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方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而且是我国古代方言学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一 部“悬诸日月不刊之书”,在方言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今天的方言研究中仍发挥 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方言学,词汇学两个方面再讨论方言的学术价值。扬雄第一 次把研究视角转向了口语,进入了语言的研究领域。扬雄开创了个人调查方言的方法,这开了后 代方言调查的先河。他第一次给出了全国方言的大致分区,并提出了转语、通语等概念。这都是 极有学术价值的。“转语”是首创的术语,没有对其进行界定,后来的学者不断对其赋予新的内 涵,使其成为典型的意会性术语,本文试图还其产生时的意义,即“转语”仅是方言音转词。学 术界一般认为“通语”就是共同语,这种看法根深蒂固,但笔者全面考查方言全书有关“通 语”的用例,认为“通语”的意思是“通行的说法”。在词汇方面,方言既能帮助我们了解当 时的词汇面貌,又是我们了解古今词汇变化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方言方言学词汇学转语通语 a b s t r a c t d i a l e c ti sn o to n l yt h ef i r s td i a l e c t o l o g yw o r ko ff i r s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o u rc o u n t r y , b u ta l s o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o r ko fd i a l e c t o l o g y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ti sa “h a n gt h eb o o kt h a ta l i f ed o e sn o t c o r r e c t ”,h a v i n g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d i a l e c t o l o g y ,e v e ns t i l lp l a y i n ga n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r o l ei nt o d a y 。sd i a l e c ts t u d y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b e si n t o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o f d i a l e c ta g a i ni nt w op e r s p e c t i v e s ,i n c l u d i n gd i a l e c t o t o g ya n dl e x j c o l o g y , y a n gx i o n gt u r n st h e s t u d y i n gv i s u a la n g l et ot h e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e n t e r st h er e s e a r c hf i e l do f l a n g u a g e f a n gx i o n gs t a r ti n d i v i d u a lm e t h o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d i a l e c t ,w h i c hi st h ef o r e r u n n e ro f t h el a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d i a l e c t ,h eh a sp r o v i d e dr o u g hd i a l e c td i v i s i o na n dp r o p o s e ds u c h c o n c e p t sa st r a n s f e ro fl a n g u a g ea n dt o n gy u ,w h i c hi so f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t r a n s f e ro f l a n g u a g ew a sa no r i g i n a t e dt e r ma n d t h e r ew a sn oc o n c r e t ed e f i n i t i o na b o u ti t l a t e ro n ,m a n y s c h o l a r se n t r u s t e dn e wm e a n i n g st oi t ,a n dm a d ei tb e c o m et h et y p i c a ls e n s i n gt e r m t h e t h e s i sa t t e m p t st or e t u r ni t sp r o d u c i n gm e a n i n g ,t h a ti st os a yt h et r a n s f e ro fl a n g u a g ei so n l y t h ed i a l e c tw o r d so ft r a n s f e r r e ds o u n d u s u a l l y ,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c o n s i d e rt o n gy uc o m m o n l a n g u a g e ,w h i c hi sd e e p r o o t e d h o w e v e r , t h ea u t h o rh a se x a m i n e da l l t h eu s a g e sa n d e x a m p l e sa b o u tt o n gy ui nd i a l e c t a sar e s u l t 。t h ea u t h o rf o a n dt h a tt o n gy ur e f e r st o a c c e p t e dl a n g u a g ei nc e r t a i na r e a s i nt e r m so fl e x i c o l o g y , d i a l e c tc a nn o to n l yh e l pu sg e ta g e n e r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l e x i c o l o g ya p p e a r a n c e ,b u ta l s oab r i d g ef o ru st ok n o wi t sc h a n g e sa t a | i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d i a l e c t , d i a l e c t o l o g y ,t r a n s f e rt ot h el a n g u a g e ,c o m m o nl a n g u a g e 独创性声明 y8 4 2 7 7 8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_ 唧毛为萎 时间:町年妇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锄7 弘 帆埘年妇加 导师躲豢,弘宝 帆加j 、年胁占日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引言 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著作。原书十五卷,九千多字。今本十三卷,一万一 千九百多字。在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之前,人们对方言的作者是扬雄没有异议,洪迈提 出了几点理由认为方言不是扬雄所作。清人戴震对洪迈的理由一做了批驳,认为方言 的作者就是扬雄。现在一般认同这一观点。无论如何“我们知道这部书题名叫做方言,并且 普遍的流传起来,应当是东汉和帝以后的事。”1 方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它问世以来, 后世的学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或注释疏证,或模仿方言把研究视角转向方言俗语。为方 言作注的人,第一个就是郭璞。他是晋代杰出的训诂家,注释过许多书。他的方言注和他 的尔雅注一样,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郭璞方言注的一贯精神是用今语说明古语,即 用晋代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又举出了方言注的五个条例,都是值 得肯定的。清代注解方言的有戴震的方言疏证、钱绎的方言笺疏、钱侗的方言义证、 王念孙的方言疏证、刘台拱的方言补校、顾震福的方言校补等。近人周祖谟方言校 笺是较好的读本。模仿方言创作的有服虔的通俗文、钱大昕的恒言录、翟灏的通 俗编、李实的蜀语、吴文英的吴下方言考、杭世俊的续方言、章炳麟的新方言等。 对于方言的学术价值,前人已有很多的论述,但是还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对“转语”、“通 语”的再研究。所以本文着力从方言学、词汇学两方面探讨方言的学术价值。 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第7 页。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方言与作者 第一章幼曹与作者 方言全称轱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2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 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方言成书于西汉末年,是作者在语言学方面的重要 著作。当时张伯松就惊叹方言为一部“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当代学者罗常培也赞叹扬雄方 言“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 著作。虽然我国早在周秦时代就有由国家设官在每年秋天农闲时节乘坐轻便的鞲轩车巡行乡邑, 收集各地方言藏之秘府的制度,但是经过秦代的战乱,原来藏诸密室的方言资料大部分散逸了。 “独有蜀人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鞘轩之使所奏言。翁孺与雄外家牵连之亲。 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有。”扬雄以这些残存 的方言资料为基础,利用当时知识分子( 孝廉) 、兵士( 卫卒) 来京的机会,“常把三寸弱翰,赢 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6 ,花了2 7 年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收集整理出了方言这部创造性的 方言比较词汇集。 方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语言的研究反映了语言学家的思维和思想的进展历程。一个 有创造性的语言学家能够超越他所处时代的研究模式和学术风气,使语言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扬雄正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语言学家。”7 汉代我国的科学进入全盛时代,天文学和历算学的成就最为可观。作为科学家的扬雄开始的 时候信奉“盖天说”,后来放弃了“盖天说”,转而坚持“浑天说”。这一次天文思想的转变,对 他的哲学、文学及语言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西汉末年,神学目的论和谶纬经学泛滥一时,扬雄已经认识到了这两种哲学思潮都不可信, 于是第一个站出来对宗教神学和谶纬迷信进行了理论性的批判,在他的哲学著作太玄和法 言中宣扬了无神论思想。他的这种唯物观决定了他在语言研究工作中的行事原则。他说:“幽 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8 他对什么事情 都主张“有验”,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这种精神支持着他2 7 年的方言调查、研究工作。 作为文学家的扬雄,他的赋沉雄奇瑰,趣幽旨深。虽然他的赋作摆脱不了当时的通痛,即为 汉帝国歌功颂德,但默而好深湛之思的扬雄,出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已然把反对统治阶级的骄 奢淫逸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在四大赋的序中,他已经表现出了讽谏之意。在扬雄生活贫困的时 候,他目睹了外戚专权的黑暗现实,作了逐贫、解嘲诸赋,对社会的贫富不均表示了强烈 的不满,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批判,谴责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表现出扬雄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 作为语言学家的扬雄,有着深厚的文字训诂根底,他曾经记字于未央宫,作了训纂篇, 然而扬雄并没有把他的学术视野仅仅局限于文字训诂。朱质在方言的跋语中说:“汉儒训诂 2 一作杨。关于方言的作者是否为杨雄,有不同说法,本文采用传统说法。 3 周祖谟方言校笺附录9 2 页杨雄答刘歆书。 4 周祖谟方言校笺罗序。 5 周祖谟方言校笺附录9 2 页杨雄答刘歆书。 6 周祖谟方言校笺附录9 2 页杨雄答刘歆书。 7 刘君惠等扬雄方言研究- 序论第3 页。 8 扬雄法言问神第1 4 页。 2 之学惟谨,而扬子云尤为洽闻凡其辨名物、析度数、研精覃思,毫蟹必计,下而无方之音, 殊俗之语,莫不推寻其故,而旁通其义”9 。郭璞也说:“暨乎扬生,沉淡其志,历载构缀,乃就 斯文。是以三五之篇著,而独鉴之功显。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畴咨,而物来能名, 考九服之逸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o 由此可见方言的出现,不仅得力于扬雄的 文字训诂之功,而且与扬雄的语言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扬雄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而不是脱 离口语只研究书面语: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把研究的视点转入了人们一直以来不关心的作为主 要交际工具的口语;考辨名实的不同:留意到了语言的变化,既有横向、纵向的变化,也有横纵 时空交错在一起的变化。在他看来,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流的工具,他说:“面相之,辞相适, 探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瞌瞌者,莫如言;弥论天下之事,记久明远,着古昔嚼噜之,传千里翠罘 之者,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行,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 动情乎。”1 这种注重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新的语言观,促使扬雄去寻求各地方言与共同语的对应 关系,以使人主居高堂之上,而知天下风俗。扬雄用这种既“标六代之绝语”,而更重“考九服 之逸言”的新的方法论,写成了第一都记载人民大众口头话语的语言词典。在“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西汉,章旬训诂之学的兴盛是当时社会、历史的需要。在挟书令废除后,经师们皓首群 经,各以家学传授,弟子们也是恪守师说,家有律例。绝不相通。在经学界,当时有古今文之别, 两家的流别之争水火不容。这种门户之争,笼罩着当时的学官,形成一层浓厚的经学迷雾,当时 的学者很难从这样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扬雄却是一位能从当时的迷雾中解脱出来的有创造性的语 言学家。扬雄以口头的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与只注重师承,皓首群经的经学家们形成鲜明的对 照,扬雄可谓是向先贤圣人提出了一次真正的挑战,开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气,鼓励后人从实际出 发研究语言。语言的研究反映了语言学家的思维和思想的进展历程。一个有创造性的语言学家能 够超越他所处时代的研究模式和学术风气,使语言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9 周祖谟方言校笺附录9 5 页。 1 0 郭璞方言注序。 ”扬雄法言问神第1 4 页。 3 第二章方言是中国方言学的开山之作 2 1 方言的研究对象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语言研究,从整体上说,是停留在书面上的、为解释经典服务的,或 者只是对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关系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是重文字而轻语言、重古代而轻当代、 重雅言而轻方言、重语文事实而轻语言理论的研究的。但是中国语言学的发生却可以上溯到两千 年前。在那个时候,中国已经有了比较严格意义的语言学著作出现,这就是扬雄的方言。 周秦时期,鞘轩使者搜集民谣和方言词汇材料,主要是供君主了解民风民俗,并未作语言学 意义上的整理与研究。扬雄第一次把视角转向了i z 语,进入了语言的研究领域。在长期的封建社 会里,方言俗语历来不受人重视。两千年前,扬雄处在汉代经师们整理先秦典籍,辨识异文,考 订音读,离析章句,建立训诂学的时代,却能卓然于训诘章句之学以外,独树一帜,除了他胸中 烂熟的历史文献外,特别是从人民口里的活语言出发,运用客观调查的方法,写出了不仅在我国 而且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著作。汉代经师们章句训诂工作的对象是历史文献所 保存的书面语言。而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口语是书面 语的本来面目。而历史文献则不能告诉我们关于语言的一切具体的真实现象,它失去了口语的丰 富多彩的活跃因素。方言的复杂多变,更是历史文献所不能穷尽的;相反,活的方言口语为我们 提供的正是历史文献所不能提供的珍贵资料。扬雄深刻认识到了这个源泉,再加上他2 7 年的方 言调查与研究的实践,更加坚定了他“不师章句”的信念。”在扬雄所处的时代,古文派大盛, 但是扬雄不恪守师说,转益多师,从人们口头活生生的语言出发,不拘泥于典籍,可以看出扬雄 的语言革新思想。 2 2 方言的研究方法 方言的作者开创了个人调查方言的方法,而且是全国性的方言调查。中国最早的方言调 查是周秦时代官方搞的方言调查,当时有一种制度,每年农闲时,统治者派使者乘着轻便的车, 到各地采集诗歌,民谣,各地方言词汇,采集的结果送呈到天子手里,以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 每年的资料累积起来,藏到天子的宫廷密室,秦亡时,这些资料差不多都散失了。扬雄搞方言调 查有一定的基础,他在答刘歆书里写到:“尝闻先代鞲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 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独蜀人有严君平,l 临邛林阊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鞘轩之使所奏言。 翁孺与雄家牵连之亲。又君平过误,有以私遇;少而与雄也,君平财有千言耳。翁孺梗概之法略 有。”。这说明扬雄除了从严君平那里得来的千言,林间翁孺那里得来的梗概之法外,主要是在来 京的四方孝廉及卫卒中展开调查、收集。而他本人是成都人,成帝时到了首都长安,通晓当时长 安的普通话。并且在国家图书馆里看到了残存的方言资料。在首都,各地的人都有,言语各异, 给扬雄的方言调查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裔 ”杨雄菩刘欹书:“雄少不师章句。” ”周祖谟方言校笺附录9 2 页杨雄答刘歆书。 4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方言是中国方言学的开山之作 油素四尺,咀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罗常培先生在评论这段话时说:“这简直是现 代语言学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时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 扬雄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阱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家,他在西汉末年就能重视口头 的活语言,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加以记录、排比、整理了汉代语言的实际情况,反映了语言发展的 一些规律,而且是用个人力量进行的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这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是少见的。扬 雄虽然向汉代的经学家们提出了种挑战但是他在调查方言时依然坚持“朴学”的传统。这种 调查的方法是科学的,我们今天进行的方言调查要用到方言字表,也是让当地人按当地话说出来。 因为当时没有国际音标这样先进的记音工具,只能用汉字给汉字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 方言中有的字只是用来记音,不能简单的望文生i j 】。但是扬雄通晓很多奇字,当时人有向他 “载酒问字”的。人们常说方言多奇字,所谓的“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代表,是把汉字作 为种表音工具。在当时的条件下,用汉字记录语音,虽是一种无奈之举,但这本身又不能不说 是一种创举,任何事物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没有扬雄当年的 这种直音法,后世的记音注音方法会凭空产生吗? 扬雄所作的是一种从零起点开始的工作,从无 到有,然后,才谈得上改进。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杨雄能做到那种程度,已经难能可贵 了,那是历史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2 3 方言的训释体例 方言的训释体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 3 1 以共同语释方言:用通训的方式先列出一组方言词作为被释词,再用 一个共同语词作解释,然后说明所列方言词的使用区域。如: 亟,怜,怃,懂,爱也。东齐海岱之间日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陈楚江淮 之间曰怜,宋卫邰陶之间日怃,或曰俺。( 1 1 7 )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日逆,自关而西或日迎,或日逢。( 1 2 9 ) 黼,缜,绞也。关之东西或谓之踊,或谓之续。绞,通语也。( 4 4 5 )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 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以上这些是前面所列的被释词和后面的方言解释一致的,而方言中更多的是二者不一致。 如: 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日晓,齐宋之闯谓之哲。( 1 1 ) 烈,耱,余也。陈郑之间日挤,晋卫之间曰烈,秦晋之间日肄,或日烈。( 1 4 ) 怃,俺,怜,牟,爱也。韩郑日怃,晋卫曰俺,汝颍之间日怜,宋鲁之间日牟,或日怜。怜, 通语也。( 1 6 ) 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颐。颐,其通语也。( 1 0 3 5 ) 娥,女赢,好也。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日妍。好,其通语也。( 1 3 ) 2 3 2 用“犹”或“若”说明某方言词在另一方言区为何义: 1 4 周蛆谟方言枝笺附录9 2 页杨雄答刘歆书。 “周祖谟方言校笺罗序。 5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方言是中国方言学的开山之作 铺颁,索也。东齐日铺颁,犹秦晋言抖擞也。( 6 3 2 ) 诬、旄,与也。吴越日诬,荆齐日麓与,犹秦晋言阿与。( 6 1 8 ) 2 3 3 同一方言区不止一种说法的,用“或日”、“或谓之”、“日日” 等说明: 硕,沈,巨,濯,大也。齐宋之间日巨,日硕。( 1 2 1 )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日逆,自关而西或日迎,或曰逢。( 1 2 9 ) 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日逞,楚日苦,秦日了。( 2 1 7 ) 2 3 4 引古制、古物,古籍为说: 修,骏,融,绎,寻,延,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幅广为充。( 1 1 9 ) 朦,魇,丰也。赵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谓之丰人。燕记日:丰人杼首。( 2 2 ) 娃,;惰,窕,艳,美也。吴楚衡淮之间日娃故吴有馆娃之宫,秦有榛娥之台。( 2 3 ) 2 3 5 因前说不到位,故另立一条申说之: 怃,俺,怜,牟,爱也。韩郑日怃,晋卫日俺,汝颖之间日怜,宋鲁之间日牟,或日怜。怜, 通语也。( 1 6 ) 怜职,爱也。言相爱怜者,吴越之间谓之怜职。( 7 2 6 ) 虔,刘,惨,辑,杀也。( 1 1 6 ) 虔,散,杀也。东齐目散,青徐淮楚之间日虔。( 3 2 4 ) 2 3 6 说解一词之后,连类而及说解相关的另一些词: 簿或谓之棋。所以投簿谓之枰,或谓之广平。所以行棋谓之局,或谓之曲道。围棋谓之 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5 4 1 ) 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镟其柄谓之矜。( 9 3 ) 可见,方言的训释体例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 2 4 方言和尔雅之比较 方言在体例上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虽然尔雅中有一项内容是释方言词的, 但是尔雅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方言词,方言不仅指出了方言词的使用区域,还对某些近 义词做了精当的辨析。关于尔雅的命名缘由、性质、作者、成书年代,历来有许多争议。周 祖谟云:“古今言异,万国语殊,释以雅言,义归乎正,故名尔雅,言近正也。”何九盈先生 认为:“尔雅是一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正名命物是尔雅的第一个目的。 尔雅作为一本教科书,还有第二个目的,就是解经。“7 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即辨名 物,释方言。所谓“辨名物”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名号与实体进行分辨,将分辨的结果笔之于 书,就成为名书了。正名的第二个内容就是以雅言释方言,比较各方言区的有关词汇,有的是同 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有的只是方音不同。从这个意义来说,尔雅与方言有相同之 处,尔雅有相当一些篇章如果在释词部分加上方言区名,就类似于方言。反之方言如果 将释词部分的方言地名统统删掉,就会和尔雅某些篇的名目接近了。 “周祖谟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重印雅学考跋第5 1 2 页。 何九盈中国语言学史第2 7 页。 6 方言是受尔雅之影响所作,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晋常璩在华阳国志里 叙述杨雄的写作情况时说:“以经莫大于易,故则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 言;史莫善于仓颉,故作训纂:赋莫弘于离骚,故反而广之;典莫正于尔雅,故 作方言。”把方言和尔雅加以比较,不难发现,方言有许多材料和尔雅很接 近也许就是从尔雅采集来的,这是方言继承尔雅的一面。但是从尔雅到方 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尔雅把意义相同的词类聚在一起,用一个表示它们的共同意 义的词来作解释,对于词义的差别没有注明,对于方言词语,也没有指出其通行的地域,是于异 中求同。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之同。而方言则不仅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罗列在一起, 用一个共同语词去解释它们,而且指出了这些词的地域分布,有的时候还说明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有些词义的辨析非常精彩,是于同中求异。方言的主要目的在于探明词语的地域差异,因此 在列举了意义相同的词之后,又专门指出这些词语的流行地域,或指出它们间的细微差别。这又 是方言对尔雅发展的一面。 濮之珍在他的中国语言学史中对方言与尔雅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 方言的雅诂( 他把每一条前面所列一些同义词,再用一个比较通用的词语来解释总称为雅诂, 而把解释词称为母题。例如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日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以 “知也”为界,前面是雅诂,后面是方言,“知也”是母题。) 是从尔雅中来的。也就是说 方言是根据尔雅先立下雅诂,然后再去求方言的,因为方言的雅诂部分和方言部分 大部分是不一致的。至少可以说,方言的一大部分雅诂来自于尔雅,是从尔雅继承来 的,而后面的方言部分,则是扬雄对尔雅的发展。试以尔雅中的释诂、释言和方 言中相同或相近的一些条为例来比较说明尔雅与方言的关系。 释诂:“弘、廓、宏、溥、介、纯、夏、绦、愿、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 京、硕、濯、讦、字、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筒、剪、皈、蹉、将、业、席, 大也。尔雅是把三十九个和大有关的同义词列在一起,然后用通用的“大”来作解释,但是 没有明确这三十九个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而方言则是把尔雅中的这一条分为四条, 都在方言卷一中: 敦、丰、魇、奔、憔、般、嘏、奕、戎、京、奘、将、大也。凡物之大貌日丰。魇,深之大 也。东齐海岱之间日奔,或日懔。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日戎。秦晋之问凡物壮大谓之嘏,或 日夏。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日京,或日将。皆古今语也, 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释也。( 1 1 2 ) 硕、沉、巨、濯、讦、敦、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日巨,日硕。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 郊,楚魏之际日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人语而过谓之逋,或日佥。东齐谓之觎,或谓之弩。陈 郑之间日敦,荆吴扬瓯之郊日濯,中齐西楚之间日讦。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 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嘏。邦,齐语也。于,通语也。( 1 2 1 ) 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高且大者谓之坟。( 1 2 4 ) 张小使大谓之廓,陈楚之间谓之摸。( 1 2 5 ) 方言把尔雅的一条分为四条,或明确了哪些是古今语,哪些是一般的方言,或指出 ”常璩华阳国志二第1 2 8 页。 7 了某个词语的确切所指是哪种大。其实汉语方言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 衡性,古代的( 相对的概念) 汉语的许多现象,或是消失了,或是分别保留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方 言中。而在语言内部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组成部分中,词汇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所以 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最灵敏,变化也最快。同一个词,从空间来看,和共同语相对而言,它 是方言,从时间来看,与今语相对而言,它是古语。同是尔雅的古今语,还是由于语言发展 的不平衡性,它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体现,有的变得快,有的变得慢, 有的不变,有的这样变,有的那样变。有一些“古今语”以某地之间的方言词保留下来,有些作 为某地的方言词得以留存,还有一些上升为共同语,或即将上升为共同语。 尔雅的古今语将周秦古语词与所有类聚的方言词杂糅在一起,以共同语词作释。方言 对尔雅古今语的记述正如郭璞所说:“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 途而同致,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扬雄在两千多年前之所为,便暗合着历史语言 学的观点,看待语言并不割断它的时空依存关系。理清了共同语、方言,还能够发现方言中的“古 今语”、“古雅之别语”,指出了西汉方言中残余的古语或古方言词。 再如释诂:迄、臻、极、到、赴、来、q ;、艘、格、戾、怀、摧、詹,至也。 方言:假、绍、怀、摧、詹、戾、艘,至也。邡唐冀兖之间日假,或日绍。齐楚之会郊 或日怀。摧、詹、戾,楚语也。艘,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 1 1 3 ) 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方言: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 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1 1 4 ) 扬雄不仅指出某地的方言和通行于大范围的凡语, 而且明确了嫁的命名缘由。 释诂:黄发、龋齿、鲐背、青、老,寿也。 方言:眉、梨、耋、鲐,老也。东齐日眉,燕代之北鄙日黎,宋卫充豫之内日耋,秦晋 之郊,陈究之会日青鲐。( 1 1 8 ) 都是年老长寿的代称,却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是由于不同的命 名旨趣所决定的,郭璞在注尔雅和方言的时候指明了为什么这么指称长寿。 释言:怀、惟、虑、愿、念、怒,思也。 方言:郁、悠、怀、怒、惟、虑、愿、念、靖、慎,思也。晋宋卫鲁之间谓之郁悠。惟, 凡思也:虑,谋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东齐海岱之间日靖;秦晋或日慎,凡思之貌亦 日慎,或日怒。( t 1 1 ) 方言不仅扩大了尔雅nj i i 释范围,而且指出了几个词之间的区别, 辨析得很精当。 方言卷一共计三十二个词条,其中有十七个词条与尔雅相同或基本相同,占一多半。 方言是对尔雅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的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发展,所以它在中国语 言学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2 5 方言对当时中国方言区划分 扬雄的调查是以单个的方言词为对象,而不是以每一个方言点作为对象。所使用的地名也相 9 郭璞方言注序。 8 当复杂。方言中的地名种类繁多,既有行政区划的地名,又有自然地理的地名;既有古代的 地名,又有汉代的地名;既有代表广大区域的地名,又有表示个别地点的地名。扬雄在方言 使用这些地名,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汉代方言地实际分布情况。但是从他所列举的地名可以看出 汉代方言区域的概貌。2 7 年的方言调查,并能科学分析出方言,共同语,古今语,又能举出各方 言区域,扬雄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描绘出汉代方言区域分布图的人。 2 5 - 1 方言中行政区划与方言区 方言中最重要的地名是古代的国名,大多数是周代的诸侯国,为什么汉代的方言分布却 用古代的地名,英国语言学家l r 粑默尔认为方言的分布与古国或古代部落的分布有着密切的 关系。他说:“以英语方面而论,虽然过去的区别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几个主要的方 言区与古时候几个王国的国土差不多仍然是一致的,而这些古王国大致起源于各个部落。英国的 行政区划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同古王国的国界一致,所以这也许是在方言的划分中真正起决定作用 的因素。这一点对于研究方言史是十分重要的。”o 从方言中大量使用古代国名也可以应证这 一点,汉代的方言分布与古代国家的疆域之间有着大体上的一致关系。古代的这些国家都有悠久 的历史,它们的国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的行政区划对于方言的形成起着 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划分常常跟地理条件相联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同一行政区 划的人们彼此有比较频繁的接触,所以同一行政区划的方言比较容易一致。扬雄划分方言考虑到 旧的行政区划,是非常有道理的。由于当时的诸侯国都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都有自己独特的文 化传统,因此各国围绕着国都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随着周王朝力量的削弱,它的通用语言“雅 言”逐渐衰落,而各个诸侯国的势力进一步发展,这就给方言的分化创造了条件。许慎在谈到这 一时期的情况时说:“其后诸侯力政,部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 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了秦汉,虽然建立了统一 的帝国,但已经形成的方言格局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因为方言的统一必须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不可能和政治的统一同步。扬雄使用古代的国名,照顾了历 史,又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方言中提到的古国有:秦、晋、蜀、韩、赵、魏、周、燕、齐、 鲁、宋、卫、郑、朝鲜、代、陈、楚、吴、瓯、东越等。 方言中使用的汉代行政区划的地名比古国名少得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秦汉得郡国 或相当于郡国的地名:三辅、梁、平原、沛、东海、丹阳、会稽、桂林。另一类是县邑名:邻、 冀、陇、唐、翟、宛、野、郢、邳、陶,还有“秦晋之敌都”,“秦之旧都”等。在地域上这些地 名有时与古国名重合,有时也不完全一致。 2 5 2 方言中自然地理区域与方言区 方言的产生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非常密切,山岳、关隘、河流的阻碍,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往 往容易造成方言的分歧。方言中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古代九州的名称,主要是指分布较广的 方言词语。九州是战国时的人各据所知,对我国上古时代所作的九个地理区划,也基本上概括了 我国战国时的版图。汉代的疆域虽然较前代辽阔,但汉语的分布基本没有超出九州的范围。九州 的划分从表明上看属于行政区划名,但实际上具有自然地理区划的性质。因为禹贡、尔雅、 周礼、吕氏春秋中的九州,大抵都是依据山、川、河、海及方位来划分的。在古代,部落 2 0 l r 杷默尔语言学概论( 1 9 3 6 年) ,李荣等译,第1 2 0 页附注3 。 2 1 许慎说文解字序。 9 林立,交通困难,山川河流往往成为阻隔人们交往的天然障碍,容易形成不同的方言。所以九州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古代万言的实际分布情况。汉代的方言虽然有变化,但是方言在大的区划 分布上还是比较固定的。扬雄使用古代的州名来说明某些词语在较大范围的分布,是比较合理的。 方言中总共使用了十二个州名:豫州、冀州、幽州、凉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 梁州、益州、雍州。同禹贡相比,方言多用了凉、益、幽三州。汉代改梁州为益州,梁、 益是一个地区。凉州是汉代的雍州所改,凉州就是雍州。( 汉书地理志) 幽州是从冀州分出 来的。 山岳也是阻碍交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岳的阻隔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有利于方言的形 成,而加大了方言之间的距离。因此山岳可以是方言的天然界线。方言中用到的山名有山、 岱、嵩岳、衡、九疑。方言中单独说到“山”时,指崤山或华山。其中,“自山而西”出现1 次,“自山而东”出现四次,“( 自) 山之东匿”出现5 次。方言中“关”与“山”是一致的。 “关”指函谷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后汉书虞诩传 引当时的谚语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可见关西即山西,关东即山东。岱就是泰山,在今山 东省中部。方言中岱总是与“海”并提,称“海岱”。“海”指当时的东海,即今天的东海和 黄海。海岱指从黄海到泰山南麓包括淮泗在内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原是九夷所居之地,在方 言中共出现2 9 次,与东齐并举2 3 次。嵩岳指河南省的嵩山,总共出现2 次。衡就是今湖南省 中部的衡山,方言中出现2 次。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南,方言中提到3 次。 河流对于方言的形成与分布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河流沿岸的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多, 交通方便,就是人类文明之所以发源于河流的原因。所以河流对方言间的接触和融合非常有利。 方言中提到的河流名称有:江、淮、湘、沔、汉、沅、澧、潭、涌、瀑、涯、灵、河、洛、 济、汾、汝、颍、淇、泗、沂、洌。 2 5 3 方言所反映出的秦汉方言区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地方性变体,不同地域的语言变体之间的界线有相对性和模糊性。语言的 地区差异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语言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语言的分化作 用与整合作用又是互为消长的。因此,方言的地理差异是犬牙交错的,很难确定一个明确的界限。 因此要研究方言的分布情况是一项繁复而艰巨的工作。而这正是方言地理学的目的和任务,方言 地理学是方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一种语言的不同形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方言地理学 从调查活的语言入手,根据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确定和划分大大小小的方言区,最后绘制方言地 图。一般的看法是方言地理学产生于近代的西方,但是从方言地理学的目的和方法两方面来衡量, 方言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方言地理学的摄早的著作,是开创性的著作。因为方言不仅比 较全面地记录了当时的方言词汇,而且较为准确地标示出了它们的空间分布。扬雄虽然没有标画 出各个方言区,但他已经有了隐约的方言区划思想,从他经常并提的方言地名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运用方言地理学的一般方法,根据方言中各个词语在地理分布上的材料,做进一步 的研究,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划分出汉代语言方言分区地大致轮廓。但是这个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划分古代的方言区,依据的仅仅是书面文献材料,这些材料既不全面,也不丰富,可 信程度相对来说也要低一些,这必然影响方言区域划分的准确性。 其次,语言中最有特点的是语音和语法,词汇( 除基本词汇) 不是那么突出,因为词很容易 通过借用从一种语言扩散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所以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中,其差异主要表现 1 0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方言是中国方言学的开山之作 在语音上,语法和词j 的差别是次要的。因此,划分方言时的主要依据的应是语音特征。但是, 方言却仅仅“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因为汉代语言研究主要表现在词汇,语音 方面的研究魏晋以后才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方言中的词汇分布来划分汉代的 方言区,而不能以语音上或语法上的特点作为依据。这样做,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方言区划 的准确性,但也是可行的。著名的法国语言学家梅邪说:“词汇虽然常常是不稳固的,但是在比 较各种语言时,最先引人注意的都是那些词汇上的相符,常常甚至于只是处理词汇。其所以这样 做,或者是由于对所考察的那些语言知道得太少,只有从词汇上来找证据;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 语言语法非常简单,如在远东的各种语言。”3 梅耶所说的“远东的各种语言”自然包括汉语在内: 所谓“语法非常简单”是指在词法上缺乏形态变化,这是孤立语所具有的特点。 第三,要划分方言区,一般应当先在地图上画出反映方言特征的同言线,再根据最重要的或 密成束的同言线的分布来区分方言区。但是同言线并不总是沿着某一地区的政治边界延伸,而且 像秦、晋、齐、楚这样的占代国家的疆界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变动,所以依据方言中的材料, 不能用划分同言线的方法来确定汉代的方言分区。 第四,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异是连续的,渐变的,方言之间没有明显的天然界线,它们的分界 是模糊的,因此,即使能够画出同言线,这些线也是错综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给方言的划分增加 了不少困难。方言中经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名并举,如秦晋,赵魏,宋魏陈楚,燕代,齐 鲁,东齐海岱之间,江淮陈楚之间等。 因此,在进行汉代方言区的划分工作时,在方法上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主要依据是方言中的方言词语的分布情况,而不使用以语音特征为主要依据的方 法。在可能的情况下,语音特征也可以作为参考。 第二,不采用通常的同言线法,而采用“中心地区归纳法”。因为根据方言中的材料, 在地图上得不到准确的同言线,而相比之下各个方言词语所流行的中心地区则是清楚和稳定的。 大多是古国的都城所在地。 第三,在分区时,还必须广泛地使用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材料。汉代方言分布的格局是长期 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汉民族的形成、汉民族与其它民族的接触和融合、人民的迁移,以至各个 地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等情况都密切相关。 这样,以古代的国名为主,对方言中的地名进行统计,根据各个地名的单独出现以及与 其它地名并举的不同情况,便可以确定大的方言区,甚至可以划出次方言区来。 依据方言所提供的材料,利用方言地理学的方法来划分汉代方言区的工作,始于林语堂。 林语堂把汉代的方言区分为十四系: 1 、秦晋方言区秦、西秦、晋( 亦称汾唐) 。 2 、梁及楚之西部方言区梁( 亦称西南蜀、汉、益) 。 3 ,赵魏自河以北方言区赵、魏。 4 、宋卫及魏之一部方言区卫、宋、 5 、郑韩周方言区郑、韩、周。 2 2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第4 7 3 页。 2 3 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第2 9 页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转引自李恕豪扬雄【方言】 与方言地理学研究,第3 2 页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方言是中国方言学的开山之作 6 、齐鲁方言区( 鲁亦近第4 区) 齐、鲁。 7 、燕代方言区燕、代。 8 、燕代北鄙朝鲜洌水方言区北燕、朝鲜。 9 、东齐海岱之间淮泗方言区( 亦名青徐) 东齐、徐( 杂入夷语) 。 l o 、陈汝颍江淮( 楚) 方言区( 荆楚亦可另分为一系) 陈、汝颍、江淮、楚。 1 1 、南楚方言区( 杂入蛮语) 。 1 2 、吴扬越方言区( 扬犹近淮楚) 。 1 3 、西秦方言区( 杂入羌语) 。 1 4 、秦晋北鄙区( 杂入狄语) 。“ 罗常培周祖谟把西汉的方言分为七个大区: 1 、秦晋、陇冀、粱益; 2 、周郑韩、赵魏、宋卫: 3 、齐鲁、东齐、青徐; 4 、燕代、晋之北鄙、燕之北鄙: 5 、陈楚江淮之间; 6 、南楚: 7 、吴越:“ 李恕豪等人在前人,尤其是林语堂研究的基础上,以方言材料为主,参考其它材料以及 各地的人文历史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交通、移民等情况,划分出了十二个方言区,在每 一个方言区下面,还列出了次方言区: 1 、秦晋方言区: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防火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校园招聘(79个岗位)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北京公司春季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教育科技行业AI教育技术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实战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物联网行业智能硬件与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 2025年金融科技行业跨境支付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健康产业行业健康管理服务数字化发展报告
- 2025年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平台发展方向研究报告
- 谁摘的红果多课件
- 劳动课冰箱清洁课件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建筑设计数字化协同工作方案
- 新入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原生家庭探索课件
-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项目二探索旋律结构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 (共50张)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国企业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5)-清华五道口
- 医院常用消毒液的使用及配置方法
- 2022英威腾MH600交流伺服驱动说明书手册
- 分期支付欠薪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