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查蔓丛 e t期:2 1 11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捏丛导师签名:达童堡e t 期: ,i ) 0 6 1 - 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_ l _ - _ - _ _ _ _ l _ _ - - - i l _ i _ l _ _ _ - - _ _ i l _ i _ - _ _ - _ _ _ _ - _ _ - - _ i _ _ _ _ - _ - i _ l l 中文摘要 胡应麟是明代复古思潮发展后期的一位学者和诗论家,因深受王世贞兄弟欣 赏而被列为“末五子”之一胡应麟也是浙江著名藏书阁二酉山房的主人,一生 致力于为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目录学、文献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据兰 溪县志及石羊生小传记载,胡应麟共有著述九百零三卷,大多散佚,现存 有论诗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及论学杂著少室山房笔丛。其中 诗薮集中体现了胡应麟的诗学思想,并以浩繁的内容和庞大的规模成为诗论 中少有的体系严谨之作。 与中国古代诗话松散、随意的普遍特点不同,诗薮线索明晰,逻辑性强。 全书分为内编、外编、杂编、续编四部分,主要观点多存于内外两编之中。内、 外编分别从体裁和时代的角度对古代诗歌进行了分析,提出重要的“体以代变, 格以代降”的诗史观。胡应麟认为,诗歌有不得不变的必然趋势,他从诗歌自身 规律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进而承认诗歌发展变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诗薮分别研究了四言诗、古乐府、七言歌行、五言律、七言律、绝句、骚赋 等诗体,在历史流变中追溯其衍生发展的过程并对各诗体的本色进行归纳但是 胡应麟同时也认为在变化的过程中。诗歌格调总的来说是逐渐低下的,所以他认 为通过效法古人,获得相同面貌才能赢来诗歌的复兴这是他作为复古论者的基 本立场。胡应麟在对各个朝代和诗体的风格和成就的总结中提出了诗歌审美的最 高理想,即诗歌要有浑融的美感;基于这个标准他对汉唐诗歌给予很高的评价, 而批评六朝诗风浮靡、宋诗筋骨大露。这个标准也决定了他对各个朝代和诗人的 评价和看法。作为明代复古理论的修改和完善者,胡应麟还提出了。兴象风神” 和“神韵”来补充“体格声调”的标准。他既讲究“法”,强调诗歌应当。体正格 高,声雄调畅”,又要求诗歌要浑融、有余味,具备难以言喻的美。“风神”和“神 韵”的提出在理论上使诗人摆脱了僵硬法式的束缚,避免大量如“冠裳土偶”般 毫无生气的作品的复制,对明代复古理论起到了纠偏的作用;同时,。神韵”的大 量运用也被很多研究者视为清代神韵说的前驱 诗薮系统地对明代格调理论和复古主张进行了完整细致的阐述,并提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的诗歌审美标准,是格调派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然而,在中国古代 诗论的研究中,胡应麟却一直被视为七子派的末流,因此对其诗歌理论的研究与 他实际取得的成就是不相称的。我们理应对胡应麟及其诗薮有新的认识,并 给予更为公允的评价。 2 关键词:胡应麟;诗薮;诗史观;审美理想;审美范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目姚* 础 a b s t r a c t h uy m g l i ni sas c h o l a ra n dp o e mt h e o r i s to fl a t ep e r i o do fr e s t o r ea n c i e n tt h o u g h t i nm i n g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o fw a n gs h i z h e na n dh i sy o u n g e rb r o t h e r sa p p r e c i a t e , h u y i n g l i ni sl i s t e da so n eo f t i l e l a t e s tf i v eg e n t l e m a n a saf a m o u sb i b l i o p h i l eo f z h e j i a n g , h u y i n g l i nb e n dh i m s e l f t od or e s e a r c ha n d w r i t e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a n df i n a l l y g e tg r e a t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o n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 t h es c i e n c eo fc a t a l o g u ea n d p h i l o l o g y a c c o r d i n gt ow h el a n x ic o u n t ya n n a l a n d “m e m o i ro fm r s h i y a n g ”, h u y i n g l i nh a s9 0 3v o l u m e sw o r k s ,o fw h i c hm o s t l yh a sb e e n l o s ta n do n l yp o e m m o n o g r a p h p o e ma b y s s ,“s h a o s h i s h a n f a n gc o l l c t i o n a n d “s h a o s h i s h a n f a n gn o t e h a v eb e e ne x i s t e d p o e ma b y s s e c n t r a u ye m b o d i e sh uy i n g l i n sp o e ms t u d yt h o u g h t , a n db e c a m eau n u s u a ls y s t e mp r e c i s e l yw o r kf o ri t sv a s tc o n t e n ta n dh u g es c a l e d i f f e r e n t 舶ma n c i e n tw o r k s s h a p e l e s s , p o e ma b y s s h a sac l e a rc l u ea n d o r g a n i z e dl o g i c a l l y t h ew h o l eb o o k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a n dt h em a j o rp o i n t ss a v e i n t h ei n n e ra r r a n g e a n d t h eo u t e ra r r a n g e t w op a r t s t h et w op a r t se a r l yo n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a n c i e n tp o e mf r o mt h es t y l ea n de p o c ha n g l es e p a r a t e l y , a n dp r o p o s e da i m p o r t a n tp o e mh i s t o r yv i e w p o i n tt h a t “s t y l ec h a n g e db yg e n e r a t i o n , a n ds t y l ef e l lb y g e n e r a t i o n h uy i n g l i nb e l i e v e dt h a tp o e s y sc e a s e l e s sc h a n g ei sa 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 , h e c 枷髓o nt h ea n a l y s i sf r o mp o e s y so w nr o l ea n dt h eo u t s i d ef a c t o rt w oa s p e c t s , a n d t h e na d m i t t e dt h eo b j e c t i v i t ya n dr a t i o n a l i t yo fp o e s y su n c e a s i n gc h a n g e p o e m a b y s s s t u d i e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f o u rs y l l a b l e sp o e m , a n c i e n ty u e f u , t h e f i v e s y l l a b l e sp o e ma n ds oo n , a n dc o n c l u d e de a c hs t y l e se h a r a c t e 侣a tt h e 蛐 f l et i m e w h i l e h uy i n g l i ns t i l lb e l i e v e dt h a tt h es t y l eo ft h ep o e mi sd e g e n e r a t i n ga l o n gw i t h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a lt h es a m et i m e , s oh ea d v a n c e dt h eo n l yw a y t or e v i v et h ep o e s y sg l o r y i st oi m i t a t et h ea n c i e n tp o c m ss t y l e t h i si sh uy i n g l i n sb a s i cs t a n d p o i n t h uy i n g l i n a l s op r o p o s e dt h ep o e s ye s t h e t i ch i g h e s ti d e a lw h e nh ec o n c l u d e dt h es t y l e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e a e hd y n a s t ya n d s t y l e ,n a m e l yt h ep o e s ym u s th a v et h eh o l i s t i ce s t h e t i c s e n s e ;b a s e d o nt l l i s s t a n d a r d , h eg i v eh i g ha p p r a i s a l t o t a n gd y n a s t y s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c h i e v e m e n t , b u tc r i t i c i z el i u c h a o s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 ss t y l e s t h i ss t a n d a r da l s o d e t e r m i n e sh i sa t t i t u d ea n da p p r a i s et oo t h e r0 y n a s t i e sa n dp o e t s a saa m e n d e ro fo l d r e s t o r et h e o r yh uy i n g l i na l s op r o p o s e d x i n gx i a n g f e n gs h e n a n d p o e t i cc h a r m ”t o l e n c wt h e p h y s i q u ea n dt o n e 嬲s t a n d a r d h uy m g l i ne m p h a s i z e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h e a l s o r e r e dp o e s yc a np r o v i d ei n d e s c r i b a b l ee s t h e t i cf e e l i n g t h ep r o p o s i t i o n o f “g r a c e f u lb e a r i n ga n dr o m a n t i cc h a r m ”a n d “p o e t i cc h a r m ”m a k ep o e t sg e tr i do ft h e s t a r kl a w s ,a v o i dm u c hw o r kd u p l i c a t i o na n dc o r r e c tt h eo l dt h e o r y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p o e t i cc h a r m a l s om a k eh uy i n g l i nb er e g a r d e da st h ef o r e r u n n e r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s v e r v et h e o r y ”b y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 p o e ma b y s s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x p a t i a t e st h eg ed i a ot h e o r ya n dv i e w p o i n to f r e t u r nt o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i ta l s op m p o s c x lan e wt a s t ec r i t e r i o n , s oi t sa ni m p o r t a n t s e g m e n ti ng ed i a nt h e o r y sd e v e l o p i n g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h uy m g l i na l w a y sh e r e g a r d e d a nu n i m p o r t a n ta d h e r e n t ,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o nh uy i n g l i n st h e o r yi sn o t a s s o r tw i t h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w eo u g h tt or e c o n s i d e rh u y i n g l i na n d h i s p o e ma b y s s s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n dg i v eh i m am o r ec a n d i da p p r a i s a l k e yw o r d :h uy i n g l i n ;p o e ma b y s s ;p o e mh i s t o r yv i e w p o i n t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 ;e s t h e t i c c a t e g o r y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胡应麟( 1 5 5 1 - - 1 6 0 2 ) ,字元瑞,号石羊生,又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明 代著名诗论家他藏书众多,涉猎广泛,记诵淹博,著述颇丰,现存著作有诗文 集少室山房集,论学杂著少室山房笔丛,尤以其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 薮著称于世。 诗薮全书分内、外、杂、续四编,共二十卷,其中内外编较为集中地表 现了胡应麟的诗学观念,最为研究者所看重。内编从古体和近体的各种诗歌体裁 入手,并着眼不同诗体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诗学观念;外编则自周 至明,以时代先后为次对作家作品加以评论。纵横交织、经纬相成,胡应麟建构 起以格调说为核心的中国古代诗歌史论。毫无疑问,诗薮乃是中国诗论史上一 部逻辑严谨而自成体系的诗论著作。 近八十年来,在诗薮研究上比较有建树的学者主要是吴晗,郭绍虞和陈 国球。吴晗在1 9 3 1 年写成胡应麟年谱,于1 9 3 4 年发表于 清华学报,后又 作胡应麟传附在四部正伪的再版本之后。虽然对诗薮和诗歌理论较 少涉及,但这是目前研究胡应麟不可或缺的资料,为后来的研究者走近胡应麟奠 定了基础。郭绍虞先生关于胡应麟的论述主要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他最 大的影响在于认为胡应麟的诗论由格调转向神韵,是“巧为调和”之论后来内 地学者的研究大都难逃这一窠臼研究诗薮的专著有两本,一是日本人横田 俊辉的胡应麟的诗论,一是香港学者陈国球的胡应麟诗论研究后者比较 常见,也是研究胡应麟诗论不可忽略的一部著作陈先生的著作采用了西方辨析 精微的论辩方法,把胡应麟的诗论整理出来,一目了然。其他如刘明今、张少康、 蔡钟翔等先生也都对胡应麟的诗学观念进行过探索,在不同方面有所发现。但是, 胡应麟的诗薮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所受到的关注,与其作为一部前所未有的体 系庞大而严谨的诗论著作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拟从诗史观、审美标准和 审美范畴几个方面,对胡应麟的诗歌理论和批评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以期充分 认识胡应麟及其诗薮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体以代变、格以代降”的诗史观 诗薮是宋元以来诗话著作中少有的结构严谨、精心构撰之作,全书分为 内、外,杂、续编四部分。内编详述了诗体演变的过程,外编按照历史脉络描述 各个朝代的诗歌发展状况,杂编主要是考证,续编讲述的是明代的诗歌发展历程 其诗歌观念和主要理论主张集中于内、外两编。在这两部分中,胡应麟一方面以 时问为线索审视诗歌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又以诗体为着眼点构造史的构架。 陈国球先生说:“文学史的专籍虽然在近世才出现,但今人所讲所述,基本上承 受了明人建立的规模,我们最多足做一些调整的工作,稍作补漏、扩充而已。”。诗 薮堪称这一方面的奠基之作。诗歌发展到明代已历经唐代的繁荣和宋代的变化, 诗体和诗风的发展都已趋于完善,理论家们此时已有机会对历代诗歌发展进行一 个完整的描述和总结。李攀龙的诗论中就隐约透露出史的观念,王世贞的艺苑 卮言更分别研究了四言诗、古乐府、七言歌行、五言律、七言律、绝句、骚赋 等诗体,但是他们都没形成诗薮这样连续清楚的历史脉络和视角。 ( 一) 经纬交错的诗史构架 胡应麟以极其简短的语言形容了古今诗歌发展的概况:“近古之文,大盛于汉, 至唐盛极而衰兆,至于宋而极其衰。秦,周之余也,泰极而否,故有焚书之祸 元,宋之闰也。剥极而坤,遂为阳复之机。此古今文运盛衰之大较也。”o 在实际 的论述过程中,胡应麟又对之进行了更仔细的划分。诗薮外编以朝代顺序分卷, 分别叙述周、汉( 包含魏) 、六朝( 细分为晋、宋、齐、梁、陈) 、唐上、唐下, 宋、元的诗歌史,续编又补叙了明代的部分。尤其不同于明代其他诗论著作的是, 诗薮 对每一阶段都以一章的篇幅进行详尽的描述。 胡应麟特别标榜周、汉时期的诗歌,并将其生成的原因归纳为“运数适逢, 假人以泄之”、“盖千古元气,钟孕一时,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诣绝穷 微,掩映千古胡应麟多次强调,在这个阶段诗歌创作不是有意而为之的,只是 。运数”到了才通过人表达出来因为。周之国风,汉之乐府。皆天地元声”所 陈国球胡应嶙诗论研究 白序。香港华风书局,1 9 黼年9 月出版 胡应诗蔹 外编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l 版。第1 2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能够绝去斧凿的痕迹,浑融一体,成为古诗最完美的典范。这段论述说明了在 文学发展的最初诗歌创作是一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自然、直接的过程,这 是符合传统诗论一般观点的,但足将诗歌的产生归结为“运数”的作用则过于神 秘化了。汉代以后,魏诗有意而为、渐重俳偶,到六朝就已经形成文盛质哀的局 面了。胡应麟说:“晋宋之交,古今诗道升降之大限乎! 魏承汉后,虽浸尚华靡, 而淳朴余风,隐约尚在。步兵优柔冲远,足嗣西京,而浑噩顿殊。记室豪荡飞扬, 欲追子建,而和平概乏。士衡、安仁一变,而俳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 虽然说“汉道”已尽,但诗歌发展到唐代又经历了一次复兴。胡应麟从诗体 和诗格两方面分析了唐诗的面貌;“盛唐而后,乐,选、律、绝,种种具备。”又 说:“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在唐代,各种诗体均已具备且发展完善, 诗风也酝酿成熟。唐诗风格蕴含更为全面,精粗利钝、雄逸纤绮种种具备,是最 接近完美均衡的,所以胡应麟认为唐诗达到了近体诗成就的极至然而基于盛极 而衰的道理,其后的宋代诗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黄、虞而上,文字邈矣。 声诗之道,始于周,盛于汉,极于唐。宋、元继唐之后,启明之先,宇宙之一终 乎l 盛极而衰,理势必至,虽屈、朱,李、杜挺生,其运未易为易也。”。宋代诗 人变唐人之所已能、发唐人之所未尽,形成与唐诗大不相同的面貌,但正是这些 改变使宋诗在胡应麟眼中成为。野禅外道”。 在 诗薮的框架体系中,唐代继魏晋六朝以后实现了诗歌史上的第一次复 兴,元代则在宋代的衰败之后酝酿着第二次复兴。胡应麟把元代以后的诗歌史总 结为一个上升的过程,并给予元诗高于宋诗的肯定。究其原因在于元人纠正了宋 诗的方向,提供了使诗歌重新兴盛的契机,使明代诗歌能够与汉唐并称胡应麟 极力赞扬明代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他说:“自三百篇以迄于今,诗歌之道,无 虑三变:一盛于汉,再盛于唐,又再盛于明。典午创变,至于梁、陈极矣,唐人 出而声律大宏。大历积衰,至宋元极矣,明风启而制作大备。”。明人的成就显然 远不及此,而胡应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足因为他身为明人而形成的盲点,另 一方面也是基于诗薮自身的评价标准,因而具备理论体系内部的合理性。 实际上,诗歌史是一个具体而微、绵延不断的过程,所以胡应麟不止标识出 胡应一诗蔹 外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i 版。第1 4 3 页 胡应瞬诗蔹外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舨。第2 0 6 页 胡应膀诗蔹 续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l 版,第3 4 1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诗歌史发展的框架和主流,也描述出诗歌发展中的渐变和潜流。如谓:“梁、陈诸 子,有大造于唐者也。何也? 唐之首创也,以齐、梁启其端也。宋、元诸子,有 大造于明者也。何也? 明之中兴也,以宋、元为之监也。”。在胡应麟看来,即便 梁、陈这样的朝代也是文学史上不可超越的部分。因此他在按主要朝代叙述历史 的同时也极其强调每一个阶段的中间作用胡应麟认为,古诗浩繁、作者甚众, 虽然风格题材各有不同,但支流原委、谱系总是暗存其中的,时代风格的转变可 以具体到每一位诗人 胡应麟认为,诗歌白汉代就已经酝酿着细微的转变:“汉四言诗自有二派:安 世、讽谏、自劾等篇,典则淳深,商,周之遗轨也;黄鹄、紫芝、八公等篇,瑰 奇风藻,魏晋之前驱也。”。它既有商周遗留的风气,也启发了魏晋的变化。魏晋 时子建“格调在汉魏之问”,“魏陈思下仲宣数章,问有稚语,而典则雅驯,去汉 未远;子桓篇数虽重,雅颂则微”,“公干诸人寥寥绝向”,但已“稍露词人手脚”。 六朝的诗歌“俳偶愈工,纯朴愈散”,成就不高,但是胡应麟也从相反的方向指出, 它已酝酿着向唐诗格律的转变:“叔夜送入从军至十九首已开晋宋四言门户然雄 词彩语,错互其间,未令人厌。至士龙兄弟,泛滥靡冗,动辄千言,读之数行, 掩卷思睡。说者谓五言之变,始于潘,陆,不知四言之亡,亦晋诸子为之也。朱、 齐、颜、谢,递相祖述,遂成有韵之文。” 总之,魏晋没有远离汉代风貌,但是 已经开始向词人转变;六朝虽然糜烂却也酝酿着新的发展。这些都足需要具体分 析和阐述的。不只是朝代之间,唐代诗歌的各个阶段也存在着以后变化的源头。 由初唐到盛唐是格律逐步完善的过程,从中唐到晚唐是格调渐衰的过程;而宋诗 的特色已潜伏在盛唐杜甫的诗歌里,自杜甫以后诗歌才有句法可寻。此外,诗薮 杂编卷三至卷六还以朝代为次序叙述北魏、北齐、北周、五代十国、南宋、辽、 金的诗歌和诗人。这段时期是诗歌史上最不引人注意的部分,也不是胡应麟论述 的重点,但这段历史的叙述使诗歌史能以一个鲜活具体而完整的面貌展示出来, 从而更符合诗歌发展的原貌。正如陈国球先生所说,“他企图在对往代诗人或诗篇 作最全面的探讨,所以于人所忽略的地方,他就特别照顾到”o ,其目的无疑在于 胡应霹诗薮 外编卷二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1 4 8 页 胡应瞬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鼢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8 页 胡应群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9 页 陈国球胡应麟诗论研究1 香港华风书局1 9 年9 月出版,第3 0 页 s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整个诗史完整地联成一脉。 需要注意的足,胡应麟认为诗歌形成不断变化发胜的历史原因在于诗体的发 展和更替。诗薮内编卷一说:。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五言变而七言, 七言变而律诗,律诗交而绝句,诗之体以代变也。”o 诗体的更替以及由诗体决定 的诗歌的特色使历代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每一种诗体的发生变化以及各种诗 体的更替构成了诗歌的变化发展的具体过程。胡应麟用追源溯流的方法研究了各 个诗体萌生、发展、成熟和衰败的全过程。对每一个诗体他都首先概括地陈述它 的发展过程,然后在全卷各个部分傲详尽的分析,在引用大量诗歌资料的基础上 对诗人、诗作予以评述,这使文学史以一个丰富、具体的面貌呈现出来。 例如五言律诗,胡应麟指出:“五言律体,兆自梁、陈。”齐、梁、陈、隋有 些诗句已经暗合唐诗格律,但此时仍是“体制未谐”,到唐代的时候才逐步地完善: “唐初四予,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 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 改变之大机,气运推移之一会也。”o 再看七言律诗,胡应麟总结说:“余遍阅六 朝,独虞子山。促柱调弦、陈子良我家吴会二首,虽音节未甚谐,体实七 言律也。” 到唐代:。自杜审言、沈俭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一变 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交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 也。”固此时七律已经发展成熟,而胡应麟又继续探讨钱起、刘长卿、大历十才子, 自居易、张籍、王建、李商隐、杜牧、皮日修、陆龟蒙等人,描述出从成熟完美 又渐趋委弱的过程 诗薮内编基本上每一卷介绍一种诗体,包括杂言、五言古、七言古、五言 律、七言律、绝句。胡应麟对每一诗体的发展过程都采用了这样的研究模式和方 法,充实以大量的诗人和诗作,以具体的形态展现变化。从上述对五言律诗和七 言律诗的归纳中可以发现,经过这种“原始以表末”的工作,每一种诗体形式、 写作技巧和风格之从萌生到成熟稳定的历程就被描述出来,并突出了形式和风格 完备时期的面貌特色,也就更容易让学诗的人了解这一诗体的风貌和内涵,更易 胡应薜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l 版第l 页 胡应辟诗蔹 内编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鹃页 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8 l 页 胡应脯诗蔹 内编卷五,上海古赭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融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在阅读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掌握各种诗体的“本色”。 “本色”确乎是胡应麟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应麟所谓“本色”,足 指某一诗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定型的特色、风貌和内在要求。胡应麟评价香 奁八咏说:“皆精工刻骨,古今绮词之极。然是曲子语约束入诗耳。句稍参差, 便落王实甫、关汉卿。”囝诗歌与戏曲的文字、写法足大不相同的,不可混淆。诗 歌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有自己的本色,而诗歌内部各个诗体也各有本色。胡应麟说: “体制既备,百世之下,莫能违也。o ”这里的“体制”主要足指诗体对诗人创作 的限制。每一个诗体都要经历从产生、逐渐完善、繁盛,从而形成一定的体制和 面貌。这个体制一旦形成就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约束,要么在渐变中产生新的诗 体,要么就要遵循这个诗体的规范,学者必须让自己的诗歌具备这些诗体的特色 才能符合这一诗体的要求。因此胡应麟说:“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寻其 本色,庶几当行。” 要学习做某一体诗歌就要掌握其本色。出于这个目的,胡应 麟在分体研究的时候十分注重讨论各个诗体的本色,描述和规定得十分详尽: 风雅之规,典则居要;离骚之致,深永为宗9 古诗之妙,专求一向;歌 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工,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此结撰之 殊途也。 拟郊祀,须得其体气典奥处;拟铙歌须得其步骤神奇处。 自五言古律以至七言绝,概以温雅和平为尚,惟七言歌行近体不然歌 行自乐府,语已峭峻,李杜大篇,穷极笔力,若但以平调行之,何能自拔? 9 七言律最忌伟丽,又最忌粗豪,中间毫末千里,乃近体中一大关节,不 可不知。 绝句贵含蓄 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七言绝,畴 于两汉;七言绝,起自六朝源流迥别,体制自殊至意当含蓄,语务舂客, 胡应麟诗薮 外编卷六,上海占赭出版社1 9 7 9 年新 胡应群诗薮 外编卷一。上海占籀廿 版杜1 9 7 9 年新 胡应晴诗菝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i ! 睫桂l o j 7 9 年新 胡应诗蔹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 胡府膊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 版社1 9 7 9 年新 胡应瞬诗蔹 内编卷三,上海古籍l j 版社1 9 7 9 年新 胡应群诗薮内编卷五,上海占籍 版社1 9 7 9 年新 版。第2 4 3 页 版。第1 2 7 页。 版。第2 1 页 版,第1 页 版,第1 7 页 版。第弱页 版。第锝页 胡应膀诗薮 内编卷六,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1 1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则二者一律也。 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每个诗体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形之于外的不同风貌。本色 的归纳一方面可以帮助辨析诗歌的时代特色,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于指导 学习,便于学诗者领会、把握,创作出符合规范的诗歌。这是分体研究的一个重 要目的。 胡应麟就这样通过时问与诗体两条线索,建构了经纬交错的诗歌史。 ( 二)“体以代变”与“格以代降” 考察诗薮中的诗史观念,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胡应麟对待诗歌发展 变化的态度。从诗薮的结构框架可以看出,胡应麟描述的诗歌史是一个不断 变化的历史,其中包括诗体和诗人诗风的变化。他说;“四言不能不变而为五言, 古风不能不变而近体,势也,亦时也。”罾认为。不能不变”,证明胡应麟肯定了诗 歌的发展变化。而其所谓势,是诗歌发展的内在因素,如水流奔腾而下,不可遏 制。所谓时,是影响诗歌发展的时代因素。胡应麟不但承认了诗歌不得不变的发 展趋势,并且从内部规律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发展变化。 我们先来探讨胡应麟对“时”即时代因素的分析。时代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时 代的诗人、诗作、诗歌总体上呈现不同的风貌,这是诗人不能超越的限制。胡应 麟说:“使枚、李生于六代,必不能舍两汉而别构五言;李、杜出于五季,必不能 舍开元而别为近体。”o 再天才的人物离开时代的土壤也不能取得原来的成就。而 所谓时代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世运。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强 盛程度,总会决定其诗歌的风貌。胡应麟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 文章非末技也,权侔警跸,功配生成,气运视以盛衰,尘劫同其悠远。 魏氏而下,文逐运移,格以人变o 优柔敦厚,周也;朴茂雄深,汉也;风华秀发,唐也三代政事俗习, 亦略如之。魏继汉后,敌汉风犹存;六代居唐前,故唐风先兆文章关世运, 胡应瞬诗薮 内编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1 1 1 页 胡应瞬诗蔹 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嚣页。 胡应麟诗薮 续编卷一。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3 4 9 页 胡应囊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2 页 胡应精诗蔹) 内编卷= ,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2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讵谓不然! 。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关于世运需要明确两点。第一,“文逐运移”,历史向前发 展,诗歌也注定也随之变化。第二,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它的诗歌里获得同质的 体现。比如在胡应麟看来,优柔敦厚、朴茂雄深,既是周汉的社会风貌,也是那 个时代诗歌的风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其诗歌也同那个盛世一样 风华秀发;“甚矣,诗之盛于唐也! 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 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 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雄浑、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 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 预矣。”o 而晚唐气运渐衰,其时的诗歌也“体格渐卑,气运日薄,衰态毕露矣。” 。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唐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乎气运,非人 力。” 胡应麟的这个认识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即便乱世也有激发诗人创作的 作用,颠沛动荡的生活反而可能促成诗歌繁盛。时代的进步与诗歌所取得的成就 不见得是同步、一致的。胡应麟认为既然一个时代诗歌具备共同的特色,那么反 过来也可以通过诗歌的风貌来辨析其时代:“上古四言,明良、喜起无论。若康衢、 击壤,后之识者,疑信相参。然语大类典、谟,非周末所能伪也。”固一个时代只 能足一个时代的样貌,这是人力不能违抗扭转的。二是君主的力量和喜好。胡应 麟指出;“诗文固系世运,然大概自其创业之君。汉祖大风雄丽宏远,鸿鹄恻怆悲 哀。魏武沉深古朴,骨力难侔。唐文绮绘精工,风神独畅。故汉魏唐诗,冠绝古 今。宋元二祖,片语无闻,宜其不竞乃而。”“三君首倡,六子并驱,盛绝千古, 非偶然也。”o 胡应麟从大量的史实中证明,统治者的喜好和主张对一个时期诗歌 的特色和风貌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胡应麟所谓“势”,是不得不如此的必然趋势。胡应麟对诗体的分析就是对诗 歌发展内在规律的分析。比如出于表达的需要,短促的四言诗必然发展为五言。 文学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而每个朝代的诗体诗风都是不同的。胡应麟这 样描述历代诗体的变化:“日风、日雅、日吟、日操,日辞、日曲、日谣,日谚。 o 胡应群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1 页 胡府麟诗薮外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1 6 3 页 胡府群诗薮) 内编卷五,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鸵页 胡戍瞬诗蔹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l l 页 胡应膀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版第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汉之音也;日律、日绝句,唐人之音也。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故宋 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词盛而诗亡矣,曲盛而词亦亡矣。“”每 一体都历经变化,从起源、发展、兴盛直至衰亡,这个发展过程中酝酿着另一种 诗体形成的要素,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应该说,这些分析并不尽出于胡应 麟的首创,但它们已经成为 诗薮之诗史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 的地位。尤其是对“势”的强调,它证明作为复古派成员的胡应麟不是固执反对 诗歌的发展变化的。这对认识胡应麟诗歌理论的合理性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形成“体以代变”的诗史观的同时,胡应麟又提出了“格以代降” 的论点。后者是他作为文学倒退论者和复古主义者深为后世诟病的地方下面这 些论述似乎都代表了他一代不如一代的诗论观点: 三百篇降而骚,骚降而汉,汉降而魏,魏降而六朝,六朝降而三唐,诗 之格以代降也9 楚一变而为骚,汉一变而为选,唐三变而为律,体格日卑。 诗至于俳优,况小词艳曲乎宋人不能越唐而汉,而以词自名,宋所以 弗振也元人不能越宋而唐,而以曲自喜,元所以弗永也。 若仅从上面的言论判断,胡应麟乃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倒退论者,但基于胡应 麟的整个诗论则并非如此,因为胡应麟描述的历史并不是一个线性倒退的历史。 虽然他说“唐之律不若汉之古”,但是他也看到周汉时期“运数适逢,假人以泄之” 的时代背景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诗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技巧,毫无痕迹、浑然一 体、“篇不可以旬摘”的创作实在很难实现。而以各种诗体完备、成熟的程度而言, 唐代实在是诗歌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正如陈国球先生所指出的,胡应麟最 终为中国诗歌标志出两个巅峰,即汉、唐。可见,胡应麟笔下的诗史足有起有落 的,他也不是以时代远近来划分优劣的。胡应麟强调诗歌要有。吉质。古意0 不是从时代上来说的“古”所标志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一种风格,是完美的代 表。 再者,我们应该明确诗薮是以诗歌为研究对象的,诗歌的衰落不代表文 胡应一诗薮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i 版。第1 页 胡应蓐诗菝 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i 版,第l 页 胡应瞬诗蔹 内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l 版- 第3 页 胡应薜诗蔹 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新l 敝,第嚣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的衰落。我们说的文学的进步是指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创作经验,能够用更多的 技巧和方式去反映世界,对文学艺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 之外还有散文,戏曲、小说等等。它们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途径 去反映世界。所谓文学的进步不是一种体裁的无限上升,而是多种体裁的交替前 进。每一种体裁都有它适合的土壤,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衰落足有其必然性的。正 如冯仲平先生所说:。社会的经济、政治、风习、思想、趣味、语言的变化,不断 地给诗歌创作提供机遇,诗歌的体制代相更迭,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到了唐 代,诗歌发展到了顶峰,极变之后,衰落也就来临。诗歌自身已臻完善,并且基 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文人一方面从民间采取新形式,一方面改造诗歌的旧体制, 宋代的词开始繁荣,文学表现方式与欣赏情趣都发生了转移。诗歌虽然没有灭绝, 但大体已进入末流。庄严体制的诗,变为接近世俗的词、曲,到了明清,于市民 阶层相联系的小说繁荣发达起来。”国因此,胡应麟强调诗歌逐步走向衰落,在一 定程度上是符合历史事实和规律的。 当然,胡应麟的立场仍然是复古主义的。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林林总总的明 代复古理论中,胡应麟的诗论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独特价值的。他的独特之处 首先在于完整地阐述了复古理论,他比前人更清晰、有逻辑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师 法古人的问题。 胡应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道之本也。太初始封, 未有男女,孰为构精乎? 天地之气也。既有男女,则以形相禅,嗣续无穷矣,复 求诸天地之气可乎? 周之国风,汉之乐府,皆天地元声。运数适逢,假人以泄之。 体制既备,百世之下,莫能违也今之讪学古者,动日关关雎鸠,出自何典? 是身为父母生育,而求人道于空桑也。噫l ”o 这一比喻虽然对人和诗歌最初形成 的过程解释得有些玄妙,但仍形象地说明了文学必然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也 就是说,在诗歌发展过程中既已形成的规范,后来人是一定要遵从的。胡应麟同 时也批驳了相反的意见。一些喜慕名高的后生总希望能够自开堂奥,自立门户。 他们认为三百篇这样的经典并没有什么典故、规矩可以遵从。胡应麟反驳说, 那是因为在文学发展之初无法刻意章句、步趋绳墨,那时的诗歌创作就像是“上 冯仲平简论胡应辟( 诗薮,的诗歌理论h 裒世硕教授执教五十年纪念文集 齐鲁书社2 0 0 5 年1 月 版t 第4 6 6 页 一 胡应蓐诗薮 井编眷一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7 9 年新1 舨,第1 2 7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栋下宇,珲出自然”。佃足诗歌既然已经发展成熟,在逐步演变中形成规律,那么 即便离朱、墨霍,也要遵从。他说:“上卜千余年问,岂乏索隐调诡之徒,趋异厌 常之辈。大要源流既乏,蹊径多迂,或南面而涉溟山,或搴裳而涉大海,徒能鼓 声誉于时流,焉足为有亡于来世! ”在胡应麟看来,那些因为一时风气而有意搜 寻隐僻诡调,不循故法不主故常的,可以在当世赢得薄名,但无补于后世,终究 无法留名青史。 以唐宋元明文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唐代诗歌之所以繁盛足因为近体诗的矩度 还没有发展完善,唐人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可以逐步探索格律和诗体特点,并进而 形成典型的审美风貌。胡应麟很明白地说:。盛唐李、杜,气吞一代,目无千古 然太自古风,步骤建安;少陵出塞,规模魏、晋。惟歌行律绝,前人未备,始自 名家是数子者,自开堂奥,自立门户,庸讵弗能? 乃其流派根殊,灼然具在。 良以前规尽善,无事旁搜,不践兹途,便为外道。”圆李白、杜甫是唐代最富创造 力的诗人,但是他们的创造也主要体现在近体诗上。古诗的矩度在汉代业已形成, 李,杜创作古诗则仍然要步骤建安,规模魏晋。唐代出现大量的“诗格”、“诗式” 之类的著作,对做诗的技巧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其目的主要是教人做诗。宋人讲 格讲法却更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亭片八校2026届九上物理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宁夏银川十五中物理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良辰写意协议书
- 202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负责人聘请合同模板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汽车丝网清洗产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门卫加班协议书
- 买断债务协议书
- 2025租赁房合同协议书范本
- 安全管理竞聘题库及答案解析
-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动火作业施工方案
- TCECA-G 0330-2024 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 技术条件
-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课件
-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管理方案幻灯片
- 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
- 吉林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四十五中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GB/T 17727-2024船用法兰非金属垫片
- 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世界卫生组织-2020409
- YY-T 1936-2024 定制式固定义齿
- DL∕T 411-2018 电力大屏幕显示系统通 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