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湖北艺文志是部辑录湖北地方图书目录的解题性方志目录书。是清宣 统年间湖北地方编定的地方志书湖北通志的“艺文志”部分,即是一部记湖 北地方著述之盛的图书目录。该书体例完整,收书丰富,共收录撰者达4 0 0 0 人 之多。书目达6 1 0 5 种之多。其著录图书时有自己的特点,无论书目来源还是提 要文字都有文献的征引出处,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湖北艺 文志及其价值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对湖北艺文志做一个简 要的研究,以期引起人们对这部方志目录书的重薪认识。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 一部分简要介绍湖北艺文志的编撰成书;第二部分概述湖北艺文志的体 例和内容:第三部分对湖北艺文志的书目来源作了一个概括和分类;第四部 分探讨湖北艺文志的价值及不足。第五部分对湖北艺文志作简单的结语。 关键词:湖北艺文志方志 价值 a b s t r a c t h u b e ih w e nz h ii so n el o c a lc a t a l o g u eb o o kw h i c hc o m p i l e st h es q u a r eo f c a t a l o gb o o k so fh u b e i i ti so n ep a r to fl o c a l 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o f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i nx u a nt 0 n gy e a r sa n di so n ec a t a l o g u eb o o kw h i c hr e c o r d sh u b e i l o c a lb o o kf l o u r i s h i n g t h i sb o o kh a sc o m p l e t es t y l e ,r e c e i p t i n ga b u n d a n t ,i n c l u d i n g t o t a l l yt o4 0 0 0w r i t e r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r e a c h i n g6 1 0 5k i n d s i th a s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 d e s c r i b eb o o k s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b o o l d i s to r i g i n a t e sa n dt h ea b s t r a c tw r i t i n ga l lh a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oc i t et h es o u r c e a n di th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lv a l u e b u ta sar e s u l t 0 fa l ls o r t so fr e a s o n s h u b e ih w e nz h ia n di t st h ev a l u eh a v en o to b t a i n e dt h e e d u c a t i o n a lw o r l dt ob es u p p o s e dt oh a v et a k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 h u b e iy i w e n z h i ”t od oab r i e f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c a u s e sp e o p l e sa g a 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f u l lt e x t a l t o g e t h e rd i v i d e s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c d h u b e i h w e nz h i ” c o m p i l e st h eb o o ki nc i r c u l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u t l i n e s h u b e ih w e nz h i ”s t y l ea n d 卅哆 c o n t e n t ;x 噜r h i r dp a r tt o h u b e ih w e nz h i ”t h eb o o k l i s to r i g i nh a sm a d eas u m m a r ya n d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f o u r t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h u b e ih w e nz h i ”v a l u ea n d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 t h ef i f t hp a r ts i m p l eh a sm a d e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o h u b e ih w e nz h i ” k e yw o 州s h u b e iy i w e nz h il o c a lc h r o n i c l ev a l u e y 9 3 4 9 g 2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刨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j 二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咀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关彩多时间:卢n :务广思砂一开论文作者签名:彳t 勿多时间:卢咿广思砂4 开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湖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储虢景桫 签名同期:7 肿g 年r 月矿r 导师签名 签名f l 期 c 湖北艺文志研究 引言 “艺文志”的出现最早见于汉书。东汉时史学家班周在修定汉书时, 专列“艺文”部分,记载东汉时的图书状况。班固在编定汉书时,继承了别 录与七略的已有成果,进行了裁剪、编次,撰成了汉书艺文志,创 立了新的目录体裁史志目录。汉书的这一创举,使目录成为正史中的组 成部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典籍的大致状况,更拓开了后来成百上千史志目 录出现的繁荣局面。这以后的正史中,在隋、唐、宋、明史书中也都有“经籍”、 “艺文”志,用来记录该朝的图书情形。到了清代,一些学者更是多方补苴缺志, 形成了一个通记历代藏书的系统目录,与国家书目( 或称官方书目) 、私家书目 成鼎立之势。与此同时,随着方志的兴修与发展,“艺文志”这种编定图书目录 的体裁又被应用于地方志当中,以记录一地之图书。 方志,是地方志书的简称,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种著作 的编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最古的史书也是方志书,梁 启超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祷杌、鲁春 秋”,墨子所称“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所称“百二 十宝书”。1 所以在梁启超看来,方志不仅是古史之作,而且是古代史书的起源了。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也认为“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2 而地方志的体裁,基本上是来源于司马迁史记的八书和班固汉书的 十志。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和正史保持一致的。章学诚认为“夫州县志乘,比于 古者列国史书尚矣。”3 自汉代班固在正史中创设艺文志,作为著录图书的史 志目录以后,隋书、旧唐书沿用其例,撰有经籍志,新唐书、宋史、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2 5 页。 2 章氏遗书为张古甫司马撰大名县忐序 3 章氏遗书外编卷 。八。 明史、清史稿一脉相承,也都有艺文志。当然这种艺文志或是记 一代藏书之富,或是记一代著述之盛;但无论如何,总是一部国家书目之著作。 “艺文志”的体例被移之于地方志之后,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一是记一地诗文词 赋,一是记一地的著述之盛。二者虽同为一地方之文献,但从分类上讲,前者是 属总集,后者才是与古代正史艺文( 经籍) 之相当的图书目录。1 湖北艺文志 是清宣统年间湖北地方编定的地方志书湖北通志的“艺文志”部分,即是一 部记湖北地方著述之盛的图书目录。 一、湖北艺文志的编撰成书 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重心,有数量众多的古代文献,品类繁富,内容宏博。 举凡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军政设施、经济贸易、诗文杂录之类无不记载于古代 文献之中。湖北地区的地方志作为收录各地方著述的重要文献,保存了大量的此 类资料。明代和清代几次编修方志时,由于行政区划的缘故,湖北同湖南被并在 一起,称为“湖广”,所修的地方志曾称为湖广通志,其中包括湖北和湖南两 地。湖北地方现存的志书可追溯到明朝。从明朝正德年间的潮广图经志到宣 统湖北通志,与湖北有直接关系的大型志书前后修订共有六次,其中著名的 包括康熙湖广通志、雍正湖广通志、嘉庆湖北通志、章学诚纂修但未 获刊行的湖北通志,以及宣统湖北通志。 本书所研究的湖北艺文志,是宣统湖北通志的一部分。宣统湖北 通志是一部反映湖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状况的史书。由宣统湖 北通志的凡例“本志续嘉庆通志而作,凡三经具稿。初稿为光绪辛巳七年( 1 8 8 1 年) ,截至光绪六年止,再修稿为宣统庚戌二年( 1 9 1 0 年) ,截至光绪十五年止, 此次成稿截至宣统三年止。其在宣统三年以后事,概不登载,生存人及其所著书 亦均不录”2 可知,宣统湖北通志的纂修历经三次,宣统三年( 1 9 11 年) ,湖 北省成立了“湖北通志局”,拟续修湖北通志。经过十年的艰苦工作,至民国 十年( 1 9 2 1 年) ,这部一百七十二卷本的大型地方志便刊刻问世。它就是后来颇 具影响力的宣统湖北通志。其总纂先后由张仲忻、杨承禧担任。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1 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为避免重复,以下所弓f 该书仅注明书 名、卷数和页数,不再标注其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2 湖北通志凡例一三,商务印书馆,1 9 2 1 年影印。 2 张仲忻,江夏人,光绪三年( 1 8 7 7 年)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 居上海,后受聘为湖北通志总纂。著有奏稿八卷、光绪见闻录四卷、年谱 一卷、瞻圆词二卷、湖北金石志十五卷等。杨承禧,方志学家,江夏人, 光绪十六年( 1 8 9 0 年)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出为四川候补道。1 宣统湖北通志共一百七十二卷,全书分为舆地志、建置志、经政志、学 校志、武备志、祥异志、艺文志、金石志、职官表、人物志,共十志,子目五十 七,附目十,约五百二十七万字。其中卷七十七至九十二为艺文志,主要著 录湖北地方古代书籍。本文研究所依据的对象就是宣统湖北通志中的艺文 志。2 0 0 2 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湖北省图书馆石洪运老师点校的湖北 艺文志,收入在湖北地方古文献丛书第三辑中。由于它就是湖北通志艺文志 的单行本且在目前流传相对较广,因而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称引都以湖北艺 文志来指代,相关页码也全部出自此书。 湖北通志的参纂者众多,学问家云集,而其书又未对各自所纂部类予以 说明,因而“艺文”一志具体纂者为谁,难以确定。由于长于目录之学的著名学 者杨守敬参与湖北通志的纂修,因而后人据此推断他即为艺文志的纂修 者。2 在没有可靠文献提出新说的情况下,本文采信其说,即湖北通志之艺 文志为杨守敬所纂。 杨守敬( 1 8 3 9 1 9 1 5 )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 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 藏书家。他“精舆地,用力予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 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3 。著有“水经注图、 水经注要删、隋书地理志考证、日本访书志、晦明轩稿、邻苏老人题 跋、望堂金石集等”共8 3 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杨守敬于同治元年( 1 8 6 2 年) 中举,同治四年( 1 8 6 5 年) 考取景山宫学教习,同治十三年( 1 8 7 4 年) 年考取 国史馆誊录。1 8 8 0 年至1 8 8 4 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游日本,搜古籍,多得唐、 宋善本,辛苦积赀,藏书数十万卷,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5 归国后先后任黄 1 皮明庥、何浩等编湖北历史人物词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第2 3 4 - 2 3 5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前言,第1 页。 2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 9 7 7 版,第1 3 4 4 3 页 4 同匕。 5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 9 7 7 版,第1 3 4 4 3 页。 3 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 后更为存古) 学堂总教长。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民国四年( 1 9 1 5 年) 1 月9 日,杨守敬逝世于北京,终年7 6 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 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二、湖北艺文志的体倒和内容 据宣统湖北通志“凡例”记载,其“艺文志全仿四库书目提要( 即 四库全书总目) 之体例。惟近代著作行世者不能十五,得见者不能十三,无 凭去取,采录较繁;已刊未刊,未由访悉,分列存目者,取以备格。正目有漏载 者,亦往往补入焉。若官书出于共撰、记载属之他家,及省府姨县各志,多以官 绅并题,则创为外编以处之。这已明说了该书基本体例的参照标准以及“存 目”、“外编”创设的理由。 众所周知,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是按传统的四部法,即经、史、子、集 四部的顺序,逐类编排而成。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前有总序;四部之中 又分为四十四小类,每类之前又有小序;子目之末或书目之后,间或附注案语; 所收一万二百二十三种书目,全都撰写了提要。湖北艺文志仿四库全书总 目的体例,也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小类的顺序,逐类编排。但又略有 不同,增加了外编部。每部类没有小序,除正目、存目外另有附录;予目之末或 书目之后,闯或附注案语;所收六干一百零五种书目,正目及附录中的书目都有 提要,而存目提要极筒。湖北艺文志在每类书的开头是各类书目与提要正文, 正文之后,有一行总计该部类总数的文字。如经部易类正文后有“以上易类,凡 一百八十二部,附录六部”,书类正文之后有“以上书类凡四十八部,附录一部”。 这类总计性文字,用来点明此类书的数量及附录的情况。 对于一部目录著作来说,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当然是它的正文,即书目和 提要了。湖北艺文志在每类每部书的具体介绍之后,便是一段对该类书作总 计性的文字。大体是先介绍此类书的正目,然后是其附录,最后是存目。例如经 部易类正目部分: 易疏精义 1 湖北通志凡例一三,商务印书馆1 9 2 1 年影印。 4 宋令狐揆提型丝墨垄盐揆,安陆人,文学有传 先生卜筑洞溪之南,耕钓之外,弹琴著书而已。于书无所不读,著有易 疏精义) ) 余尝从同兄弟声伯芑假观。魔妻 易要叉三卷 宋潘鲠撰g 堡空基案:宋史艺文志不载鲠,齐v - e x z 一,文学有传。1 由上例可知,湖北艺文志中每类书的正目部分一般介绍书名及其卷数, 下有小序,记有作者朝代、作者名氏、收书来源( 本文所引,律用下划线表示) 、 作者简介等内容。 正目过后,是附录部分。附录也是先介绍书名和卷数,下有小序,记有作者 朝代、作者名氏、收书来源、作者简介等内容。并且在附录后,对该类书作了准 确的统计。如易部附录部分: 附录: 书易茕凿度注二卷、易稽览图注二卷、袭易通卦验二卷、易辨 终备注一卷、( ( 易是类谋注一卷、易坤灵图注一卷 汉宋衷撰g 丝鉴茎皋见前案:经义考引玛椅之言日:周易纬九卷,隋 志有宋哀注考今本隋志图纬篇元之唐四库书目有宋衷注章怀太子后汉 书注称易纬有六篇:一稽览图、二乾雪困、三坤灵图、四通卦验、 五是类谋、六辨终备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亦栽宋衷有易纬注。今检班 目西稚赋注引乾凿度e t :“代者赤光黄佐命”宋衷注日:“此赤光者,谓 汉高帝也黄者,火之子,故佐命”又何晏景福殿赋云:“若摘来霞而耀天文”, 引谢灵远“会吟行云列宿炳,天文负海横地理”引宋衷易纬注曰:天文者,谓 三光:地理谓五土也”衷之遗说,略可考见今书名从范书樊英传注;次第 卷数,从玉海所引书目, 以上易类,凡一百八十二部,附录六部。案:嘉庆志有李承恩易大义, 云:承恩,嘉鱼人成化甲辰进士今考千顷堂书目云:承恩,字君赐,祥符人, 正德十四年举人,盖以名姓偶同而误收也。又有列天真河洛先天图说二卷。据四 库存目,称天真字汝迪,兴国人。明贡生,官安仁训导,著有河洛先天图说,张尚 瑗为之序尚瑗曾令兴国,著潋水志林则天真乃江西之* 国县人,非湖北兴国人 湖北艺文忐附补遗卷,第1 l 页, 5 也故俱删去 一类书的正目及附录之后,列有该类书的存目,记载的较为简略,仅记书名、 朝代、作者、籍贯。存目后记有该类书存目的统计数。如易类存目部分: 易类存目 易经讲义 明郑哲撰皙,钟祥人 谈易肤义 明康矿撰矿,监利人 周易举业注 明黄色中撰色中,崇阳人 周易来注辨疑 清谢祖彦撰祖彦,鹤峰人 易图析义卦爻集释 清张新藻撰新藻,蕲州人 周易贯解 清黄纯佑撰纯佑,通城人2 从以上例证中可以看出,湖北艺文志介绍各书,皆首列书名,次列卷数, 然后是解题文字,这与我国传统目录学目录编纂的基本套路是一致的。 正如湖北艺文志“前言”指出的那样:“艺文志之著录项目齐全,有 书名、卷数、著者、出处,一著者之书首见者,还附有著者里贯生平履历及有关 考证。存目部分,亦仅略去履历、考证等,详略较为允当,可说是一部类似 清朱彝尊经义考的提要与簿记相结合的书目著作。其分类,用传统之四部分 类法,类下有属,共4 4 类6 0 余属,属下书目编排,也序列有致。”3 当然,由于湖北艺文志收书标准的限定和图书本身的变化发展,它的体 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所以,该书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上又有所创新,那就是 1 湖北艺文志附朴遗卷一,第4 3 页。 2 湖北艺立志附补遗卷一,第4 3 4 8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前言,第2 页。 6 另创设“外编一”和“外编二”,来收录标题以湖北人为主的“诸家合撰书”、“纪 载湖北事实书”以及“省府州县各志书”。“外编”的创设对于突出这部方志的地 方特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湖北艺文志中的提要往往能以极其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相当丰富的内 容,能够体现提要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作用。而且大多数提要注明出 处,注重考证。概括来说。湖北艺文志的提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介绍和考订著者情况。即对图书著者的朝代、官职、籍贯、姓名和主 要学术经历加以介绍和考证。如经部礼类札记隐谈提要云;“明甘许国撰。 许国,字患甫,广济人。万历四十三年举人。署太原府教授,于 保定同知,左迁 贵阳通判,致仕,归广济。自徐鳌后,言礼经颇不乏人。许国取郑氏下说礼 者五十余家,细为参订,精思微论,黄冈王一鸣推为礼经第一。g 亡盘查扩1 书后的广济惠则是交待资料采录的来源。这是湖北艺文志全书在处理资 料出处时的一个共同特点,下文将专门论及。为清楚起见,本文在引录过程中凡 遇此类书名需要标引者均用小号楷体加下划线的形式进行标注。 ( 二) 介绍图书内容。即对图书的内容作些大略介绍。一般采录自其它现成 文献的内容。如经部易类昭代易宗提要云:“明李呈英撰。呈英,字开美, 江夏人。诸生,著有易经、易解。又合焦、京、邵氏之学,定为昭代易 宗。g 三基塞然垂! 案:是书合易解、易经,不纯为术敷术言,故番于此。”2 通过这些介绍 性的文字,我们大体可以掌握某一部图书的内容梗概。文字虽然不多,但言简义 赅。 ( 三) 对图书作客蕊的议论和评价。即征引他书中的有关内容来评述该书。 如经部书类尚书辨解提要云:“明郝敬撰。是编前八卷,解伏书二十八篇; 后二卷,辨孔书,故名日辩解。其辨周公居东为就管叔,以兄弟之义感 之;解罪人斯得为成王与太公、召公诛管叔,而周公不与闻。他若周公程成 王为孺子,为国史代公之辞,非自周公口出。其说多与先儒异。盖敬之解经,无 不以私意穿凿,亦不但此书为然也。g 里生查星“这表明,湖北艺文志在给尚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第7 6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2 2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5 0 页。 7 书辨解一书作解题时,参考了明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总目的相关内 容,以证自己的评议是有所依据的。 ( 四) 介绍图书的存佚情况。一部书目虽然能在客观上为后人提供众多的图 书信息,但若不把图书的存佚情况进行说明,仍然只是一部书目而已。在这方面, 湖北艺文志的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即它对图书的流传经过、缺佚作了大致介 绍。如经部孝经类孝经注提要云:“梁严植之撰。隋志:梁有五经博士严 植之孝经注一卷,亡。唐志不著录,佚已久。士章云:故以孝事君 则忠。邢呙正义引严植之注日:上云君父敬同,则忠孝不得有异。言以至 孝之心事君,必忠也。庶人章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植之注日:士有员位,人无限极,故士以下皆为庶人。丧亲章 云:食旨不甘。植之注日:美食,人之所甘,孝子不以为甘,故问丧云口不甘 味。史称植之习郑氏礼,则注孝经亦必以康成为宗。又称:馆在潮沟, 生徒常百数。讲说有区段次第,析理分明。每登讲,五馆生毕至,听者千余人。 则于经实有所会。惜训教散失,其详不可得闻矣。g 垂童出建墨壹垃”1 又如经部 四书类大学管窥提要云:“明廖纪撰。g 丝墨羞是书首载琴川周木所集大 学古本及二程、朱子改本。其后依大学古本次序,采辑众说,加以己意而 疏解之。其书流传绝少,朱彝尊经义考仅列其目,亦未之见也。”2 虽然是采 录它书而来,但人们借此可以明源流,知佚存,这对于一部反映区域性图书状况 的目录书籍而言,是尤为值得称许的。 ( 五) 对书名进行解释。古人在给图书定名时,有时会用一些生僻的名称, 这给读者了解图书内容带来一些困难。所以,传统书目中有的已经对此,部分地 做了阐释工作。湖北艺文志吸收了这个好的传统,对书名的缘超、由来进行 了说明。如子部儒家类三难轩质正提要云:“明戴金撰金自以力行、责 己、克终三者甚难,因取以名轩。而征集同时士大夫所赠诗词、序记、论说、铭 赞,汇成是编。然学在实践,既知三者之难,则自勉而已矣。征文刻集何为也? 且以是三者为难,虽圣贤不以为非。本无疑义,又安用质正乎? “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第1 0 1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第1 2 1 页。 3 湖北艺丈志附补遗卷六,第2 9 7 页。 ( 六) 将该书与相关书籍进行比较与辨析。即在与同类书的比较中,对该书 的优劣短长加以辨析。如经部四书类论语类考提要云:“明陈士元撰。是编 皆考证论语名物典故,分十a f l ,又分子耳四百九十有四。朱子以后,解四 书者,如真德秀、蔡节诸家,主于发明义理而已。金履祥始作论语孟子集注 考证,后有杜瑛论语孟子旁通,薛引年四书引证,张存中四书通证, 詹道传四书纂笺,始考究典故,以发明经义。今杜、薛之书不传,惟金氏、 张氏、詹氏书尚传于世。三人皆笃信朱子。然金氏于集注之承用旧文偶失驳 正者,必一辨析。张氏、詹氏皆于舛误之处讳而不言,其用意n d , 异。士元此 书,大致尊履样之例,于集注不为苟同。每条必先列旧说,而搜讨诸书,互 相参订,皆以元案二字别之。凡一切杜撰浮谈,如薛应旃四书人物考, 称有若,字子有之类,悉为纠正。较明代诸家之书,殊有根柢。特以专考论 语,不备四书,故不及应旃书之盛传,实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虽旨在为 论语类考解题,但在与相关书籍的比较辨析中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也极大地丰富了提要的内容。 ( 七) 介绍作者撰书2 j 起和经过。即对作者撰书的缘由、经过进行说明阐 述。如经部五经总义类四经轮贯提要云:“明袁世明撰世明,字晦伯, 石首人。明季诸生。荟萃朱子及诸儒语录,著古今轮贯。虑俗儒守训诂以误 后学,作四经轮贯。”2 又如经部四书类格物解解题云:“明刘承烈撰。承 烈少闻耿楚侗定向讲学,执贽往师焉。楚侗与语,奇之,因闭关读书,穷理学, 以格物为宗,作格物解等书,行于世。”通过这些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对与 该书有关的信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 八) 叙述该书纳流传发展经过。即采录他书所载,将该书的流传演变叙述 清楚。如史部杂史类国语补音提要云:“宋宋庠撰。g 垂主鲢墼宋庠国语 补音三卷,治平元年上国子监镂版。g 至渔国语补音三卷,唐人旧本宋 庠补葺。自汉以来注国语者,凡贾逵、王肃、虞翻、唐固、韦昭、孔晁六家, 然皆无音。宋时相传有音卷,不著名氏。庠以其中鄯州字推之,知出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第1 2 1 1 2 2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第1 0 8 页。 湖北艺史忐附补遗卷三,第1 2 5 页。 9 唐人,然简略殊甚。乃采经典释文及说文、集韵等书,补成此编。观 目录,前列二十一篇之名,详注诸本标题之异同;后列补音三卷,夹注其下 曰庠自撰,附于末,知其初本附韦昭注后。后人以昭注世多传本, 遂抄出别行。明人刊本,又散附各句之下。间多脱误,盖非其旧。此本犹从宋本 录出。其例,存唐人旧音于前,旧音所遗及但用直音而缺反切者,随字增入,皆 以补注二字别之:其释正文者,大书其字,夹注其音:其释韦昭注者, 亦大书其字,而冠以注字为别。较陆德明经典释文以朱墨分别经注,辗 转传写,遂至混合为一者,颇便省览。自记称i e l 本参差不一,最后得其同年宋 缄本,大体为详,因取公私书十五六本,与参互考正,以定是编。其辨证最为 详核。借其前二十一卷全佚,仅存此音也。g 旦生垒圭墨盖这一提要内容, 简明的叙述了国语补音的流传演变,我们借此则可以知道该书的缺佚情形。 ( 九) 引用自序或自注,介绍图书。即摘录本书的序文或注文来介绍本书。 如经部礼类礼记正训提要云:“明刘绩撰自序日:k c l 记经,国初兼 用注疏,今则专主陈潞集说。潞自云先君子以是经三领乡书,则决见可知 矣。绩读而觉其非。弘治甲子迁镇江,遂乞归成初志。僻居十三年,得以考订 其缪,而为之说。”2 又如史部地理类灵虹水患说一卷解题云“清刘湘煌撰。 g 堂蕉堂盎叠自注日雍正癸丑,宁乡陶太史与王观察往勘灵虹,作此。”3 这 些自序或自注,使我们阅读时能够大略了解与书有关的背景知识。 ( 十) 引用他评或他序,介绍图书。即采录他人的评语或他书的序言,来介 绍本书。如经部四书类论语直解提要云:“宋朱震撰赵希弁日:论语 直解十卷,汉上先生朱文定公震所著也。绍兴五年夏,肇建资善堂,时孝宗富 于春秋,文定以起居郎与宗正卿范冲同为翊善,朝论皆以为极天下之选。此解, 资善堂录本也。其孙继先刻于浏阳学舍而识其后。”4 又如集部别集类太白原 稿十三卷提要云:“明刘景韶撰。g 盘堕查王世贞序日:子成先生卒之九年, 而其子日孚悉裒其诗文若干篇,就删于吴孝廉国贤,得十之五。已复取孝廉之所 存者,就删于吴大参明卿,更得三之一,即先生故名太自原稿者,付剞劂焉,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四,第1 8 3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第7 4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五,第2 4 2 页。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第1 1 9 页。 1 0 集十三卷,别刻奏议九卷。”1 引用他评或他序,可以对图书作客观性的评介。 ( 十一) 简介著者生平经历。即对著者的朝代、姓名、籍贯及生平作简略的 介绍。如经部易类易经崇义提要云:“明何镐撰。镐,随州人。幼从吴康斋 游,精性命之学,以易教授于家。”2 由于有些人的著述不止一种,编者在介 绍其第一部著述时就要交代其生平经历等相关信息。而在介绍其以后的著述时则 不再重复,只说明见某类即可。这种编排体例,无异会给全书节省篇幅和文字, 是值得提倡的。但我们在著作人的全部信息之下,有时在后出之处的按语中还会 发现一些有关著者生平的补充信息,这无异又会对前面的起到补充作用,如清石 元吉撰有尔雅旁训( 参见湖北艺文志p 1 5 9 ) ,而有关石氏的生平信息是在 易经遵圣之后出现的,从中可得知;“元吉,字文藻,黄梅人。乾隆六年、 十二年两酎贡。”( 参见湖北艺文志p 3 4 ) 而石氏另撰有周礼旁训、春秋 阐义、医方通解、焚余忆草及( 乾隆乙酉) 黄梅志( 参见湖北艺文志 p 8 3 、9 4 、3 4 0 、6 9 5 、9 4 8 。) 而在( 乾隧乙酉) 黄梅志后又有案语云:“案: 元吉:字蓉城,乾隆辛卯、丁酉两中副榜,官崇阳教谕。”( 参见湖北艺文志 p 9 4 8 ) 两者合并在一起,则著者的生平信息就又有所丰富。 ( 十- z ) 仅注明字号籍贯。有些书所记不详或不太重要,多用此法。这主要 在存耳中运用。如子部类书类事物寻源提要云:“清骆沛宜撰。沛宜,号醇 庵,蕲州人。”3 另如经部诗类存目诗义出入传注提要云:“明何直撰直,黄 冈人” 这类提要文字多引用相关书目,大多征引详实、剪裁适当、简明扼要,充分 体现了提要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我们了解、阅读、 研究相关图书起着重要的导引作用。 兰、湖北艺文志的书目来源 著名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夫著录之道,不系存亡,而系于考证耳。 存其部目,可以旁证远搜。”5 湖北艺文志所收书目,正目及附录部分皆有来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t | ,第5 2 7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朴遗卷一,第1 7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八,第4 3 3 页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6 6 页 5 【清博学诚著文史通义,叶瑛投注,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1 0 7 6 页。 1 1 源,可由著者姓名后的小字处得知。按其收书来源,具体可分为以下类: ( - - ) 目录书 目录书是记录文献的重要资料。我们今人仍能见到数量众多的古代典籍,除 公私收藏之功外,大量目录书的著录之功不可小视。对此湖北艺文志亦从中 采录了较多的内容,使得它们成为湖北艺文志采录书目最为重要的来源。这 些书目主要有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三大类。 1 官修目录 官修目录即官府藏书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一 种目录。一般收录齐全、可信度高。湖北艺文志所采录的官修目录有崇文 总目、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即四库书日) 。如经部乐类大乐 图义解题有云:“宋宋祁撰。g 盎童整目”。1 这表明湖北艺文志中关于宋祁 著大乐图义的信息是得自于宋代的园家书目崇文总目。又如子部小说家 类张氏可书一卷解题有云:“宋张知甫撰。g 圭塑塑主目:。2 同样表明它采录 的依据是明代的文渊阁书目。此种情况,在湖北艺文志中仍有很多,兹 不细举。 2 私家目录 私家目录即私人藏书目录,是由私人撰修的书目。它是官修书目的有益补充, 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湖北艺文志所采录的书目因涉例较多,此仅举部分。 主要有七录、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世善堂书目、绛云楼书目、 千顷堂书目、经义考、传是楼书目、文瑞楼书目、振绮堂书目、持 静斋书目等。如经部易类易问大旨解题有云:“明汪必东撰。g 丝鉴耋”。3 又如经部礼类礼记疏意三十卷解题有云:“明秦继宗撰。g 盈堂圭”。再 如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类解解题有云:“明刘绩撰。g 生垂焦主目”。5 意谓着 有关易问大旨和礼记疏意两书的信息分别采自清人朱彝尊的经义考 和明人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而春秋左传类解则采自清人钱谦益的绎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八,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 5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 第1 5 3 贞 第4 4 1 - 贞 第1 4 页。 第7 5 页。 第8 8 页。 云楼书目。 3 史志目录 ( 1 ) 正史艺文志 正史中专列有艺文志部分,记录当时图书的大体状况,一般列有篇名、卷数、 作者、朝代等。湖北艺文志从正史艺文志中将些相关书目采录出来。主要 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元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如集部楚辞类周屈原 赋二十五篇解题有云;“拯盘:苎塞盔再如经部易类周易注十卷解题 有云:“汉宋忠撰。g 瞳壹:丝筮盎”。2 这表明湖北艺文志著录屈原赋和 周易注的依据是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 ( 2 ) 补正史艺文患 补正史艺文志是对有些正史中没有艺文志,或有志而不全所作的补充。这方 面,清人所做韵工作最为突出。如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补元史艺文志,卢 文船的宋史艺文志补和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厉鹗的补后汉书艺文志 以及侯康的补后汉书艺文志和补三国艺文志等。湖北艺文志也从其 中将一些与“湖北”相关的书目辑录出来。主要有补后汉书艺文志、补辽金 元三史艺文志、补元史艺文志等。如经部春秋类左氏解释解题有云:“汉 谢该撰。g 随銎盎薹塞焘”。3 又如史部传记类武侯通传解题有云:“元戴羽 撰。主墨习g 盐堡垒玉兰塞茎蠢壹”。同样表明著录汉代谢该的左氏解释和元 代戴羽的武侯通传的依据来自补后汉书艺文志和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 ( 二) 方志 由于方志为一方之史,它对一方之著述情况亦多有涉及。这必然会成为湖 北艺文志所要关注取材的对象。湖北艺文志所记的书目大多来源于地方志 书中。这些方志有国家所修总志、省内所修地方志和外省所修地方志三种。 l 、国家所修总志 1 湖北艺文志咐补遗卷九, 2 湖北艺文志跗补遗卷一,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二, 4 湖北艺立志附补遗卷四, 第4 7 6 页 第1 0 页。 第8 6 页。 第1 9 8 , 页。 国家所修总志主要是由国家组织专门机构修定的方志。湖北艺文志采录 的总志,主要有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明一统志、清一统志。如史 部地理类南雍州记解题有云:“宋郭仲产撰。g 盘塞主亟”。1 子部道家类修 真书解题有云:“宋王鼎撰。g 塑= 绫查:。2 可见,南雍州记和修真书分 别由太平寰宇记和明一统志中搜集所得。 2 、省内所修地方志 明清以来,修志之风盛行,于是省有通志,府、州、厅、县各皆有志,甚至 一些重要的乡镇、山水寺庙亦多修志。湖北艺文志从省志中采录了大量的内 容。主要有康熙、雍正、嘉庆时修定的湖广通志。如经部易类周易外传 一卷解题有云:“明方逢时撰。g 盎廛查:。3 同时从各县州志中,采录了相当多的 内容。被采录的省内方志主要有德安府志、宜昌府志、荆州府志、黄州 府志、沔阳州志、荆门州志、江夏志、安陆志、孝感志、云梦志、 天门志等等。如经部易类易义存疑解题有云:“明何迁撰。g 盎喳查又 如经部小学类参雅二十卷解题有云:“明李匡之撰。g 鑫臼查”。5 湖北艺文 志从省内方志中采录的书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然这也恰好体现了方志的地 方特色。 3 、外省所惨地方志 由于湖北艺文志所收书目亦包括在外地做官的湖北人的著述,所以还收 录了一些外省方志中的相关书目。主要有江西通志、江南志、南浔镇志 等。如史部地理类武宁县志十卷解题有云:“清冯其世撰。g 江量煎! 量”。6 可 知武宁县志这一书目收录于江西通志;再如外编二省府州县各志书三乾 隆嘉鱼志三卷解题有云:“明知县莫震修。g 姿由查”。7 可知嘉鱼志这一 书目收录于江南志;还如外编一纪载湖北事实书二汉口丛谈六卷解题有 云:“清范锴撰。g 由塑隧查:。8 可知汉口丛谈这一书目收录于南浔镇志。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五,第2 3 3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八,第4 7 0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1 5 页。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1 5 页 5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第1 5 8 页。 6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五,第2 3 8 页。 7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十六,第9 2 0 页。 8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十五,第9 1 1 页。 1 4 ( 三) 笔记杂著 笔记杂著的信息量十分丰富,其中也记录了大量的书目。湖北艺文志从 中采录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主要有续谈助、麈史、唐才子传、学稼堂存 镐、汇刻钟评秘书、居易录、续畴人传、湖北通志检存稿、汉口丛谈、 湖北先贤学行略等。如经部书类附录三坟书评解题有云:“钟惺撰。鱼垦 型垃叠塑垒”。1 又如子部儒家类读书说四卷解题有云:“清胡承诺撰。星墨 型”。2 表明三坟书评和读书说分别收录于汇刻钟评秘书和居易录。 ( 四) 诗文集 诗文集虽为个人文章的选集或总集,但其中同样存有不少的书目。其中的有 关书目也为湖北艺文志所采录。主要有陆文学自传、东坡集、柯山集、 雪山集、花庵词选、归云外集、熊襄愍集、词综、楚风补、学余 堂文集、湖北诗征、湖北诗佩、广济耆旧诗集等。如经部五经总义类五 经说解题有云;“清顾天锡撰。g 茔垒耋塞塞”。3 又如史部史钞类读史新编 解题有云:“清胡维宗撰。g 塑i 堡垒”。由此可见,诗文集也是湖北艺文志 收录书目的一个来源。 ( 五) 类书 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再进行分类排纂,以供检查的工具书。湖 北艺文志从一些类书中也采录了许多相关的书目。主要有北堂书钞、艺文 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玉海等。如经部春秋类毂梁传注解题有 云:“周庾信撰。g 态垩鱼笼女”。5 又如史部地理类益部方物略记图赞解题有云: “宋宋祁撰。g 墨逢扩。6 由此两例可以看出,毅梁传注和益部方物略记图赞 分别录于类书太平御览和玉海中。 ( 六) 丛书 丛书是我们查找图书资料时必须熟知的文献群体。它在保存一些古代文献方 面有较大的作用。湖北艺文志还从丛书中采录了相关的书目。有汇刻书目、 1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一,第5 5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六,第3 0 6 页 3 湖北艺立志附补遗卷二,第1 0 8 页。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五第2 2 3 页 5 湖北艺文怎附补遗卷二,第8 7 页。 6 湖北艺丈志附补遗卷五,第2 5 1 页。 知不足斋丛书、连筠移丛书等。如经部礼类大戴礼评解题有云“明钟 惺撰。g 亟型圭目”又如外编一纪载湖北事实书二湖北金石诗解题有云:“清 严观撰。g 逢亟趁些圭”。2 可知,大戴礼评和湖北金石诗采录的依据是汇 刻书目和连筠移丛书这两部丛书。 ( 七) 史书 不少史书中也有大量的书目,这主要存在于史书中的传记文之中。从湖北 艺文志征引史书的情况看,它主要的征引对象有梁书、隋书、南史、 北史、宋史、元史、明史、续通鉴记事考异等。如史部史钞类后 汉纪、晋钞解题有云:“梁张缅撰。g 鏊圭:奎堡”。3 又如史部纪事本末类西 事记解题有云:“宋王之望撰。g 缝亟鉴照生耋叠”。4 由此类可见,湖北艺文志 在征引书目时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 八) 政书 政书是著录记载有关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文献。湖北艺文志也从其中采 录了相关的书目。主要有通志、文献通考等。如经部小学类唐韵要略 解题有云:“唐李邕撰。g 亟! 量:堇塞喳”。5 又如史部政书类尊号隶解题有云: “宋宋庠撰。g 盘丛垂茎”。6 同样表明了唐韵要略和尊号录搜集于通志 和文献通考中。 ( 九) 古注 注释是解读古书的一个熏要途径,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成 果。古人在给某一部书作注释时,必须参考大量的相关典籍,这些被参考征引的 典籍也给后人编纂书目提供了新的参照,因而古注也是书目编纂重要的史料来 源。湖北艺文志也从古注中采录了一些相关的书目。被采录的主要有史记 正义、文选注等。如外编一纪载湖北事实书二荆州记解题有云:“晋范 汪撰。g 襄亟垂墨”。7 又如外编一纪载湖北事实书二荆州记解题有云:“晋庾 仲雍撰。g 垂童婆”。由此例可知,湖北艺文恚在采录书目时,对不同撰者的 1 湖北艺文志附朴遗卷二,第7 8 页 2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十五,第9 1 0 页 3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五,第2 2 1 页 4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列,第1 7 7 页 5 湖北艺文志附补遗卷三,第1 6 3 _ 贞 6 湖北艺文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械加工初级技能考核试题
- 2025年财务会计岗位招聘考试模拟题与答案指南
- 2025年大数据分析工程师专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集
- 2025年采购经理竞聘面试题库
- 布鲁氏菌病预防知识培训
- 2025年美甲工具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环氧抗静电漆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海岛自动气象遥测系统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特种作业类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电气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排水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特种设备作业-观光车和观光列车司机N2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住所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 联想AIO超融合解决方案
- 锡焊机理与焊点可靠性分析
- 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22年版)
- 3.盖立春-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元问题”研究
- 机电工程施工监理管理、检验和交工评定用表
- LY/T 2692-2016榉树育苗技术规程
- GB/T 33982-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继电保护技术规范
- 光电及光化学转化原理与应用电化学全册配套课件
- 压力性损伤预防及处理课件
- 【2020】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词汇 词性转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