杀掠与凶险的环境中。 第二节思想文化特点 政治上的动荡必然会导致思想文化上的变化。明中前期,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 但是在明中后期,特别是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失败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以皇帝、 贵戚、宦官和权臣为代表的封建上层统治集团,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变得更加穷奢 极欲,他们疯狂掠夺和兼并土地。在腐败与商品经济的双重冲击下,士大夫空谈性理, 言行不符,程、朱理学已经面临各种挑战。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心学观对于提 高人们在道德践履上的自觉、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但是王学在流传过程中, 一方面,产生了一种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即只在于所谓的“致良知”,而研究客观 实际就不必要,读记、了解前人的经验也不重要的观点。这就造成了更加空疏的学风。 另一方面,一些人由此引申出人只要顺着自然之性而行就必定合理的结论。这样的结 果又给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和好财贪色、奢侈堕落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提倡者本人 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客观上却对当时地主、商人无止境的贪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王学,在晚明,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一些关心国家命运的人,逐渐从主情思 潮的狂想中清醒过来,他们正视现实生活,提倡求实致用的文学,把强调社会道德实 践与注意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指导思想,表现出以鲜明的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 。邱维屏;净土庵募修理赞引,邱邦士先生文集卷十,豫章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 。李腾蛟:叔兄裴然墓表,咸斋诗文集卷一,豫章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 。李腾蛟:( 族子季刊四十一序,威斋诗文集卷一,豫章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4 。彭任:金精募赀修理引) ,草亭文集卷二,清乾隆十年。魄山西向堂刊本。 s 广西大胄瞄炙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现实批判精神和忠诚的伦理救世思想为标志的基本特点。他们 要求文学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批判腐败政治、挽救民族命运、寻求社会出路的重任。 清代前期,明王朝灭亡的现实,促使许多文人开始反思明朝以何衰、以何亡的问 题,他们虽然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寻找其根本的原因,但却认识到了空虚 之学足以祸国殃民和实学可以济世经邦的道理,因此大力倡导“由虚返实”、“经世致 用”的学风,并由此在整个学术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实学思潮。 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清初文学也呈现出“务实”的风貌,以“经世致用”作为 基本准则。人们倡扬具有“经世”内容的文学作品,摒斥非“经世”的闲言碎语。魏 禧说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读书所以明理也,明理所以适用也。故读书不足经世, 则虽外极博综,内析秋毫,与未尝读书同。”o 同时他还说:“予生平论文,主于有用于 世。”毋在这种“经世致用”思潮下,有用于世成为清前期文学的一种重要倾向。人们着 重从有关于“当世之务”,“有用于世”的角度,创作和评价文学作品,因此鲜明的现 实指向性,成为清初文学的突出特征。 o 魏禧:答曾君有,魏叔子文集卷七 o 魏禧;俞右吉文集序,魏叔子文集卷十 9 广西大掌碍n b 掌位沦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第二章三魏的家世与社会经历 宁都三魏能在清初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时代因素,家庭 的影响、个人的资质、自身的努力、人生阅历更是其重要原因。了解他们的家世和社 会经历是理解他们创作的基础。 第一节三魏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 一、魏氏源流及其在宁都的发展 宁都魏氏源流可追溯到南宋。据他们的家谱记载是南宋魏了翁的后代。魏了翁官 至同佥书枢密院事,著有鹤山文集。魏了翁的后人为避兵乱,一支迁往福建,一支 迁往江西广昌。广昌的一支后人为魏了翁的第四代,其中有一个称为祥公的先祖这时 迁至宁都,成了三魏在宁都的始祖。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从魏氏家谱记载中寻找。下面 是明朝弘治十七年仲秋进士一品官姚隆写的钜鹿广昌珠溪族谱原序: 尝读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以颂后稷,始诞乃一人耳。初小而后大。本植而枝繁。由积 功累仁。故从而愈盛。建郡广昌之北三十里有侏溪魏氏,具初自周文王第十五予,日毕公高者, 裔孙毕万事晋献公,以扩地功封于魏。魏之得姓肇基于此。万之子辇匕子绛七予,成其后。遂 繁散居中,从治命之颗贤,宅相之舒在,往古犹籍,匕若相以相业,著于汉徵。以忠直显于 唐野,以才名表于宋。名公硕士难以枚举。但去祖愈远,源流愈别,安能指名冒实而妄认祖宗 哉? 今考其原谱,自宋南渡后,理宗端平初,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文靖其谥也,同佥书 枢密院事,当时以为得人迄今三百年,历傅十馀世而为一族,始祖初以元兵南向散处避兵。 一支侨居福建;一支侨居豫章止龙兴之西山,再徙抚州之赤塘,三徙盱江之李塔,复迁广昌株 溪里而居焉。其居甘竹者日大公,三世后日汉昌;居坪上者日二公,五世后日仲亨。若长塘则 自十一世德光德平居之,若社湖则继公希祖始焉,总不远株溪五里;惟三公一支迁南丰,后二 世卯公子日桢,分居之若宁化清流间;日祥分居宁都乃稍远也。今甘竹字派与株溪玉德浩字辈, 三公之后闰字辈,鸿雁行也,分直线阵八世矣。杜湖朴桥祖居里外二堡,德字、玉字辈五世矣 o 。魏云生等编钜鹿魏氏宁都十修族谱卷一,该谱为1 9 9 6 年宁都魏氏家族内部出资编撰。不公开发行。该谱第九 页,十修魏氏十修族谱编篡说明第六条说这次十侈族谱,老谱未作任何更改,因此断定其材料还是较为可信 1 0 广西大胄明曩士学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至于这一说法在范承谟。写的 康熙辛亥宁都三修族谱原序说得更为清楚明白: 魏之族原出于毕公高,而其裔毕万者,仕晋得封子孙以国氏焉。到今数千余年。散处于天 下所在而盛世。而宁都之魏,则祖宋之鹤山先生,生世本蜀之蒲江,其世表宋史阙载故无从稽 考,云壬寅岁。江西贡士魏际瑞以廷试来都。不得。予之先人也因馆瑞于西院。偶叙所以原出 江西者。遂陈家乘观之。于是喟然叹日:“谱之不可不作也,如是已,瑞乃序其所以居宁都者。 则自理宗端平二年,鹤山督视江淮京湖军马,驻节九江,始鹤山。季子日远四,乐建郡广昌株 溪之胜,因而为家。远四生念匕,则有子三。其长住甘竹,二子三子皆住株溪。而三子生孟, 孟生卯,卯生二子日桢、日祥。适鼎革兵乱。桢流寓福建汀州之宁化,祥亦迁赣之宁都。是为 宁都始祖自鹤山到祥七世,祥生子日文正,文正有子十o 这两则材料都说明宁都魏氏为南宋魏了翁的后裔。宁都魏氏始祖祥公是魏了翁的第七 代。在今江西广昌也有三魏祠,甚至江西广昌魏氏的后人说三魏祖籍广昌,但由上述 材料可知,这种说法显然有误。祥公以后,魏氏在宁都生息繁衍,日益兴旺。至三魏 这一代,“三望各近千人”o 经济上也日渐富有。“先代以力田致富,至希简公益大”,“嘉 靖间岁饥,捐谷万石赈之,朝廷旌其门,赐冠带。希简公乃建圣旨门,凿石镂人物, 丹绿之,高大如五岁儿。门内建高堂广室,落地者千柱。”,“邑人呼日:圣旨门魏”o 随 着经济上的富有,魏氏一门也加强了对后代的培养,尽管没有人中过举人、进士,但 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却不少,如三魏的曾祖父魏于厚,名储,字抑所,邑附生;祖父魏 均实,字鸣字,是郡附生加例贡;父亲魏兆凤,宗派名缔臣,字胜期,邑附生。 宁都 魏氏已经渐渐由“力田致富”转变为“诗书之家”。家族的书香味越来越浓厚,文化积 聚越来越深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宁都魏氏成了魏禧笔下的“吾先代称素封者八世”, “故门第虽小,在僻邑中尝若气焰”。 这样一种在地方上具有相当影响的绅士势力。 宁都魏氏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势力,三魏的父亲魏兆凤是一个典型。他“为人 忠孝岳岳,多大节,晚更取葛天氏之民语,自号天民。”“天民以白衣声动邑中, 邑缙绅皆下交天民。启祯间,邑令李公廷龙清严,人不敢犯。童公思圣少年以才气凌 诸缙绅。独先后式天民庐,请决大事”。另外从撰写宁都魏氏家谱之人姚隆、范承谟的 。范承谟,顺治九年( 一六五二) 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 o 魏云生等著钜鹿魏氏宁都十修族谱p 6 2 。 o 魏礼:祭产规则序,魏季子文集卷七。 o 魏禧:从叔父笃斐翁墓志铭, ,宁都三魏全集 集首 1 4 广西大掣q 炙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昧,寝不安席”。o 随着时局的发展,顺治二年( 1 6 4 5 ) 五月,清 军占领南京,大局粗定,魏氏知事不可为,又不愿意做清子民,只好选择了归隐这种消 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士人节气。于是三魏开始了与少年时代绝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一 一隐居。 隐居之地的选择,魏禧起了关键作用。魏禧颇具远见,早在明末天下初乱时,他就 感到形势的严峻。“方流寇之初炽也,是时承平日久,人不知乱,且谓寇远难遽及,先 生独忧之,寻山结寨以卫家庭。”圆易堂九子之一的彭士望在翠微峰易堂记中写道; “乙酉冬,魏冰叔知天下未见太平,与其友将为四方之役,谋所以托家者,时邑人彭宦 得兹山创辟,凝叔合知戚,累千金向宦买山,旁及其知戚。始,远人林确斋、予, 以义让,不甚较资。余视资多寡,最凝叔兄弟及曾止山,次谢、杨诸姓,又次邱邦士、 李力负,俱邑人。”o 在魏禧等众人的努力下,翠微峰完工后,丙戌( 1 6 4 6 年) 春,魏 氏一家举家迁往翠微峰顶隐居,是年冬,易堂九子皆隐居于该处。三魏的隐居生活从此 开始。 可以说三魏隐居生活的开始,他们的社会角色也开始转换,他们再也不是明朝子民, 而只能算是明遗民了。他们迈出了这一步,标志着他们反抗清政府活动也在无声中展开。 他们以前安静祥和的生活不再重现;他们社会理想,人生抱负从此改变;他们的文学创 作注定要走向关注民族存亡,关注民生,关注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因此,隐居生活的 开始是三魏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也是探寻三魏人生观,社会政治观,文学创作不可忽视 之处。 二、三魏在隐居之地的读书、创作活动 魏氏三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邱维屏、李腾蛟、彭任、曾灿一起隐居翠微峰,史 称“易堂九子”。九子中,除魏礼年龄尚小外,其余均为明末诸生。九予少年之时,多 属早慧,少有奇志,潜心学问,以应对科举,希冀能早日获功名于天下,见风节于朝廷。 只是由于生不逢时,导致壮志难酬。 九子选择在翠微峰隐居后,常聚在一起读史,问而课古文辞,相与问难,并聆听魏 禧叔父魏圣期述乡约六谕及古今善行事。耻躬堂诗文集翠微峰易堂记写道:“丁亥 。魏礼z 先叔兄纪略,魏季子文集卷十五 o 魏礼:先叔兄纪略,魏季子文集卷十五。 。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彭躬庵文钞记 卷五。其中林确斋、邱邦士、李力负、曾止山均为九子成员,谢氏为 魏禧姻亲,杨氏为三魏恩师杨文彩家。 广西大肖u 炙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合坐读史,为笔记论列,间而课古文辞,抽古人疑事相问难。为诗,诗一遵正韵。朔望, 凝叔父魏圣期翁暨诸子衣冠,述乡约六谕,徐及古今善行事,内外肃听。”同时彭士望 还追忆“或抗论古今,规过失,往复达曙,少亦至夜分。不服辄动色,庭诟声震厉,僮 仆睡惊起。顷即欢然笑语,胸中无毫发芥蒂。”4 ) 三魏就在同易堂其他诸子一起诵诗读史、 抗论古今、问难古今难事、相互规劝过失的良好的学术环境中获益良多,为他们的创作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学创作方面,隐居时期是三魏创作的发轫时期,也是重要时期。 魏际瑞在三十岁以前,即在1 6 4 9 年前,已经写了许多诗文。“年未三十时,成诗文 已八十余册。后辄每年删而焚之,存者不及七八寸。”o 三魏当中,相对而言,魏际瑞身 上承担的责任更多一些。他身为长子,在家族利益与节气面前,他像大多数古时中国文 人一样,选择了以家族利益为重,宁愿委屈自己而勇于承担责任。 “丁亥邑新令至,征君召诸子日:汝辈云何? 禧率而对日:甲申哭临之言犹在也。禧 又善病,愿意奉父母以隐。征君e l :可。礼对日:愿从叔兄后。征君笑而对日:。尔未有 名字,人将以为逋督学使者试耳。对曰:道我不识一丁字,固不以乱吾意。征君日:可。 伯兄逡巡对日:长子责在宗祧,祥其也乎! 于是二弟山居父母,伯兄独身出。”o 当诸子在山中读史论文时,魏际瑞还常出山处理各种家族事务。正是由于这种原因 也导致了魏际瑞走上了一条与魏禧、魏礼不同的隐士之路。他以游身幕府来达到保全家 人的目的,以另类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导致了他的许多作品充满了沉郁,表 达了一份身心两离的苦闷心态,他的诗文创作中的这种情感比魏禧、魏礼更为强烈。 魏禧相对魏际瑞和魏礼出游都要晚,隐居时间前后共有十五年之久。他二十四岁开 始弃科举,从事古文创作,也就是说在隐居翠微峰后的两年( 1 6 4 7 年) 才开始制古文。 在与温伯芳简中魏禧说道:“二十四岁后弃科举,始于家姊丈学古文,自惟意识议 论有足与古人并立。然古人之传后世者,必其文之超逸独绝,不独以意议也。”又在曾 青藜序叔子文集一文中有如下材料:“甲申乙酉以来,自以病放山中,尽弃去时文为 古文辞。叔子生平于吾易堂中为古文者最服膺其姊婿邱邦士,凡有作必相与论定。”又 在与叶子九书中说:“自丁亥后,时作古文辞,问学为诗,帙之几三寸许。”4 魏禧 。邱国坤;易堂九子年谱p 31 。 o 魏禧:伯子文集叙,魏叔子文集卷八。 o 魏禧:季弟五十述,魏叔子文集卷十一。 。邱屋坤t 易堂九子年谱 e 3 0 ,以上三则材料均出自该处。 1 6 广冒大掣_ 甄士掌位论文宁都三奢l 古文研究 的救荒策、制科策等许多策论文章均在此时完成。所以说隐居这一时期是魏禧创 作的前期。 魏礼在隐居之时才十五岁,而他第一次出游是在三十一岁,也就是说他在翠微峰的 隐居之地在出游之前呆了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在易堂诸予浓厚的治学环境中,“刻 苦读书,工古文诗,名日起。”故而这一时期也是为他的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三魏授徒讲学活动 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宁都这个穷乡僻壤之地也受到冲击,魏氏家业受到严重 影响,加上买山、建居也费资颇多。隐居之后,屡遭勒索、变难,三魏家境日益衰落。 顺治七年( 1 6 5 0 年) ,“正月,县乱。民数辈挟白刃当所匿山,要天民家予财物。”o 其 后,清军屠城,魏兆风在城里的大宅数处亡毁。顺治九年( 1 6 5 2 年) ,“壬辰秋,土贼 四起,彭氏( 彭宦) 属于贼,诸子去之。彭氏遂据财物因以胁诸子。” 彭士望也记道: “壬辰秋,宦作难,山毁。宦旧为山王,狡猾阴贼,极专擅。诸子多其功,曲下之。凝 叔尤笃昵,破产佐资解纷,为纾其难。宦更偃蹇益骄。是秋与族讼被笞,激为变,交通 土贼,谋破城杀笞己者。及所不快诸子中数人。众觉,先避去。”西这次彭宦作难导致了 “财物尽于贼,二老无所依。”囝对以力田致富的魏氏一家来说致贫的另一大原因是佃农 抗租甚至联合起来向主户要钱要物,地主往往无奈。魏礼记道:“及予年十八,丁世变 乱,佃户占租税立万总千总之号,田主履亩则露刃相向,执缚索货赌无敢过而问者,征 君遂贫。盖征君生平急人之急,于得济事无弗为,是以席产数干石,岁入干金,而罕锱 铢长物。食指繁,益拮据难给,吾兄弟固请自营措以养亲,吾母年十六管家政,当是时 也不能名一钱。” 经过如此多的变故,魏氏一家开始陷入了为生计发愁的境地。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三魏开始授徒以谋生计。上文魏礼提到“吾兄弟固请自营措以 养亲”,魏禧在丙申与金华叶子九书中说:“弟近年绝意世务,授徒翠微山中,用以 遣日,以糊予口。然不得不教人作举子业,出处无据,自笑模棱耳。”o 由于易堂诸子的 声名鹤起,当时在他们门下的学生众多,不下五六百人,而魏禧在易堂中文学成就最高, o 魏禧:季弟五十述,魏报子文集 卷十一 o 邱国坤;易堂九子年谱p 3 3 。 o 魏禧:翠微峰记,魏叔子文集) 卷十六。 o 彭士望;翠微峰易堂记,耻躬堂诗文集 。 o 魏禧:季弟五f 述,魏叔子文集。 o 魏礼:析产后序,魏季子文集 卷七 o 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五 1 7 广1 ,大学硪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其所授学生数量定是可想而知。魏禧除了在翠微峰授徒以外,还应新城( 今江西黎川县) 涂宜振之邀授徒新城。 除了魏禧以外,魏礼也参与了授徒活动,为魏敬士文集作序的吴正名就是其中之一。 吴正名在这篇序中说:“吾师魏季子先生之仲子日敬士。”“凡四方之士来从学于吾师者 多才俊士。”魏礼的析产后序也提到:“通家子童幼来附师学者亦亲为梳髻理穿绽、 均其食饮。”o 江西会昌的清初文人赖方勃、赖方度、赖方岳在四库丛书有文集存 目,三人均师事过魏礼。 授徒讲学除了养家糊口之目的外,有意培养后人,希冀后人能完成他们复国之志也 是其重要原因。魏禧说: 文之至者,当如稻粱可以食天下之饥,布帛可以衣天下之寒,下为来学所禀承,上为兴王 所取法,则一立言之间,而德与功己具。然禧以为传之以文者,犹不若传之以人。邵子日:“人 百二十年之物,故人寿有尽,而以人传,人则无尽”国 盖任天下难事,当天下之交,非少年血气雄刚不足胜任,而为途日长,其才与学皆可深造。 而不足量其所至。又仆所交程山、易堂、二峰之人,其长者秘逾六十,少者亦且四十,皆渐就 老死,终恐不获得志于天下,以自验其学。古人有言:。火尽薪传”,然欲火之不熄,在于积薪, 欲志之不灭,在于得人。白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培育了许多有成就的后人,影响遍及江西、安徽、江苏、 浙江、福建等地。像清初进步思想家、颜李学派的重要人物王源、清初文学家梁份及三 魏后人“小三魏”都出自他们门下。易堂学馆与南丰程山学派、星子髻山七隐被誉为“江 右三山”。其影响可见一斑。 当然,授徒讲学除了能解决他们的生计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对三魏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影响,他们在授徒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阐发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在此过程 中创作了大量作品。 第三节三魏的出游与交友活动 要了解三魏的文学创作,对他们的出游交友经历是不可忽视的。这一时期是他们文 。吴正名:魏敬士文集序,出自魏敬士文集 卷首,道光二十五年重刻本 o 魏礼:魏季子文集卷七。 o 魏禧:上郭天门老师书,魏叔子文集卷六。 o 魏禧:答南丰李作谋书,魏叔子文集卷六 1 8 广冒大掌硕士掌位论文宁都三魏古文研究 学创作的成熟期。由于出游与交友,他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在与友人的交往当中,他 们的文学作品质量有了提高。 一、三魏出游原因 他们三兄弟,出游先后不一,出游初始动机也稍有不同,魏际瑞是为了祖宗祠墓, 为了承担长子的责任,为诸子安全计而主动游身幕府。魏禧和魏礼更多是不愿固步自封, 欲开阔视野而出游。相对而言,魏禧更有意于结识奇伟之士,图恢复之志。而魏礼则更 具有旅行家、历险家色彩,他更多的是想开阔眼界。 关于魏际瑞的出游原因,魏禧在季弟五十述一文中有较详细的交待。前面一节 已经提到,另在先伯兄墓志铭中,魏禧记道: 甲申国变,丙丁问禧、礼并谢诸生,兄踌躇久之,拊心叹日:“吾为长子,祖宗祠墓,父 母尸饔,将谁责乎? ”乃慨然贬服以出。o 1 6 5 0 年,宁都农民聚众起义,清政府从赣州府遣兵十万围攻宁都城,宁都城被清军 攻破后,清军进行烧杀掳掠。结寨自保的居民被命令缴纳多种赋税。这个时候,魏际瑞 为了宁都的老百姓挺身而出,进城与清军交涉,并在交涉过程中,显露了过人的才干, 为时任赣州府左营游击的刘伯禄聘置帐下。从此以后,魏际瑞开始出外游幕。 魏礼在隐居之地受到其兄及易堂其它诸子的影响,二十岁以后“喜任难事,好倜傥, 立节,沉浮于时。又刻苦读书,工古诗文,名日起。父母既殁,季益事远游”圆。 彭士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