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9020021 分类号 b516.54 研 究 生 类 别 全日制硕士 硕士学位论文 论 文 题 目论 文 题 目 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 外国外国哲学哲学 申请人姓名 吴绍义吴绍义 导 师 姓 名 宋惠芳宋惠芳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年 6 月月 18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 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吴绍义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吴绍义 导师签字:宋惠芳 签字日期:2012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2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导 言 . 1 一、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理论的生存论基础 . 3 (一)基础存在论 . 3 (二)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中存在” . 5 (三)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 . 7 二、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的基本内容 . 8 (一)海德格尔对早期解释学循环思想的反思 . 8 (二)理解的前结构解释学循环的起点 . 10 1、前理解前有、前见与前把握 . 11 2、前理解是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 12 (三)理解的筹划结构和开放性 . 12 1、理解的筹划结构 . 13 2、理解的开放性特征 . 14 (四)解释学处境和理解形成循环关系 . 15 1、循环关系的形成 . 15 2、解释学循环不是循环论证 . 16 3、解释学循环包含“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 17 三、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18 (一)对伽达默尔的影响 . 18 (二)对利科尔的影响 . 19 结语 . 22 注释 . 23 参考文献 . 25 致 谢 . 3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海德格尔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极具特色, 对后世影响深远。熊伟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 20 世纪闪耀不 尽之一杰。他远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近至揭示哲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之转 向;他指明道上尼采与马克思之相逢,并融汇老庄大道之无为而无不为。古今中 外人类思潮源流无尽,哑然在望” 。 1在吸收前辈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 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把解释学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基 础。这样,解释学不再是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而是具有普遍的本体论意义的哲 学。 解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释学循环理论是其解释学理论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解释学坚持主体和客体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主要观 点是,要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整体,就要借助对部分的理解,而要更好的理解部分, 就要以整体为基础。它是建立在理解者和被理解对象对立的基础上,被理解对象 是固定的客观存在物,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并且有自己的原意,理解者就是要抛弃 自己的“成见” ,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取得对它们的原意的把握。海德格尔反对传统 认识论模式下的解释学循环,要求在探索整体和部分循环之前,把理解作为“此 在”存在的方式,揭示了理解和解释的筹划结构和开放性特征。在这个基础上, 海德格尔阐明了自己的解释学循环问题。本文主要以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存在 与时间为依据,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做了全面的分析,主要分为三部分内 容: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的生存论基础。在这一部分中,海德 格尔从“此在”的存在出发,认为没有“此在”的存在就没有其它一切存在者, “此在”存在的理解不依赖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是通过存在本身被 理解和解释的, 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基础存在论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理性观。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的基本内容。这部分作为本文的主体 框架,通过分析海德格尔对早期解释学循环的继承和反思,提出解释学处境的合 法地位, 他认为, 业已完成的理解构成前理解 (解释学处境) , 在前理解的基础上, 理解和解释进一步展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承认前理解和理解之 间的循环关系,但是,反驳它们是一种循环论证,并进一步指出,前理解与理解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之间所构成的循环关系是“此在”存在的根本特征,是“此在”所特有的一种现 象,它包含着“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 。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本文在这部分主 要论述海德格尔在完成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折后,给后继的哲学解 释学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伽达默尔和利科在解释学循环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进 一步印证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在世界中存在;理解;前理解;解释学循环 分类号:b516.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heidegger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 in the 20th century, whose philosophy is profound、unique, and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on the basis the predecessor philosopher and his own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 he put the hermeneutics to a height of ontology, which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 hermeneutic is no longer the general approach of the humanities cultures, making it into the philosophy of universal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hermeneu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hilosophy of heidegger, and hermeneutic cycle theory is the core of hermeneutics. in the process of hermeneutics development, it mainly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two phas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spec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 to changes in methodology, this stage is completed by schleiermacher;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from methodology to ontology, which is completed by heidegge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methodology to ontology, the connotation of hermeneutic changed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s which is considered as the mode of dasein, rises to the height of ontology in the heideggers hermeneutics ,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understand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pand further , that forms a circular relationship. heidegger acknowled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but refute that they are circular argument, moreover, he think that the circ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anding, previou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constitut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dasei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to elaborate and expound the hermeneutics cir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part.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 thinks that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s contradicted each other , if you want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s a whole, you must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 and vice versa .it founded on th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object and the reader of on the part of th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 the object of understanding is objective ,the readers task is to have th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object with the help of scientific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elimination of prejudices, heidegger opposed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ical mode of hermeneutic cycle and he requires that before we explore the circle between the whole and the part ,put understanding as the way of existence, rather than the behavior. in this sense, heidegg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 hermeneutic circulatio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heidegger explains the foundation of cycle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content of heidegger hermeneutic cycle.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talked about the effect of heideggers hermeneutic cycle. keywords:hermeneutic cycle understanding pre-understanding being-in-the-world category number:b516.5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导 言言 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严平曾对解释学所经 历的阶段做出过这样划分: (1)圣经解释学,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广泛的理解,此 时的解释学并没有超出神学的范围; (2)一般语文学方法论,此时的解释学要求 深入到文本内部, 去把握作者的原意, 找出隐藏在历史文本中的伟大道德真理;(3) 一切语言理解的科学,此时的解释学对语文学方法做了根本的批判,使解释学成 为系统描述理解中所有对话条件的科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般解释学; (4)人 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基础,此时的解释学显然成为一切人文科学的基础,用更加 人性和历史的方法研究文本; (5) “此在”和存在理解的现象学解释学,这也是本 文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德格尔试图对存在做现象学说明,表明理解和解释是人 类存在的基本模式; (6)重新恢复和破坏偶像的解释学。在本体论解释学基础上, 更注重文本注释和心理分析,特别对梦的理解。 2解释学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 的任务和内容。其中由海德格尔完成的方法论向本体论过度的解释学不容忽视。 在由方法论向本体论转变的过程中,解释学循环的内涵和内在机制也相应发生了 变化,理解以“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首次出现,基于这个角度的考量,海德格 尔的解释学循环理论值得关注。 解释学循环在通常意义上被称为理解的循环。方法论的解释学建立在传统主 体和客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被理解的对象是独立存在的,文本有自己 的原意,理解者就是要抛弃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并且运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和 移情作用,达到对这个客观文本的原意的把握。因而,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 里,解释学循环主要指的是在理解文本的时侯,整体要得到更好的理解,必须通 过理解部分,才能得到更好的把握和解决;要更好的理解部分,必须通过对文本 整体的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把握和解决。这样,在研究文本理论时,就存在一 个到底是先理解部分,还是先理解整体的解释学循环悖论。 虽然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没有单独的著作来说明其解释学循环的思想,但是这毫 不影响他在解释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沿着存在与时间部著作,我试着顺出 他的解释学循环思想,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题目并写出了这篇毕业论文论文。海 德格尔在批判吸收方法论解释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上的解释学循环,这样就使理解和解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地位。但是,由于国内 研究主要从解释学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论述,对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并没有 太多关注,相关的概念、命题和理论还没有成为通行的观念,因此,本文以海德 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为主题,顺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思想脉络对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大致梳理,意在揭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的意义与影响。要论述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理论,就要搞清楚他所说的解释学 循环意味着什么。所以,本文只能以海德格尔的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为依据, 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入手,通过分析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来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解释学留下的悖论整体和部分的循环问题,成为海德格尔关注的起点,但是 海德格尔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继续进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得出解决解释 学循环的根本办法是,解释学处境对于理解和解释的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 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时候“面向事情本身” ,得到关于“事情本身”的前理解结构, 毋庸置疑,解释学循环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有着重 大的理论意义。 本文认为,海德格尔通过对传统存在论的批判,得出了基础存在论在解释学 中的决定作用,因此, “在世界中存在”作为“此在”的基本建构以及把理解作为 “此在”的存在方式,便自然取得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合法地位。在这个基本线索 下,来理解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的基本内容就显得顺理成章。理解作为“此在” 的存在所展开的形式,以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为主要内容的前理解构成解释学处 境,解释则成为对前理解的重复。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德格尔这里,这种重复不 是一种循环论证,更不是一般意义的恶的循环,它包含“一种认识的积极可能性” , 是“面向事情本身”的有效途径。所以,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不能被指责 为一种循环论证,更不能对它妄加贬斥,传统解释学遗留的关于部分和整体的循 环问题也相应得到解决。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 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 ”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一、一、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理论的生存论基础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理论的生存论基础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思想是海德格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理解海德格尔解释学的重要环节。他的独特的解释学循环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存 在论哲学的基础上,是他的生存论思维方式在解释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 要阐明他的解释学循环思想,首先必须廓清他的存在论哲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说 明他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一)(一)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 提出了毕生都在思索和追问的的哲学命题,即存在的意义问题。众所周知,引领 海德格尔进入哲学殿堂的是他的老师布伦塔诺,布伦塔诺的论存在在亚里士多 德那里的多种含义一书引发了海德格尔的思考:如果存在有多重含义,那么就 是否有一种居于它的主导地位?正是带着这个困惑,海德格尔审视了整个传统哲 学,并开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直都在谈论存在,但是他们实际上都在 谈论存在着的东西即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忽视了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区分。 在他看来,传统存在论把存在作为最普遍的概念加以理解。这种普遍性不是逻辑 上所说的“种”的普遍性,而且是通过“种”加属差可以说明的,存在是一种最 高的抽象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通过无限多样的存在者抽象出来,黑格尔把这种 最高的统一性概括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 。但是,由于这种统一性没有任何规定 性,所以它的意义问题就显得扑朔迷离,它所追问的虽然是作为存在者状态的存 在,但实际所关注的只是实体存在者,最终得出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以定义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不可定义并不意味着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不需要讨论。相 反,存在虽然不可定义,但我们可以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去揭示存在,从而探 寻“存在”的意义。不仅如此,传统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不证自明的概念,无需深 究,人人都可以理解和把握它的意义。正因如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开 始的时候,就开宗明义引用柏拉图的一段话来说明关于存在论问题,从古希腊哲 学以来就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它的意义似乎是不言而喻并且不证自明的。人们 对存在的意义问题殚精竭虑却一无所获,甚至形成了搞清楚它的意义问题是多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的成见。然而,海德格尔指出: “这种通常所说的可理解不过说明不可理解而已, 它挑明了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都先天的有一个谜。我们向来生活 在一种存在之领悟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问题却隐藏在晦暗中,这就证明重提 存在的意义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4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看来,虽然传统形而上学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说出存在,好像回答并探究了存在的意义问题,其实,传统哲 学从来就没有解答过存在的真理问题,因为传统本体论在思考存在的时候,只把 存在当成存在者来思考,它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存在者,名义上是存在论,谈论的 却是存在者是什么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具有动词的意味,而存在者是一个实体,是一个名词。 存在与存在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不可以界说,后者作为对象性拥有自己的规 定性。在他看来,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不可能更好的理解存在者, 不理解“此在”就不能更好的理解存在。传统形而上学所追问的是作为存在者的 整体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被存在者的问题彻底遮蔽和遗忘了。 因此,哲学的根 本目的是追问存在者的存在即存在者是如何存在的,而不是存在是什么。揭示存 在的意义问题,成为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的核心。 海德格尔的原创性还在于他的提问方式,他认为,由于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 在,因而要揭示存在的意义,就必须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存在的意义。 “这种存在 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就是除了其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还能够 对存在发问的存在者。 ” 5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之所以不能提供存在意义问 题的答案,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存在”与人的生存基础结合起来,没有真正回 到人的存在问题并进行反思。海德格尔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实 践哲学中关于人自身的思考进行了存在论反思,使之成为解决存在问题的入口。 为了区别于传统哲学,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以及其他的前期著作中,努力 克服避免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重蹈传统哲学的覆辙,试图建立一种有根的 本体论哲学,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通过解构那种对人的存在的误解的主体观念。 海德格尔用“此在”称呼这种存在者,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人,来区别传统形而 上学的主客二分模式。在这里,对存在论的追问首先就必须对“此在”的存在进 行追问,这就要求对“此在”这个特殊存在者进行分析。海德格尔把对“此在” 的这种存在论分析称之为基础存在论。所谓基础存在论,就是指它不是以存在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整体作为探讨对象,而是以在存在者状态上与众不同的存在者“此在”作为 探索的出发点,来探索存在的意义,因为“此在”在自身上就与存在打交道。海 德格尔使用“此在”的意图就是为了使这个词符合自己的思想,拓展它的原有的 意义,并关注“此在”与存在的本质关系。 (二)(二)此在的基本建构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中存在”“在世界中存在” 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传统哲学惯常使用的人,有着特殊的含义。传统哲 学习惯上使用理性、主体和精神,海德格尔坚决反对这种把世界二分化的话语表 达方式。他认为如果单纯从人的实体意义概念出发来探讨现成存在物,那就根本 无法获得存在的意义,得到的只能是现成实体的现成属性。在海德格尔看来, “此 在”跟其它存在者有所不同,它自身就与存在打交道,它自身就能如其所是的那 样显示存在。 “此在”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此在”的本质在于“去存在” ,这 种“去存在”可以用“生存”来表达;二是它的“向来我属性” 。生存和向来我属 性构成“此在”分析的两个前提。 “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 揭示的是“朝着绽出” ,也就是作为自身的超越性。实际上, “此在”总是它 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它自己能在的可能性,但绝不能看做一种性质或者当下存在 的某种东西来占有,因为“此在”对自己最本质的的可能性有所作为。从本质上 讲, “此在”向来就作为自己的可能性,就是意味着它能够做出选择,赢获未知。 不管怎样,本真状态还是非本真状态都根源于“此在”的向来我属性。整个存 在与时间的“此在”分析都是在由这两个性质构成的两极之间展开的。 正是基于“此在”的上述两种属性,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基本建构 “在世界中存在” 。在他看来,人并不是首先作为单纯的抽象主体,然后才创造 出世界、创造出和人相对的客体,继而形成主客之间的种种对立关系,最终形成 现存的整个世界,而世界在传统哲学那里也只是一个所有存在者的集合,而人只 不过是世界上一个现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基础上,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作为 主体的人面对客体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是人在停止与事物打交道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一种对事物的无所作为的凝望,这 是一种非源始的理解存在者的样式。海德格尔明确表示: “主体和客体同此在和世 界的关系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且,笛卡尔的思执无论在存在者层次上还是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存在论上都和此在不相涵盖。 ” 6这就意味着笛卡尔在存在论上误解了“此在”的 存在,同时也意味着“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与思维着的主体并不相同。在海德 格尔看来,人作为“此在” ,本身就“在世界之中存在” , 或者说, “此在”的基 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即在世。世界就是“此在”存在的本质环节,世界 具有存在论性质。在这里,在世生存意味着生存着的“此在”凭借自己的能力, 向着可能性筹划,必然带有动态的结构。海德格尔认为, “在世界中存在”不能只 理解为在世界中作为一个存在者存在, “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原始的联系。只 要“此在”存在,他就在世界之中,这个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的存在者与世界是混 沌未分的统一体。而且这种在世界之中的“在之中”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 与物的空间关系,而意味着居住和逗留。 “在之中”不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关 系,不是说一个现成的东西在另一个现成的东西之内。 “此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由 居住活动展开的,当我们说一个人生存的时候,他就跟这个世界一道存在。人的 这种“在世界中存在”的原始结构被海德格尔称之为“超越” 。在这里海德格尔不 是形而上学的独断的构造了超越的概念,而是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和打交道 活动的描述。在超越中“此在”与周围世界融合为一体,根本就不存在主体和客 体的分离问题,也就谈不上如何使他们建立联系的问题。显而易见,这种超越性 使海德格尔打破了主客对立的认识模式。 把这样一种存在论的解释反映到认识论上,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认识论 格局。传统认识论普遍把主体和客体二分化,主体是现成的内在的认识者,客体 是现成的外在的被认识者。这样一种认识论必然产生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主体 如何能够保证自己从内部走出去认识客体的合法性?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 的根本错误在于,在没有了解存在者是如何去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就首先肯定了 其存在,并把它当做无需置疑的事实来加以研究。这样,传统哲学就把对存在者 的研究混淆和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把此在“在世界之 中”看做一个统一的结构整体,就可以解决传统认识论的遗留问题。按照海德格 尔的观点,认识之所以可能发生,首先在同用具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人逐步走 向认识,而认识不过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把“在世界中存在” 当做此在分析的出发点,当他说这个结构的先天性时,应该是在强调这个结构的 自明性。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界中存在” ,不仅揭示了“此在”朝向世界的开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性与超越性特征,而且为他的解释学理论特别是解释学循环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生 存论基础。 (三三)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 理解与解释既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解释学循环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西 方哲学史上,理解总是与理智和理性等概念连在一起使用的。近代研究理解的哲 学家不在少数,其中代表性的哲学家包括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休谟。但是他 们都无一例外把理解当成了人的一种知性认识来研究,把理解的对象当做具有现 成意义的对象物,并假定它有超越时空界限的意义,这是典型的主客二分的传统 思维模式。即使在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那里,理解过程中仍然残留着理解者和理 解对象的对立状态。他们主张抛弃成见,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取得对文本的原意, 而对理解者自身所拥有的理解结构却视而不见,至少他们认为要剔除成见,达到 对原意的把握。 那么,什么是海德格尔的理解呢?海德格尔说“理解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 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其情形是:这个与其本身的存在开展着随它本身一道存在 的何所在。 ” 7这表明海德格尔是从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出发来展开论述理解现 象的,它具有生存论意义。海德格尔接着说: “在生存论上,理解包含有此在之为 能在的存在方式,此在原是可能之在,此在一向是它所能是者,此在如何是 其可能性,它就如何存在。理解作为有所开展的能在则为能够看到这种可能 性提供了现象基地。 ” 8在这里,理解不再是作为对象性结构而存在的认知能力, 不是主观的认识活动,而是生命向可能性绵延和筹划的生动力量,是这种认识活 动的基础。理解决定着我们怎样认识,认识不过是我们存在的一种功能。理解首 先向“此在”揭示其存在结构,进而在认识功能中理解自己生命的可能性。理解 被看做“此在”的构成要素, “此在”在理解的推动下,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不 是像其他存在者那样作为固定不变的现成东西。海德格尔认为,人就是非自愿的 被抛进世界的,面对的是有待实现的世界。理解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可能性 作出的筹划,并不断超越自己,实现未来。 海德格尔说, “理解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理解使 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 ” 9“解释并非要对被理解的东西有所认识,而是把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解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 ” 10理解是一种“此在”的能在,它是世界之为世 界的意蕴得以展开,理解就处在这种混沌未分的状态之中,而解释使这种理解的 筹划向可能性展开,使它得到明确的呈现。解释也不是对所理解的对象有所认识, 而是对“此在”生存可能性的展开。解释是以理解为基础,是理解的一种重复。 由此可见,在海德格尔这里,理解与解释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不是某种主体 占有的东西,而是“此在”在世的生存方式。 二二、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的基本内容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的基本内容 我们知道,解释学本来作为理解文本的逻辑,给读者提供一些规则,来克服 经典文本的阅读障碍。尽管施莱尔马赫开启了解释文本的方法论视角,以及狄尔 泰把解释学提升至一切人文学科的方法论,但是这种彻底的转向则是由海德格尔 最终完成的。海德格尔从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出发,把理解作为一种生存的 建构样式来把握,从而解决了传统解释学循环的悖论,使解释学循环获得了新的 内容与意义。 (一一)海德格尔对早期解释学循环思想的反思海德格尔对早期解释学循环思想的反思 众所周知,解释学循环理论不是海德格尔的发明创造,早期解释学就已经提 出过这一观点即理解的循环结构。古代最早出现的两门解释学是圣经解释学和法 学解释学,前者以圣经为解释对象,主要回答人们的宗教信仰问题和良心问题。 后者以罗马法为解释对象的,要求于人们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对个别案例进行裁 决。它们都具有理解真理内容和服从真理旨意的作用。由于宗教改革转向对圣经 的研究,解释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解释学,这种解释学对解释学循环问题作 出了初步解释,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问题。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 把从古代修辞学里的到的东西运用于理解过程,并且发展成为文本解释的一般原 则,即文本的一切个别细节都要以前后文的上下关系,以及从整体统一的目的去 理解。这种整体与部分的循环理解的关系就构成了传统的“解释学循环”问题。 马丁路德提出的圣经自解原则,就是运用解释学循环思想的最早形态。 阿斯特在研究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对解释学循环问题给予了更多的 重视。他主张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形式,古代罗马文化,或者古代希腊文化,他 们都来源于一个纯粹的原始的“大一” ,文字和文本都是古代普遍精神的表现,因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此,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就是古代的普遍精神和生命,因此我们作为解释者必须进 入作品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生命之中。阿斯特非常重视部分和整体的循环问题, 他说:“一切理解和认识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个别中发现整体精神,和通过整体领悟 个别。个别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被理解,反之,整体只有通过个别才能被理解。 ” 11 这就是对解释学循环的最初揭示。这样,个别和部分的关系同时被纳入到解释学 循环的解决范围,整体的顺利解决有助于部分的解决,反之亦然。不过,在他这 里,无非是这个整体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部分是个别的特殊精神。这种解释学 循环是一种精神性的循环。部分只有包含在整体中并作为整体的不同表现,整体 和部分的循环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把握,也不能最终被 理解。 施莱尔马赫把解释学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在理解事物之前,先行探讨理解本 身,把研究重点放在理解过程,而不是被理解的文本,带有浓厚的批判主义色彩, 这与其所处时代是相适应的。施莱尔马赫认为误解是自发产生的,解释学就是避 免误解的技艺学,哪里有误解哪里就有解释学。理解就是要通过文本文字表面的 分析直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被归结为一种把自己置于作者创作活动之中的重 新创作过程。施莱尔马赫说: “每一个人在自身内与其他任何人都有一点关系,以 致预感可以通过与自身比较而引发出。 ” 12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具有这种先天的联 系,才使得理解成为可能。他区分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主张我们必须比作者 更好的理解作者。至于解释,则并不是附加于理解之后的偶然行为,二者具有内 在的统一性,理解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实现。施莱尔马赫把心灵的创造过程引入解 释学,从而使解释学循环有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 仅是一个语言过程,更是一个心理过程。他从语法的角度提出了历史性原则和整 体性原则,要求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周围语词的整体性语境。整体性原则构成 “解释学循环” :理解部分必须从整体中理解,理解部分必须以整体为基础。他认 为经过多次循环,理解者就能够达到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循环是无止境的。施莱 尔马赫认为理解和解释的创造性活动有别于作者的原创,甚至比原创更好。 狄尔泰把解释学进一步发展成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以使精神科学达到和 自然科学同样程度的严密和客观,这样解释学就进一步超出文本理解,达到了通 过生命表现来理解他人的生命和理解社会历史的范围,成为获得精神科学有效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识的唯一方法。生命作为狄尔泰哲学的重要范畴,既指个人生命又指人类的共同 生命,生命作为活的统一体存在于环境之中,形成由知识、情感和意志所组成的 内在的、动态的整体结构,狄尔泰称之为心理生命关联。狄尔泰说: “我们把这种 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理解是一个 通过感觉符号识别一种心理状态的过程,这个符号是心理状态的表达。 ” 13狄尔泰 把生命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他把生命看成是生活在一定环境的内在动态整体 结构。狄尔泰认为,整体和部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存在循环的,由于人们所处的 时代背景和时空条件是不同的,所获得的体验和对事物理解具有不同的意义。如 果从陌生的立场出发考量另外时代的对象,不可避免地受到时空局限,不能形成 真正的关于“事情本身”的理解。而精神科学的知识并不是像自然科学的知识一 样,通过归纳就可以获得,而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客观性,并且以完全不同的方 式获得。 总之,传统解释学循环思想通常把这种循环限制在文本内部,认为任何理解 与解释都具有一个循环的结构,理解者在与文本的对话和解释过程中,沿着文本 向前或者向后循环运动。解释者从并不清晰的猜测开始,然后以部分细节作为参 照来检验这种猜测的正确有效性,而对部分的参考反过来又生成了关于整体的意 义的新的猜测。作为解释规则,解释学循环必须根据细节来理解整体,而要理解 具体细节又必须以整体作为前提和基础。但是这种循环在文本被完全理解之后就 中断了。因此,部分和整体的解释学循环是以获得文本的客观解释以及其它解释 经验为坐标的主观形式的方法。而海德格尔在生存论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对传统 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反思,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从而使 他所描述的解释学循环理论构成了一个转折点。他指出: “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这 种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种循环。 ” 14而理解的前结构正是进入 解释学循环的起点。 (二二)理解的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解释学循环的起点解释学循环的起点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与解释从来就不是没有前结构参与其中的活动,不是 无前提的把握事先给定的事物,而是具有一个前提构成要素的,这就是所谓的前 理解。没有这个理解的前结构,理解和解释就无法进行。理解的前结构恰恰正是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解释学循环的起点。 1 1、前理解前理解前有、前前有、前见与前把握见与前把握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 “把某物作为某物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 前见和前把握进行的” 。 15这就是说,任何理解都具有前结构,也即是前理解,而 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三种要素,其中, “前有”指的是此在的理解存在 与它先行理解的因缘关系整体的先行占有关系; “前见”指的是前有中的那些可以 在这种特殊的理解事件中被解释的特殊方向,也就是解释者解释某事物的先行立 场和视角;在前结构里被给出的可达到理解的概念则被称之为“前把握” 。海德格 尔把三者统称为理解的前结构,有时他也称这种理解的前结构为“解释学处境” 。 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理解之前所具有的东西,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背景 以及物质条件等等。这些条件作为潜在的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此在”的理解过程。 这些概念在解释性的理解出现之前,或者是最终的或者是暂时的被假定。 解释学 处境与“此在”一道存在。 所以,一切理解都不是对对象的没有前提的理解,对象其实已经在某种模糊 中被理解了,理解是以解释者的前结构先行的前理解为基准。这就表明,前结构 不言而喻地构成解释者不容置疑的先行之见。不过,我们不难发现,一旦前理解 不能独立存在的时候,就会求助于另一个前理解,这样就有陷入无穷倒退的循环 过程的危险。面对这种无穷倒退的过程,海德格尔并没有顺流而下,而是反其道 而行之,他选择了一种逆流而上的思维方式。既然我们所运用的任何前理解都不 可避免的会依赖另外的前理解,也就是说不证自明的前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海 德格尔提出他自己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海德格尔关于理解的前结构理论实际上是针对胡塞尔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针 锋相对,背道而驰。胡塞尔指出,在做现象学直观前,必须排除一切先见。比如, 当我说“苹果”这个概念时,如果当下有一个直观呈现出来,那么,我们便说“苹 果”概念是充实的和明见的;如果没有相应的直观,则概念只具有“空意义” 。海 德格尔极力反对,认为,如果没有解释学处境作为基础,那么理解就是虚无飘渺 的空中楼阁。解释学处境反映了“此在”在理解和解释世内存在者之前的存在状 态,解释必然要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基础和前提才有可能,这种解释者的历史性境 遇因而得到重视,并且作为解释的先决条件而存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 2、前理解是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与条件前理解是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有一段经典描述: “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 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来起作用。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 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准确的经典注疏可以拿来当作解释的一种特殊 的具体化,它固然喜欢援引有典可稽的东西,然而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 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解释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 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前 有、前见和前把握中先行给定的。 ” 16海德格尔认为,这样解释依赖于解释学处境, 只有前理解结构的先行生成,解释才成为可能,解释则是把理解的前结构的模糊 的东西明确地呈现出来,精细化、具体化并专题化为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对象。解 释并不是就着陌生东西的无前提的单纯操作。海德格尔在这里描述了广为人知的 理解的前结构,当我们在对已经有所理解的对象作出解释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 它。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关于某物的模糊关系,就不可能理解这个事物。所以,理 解总是从某种前结构出发,总是就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而发生。从海德格尔对理解 的前结构的描述,可以得到“此在”的两个生存论结构的重要见解。理解绝不是 没有前结构参与其中的,我们绝不可能以一种纯粹客观的立场来理解任何东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