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专业论文)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pdf_第1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pdf_第2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pdf_第3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pdf_第4页
(教育史专业论文)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 9 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 : 10269 学号 : 51060102056 季束峰忿尺 李 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 院系 : 专业 : 研 究 方 向: 指 导 教师 : 硕 士研 究生 : 2009 年5 月完成 m ad issertatio n 2 0 0 9s eh o o l c o d e :10 2 6 9 e n ro llm eni n u m b er: 5 1 0 6 0 10 2 0 5 6 e ast c hina n or m al u niversit y r e一 th in ki n g o f k o h lb er g 5 t h eo ry c o lleg e :c o lleg e o f e d u e atio n al s eien ee m ajor: h istory of e du eation o rien tation :h isto ry o f f o reig n e d u catio n s up erv iso r:f en g c h en s tud en t:l in z h an g may, 2 0 0 9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 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 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 日 期 遥牛些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 明 本人完全 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 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 学校 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 出版。 保 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书 等 水 ,导 师 签 名 : 日期日期:( ( ( 。 州 , 了 丫 张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 姓 名 名职称 称单位 位备注 注 陈 陈 建华 华教授 授上海师范大学 学主席 席 教 教 教 教育学系 系 系 王 王 保星 星教授 授华东师 范大 学 学 学 教 教 教 教育学系 系 系 邓 邓明言 言副教授 授华东师 范大学 学 学 教 教 教 教育学系 论文摘要 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是美 国当代著名 的哲学家 、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 他 一生致力于道德发展 的研究,在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辛勤工作 了三十多年 ,取得 了丰硕 的研究成果,构建 了关于道德发展 的哲学、道 德发展 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 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对美 国乃至 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 了深刻影响。然而,科尔伯格的德育观在理论 和实践上也 同样受到 了许 多学者 的质疑和批评 。 本文将从三方面来阐述个人对于科尔伯格德育观 的思索与探求 。第 一部分简要介绍科尔伯格 的生平及其基本 的德育思想 ; 第二部分将对科 尔伯格理论 中所存在 的不足进行阐述与探索 ,主要从 “ 公正 ” 、道德发 展模型 ,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策略四个方面进 行论述 ; 第三部分将在分析科尔伯格德育理论 的优点与不足 的基础上结 合我 国的道德教育现状进行论述 ,试 图规避科尔伯格理论不足之处 ,从 而发挥其理论 的优势 ,更好地促进我 国德育工作 的开展 。 关键 词 :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 再思考 a b s t r a c t l aw ren ee k oh lb erg 15 a fam ou s p h ilo sop h er, p sy eh olog ist an d edu eato r in co ntemporar y era o f a m er i ea . h e d ev o ted h im self in moral eo g n itiv e d ev elop m en t. l 旧万n g h is o v er 3 0 y earseareer, h e aeh iev ed sig n ifiean ee o n h is w ork . h e,w ith h is eo lleagu es, b u ilt a set o f hu g e sy stem atie theory on p h ilo s0p h y, p sy eh o lo gy an d edu eatio n o f m o ral d ev elop m en t, w h ieh in fl u en eed d eep ly aero ss the n atio n , ev en th e w h o le w o rld . h o w ev er, ko h lb er g 5 theo ry also rem ain ed qu estion ed an d cr i ticiz ed . t h is ar t iele w ill 9 0 o n in three sectio n s th at fo llo w. th e first seetio n b eg in s w ith rev iew o f k oh lb erg an d h is m o ral id ea . in the seeo n d sectio n ,i w ill discu ss the follow i ng issues exposed in his w orks, such as 饭 ustiee, , , m o ral d ev elo p m en t m o d el o f 6 stag es, relatio n sh ip b e。 万 een m o ra l b eh av io r and m oral judgm ent, and strategies of m oral edueation praetiee.th e third sectio n w ill eo mbin e th e cu rren t m o ral edu eatio n o f c h ina w ith ko h lb er g s theo ry to faeilitate the w ork o f m or al ed u eatio n o f c h in a. key w6 r d s:k oh lb e笔 :m oral develop m en t:re一 thin k ing 目录 前言 . l 第一章 科尔伯格及其德育观 . 7 第一节 科尔伯格的生平 . 7 第二节 科尔伯格德育观 的基本理论 . 9 第二章 科尔伯格德育观 的再思考 . . 16 第一节 关于 “ 公正 ”概念 的思考 . 16 第二节 关于道德发展模 型 的顺序性和普遍性思考 . 19 第三节 关于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的思考 . 22 第四节 关于道德教育实践策略 的思考 . 26 第三章 科尔伯格德育观与我 国德育工作 的发展 . 33 第一节 科尔伯格德育观 的影响和应用 . 33 第二节 科尔伯格德育观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 35 参 考 文 献. 39 后记 .44 目 叮台 一 、选题缘 由 我 曾是一名中学教师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 ,他们 的思想品德也是我所 关心的内容之一 。然而道德是个抽象的词 ,我们可 以给予它各种各样的定义 ,这些 定义是否能体现在行 为上是不确定的。有种现象是常见的: 我们告诉学生 “ 这是对 的”或者 “ 这是正确 的” ,告诉他们 “ 这种思想或这种行为是有道德的表现 ” ,学生 点头了,也能非常清晰的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但是落实到行动上个人 的表现就 出现 了差异 。甚至 ,在我们看来应该属于道德优秀的学生,在最简单的道 德行为前他 的表现却常常令人失望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如何把我们 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思想高 尚学识渊博 的人 ,这是一个 困扰学校和老师 的难题 。 也许道德教育 的 “ 大家 ”能帮助我解 开疑惑 ,于是我把 目光投 向了相关 的道德 发展理论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 (lawr e nce ko hlberg) 及 其道德发展理论进入我 的视 线 。无疑 ,这位美国当代有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光辉瞩 目的,他在道 德发展领域 中的地位亦是无人能撼 。他 曾出版 了三大卷 道德发展文集 ,向世界展 现 了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 系 。他 的理论和 实践在世界上产 生 了巨大 的反响 ,并被 广泛地应用 于学校德育现代化运动 。他被人们誉 为 “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 ” 。 于是,我开始学习科尔伯格的德育发展观 。恰巧有篇课文有一定的科尔伯格两 难 问题 的性质 ,于是我在课 堂上进行 了尝试 。这篇课文 是这样 的: 在 泰坦尼 克号沉没 的时候有一对恩爱 的老夫妻和他们年轻 的女佣也在船 上 。这 时噩耗传 来 ,同时水手们告之 ,救生艇上还有一个位子 留给老妇人 。如果你 是老妇 人 ,你 在 当时会 如何选择 ? 为什么 ? 看完故事 ,学生们立 马就 叽叽喳喳地讨论开 了。他们 的回答基本 是选择 留下 , 但 是 回答 原 因是答 案就 出现 了差别 : (l) 因为我 爱我 的先生 ,如果他 死 了 ,那 么我 活着也没什 么意义 。(2) 我 已经很老 了,女仆还年轻 ,她应该继续活下去 。 随后我又 问了一个 问题 : 如果你是女仆 ,你会怎么选择 ? 为什么 ? 我考 虑到之 前 的道德教育可能会对他们产 生一定的影响 ,所 以强调一定要他们根据 自己的想法 做选 择 。 扩 可能这个 问题超 出了平常他们所遇到的情境 ,他们在讨论 的时候 明显 出现 了疑 虑 ,花 的时间 比先前 的问题所用 的时间来得长 。最后汇总答案如下: (l) 留下 ,让 老妇人继续活下去 。舍 己为人的思想 ; (2) 留下 。因为位子本来就是 留给老妇人 的。 (3) 我走 。成全 恩爱 夫妻 的 同生共 死 。(4) 我走 。因为我 的生命之路还很长 能为社 会做 出更 多的贡献 。(5) 我走 。因为我 回去后要 发愤 图强 ,改 良轮船 ,或 者在科技 上做出贡献 ,希望不再发生类似 的悲剧 。为全人类 的发展做 出我的贡献 。 除 了一位 选 择 了 (5) , 其他 学生分别选择 了其他 四个答案和 理 由, 其 中选 择 (l) 的学生 占了 75% 。坦率 地 说 ,前 四个答案和理 由是在我 的意料 范 围之 内的 。但 是最 后一个 答 案和 理 由在 当时确 实让我 吃 了一惊 。其他 学 生 的反应 开始是有 点嘲 笑 的 ,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答案太虚 ,充斥着空话 口号 。鉴于我对这位 同学的了解 ,我相 信他是发 自内心 的想法 ,所 以我对他 的观 点进行 了表扬 。其他 的学生基本 认 同他 的 观 点后 用鼓 掌表 示 了赞扬 。 课后 我对此进行 了反思 。这篇文章能作为两难 问题讨论 的材料 吗 ? 在 讨论过程 中作为教师我应 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 的道德推理 ? 我 的表扬 是否是一种 引导 ,这种 引 导 是 否 对 他 们 的 道 德 推 理 和 判 断 有 影 响 ? 学 生 所 表 达 的 是 他 们 的 真 实 想 法 吗 ? 一 系列 的 问题让我对科 尔伯 格 的德育 理论产 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 科 尔伯 格 在 理论 和 实践 中的成 就是有 目共睹 的 ,但 是也 同样 受到 了其 他 学者 的 批评和 质疑 。在对科 尔伯格德育 思想 的学 习研究 中 ,我也开始 对他 的理论和 实践产 生一定 的疑 问 。我想每种理论及其 实践都有其一定 的社会文化 背景 ,他们 的应用很 大程度 上 也应 该考虑到不 同的时空条件 。那么科 尔伯格道德理论和实践能为我 国的 德育事业所用 ,为我国的德育工作添砖加瓦吗?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利用该 理论 的精华 同时弥补不足 ,更好地 开展我们 的道德教育 呢 ? 二 、研 究对 象 的定义及范 围 本 论文所 论述 的德育观 是指科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理论 ,包括其哲学 、心 理和教 育思想 。同时 ,科尔伯格把理论应用到 了教育实践中,因此 ,其实践活动也是本文 所涉及 的 内容 。 由于 不 同的译本对 于 原版 的相 关词汇 翻译不 同, 在此做 一个 简单 的界 定 :jus t ice 在 此译 为 “ 正 义 ” ; pre一 conv entional level 在 此译 为 “ 前 习俗 水平 ” ; conv entional level 在此译为“ 习俗水平 ” ;post 一 eonventional or pri n ei pled level 在此译 为 “ 后 习俗水 平 ” 。 三 、研 究现状 1、国外 的著作与文章 (l) 科尔伯格 的著作与文章 1979 年起科尔伯格在希金斯和鲍 尔 的协助下 ,着 手编辑它 的三大卷 道德 发展 文集 ,分 别 是第 一卷 “ the philosophy of m oral d evel 叩 m ent: m 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justiee, ,( 道德 发展哲 学 : 道德阶段 与公正观念 ); 第 二卷 “ th e psyehology or 腼 ral d evel叩m en t :m oral sta罗5 and the life e 界le”( 道德发展心理学 : 道德 阶 段 的本质与确证 ); 第三卷 “edueation an d m oral d evelopm en t : m oral stages an d practi ee” ( (教育与道德发展 : 道德阶段与实践 )。这套文集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 理论的集 中体现 。和 a nlle e ol by 等合著的二卷本 “ th e m easu r e of m oral jud脚 en t ” ( (道德判 断 的测量 ) 为道德发展理论提供 了操作 的理 论基础和 实践方法 。此 外还 有 “ m oral r easoni ng of students in d iff e rent c ultura l , soeial, and e dueational sett ings” ( ( 在不 同文化 、社会 和教 育情 境下学 生 的道德推 理 ) ) ; “ m oral e ducat ion in the sehools: a d evelopm ental view ”( 学校 中的道德教育 : 一种发展 的观 点 ) “ e arly e du c at ion : a co gnit ive一 de vel叩m en t al view ”( (早期教育 : 一种认知发展 的观 点) ) “ f丽 ly pat tem : of m oral r easo血 g ”( 道德推理 的家庭模 式 ) ) 等 。 (2 ) 研 究科尔伯格 的著作与文章 国外研 究科 尔伯格 的著作与文章资料 比较丰 富 。d onald r.c . r eed (唐纳德一 里 德 ) “ follow ing 勘 hlber s:liber a lism and the practiee of dem ocra t ie eonu n u mty”( 追 随科尔伯格 : 自由和 民主 团体 的实践) )已被译为中文 。di an a joseph r eim e: (戴安 娜一 约瑟 夫一 海 默 尔 ) “ pr o m oti ng m oral gr o w th :fr o m piaget to ko hiberg” ( (推 动 道 德 的发展 : 从 皮 亚杰 到科 尔伯 格 ) b ill puk a(t匕 尔一 普卡 ) .“ 勘 hi b e堪, 5 ori ginal study of m or a l developm ent. ” ( 科 尔伯格道德 发展 的初始研 究 ) n w igh t r a卿 ond b o川 (德 惠特一 雷 蒙德一 博伊 德 )“ e dueation tow ard pri nci pled m oral jud脚 en t :an anal”15 of an experi m enial eourse in undergradu ate m oral education appi外ng l aw renee ko hlberg, s thcory of m oral developm eni” ( (面 向原则性 道德判 断的教育 : 在大学 生道德 教育 中 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实验课程的分析 ) scot t 兀ch田 吐m ar r s(斯各特一 理查德 一 马尔斯 ) “ the relation of gender and eul tural individualismo: eoll eetivism to mo ral developm ent ”( (性别和文化上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对道德发展的关系) ) g ar jo嗯ensen (古纳一 乔根森)“ ko hi b erg and giil iga n :duet or duel? (科尔伯格和吉列根 : 双重奏还是决斗 ? ) ;jam es r r est (詹姆斯一 莱斯特 ) , stephen j t ham a (史蒂芬一 托 马) 等人写的 “ neo一 k ohibergian 即proaeh to m ora l i ty resear c u , (科尔伯格道德研究 的新方法 ) : c atheri ne wa lsh(凯瑟琳一 沃尔士 ) “t he life and legacy of l aw renee k 0h1 berg , (劳伦斯一 科 尔伯格 的人生和遗产 ) ; c arol gill igan(一 卜罗尔一 吉列根 ) “r em em be血 9 l arr y ,(缅怀 拉里 )。这些 文章都是研 究科尔伯格 思想 的宝贵 资料 。 2、 国内的研究 (l) 译本 国 内对科尔伯格理论 的翻译介绍不在少数 。其 中有魏贤超和柯森等译著 的 道 德教育 的哲学 , 该书选取 了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哲学 中较为核心的篇章 , 对我们理解 科尔伯格 的哲学思想有莫 大 的帮助 。华东师 范大学 出版 社 出版 的 由郭本 禹等人 翻译 李伯黍 等 审校 的 道德 发展 心理学道德阶段 的本 质与确证 为研 究科 尔伯 格理 论体系 中的心理学研 究打开 了方便之 门。另外姚莉等人翻译 的 ( 追随科尔伯格 : 自 由和 民主 团体 的实践也是很好 的译本 。 (2) 研 究著作 1994 年福建教育 出版社 出了一套 德育理论丛书 , 其中包括袁桂林先生 的 当 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和郭本 禹的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 的理论 与实践 。 袁桂林先生在书 中从教育理论 的角度对科尔伯格 的思想做 了深入浅 出的介 绍,尤其对道德教育 的公正群体途径做 了细致的分析 。郭本 禹先生的 道德认知发 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 的理论与实践可 以说是 国内较系统地介绍科尔伯格理 论的著作 。该书从德育心理学视角入手 ,对科尔伯格 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 了 一种体系性 的概括与评价 。全书分为七章 ,分别为科尔伯格传略、理论形成 的历史 背景 、道德 发展 的哲学 、道德发展 的心理学 、道德认知发展 的研 究方法 、道 德 教育 的实践策略和对道德认 知 发展理论 的评价 。 该书在 阐述科尔伯格 的理论背景 的时候 , 从科 尔伯 格 的个 人 经 历 入 手去 描 述起 心 理 历程 , 以此 揭 示 出科 尔伯 格研 究道 德 发展 与道德教育的动机和 目的所在 。同时,作者又指出科尔伯格在大学教育时期 曾受到 良好 的教育 ,并且熟练掌握 了实验心理学家和实践社会学家所使用 的实验与调查方 法以及设计与统计程序,这为科尔伯格后来的研究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该书在探索 科尔伯格理论体系时,以其理论体系 自由的内在逻辑 “ 哲学思考一 心理学理论一 教育 学实践 ”的内在逻辑顺序为线索将科尔伯格 的理论以此展开,层层递进 ,逻辑严谨, 合乎体系性 。此外作者搜寻 了大量 的文献 资料 ,很大一部分为第一手 的英文资料 , 为准确理解科尔伯格 的理论提供 了材料依据 。但该书并不是一味地堆积材料 ,而是 多从文献 中提炼 出一些很有 见地 的新观 点 ,并做 出了全面 、合理 的评价 。这本书为 本论文 的写作提供 了很多有益 的借鉴 。 (3) 论文 国 内对科尔伯格 的研究亦是如火如茶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 外 国教育资料上 就发表 了陈志 明先生的 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 “ 道德发展阶段论 ”述要和傅统先先生 的 科尔伯格 的道德教育学说 ,李伯黍先生 的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点述评 也是 同时期 的佳作 。他们 的文章 向国人打开 了科 尔伯格研究 的视 窗 。八十年代末 期九十 年代初也是教育大家对科尔伯格研究得到进一步 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冯增俊先生发 表 了 科尔伯格学校道德教育 实践评述 、 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概观 、 科 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建构观 的探讨 , 魏贤超先生的 论科尔伯格对道德教育 的建构 主义探讨 。柯森先生则在 1986 年发表 了 试析科尔伯格课堂道德讨论模式 的特 点 和作用 对科尔伯格 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 中的应用做 了一定的介绍与分 析 。瞿葆奎 先 生 的 教育 学文集 中也收录 了科 尔伯格 理 论 的相关文章 。 教 育 学 文 集 (第 2 卷 ): 教育与人 的发展 收录 了 学校 中的道德 教育 : 一种发展 的观 点 , 教育学 (第 7 卷 ): 德育 收录 了两篇科尔伯格 的论述 ,分别是 ( 道德 发展 与道德 教育 学校 的道德环境 。这些著作与文章 为后来者对 科 尔伯格 思想 的研 究奠定 了 一定 的基础 。 近 年来研 究者越 来越 重视人 的发展 问题 ,科 尔伯格 的道德 认知 发展 理论 一 直 受 到各界人士 的关注 。自 1999 年 以来 国内对科尔伯格研 究 的硕 士论文主要有 : 陈红 的 从 “ 新苏格拉底法 ”到 “ 新柏拉 图法 , ,该论文就科 尔伯格 的德育方法进行研 究 案 ,分析其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和具体操作方法 ,并分 别对两种方法进 行评价和 比 较 ,试 图探 索对 我 国的德育工作 的启示和 帮助 。龚世 星 的 科 尔伯 格 认知 发展 理 论 对我 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介绍进一步结合 我 国高校德育实践就高校德育 目的论、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升 、德育显性和 隐性课 程建设 、德育课堂教学实践 的改进等方面提 出 自己见解 。蒋福 明 科尔伯格道德教 育理论和实践 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进行论述, 同时探索对我 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姚莉的 个体道德认知反思和 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科尔伯格的学生对科尔伯格 理论所 受到 的批评所做 的回应 ,分析探讨 了新科尔伯格理论 ,为科 尔伯格 理论在 新 世纪 的 发展 开辟 了新 的视 角 。马纯 红 的 皮亚杰 与科 尔伯格道 德 发展 理论 的 比较 研 究 从 道 德心 理 学 的角度 比较 了两者 的道德 发展理论 ,解释 了两者理 论 的差 异 性 与 相似性 。刘海涛 的 科 尔伯格道德观初探及启示 向人们介绍 了科尔伯格 的核心理 论并试 图探索对我 国道德教育工作 的借鉴之路 。此外还有很 多硕博论 文从心 理 、教 育 、 伦 理等角度对科尔伯格 的道德理论进行一定的深入探讨与研 究 , 在此 不再赘述 。 四 、本 文 的研 究 思路及 方 法 本 论文主要通过 文献研 究法 ,案例分析法等来对科尔伯格德育观进行研 究 。主 要分为三 部分 : 第一部分为科尔伯格的生平及其德育观 的基本 思想 ; 第二部分 为对 科尔伯格 德育观 的再思考 ,主要分 为对 “ 公正 ”相关 问题的质疑 ,道德发展模 型 的 顺序性和普遍性 思考 ,道德判 断与道德行为之 间的关系 以及道德教育 实践 的策 略 四 个方面 ; 第三 部分在先前分析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提 出相关 的借 鉴 。 由于国外资料 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 ,这给本研究提 出了较大的挑战 。同时 ,笔 者 的学术底蕴 、知识视野及语言功底等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这也给本研 究带来 了不 少缺 陷 。在 此 暂 且抛 砖 引玉 ,期待大家批评 指正 。 第一章 科尔伯格及其德育观 “ 我来此悼念拉里 。他用特殊的方式关心爱护我们 。如果他现在还活着 ,经过 我们 的班级 ,来到我们的学校 ,那么他将为我们骄傲 ,为我们所取得的进步而感到 自豪。拉里是一个善 良、温和 、慈祥的人。 ” 一位 曾参与公正团体项 目的孩子在科 尔伯格 的葬礼上表达 了他对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深情地缅怀 。 1987 年四月,警察从波士顿港 口打捞起科尔伯格的尸体 ,随后人们纷纷举行 追悼会或发表文章来悼念这位在道德发展领域做 出杰 出贡献 的人物 。 哈佛教育评 论在 纪念劳伦斯一 科 尔伯格 : 1927 一1987专文 中写道 : “ 科尔伯格 30 多年 来关 于道德 发展 的哲学 、心理学和 教育 学的论著在世 界范围 内享有崇高 的声誉 。尽管他 的著作有时会引起一些争议 ,但他 的思想帮助人们确立道德发展作为心理学的一个 重要研究领域 ,并促使该领域 中的其他学术思想 的发展 。他 的工作使他赢得 了广泛 的公认和尊重 。 ” 任何伟大的思想理论离不开个体成长经历 ,因此在我们步入正题之前很有必要 先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 。 第一节 科尔伯格 的生平 劳伦斯一 科尔伯格 出生于 1927 年纽约布隆维尔 (bronxvi ll 。 ) 的一个富裕家庭 中。 高中毕业后他在一艘 旧货轮上 当二管轮 ,该船 曾突破英 国封锁线援助犹太难 民到 巴 勒斯坦 。这段经历使其对人类社会 的公正和道德 问题产 生 了浓 厚的兴趣 。 194 8 年科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 习。 在此 期间, 他广泛地 阅读柏拉 图(plato) 、 康德 (1.k an t ) 等人 的书籍 ,对杜威 (j .d ew cy ) 的理论深表赞赏 。随后他选择 了临 床心理学作为他硕士学位 的方 向。但是他很快发现他所关注 的道德 问题并不能通过 医学手 段得 到解 决 。与此 同时 ,他 为皮亚杰 (j卫 piaget) 在道 德 判 断力研 究领域 的 拉里是朋友们对科尔伯格 的昵称 c at her ine w al sh, the 敬and 佃卯即 ofl a一ce ko hlb erg, socie ty, 2000 januar y 一 f比ruar y 吉尔 (l .g m ) 在 因特 网上所 公布 的资料说警察在波十顿 劳港机场 附近 的沼泽地发现 了科尔伯格 的遗体 ,但 戴维斯在报道 中说是在波士顿港 口找到科尔伯格 的遗体 的。具体地 点尚待进一步查实。另外 由于科 尔伯格 失踪 之前没有 留下任何 的线索 ,因此他 的死亡依然是个谜 。 【 美l科 尔伯格著 ,郭本 禹等译 ,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 的本质与确证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 2(阅 吟,第 25 页 探讨深深吸引, 结合了杜威实践研究后 , 他开始构建 自身关于道德教育发展 的理论 。 在其撰写博士论 文期间他提 出了著名 的道德 发展 “ 六阶段 ”理论 ,随后 又进行 了大量 的实验来论证他 的理论 。1% 8 年科尔伯格到哈佛大学任教 ,任教期 间他创建 了 “ 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 。学院的 “ 拉森大厅三楼 ”由于他 的威望一度变 成来 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道德 、 心理与教育 思想 的场所 , 成为众多学者心 中的“ 麦 加 ” 。 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美 国有点焦虑 ,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 ,肯特州 立大学事件和越战等社会事件层 出不穷 。人们需要一种新 的信仰或理论来解 决他们 心 中的道 德疑 惑 。这种社会历史 背景直接 体现在 大学 的课 堂上 。据 卡 罗尔一 吉利 根 (c ar o l gill igan ) 回忆 ,1970 年 ,为了满足 学生在教育上对道德和政治 问题 的需要 , 哈佛学 院让科 尔伯 格教授道德和政治的课程 ,而她则承担课程 其 中一部 分 。她 说 , 有一天 ,有个女生在课堂上举手 向拉里提 问: 当她知道人们正在挨饿 ,根据他 的理 论 ,她应 该怎么做 。她 的道德 困惑很快充斥 了整个教室 。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正好适 应 了当时社会 的需 求 ,受到 了人们 的欢迎 。 科 尔伯格 道德 发展理 论的另一个显著特 点在于科 尔伯格把 它带 出 了象 牙 塔 ,走 向了社会实践 。1% 9 年夏天科尔伯格对 以色列吉布兹 (兀bb ut s ) 的访 问使其 产生 了在 学校 中进 行道 德发展 的 “ 公正 团体 ”研 究 的想法 。他 在学校 和 监狱 进 行试 验 ,把他 的道德发展理论付诸实践 ,这些活动 同样 引起 了世人 的关注 。 在 1972 年前后 , 科尔伯格在外地做跨文化研 究时感染 了病毒 , 在 随后 的岁 月里 , 他一直在 与病魔做斗争 。即便如此 ,他在学术研究上依然保持 了旺盛 的生命力 。他 领导着他 的同事、助手和博士生开展大量 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的研 究 。他 为人类 的发展 做 出 了 巨大 的贡献 。 作 为道 德 发展研 究 的核 心人物 ,他 的突然离世 使他 所领 导 的工作 陷入 了瘫 痪 。 但是 当人们 悲痛后 归于平静 时发现 ,这位伟大 的致力于人类发展 的学者给 我们 留下 了丰硕 的遗产 。他一 生写了 75 篇文章和 4 本著作 ,与别人合写 了 3 本 著作和 40 篇 文章 , 还有许 多特约文章和演讲 。 他 的教育实践成为现在一些教育 实践项 目的先驱 。 今天他 的思想依然 闪耀着迷人 的光芒 , 他 的后 继者 仍在 不断地修 正和 完善他 的理 论 。 切 c a ro l g illigan , 况翻翻吞 e动 啥 l a n , jo um a l o f mo ral e d u ea t io n,19 9 8 第二节 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基本理论 科尔伯格 的道德观是吸收整合 了道德哲学理论、道德心理学理论和道德教育理 论而成 的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按照科尔伯格 的说法 ,他的研究思路是: 心理学理 论教育实践哲学反思这样的一个循环 。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在此将只对 与本文有关的理论背景做一个简单 的概述 。 一 、道 德发展 的六 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海 因兹等道德两难 问题的方式对芝加哥地区 72 名 白人男孩做研 究访谈 。海 因兹道德两难故事是这样 的: 在欧洲 ,有个妇女患了一种特殊的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有一种药可 以救 她,就是本镇一名药剂师刚发明的镭 。这种药制作很 昂贵 ,但是药剂师索价是成本 是十倍 。他花 了 200 美元买镭 ,但 是一颗药却要 2000 美元 。病妇 的丈夫海 因兹 向所 有认识 的人借钱 ,但最终只筹到 1000 美元 ,只有药价 的一半 。他告诉 药剂师他 的妻 子生命 垂危 ,并恳求药剂师便 宜点卖给他 , 或者允许他赊账 。 但 是药剂师说 , “ 不行 。 我发明 了药 ,我要用它来赚钱 。 ”海 因兹无路可走 ,于是挺而走 险为妻子偷 了药 。 海 因兹应 不应该这样做呢 ? 为什 么? 科尔伯格在访 问男孩们对海 因兹为垂死的妻子偷药行为的对错判断之后 ,他认 为答案背后 的推理 比答案本 身更为重要 。科尔伯格 发现小孩 子认为他们 除了遵 守权 威所传 达 的规 则没有 其他 的选择 。“ 海 因兹 偷药 是错 的 ” ,处在 阶段 1 的小孩通 常会 说: “ 因为偷东西是不对 的 ”或者 “ 因为偷东西是违法 的” 。但 是一旦儿童认识到所 做的事情 意义 并不仅仅如此 的话 ,他们会从 自我利益 的角度做道德决定 (阶段 2 )。 阶段 3 中个 体 间 的关 系 成 为主要 关 心 的 内容 ,到 了阶段 6 ,一个人 是为 了道 德 社会 公正而不遵 守不 公正 的法 律 。 科 尔伯格 与他 的 同事还 设计其他 的道 德两难 问题 ,他们通 过研 究 结果得 出具有 因k ohlb er g , l .凡 料” 认 m ora, ,亡 帅 . en l均lum e 1: thep hil os叩hy of脚俐 l汤 州以叩用阴t: m ora l s翻 lg esand 功妇 触 . 可孙以介己 .san franeiseo:h arper 习俗阶段会把他人尤其 是权威 的规则 内化为 自身的道德价值 ; 后习俗阶段则能通过 自我选择的原则来定义 道德价值 ,具有超越社会的观点。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的三水平与社会道德观 点的 三水平做 了一个对应关系表 ,如下: 道德判 断 前 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 习俗水平 社会道德观 点 具体个人 的观点 社会 成 员 的观 点 超越社会 的观 点 科尔伯格 同时指 出: 道德推理是贯穿各个阶段的; 每个阶段是一个连贯 的思维 模式; 贯穿于各阶段 的发展是按顺序地从较简单 向较 复杂 的推理发展 ,不会倒 退到 以前 的思维阶段 ; 每个阶段 的推理模式都被整合到下一个更高级 的阶段 。 换句话 说 , 科尔伯格 的道德判断六阶段理论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 即结构的差异性 、不变 的顺 序性 、结构 的整体性和层次 的整合性 。 二 、公 正观 念 在科 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型 中,公正被作 为一个最 高道德发展阶段 的适 切性观 点 。科 尔伯格认 为道德判断所遵循 的最高原则便 是公正原则 ,国家 、团体 的 公正影 响则个 人 的公 正 。 科 尔伯 格 关于 公正 的观 念可 以说受 到很 多学者有 关 公正概 念 的影 响 。首 先便 是 柏 拉 图 (plato )。在 柏 拉 图看来 ,正 义和 智 慧不仅 是 国家 的主 题 ,也 可 以说 是 整 个 宇宙存 在 的本 质 , 公平 与 正义是人类 大 厦永恒 的支柱 。公正 是至 高无上 的道 德 原 则 , 如果 国家 失去 了公正 ,那 么个人 也就 失去 了公正 。柏 拉 图在 理想 国 中的 公正观 田an n c ol by, l aw r 即ce k ohlb er g et al .升 e m 比sureof乃 为raljudg附ent 肠iu脚ei:theorc ti瀚 ifo unda石 协 ns and 此。印 邢为 玲 才 翻肠t i on , c am b r i d g e u n iv曰 r s it y p re ss. 1987, p .17 念不仅影响了科尔伯格理论的哲学思想,而且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他还提出了与之 有关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方法。 其次 ,康德 (k ant) 的思想也是科尔伯格公正观念的来源之一。麦克莱恩 曾指 出: “ 无论从哲学上 ,还是从心理学上 ,科尔伯格 的理论都来 自康德的传统 。 ” 康德 认为,道德原则是 出 自人 的纯粹理性 自身,所 以它是普遍的、必然的,是无条件地 适应于一切时代 、一切 民族的道德律令 ,因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的 “ 绝对命令 ” ,人们 应该无条件地遵 守 。科尔伯格赞 同康德认为道德原则是普遍 的、必然 的观 点 ,而这 个普遍 的道德原则就是公正,因为公正是所有 的人都认同的观念 。他说: “ 最后阶段 即第 6 阶段 具有 明显 的康德 的 口气 ,把道德判断集 中在 由尊重他人和 公正原则所界 定的义 务概念 上 ,就部分而言 ,这与我们 的道德和 心理学理论 中最初 的 形式主义 和 结构 主义 倾 向是一致 的。 ” 第 三 位 事 实上也 是对 科尔伯格 公正观念 影 响最大 的人 : 哈佛大 学 的 同事 约翰- 罗尔斯 (john r aw l s) 。在 罗尔斯 看来 ,公正是人类契约精神 的根本特 征 ,契约 的 目标在 于选择一种指 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 的根本 原则,即公正原则 。他认 为 一 个 社 会最 根 本 的 问题 在 于 是 否 公平 。正 因 为 公平 是 社 会生 活 的最 高 价 值 ,所 以剥 夺 个 人 自由 、 歧 视 他 人 、 以多 数 为 名 迫 害 少 数 、或 者 坐 视 个 人 之 间 的命 运 差 距 , 都违 反 了 正 义 。科 尔伯 格 用 罗尔 斯 的公 正 理 论 来 证 明他 关 于 道 德 发 展 阶 段 即 第 6阶 段 的 道 德 判 断 的 形 式 和 内容 。他 说 : “罗 尔 斯 的观 点和 我 们 的观 点 是 相 同 的 ,其 任 务 都 是 要 求 道 德 判 断 必 须 在 反 省 的平 衡 中达 成 作 为 平 衡 中 的 系统特 征 是 可 逆 性 的观 念 。 ” 公正观念 在科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理论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 是 同时也 引起 了很 多 的非议 。我们将在文章 的第 二部分谈到 。 三 、道德判断与道 德行为 在 早期 ,科 尔伯格认 为道德判 断在很大程度上能预示道德行为 ,道德 判断 的水 平越 高 ,则所 预测相应 的道德行为 的成熟度也会越 高。道德发展 的阶段越 高 ,道德 戈 妇 页 郭本 禹著 :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 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第 35 留k 曲lb er g , l .e ”冈 四加 m 口 ral成,elo p m enl 肠ium e 1: thep h如s即hy of. 口 用才 峨 州翻叩脚朗t:附or a , 劝啥韶 朋 d the 记ea 习叮ust ic e.san fra n eiseo:h ar p er 陈述 对一个假设的见解 ; 检验推理 ; 反思个人的见解 。这种德育的模式在实践研究中获 得 了积 极 的结果 ,从而也在美 国和世界上迅速地推广开来。 科 尔伯格认为 ,实施课堂道德两难讨论法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 (l) 课程 条件 , 在适应 实 际的两难故事 中给 学生充 当更多角色 的机会 ; (2) 班级构成条件 ,将 不 同 阶段 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以便 引起他们之 间的冲突和互动 ; (3) 教师行 为条件 ,教 师要有充分 的知识和 讨论法技 能,会激化矛盾 ,布疑启发 ,循循善诱 。 然 而随着 实践 的深入 ,科尔伯格意识到 ,道德教育要考虑与处理 “ 隐性课程 ” 与 “ 道 德气 氛 ” 。他在 对 以色列移 民区集体农庄学校进行考察后 说 : “以色 列集体 农庄 的教育 实践似乎 比我们 的理论所 引 申出的任何事情都要好 ,他不只是对我们 实 践 的修 正 ,而且也是对我正在就这一 问题的思考方式的修正 。 ”因此科 尔伯格在进 一步地 思考之后又提 出了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 ,也被称为 “ 公正 团体法 ” 。 新柏拉 图德育模式事实上是科尔伯格在原有的德育模式遇到困难 时所发现 的一 种新模 式 。科 尔伯格在坎布里奇附属学校 (th e c am bri dge c lust er school)、布鲁 克 莱恩 附属 学校 (th e b ro0kline s sehool一 wi thina 一 scho ol)与施 卡斯戴尔选 择 学校 (t he scar s dale altem ative school) 陆续开展 了 “ 公正团体 ”与 “ 参与性 民主 ”的教育 实 验 。 现 为 国家教育与经济 中心 的资深顾 问的埃尔莎一 沃瑟曼 (elsa wa ssan ) 曾是 坎布里 奇 附属 学校 的顾 问,她 回忆说 : “ 拉里提 出民主 的观 点 ,在公正 团体学校 中每 个人无论 是学生还是教 员都有权利决定学校 的政策 ,他 吸 引了家长 、孩子 和老师 。 ”“ 拉里常常在学校里 ,在冗长 的会议里帮助我们理解学校作 为公正 团体如 何运作 。 ”“ 在 团体会议 上 ,场面常是混乱 的,例如在后期学生们 投票认 为 “ 如 果他们 不 喜欢提供 的选择课程每个人可 以在放学前 离开 。但是学生奥泽们也培养 了 赵祥麟主编 : 外 国教育家评传 4 ,上海: 上海 出版社,20( )2 年 ,第 717 页 郭本 禹著 :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第 202 页 【 美l科尔伯格著 , 魏贤超 ,柯森等译 : 道德教育的哲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年 ,第 351 页 一种少见的为学校为他人 的奉献意识 ” 。 一位名 叫弗雷德里克一 奥泽 (frederi ck o ser) 的欧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