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与空间扩展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采用g i s ( 地理信息系统) 技术、历史文献、数理统计等方 法,对清代前期( 乾隆十八年) 直隶南部聚落复原定位,探讨各地区 聚落分布特征。然后,分析直隶南部聚落清前期至今数量变化情况, 总结不同地貌类型区聚落数量变化特征。总体来看,山区聚落增长率 较高,而平原聚落增长率区域差异较大,总趋势是增长率自西向东降 低。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典型地貌区聚落空问扩展, 总结不同地貌各自的扩展特征。山区聚落空间基本上呈现沿河谷的线 型、或者枝杈型密化扩展。平原区内部差异较大:太行山北段山前冲 积平原,聚落有向新老河流自然堤两侧集聚扩展的特征;山前平原中 段向古大陆泽扇前洼地过渡的地区,聚落有向清代宁晋泊中心集聚的 扩展趋势;南段漳河冲积扇前端,聚落呈现比较均匀的密化;冀中、 冀南东部沉积平原,聚落的空间扩展不明显。 关键词:清前期聚落直隶义仓图 中图分类号:k 9 2 8 6 _ _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一_ _ _ _ - _ _ _ _ _ 一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d a t aa n df i n d i n g sf r o mh i s t o r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ya n ds t a t i s t i c sm e t h o d s ,t h ea u t h o rh a st r i e du t m o s tt o l o c a t ea n dr e s t o r et h es e t t l e m e n t si n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s u m m e d u p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e t t l e m e n t s t h e na f t e r e s t i m a t e dt h eg r o w t hr a t e so fs e t t l e m e n t si nd i f f e r e n tp a r ti nz h i l i , t h ea u t h o rh a sf o u n do u tt h a t ,g r o w t hr a t ei nm o u n t a i n sa r e ai s h i g h e rt h a ni np l a i na r e a ,a n di np l a i nt h ew e s tp a r ti sh i g h e rt h a n n l ee a s t t h e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p a t i a ls p r e a d i n go fs e t t l e m e n t si nt y p i c a l a r e a sa r ea n a l y z e d i nm o u n t a i na r e a ,n e ws e t t l e m e n t sa r ea l o n g t h er i v e rv a l l e y ,l i k el i n e so rb r a n c h e s i np l a i na r e a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c c u r r e d n e ws e t t l e m e n t sa r eg r o u p e di nr i v e rb a n k si nn o r t hp a r t o fp l a i n ,b u tt ot h ec e n t e ro fl a k e si nn i n g j i np oa n dd a l uz el a k e s a r e a s i nz h a n g h er i v e rv a l l e y ,n e ws e t t l e m e n t st a k e so nu n i f o r m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h i l e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 s o u t h e a s tp a r to fp l a i n ,i ti s d i f f i c u l tt of i n dd i s t i n c td i f f e r e n c ei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s i n c ee a r l yq i n g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s e t t l e m e n t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s p a t i a le x p a n s i o n c h i n e s el i b r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k 9 2 8 第六节冀南平原与冀中平原区5 2 结论5 6 参考文献6 0 图目录 图1 1 聚落地名数据库与地图定位示意图6 图2 1 河北省地形分区图1 5 图2 2 平山清前期聚落分布图1 6 图2 3 行唐县、灵寿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 a ) 1 7 图2 4 行唐县、灵寿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 b ) 1 8 图2 5 行唐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1 8 图2 6 平山县丘陵区清前期聚落分布图1 9 图2 7 赞肇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0 图2 8 元氏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l 图2 9 井陉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1 图2 1 0 正定、获鹿、藁城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3 图2 1 1 晋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 a ) 2 4 图2 1 2 晋县古河道分布图( b ) 2 4 图2 1 3 安平县与饶阳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4 图2 1 4 南和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5 图2 1 5 肥乡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6 图2 1 6 衡水县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7 图2 1 7 深州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8 图2 1 8 宁晋泊地区清前期聚落分布图2 9 图3 1 直隶南部平原聚落增长比率总图3 4 图3 2 行唐县各仓聚落增长比率图3 9 图4 1 阜平县聚落分布图( 清) 4 2 图4 2 阜平县聚落分布图( 1 9 9 5 年) 4 2 图4 3 行唐县乾隆后新生聚落分布图4 3 图4 4 获鹿县乾隆后新生聚落分布图4 5 图4 5 正定、新河、藁城县乾隆后新增聚落分布图4 8 图4 6 肥乡县乾隆后新生聚落分布图4 9 围4 7 赵州直隶州各仓聚落增长比率图( a ) 5 l 图4 8 赵州直隶州各仓聚落增长比率图( b ) 5 2 图4 9 深县义仓附区与聚落分布图5 5 表目录 表1 义仓图资料完备程度考察表1 3 表2 清县境内聚落数量古今变化表3 l 表3 直隶南部平原地区古今聚落数量增长对比表3 3 表4 山区县份按义仓图计算的增长率3 6 表5 阜平县行政村清前、后成村数量对比3 6 表6 灵寿县行政村清前、后成村数量对比表3 7 表7 行唐县各仓境域内聚落增长比率表3 8 表8 行唐县清代聚落定位情况表4 5 表9 赵州直隶州各仓附区内聚落增长表5 0 表1 0 清河县定位分村、并村与村名消失情况表5 3 表1 1 深州定位中村落分村与合并情况表5 4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学术背景及课题缘起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空间形式,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 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广义的聚落上包括城市聚落和乡村聚 落,狭义的聚落指乡村聚落1 。聚落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综合性:人、自然 和社会的综合,功能和结构的综合,人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的综合以及物质形 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要素的综合等。因而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 民族学、建筑学等针对聚落不同方面都有相应研究。 中国乡村聚落,即村落的研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地理学通过对村落的规模、村落景观与形态差异的剖析,探讨自然环境、人口、 耕作制度等因素等对村落形成的影响,并根据村落的形态功能归纳聚落类型。历 史学则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村落数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对村落的历史景观以及村落的内部组织结构也有一定的研究。人类学与历史人类 学主要探讨聚落形成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意义及村落内部的社会经济关系。此 外,社会学有关村落当前社会结构的研究,建筑学关于村落建筑与环境的研究, 都极大地丰富了村落研究的内容与方法。2 华北农村聚落作为中国北方的农村聚落的一个典型,以往已经有许多学者从 各种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早期的研究者主要是针对聚落经济、文化、内部管理、 权力分配等方面进行研究3 ,对于村落起源,也有涉及4 。对华北聚落的研究较早 的是日本的中国史学者,如旗田魏利用满铁资料,通过对华北村落内部身份的认 证、坟地的使用以及村落内部组织的研究,认为华北的村落实有高度集体认同感 的内部团体,是一个“村落共同体”5 。山县干树通过对冀鲁两省3 1 县及1 4 个 村庄的调查,探讨了华北村庄的发展过过程,认为大部分村庄始建于明洪武和永 乐时期,明末清初华北新建村庄并不多,但此时却是村社组合的重要时期6 。石 田浩有对华北乡村的水会市场圈和通婚圈的相关研究7 。 近年来随着聚落地理学和中国历史地理对聚落的关注,虽然仍然有传统的关 于村落社会结构方面的成果,如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等,但有关华北村落 的研究集中在了聚落发展史及聚落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等的研究上。其中,尹钧 科北京郊区聚落发展史一书,研究了北京郊区自先秦代以来聚落发展的状况, 尤其重视人的社会活动对聚落发展的作用。王庆成8 依据方志和西方学者的游记, 探讨了晚清华北聚落的外部形态,证明了华北平原明清时期超过 d o 户的巨型聚 落并不多,纠正了传统的错误观念。王建革9 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华 北平原聚落的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另外还有孙冬虎”等的研究。 复旦史地所2 0 0 3 级博士黄忠怀的论文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 原的聚落形态及其演变是距离现在最近的研究之一。他的研究旨在分析聚落在 一个县内如何使实现它的空间分布过程,作为一个村落个体,自身又经过了怎样 的发展过程,他最终认为:永乐至乾隆年问河北聚落数量迅速增加,乾隆以后, 聚落发展以规模扩展为主。随着聚落形态发展导致聚落出现地缘分化,从而导致 聚落的裂变,或者导致聚落内部社区分化,构成城镇社区的早期形态。 对于华北地区历史聚落的空间分布,目前研究成果不多。尹均科曾对北京郊 区的聚落的地理分布做过研究,但内容仅仅涉及北京郊区千人聚落及分布形态特 殊或名字特殊的聚落在历史时期的一些分布状况“。 以上这些研究无疑奠定了华北聚落发展研究的基础,对本研究有很重要的借 鉴意义。但研究内容多重于乡村聚落的历史发展过程或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探 讨,村庄在这些研究中常常成为无空间属性的点,我们无法从中真正了解华北聚 落发展的全貌,更无法了解华北聚落的发展在空间地域上呈现怎样的差异。另外, 就研究方法来讲,单纯的历史学的方法对于探讨单一聚落的起源、发展、结构等 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太适合涉及空间分布这样大范围的村落研究。黄忠怀的研 究虽然涉及华北聚落空间分布和扩展,但其研究仍是基于村落的个案分析,最多 是以一个县的范围内的分析为基础来推断整个河北平原村落的空间分布过程,这 种研究无法解决聚落发展的空间地域差异问题。 目前历史聚落空间分布和发展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 资料的缺乏,在历史时期很难找到一份包含较大尺度空间且聚落记载相对翔实的 资料。所幸,笔者在满志敏教授的教导下得到启示,找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份比 较好的聚落资料一畿辅义仓图1 2 , 利用这份资料,加上其他资料来源,可 以实现对于一个较大空间范围内的聚落的分布与一个较长历史时段内区域聚落 空问扩展的探讨。 本课胚的思路,是希望通过对大区域村落分布与扩展分析,弥补华北历史聚 落研究中几乎无空间上宏观整体研究的缺憾,突出聚落分布与发展在空问地域上 的差异,为以后的研究塑造一个平台。 二、研究内容 鉴于上文的研究背景,本文试图研究清前期以来直隶南部聚落空间分布和扩 展,这里的扩展指的是聚落在区域内部的空间扩展,不涉及个体聚落自身的空间 变化。区域聚落的空间变化包括内缩和扩展两个方面,由于本课题的资料所限, 只研究空间扩展。 对于研究内容的时空界定,笔者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方面要考虑聚落资料 2 的详尽程度,同时兼顾自己的精力和能力。 对于时间上的界定,笔者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两个界面。一是乾隆十八年 ( 1 7 5 3 年) ,因为本文的核心资料畿辅义仓图正是乾隆十八年制作完成。另 一个界面是1 9 8 0 年左右,考虑的则是这个年份是河北省聚落资料多产之时,无 论是地图还是文字资料都集中于1 9 7 9 1 9 8 4 年间出版,对研究比较有利。如果 这两个界面资料需要校正,则采用相近年份资料代替。两个界面之间的时间段因 为资料等原因只能放弃。 空间上,虽然畿辅义仓图包含了当时直隶的全部,但由于各种限制不可 能全部研究。笔者选取了清代直隶南部冀西山地和海河平原上的八府( 包括四个 直隶州) 为研究范围,包括当时的正定府、定州直隶州、冀州直隶州、赵州直隶 州、深州直隶州、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方面这部分地区涵盖了丰富的地 貌类型,便于研究聚落发展的区域差异( 由于资料不够完备,未对滨海平原研究, 是一个遗憾) ;另一方面,笔者的选择也受到了畿辅义仓图资料和其他代用 资料的制约( 本章第三节会涉及到核心资料的完备程度问题) ,尽量选择畿辅 义仓图资料比较详尽完备即使不完备也可以找得到其他代用资料的地区。 另外,在确定的研究范围内有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现代划入河南省如清代的开州 ( 今濮阳) ,长垣等,为了保证现代聚落资料时限的统一性,这部分没做研究。 三、聚落的界定 本论文的研究的聚落是自然聚落,即自然村。自然村与行政村不同。自然村 是村落非行政单位,是地方上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行政单位的村,有村长, 大村有办事处,是乡的下一级组织。n 经常几个自然村联合归属一个行政村管理, 但有一些大的自然村也会因管理不便而分成几个小的行政村。历史时期,行政村 称为官村。 自然聚落的界定是很困难的,是有名字的居住群就算一个自然聚落,还是一 个“共同体”才称为一个聚落,抑或两个相邻居住群有明确的地域分界才各自算 为聚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如果是采用后两种方法,那么聚落的界定会非 常复杂,造成巨大的困难很可能使研究偏离中心目的。本文出于历史聚落资料的 记载方式考虑,采用以有名字的居住群作为一个自然聚落。在本文所采用的历史 聚落资料中,核心资料畿辅义仓图聚落资料完备的地区都是以有名称的居住 群来记录村落的;而用来作为校正资料的各县清代县志,在记载聚落时,大多以 官村来统领附村( 有的地方更为复杂,如束鹿县会以疃统庄,以庄统村1 4 ) ,“附 村”也是指有名字的居住群。 四、地理背景 由于本论文的中心皆是在讨论聚落分布与发展在空间上的区域特征,因而有 必要对该地区的地理背景作简要介绍。 ( 一) 地貌大势 地形地貌对聚落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决定作用,是制约聚落分布的最根本 的因素之一。 该区大地貌类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冀西太行山及其余脉及中东部的海河平 原。冀西山地区位于河北西部,全境北连冀西北山间盆地区,东接河北平原,西、 南止于省界,为太行山脉绵延分布地区。其间有中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 海河平原位于易县、满城、曲阳、获鹿、赞黄、内丘一线以东至渤海沿岸,海拔 在1 0 0 米以下,除个别基岩外露,绝大部分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质覆盖。在大地 貌类型区的基本控制下,区域内有各种类型的次级地貌类型区。如河流塑造了山 前冲洪积平原地区,由流经和发源太行山的大大小小冲积扇组合而成。包括石家 庄、保定、邢台、邯郸4 个地区4 个市,所届5 1 个县f 郊区) 的全部或一部分。 其中以滹沱河冲积洪积扇最为完整,最长可延伸5 0 5 5 公里有的冲积扇又由几个 新老冲积扇复合而成,微地貌复杂。近山一带有残丘,河流两岸多沙荒分布;冲 积扇的前缘与低平原相接处往往形成洼地,如宁晋泊、大陆泽、永年洼、白洋 淀等。山麓平原以东,滨海平原以西的地区是中部冲积平原区,包括衡水、沧州、 邯郸、邢台、保定、廊坊5 8 个县的全部或一部分,主要由古黄河、海河及其支 流冲积物组成,地势较低,海拔多在5 0 米以下,平原的北部自西北向东倾斜, 南部自西南向东北取倾斜。平原地貌由于地势低平而坡降小,夏秋遇暴雨,河流 泄洪能力弱,地面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河流多泛滥改道,河床淤高为地上河, 平原普遍存在着起伏不大的缓岗、倾斜平地、浅平碟型洼地等。( 河北省水利志) ( 二) 水系 水系的变迁是导致该区聚落分布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区是海河水系的流域范围,主要的河流有滹沱河、滏阳河、卫河、磁河、 子牙河、南运河、卫运河、漳河等及其分支,湖泊主要是大陆泽和宁晋泊。 该地水系历史时期不断演变,清代至今子牙河系得滹沱河与漳河的河道变 迁,远比大清河河系复杂,是海河水系变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明代以来,滹沱河变迁频繁,以南、北、中三路为主。在清代顺治二年至同 治七年以其南路为常( 藁城一晋州谣南宁晋泊或者藁城一晋州一辛集南) ,而同 治以后至今,滹沱河行北路( 藁城一晋州北一辛集北一深州北一饶阳南一安平南; 或者晋州北一无极一深泽南一安平一饶阳南) 1 5 0 同样据石的研究,漳河自康熙三十六年至清末,以南流为主,漳患严重大体 自临漳魏县大名馆陶一线。 宁晋泊、大陆泽等湖泊,自清以来已经逐渐消亡,形成如今的湿地沼泽环境。 ( 三) 土壤与植被 土壤是农业的根本,因而也是制约华北农村聚落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区内的土壤主要分为山地棕壤褐土区与海河平原黄垆土、潮土和盐士区。 海河低平原地区地质基础为第四纪洪积冲积物,土层深厚,土质良好。但洼地土 壤质地粘重,雨后积水排泄不畅,容易发生盐渍化。山麓平原区以东,滨海平原 以西的地区为中部冲积平原区,主要由古黄河、海河及其支流冲积物组成,地势 较低,海拔多在5 0 米以下,平原的北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地面基本平缓, 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小,夏秋遇暴雨,地面排水不畅,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植被划分区域与土壤基本一致,分为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海滦河平原暖 温带落叶阔叶林栽培作物区,由于该地域开发较早,天然植被破坏甚早,到了明 清时期,天然林早已消亡,大片次生植被也开始被栽培植物所取代。 第二节目标、方法与资料 一、研究目的 本文使用畿辅义仓图为基础资料,复原清前期直隶南部不同地貌区聚落 分布概况。同时,以乾隆十八年( 1 7 5 3 年) 与1 9 8 0 年作为两个时间界面,对聚 落数量进行对比,从而归纳不同区位条件下聚落数量发展特征大势。在以上两个 研究的基础上,对典型区域进行细化研究,分析不同地貌条件下聚落扩展的空间 差异。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历史地理学的地名考证等方法,还 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数据统计分析法、地图分析和g i s 定位法等。 1 、地名考证。在研究中,聚落地名考证是聚落定位的基础。通常,考察地 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追溯法、地理考察法、语言分析法、综合分析比较法、 分区分层分类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明清时期距今较近,许多聚落地名没有发生变 化,这些相同的地名可以直接从今天大比例尺的地图上找到相应得位置。有些名 称有了少许变化,但与今天的名称存在着语音或字形或者同源裂变的联系,在己 知大体位置的情况下,也较易定位。如以正定府正定县为例,其南娄、北娄村今 天演变为南楼和北楼,小韩村演变为小邯村,窑里今分为南洼和北洼两村。这些 情况笔者在定位时都在相应字段明确记录。对于少量消失的聚落名称,如果考证 困难则不定位,但文章中如果使用到相关资料会做出特别说明。 2 、g i s 定位。 这是本文研究聚落分布和变化最重要的方法。 5 _ 一一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使用a c c e s s ,根据畿辅义仓图聚落中含有的当时的聚落名称、 所属义仓附区名称、村仓间距等建立数据库。数据结构按需求设置字段。 表示身份的字段为: 字段1 :i d 用以表示聚落名称的身份号码。 表示隶属关系的字段有: 字段2 :n a m es e t t l e ,用以表示清聚落名称。 字段3 :n a m eg r a n a r y ,用以表示聚落所属义仓附区名称。 字段4 :c o u n t y ,用以表示聚落所属清代县名。 字段5 :p r e f e c t u r e ,表示聚落所属府或州名。 其他字段: 字段6 :d a t er e s o u c e ,表示资料来源,是聚落定位所使用的资料来源。为方 便表达,1 表示数据来源为9 0 年1 :2 5 万聚落居民点矢量图,2 表示河北省地图 集和地名地图,o 表示未找到该村,不予定位。 字段7 ,m e m o l ,注释字段,用以表示聚落地名发生的变化。如上面地名考 证里面涉及的几个例子,在这个字段都有说明。 字段8 :m e m 0 2 ,注释字段,用以表示其他相关信息。 然后,将数据导入m a p l n f o ,在保持投影系统一致的前提下,以9 0 年1 :2 5 万聚落居民点、9 0 年河北省县界图等为底图,以河北省地图集及各县地名资料 为来源,将清前期聚落一一复原定位。 图1 1 :聚落地名数据库与地图定位示意图 3 、地图分析 这种方法是本文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在应用以上两种方法产生图形后 对图形上各要素进行比较直观的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各地貌类型区聚落的分布和 扩展特征。 4 、数据统计分析法 此法在本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聚落数量变化的研究上。将采集来的各 种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总结各地貌类型区聚落数量变化特征。 三、研究资料 本文涉及两个时间断面的研究,两个时间断面所采用的数据各有来源。 清代断面的聚落数据以畿辅义仓图为核心资料,清前期时间断面的数据 大多有此而来。该图是清乾隆十八年直隶总督方观承在领导全省普建义仓的同 时,为使官民皆明了义仓服务范围而下令编绘的。畿辅义仓图包含了义仓及 其服务范围内的自然村落,不仅记载村落的名字、数目等属性数据,甚至包括村 落方位、与义仓问的距离等空间数据都记录详细,是历史聚落研究绝无仅有的宝 贵资料。 畿辅义仓图在资料记载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还使用河北省各中 刊本的县志( 如雍正定州志) 等进行校正。 现代断面聚落资料则主要来源于河北省地图集,建国后各县新修县志, 1 9 8 0 1 9 8 4 河北省各县地名志,或聚落地名资料汇编。 由于本文使用g i s 定位方法,因此也采用一定的的标准矢量图,其中包括 9 0 年河北省县界矢量图( a r c g i s 数据) 、1 :2 5 万聚落地名矢量图( a r c g i s 数 据) 、9 0 年河北省河流矢量图( a r c g i s 数据) 、1 8 2 0 年河流矢量图( c h g i s 数 据) ,1 9 1 1 年县界矢量图( c h g i s 数据) 等。 四、工作路线 1 、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首先,将上述各种资料数据尽量收集齐全。 其次,对核心资料畿辅义仓图进行分析和考证,以确认其完备程 度。对不完备数据,若可能以其他代用资料补充。 再次,使用a c c e s s ,将畿辅义仓图资料按字段输入,建立完整 的数据库。 最后,将建好的数据库导入m a p l n f o ,定位到图上,复原当时聚落分 布状况。 2 、空间分析 首先,将以上分布图叠加地貌信息,分析各地貌类型区典型区域的聚 落分布特征。 其次,利用定位的结果界定出乾隆十八年县界,以畿辅义仓图所 载数据为清代数据,把今天的聚落数据与清前期县界整合,计算在那时县 界内每县的聚落增长率,制作成以各县聚落增长率为要素的专题地图。在 图形基础上,分析总结聚落数量发展的空f l l 】地域差异。 最后,采用古今聚落分布对比等办法对典型区域细化研究,突出各典 型地貌区聚落空间扩展特征,并总结个体聚落发展主导类型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畿辅义仓图聚落资料价值评价和考证 畿辅义仓图是本研究的核心资料,为保证研究的可信度,有必要搞清该 图的制作背景,更为重要的,要确认其作为一份聚落研究的代用资料的研究价值 和精度。 一、畿辅义仓图制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畿辅义仓图是清乾隆十四年起直隶总督方观承在领导全省普建义仓的同 时,为使官民皆明了义仓服务范围而下令编绘的义仓建设图录。乾隆十一年,直 隶开始建设义仓,当时的总督那苏图与布政使方观承商议,认为“有谷而不筹其 地,则渑变可虞,有地而不察其形,则经界莫定,故劝捐必先建仓,建仓必先绘 图”。但开始几年“绘图”工作并未真正实施,直至十四年方观承始任直隶总督, 申明前令,统一在各州县分区建仓,义仓图才开始绘制。 畿辅义仓图制作、审校、上交的过程大致是,首先,各州县“先将阖境 村庄绘图齐全,某处立义仓一区,附仓若干里之内为某某村庄,各注明到仓里数, 各仓各村用五色笔别之,其境内高山大川为疆界眉目所系者,一并绘入。”乾隆 十八年,直隶义仓“图与仓先后告成”。总督方观承将各县上交的1 4 4 幅义仓图, “详加订正,镂板刷印”,与有关此次建仓所涉及的“新旧事宜”合订成六册, 上呈皇帝阅览1 6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六卷本畿辅义仓图。 畿辅义仓图为八开刻本,共六卷,1 8 0 页,前3 6 页主要是所谓的义仓建 设“新旧事宜”,后1 4 4 页为各州县卫义仓图。 畿辅义仓图卷首的“新旧事宜”包括“经理义仓告成绘刻全图恭呈圣鉴赏”、 “详酌义仓规条恭请圣训”“详酌义仓规条恭请圣训奏为义仓谷数,请免具题 以符本制”这几项奏议,另外还有“义仓图凡例义仓规条”,是对义仓建设 规划和日常运作的有关规定。 1 4 4 幅义仓图,每州、县、卫各绘图一幅,每幅图由图形和图文说明两部分 组成。 图文说明处于一角,内容是对该县四至八道、县中所有村落数目、义仓名称、 数量和义仓附区半径的描述。如大名县的图文说明: 大名县东至元城县界二十九里,至县治三十里;西至魏县界七里,至县治四 十五里:南至南f t 县界十里,至县治三十里:北至元城县界三十七里,至县治三 十八里:东南至南乐县界十七里,至县治i 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内黄县界六十六 里,至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元城县界二十三里,至县治二十四里;西北至魏县界 四十一里,至县治四十五里。县属大小二百二十五村,每十五里内建仓一区,计 李茂堤、罗胜屯、牙襁集、大严屯、边马集、七里店、霍儿庄,共建仓七区。” 除去图文说明一角,其余部分为义仓图主体,要素为义仓、村落,对地形则 只选择大的河流山川绘入。根据具体情况每县分“三四区以至十八区”不等,在 “大村集镇”的义仓建设义仓,用房子形状表示;附于每个义仓区内的村落,以 “某某庄x 里”的形式注明距离义仓的距离。另外,县城也会在附在一个义仓 区内,以方形表示。义仓图方向与今天的地图恰好相反,为上南、下北、左 东、右西。 畿辅义仓图成图后,记录内容“合一百四十四州县卫,共村庄三万九千六百 八十七,为仓一千又五”。 二、畿辅义仓图聚落资料价值评价 畿辅义仓图包含了乾隆前期以每个义仓为中心其服务范围内的自然村 落,不仅记载了村落的名字、数目等数据,甚至包括村落方位、距离。畿辅义 仓图在一个时间段面上提供了如此广大地区的聚落资料,这在历史资料中是绝 无仅有的,这是本文能够成文的基石。 然而畿辅义仓图毕竟只是建仓图录,虽然它含有丰富的聚落资料,但其 记载聚落毕竟不是其核心任务,因而对于聚落研究来说还只能算一份代用资料。 对于这份资料必须详加分析方能放心使用。 畿辅义仓图是本研究所用的核心资料,因而该图的聚落资料价值是关乎 本文研究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最基本要素。对于该图所提供的村落资料,有一个问 题是必须弄清,那就是畿辅义仓图聚落资料记载是否记载了当时全部的自然 聚落? 这个问题直接制约着研究清前期时间断面的聚落分布状况,及自那时以来 聚落数量变化的精确度。 前人对畿辅义仓图聚落资料的曾存在一些误解。黄忠怀曾就该图记载的 聚落是否自然聚落以及聚落记载是否完整的问题作过讨论。黄忠怀在他的论文1 8 中根据义仓图凡例中提到的“大小村庄并各村到仓里数悉载”,”断定这里 的“大小村庄”指的就是自然村落。在黄的论文中还曾经做过将乾隆畿辅义仓 图记载的村落与更早康熙年间所修的新乐县志等进行比较,发现畿辅义 仓图记载村落比康熙志记载村庄多出几倍,而事实上这期间没有大的移民,靠 单纯的自然增殖更不可能,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康熙志记载的是官村而畿辅义 9 仓图记载的是自然村落。为确认畿辅义仓图记载的聚落的完整程度,黄还 根据畿辅义仓图中几个县聚落数量与县志记载数量对比,比如同治深州风 土志中记载深州有自然村5 1 3 个,合为官村2 6 0 个,而5 1 3 与畿辅义仓图 所载5 2 5 个非常接近,由此认为义仓图包含了直隶所有的自然聚落。 这个论证从方法上来言是好的,但推理过程也很明显存在问题。首先,也是 最为明显的不足,黄认为其所提到的几个县的情况可以代表全部县份的情况,从 而抹煞了各县在村落记载统计上的差异性。其次,由于黄的研究是针对河北平原 的,因而其选择的代表县份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的某些地域,对其他地 貌区并没有涉及,然而下结论时并未特别指出这点。 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黄对义仓图的制作背景和成图过程没有深 入的完全了解而造成误解才以为它的每一幅图有一个统一的制作标准,每县 记载的村落都以标准口径统计。 上文已经简述过畿辅义仓图的制作背景,从整个过程来看,绘制时真正 操作的是“各卅i 县”,只是最后交入方观承手中统一校正后呈给皇帝而已。最能 说明这一点的是,在畿辅义仓图元城县一页右下角,非常明显地标明有“知 县孙霭、知县邹云城”的表明绘者( 或组织者) 的字样,而且如果翻阅全本,就 可以发现,各县分图无论是文字书写风格还是字体的简繁体例都差异很大。也就 是说,其实畿辅义仓图中的每幅图是由各州县独立完成,彼此无需互通消息, 各自为政。其结果必然是绘制的图良莠不齐,而对村落的记载也会因不同的统计 口径而详略不一。所以对畿辅义仓图一概而论是不可取的,选用其中一两个 个县为例来证明所有县份的资料也是不科学的。 三、对畿辅义仓图资料的考证 畿辅义仓图聚落性质与资料完备程度在不同地区很不相同,最大的差异 是山地县份与平原县份之间差异,二者完备情况与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畿辅义仓图山地资料以聚落名称脱载( 脱漏不载) 为主要特点。笔者仔 细研究畿辅义仓图,发现山区许多义仓附区的界限不是封闭,而是临山一面 呈开口状,用符号表示出山峦范围,在一系列山峦中,居然一个村落都没有,非 常值得怀疑。于是,笔者与新修县志和地名志进行比较,发现西部某些山区的村 落的确有明显的脱载。 山区聚落名称脱载的原因有三。首先,山区的村落身处深山老林,如果不是 有心勘查,统计相当困难,并且山区多独家村,在统计的时候更难断定其是否成 村。第二,山区的赋税户口等许多制度在当时还没有正规化,因而政府对山区了 解有限,更增加了统计困难。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畿辅义仓图是为 普建义仓以救济灾民而设,设计时明确规定“山乡如涿州三坡,二十三村居民樵 1 0 炭为业无庸建仓”2 0 。而事实上不只这二十三村,其他偏远山区也是如此, 因为距离义仓过远的关系,这些村庄基本上享受不到义仓的服务,其存在与义仓 的建设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因而畿辅义仓图编绘时自然也对这些山村不那 么重视了,任其疏漏。 对于山区,笔者以几个县的地名资料与畿辅义仓图相互参证,大体可以 划定这几个县中聚落脱载严重的区域与基本可信区域的分界。由于山区常常一个 行政村统领数个甚至数十个自然村,而现代的地名资料通常只记载行政村的来 历,所以笔者的校验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但目前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下文在研 究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对于义仓图中不是十分可靠的数据只用作聚落分布情 况的探讨。 笔者将畿辅义仓图和新修平山县志核对,发现平山县志地名资 料记载中,清乾隆前已立村的村落比畿辅义仓图要多。平山县志记载清 前期已存在而畿辅义仓图脱载的村落,大概是田营仓附区内2 个( 胡村、郭 村) ,白砂仓附区内1 个( 烟堡) 、回舍仓附区内1 0 个、南甸1 0 个,哄予店1 4 个,到了更高处的秘家会和郭苏仓都则要多出的数目更多。其中,田营仓、白砂 仓处于丘陵地区,境内的行政村与自然聚落大体相当,县志记载资料比较丰富。 再考虑县志地名资料的来源也未必十分可靠的因素,大体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 论:田营仓、自砂仓境内记载的清代乾隆已经成村的聚落,与畿辅义仓图记 载的数目大致相合,可基本确认其准确度。而至回舍仓以西就脱载到十个以上, 再加上地名志中未被记载的自然聚落激增,则脱载应该更为显著。但回舍仓以西 脱载的村庄基本都分布在等高线5 0 0 米以上的低山地区,而丘陵地区资料大致是 可信的。大体来说,平山县山地与丘陵的分界线东王坡南甸岗南温 塘一线以东以南畿辅义仓图的资料基本上是准确的,往西开始出现脱载情况, 至更西、更北的秘家会仓和郭苏仓附区,则不仅脱载的村落更多,而且村落位置 记载也有很大出入。 另外找到康熙灵寿县志2 1 虽然该志里遵循“前志”对低山至中山的“陈 庄以上村庄”不载,但对于燕川社、文城社两社的附属村落记载很详细,与畿 辅义仓图是基本吻合的。而对于陈庄以上的村落由于两志皆不载,但康熙灵 寿县志中的县图中却包含了比畿辅义仓图更多的村落,可见在这一部分义 仓图资料是有脱载的。也就是说陈庄仓内,陈庄西北部地区的资料是有脱载的, 而陈庄以下的部分,采取灵寿县地名资料汇编2 2 进行对比,发现慈裕仓附区 内大体脱载1 0 村,并且慈裕仓内地势较高公社自然聚落与行政村相差甚远( 自 然村几乎几倍于行政村) ,所以说慈裕仓附区内聚落脱载也是相当严重的。慈裕 以下自然村与行政村数量基本一致,从灵寿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行政村来历 的情况来看基本没有脱载。 行唐县的含山的义仓是v i 头仓和龙门仓,两仓附区的西北部山地,除边境上 出现8 0 0 米的高峰外,基本上都在5 0 0 米以下。行唐县地名志中的记载的口 头仓附区内乾隆十八年已经形成的村落,比畿辅义仓图所载只多玉女、庞家 庄、鲁家庄、芦家峪4 村,不足全仓内古今数目差额的1 0 ,基本不影响数量变 化研究的结论,而龙门仓只在上安里和车厂2 村有出入,更是影响甚微。虽然行 唐县也有一些不设行政村的自然村在地名志中不载,但是只有上阎庄公社( 行 1 5 ,自2 8 ) 、上连庄公社( 行1 6 、自2 8 ) 、九口子( 行1 2 、自2 2 ) ,其余公社行 政村和自然村数量基本一致。这三个公社基本都属于口头仓,行唐县地名志” 不载的自然村总数并不多,并且也有义仓图记载有的自然村而今天并没载明是清 前期以前已经存在的,甚至有今天不设行政村因而不记载来历的自然村。总体来 看行唐县是资料记载最完备的一个含山县,即使对这个县义仓图的资料完全信任 全部使用,所得的结果也应该接近于事实。 至于全境中低山广布的阜平县与井陉县,清代以前的县志记载都比较简单, 而根据现代地名资料阜平县地名资料汇编”和井陉县志”中有关行政村 来历的记载,与畿辅义仓图的记载还是相当吻合的,但自然聚落古今都缺乏 资料佐证,因而不能完全确认其脱载程度。但是两县记载的村落也有少量今天的 行政村并未囊括( 正常情况下,若当时记载的都是较大自然村,那么经过2 0 0 多年的发展,规模应足以设行政村,因此两县义仓图可能载入了当时的一些小聚 落) ,而且两县虽中山广布,但中山区并不像平山县一样聚落非常稀疏,因此可 以笔者推测聚落在这两县虽然没有完备到可以用以计算数量变化率,但已算比较 详细的,用来研究聚落分布应该问题不会太大。 其它山区县份大体情况类似,因为没有资料参校比较困难,这里就不再多涉 及,研究中也不会用这些县份义仓图来进行数据处理。 对于山区资料的使用,总体采用这样一个原则:在研究聚落分布时,放宽要 求,如果资料较详尽,则基本上信任畿辅义仓图的资料,具体情况文中会另 有说明;而在研究聚落数量增长时,则严格要求,对于义仓图资料不合用的情况, 采用其他代用资料进行研究。 对于平原聚落的资料,其完备程度的考证相对还要困难一些,平原区主要是 由于每个县具体统计口径不一造成的聚落资料的完备程度不同,比如永年县,畿 辅义仓图记载有明显的官村特征,比如将数个村庄并称,如阎石许相庄。但这 种脱载通常在整个县境内都存在,因此对于限于县内的聚落分布特征总体影响不 大。但对计算数量变化就有非常大的影响了,必须采用其他资料校正补充。对畿 辅义仓图平原数据的考证曾花费了笔者相当大的精力,考证的基本思路是沿用 黄忠怀的论证方法,拿畿辅义仓图数据与同时期或者前后时期县志或其他资 料记载的数据对比。一般来讲,清代早期县志多只记载官村,自然村多不提及。 乾隆以后多数县志同时记载官村与其附村( 自然村) ,也有些县志仍只记官村。 在大小变化不大的境域内,畿辅义仓图数据如果比同时期或稍后的县志记载 的数量多或相差不大2 6 ,或者与前后相近时期数量对比,处于两者数据之间,那 么畿辅义仓图记载的自然聚落可以认为是相当完备的。反之,畿辅义仓图 在统计的完备程度上可能就存在问题。如果没有找到相关县志资料i 己载,但可以 找到8 0 年代河北省各县的地名志资料,二者相互核对,也可以大体判断畿辅 义仓图自然聚落的统计精度。 与相近资料对比来考察资料的可信度,这种考证过程比较简单,可能存在一 定的风险:一方面,县志中记载未必完整,另一方面,即使是相近时期也可能存 在县境域的变化和聚落数量变化。但以目前的资料情况来看可能,考证只能做到 这一步。下表是对义仓图数据的考证,经过考证后将义仓图资料大体划分为 基本完备、可能完备、脱载三个等级。由于本文的聚落空间扩展局限在资料完备 区,而数量变化则尽量涵盖更多的区域。因此在处理聚落数量变化时,对于前两 个等级的数据予以采用,而对于脱载情况,尽可能采用相近年代聚落数量补充( 这 里补充的数据也未必是准确的,只是比义仓图更为可信一些。) 实在无法核 对补充的,只能放弃。 表1 义仓图平原资料完备程度考察表 义仓图校正后 县名相关对比资料 完备度 聚落数聚落数 顺治正定县志载2 0 1 村,与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相 正定县摹本完各 2 0 82 0 8 互核查,基奉相符。 获鹿县与1 9 8 4 年获鹿县地名资料汇编相互核查,摹本相符基本完各 1 9 51 9 5 栾城县道光栾城县志载1 4 3 村基本完备 1 5 21 5 2 行唐县 与1 9 8 4 年行庸县地名志相互核矗,基本相符基本完备 2 6 22 6 2 乾隆无极县忐村落县境图情况大致作1 7 7 村,光绪志载 无极县基本完备 1 8 51 8 5 1 8 4 村 新乐县与1 9 8 4 新乐地名资料汇编相互核查,螭本相符基本完备 1 3 11 3 1 藁城县与1 9 8 3 年藁城县地名资料祀编相互核查,基本相符摹本完各 2 1 42 1 4 晋州光绪晋州志载2 1 2 村 基本完备2 0 82 0 8 赵州 光绪直隶赵州志载2 3 4 基本完各2 3 12 3 l 柏乡县乾隆柏乡县志载9 6 村基本完备 1 0 61 0 6 隆平县乾隆隆平县志载1 1 1 村基本完备 1 3 61 3 6 高邑县康熙高邑县志载5 8 村,嘉庆高邑县志载9 9 村基本完备9 39 3 宁晋县康熙宁晋县志载1 7 5 村光绪宁晋县志2 7 2 村基本完备1 1 92 6 8 深州县光绪深州风土记记载5 1 3 村基奉完各5 2 55 2 5 武强县道光重修武强县志载辖村2 5 1 个基本完备 2 4 82 4 8 饶阳县可能完备 1 9 81 9 8 安平县康熙安平县志载1 5 4 村可能完备 2 2 72 2 7 定州县雍正定县志载4 4 0 村1 i 完备 3 0 74 4 0 咸丰深泽县志载1 1 1 村,深泽县地名资料汇编相互 深泽县基本完备 9 09 0 核查,基本相符 其记载方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