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论文)伊壁鸠鲁的公民教育.pdf_第1页
(哲学专业论文)伊壁鸠鲁的公民教育.pdf_第2页
(哲学专业论文)伊壁鸠鲁的公民教育.pdf_第3页
(哲学专业论文)伊壁鸠鲁的公民教育.pdf_第4页
(哲学专业论文)伊壁鸠鲁的公民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伊壁鸠鲁学派是希腊化时期的重要哲学学派。其学派的哲学理念在古典时代反转了 传统哲学的范式,其哲学一方面“否定”着传统哲学,一方面也孕育了现代哲学的萌芽。 过去对于伊壁鸠鲁的哲学分析往往倾向于以治疗哲学为路径,而我在本文中,则从教育 这个视角对伊壁鸠鲁的哲学进行了分析,这种切入视角是和伊壁鸠鲁自己的问题意识紧 密相关的。本文关注三个论题:1 、伊壁鸠鲁作为教育家的特点、其言说方式的特点;2 、 伊壁鸠鲁的教育理论,分析其理论包含的三个层次自足性、自主性和公共性;3 、 伊壁鸠鲁教育的危机,即伊壁鸠鲁哲学可能导致的对古典时代价值的冲击。伊壁鸠鲁的 教育本质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教育我们如何自主的生活,如何担负责任,如何维护共同 体之善。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深入理解能够使得我们认清楚现代性的问题。 关键词:自足性、自主性、公共性、自由教育 i 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n - a c t a b s t r a c t e p i c u r e a n i 锄p h i l o s o p h y i so n eo fm o s ti l l l p o r t a n ts c h o o l so f p 1 1 i l o s o p h yi nh e l l e n i s t i c a g e t 1 1 i ss c h 0 0 lc h a n g e dt 1 1 ep 躐l d i g mo f 砌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d e v e l o p m e i l ti 1 1c l a l s s i c a l t i m e o nm eo n eh a n d ,e p i c u r e a i l i s mn e g a t e s l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仃i l d i t i o n a lm a i n s 仃e 锄;o n t 1 1 eo t l l e rh a n d ,i tb r e e d st 1 1 e 嘶g i no fm o d e n lp h i l o s o p h y p a s t 觚a l y s i st oe p i c u r e a n i s mi s i i l c l i n e dt oe n t e rt h ep a t l lo f 仃e 她e n tp h i l o s o p h y ,b u ti nm i se s s a mit e n dt oa z l a l y z ew i t hm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e d u c a t i o na st h i sr o u t eo fr e s e a r c hi sp 删l e l e dt 0 也ee p i c u r e a n i s m sp r o b l e m a w a r e n e s s t h ee s s a yf o c u s e so nm r e et h e s e s : 1 i d e n t i t ) ,o fe p i c u 】m sa i l dt t l ew a yo f e p i c l l m s e x p r e s s i o n ;2 e p i c u r e a n j s mt h e o 巧o fe d u c a t i o nw r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p h 2 l s e s : a s e i t y ,a u t o n o m ya 1 1 dp u b l i c i t y ;3 e p i c l l r e a n i s me d u c a t i o n si m p a c tt o w a r dc l a s s i c a lv a l u e a u l dc l a s s i c a ll i f es t y l e a c t u a l l y ,e p i c u r e a i lc d u c a t i o ni s1 i b e r a le d u c a t i o ne s s e n t i a l l y ,h i c h t e a c hu s ”h o wt 0l i v ea u t o n o m o u s l y ,h o wt ot a l (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劬h o tt ok e 印g o o do f c o m m u i l i t y t h ed e 印u i l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e 枷c u r e a u lp h i l o s o p h yi sh e l p 向lt 0f - a c et h ep r o b l e m o fm o d e m i t yf o ru s k e yw o r d s :a s e i t y ,a u t 衄锄y ,p u b l i c i 吼1 i b 刊e d u c a t i o n i i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 致谢 感谢我的妈妈支持资助我完成两年学业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 1 引言 伊壁鸠鲁学派是希腊化时代三大主要哲学流派之一。根据字典中对于“e p i c u r e a n ” 这个词的一般释义“好美食的,爱奢侈享受的;享乐主义的”我们便能意识到这 个学派在大众观念中受到过长期的普遍误解,并且没有获得矫正。当然,无论如何,当我 们把其放回到哲学史的语境中去,不可否认的是其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其开 创了古典政治哲学的新范式;另一方面,他为现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源泉,和现代性有着较 强的亲缘性。1 如果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回到人间社会共同体,那么伊壁鸠鲁则把人间的哲 学指向了人自身个体。政治哲学同时关注个体和共同体,但是不同的哲学家遵循着不同 的逻辑范式。柏拉图开创的主流范式是共同体个体( 大写的人小写的人) 。而伊 壁鸠鲁的范式则是个体共同体。伊壁鸠鲁的这种哥白尼式的逻辑反转奠定了古典政治 哲学的范式转化的基础,其政治哲学范畴中的第一本体是个人本体,第二本体是共同体本 体。同时,现代政治哲学的起点又是个人权利,所以伊壁鸠鲁的以个人为本体的政治哲学 则是现代性的“萌芽”。 伊壁鸠鲁这样的逻辑过程注定了他思考政治哲学之时要提出的首要问题不是“要建立 一个怎么样的城邦”或“如何使用一门治理的技艺”,而是“我们该如何生活”或“我们 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即教育的问题。伊壁鸠鲁请我们观察自身,观察我们的朋友, 观察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2 尼采、纳斯鲍姆都从哲学治疗的角度解读了伊壁鸠鲁,但是, 仅仅从治疗的角度考察伊壁鸠鲁的哲学是不足的,治疗仅仅是去伤去病,而伤愈之后又是 什么呢? 本文以教育为切入路径来探讨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伦理学,依次回答以下问题: 1 、伊壁鸠鲁是一个怎么样的哲学家,他的言说方式,以及他教育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2 、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以及为何要成为这样的人;3 、这样的教育带来的古典危机。虽然现有 的关于伊壁鸠鲁学派的一手资料有限,并且其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有些零碎,但是我们依然 可以通过对其整理从而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和逻辑过程。 1 包利民著,古典政治哲学史论,人民出版社,2 0 l o 年,p 2 3 5 2 纳斯鲍姆著,伊壁鸠鲁德诊疗:论证与虚妄的欲望,选自菜园哲人伊壁鸠鲁,罗晓颖选编,华夏出版社,2 0 1 0 年,p “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公共教育家的伊壁鸠鲁 2 作为公共教育家的伊壁鸠鲁 古典哲学家绝非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学者,他们是最早的跨领域专家,也是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亚里士多德,当然,伊壁鸠鲁也延续着这个传统。古典哲学家往 往肩负多重身份,教育家、政治家、理学家等等,他们的身份与自身定位决定了他们的言 说方式和言说对象。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下伊壁鸠鲁的个人定位,这样我们能更好的理 解其哲学的展开路径与意义。 根据伊壁鸠鲁自己学说所主张的内容一一脱离公共生活与日常繁琐之事,伊壁鸠鲁通 常会被认为是一个在书斋内闭市而不外出做学问的人。他的教授对象有限,活动范围也仅 在自己那远离尘世的花园之中,俨然是一个私人性教育家。不过,我认为对于伊壁鸠鲁的 身份的还原并不能简单从这些表面现象得出。 根据拉尔修第欧根尼的记载,伊壁鸠鲁是个多产作家,卷帙达到三百多部,而他学 派中的其他人物也非常多产,比如僭主阿波罗多洛,其作品有4 0 0 多。3 仅从量上看,我 们便可以得出一个简单印象,伊壁鸠鲁及其门徒都是一帮孜孜以求的学者。这些学者前赴 后继的精神保证了其学派能够延续四个世纪。我认为其中原因有二,一来他们遵守着伊壁 鸠鲁学派的“学派章程”背诵的学习方法与纪念仪式4 ,这显然加强了花园中人对于 学派的认同性,二来是他们在花园修行中自我塑造的“贤人气质”,他们认可田园生活, 凭借对哲学的学习获得幸福5 。伊壁鸠鲁在其遗嘱中表明其大部分有形资产都致力于今后 的哲学研究6 ,这为后人立下了“奋斗的方向”。按现代的话来说,伊壁鸠鲁学派是有使命 感的,那么这种使命感为何呢? 即建立公民教育,设定正义契约,维护共同体之善。 伊壁鸠鲁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喜欢聪慧之人,其对话对象也大多 是一些智力过人或者经验丰富之人,其教诲并不直接指向公众,而伊壁鸠鲁却有向普罗大 众言说的清晰意图。他在致希罗多德的信的第一段就写到7 : 希罗多德,对于那些没有能力仔细研读我写的关于自然的所有文字、或者根本无法通读我撰 3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名哲言行录( 下) ,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p 6 4 l 4 古希腊 伊壁鸠鲁 古罗马 卢克莱修著,包利民刘玉鹏王玮玮译,伊壁鸠鲁的遗嘱,摘自自然与快乐,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7 年,p 3 4 贤人论,摘自自然与快乐,p 5 1 6 伊壁鸠鲁的遗嘱,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4 7 致希罗多德信( 论自然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公共教育家的伊壁鸠鲁 写的那些篇幅的著述的人,我已经为他们准备了整个体系的一个概要,以便帮助它们充分地掌握 最重要的原理,使得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对于自然的学习,运用那些关键要点帮助自己 虽然关于伊壁鸠鲁保存的资料非常有限,但是通过第欧根尼对他部分书目的记载,我们可 以推测出关于伊壁鸠鲁的学理型一手文献主要可以划分成三种类型:大部头的体系性学术 著作、普及版的书信体、格言体式的基本要道。书信体简略易记,方便学习,而基本要道 的格言短小精致,便于传播。伊壁鸠鲁试图借助他的书信扩及并影响更大的世界。8 由考 古学家在土耳其西南部的奥依诺安达发现的第欧根尼镌刻的铭文可以想象伊壁鸠鲁的格 言的“转载率”非常高,放到今天来看,其风格是典型的“博客作家”。所以,伊壁鸠鲁 是一个直接面向公共领域的哲学家,无论是从意图、过程或是结果而言都符合这一形象。 他不仅仅是说( s a y i n g ) ,更重要的是主张( a s s e r ti n g ) 。9 不过,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一方面,伊壁鸠鲁设立纪念仪式并且认为贤者是“比一 般人更喜欢参加庆典的人”1 0 ,这样肯定了公共生活。而另一方面又主张“我们应当从日 常责任和政治事务的牢房中逃离出去”1 1 ,这又否定了公共生活。我认为,正是因为伊壁 鸠鲁对于共同体有更清晰的界定才会产生这种既肯定又否定公共生活的悖论。伊壁鸠鲁区 分了两组范畴,第一组是政治与社会,第二组为生活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关于此的详细论 述我将在后文中再行展开。 伊壁鸠鲁的写作一方面在阐述自己的哲学理念,一方面又毫不客气地批判着他人的哲 学理念,这从他及其门徒的作品名目1 2 就可以看出。就写作风格而言,伊壁鸠鲁学派的哲 学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恬淡散然的退隐气质,一种是火气与斗争精神。1 3 从批判对象 上而言,根据书目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被囊括进去了。从观点而言,伊壁鸠 鲁强烈批判由欲望系统构建的生活模式和流俗的宗教观尤其是生死观与道德观。宗教 生活是古希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介入日常生活的程度很深,从希腊艺术 建筑、雕塑、戏剧等到仪式庆典都有呈现。大众们共享着同一套宗教文化,所以伊壁 8 克莱著,伊壁鸠鲁同中的个人与共同体,选自菜园哲人伊壁鸠鲁,p 1 5 7 9 亚里+ 多德在说s 刚n g 和主张a s s e n i n g 之间做出了区分,当你说某事时就意味着你也可以说些别的什么,而你主张的 是一些紧迫的事情,凶为它们可能会引起争议或者遭到忽视。韫斯洛普、m n 廿l r o p ,亚里士多德,1 8 ,转引自曼 斯菲尔德著,男性气概,译林出版社,2 0 0 9 年,p 2 7 8 , 1 0 贤人论,摘自自然与快乐,p 5 1 梵蒂冈馆藏格言集,n o 5 8 ,摘自自然与快乐,p 4 9 1 2 伊壁鸠鲁:反自然哲学家,反麦加拉学派,反德谟克利特,反塞奥夫拉斯托特。梅特洛多卢斯( 伊壁鸠鲁 信任德亲密同事) :反自然哲学家,反智术师,反德谟克里特。海尔马格( 首位接任伊壁鸠鲁学派的领导者) :反 柏拉图、反旺里士多德、反恩培多克勒的书信。转自希腊哲学史4 ( 上) ,汪子嵩陈村富包利民章雪富 著,人民出版社,2 0 1 0 年,p 1 1 9 1 3 同上,p 1 2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公共教育家的伊壁鸠鲁 鸠鲁批判宗教,实际上也是对大众流俗生活( s t e r e o t y p i c a ll i f e ) 的一种批判。所以,伊 壁鸠鲁及其学派是有强烈批判性的,他们是传统的“反叛者”。 希腊化时代的哲学界是多元的,各流派之间互相利用、互相攻击、争夺生源与市场, 这在一个哲学繁荣的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生态情景。不过,伊壁鸠鲁哲学与所有人为敌, 又为所有人之敌的情况则使其显得另类。其名气很大,但是大多作为其它哲学流派的敌人 的“恶名”,希腊化一罗马时期的斯多亚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共和主义派纷纷批评 伊壁鸠鲁。1 4 例如,西塞罗批判他的宗教观,普罗塔克批判他的伦理观。有时候,成为众 矢之的的人不仅不会被消灭,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了名声,扩大了影响,伊壁鸠鲁学派 的延续在某种程度上显然“得益”于这点。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不同,斯多亚学派 有着明显“主流气质”1 5 ,他们直接向领导、帝王言说1 6 ,其中晚期的斯多亚学派的领军人 物塞涅卡则是帝王师,奥勒留本人便是皇帝。从政治治理的实用性而言,斯多亚学派的哲 学远胜伊壁鸠鲁学派,吸引着官方。而在这样的格局中,若伊壁鸠鲁的哲学能够如此长久 的存活,其原因必然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公众基础,受到公民的普遍喜爱。所以,伊壁鸠鲁 哲学一方面批评着公众的流俗趣味,一方面又不为实用性而进行哲学研究的气质凸现出其 强大的独立性。 总的来说,具有公共性、批判性与独立性的伊壁鸠鲁显然是一位公共型的教育家,而 非通常所认为的私人型教育家。这一身份定位决定了伊壁鸠鲁学派“建立公民教育,设定 正义契约,维护共同体之善”17 的使命感。伊壁鸠鲁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公众的教育,教育 人们“避开政治,学习哲学,过自主的生活”,整个教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足性、 自主性、公共型。虽然三个层次是成等级的,但是也互为作用。存留的关于伊壁鸠鲁的文 献没有这么体系的厘清这三个层次,但是人的成长以及认知过程是一定的,即从简单到复 杂,从低级到高级,而且伊壁鸠鲁教育的各个观念最终的指向,即“要培养怎么样的公民” 或“要如何生活”是一定的,所以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对其教育理念的划分便是合理的。 1 4 同上,p j l l 1 1 2 1 5 包利民著,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p 3 2 5 1 6 斯多亚学派的视野定位就在于领导视野,例如芝诺写过理想国、论法律、论希腊教育、论整个世界 更多书目参看名哲言行录( 下) 第七卷 1 7 这三个短语并不成递进结构,为并列结构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3 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古希腊哲人的宇宙观是具备统一性的,这种统一性的认同建立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认识之上,在古希腊哲学家眼里伦理学范式是可以还原成物理学或数学范式的。伊壁鸠 鲁派则认为社会中的人又可以被当作物理世幂的原子,两者存在可通约性 ( c o 姗e n s u r a b i1 it y ) 。因此,对于教育的主张建立在对于人的认识之上,而对于人的认识 又是建立在对于自然单位的认识之上。所以,我在论证伊壁鸠鲁的教育理念时,会以他的 自然哲学和认知学作为切入点。 3 1 自足性 自足性( a s e i t y ) ,意指一种本体意义上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种存在以自身为展开又指 向自身,它不以任何外界的力量或实体为自身指定任何超越于自身的意义。该词原是基督 教的专门用词,仅仅只有上帝才具备这种存在的特质,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伊壁鸠鲁教育 的第一层次的目标便是教导人成为具备自足性的个体。他认为“独立于身外之物的自足是 重大的好”。1 8 自足性来源于我们对于自身、外部以及自身与外部关系的清晰认知(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 在致梅瑙凯信1 9 的开头,伊壁鸠鲁就写到: 不要因为年轻就耽搁了学习哲学,也不要因为年纪大而感到学习哲学太累了。因为一个人在 灵魂的健康上既不会时机尚未成熟,也不会时机已过。说还没有到学习哲学的时候或是说时机已 经错过的人,就等于在说在获得幸福上时机未到或已经错过了一样。所以,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 人,都应当学习哲学。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美好的经历而立即变得年轻;对于青年人,则可以 由于不再对未来惧恐而变得成熟。我们要关注的是在一切实践中追求幸福。如果我们获得了它, 我们就有了一切;如果尚未获得,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去获得它。 年老的人最关注的问题是死亡的问题,学习哲学可以使得他们年轻意味着哲学使得他们理 解什么是真正的死亡,从而免除对死亡的恐惧,而年轻人最关注的问题是生活的问题,学 8 致梅瑙凯信( 伦理学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3 1 9 同上,p 3 0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习哲学使得他们成熟意味着哲学使得他们理解社会与自身,从而免于对于无知的担忧。很 显然,在伊壁鸠鲁看来,学习( 认识) 是与善( 幸福) 相关的。那么,伊壁鸠鲁是如何论 证的呢? 3 1 1 认识( 学习哲学研究) 可以获得善( 幸福) 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伊壁鸠鲁意义上的“认识”。认识论要回答的首要两个问题是“我们 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和“我们如何确认我们所知的是为真”。我们选择某一种方法论意味 着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法将会使得我们直达某事物的本质。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是 解决不了的,因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我们能够知道的仅仅是事物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式, 即表象。不过,伊壁鸠鲁可能会驳斥道:没有物自体,只有表象,一切皆是表象,表象最 确定。 伊壁鸠鲁认识论是感觉经验论,即以感觉获得的印象为认识2 0 的逻辑起点: 必须完全遵循感觉,也就是直接印象,无论它是理智的还是其他某种感官的;同样,要遵循 直接的 苦乐】感受,以便在遇到有待证明的和不明白的事情时,可以有解决它们的方法。2 1 感觉是认识的渠道,也是认识的标准。夏泊尔将其表述为:就清晰可见的事物来说,我们 应当接受感性论据的检验;就无法被清除观察到的事物来说,我们应当接受那些没有被感 性证据所驳斥的观点,拒绝受到其驳斥的观点。2 2 前一种是肯定性原则,后一种是否定性 原则。但是,我们这里要追问的是,感觉能否作为认识的标准呢,假如每个人的感觉经验 都不同,那么到底以谁的感觉经验为标准呢? 在语言的产生的问题上, 事物的名称并非起源于习俗的约定,而是各个部族在各自的独特感受和感觉印象的推动下, 发出特别的声音。因此,人们的发声由于不同感受和印象而不同,并因各个部族居住的不同地方 而不同。后来,每个部族都采纳了自己独特的共同语言,以便使相互间的交谈明白通畅并更为简 洁。 2 0 我把认识当作一个逻辑过程,包含三个部分,逻辑起点条件、逻辑过程原则、逻辑终点结论。 2 1 致希罗多德信( 论自然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4 2 2 r w 夏泊尔:斯多哑派、伊壁鸠鲁和怀疑论,p 1 5 ,转自希腊哲学史4 ( 上) ,p 1 6 4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事实上,伊壁鸠鲁是承认感觉差异的存在的。但是,他认为差异并不存在于某一个共同体 ( 部落) 之内,而只存在于不同的共同体之间。伊壁鸠鲁划出的语言生成的范式是,外部 环境感觉系统符号系统交流系统。居住在有相同外部环境的人们最终会演化 出一套交流系统。伊壁鸠鲁之所以如此相信感觉,是因为他认为感觉本身存在着“共通性、 可传递性、认同性”。形而上的思考能力并非人人都有,而形而下的感知能力却人人都有, 始于感觉的认识是具备确定性的。认识的确定性是理智的自足性前提。 在伊壁鸠鲁看来,关于物自体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对于某样事物的认识目的并不在 于“直达本质”,而仅仅是获得逻辑有效( v a li d ) 的解释。在致皮索克勒信中,伊壁鸠 鲁谈到天文学: 月亮的盈亏可以是由于月体的自转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运的特定形状造成的,同样也可以 是由于由什么东西挡住了它,还可以使其他按照我们经验中相似事情的方式造成的。关键是不要 太偏爱与一种方式并毫无道理的拒斥其他方式,因为这是不明白人的认识有其限度,企图认识人 所无法认识到的东西。再者,月亮可以自身发光,也可以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芒,因为我们的经验 里,许多事物是自己发光的,也有许多事物是从别的东西那里得到光芒。天体现象也一样可以如 此解释,如果一个人牢记多元解释的方法论以及多个相互一致的假设和原因,而不是仅仅注视那 些不相一致的解释,错误地夸大它,以至于不时地跌入“一因论”的泥坑。2 3 除了天体运动,对于气候现象的认识也遵循类似的原则。科学的精神是寻求统一性的解释, 而伊壁鸠鲁又排斥这种统一性,这是因为伊壁鸠鲁的科学目的论所导致: 如果不清楚地认识整个自然,一个人就不能在最关键的事情上消除恐惧,就会生活在神话造 成的惧怕中。所以,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话,就不能获得纯净的快乐。2 4 很显然,伊壁鸠鲁认为科学求知是有伦理意义的,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恐惧。换句话说,只 要人们的恐惧能被消除,对于自然的任何解释只要逻辑上有效,结论均成立。伊壁鸠鲁并 不寻求科学的价值中立,因为人类的根本问题是求善而非求真,寻求价值中立没有意义。 2 3 致皮索克勒信( 天文学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2 3 2 4 伊壁鸠鲁基本要道,n o 1 2 ,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9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晚期希腊哲学以实践为终极目的,从而自然哲学必须为伦理学服务。” 对于自然的解释,伊壁鸠鲁排除了“一因论”,反过来则肯定了“多因论”,即一种现 象可以用多种理由去解释。卢克莱修指出: 至于这些原因中到底哪一个在我们的世界中发挥了作用,对此我们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过, 在整个宇宙中的众多以不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世界里能发生什么,事实上发生了什么。只能用我 所教授的这种方式去把握:当解释星星在整个天穹中的运动时,提出几种可能的原因,其中必然 有一种正好能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中的星星的真实动因;但是确切地指出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就不 是我这样按部就班进行思索的人所应当做的了。 那么我们可以对这个命题进行追问:一个现象如果可以用任何理由解释是否意味着凭借任 何一种理由去解释这个现象都是不充分的? 如果具有充分性的解释存在,那么这种解释即 是大一统( u n i f i e d ) 的解释,在伊壁鸠鲁看来,在经验层面是无法获得大一统的解释的。 为了获得纯粹的大一统解释,那么我们就有诉诸于神学的动机。而这恰恰是伊壁鸠鲁所要 回避的,因为这会导致理智自足性的丧失,最终会导致决定论。所以,伊壁鸠鲁意义的认 识只寻求必要性的解释而不寻求充分性的解释。必要性的解释可以在感觉经验层次上完 成,而充分性的解释就在超感觉范畴了。 至此,我们可以对伊壁鸠鲁的认识论进行一个总结:感觉经验是具备确定性的,理智 的自足性在感觉经验层次的认知上实现。 接着,我们来了解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伦理学中有两大基本范式,道义论( 道德优先) 和目的论( 善优先) ,伊壁鸠鲁坚持“善”优先,所以他的哲学是快乐主义的道义论。2 6 我 们来看一下伊壁鸠鲁是如何引导我们去获得这个“善”的。伊壁鸠鲁的善即是快乐: 当我们说快乐是目的的时候,我们说的不是那些花费无度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的快乐。那 些对我们的看法无知、反对或恶意歪曲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讲的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 烦恼。快乐并不是无止境的宴饮狂欢,也不是享用美色,也不是大鱼大肉什么的或美味佳肴带来 的享乐生活,而是运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发现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把导致灵魂最大恐惧的理 2 5 古典政治哲学史论,p 2 3 0 2 6 希腊哲学史4 ( 上) ,p 3 0 l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念驱赶出去。 快乐是有理性的界限的: 肉身以为快乐的界限是无限,并且认为快乐需要无限的时间。可是心灵用理性的思考来确定 肉身的目的和界限,去掉人对于未来的恐惧,使人获得圆满的生活,因此再也不需要无穷的时间。 不过,这样的入也不回避快乐。即使在外部环境把他带到死亡面前时,他也不缺乏对最好的生活 的享受。2 。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没有脱离希腊伦理的传统价值万事不 要过分( n o t h i n gi ne x c e s s ) ,即生活是要节制的: 知道好的生活的限度的人,也知道由于匮乏而来的身体痛苦是容易消除的,完满的生活是容 易达到的,所以他不需要那些必须通过苦苦争斗才能获得的东西。2 9 在我看来,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遵循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通过表格的整理,我们 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3 0 伊壁鸠鲁 不及 怯懦 冷漠 吝啬 匮乏 痛苦 烦恼 恐惧 适度 勇敢 节制 慷慨 完满 快乐 平静而安宁 过度 鲁莽 放纵 挥霍 虚幻的欲望 宴饮狂欢 享乐 理智无限制无节制 2 7 致梅瑙凯信( 伦理学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3 2 8 伊壁鸠鲁基本要道,n o 2 0 ,摘自自然与快乐,p 4 0 2 9 同上,n o 2 l 3 0 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格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p 5 3 ,1 1 0 8 b 1 0 1 1 0 9 a 2 0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焚性 伊壁鸠鲁要求我们的生活自足,但是不要超过限度。幸福= 满足+ 节制= 中道,自足= 中道, 所以幸福= 自足。伊壁鸠鲁的快乐即是幸福的主张是建立在清晰的认识生活与身体的界限 的前提之下的。我们要凭借理智去认识这种界限: 所有这一切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好”是明智。所以明智甚至比哲学还更为可贵一切其他 的德性都是从理智中派生出来的,它教导人们:如果不是过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就无 法过上愉快的生活生活,也不可能过上一个明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德性与快乐的生活一道生 长,两者不可分离。 明智即意味着知道生活与身体的界限,因为德性是从理智派生出来的,所以伊壁鸠鲁主张 的幸福生活是指一种德性的自足生活。 认识( 学习自然) 是为了获得理智自足( 认识感觉经验理智自足) ,寻求快 乐是为了获得实践的自足( 幸福寻求快乐生活自足) 。理智的自足能够认识“界 限 ,这个界限成为了生活的标准,从而指导人如何去生活。认识与幸福在自足性上获得 了统一。人是寻求幸福又是惧怕未知的动物,所以伊壁鸠鲁的第一层教育便是教育我们要 成为有自足性的人获得快乐且免于恐惧。q 陕乐会一直伴随着知识的增长过程;因为 快乐并不是在学习之后才来到,相反,学习和快乐一道前进。”3 1 3 1 2 外在限制与内在限制 我们已经指出,自足性的生活就是有节制的无烦恼生活。其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 是身体欲望的基本满足,即,当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之时,便不应该追求更多;另一方 面是免予恐惧的平静生活。这里我们发现,“克制欲望”和“去除恐惧”不就是道德宗教 的要求吗? 从目的论的角度而言,伊壁鸠鲁和道德宗教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伊壁鸠鲁 是强烈的反对道德宗教的,3 2 两者的异同在哪里? 首先,对于感觉的认识不同。感觉是自身与外部的直接联系,也是认识的第一层次。 伊壁鸠鲁相信感觉的判断能力,他对于人的这一本能是持乐观肯定的态度的,而宗教的起 源在于一个相反的假设:人是有缺陷、不完满的、不可信的,人类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感 觉犯错了。 3 1 梵蒂冈馆藏格言集,n o 2 7 ,选自自然与快乐,p 4 6 3 2 古典政治哲学史论,p 2 2 7 1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不同的逻辑起点要到达相同的逻辑终点,那么他们的逻辑过程必然不同。所以,第二 个不同则是两者的策略不同。同样强调节制,伊壁鸠鲁会说:感觉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 何时可以获得满足,只要我们达到了满足点,那么感觉就会立即告诉我们,没有必要继续 追求了,我们不仅不要弱化感觉的这一最重要的能力,相反,为了更好的把握这个点,我 们更应该多加相信感觉。而道德宗教则会说,为了防止人的生活没有节制,我们必须要教 他们服从,人们必须克制激情与欲望,激情和欲望是永远不会获得满足的,既然如此,那 么就该干脆把激发激情和欲望的感觉给去掉。伊壁鸠鲁的策略是提升感觉的地位,而道德 宗教的策略则是去感觉化。 第三,两者的手段不同。伊壁鸠鲁是教育,而道德宗教是规训( d is c i p li n e ) 。教育以 鼓励为主,而规训以惩戒为主。教育制造快乐,而惩戒制造恐惧。人的本性是趋善避恶的, 伊壁鸠鲁和宗教都把握了人性的一部分。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伊壁鸠鲁和道德宗教都强调人要过有限制的生活, 不过伊壁鸠鲁的限制是内在限制,而宗教的限制是外在限制。尽管之前我们已经承认,伊 壁鸠鲁的伦理学依然有浓重的希腊色彩n o t h i n gi ne x c e s s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对 于“节制”的定义已经从外部移向了内部,其道德律是从他律转向了自律,这无疑提高了 人的主体性。所以,伊壁鸠鲁的自足的两个方面基本欲望的满足和免于恐惧的无烦恼 的实现会提高自我意识。伊壁鸠鲁教育人要实现自足性,即要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有自 我意识的主体。这种启蒙把人引向了生活的“自主选择”,下一节,我将论述伊壁鸠鲁教 育的第二层次自主性。 3 2 自主性 a u t o n o m y ,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基本意思,自律s e l f r e g u l a ti o n 和自决 s e l f d e t e r m i n i n g 。自律是指个体为自身立法并且以此为行动依据,自决即不受外部控制 的自由选择。实际上,这两个词代表着一种意思的两面,前者是从道德理论上而言,后者 是从实践论上而言,前者的终点即是后者的起点。上一节,我已经指出,伊壁鸠鲁的道德 律从他律转向了自律,这是主观价值论的起源萌芽,也引出了a u t o n o m y 的第二层意义 自决,本文中的a u t o n o m y 便是主要在这个意义上展开论述的。 自主性的起源在于个体性地位的上升。在古希腊的主流伦理学看来,共同体是有一个 公共善去追求的,而个体的意义便是要去实现这种善,用一句极端的话说,个体一旦出生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在共同体中,他的命运便是被决定、被捆绑于共同体的。而伊壁鸠鲁则坚决反对这种决定 论和宿命论,他从自然哲学的“偏斜论”开始策划他的“偶然性”与“自由意识”。 3 2 1 偶然性和去决定论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一度遭受着根深蒂固的旧成见,即把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 鸠鲁德物理学等同起来,因而很多人总认为伊壁鸠鲁所作的改变都只是一些任意的想法。 3 3 马克思对于西塞罗、普罗塔克、恩披里柯、莱布尼茨等一些哲学家关于伊壁鸠鲁的“偏 见”进行了总结,在比较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的哲学差异之后,其得出和前人不同的 结论:“德谟克里特注重必然性,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3 4 跟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要回 答两个问题:1 、什么是偶然性;2 、为什么要引入偶然性。伊壁鸠鲁的说服方式是从自然 哲学到伦理学的,但是他自己的思考路径则是伦理学到自然哲学的,即观念先于经验。所 以,我们先回答后一个问题。 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都是原子论,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原子运动的理论 上。伊壁鸠鲁的原子运动有三个基本方式:垂直下落运动、偏离垂直运动( 偏斜运动) 、 原子的颤动;其中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运动相区别的是“偏离垂直运动”。3 5 偏斜运动是物 理意义上的原子运动的偶然性表征,又因为我们之前论述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为其伦 理学提供理论依据的,所以其偏斜运动也是个体得以自由行动的物理学依据。 “偏斜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犹如偶然性和必然性、自主性( 去决定性) 与决 定性的关系。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和现代的科学家在自然形成原则的问题上保持一致,即 认为自然是演化的“,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古典演化论是本原论( 始基 论) ,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必然性的演化论,一派是偶然性的演化论。伊壁鸠鲁派所批 判的赫拉克里特、恩培多柯勒、阿那克萨戈拉属于前一派”,而伊壁鸠鲁派则是后一派。 在伊壁鸠鲁看来,偶然性是演化的前提: 当原初物体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在虚空之中直线下落时,它们会在无法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稍 稍偏离其常规,那一点偏离刚好够得上被称为运动的改变。如果它们不会偏斜,那么一切都会向 3 3 马克思著,贺麟译,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 9 6 1 年,p 4 ”同上,p 4 - 3 2 驺同上,p 1 6 3 6 这里用演化仃彻s n l u t a t i 加而不用进化e v o l u t i o n ,进化带有判断与评价色彩,其现代意义带有发展( d c v e l 唧t ) 的 色彩,e v o l u t i 彻是t 啪s m u 协t i o n 的一种。 3 7 现有的伊壁鸠鲁的文本中并没有包含这些批判,不过可以从卢克莱修的文本中得知。具体参看卢克莱修,万物本性 论,第一卷,选自自然与快乐,p 7 8 8 6 1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雨点一样穿过渊深的虚空垂直向下跌落,始基的一切相遇都不会发生,也不会引起任何撞击。这 样,大自然将永远无法产生任何东西。 显然,在伊壁鸠鲁看来,大自然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决定于原子的偶然性运动,自然 的规律( n a t u r a ll a w ) 就是他的无规律( d is o r d e r ) 。伊壁鸠鲁的这一演化理论主要“不是 为了揭示事物是如何形成的,而是为了反对自然哲学的决定论”拍。 t 奥凯夫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决定论因果决定论、逻辑决定论、认识决定论 ( e p is t e m i cd e t e r m i n is m ) ,并且指出决定论会导致三重结果:1 、我只能做我所做的;2 、 决定了终极起源或终极支配;3 、否定了未来的开放性和可能性。3 9 这三重结果最后在两个 方面影响到我们,第一,它破坏了道德责任的可能性,第二,破坏了理性慎思或理性行为。 4 0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论证了伊壁鸠鲁教育我们过的自足生活是一种理性有节制的道德生 活,所以,为了避免决定论所导致的后果,伊壁鸠鲁的策略便是先在物理学中“通过引入 偏斜论来否定受决定性控制的原子运动论”“。既然原子运动是偶然的,那么从自然哲学 延伸至伦理学,伊壁鸠鲁便可以说服我们:我们的个体思考与行为也是不受到决定论支配 的。伊壁鸠鲁的逻辑是:偶然性原子偏斜论去决定论。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伊壁 鸠鲁派自然哲学的素材来源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又依据其伦理学原则修改其自然哲 学以配合他的“教学方案”。 我们再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偶然性。偶然性是运气吗,是完全不可控制的任意 性吗? 如果是,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现状呢? 显 然不是,否则又转向了必然性,教育就变得多余了。这种偶然性“不是事物的一个不确定 的原因,因为偶然性不可能给人们带来好事与坏事”4 2 。伊壁鸠鲁的偶然性实际上是“可 能性”,即生活可能存在的多样性。“在许多方面,人们的许多天性都必定各不相同,并且 他们的习惯也随之各异。”因此个人主体是被允许也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的,这也 就是所谓的生活的自主性。伊壁鸠鲁从两个方面教育我们要学会进行自主性的生活,一个 是去宿命论,一个是教育我们要诉诸于自由意志。 3 8 希腊哲学史4 ( 上) ,p 2 2 5 3 9n m o 1 ( e e f e ,印f 翻m 鲫加p 面m ,c 锄嘶d g eu n i v e r s 时p r e s s ,2 0 0 5 ,p 11 1 2 柏同上,p 1 3 4 1 同上,p 1 4 4 2 致梅瑙凯信( 伦理学纲要) ,摘自自然与快乐,p 3 4 + 4 3 万物本性论,第三卷,选自自然与快乐,p 1 3 4 1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3 2 2 从外在目的论( 宿命论) 到内在目的论 生命由三部分组成,起点( 出生) 、过程( 生活) 和终点( 死亡) 构成。出生完全与 我们自身无关,真正困扰我们的是过程与终点两个方面,宿命论也是在这两方面形成了现 实意义。就个人而言,终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是死亡,人无法摆脱这一“终点的宿命”。 死亡这一宿命使得人“因为恐惧死亡而陷入对生命和光明的憎恨,以至于带着悲伤痛苦的 心情设计了自己的死亡,而不知道这种恐惧感才是他们的牵挂和忧虑的源泉”“。人天生 是匮乏的,未知与恐惧是人天生所具备的状态,人们为了“不再被匮乏所驱动四处寻找其 他什么好事来满足灵魂和身体”4 5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也都是 一样的,即“实现完满”,我们受到“匮乏”这一宿命的控制,所以人也无法摆脱“过程 的宿命”。让我们来看看伊壁鸠鲁是如何处理这两个问题的。为了阐述清晰,我试图用柏 拉图的理论来作为对照说明。 首先考虑“终点的宿命”。柏拉图用灵魂的轮回学说来回应死亡的问题。柏拉图认为 灵魂是轮回的,而肉体只是被灵魂借用的躯壳,肉体有死,灵魂不灭。4 6 我们不仅不因惧 怕死亡,反而应该因灵魂脱离肉体从而能够认识真正的存在而直面死亡,灵魂因为不死, 所以会再一次与肉体结合。伊壁鸠鲁则主张一套完全不同于柏拉图的理论,他否定轮回学 说,也否定灵魂不死,甚至试图解构“死亡”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的可能。伊壁鸠鲁虽然也 持身心二元论的观点,但是他的二元论是混合的二元论,即灵魂与身体是不能两分的: 灵魂本性被包含在整个身体之内,它自身又是身体的领导者及其存在的源泉;因为它们由 共同的根紧紧连在一起。而且很显然,它们在被撕开之后就将一起灭亡。正如我们将香味从乳香 块中提取掉之后,乳香的本性也随之被毁灭掉,同样,从整个身体中将心灵和灵魂去掉之后,整 个生命也就毁灭了。盯 伊壁鸠鲁的认识论是感觉经验论,其意味着对于生和死的认识也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上。 同时,感觉有效的必要条件是身体和灵魂同时完好。死亡至少是肉体的消亡,这意味着死 亡必然会导致感觉的失灵。再推进一步便是:死亡本身是无法被感觉认识的。既然如此, 我们又如何确定灵魂是否轮回的呢? 所以,灵魂的轮回学说不能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疑 “万物本性论,第三卷,选自自然与快乐,p 1 2 7 4 5 同上,p 3 2 4 6 参看柏拉图,斐多篇,王晓朝译本。柏拉图全集第一卷 4 7 万物本性论,第三卷,选自自然与快乐,p 1 3 4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伊壁鸠鲁教育理论从自足性、自主性到公共性 问,也不能消除对于死亡宿命论的恐惧。既然如此,伊壁鸠鲁干脆解构了这个问题,他说 道: 要习惯相信死亡与我们无关,因为一切的好与坏都在感觉之中,而死亡时感觉的剥夺。只要 正确的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关,我们就能甚至享受生命的有死性一面一一这不是依靠给自己添加 无穷的时间,而是依靠消除对于永生不死的渴望。对于彻底地、真正地理解了生命的结束并不时 什么坏事的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惧怕。那些说自己之所以害怕死亡,不是因为其到来会使人 伤心,而是在想到将要到来时感到伤心的人,是十分愚蠢的。所有世纪来临后不会使人烦恼的事 情,在人们的事前展望中引起的悲伤也都是空洞不实的。所以,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一一死亡 一一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已经 不在了。所以死亡既与活着的人无关,又与死去的人无关;因为对于生者,死还不存在;至于死 者,他们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试图说服我们“死亡本身不是我们的问题”。与其说他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不是 说他是带着一份“戏谑”的口吻来化解我们的焦虑:没用的,不用想了,想了也没有用, 因为无论如何你都逃不过死亡的,与其不着边际的去恐惧死亡,还不如想想如何才能活得 好。伊壁鸠鲁把我们拉到生命的终极,让我们看看“死亡是什么”,然后又让我们回头看 看,向我们指出“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过程的宿命论”。我们之前提到柏拉图的思考逻辑是从共同体 到个体,他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治理一个城邦”从而使得个体能够在城邦中活得“好”。 在柏拉图看来,共同体之好先于个体之好,这意味着个体与生俱来就是有去实现共同体之 好的目的。个人的目的和共同体的目的必须保持一致,并且后者的目的决定了前者的目的。 所以,在柏拉图设计理想国之时,他“安排 了所有人的位置,他决定了每一种人该干什 么,该如何去干。当然,在柏拉图看来,这样的安排不仅是“好”而且是“正义”的,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