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司马迁、班固和范晔思想管窥——“循”“酷”列传比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循吏和酷吏在我国历史上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官吏类型。他们在各自的领 域,以不同的行政理念为专制王朝服务。循吏奉行德治,以推行教化为主,但也 把政平讼理视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酷吏以法律为工具,打击豪族贵戚,但往往为 达目的而不惜曲意枉法,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相比之下,循吏治政更为长久。 司马迁、班固、范晔三人都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所 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中 “循吏列传”“酷吏列传”的分析和比较,把握司马迁、班固和范晔三史家社会 政治思想上的一些特点,并兼及与其社会政治思想密切相关的学术思想体系及写 作宗旨。 引言部分介绍了循吏和酷吏的研究现状,司马迁、班固和范哗的专著研究, 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分类和总结;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 目标。 正文共分四个部分来说明以上的问题。第一部分写循吏和酷吏。从总体上介 绍循吏和酷吏的特点。第二部分根据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 “循”“酷”列传的研究来比较司马迁、班固、范晔三人笔下的“循”“酷”吏 的区别。他们三人都对循吏持肯定态度,对酷吏都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如果具体 地分析,三人笔下的循吏、酷吏都体现出各自时代特色。第三部分写“循”“酷” 列传所反映出来的三史家的政治思想。三位史学家通过对循吏、酷吏的褒贬之说, 表达了各自的政治思想。三入都主张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提出治国要任用贤能 之人。特别是司马迁还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之治。第四部分写司马迁、班固、 范晔的思想体系及“循”“酷”列传的义例。由于所处时代、家族渊源不同,个 人品性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学术思想体系的不同。这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著述宗 旨。三史家的学术思想体系及著述宗旨在“循”“酷”列传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并通过“循”“酷”列传的义例这一角度论证著述宗旨对“循”“酷”列传的 影响。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第一,对循吏和醅吏的执政特点,对社会政 治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第二,认清司马迁、班固、范哗三人的社会政治思想、 分析学术体系和写作宗旨与“循”“酷”吏列传之间的关系。第三,指出“循” “酷”吏列传的研究对现在社会吏治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吏;酷吏;司马迁;班固;范晔;政治思想 a b s t r a c t : 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i sa n dr u t h l e s so f f i c i a i s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t w og o v e m m e n tr a n k si n a l l c i e n tc h i n a d i m r e n t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m e t h o d sw e r ea d o p t e db vt h et w oo f f i c i a i st o s e r v ef o rt h ed i c t a t o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i sp u r s u e dap o l i c yw i t hh i g hm o r a l t or u nt h ek i n g d o m m e a n w h i l e ,t h e ym a d et h ep o l i t i c a l e q u a l i t ya st h e i rp u r p o s e h o w e v e r , t h el a t t e rp u r s u e dap o l i c yg o v e r n e db yl a w a n dt h e ya t t a c k e ds t r o n g yt h e r i c ha n dt h ep r i v i l e g e dc l a s s b e s i d e s t h e yp r e p a r e dt op a ya n y p r i c ei nr e a l i z i n gt h e i r g o a l s ,e v e nt od os o m e t h i n ga g a i n s tt h el a w , w h i c hb r o u g h tg r e a th a r mt ot h es o c i e t y s ob y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m e t h o do f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l sc o u l dw o r kb e t t e r t h a nt h el a t t e ro n e s i m ao j a n , b a ng ua n df a ny ea r et h em o s tf a m o u sh i s t o r i a n si n c h i n a d u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t h e yw e r ei mt h es o c i a lp r o b l e m st h e yf a c e dw e r e n o tt h es a n l e e i t h e r t h i sp a p e rw i l ls u m m a r i z et h eu n i q u e n e s si n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 t h o u g h t sa sw e l la st h e i r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i sa n dp r i n c i p l e so fw r i t i n g sb yc o m p a r i s o n t h eh o n e s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r u t h l e s sb i o g r a p h i e si n “h a nb o o k ,“s h i j i ”a n d “h o u h a n b o o k ” i nt h ep a p e r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f i e l dw i l lb eg i v e nb r i e f l y , i n c l u d i n gt h em o n o g r a p ho ns i m aq i a n b a ng ua n df a ny ea sw e l la so t h e r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m e a n w h i l e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w i l lb ec l a s s i f i e d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t h e m e t h o d sa n dp u r p o s e so fw r i t i n gw i l lb ei n t r o d u c e d m b o d yo ft h ep a p e rc o v e r sf o u rp a r t s f i r s t l y ,a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t h e i r u n i q u e n e s sw i l lb ee x p l a i n e d s e c o n d l y ,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h o n e s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 r u t h l e s sb i o g r a p h i e sw i l lb e 西y e l la c c o r d i n gt ot h o s et h r e eb o o k s ( 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 a l lt h et h r e eh i s t o r i a n sh o l dp o s i t i v e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 s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l sa n dh o l d n e g a t i v e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t h el a t t e ro n e b u ti ff u r t h e ra n dd e t a i l e dr e s e a r c hw e r ed o n e 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u l db ef o u n di nm et w ok i n d so fg o v e r u m e n tr a n k s t h i r d l y , t h e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t h et h r e eh i s t o r i a n sc a l lb er e f l e c t e dc l e a r l yb y c o m p a r i n g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h o n e s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m t m e s sb i o g r a p h i e s a n di ti s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t h a ts h o w s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i s f o re x a m p l e , t h et h r e e h i s t o r i a n sa l ls u p p o r t e dt h ep o l i c yo fr u n n i n gac o u n t r yb y h i 啦m o r a la n dc o n s i d e r e d t h ep u n i s h m e n ta st h e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m e a s u r e t h e ya i l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t h et a l e n t e d p e o p l es h o u l d b ep r o m o t e dt om a n a g e ac o u n t r y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s i m aq i a nh o i dt h a tt h e c u s t o m ss h o u l db er e s p e c t e da n df o l l o w e di nr u n n i n gac o u n t r y , a n dp r a i s e dh i 曲l y t h ep o l i c yo fg o v e r n i n gb yd o i n gn o t h i n gt h a ta g a i n s tn a t u r e a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o ft h et h r e eh i s t o r i a n sa n d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t w ok i n d so fb i o g r a p h i e s w i l lb ei n t r o d u c e di nt h ef o u r t hp a r t d n et ot h et i m e ,f a m i l yo r i g i n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v t h e i r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 sa n ds y s t e mc o u l dn o tb et h es a m e n u s i ti n f l u e n c e dt h e i r p r i n c i p l e si nw r i t i n g a n d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a c a d e m i cs y s t e m sw e r er e f l e c t e dc l e a r l yi n t h e f tr e s p e c t i v eh o n e s tb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r u t h l e s sb i o g r a p h i e s i n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 ag e n e r a lc o n c l u s i o nw i l lb ed r a w n , i n c l u d i n g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l sa n dr u t h l e s so f f i c i a l si n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t h e r e s p e c t i v e i n f l u e n c e st ot h es o c i e t y f i r s t ,b yg r a s p i n gt h e i r 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s , s e c o n d , a c a d e m i cs y s t e m a n dp r i n c i p l e si nw r i t i n ga n db yr e c o g n i z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t w ok i n d so fb i o g r a p m e s l a s tt h er e s e a 础i nt h i sf i e l dc a n a f f o r du sl e s s o n st h a tm e r i ta t t e n t i o ni nt h ep r e s e n t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h o n e s to f f i c i a l s ;r u t h l e s so f f i c i a l s ;s i m aq i a n ;b a ng u ;f a ny e ; 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j 面使用过的材科。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l :聋鲤 日期:1 2 :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一张蹲勿施:塑翌 日期:里玉;:f 0 e t期:1 2 :生:少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在古代许多文人学者的著作中充斥了很多史记、汉书中循吏、酷吏列 传的精言妙语,可见对于循吏、酷吏列传的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大陆对于 两汉吏治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段高潮,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便日渐趋于沉寂。值得欣慰的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这几年对循吏、酷吏的研 究又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 但关于循吏、酷吏列传的研究也还是出现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比 如:余英时的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史建群的两汉酷吏的职能及其命运, 吴灿、郑达威的汉代循吏的传播功能,徐岱的酷吏:法吏的深层发展:对 古代官僚群体和执法现象的研究等。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些论文,对于 两汉循吏、酷吏的研究非常深刻具体。从研究的内容看包括两汉循吏的特征、职 能以及两汉酷吏的特征、职能,人们对两汉酷吏产生的原因等也给予了深刻挖掘。 也有很多学者从当时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研究这个角度对当时的吏治思想进 行研究。此类论文有代表性的如:邹永贤的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吏理论和( 资治 通鉴) 的总结,陈新岗的论汉代诸子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和汉代 诸子论吏治与治吏。 对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范晔的专著研究。代表性的有肖黎的司马迁评 传,张大可的司马迁评传,季镇淮的司马迁以及安作漳著的一代良史 班固评传等。这些专著对司马迁、班固的生平、家学渊源、思想体系、 写作宗旨等方面对他们的伟大思想和业绩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评价。而朱枝富著的 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更是一部详细地论述了司马迁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专著。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掌握作者的详细资料都有很大作用,我们掌握了这些之后就可 以对三人的一些思想作出特别的把握。 汉朝吏治问题的具体研究。如苏风格的论两汉司法与引礼入法途径一文 中指出,两汉时期的“德”( 礼的实质) 进入中国传统法律的初期阶段,这主要 体现在司法领域里。两汉时期的“引经决狱”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性和为政治服 务实用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在司法领域里顺利地进行;司法官是。引礼入法”的 桥梁,两汉时期很注重司法官的经学素养。这一时期的引礼入法活动对于我们今 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卜宪群的秦汉官僚制度一书中认 为在秦汉时期大量日常事务是由各级行政长官自行辟除的吏来完成。吏是各级行 政机构发挥其政府职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吏也是各级官府行政运作须臾不能离开 的重要助手。所以他就从吏的渊源、吏的选用、吏与官僚行政运作等诸方面来探 讨秦汉吏的问题。总之,秦汉时期在吏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不断发展的体制措施, 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有关吏治的论著日益增多,范围拓 宽,层次不断深入。人们从用人政策、选官制度、官吏考核、监察制度、官吏立 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所写作的循 吏、酷吏列传。 总的说来,上述提到的著作,对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循吏、酷吏 进行了深刻研究。但是却很少从作者的思想观念出发来作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对 循、酷列传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没有做更为广泛、具体的论述。也就是说对循 吏、酷吏列传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循吏、酷吏本身,也要关注到司马迁、班固、 范晔三人在写循吏、酷吏列传时所表现的史学思想,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 思想这些方面。 司马迁、班固、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尤其是 司马迁和班固更是中国传统史学界之开宗人物。因此,对他们的史学思想进行系 统地研究历来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循” 、“酷”列传为基本点,辅以其他人物传记和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秦汉至南北 朝时期的行政机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吏治。这一时期的吏治状 况与作者的社会政治思想密切关联。通过对司马迁、班固、范哗三人在写循吏、 酷吏列传时的写作特点、评价特点进行纵向比较,希望能够对循吏、酷吏列传所 反映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作者政治思想的异同进行探源。这 对我们更彻底地了解三个著名的史学家提供了帮助,对我国传统史学和治国理论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纵观古今中外,治国之道,重在吏治,惩处贪恶,乃是首要。我国古代就有 丰富的治国理论,吏治经验丰富异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我们当前惩处贪 污腐败、整顿吏治大为有利。对司马迁、班固、范晔的循吏、酷吏列传进行研究 正是出于此类目的。 循吏与酷吏 官吏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他们被称为“国家代 表”。既然有官吏,就有一个对官吏进行管理的问题。所谓“治吏”是指对官吏 的选任、控制、管理与监督。治吏与治国密切相关,吏治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吏治思想一直是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非主张:“明主治吏不治民”回, “守法责成以立功”o 。他说:“摇木者摄其叶,则劳而不偏,左右拊其本, 而叶偏摇矣。临渊恧摇本,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网者行其纲,不一摄万 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纲本也,故圣人治吏 不治民”。 韩非强调官吏并非不治民,而是要培养一支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官吏 队伍,通过他们就可以达到治理民众的目的。 自司马迁把循吏和酷吏立传之后,循吏、酷吏便成为我国古代两种官吏的代 名词,循吏和酷吏就有了各自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太史公自序说:“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固史记循吏列传索引:“案,谓本法循理之吏也。” 又汉书循吏传师 古注:“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o 从上可以看出循吏的基本特征。 第一,奉职循理。“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良民俱然身修者, 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o 奉职循理构成了循吏的 基本特征之一。“循理”即依循人情物理,依奉法律的意思,以达到“不教而民 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的目的。北宋陈襄在州县提纲 中设“奉职循理”一篇,对司马迁史记中的循吏及其奉职循理作了特征性的 说明颇得要领:“为政先教化而后刑责,宽猛适中,循循不迫,俾民得以安居乐 业,则历久而亡弊。若矜用才智,以兴利为事,专尚威猛,以击博其民,而求一 时赫赫之名。其初亦固骇入观听,然不能以善后。历观古今,其才能足以盖众者 。韩非:韩非于外储说右下 ,邹永贤: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吏理论和资治通鉴) 的总结,政治学研 究,1 9 9 7 - 4 第5 7 页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邹永贤;我国先秦诸子的治吏理论和( 瓷治通鉴) 的总结 ,政治学研 究1 9 9 7 - 4 第5 7 页 9 韩非:韩非予外储说右下) ,邹永贤:我国先秦诸子韵治吏理论和( 资治通鉴 总结政治学研究, 1 9 9 7 - 4 第5 7 页 o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t 第3 3 1 7 页 o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3 0 9 9 页 o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3 6 2 3 页 o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3 0 9 9 页 9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3 1 0 0 页 多矣,然力未及民,而所伤者已多。故史传独自取于循吏者,无他,( 索引) 所 谓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是也。”o 史记循吏列传中的石奢、李离便是奉 职循理的典型代表。 第二,奉法循理。史记太史公自序言;“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 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传”。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记载的五人,汉书循 吏传中的朱邑、刘矩、王焕等,后汉书循吏列传中的任延等都是奉法循 理的典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循吏在看待法上,比酷吏更加的接近法的精神。 第三,奉德循理。南史循吏列传序“案前史各立循吏传,序其德美, 今并掇其事,以备此篇云。”辽史能吏列传序中说;“考其( 能吏) 德政, 虽未足以与诸循良之列,抑亦可谓能吏矣”。 余英时在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一文中论述循吏时认为:汉代循吏肩负着 “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而循吏作为政府官员首要的任务是替政府管理民众,使 人民安居乐业“所居民富”。循吏忠实地遵循儒家“富而教之”的思想,积极向 人们传播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加强对人们的控制。事实上,循吏的政治、文化、 道德职能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循吏的本职工作就是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 实现皇帝所给予的任务。而道德力量则成了循吏们推行政策时的手段。在客观上 对文化传播、移风易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司马迁说:“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为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 酷吏列传第十二。”国班固在汉书序传下中也对酷吏进行了说明;“上替下 陵,奸轨不胜,猛政横作,刑罚用兴。曾是强圉,剖克为雄,报虐以威,殃视凶 终”。酷吏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与循吏相比酷吏有其本身的特点。 酷吏最大的特点就是酷烈,用法严酷,以杀伐立威。在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生活 之中掀起了一股股血雨腥风。两汉的酷吏都是不避权贵,打击了地方豪强和豪姓 大族,对抑制兼并,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皇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重用酷吏的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不安,使“吏民亦 轻犯法,盗贼滋起”,“故盗贼寝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更严重的甚 至会导致王朝灭亡。 。杨建样:中国古代官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2 3 页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 3 1 7 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酷吏列传。第3 1 5 1 页 - 4 - 二史记、 汉书、后汉书中的循吏列传和酷吏 列传 吏治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历代君王除少数精明能干及开 国之君外,大多数都是无能之辈,实际上推行管理政务的是那些辅佐君主的官吏。 张金镒在中国吏治制度史概要中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名为独夫至尊之君 主政治,实为臣仆把权之官僚政治或吏治政治”。从中国历史史实这个角度看, 历代官吏所起到的作用极其重要。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无不与吏治制度有着密切 的关系。吏治清明时则表现为政治社会开平治隆、国富民安。反之,则表现为政 治混乱,社会凋零之局面。两汉兴盛的原因就得力于“循良官吏”及“气节之士” 的繁多存在。唐宋的开平之世也是由于“儒臣”、“良吏”之功劳。从历史的另一 面看,历史上的宦官之祸,权臣之乱,朋党之争也是层出不穷,导致社会动乱及 至王朝颠覆。为何会出现这些祸乱? “原因就在于官吏之间的互相倾轧及官吏与 皇室之间的争斗与反抗。由此可见,吏治的重要性”。国 循吏与酷吏作为我国古代官吏中的两个重要类型,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司马 迁把循吏和酷吏写入了史记之中,开辟了一种史书体例,后代正史之中也有 很多“循”、“酷”列传。而班固和范晔写的循吏和酷吏是最接近司马迁笔下的循 吏和酷吏精神的,但是由于时代不同,学术渊源不同,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差异 导致了他们笔下的循吏和酷吏的差别也是很大。 ( 一) 司马迂之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史记循吏列传:“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 俱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开篇之始, 司马迁便提出法律并不是治国之根本,而在于“奉职循理”,何必“威严”? 史 记太史公自序中写了司马迁作循吏列传的原因:“奉法循理之吏,不伐 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又索引案:谓本法循理 之吏也。) 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五人:孙叔敖、子产、公仪休、 李离、石奢都是春秋战国时人,无一个是汉朝之士。这五个人为政各有特色:孙 叔敖“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公仪休“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石奢 “坚直廉平,无所阿避”;李离“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索引述赞:奉 。张金鲑:中国吏治制度史概要,。台湾:三民书局,1 9 8 1 年版,第3 页 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叔孙、郑产,自昔称贤。拔葵一利, 赦父非。李离伏剑,为法而然。) 其中孙叔敖、子产是以品德高尚而选,他们的 治政已经达到了一种“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的境界。公仪休提出了“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能取小”o 这一概 念。食茹美而拔园葵以弃之,见其妻子织布好,赶忙把妻子给休掉,并且把织布 机给烧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与老百姓竞相逐利。如果官与民争利就 会使士、农、工、商的利益受到损失,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石奢 因父杀人,代父受死,李离过听杀人自己伏剑自杀,此两人都是公正执法的典范。 这五个人,都是先秦时期的人,彼此问互不相干,时间、空间上跨度颇大。 司马迁作史,主观色彩极为浓厚。循吏列传不象其他人物传记那样去写人物 经历,只是将历史上几位官吏所作的性质相同的“事迹”搜集至b 一起。与其说是 传人,不如说是论事。“而这些事迹多为街谈巷语,多不可考”国。有的甚至连具 体的事都不写,如春秋名相子产,其事迹经历足可写成一篇声情并茂的人物传记, 但司马迁只略述子产的治政功绩。关于这一点徐朔方先生早已作过详尽的考证。 他认为循吏列传这篇传记是以传人为名,行议论之实借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当然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它是用来与酷吏列传相对照的,如清人陈子龙就说: “太史公传循吏,无汉以下者,传酷吏无汉以前者,寄深慨矣”。 这种论述有其 一定的道理。但是此传中所记述的不只是循吏执法之事,还记叙了名相理财,为 政清廉之事,而所谓“循吏”,就是“奉职循理”之吏。循者,顺也,有所依而 行也,也就是“因循”之意。应该说,这篇传记是针对汉武帝的多欲政治而宣扬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的。孙叔敖是楚之名相,他制定政策的原则 是“民各得其所便”。 楚庄王因为需要而下令将小币换为大币,使百姓感到很不 方便,扰乱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民“皆去其业”。孙叔敖知道后,求楚王“复如 故”。他还想办法先引导民众习惯新事物,然后再下令改变民俗。如楚庄王想改 变车子的高度这一件事。孙叔敖先叫“高其榴”,半年后,人们习惯了才“高其 车”。两个事例,一变一不变,不变者以民不便;变者民俗已变,无不便。这与 汉武帝多次改动币制的做法是不同的。汉武帝时期,外攘内修,耗费巨大,就“更 造钱币以赡用”,先是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铢钱”,又改“五铢钱”、“赤仄 钱”等。汉武帝改革币制是社会多事多变的反应,是为了应对时事的变迁而采取 的一种应对措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应变措施本身弊端百出,又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3 1 0 0 页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3 1 0 1 页 。孙海洋陈永庆:从( 史记循吏列传) 看司马迁政治思想的局限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 9 9 4 - 4 第 3 8 页 o ( 清) 陈子龙: 史记会注考证,张大可等主编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华文出版社第2 0 0 5 年版, 3 4 9 页 o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0 0 页 是时常的改变,所以给人民给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造成许多中等人 家以及小商人破产。正如平准书所说“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耗费”。“此不 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国司马迁对孙叔敖的为政是 十分推崇的。司马迁还记述了鲁国博士公仪休的两件事:一是拒绝接受客人所赠 之鱼;二是说他“食茹而美,拔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 其机,云农士工女安所售其货乎? ”。前一个故事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而后 一个故事却颇令人费解。按照常理,家人劳动,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是一件好 事,公仪休为什么要自责昵? 为什么作出“出妇”、“燔机”这种我们无法理解的 不近人情之事,司马迁却是对此津津乐道昵? 关键之处在于司马迁赞同公仪休所 作的这种“不与下民争利”的事情。汉武帝“外攘四夷,内兴功业”,使得国库 空虚,财用匮乏,于是重用了许多“兴利之臣”,推行盐、铁、酒官营,平准、 均输、算缗等一系列经济措施,意在打击巨贾豪绅,搜刮财富,充实财政。在司 马迁看来,盐、铁、酒等是士农工商所经营的,官府不应该来经营,否则就是“与 民争利”。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还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 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司马迁看到了汉武帝的这些举措不利于民的 一面,对汉武帝的多欲政治提出了批评。 而李离因“过听杀人而伏剑”,石奢因“纵父而身死”,这构成了另一类奉公 守法、修身自正的循吏典型。清代杨绍文说:“余读其序日:文武不备,良民俱 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其意在慨自汉之吏,不师圣人 之道,不知孝悌廉耻之教,而为一切之治,民俗日以偷,奸伪滋起,上下不知所 以移易,则勿以刑法相胜;酷吏自兹用法峻而不得其平,上下相仇,浸以污冒。 故推其本,以为为政之道,莫如修身,导民与善,有事统纪,上下相题。奉职莫 如任官,守法英如不阿,故王人者,莫不先自修而后及于民,而奢与离者有较然 不欺其志也”。o 总之,太史公所写的有关五人的文字很难看作是与其它传记相同的文章。司 马迁在叙述时无不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简略之极试问此五人中,尤其是孙叔 敖和子产,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孙叔敖和子产更是一代名相,其光辉 当可与管仲晏婴相媲美。可见,司马迁并不是为他们专门立传,而是根据现实中 酷吏盛行的社会状况,与酷吏列传相对比而写的一篇类聚的文章。司马迁著 史的一大目的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韩非著韩非子,董仲舒著 春秋繁露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只不过,不同的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是以 史书的形式发表出来的。在循吏列传中打破常规地前后两次出现“太史公日”,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1 0 0 页 o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皈,第3 1 1 2 页 ( 清) 杨绍文。云斋文稿,张大可等主编: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北京:华文出舨社,2 0 0 5 年版, 第3 4 2 页 中间又夹叙五人教化爱民、修身自正、严于律己的故事,借以反映司马迁自己的 政治经济理想,使之在形式上、内容上都具有先秦诸子散文的特征。 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司马迁采用专题的形式,深刻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实 行严刑峻法和强化中央集权的社会现实。作者用短短数千言勾勒汉武帝时期酷吏 横行、严法诛杀的社会现实,也使得史记酷吏列传成为研究西汉政治史、 法律史、吏治史的重要资料。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共记载了西汉前期 1 2 个酷吏,重点是记载了汉武帝一朝的酷吏,共有1 0 人。酷吏从政以严刑唆法 为工具,惩治地方豪强,裁抑功臣之后和皇室权贵,加强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 历史中,暴君苛酷,则以酷吏为爪牙,所以酷吏专政,使普通百姓遭到更加严酷 的压迫。司马迁以酷名传,指出酷吏以“酷烈为声”,“以恶为治”。汉武帝统治 时期,一方面标榜遵循儒学,另一方面实行严刑峻法。执法官员素质良莠不齐, 许多人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常常歪曲法律条文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司马迁为了对 比武帝时这种政法的黑暗,特意写了张释之列传。传中张释之说:“法者,天 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 足? ”这是司马迁在张释之列传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是他写作酷吏列 传的主要用意所在。 “酷”字从酒,原意指酒味浓烈:较早与法律或法吏产生联系见于苟子 一书,苟子议兵指出秦人“其使民也酷烈”回酷吏列传中提到酷有“严 酷”、“暴酷”、“酷急”、“酷烈”、“惨酷”等五、六处,含义和语气并不完全相同。 但最关键的地方则在序和文末的“太史公日”中提到两处,这是司马迁自己对“酷 吏”所作的定性说明,这两处“武健”与“严酷”、“酷烈”并列,是“严刑罚” 之意。可见虽然班固、范晔等后世史家著述史书都承继有“酷吏传”,但是他们 对酷吏的评价和定义与司马迁显然存在差别。如果说后世史家是将酷吏定义为 “残酷暴虐的官吏”而加以批评的话,那司马迁的本意则是指“执法严峻的官吏”。 “武健严酷”、“刻深少恩”和“残酷”是史记中叙述“酷吏”时的评价。 显然,司马迁对酷吏的评价包含三层含义:“武健严酷”是褒义,也是表层含义; “刻深少恩”( 冷酷) 是酷吏的本质特征;“残酷”是个别人的表现。综观全文, 酷吏列传流露出一种极为复杂盼态度。 首先,无论是太史公自序中的概括,还是酷吏列传的引言和赞语, 甚至正文的某些叙述,对酷吏的评价都是正面肯定。太史公自序说:“民倍本 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为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囝 这里的“严削”和“残酷”是不同的。酷吏列传引言“昔天下之网常密矣, o 王先谦:苟子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舨,第2 7 3 页,王绪霞( 史记) 中“酷吏”词义的文化 解读,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 3 9 - 2 第1 4 4 页 。壬绪霞:( 史记) 中“酷吏”词义的文化解读,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3 9 - 2 第1 4 4 页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3 3 1 7 页 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 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这里的“武健严酷”显然也是褒义。与“蜀守 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脯锯项,天水骆璧( 推减) ,河东褚广妄杀, 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水衡阎奉朴击卖请”o 等残酷的官吏并非一个层 次。司马迁还在酷吏列传中写出了酷吏的一些优点。如郅都称“己倍亲而仕,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 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己”,张汤舍 身为法不治家产。可见,无论是太史公自序、酷吏列传的评判,还是正文 的某些叙述,对酷吏的评价都基本一致,即认为酷吏是救火扬沸,武健严酷、尽 职胜任的官吏。 其次,史记在表面肯定下潜藏着对酷吏的否定。“刻深”、“少恩”这些贬 义词出现的比“武健严酷”、“严削”多。司马迁对晁错、张汤、赵禹、杜周、郅 都、周扬由、王温舒、义纵,宁成等,评价都是“刻深”、“少恩”。可见,这是 酷吏共同的特征。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特别强调宽容、仁慈,重视引导、教化,在一定程 度上迁就、纵容了人性的某些弱点;法家的理论思想基础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他们认识到了人性的负面,即人性恶,并以严刑峻法作为制约手段,正好与儒家 形成互补的态势。圆郅都称“己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亦”。 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 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张汤舍身为法不治家产。这些人有明确的事业 追求,有深刻的思想。酷吏的冷酷恰恰是法律客观性的体现。一个法官判案时心 慈手软,恐怕要以枉法为代价。酷吏列传中的酷吏往往是在“仁慈”的官吏 优柔为治,以致迁延为痼疾时才被重用,他们快刀斩乱麻,惩杀之后确实起到了 威慑作用,结果往往“道不拾遗”。 至于王温舒、周扬由等狡诈残酷之人是少数,不代表酷吏全部。“蜀守冯当 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脯锯项,天水骆璧( 推减) ,河东褚广妄杀,京 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水衡阎奉朴击卖请” 这些人是纯粹的滥杀无辜的 残酷之人,冷血动物,与上面司马迁所记载的那些酷吏有些微区别。这些人被司 马迁列为“不可数”之列,一个原因是此等恶人实在是太多,另一个原因就是, 这些人与酷吏列传中所记载的酷吏有很大的区别,如果都记载下来,就失去 了司马迁写酷吏的深刻含义。 司马迁对酷吏的滥杀行为深恶痛绝,这是显而易见的。他对酷吏歪曲法律条 文、阿谀上意的行为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并深刻地认识到了汉武帝重用酷吏造成了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酷吏列传,第3 1 5 4 页 。王绪霞:( 史记,中“酷吏”词义的文化解读,郑州大学学报,2 0 0 6 3 9 - 2 第1 4 5 页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一酷吏列传,第3 1 5 4 页 - 9 - 严重的社会后果:“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两千石欲为治者, 其治大抵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武帝作“沈命法”,“其后小吏 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寝多,上下 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o 对汉武帝重用酷吏的行为提出了批评。在酷吏列传 中多次出现了“上以为能”,既然汉武帝以为能,那些深文巧诋,奉承曲法的行 为哪能不接踵而至。 牛运震认为酷吏列传是。此太史公悲世之书,所以致倦倦垂戒之至意, 不独为十人立传也。”圆酷吏列传以类传叙事,司马迁的用意在于叙事,在于 发表他的一家之言,并不仅仅是为了给这十个人立传。司马迁从汉初开始叙述汉 朝的用刑之事,以年代顺序先后把这十个人的出身、发迹、政绩以及最后之命运, 分合错综,贯串穿插,写成了这篇文章,可见其是以叙事为主,用来表达其思想 的一篇优美的绝妙文章。回此外,酷吏列传还与平准书互为表里。平准 书里有记载用兵匈奴之事,废格沮诽穷治之狱,直指之使张汤、减宣、杜周、 义纵的事情缘由。酷吏列传中也记载了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之事,并有自金币、 告缗令以及征伐徒卒这些事情。可见,滥施酷法严刑实在是害国害民,涉及范围 极广。 ( 二) 班固范晔之循吏与司马迁笔下之区别 司马迁之循吏列传是一个开创之举,在体例编排上尚有一些草创的痕迹。 班固和范晔两人在继承史记循吏列传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完善。他们的循 吏传与司马迁的循吏列传相比拥有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两汉书循吏传 中都记录了循吏们年少时的事情。颇耐人寻味。 汉书循吏传: 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黄霸:“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前赏官”。 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苟,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 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文翁、黄霸、朱邑三位循吏年少之时好学习,又年少有为,年纪轻轻就做了 官,并且多多少少都有些政绩。文翁、黄霸虽然所学知识不同,但已有官绩被人 称许,得到察举和奖赏。朱邑年轻时任职啬夫,负责掌管一方风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