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专业:教育学原理 导师:张诗亚教授 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万礼修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测量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不同层次中学6 1 6 名学生的问题 行为与其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 中学生的各类问题行为与个体人格特征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某些 具体的问题行为与不同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与个体 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高中生。 2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问存在着显著的相关:父亲宽容的教养 方式不易造成子女学习类问题行为,专制、权威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身心类 问题行为,母亲宽容的教养方式不易使子女产生学习、人际方面的问题行为,而 其他教养方式则易导致子女身心方面的问题行为,母亲专制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 产生品德类问题行为;并且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类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程 度是不同的,对初中生的影响大于高中尘,对重点校学生的影响大于一般校学生, 父亲教养方式对女生的影响大于对男生的影响,母亲教养方式对男生的影响大于 对女生的影响。 据此,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预防和矫j 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应该针对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心理变量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生问题行为人格特征教养方式 v 中学生闷题行为弓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 i j f 究 t h e s t u d y 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 h i g h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 i r 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t h en u r t u r i n g m e t h o d s m a j o r i t h e t h e o r yo f e d u c a t i o ns p e c i a l t y :e d u c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z h a n gs h i y a a u t h o r :w a nl i x i u a b s t r a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o f6 1 6s t u d e n t si nc h o n g q i n gh i g hs c h o o l so f 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 ,a d o p t i n gt h em e t h o d so f m e a s u r i n ga n dr e l a t e da n a l y s i s t h ep a p e r s t u d i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n d t h e i r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 p a r e n t s t h er e s u l t sa r e a sf o l l o w s : 1 t h es t u d yd i s c o v e r st h a tt h e r ei sn oo b v i o u sr e l e v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v a r i o u s 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b u tt h e r ee x i s t so b v i o u sr e l e v a n c eb e t w e e ns o m ep a r t i c u l a r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a n d 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t h er e l e v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j u n i o r 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 i r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sh i g h e rt h a nt h a to f s e n i o rs t u d e n t s 2 t h e r ee x i s t so b v i o u sr e l e v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 h i g h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a n dt h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p a r e n t s t h ei n 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f a t h e r s n u r t u r i n gw i l ln o te a s i l yc a u s et h el e a r n i n g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 b u tt h e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 a n d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f a t h e rw i l lb ep r o n et oc a u s et h ep h y s i c a l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o f c h i l d r e n t h ei n d i f f e r e n tm e t h o d so fm o t h e r sn u r t u r i n g w i l ln o te a s i l yc a u s et h el e a r n i n ga n di n t e 印e r s o n a l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 b u ts o m eo t h e r m e t h o d sw i l le a s i l yc a u s et h ep h y s i c a la n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r o b l e m so fc h i l d r e n t h e - - 2 - - 中学生问题 ,为人格特扭:、救养方。的关系 j 究 a u t h o r i t a r i a n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w i l lb ep r o n et oc a u s et h em o r a l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t h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p a r e n t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e f f e c t so nd i f f e r e n tt y p e so fh i g h 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nd e g r e e :t h ee f f e c t so n j u n i o rs t u d e n t sa r em u c hg r e a t e rt h a nt h a to f s e n i o rs t u d e n t s ,t h ee f f e c t so nk e y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f em u c hg r e a t e rt h a nt h a to f c o m m o n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t h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f a t h e rh a v eag r e a t e re f f e c to n f e m a l es t u d e n t st h a nt h a to fm a l es t u d e n t s ,t h en u r t u r i n gm e t h o d so f m o t h e rh a v ea g r e a t e re f f e c to n m a l es t u d e n t st h a nt h a to f f e m a l es t u d e n t s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a b o v e s t u d yr e s u l t ,w e t h i n kt h a ti n f a m i l y a n ds c h o o l e d u c a t i o nw es h o u l dt a k e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t o p r e v e n t a n dc o r r e c tt h e 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so f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t o t a l l yt h i n k i n g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p s y c h o l o g y t h a to b v i o u s l ya f f e c tt h e p r o b l e m b e h a v i o r s o f 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k e yw o r d s :h i g h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h l i c s n u r t u r j n gm e t h o d 一3 一 中学生问题行为j 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行为( p r o b l e mb e h a v i o r ) ,也称不良行为,在青少年【f | 较为普遍地存 在着。据报道1 1 】,西方发达国家有5 一1 5 的学生存在着较明裎的问题行为。 9 0 年代初美国高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中曾饮酒的占8 9 2 ,吸烟的占6 7 , 吸食大麻的占4 5 。我国的相关调查也发现,有5 7 3 的初中_ i 存在着较为明锓 的问题行为( 湖南,周路平,2 0 0 0 年) 。北京所作的一项有关【 1 学生吸烟的研究 显示f 甜,1 5 的学生( 2 3 的男生和5 的女生) 曾经吸过烟,随年龄增长,吸烟 比例有上升趋势,而且,吸烟和其他问题行为的联系也较为密切。薛美华等人的 研究表明,中学生饮酒率达4 2 2 3 ,男生5 4 7 8 ,而且6 7 的饮酒者表示不曾 想过戒酒。1 9 9 4 年调查苏州市1 2 一1 8 岁的中学生8 6 9 人,其早期问题行为的总 检出率达1 9 1 ( 苏州,徐萍军,1 9 9 4 年) 。 问题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它不仅 阻碍青少年学生社会化、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j f 常实施,甚 至会诱发青少年学生走向犯罪的歧路。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p 1 ,在查获犯 罪的青少年中,一般在1 0 一1 2 岁时即染有各种问题行为,1 3 一1 4 岁走上违法犯 罪道路,1 4 1 7 岁出现违法犯罪的高峰,1 8 岁以后则往往成为违法犯罪的“末 力军”。 由于问题行为成因的复杂性,矫正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以及现实和潜在 的危害性,致使家长、教师、社会倍感头痛和棘手。他们有的急于求成,采取简 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打骂、赶出学校,峨绝父( 母) 予( 女) 关系,将其推向社 会、推向不良群体,造成“问题行为综合症”( p r o b l e m b e h a v i o r s y n d r o m e ) , 使得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恶性发展;有的认定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是晶德低f ,4 :可 救药,从而采取放弃的办法,使得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愈陷愈深。其实,青少年的 一 一 中学生问题行为峙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问题行为不仅是教师、家长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而且一直是围内外心 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对问题行为的含义、类型、 成凶、诊断测量工具、矫正策略等进行了多角度的人量而有意义的研究,取得r 积极的成就。 关于什么是问题行为,目l i f 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从问题行为的危害角度柬 进行概括,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在心理学t 】,i u j 题行为泛指那拙i i l 能 导致心理问题的行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为以及那些反社会的、 破坏性的、分裂性的或明显顺应不良的行为( 阿瑟s 雷伯) ;指不符合社会规 范并引发某种社会控制的行为( j e s s o r ) ;指所有显著地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i , 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何志培) ;具体到教育领域和中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指那 些障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情感和人格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 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如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早恋,逃学,离家出走、网 络成瘾等( 纪秋发) 。我们认为,问题行为是指行为主体( 个体) 在社会化过程 中,由于复杂的内、外因所导致的顺应不良行为。它包括明显异予常态的、不利 1 :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内隐行为和不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给家庭学校社会 带来麻烦和不良影响的外显行为。问题行为不只是“差生”才有,好学生也可能 有。只是其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只有具有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的学生,爿能称之为 “问题学生”或“差生”。 目前,对问题行为的分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标准很不统一,但大致都是 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进行分类的。综合各家之言,可以概括为单因素法、 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六分法。j e s s o r ( t 9 7 7 ) 提出了单因素问题行为理论; a c h e n b a c h ( 1 9 8 2 ) 进行二阶因素分析,得出内在化征候群和外在化征候群两 个二阶因素;台湾学者杨国枢( 1 9 8 1 ) 通过因素分析及斜交旋转发现了问题行为 的两个因素:违纪行为和神经症。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 e k w i c k m a n ) 将问题 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和心理性问题行为两大类;美国心理学家奎伊 ( h c q u a y ) 将问题行为分为学习问题行为、情绪偏差、人际交往障碍:持 四分法观点的有:过失型问题行为、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攻击型问题行为、f i i 抑型问题行为( 中国全国品格研究协作小组) ;认知活动问题行为、品德活动问 一5 一 中学生润题钉为j 人格特征、教养方武的关系研究 题行为、情感活动问题行为和社交活动问题行为( 范兆雄) ;台湾高雄市直 凯旋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何志培则根据多年处理儿童青少年偏差 r 为的临床与实务经验,从实用角度,将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为精神病偏差行为、 外向性问题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学业生活上的问题行为、焦虑症候群、偏差 习惯( 或称不良习惯) 六种类型;徐光兴在其主编的学校心理咨询案例集f i 将问题行为也分为六种类型,即智力活动问题行为、情感问题行为、人格问题 j - - 为、青春期间题行为、习惯性问题行为、人际交往障碍。我们从教育实践出发, 根据中学生阚题行为的现实表现和教师了解( 诊断) 、矫正问题行为的实用性角 度,将中学生的问聪行为分为学习活动问隧待为、人际交往活动问题行为、品德 问隧行为和身心问题行为四种类型。 对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学者们更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观点 可以概述如下:绝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行为的成因极其复杂,它既受社 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与儿童身心发展水乎有关,因此是行为主体卜 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和环境与教育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引起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内在因素,既涉及到行为主体的遗传或牛理方面的闪 素,义涉及到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我们知道,人类的各种行为和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两大系统的活动有关。早在2 0 世纪3 0 年代,巴南洛夫生理研究所在 条件反射试验中就发现,神经类型较弱的狗更容易发生消极防御,而且神经类型 不同的狗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张卿华等认为,神经类型足个性发展的牛理罐础。 一些临床病理表现的部分线索也证明,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等问题行为和遗传有 一定的联系。陈安福在德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 不 涉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因素) 概括为: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 对学校、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行为常由情绪紧张的心理冲突而产生和加剧, ( 如粗暴行为常常是为了摆脱自己与家长、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尖锐矛盾,而 引起的内心冲突的一种不正当的凝固化了的适应方式) 问题行为的引起和加 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结果;从 小形成的某些性格弱点可能容易导致某些问题行为的产生( 如性格粗暴,狂妄自 大,孤僻,缺乏自制力、忍耐力等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早期的精神创伤,容易出 一6 一 中学生问题行为j 人 特征、教养方,的关系研究 现许多反常行为) ;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点也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 的一个内部原因( 如小学生因为注意力与意志力较差,易于违反纪律,青少年活 动量大,常常形成认识落后于行为活动的矛盾,加上情绪易于冲动,往往易于产 k 问题行为) 。我国一项关于三好生和违法生的个性特征的研究 4 1 表明,叫种类 型( 聪明活泼型;安静、稳重、善于思维型;性格暴躁、情绪突变型;反应迟缓、 接受和活动能力差型) 个性特征的学生都可能成为三好生或违法生,但聪明活泼 型与性格暴躁的学生中,违法生都比三好生多。 引起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 因素、同伴群体因素和娱乐、休闲环境因素等。一般柬讲,家庭因素可以概括为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两个方面,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 自然结构、关系结 构、意识形态结构等) 、经济状况、居住条件、习惯传统、生活作风、家长表率 作用等;家庭教育功能包括教育能力、水平和父母教养态度、方式方法。1 5 1 对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代人家庭的儿章 青少年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 礼貌及行为习惯等九个方面均好于三代人家庭的儿毫、青少年。而儿南、青少年 的自制力、合群性、情绪特征和行为习惯等都和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吴凤岗,1 9 8 9 年) :我国学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做过具体研究,结果发现,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与父母的关系均较差,自我评价较 商,表现出爱哭、情绪低落,易烦躁发怒,孤僻冷漠,自卑感强,学习困难,有 怪毛病和偷窃、骂人、打架、撒谎等问题彳亍为的人数多( 陈会昌等,1 9 9 0 ) ;巾n 特森( p a r t s o n ) 提出了“压制性家庭环境( c o e r c i v e h o m e e ne n v i r o n m e n t ) ”的概 念,这种家庭环境促进了儿章、青少年的好斗、攻击性行为和敌意性归因倾向, 进而导致儿奄受到他人的拒斥,无心于学业,这时的儿章、青少年就极易做出反 社会行为或是走上少年犯罪道路;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心理与生活气氛是 造成儿章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苏林雁, 1 9 9 1 ) :父母关系是影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终f 1 吵闹、打 架会直接影响孩子问题行为的发生。生活在疏远的、敌意的、或经常冲突的家庭 中学生问题行为+ j 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关系中的青少年,容易发生吸毒、酗酒等问题行为,此外父母方或双方吸毒酗 酒者,其子女发生这些行为的危险性也高( 徐留臣) 。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态度,在很大程度f :影响着儿 章与青少年行为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有着种族、文化背景的烙印。r 1 术心 理学研究表明,母亲采耿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妪迫的教 育态度,儿奄和青少年将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和南有反抗 性等( 诧摩武俊)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 a l b a l d w i n ) 等人通过对母亲教 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发现,母亲采取支配的、干涉的、娇宠的、否定的、 不关心和专制的教育态度,儿章和青少年将表现出反抗、攻击、暴乱、自高臼大、 冷漠、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任性、神经质等;。中国的研究也表明,不同 父母类型及行为模式对子女的行为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专制型( 厌恶型) 、纵 容型( 放纵型) 、疏忽型的教养念度与方式下的子女几乎少有或不能产生i f 1 j l 丁 为( 王蕾) 。 对青少年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心理学和社 会学界,国内在此领域内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性研究都较缺乏。西方学者经过人最 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提出了社会背景模型、强制模型、双因素( 危险性闪素和保 护性) 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等。r e y n o l d s 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少年发 生过早性行为的危险性将高出两倍;普尔肯恩( p u l k k i n e n ,1 9 8 2 ) 的研究表明, 若父母采取父母取向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儿童性格多易冲动,对学业不感兴趣, 易逃学、挫折容忍力低、感情控制力差,容易产生吸烟、酗酒,过y - 与异性约会 等问题行为;大量的家庭观察发现,受到责骂的儿童比末受责骂的儿摩表现出更 多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 r a i d ,1 9 8 1 ) ;倾向丁溺爱、放任的教养方式也 是和攻击性行为相联系的( m a r t i n ,1 9 7 5 ;b a n d u r a ,e t a l ,1 9 5 9 :y a r r o w ,1 9 6 8 ) 。 国内的一项对儿童的攻击性的研究证明,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性维度上的得分与 儿童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张文新等,1 9 9 7 ) ;杨峰、张素馨等 研究少年犯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结果显示:少年犯的父母有较多不当的教养 方式。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随着有关家庭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青少年在家庭中不是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父母与儿童、青少年之问的影响是双向的互动。在父母以 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子女的同时,儿章、青少年自身的 生理、心理特点和行为也在影响着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以及家庭r l 的亲f 哭 系。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 a n d e r s o n ) 及其同事以6 一1 0 岁男孩( 其中有些 有行为问题) 和他们的母亲为研究对象,做了“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关系研究, 结果发现,在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时,母亲都显得平静而肯定,而与有行为问题的 儿章在一起时,则变得具有强制性。这表明儿童的不同表现使母亲也相应地有不 同的表现。古司科和库兹斯基( g r u s e e & k u c y n s k i ,1 9 8 0 ) 的研究也得出类似 的结论:攻击性高的、不服管教的儿童比起其他表现好的儿童来说,更容易引起 父母严厉的反应。活动过多的儿童也容易引起成人严厉的管教措施( s t e v e n s - - l o n g ,1 9 7 3 ) 。萨文( s a w i n ,1 9 7 5 ) 等人做过有关实验研究:成人被试被告知, 不论何时,只要儿童的行为不当,就要加以管教。研究发现,儿童易于冲动,、 高攻击性、不服管教、活动过多等消极特征会影响到与之互动的成人,使互动关 系变得消极。 对于引起问题行为的其他外在原因,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与社会机构( 如 学校、工作单位) 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反传统的行为倾向,这揭示 了为什么处于经济贫困的、主流社会边缘的、城市角落中的少年更容易发生问题 行为倾向。心理学家发现,在同伴群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受欢迎的、 遭受拒绝的、被人忽视的。遭受拒绝的人倾向于制造麻烦,具有攻击性,自以为 是;被忽视的人很害羞、胆小,社会交往能力差。有研究表明,同伴有饮酒、 吸烟等行为者,发生问题行为的危险性较高,同伴群体中有吸毒、违法、暴力活 动和适应不良者,发生类似行为的危险性较高。 通过上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对问题行为研究的综述,可以看i p , , 对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着眼于外在原因的多,专门研究内在原因的少: 外国的研究多,国内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际,选取作为问题行 为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人格特征和作为外在环境因素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实证 中学生f , i l 题 f 为j 人格特征、教养方,的关系i i i 究 研究,试图探明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其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从而为i r 确认识和把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和成因,为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 法,有效地预防和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和程序 1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重庆市城区和城乡结合部选取重点巾学: 所( 其中一所为市属重点中学,一所为区属重点中学) ,一般中学所,存这二i 所学校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中分别选取一个班,共6 2 8 人,甄别掉不规范 回答问卷1 2 份,有效人数为6 1 6 人。其中初中生3 1 5 人,高中生3 0 1 人;男生 2 9 3 人,女生3 2 3 人。具体分布如表l 所示 表1被试取样分布表 重点中学 一般中学 市属重点校区属重点校 u 计 男女男女男女 初一 3 51 93 82 82 41 41 5 8 初二 2 53 32 63 61 42 31 5 7 高一 2 73 21 34 21 72 51 5 6 高二 2 72 62 82 7 2 01 71 4 5 1 1 41 1 01 0 51 3 37 57 9 合计6 1 6 2 2 42 3 81 5 4 2 、测量工具 2 1 、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采用自制问卷,分为学生用和教师用。 该问卷的编制参照了a c h e n b a c h 儿童行为量表( c b c l ) 【6 j 和c o n n e r s 的儿童行 为问卷1 7 】,根据本人经验和访谈部分管理人员和班主任,列出几十种学生在校 可能发生的问题行为,请不同教龄的初一至高二的班主任及部分科任教师,根据 经验按这些行为在学生中发生的经常性和普遍性( 即发生的次数和人数) 进行排 序,最后据此确定了3 5 种问题行为。教师问卷采用较直接的呈现方式并记学牛 名。为保证学生自填问卷的应有信度和效度,在编制中采取了以f 措施:将问 题行为与正常行为、优良行为混合,使学生问卷问题达到6 8 个,以减少其心理 防备;对问题行为的语言描述尽量隐蔽,有的问题采取正面叙述,反向计分的 一1 0 - -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办法,以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所有问卷均采用无记名的办法,在明处也不编 号( 但在极隐蔽处编上座位号,按顺序发放问卷,然后按座次表搞清其姓名,与 教师问卷合卷) ,并通过指导语让被试感觉出安全性;试测并对问卷进行部份 修改,编制成正式问卷。对初中和高中各一个班的学生,问隔3 周后茕测,计算 出其相关系数为o 7 5 一o 9 0 之间,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 2 、人格特征问卷。初中生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量表( e y s e n c kp e r s o n a l i t y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简称e p q ) o l 童问卷,适合于7 一1 5 岁被试) ,高中生采用艾森克人 格量表( 成人问卷,适合于1 6 岁以上被试) 。该问卷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森克 教授等( e y s e n c k ,h j & e y s e n c k ,s b g ) 编制。本次使用的是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e p q - - r s c ”修订协作工作组1 9 9 8 年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系 列问卷各有8 8 个条目,分为e 量表,测量内一外向( i n t r o v e r s i o n - - e x t r o v e r s i o n ) 维度;n 量表,测量神经质( n e u r o t i c i s m ) 维度,也称作情绪性:p 量表。测量 精神质( p s y c h o t i c i s m ) 维度,又称作倔强性。 2 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采用e m b u ( e g m a m i n n e na vb a r d n d o s n a u p p - - f o r s t r a n ) 量表。该量表是1 9 8 0 年由瑞典u m e a 大学精神医学系c p e r r i s 等人 共同编制的,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本次使用的是岳冬梅等人最 新的修订版( 1 9 9 9 年) ,该问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去掉了 其中涉及兄弟姊妹的6 个条目,最后共计6 0 个项目,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 作答。在统计分析时,我们通过归类处理,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宽容、专制、 权威、忽略四种类型。 3 、统计工具 s p s s1 0 0f o rw i n d o w s 统计软件包。 4 、研究程序 4 1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编制中学生问题行为问卷( 学生用、教师用) , 选用标准化的人格特征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4 2 、确定被试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放并收回问卷6 2 8 份,经过对 问卷有效性的甄别( 包括对问题行为的学生卷和教师卷进行人工比较,辅之f i 常 中学生问题行为j 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管理中,班级教学只志的原始记录,将师生评价反差过大的问卷抽去) ,获得有 效问卷6 1 6 份。 4 3 、运用s p s s1 0 0f o rw i n d o w s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4 、在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积累个案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分布状况 调查中选择了三十五项中学生较为普遍的问题行为,每个项目分为“从不”、 “偶尔”、“多次”、“总是”四个等级,统计中分别记“1 ”、“2 ”、“3 ”、4 分。 得分越高,表示在该项目上的发生频率越商。下表是被调查对象在三十五项问题 行为上的发生频率及得分总汇。 表2中学生的单项问题行为及得分( n = 6 1 6 ) 题号问题行为名称又s题号问题行为名称 叉s b 6 7乱吐口痰 b 8注意力不集中 b 6 2过度异性交往( 恋爱) b 4 0不愿承认错误 跳i娱乐时_ l j 钱刺激( 赌博) b 4上课坐立不安 b l l害羞、胆小 b i 0 b 1 3 b 1 8 b ” b 2 5 b 4 5 b 1 3 b 2 7 b 1 7 抄他人作业 打电子游戏 上课糊里糊涂 骂人绒讲粗话 与同学关系不融洽 说谎 爱与人争吵 惧怕新环境 缺交作业 考试作弊 2 6 2 1 1 3 2 5 2 o 7 8 2 5 1 1 1 2 2 2 1 o 8 6 2 1 9 1 o l 2 1 5 0 7 9 2 0 9 o 9 0 2 0 5 0 6 9 2 0 l 1 0 0 2 0 0 0 7 5 1 9 6 0 8 0 1 8 3 o 8 7 1 8 3 0 7 0 1 7 8 0 7 l 1 7 6 0 8 7 1 7 2 0 6 9 1 7 l 0 7 l 乱扔乱丢 损坏自己的东西 打别人 白吹自夸 冲动、行为粗暴 害怕与人交往 故意伤害自己 看暴力、色情i s 刊、 酗片或v c d 损坏他人物品 在安j 。环境中高卢 喊叫 损坏公物 偷吃他人食品 偷拿他人物品 逃学 出入p 拉o k j : 喝酒 吸烟 1 6 6 0 7 7 1 6 6 0 7 3 1 6 0 0 6 5 1 6 0 0 6 7 1 5 9 0 7 7 1 5 5 0 7 2 1 5 0 07 2 1 4 6 0 7 4 1 4 6 0 5 9 4 2 0 6 4 1 4 l 0 6 1 1 3 6 0 5 9 1 3 4 0 6 1 l 、2 7 0 5 7 1 2 6 0 6 1 1 2 3 0 5 6 1 2 0 - - 4 - 0 5 6 b 3r戏弄他人1 7 0 - - + 0 7 0 1 2 - 附鲫邸肌脚_釜鲫 脚 印 _ 蚤 鼢卧鲫断鼬鲫郎 中学生问题行为t 1 人格特缸、教养方i = 的关系研究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在各项问题行为上的发生频率是不同的,列袖:5 f 均 得分前几位的依次是“乱吐口痰”、“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异性交往( 恋爱) ”、 “不愿承认错误”、“娱乐时用钱刺激( 赌博) ”。 i f 均得分超过1 分到4 分的t i | m 值2 5 分的j 有三项,泌l | l i 一学乍0 u 题ij :为, 从总体n i :讲并不严重,但另一方面又表明轻微的问题行为,在中学生中是一种普 遍存在。 表3中学生不同类型问题行为严重程度排序( n = 6 1 6 ) 表4各类型问题行为单项平均值大于等于2 5 分者的人数情况 本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将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即学习问题 j 为, 包括b 4 、跳、b 8 、b j o 、b i s 、b 2 j 、b 4 s 共七项;入际问题行为,包括b b 2 5 、 b 2 6 、b 2 7 、b 3 s 、b 6 2 共六项;身心问题行为,包括bj 7 、b 1 9 、b 2 2 、b 2 4 、b 3 6 共“ 项:品德问题行为,包括b 1 3 、b 1 5 、b 2 9 、b 3 l 、b 3 3 、b 3 s 、b 3 ”b 4 0 、b 4 i 、b 4 3 、 b 4 5 、b s j 、b b 5 6 、b s s 、b 6 6 、b 6 7 共十七项。表3 表明,在各类问题行为中( 包 括轻微问题行为) ,品德问题最严重,其次是学习问题、人际问题和身心问题。 表4 表明具有严重问题行为的类型则依次为人际、品德、学习和身心。 为了考察各类问题行为在性别、学段、学校类型上的差异状况,特进行了有 一1 3 一 ! 堂生塑望笪垄! ! 叁堂堑堑:墼茎塑盛堕苎墨型壅 关的t 检验,结果见表5 。 表5不同类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差异显著性检验 问题行为类型 品德问题学习问题 人际阃题身心问题 问题行为总分 注:代表p o 0 1 ;代表p o 0 5 ( 以f 同) 表5 显示:从不同性别学生的问题行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来看,在品德问题、 身心问题和问题行为总分上,性别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品德t = 9 5 2 身心t = 3 1 4 ;总分t = 6 8 0 ;p 0 0 1 ) 。在学习问题和人际问题上,性别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 学习t = 2 3 7 ;身心t = 2 3 6 ;p o 0 5 ) 。这说明男生在各类问题行为和总体 上都明显高于女生。 从不同学段学生的问题行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来看,在品德问题行为上,学段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t = 1 9 9p 0 0 5 ) ,在其他各类问题行为和问题行为总分上, 学段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初中生的品德问题行为明显多于高中生,初 中生的其他类型问题行为和总体上虽比高中生多,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问题行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来看,在品德问题、学习问 题、身心问题和问题行为总分上,学校类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品德t = 2 3 9 学习t = 2 3 9 ;身心t = 2 1 3 ;总分t = 2 5 7p o 0 5 ) 。在人际问题行为上,学 校类型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一般中学学生的品德问题行为、学习问题行 为、身心问题行为和总体上都明显多于重点中学学生,一般中学学生的人际问题 行为虽比重点中学学生多,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 中学生问题行为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2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引起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外在环境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 素,那么,作为内在心理因素的人格特征与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关系到底如何昵? 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结果见表6 、表7 、表8 、表9 。 表6初中生各类问题行为与不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注:初中生( n = 3 1 5 ) ,f 同。 从表6 可以看出:个体人格中的倔强性特质( p ) 与初中生的学习问题行为 和问题行为总分问有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p 特质高的初中生不易产生学习问题 行为。个体人格中的情绪性特质( n ) 和内一外向特质( e ) 与初中生的各类问 题行为及问题行为总分均无显著相关,这说明初中生的问题行为与其n 、e 这两 种人格特质没有直接的关系。 表7 初中生各单项问题行为与不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题号问题行为名称pe n 注;仅列山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的条目,其他略。 中学生问题行为i 人格特i i :、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从表7 可以看出;个体人格中的p 特质与初中生的b 8 、b | o 、b 1 7 、b 1 8 、 b 2 1 、b 2 9 、b 4 8 项问题行为问有显著的负相关,个体人格中的e 特质与初中生 的b 1 7 项的问题行为间有显著的负相关,个体人格中的n 特质与初中牛的b 2 l 项问题行为问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初中生的b 3 9 项问题行为问有显著的i f ) r r l 关。 这说明,p 特质的初中生不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抄他人作业”、“自吹、自 夸”、“上课糊里糊涂”、“逃学”、“破坏公物”、“考试作弊”的问题行为。e 特质 的初中生不易产生“自吹、自夸”的问题行为,n 特质的初中生不易产生“逃学” 的问题行为,但容易产生“喝酒”的问题行为。 表8高中生各类问题行为与不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注:高中生( n = 3 0 i ) ,f 同。 从表8 可以看出:个体人格中的p 、e 、n 特质与高中生的各类问题行为 和问题行为总分间均无显著相关,这说明高中生的问题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没有直 接的关系。 表9 高中生各单项问题行为与不同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题号问题行为名称p en b 4 3损坏他人物品o 0 9 - - 0 0 40 1 8 + b 5 6偷拿别人物晶o 0 5 - - 0 0 10 1 6 + 注:仅# i j l t l 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的条i ;1 ,其他略。 从表9 可以看出:个体人格中的n 特质与高中生的b 4 3 项问题行为问有显著 的正相关,与高中生的b 5 6 项问题行为问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n 特质的 高中生易产生“损坏他人物品”的问题行为,极易产生“偷拿别人物晶,的问题 行为。 中学生问题行为j 人格特缸、教养方式的关系州究 3 、中学生f a - 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阿人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j ) , 那么,父母f i 闻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各类问题行为间到底有何具体关系i ! j i i ? 我 们刈此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结果见表l o 、表l l 、表1 2 、表1 3 。 表l o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f :表示父亲;m :表示母亲( 以r 同) 表1 0 显示:父亲宽容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 父亲专制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身心问题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权威的教养方式 与中学生身心问题的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父亲宽容的教养方式不易造 成子女的学习问题行为,父亲专制的和权威的教养方式,易产生子女的身心问题。 表l o 同时显示:母亲宽容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人际问题 行为和问题行为总分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专制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身心问 题行为问有极显著的f 相关、与中学生的品德问题行为和问题行为总分间有显著 的正相关,母亲权威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身心问题行为间有极显著的诈相关, 母亲忽略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身心问题行为间有显著的币相关。这说明,母亲 宽容的教养方式不易使子女产生学习、人际方面的问题行为,而其他各种教养方 式则极易导致子女身心方面的问题行为,且专制教养方式易导致子女的品德问题 行为。 ! 兰生塑矍堑塑! ! 塑竺堡:塾鳌查盛塑茎墨鲨坚 为了探明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特进行了父母教 养方式与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 如下: 表1 1不同性筠l j 学生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