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他们与三曹、邺下诸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坛 的繁盛局面。我们认为建安七子的文学地位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建安时代文学自觉所起的 推动作用上,而这一推动具体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诗歌) 。另外,他们在 “汉音 至“魏响”的过渡阶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一过渡形态主要表现在诗歌 作为语言艺术独立于音乐之外,并将辞采艺术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音乐文学向语言文 学的过渡,诗歌走上了自觉的道路。本论文试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建安七子研究情况作了述评。对于建安七子的研究长期以来显得较为单 薄,但近二十年来有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七子文集的重新整理以及七子研究的论文 与论著的大量涌现。但七子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同时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 点。 第二章扼要阐述建安七子的生卒年、所处时代及其思想。虽然对七子生平、思想研 究已较为充分,但这仍是进行七子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解读七子的作品。本章概括写出七人的职务、思想及大致行事,对阮踽、应砀的文 质论加以分析比较。对七子生卒年的探讨并非是本文主题,但对他们的生卒年进行爬 梳是有必要的。七人中除孔融、徐干、王粲外,其它四人生卒年难以确考,对生卒年不 可确考的四人,引证前人研究文献资料以得出大致推论。 第三章探讨建安七子与文学自觉的关系。文学自觉的起源在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看 法,基于孙明君先生的观点,文学自觉应起源于建安时期,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 进一步加以论证。七子的作品既有“汉音遗风,又开拓“魏响 新风。七子的文学地 位正体现在从“汉音”至“魏响 的过渡状态,就继承“汉音”而言,七子对汉乐府、 汉末文人诗都有所学习;就“魏响 新风而言,他们的创新则主要体现在诗歌题目的新 创与辞赋题材的开拓、个人情怀的抒发与作品文采的展示三个方面。 关键词:建安七子,文学地位,文学自觉,汉音,魏响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j i a n a l lq i z ia r e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 so fj i a n a l lp e r i o d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r e ec a oa n do t h e r w r i t e r s 。t h e yc r e a t e dat h r i v i n gl i t e r a r ys i t u a t i o n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o fj i a n a n q i z iw a s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r o l et h e yp l a y e d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j i a n a np e r i o d t h e yp r o m o t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 e s p e c i a l l yp o e t r y ) f r o mt h e ”h a r ty i n ”t o ”、ix i a n g ”t h e i rt r a n s i t i o n a lr o l ew a sm a i n l y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f o r m o fp o e t r ya sal a n g u a g ea r t ss e p a r a t e df r o mt h em u s i ca n dw r i t e r s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 a r ts l 【i l l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r o u g h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m u s i c1 i t e r a t u r et ol a n g u a g el i t e r a t u r e , p o e t r ye m b a r k e do nt h er o a do f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a s f o l l o w s : i nc h a p t e ro n e ,l a t e s tr e s e a r c ho nj i a n a l lq i z ia r er e v i e w e d t h e 咖d yo nj i a n a nq i z ii s n o te n o u g hf o ral o n gt i m e ,b u ti t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o g r e s so v e rt h ep a s tt w od e c a d e s ,m a i n l y 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o l l e c t i o nw o r k s ,p a p e r sa n dw o r k so nj i a n a nq i z i a tt h ee n do ft h ec h a p t e r , s o m el a c k so fr e s e a r c ha r ep o i n t e do u t i nc h a p t e rt w o ,t h e r ei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j i a n a nq i z i sb i r t ha n dd e a t hd a t e , t h i n k i n ga n d1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t i m e s i tw i l lh e l pu sb e t t e ri n t e r p r e tt h e i rw o r k s s c h a p t e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j i a n a l lq i z ia n dr u a ny u ;y i n gy a n g s “w e nz l l i l u n ”a r ea n a l y z e da n dc o m p a r e d a l t h o u g ht h eb i r t ha n dd e a t hd a t eo fj i a n a nq i z ii sn o tt h e t h e m e ,b u t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r e v i e wi t e x c e p tk o n gr o n g ,x ug a n , w a n gc a n ,i ti sd i f f i c u l t f o ru st ok n o wt h eb i r t hd a t eo fl e f tf o u rp e r s o n s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ea r t i c l e t r i e st oa r r i v ea tc o n c l u s i o n sm o r eo rl e s s 。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 r ei sa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j i a n a nq i z ia n d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c h o l a r sh a v ed i f f e r e n tv i e w sa b o u tt h eo r i g i nt i m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b a s e do nt h ev i e w so fm rs u nm i n r j u n ,w eb e l i e v et h a ti to r i g i n sf r o m t h ej i a n a np e r i o da n dw e1 i s tt h r e em o r ep o i n t sf o rf u r t h e rp r o o f j i a n a nq i z i sw o r k sh a v e b o t h ”h a ny i n ”s t y l ea n d ”w e ix i a n g ”s t y l e t h e i rl i t e r a r ys t a t u si sj u s tm a n i f e s t e di n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r o l e o n “h a ny i n t h e yl e a r n e dal o tf r o mh a r ty u ef ua n dp o e t r i e sw r i t t e nb y w r i t e r sa tt h ee n do fh a nd y n a s t y o n “w e ix i a n g ”t h e yp u s h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w e i x i a n g ”a n di tw a sm a i n l ys h o w no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n a m e l yt h en e w l yc r e a t e dt i t l eo fp o e t r y , e x t e n s i o no nt h et h e m eo f c if u ,d i s p l a yo fp e r s o n a lf e e l i n g s ,a n da r ts k i l l so fw o r k s k e y w o r d s :j i a n a l lq i z i ,s e l f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h a ny 氓w e ix i a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举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江南 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 名:二薹 垒 日 期:冱呈。五: 里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扣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并耳誉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盔f 杰 导师签名: 日期: 羞磐冶 绪论 绪论 “七子出典源自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 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踽元瑜,汝南应埸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 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骤于千里,仰齐足而并弛,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1 】 “七子 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此后一千七百多年来,“七子 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 象,但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往往被看作是三曹的附庸,对他们的研究并 未较好地突显出其作为整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此建安七子仍然有值得我们进一步研 究的空间和价值。 七子的创作涉及诗、赋、文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我们认为, 七子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人的觉醒使得文人主体意识在文学 创作中的表现日益明显。本文遵从“知人论世说,力求将作家与当时的时代、社会背 景相结合,以期对七子作更为深入合理的阐释。本文主要关注建安七子与文学自觉、建 安七子与“汉音、“魏响 的联系。“汉音 、“魏响主要指汉魏诗风,虽然古人并未 明确将建安七子与“汉音”、“魏响 相联系,但认为他们是“汉音 至“魏响 的过渡 性创作群体,亦可为定论。诗歌开始与音乐疏离,逐渐走上语言艺术独立的道路,建安 七子在这一转折期间所作的文学贡献正体现了他们在建安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不可 磨灭的地位。 【1 】 梁 萧统编, 唐 李善等注昭明文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9 9 6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第一节研究背景 建安文学【l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历代学者皆给予其高度的评价, 建安文学历来也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他们 为建安文坛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较之于三曹,七子研究明显薄弱,有关 研究较多倾向于个体研究,没有很好地突显出其作为整体在建安文学中的文学地位。七 子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历来对三曹的研究较多,成果颇丰,而对七 子的研究却较为冷落,对七子的整体研究更少。 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学史的相关描述中,七子研究进展相当缓慢。1 9 6 3 至1 9 9 9 年间 出版的四套中国文学史中,局限于对建安七子生平、思想、创作做一般性介绍。游国恩 本【2 j 第三编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第二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中,只列举了王粲七 哀诗三首其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以及刘桢赠从弟三首其二的三首诗歌。 这种情况持续到上世纪9 0 年代,在出版的文学史中,有关七子研究没有反映出新的进展。 章培恒本p 】第三编有关建安诸子的论述,几乎只是游国恩本的再现;郭预衡本【4 】第三编 建安七子一节中,所述更为简略,仅有相关文献的句摘性介绍;袁行霈本【5 】第三编建安 文学中主要介绍了刘桢与王粲的诗歌,其他诸子只列举了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 璃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答刘桢诗三首诗歌作品。 其次,从单篇论文上看,2 0 世纪八十年代前,有关建安七子的研究成果较少。发表 的文章有翟宗沛徐干研究【6 】、谭其觉王粲年谱阴、缪钺王粲行年考【8 1 、陆 侃如建安诗谱初稿例,陆先生对孔融、王粲的生平行事乃至创作作了一定的研究。 段凌辰王粲卒年驳议【l 讲、般乃从王粲 说到骚赋和辞赋的区别【1 1 】、许世 瑛 与楚辞的关系1 1 2 1 、陆侃如建安徐干诗谱初稿等。在检索到的论文 1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 9 6 - 2 2 0 。关于建安文学的时限,各家持有不同意见。罗宗强“将上限断在建安元年( 1 9 6 ) , 下限定在魏明帝太和六年( 2 3 2 ) 。”(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1 ) 李景华定为1 7 5 2 3 2 。 包括上下五十几年。( 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3 ) 韩格平认为1 9 0 2 2 0 。( 韩格平 建安七子综论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2 5 ) 唰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 一)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2 4 4 - 2 4 7 p j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上)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7 3 2 3 3 2 6 4 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2 6 p j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2 卷)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3 5 嘲中国史学 j 1 9 4 6 ( 1 ) 1 7 】文艺会刊 j 1 9 2 1 ( 4 ) 网积善半月刊 j 1 9 4 2 ( 2 1 ) f l 语言文学专刊 j 1 9 4 0 ( 1 ) 【l o 】儒效月刊l t 1 9 4 6 ( 5 ) 【1 1 】清华学刊 j 1 9 3 2 ( 7 ) 读书青年 j 。1 9 4 5 ( 2 ) 【l 川中国史学 j 1 9 4 6 ( 1 ) 2 第一章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中,对王粲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其他邺下诸子的研究相对沉寂。总体而言,对建安七 子的研究仍未全面展开。 第二节研究成果与不足 一,七子文本的整理与笺注 2 0 世纪8 0 年代,建安七子逐渐受到学术界的专门关注,有了比较大的改观。首先 表现于七子诗文集的重新整理与笺注。宋元明清时期,七子文集散佚,因此对七子文集 的重新整理可谓意义重大,文献是基石,准确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校注是进一步深入研 究的基础。有关建安七子合集的著录情况,刘跃进先生的中古文学文献学有相关介 绍【l 】,这里主要叙及三部七子合集著作,即郁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注( 巴蜀书 社,1 9 8 8 年版) 、俞绍初辑校的建安七子集( 中华书局,1 9 8 9 年7 月版,2 0 0 5 年6 月新1 版) 、吴云主编的建安七子集校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1 月版,2 0 0 5 年1 月修订第1 版) 。 以上三本著作各有特色,郁著专攻七子诗作,对七子现存的1 0 3 2 】篇诗歌作了笺释, 为研究七子诗歌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文本和便于深入解读的基础。文后附录有建安 七子诗资料选录和建安七子年表,资料选录录入了历代文人对七子诗歌的评价, 始于曹丕,终于刘熙载。另外,郁著的特点在于对每首作品的注释更为清晰易懂,旁征 博引,注释详赡,评笺部分则详细罗列各代诗话作品中的相关看法意见,间或发明题旨, 考订作年,可见学者功力深厚。俞著对七子文集的收集更加完备,包括诗、赋、文,是 建安七子文集的重要版本,文后附录建安七子佚文存目考,建安七子杂著汇编,建 安七子著作考,建安七子年谱。其中七子年谱极有价值,比之年表( 郁贤皓年表年 代有跳跃性) 内容更为翔实,历时1 5 3 2 1 8 ,对之前出版的、较有影响的陆侃如中古 文学系年也有所补益。年谱有助于七子生卒年的考订以及更好地理解七子创作、生活 的时代背景。吴著与俞著相比,不仅覆盖面广,同样包括诗、赋、文,而且对七子每一 首作品进行详细的校注,不同之处在于删去了文后附录,每卷之前添加了前言,有了对 七子个体的研究,对他们的生平、文章特点等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解 读其作品。 二、有关七子的论文与论著 2 0 世纪八十年代后,有关七子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展。有关 王粲的研究论文最多,有8 0 多篇;其次是孔融,有2 0 多篇;关于徐斡、陈琳、刘桢的 【1 】“建安七子最早的合集当推始于曹丕所纂。明代杨德周汇刻建安七子集为至今存世较早者,但此集有曹植而无 孔融。清人杨逢辰建安七子集则补入孔融而去掉曹植。俞绍初先生建安七子集参稽群书,辨伪订误,是目前 收录最全的辑本。吴云先生主编的建安七子集校注,文以严可均辑本为底本。诗以逯钦立辑本为底本,又参照俞绍 初辑本,详加注释,便于初学者。可惜删去俞本中所附英雄记、中论、毛诗义问三种。”( 刘跃进中古文学文 献学 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1 4 1 - 1 4 2 ) 2 1 “七子现存诗歌共一百零三篇( 包括残篇) ,五言就有八十篇,占十分之八。”郁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注 m 成都:巴蜀书社,1 9 8 8 前言1 5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各有1 0 多篇;有关阮璃、应埸者均不足1 0 篇。另据笔者从中国期刊网发布的论文统计, 1 9 9 6 至2 0 0 8 年间,共计发表了五十多篇专题论文( 包括硕士论文) ,涉及到建安七子研 究的方方面面。其研究内容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七子整体研究开始出现;七子个体的 研究则在广度与深度上均大有进展。 首先,七子整体研究开始出现。比较重要的文章有徐公持的建安七子论、建安 七子诗文系年考证。建安七子论对建安七子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七子的政治态度;七子的创作倾向;个人特色与时代风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这里主 要提及两点,一、七子政治态度。论者对于七子的政治态度常常笼统地阐释为孔融政治 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王粲等人则都依附曹操。徐文对七子政治态度 重新做了解析,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对孔融,既谈他对曹操的反抗,也谈他与曹操 的合作( 六言诗三首中可以看出) ,对王粲等人既谈他们对曹操的依附,也论及他们 对曹操的反对历史,使读者对七子的政治态度有了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二、七子在文 学史上的贡献。历来对七子文学成就评价不高,将其视为三曹附庸,徐文则充分肯定了 七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认为“七子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七子” 以其创作反映了汉末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一群有才智的知识分子的时代感 受,他们的作品,是“建安文学 的重要部分,他们作品中的“慷慨基调”,是“建安 风骨 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诗、赋、散文等各种文学样式的发展中,“七子 也 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徐公持先生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清晰的七子面貌图。其次, 七子整体研究角度也有了多样化的体现。从人物关系上将七子作为整体研究的有戴蕃瑁 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关系,全文分析了“东汉末年的局势,建安七子的文学渊源 和学术素养,曹氏三父子对建安七子的待遇,邺城南皮之会盛况及其实质 ,文末提出, “近人将王粲等六人在邺下偶然的聚会,说成邺下集团,未免可笑。应该知道,曹操为 人凶险恶毒,是不允许在自己内部发生朋党的,无论政治,军事都是这样,为什么要在 儿子身边构成一个集团? ”【2 】此说颇有新意,因为邺下文人集团几乎已成为一个定论, 但笔者还是认同邺下文人集团的存在,除了前辈学者的已有陈述外,这里所说的“文人 集团 ,只是指当时围绕于“三曹的创作集体,与所谓的“朋党 毫不相干。从心理 角度解读七子,探索他们的心理世界也可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王秀春建安诸子后 期心态探析。建安七子前后诗风不同,不同的诗风也表现了作家所处环境的变化与不 同的心态,言为心声,王文将后期的这种心态归结为“前期动荡生活留下的阴影、个人 理想无法全部实现、曹氏兄弟之争及诸子个性,例同时结合他们前后期的作品进行比较。 王文指出,诸子后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由于七 子后期主要集中于邺下,除孔融外,其他六子成为了曹氏父子的文学侍从,因此有些学 者认为,七子后期作品没有价值。笔者认为七子后期作品同样重要,其作品更多抒发了 个人的真情,由于后期七子成为了曹府的幕宾侍从,经常奉命作诗文,让他们感觉与自 【1 1 徐公持建安七子论 j 文学评论,1 9 8 1 ( 4 ) 1 4 2 圆戴蕃瑁。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的关系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9 ( i ) 4 8 p 1 王秀春建安诸子后期心态探析 j 社会科学辑刊,2 0 0 3 ( 1 ) 1 8 3 4 第一章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愈去愈远,遂逐渐从内心生出不满、叛逆之感,并通过诗文写作倾泻 出内心真实的苦闷与愿望,而这些抒发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也不再是为政治而服务了, 体现了文人意识上的觉醒。同时因为有了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他们对语言文采也开始 关注起来。其他对七子作综合研究的文章还有穆克宏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刘 勰论建安七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 9 9 1 年第2 期) ,郁贤浩、张采民建安七子与建安 风骨( 南京师大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 ,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王辉斌先生对 七子生平进行考订,其文针对俞绍初建安七子年谱,认为“其中如关于孔融的生卒 年、王粲曾随军江陵、徐干等人预赤壁之役、军谯的具体参与者、孔融与 祢衡的交游、徐干著中论的时间等之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点,现将其进行 了重新考察,有利于参考。,【l j 另外,徐公持先生的魏晋文学史,胡国瑞先生的魏 晋南北文学史中都有对七子的综合论述,徐公持先生将七子分节进行逐一论述,内容 十分翔实。 其次,七子个体研究有了深化,论者全面关注七子的诗、赋、文创作情况,对其生 平进行研究考订。对王粲的研究仍占主导地位,登楼赋、七哀诗是研究的重点。 王粲登楼赋写作时间,至今尚无定论,俞绍初在弄清王粲所登之楼所在地的基础上, 进而讨论登楼时间,因为“登楼时间的确定,既关乎王粲的事迹行踪,同时也直接影响 着赋意的理解,对于研究王粲及其名作登楼赋,似不是一个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 文 末得出结论) 登楼赋当作于建安十三年九、十月之间,王粲归降曹操之后,江陵受 封之前。”【2 】木斋论王粲与五言诗的成熟一兼证七哀诗、杂诗的写作时间( 齐 鲁学刊,2 0 0 2 年第2 期) 则将其作品与五言诗的成熟联系起来,五言诗的出现和成熟是 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问题,至今未得到很好解决,将两者结合,是其创意之处。另外对 孔融、刘桢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深入。在建安七子中,孔融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人们甚至对他是否为建安七子持怀疑态度,在此论点上展开了争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有些论者认为孔融的政治态度与建安六子有较大差异,并且他没有参加建安文人集团的 活动,因此孔融不应列入建安七子之列。有些论者则认为孔融的作品也具有气盛与辞丽 的特征,因此孔融因列入七子之列。蒋方在文末提出,“为尊重历史起见,我们称七 子,必包括孔融,谈建安文学,则不提孔融。 【3 】此说初看为折中之见解,其实对于孔 融还是持有明显的排斥态度。笔者认为,不论七子亦或建安文学,孔融都应有他的一席 之地。另外,孑l 融的主要成就在其文,诗歌成就不高,历来探讨甚少,在其仅存的几首 诗作中,杂诗二首真伪莫辨,二诗归属尚存疑义,俞绍初将其归于孔融名下,而逯 钦立则认为是李陵之作。刘志伟则在这一难题上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者提供了一 些新的思路,其文考辨诸说,“结合孔融首次任职特定心态,探讨杂诗其一对举 吕望、管仲特殊用法与灵帝时代特别是光和三年政治文化的深层关系,并以边让作于光 和三年的章华台赋也对举吕望、管仲作为重要旁证,认为杂诗其一确为孔融 【1 1 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 j 太原大学学报,2 0 0 8 ,9 ( 1 ) 8 翻俞绍初登楼赋测年 j 文学遗产,2 0 0 3 ( 2 ) 11 9 一1 2 2 1 3 1 蒋方关于建安文学的概念的思考 j 许昌师专学报,1 9 8 9 ( i ) 2 9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作。e l i 对刘桢诗歌的研究,钟嵘诗品认为其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2 】,韩国 教授池世桦则撰文表示钟嵘对刘桢诗歌的评价未为允当,认为刘桢“现存诗二十首,主 要有咏事、咏怀、咏物三种表现类型。其中咏怀表现带有浓重诗趣;咏事表现简而确, 所以容易缺乏雕饰。但三种表现类型在一首诗里适当的安排,则显得彩色斑斓,颇有诗 趣。由此可见,钟嵘的评论失之偏颇。刘桢诗既有气格豪峻之阳刚美,也有以敷其华, 惊听回视之高逸诗趣。,【3 j 另外,对七子的个体研究还有将两者进行比较的,如比较了 “善于章表书檄的陈琳、阮踽,有“述作之意的应埸,比较陈琳、应埸的文风;陈 琳、阮璃的文学艺术风格,从比较中突显出各自独特的文风与建安文学的总体风格。其 他有关七子个体研究的文章比较重要的还有许结徐干中论及其文艺观索解1 4 , 李慰祖刘桢简论【5 1 袁世硕孔融【6 】,吴云孔融论门等。 除了论文,近十年来将建安七子作为专题进行研究的专著,据笔者目力所及,主要 有三部。一为台湾学者江建俊建安七子学述,其特点在于所列举的七子生平材料较 为翔实;二为韩格平建安七子综论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了时代、作品与文学成 就;下编则对七子进行分论。该书“试图从宏观上对七子文学创作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 番整理和归纳,【驯;三为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该书是王鹏廷的博士论文,全书分上、 下两编共七章,几乎涵盖了七子研究的各个方面,全书脉络清晰,内容详实。文后附录 有建安七子研究史略述,从开创期魏晋一直谈及近现代2 0 世纪末,为众人清晰地勾勒了 一幅建安七子研究史图,颇有参考价值。是书“旨在通过对建安七子创作成就和文学风 格的论述,显示他们对建安文学的贡献,并揭示他们在汉魏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 发展史上的地位。 9 1 这些论著为后人继续研究建安七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建安七子研究得到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七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历来对七子的研究成果呈现不对等的情况。2 0 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中,对七子文学成就评价不高,认为他们是三曹的附庸;五十年代 以后的文学史中,对七子的文学地位虽持肯定态度,但论述较为简单。 第二,较多重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对七子整体研究关注不够。七子作为一个 群体性的作家集团,对文学思潮的推动是以其整体性显现出来的,而并非仅仅以个体的 力量而形成新的文学面貌,所以,将七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可忽视。 第三,没有将七子置于特定的历史区间进行考察。七子是汉魏之交的文人团体,在 【1 】刘志伟孔融“杂诗其一”作于光和三年考 j 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8 年( 1 ) 1 3 【2 曹旭诗品集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1 1 0 1 3 ( 韩) 池世桦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之歧见 j 齐鲁学刊,2 0 0 1 ( 4 ) 5 h 山东师大学报 j 1 9 9 0 ( 3 ) 【习韶关师专学报 j 1 9 9 0 ( 4 ) 嗍山东古代文学家评传 m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3 r 7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9 唧韩格平建安七子综论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2 4 3 咿j 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3 6 第一章建安七子研究概况 汉魏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汉音到“魏响 的过程 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经历着文学自觉的时代,在特定的文学史环境下考察七 子,关乎他们文学地位的确定。这些不足之处正体现了本文研究的价值。 7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建安七子的生卒年、所处时代及其思想特色 第一节七子生卒年爬梳 建安七子生活于汉魏之交,从最年长的孑l 融到一时俱逝的徐陈应刘,七子生活时间 为汉桓帝永兴元年( 1 5 3 ) 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2 1 7 ) 。关于七子之生卒年,今可确 知者,仅有孔融( 1 5 3 2 0 8 ) 、徐干( 1 7 0 2 1 7 ) 、王粲( 1 7 7 - 2 1 7 ) 三人,其他四人难以 确考。对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做系统研究的有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俞绍初建安七 子集后附建安七子年谱( 以下简称“俞谱 ) 、郁贤皓、张采民建安七子诗笺 注后附建安七子年表( 以下简称“郁表 ) 。 一、孔融( 1 5 3 - 2 0 8 ) 孔融生于1 5 3 年,卒于2 0 8 年【l j 。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字文举,鲁国人。 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2 】史书上还有 关于孔融祖先孔奋的记载:“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日:君已从 君鱼( 孔奋字君鱼) 受道矣。 【3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圣人后裔,官府 子弟的孔融,自幼便受到家庭浓厚的文学熏陶,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孔融幼有异 才,如孔融让梨、独诣李膺便可见其机智聪颖,非同一般。孔融在青少年时期也体现出 了过人的胆量,为人重视义气与节操,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势力,营救党人张俭便是一 个突出的例子,此事使他年少成名,名声大显。 孔融在七子中年龄最大,因此涉身官场较早。他曾在司徒杨赐府内任职,为宫正直, 大举揭发官吏亲族中的贪官污吏,毫不留情;面对凶残的董卓,更是毫不畏惧。“融每 因对答,辄有匡正之言。以仵卓旨,转为议郎。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卓乃 讽三府同举融为北海相。 【4 】孔融站在汉室立场,不顾个人安危,坚决反对董卓,他先 被董卓贬为议郎,后被派往最为贼冲的北海任职,镇压黄巾军,董卓意图让黄巾军来对 付孔融。董卓的淫威残暴正好反映出孔融忠正不阿的高贵品格。初平六年( 1 9 0 ) ,孔 融出任北海相,走向镇压黄巾军的前线,“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 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 【5 】享有才名的孔融显然在政治军事上并不成熟,缺乏谋略,他几乎每战必败。虽然此间 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成就,但在北海任职期间,孔融致力于推显儒术,为郑玄立乡,既 为一例。袁宏后汉纪卷三十:“( 融) 称诏诱使吏民复置城邑,崇学校庠序,举贤贡 士,表显耆儒,以彭璎为方正,邴原有道,王修为孝廉。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乡,名日 郑公乡。,【6 j 可见孔融注重发展儒学,推行教化。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n 】王辉斌“建安七子生平事迹志疑”对孔融生卒年提出了疑义,但因材料所限,并未就孔融生卒年给出薪的结论。 闭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2 2 6 1 1 3 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1 0 9 8 h 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2 2 6 3 p j 范哗李贤等注。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2 2 6 3 1 6 袁宏后汉纪,四部丛刊初编史部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3 7 2 4 2 8 第二章建安七子的生卒年、所处时代及其思想特色 此时汉鼎实际上已移置曹家,曹操征融为将作大臣,不久融即被晋升为九卿之一的少府 之职。这段时期是孔融在政治上较有作为的时期。 孔融文学成就主要在文章方面。从其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融的思想 主要是儒家思想。马日碑不宜;b n _ 卒l 仪认为马日碑奉天子之命出使袁术,被术夺其节, 实属失节屈辱之臣,即便因此而死,也不当加礼。崇国防疏严厉指斥刘表“桀逆放 恣,所为不轨 ,但为维护国体仍主张对刘表采取容忍态度。孔融对汉室忠心耿耿,他 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汉室的兴旺,因此他与曹操在政治上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 了。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强,孔融“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 【1 】作为一介书生的孔融,采取了嬉笑怒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曹操的不满与反抗,更何 况他的对手是奸诈而多手腕的曹操,这便注定了他的失败。由于孔融在士人中影响颇大, 又耻于与曹操合作,并在曹操前行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曹操杀融的决心便日趋坚定 了。曹操指使郗虑、路粹枉构其罪状,将其下狱治罪。孔融最终于建安十三年( 2 0 8 ) 年飘然长逝,死前所写临终诗是对自身遭遇的总结,令后人读来潸然泪下,感慨万 分,想见孔融一生梦想与追求,不禁令人感慨他对汉王室的愚忠。 二、徐干( 1 7 0 - 2 1 7 ) 徐干生于1 7 0 年,卒于2 1 7 年。徐干,字伟长,北海剧人。关于徐干生卒年,有几个 不同的版本,试论述如下。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将徐干生卒年定为1 7 1 2 1 8 ( 不知 何据) 。俞绍初亦认为徐干生于1 7 1 年,所依据的是无名氏的中论序:“干年四十八, 建安二十三年春二月,遭厉疾,大命殒颓。由建安二十三年( 2 1 8 ) 上推四十八年,干 当生于是年。按,此序为徐于同时人作。严可均疑其是任嘏。【2 】俞绍初依据的是严可均 的全三国文。与之意见相左的是陆侃如,陆侃如认为二十三年实系二十二年之误,“二 十二年的大疫,除魏志外,后汉书卷九献帝记及曹植说疫气均言及。 故中论序说二十三年,三字恐系二字之误。,【3 】郁贤浩、张采民也将徐、陈、应、刘 卒年定于建安二十二年。陈寿三国志亦载“干、琳、埸、桢二十二年卒” 4 1 。另外, 俞绍初对陈琳、刘桢、应埸的卒年皆认定为2 1 7 年,一时俱逝的徐陈应刘,为什么偏偏 徐干会与其他三人有所不同呢? 因此,我们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徐干生卒年应 为1 7 0 - 2 1 7 。 曹丕与吴质书评徐干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 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 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习徐干重视德行修养,恪守儒家圣贤 之道,轻官忽禄,生活质朴,以读书自娱,他的文学成就与年少时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 的。“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 【1 】范晔李贤等注后汉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2 2 7 2 【2 1 俞绍初建安七子集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3 6 0 【3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4 1 0 【4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6 0 【5 1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1 0 9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故未能至弱冠,学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矣。 【l 】公 元2 0 7 年,徐干入魏。曹操辟其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 又转) 五官将文学。”【2 j 建安 二十二年死于瘟疫。 三、王粲( 1 7 7 - 2 1 7 ) 王粲生于1 7 7 年,卒于2 1 7 年。王粲出身高贵,家世显赫。“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 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 3 1 3 三粲自幼天资聪 颖,博闻多识,曾受到文学泰斗蔡邕的赏识,“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 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屐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 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朋 4 】拥有如此良好文学素养 与家世环境的王粲,本该前程似锦,可他却一生历经坎坷。刘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 诗集八首之小序描写王粲云“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5 】汉末动 荡的政局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 就。乃之荆江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悦,不甚重也。 【6 】从此,王粲在荆州一呆便 是十六年,郁郁不得志。尽管刘表对他并不重视,许多文士先后离开荆州,王粲却不为 所动,一心想在荆州创出一番事业,从王粲“躁竞 的性格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热情。 然而受客观条件限制,收效甚微,此间文学作品多描写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个人 忧患,还写作了一些四言赠诗。王粲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赋方面。公元2 0 8 年,王粲 入魏【_ 7 1 ,因为劝说刘琮归降曹操立下功劳,被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王粲深受曹操 信任与重用,曾参与魏国礼仪制度的兴造。 “建安二十二年春,道病卒,年四十一。,【驯王粲死后,曹丕为他举办了隆重的丧事,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9 】在一声声凄婉的驴鸣声中,送走了一代才子王粲。 四、陈琳( 1 5 7 前后- 2 1 7 )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 7 ) ,生年不详。郁贤皓、张采 民将陈琳生年推为1 5 5 年。其根据是“三国志卷五二吴志张昭传载t( 昭) 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 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据此可 知,琳之年纪与张昭大抵相近。张昭卒于嘉禾五年( 2 3 6 ) ,年八十一。上推八十一年, 为永寿元年( 1 5 5 ) ,即昭生年。故琳生年暂系于是年。”【l0 】此推论并未对陈琳生年进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5 6 2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5 8 3 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5 7 州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5 7 p l ( 南朝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m 中华书局,1 9 8 3 1 1 8 2 州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 卷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3 5 7 j 徐干、王粲、陈琳、阮孺、刘桢入魏时间皆出于曹植年表,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