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袁枚随园诗话的文本研究,集中关注随园涛话 中篇幅浩大的记事录诗部分,按地域特点加以分类并详细阐述,希图能够 由随同涛话中所著录的如此众多的各地诗人,从而一窥当时乾隆诗坛 的整体面貌,弥补历来学者对随诗话的关注仅停留在“性灵说”诗 论的缺憾,发掘随园诗活本身反映乾隆诗坛斫j 局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袁枚、随园诗话、乾隆诗坛 i :海人学硕士学位论义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w a sm a i n l ya b o u tt h et e x tr e s e a r c ho ns u iy h a np o e t i cc r i t i q u ew r i t t e nb y y u a nm e i t h ea u t h o rf o c u s e do nt h el a r g eq u a n t i t i e so fp o e m se m b o d i e di ns u iy u a np o e t i c c r i t i q u e ,e x p a t i a t i n gi t sp o e me x c e r p t i o n si nt h i sb o o kb yr e g i o n a la n g l e s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d t or e c u p e r a t e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p o e t r yp r o d u c t i o na n dp o e tc o l o n yi no i a n l o n gp e r i o d o fo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c o u l ds u p p l yag a pt h a tr e s e a r c h e r sr a r e l y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p o e m s c o l l e c t i o na n d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n a r r a t i o n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h ev a l u e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n s u iy u a np o e t i cc r i t i q u e k e y w o r d s :y u a nm e i ,s u iy u a np o e t i cc r i t i q u e ,p o e t r yc i r c l e i n q i a nl o n gp e r i o d 6 枷心色比,以,c 纪 2 循尹船玖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n d r i 以标注和敛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i :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j 笔l 墨l 日期:垒二鱼口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日期:汐f ,1 i l 街大学硕: :学位论文 从随园诗话看乾隆时期的江南诗坛 绪论:历来文入学者对袁枚及随园诗话的关注 袁枚( 1 7 1 6 1 7 9 7 ) ,清代诗人、诗沦家。宁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 居士,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乾隆四年( 1 7 3 9 ) 进上,授翰林院庶吉士。乾 隆七年( 1 7 4 2 ) 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 尹继善的赏识。袁枚三十三岁时,他的父亲亡故,于是袁枚决定辞官,在家养 母,在江宁( 南京) 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革过了近5 0 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 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袁枚的一生著作丰富,所著包括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 6 卷及补 遗1 0 卷、新齐谐2 4 卷及续新齐谐1 0 卷;随园食单1 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 0 余种。 考虑到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把他那著名“性灵说”理论作了充分的阐述, 冈此该书杀青之后,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关注程度,远胜于袁枚的其他著作。 事实上,对于随吲诗话的关注,甚至在该书尚未出版之前,就已经开 始了。“余在杭州,杭人知作诗话,争以诗米,求摘句者,无虑百首。”1 这 是袁枚在随园涛话中自己的亲笔描述,虽然彳、= 免有自我标榜之嫌,但足可 以想见其时其景。该书出版以后,立即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令人 瞩目的,自然是袁枚在书中首次提出的“性灵诗说”。清人蒋湘南一段话,便道 出了当时的情景:“袁简斋独倡性灵之说,江南江北靡然从之。自荐绅先生下逮 野叟方外,得其一字,荣过登龙。”2 从中可知,性灵诗说在当时的深入人,吣 此外,随园诗话中性灵说的观点也得到了与袁枚同一时期文人学者们的关注, 很多人都附和袁枚的性灵诗说。如赵翼云:“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 力欲 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3 ,张问陶:“热肠涌出性情诗”4 ,李兆洛:“夫诗之道, 性情而已矣。性情之所至,神采附焉,肌肉附焉,词藻附焉。,性情益深, 其诗益工,其传之益远。”5 ,甚至海外的学人也对袁枚的“性灵说”十分赞赏。 如同本江户时代的大家神谷谦,就曾经模仿袁枚的随园诗话,编了一本随 园诗话、同补遗( 十卷、补遗二卷) 。卷前有大窜天民的序,内云:“及我辈创 立帜于清新性灵之真诗坛,伪诗城垒,不攻而破。,我辈以此唱世十余年 于今,而犹未洽于海内,何计随园先生亦在彼邦唱之。随园诗话之刻在壬子 之岁,则去今十三年矣。与我辈之起,殊地同时,事之相遇,若合符节,是岂 袁枚随园诗活卷六。2 0 0 0 年5 月江苏古籍出版 i :版。 2 蒋湘南游艺录卷三。清光绪lp q 年刻奉。 州居读书 ,厂六首,旋枚令集小仓山虏诗文集1 9 9 3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版。 4 k i j d 陶赠徐詹微,船山汁学卷十一,2 0 0 0 年3 月中。仁书 0 版。 5 刘海树诗集序晚清散义集粹 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非天运之所然乎。 6 此人这样身体力行地仿效袁枚,足见他对了二袁的崇于f - 。 当然,在这些关注之中,除了褒扬的声音之外,也有不少批评的言论。由 于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提出的“性灵说”与中困传统的诗教理论背道而驰, 自然而然就遭到了很多服膺传统诗教文人学者的非议。同时期的章学诚就是一 个对袁枚的性灵说深恶而痛绝之的学者,他甚至破口大骂袁枚:“倾邪小人,专 以纤佻浮薄诗词,倡导末俗,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i 剞壶,自知罪不容诛, 向曲引古说,文其奸邪。 7 。章还写有题( 随园诗话) 十二首,对其大加讨 伐。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也对袁枚的“性灵说”颇多非议,“予究其所谓 。陛情者,最多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耳。”而此时,海外也丌始出王见了对袁枚 返的非议。日人伊豫长野确就非之云:“袁子刊。随园诗话,其所喜者只是香 奁、竹枝,亦可以见其人品矣。”8 他对袁枚的评价从文本牵扯到人品,言语稍 显尖酸。 1 9 1 9 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的社会各界都沉浸在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的 气氛里,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也在这样 的社会背景之下,学术界也不免受到感染。袁枚的“性灵说”因其对真性情, 真人性的弘扬,与传统温良敦厚的儒家诗学的背离,在当时学界得到了积极的 肯定,同时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1 9 2 7 年杨鸿烈出版的袁枚评传,用当时 西化的思想给予了袁枚全面的肯定。他在导言中第一句就称“袁子才是一位中 国罕有的大思想家”,给予了特别的褒扬。认为袁枚根本思想就是打破道统,讲 究性情。将其视为反封建,反传统的先驱斗士。论述中也不乏见地,如他说“由 痛恨矫情一而走向“自身的实践伦理都在于适情”;由“情欲主义”走向 “以人为本位的享乐主义”。如此的论述,着实很有见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该书很大篇幅上着重于对袁枚之人的评价,对于袁枚诗歌理论的论述并不多, 于随园诗话研究更少。 2 0 世纪3 0 年代,顾远芗的随同诗说的研究问世。该书是第一本对于 袁枚诗说进行系统探讨的理论专著。全书十章,包括“倡导性灵诗说者袁枚 、 “性灵诗说的意义”、“性灵诗说的源流;“性灵诗说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诗派 、 “性灵诗说底诗的概观 、“性灵诗说底诗的内容论”、“性灵诗说底诗的形式论 、 “性灵诗说底诗的创作论”、“性灵诗说底诗的赏鉴论”、“结论”。由于袁枚的“性 灵说”理论绝大部分体现在随园诗话之中,因此,该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 视为随园诗话的研究著作,事实上,书中的绝大多数论据也都来自随园 诗话。 顾远芗在该书中对于性灵说的意义和源流进行了探讨,认为“性灵说”源 于杨万里,直承公安派。同时把“性灵”定义为“内性的灵感”,即“内省的感 情和感觉的综合 ,这样的论述,在当时显然很有见地。 建国后,文艺理论体系得到了重建,学术研究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局面。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内充斥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狭隘的阶级对立观点流行 于社会各个阶层,文艺界自然也未能免俗,在文学研究之中,学者常常注重文 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而忽略其他。这一时期对于袁枚及随园诗话的研究成 果不多,惟有郭沫若先生于上世纪6 0 年代出版过一本读随园诗话札记,这 6 转,j l 白- e 英忠袁枚评传第十五幸,2 0 0 2 年5 月南京人学版针版。 7 书坊刻诗i 。后,章学诚义史通义校滓卷五,1 9 8 5 年中。母书局版。 8 【| i 本】长野确松阴伙谈,( 这首,就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了。诗云:“山间石上烂生光,曾受青城 道士方。自采自餐还自寿,不来朝市说珍祥。 诗人追求的就是这种“自采自餐 还自寿的自由洒脱的生活,而杭州的经济繁荣,也能够保证寒士们可以做到 “自采自餐还自寿 ,这显然就是当时大多数杭州寒士的生活状态。 1 1 3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1 1 4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 5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6 随同诗话卷九 1 1 7 房幺龄晋书。隐逸传,四库全书版 1 1 8 随同诗话卷九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袁枚早年出生地就在杭州,而他本身也是一个隐士,因此,对于杭州 的隐士诗人的大致情况,他还是比较熟悉的。在随园诗话中所录的杭州隐 士文人中,有很多甚至是他家的世交。如诗话中所录的桑调元,他和他的 父亲就是袁枚在杭州时的邻居,居住在艮山门内的大树巷。他就是一个“弃巾 之士的人。诗话中关于他的叙述说:“文侯之子叟甫先生,性孤癖,能步行 百里,弃主事官,裹粮游五岳。川1 9 显然,这位桑调元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典型 的隐士,即他实践的就是与朝廷不合作“弃主事官”,但并不远离社会的这种隐 逸。他在诗话中所录的诗歌,如: 留别袁石峰:“莫定畸人物外踪,梦魂飞入碧霞重。浮云形似世情幻, 秋树色添游兴浓。白练横过天际马,乌藤直上岭头龙凭将一斗喻糜汁,洒遍 天门日观峰。” 过华山;“华山门下雨盈盈,玉女秋期会玉京。十万云鬟梳洗罢,漫空 盆水一齐倾。” 嵩洛杂诗:“铁梁大小石纵横,似步空廊原有声。世外多情一明月,直 陪孤影到三更。” 这些诗歌大都反映了他自己那种隐逸的心情。 第四章随园诗话中所见的江南其他地区诗坛 我们说,随同诗话之所以能够反映乾隆诗坛的概貌,其最主要特点就是 记录诗人的广泛性。虽然袁枚平生大部分足迹均在江南,但诗话所录绝对 不仅仅限于江苏、浙江两省诗人。对于江南除江浙以外的其他地方诗人诗作, 均有记载。这里,首先要阐述一下本文中“江南”的全新理解。 江南者,顾名思义,长江之南耳。但是,一般意义上都把江南狭义地理解 为江浙长三角一带,这样的解释历来如此,自是不错。然而,本文中的江南是 取其广义上的理解,即包括长江以南的任何区域。正如英格兰也可以被广义理 解为整个英国一样,本文中对江南的解释也应不错。 袁枚虽然出生杭州,定居南京,一生大多数时间在江浙地区,但他也曾经, 壮行万里,足迹远达两广、两湖。袁枚生平酷爱旅行,他自己在诗话中就承认g “( 余) 晚年好游,所到黄山、白岳、罗浮、匡庐、天台、雁宕、南岳、桂林、 武夷、丹霞,觉山水各自争奇,无重复者。 1 2 0 而袁枚本着写作诗话的需要,每 次出行都会录各地诗句,斩获颇丰,正所谓“余出门归,必录人佳句,以壮行 色。川2 1 这段经历给了袁枚大量的机会接触江浙以外的诗人队伍,了解当地的诗 坛情况,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他随园诗话的创作。 袁枚每到一处,自免不了和当地诗人诗酒酬唱,甚至会参加当地的诗会。 如随园诗话中记载他在广西和桂林当地的诗人士子之间开诗会的情形: “桂林向有诗会。李松圃比部、马嵘山中翰、浦柳愚山长、朱心池明府、 朱兰雪布衣,时时分题吟咏。余到后,得与文酒之会,同访名山古刹。临行时, 五人买舟相送,依依不舍,见赠篇什,不能尽录。” 1 1 9 随同诗话卷十 1 2 0 随同诗话卷七 1 2 1 随同诗话补遗卷九 3 1 i :海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显然,以袁枚在乾隆诗坛的地位,在桂林诗人那罩自然会很受欢迎。以至 于当地诗人会买舟相送,依依不舍。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袁枚与各 地诗坛的关系。 第二节安徽诗坛概况 安徽是一个年轻的省份,于清康熙六年( 公元1 6 6 7 年) 方才建省,省名取 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由于安徽山区较多,种地无以生存,必须另 谋他路。这种生存条件劣势造就了他们只有华山一条道:经商。明中叶起,由 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加快,商品流通范围同益扩大,商人资本日趋活跃起来。 当时,全国出现了多个商人集团,以徽商和晋商的势力为最雄厚。明人谢肇涮 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乾隆时期更是有“农十 之三,贾七焉”,“以货殖为恒产”1 2 2 的记载。 然而,虽然徽商们经营有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由于传统的“士农工 商”的观念,富可敌国的商人们社会地位依旧十分低下。因此,衣食丰盈之后, 商人们首要的事情就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使自己得以跨入社会主流阶层的 行列。所谓“新都三贾一儒,要之文献国也。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 儒不效,则驰儒而张贾。既而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驰贾而张儒。一张 一驰,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然乎哉! ”1 2 3 ,徽 商们于是大举投资教育事业,据徽州府志载,徽州已有书院五十四所。乾 隆时,大盐商鲍志道便曾捐三千会修建紫阳书院、八千金修建山间书院。1 2 4 不 仅如此,徽商们还出巨资,鼓励弟子和族内人才去获取功名和跻身仕途。徽州 明泾胡氏龙井派宗谱有一段很详细的记载:“凡攻举子业者,岁四仲月请齐 集会馆会课。祠内供给赴会。无文者罚银二钱,当同不交卷者罚一钱。祠内托 人批阅。其学成名立者,赏入泮贺银一两,补禀贺银一两,出贡贺银五两,登 科贺银五十两,仍为建竖旌匾,甲第以上加倍。至若省试盘费颇繁,贫士或艰 于资斧,每当宾兴之年,各名给元银二两,仍设酌为饯荣行。有科举者全给, 录遗者先给一半,俟入棘闱,然后补足。会试者每人给盘费十两。为父兄者幸 有可选子弟,毋令轻易废弃。盖四民之中,士居其首,读书立身胜于他务也。” 如此具体地对读书士子进行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用心可谓良苦。 在这样地方性崇文重教的风气之下,清代安徽的文风大盛。虽然现在清代 的安徽文学主要以“不入流”的徽剧更为闻名,但当地的正统诗文创作也很昌 盛。 根据笔者统计,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录安徽诗人共两百十五人,仅次 于江苏、浙江两大省份。所录包括了安徽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达官贵人如布衣 平民,休宁布衣陈浦、宣城布衣葛鹤,女子诗歌,如阜阳女子采玉,一般知识 分子如怀宁劳竹如、怀宁丁珠,盐商富户,如徽州汪玉枢等。 这些人中很有一些令袁枚十分满意的士子。袁枚和桐城古文派重镇姚鼐, 1 2 2 许承尧、黄宾虹等歙县忐第= i 册,民周u 六年版 1 2 3 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二,义渊阁p u 库全书版 1 2 4 马步蟾徽州府志卷- f 二,清道光七年刊本 3 2 上海大学硕一f :学位论文 素来有旧,两人的交往甚至还要追溯到姚鼐的伯父辈。姚鼐曾道:“简斋先生与 鼐伯父缰坞先生故交友,而鼐未见。川2 5 这位缡坞先生就是姚鼐的伯父姚范,诗 话中录有他的诗歌多首。当年袁枚庶吉士期满,将外放知县时,姚范刚巧中 进士,两人在京师相识。袁枚临走时很多人作送别诗,但姚范一首未写。袁枚 于是作诗调侃他的惜字如金,“平时著述万千言,临别赠我无一语”他6 。 在诗话所录的安徽诗人之中,袁枚最为着重描写的则是他的亲密好友程晋 芳。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共有六十一个地方提到这位程晋芳坨7 ,足见两人的 关系很不一般。诗话中记载的程晋芳和袁枚有着极其相似的共通之处。首先 是他们的观点往往不谋而合,如诗话卷八记载两人都反对八股:程鱼门云: “时文之学,有害于古文;词曲之学,有害于诗。”余谓:“时文之学,不宜过 深:深则兼有害于诗。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袁枚对程晋芳十分推崇,特别赞赏程晋芳的诗歌。他说:“鱼门太史于学无 所不窥,而一生以诗为最。余寄怀云:“平生绝学都参遍,第一诗功海样深。 寄未一月,而鱼门自京师信来,亦云“所学,惟诗自信”,不谋而合,可谓知己 自知,心心相印矣。 ,言语中充满了他对程的赞赏之意。故后来程殁之日,袁 枚颇觉伤感,“彼此泣下,衔杯无欢 娜。因此,程鱼门论诗的观点,也常常与 袁枚颇为相通,诗话称赞道:“鱼门太史云:“古文有可读者,有可观者。余 谓诗亦然:有可读者,有可观者;可观易,可读难。 伪 诗话中还记载,两人之间诗歌唱和,相互品评的事情。诗话卷八就 记载了吴竹屿、程鱼门、严冬友等诸人饮宴随园的情景。袁枚在诗话中录 其诗多篇,大多给以很高的赞赏,但由于相互之问极其熟悉,袁枚有时候对程 诗歌中的微暇也直言不讳,这更显示了两人的关系之深。如诗话卷十二中 云:“程鱼门覆舟诗原稿,写眼前惊悸情景最真。后改本有意修饰,转不如 前。今特录其原作云:“扬州西去一宵程,小艇无端夜忽倾。制命不烦沧海润, 澡身先试暮流清。诗书失后无余本,戚友来时话再生。莫叹遭逢磨蝎重,世间 风浪几曾平? “客舟猛疾势如风,南北相持力不同。绝叫已惊身在水,举头犹 见月如弓。慈航倏至关天幸,只履飘然悟大空。时失去一履。揽芷搴裳平日愿, 险随骚魄葬珠宫。 当然,程晋芳也有针锋相对的时候,补遗卷七云:“余少 时读会真记,嫌元九薄幸,题云:“疑他神女爱行云,故把鸳鸯抵死分。秋 雨临邛头雪白,相如终不弃文君。”程鱼门恪守程、朱之学,批云;“此诗断不 可存。余唯唯否否,而终不能割爱。程晋芳死后,其所刻的蕺园集只收 录他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三,袁枚因感两人之交,记录了很多未梓之诗,使免成 憾。 第二节江西诗坛概况 提到乾隆江西诗坛的人物,首当其冲的就是“乾隆三大家 之一的蒋士铨。 1 2 5 ( 随同雅集图) 后记,惜抱轩文集卷_ f p n q ,1 9 9 2 年,卜海古籍f :版社版 1 2 6 随同诗话补遗卷一 1 2 7 王建生( 随同诗话) 清代人物索引 1 2 s 随园诗活卷十 1 2 9 随园诗活卷十二 一卜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用王英志先生的话i 兑,他是袁枚的生死至交。这一点显然毋庸置疑。而难能可 贵的是,袁蒋两人间的大多数的交往记录,都被袁枚记录在了随园诗话之 中。 蒋士铨( 1 7 2 5 - - - 1 7 8 4 ) ,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铅山( 今 属江西) 人。乾隆二十二年( 1 7 5 7 ) 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忠雅堂文集。 不可否认,在乾隆诗坛,蒋士铨是乾、嘉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诗人,他能够在 当时得到如此的声誉,显然要归功于袁枚。蒋士铨自小就受了很好的教育,据 诗话“记载,他的母亲钟令嘉,对儿子期望很大,四岁时就“断竹丝作波磔, 教之识字”。在如此早的启蒙教育下,培养了蒋士铨很好的文学功底。随园诗 话首次记叙了袁枚认识蒋士铨的过程。 “余甲戍春,往扬州,过宏济寺,见题壁云:“随着钟声入梵宫,凭谁一喝 耳双聋? 桫椤不解无言旨,孤负拈花一笑中。”“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 州烟。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末无姓名,但著“苕生”二字。余 录其诗,归访年余。熊涤斋先生告以苕生姓蒋,名士铨,江西才子也。” 甲戍是乾隆十九年( 1 7 5 4 ) ,其时蒋士铨二十九岁。袁枚的大名蒋士铨自然 是熟知的,能够受到这位盟主的赏识,自己的诗歌得以被他记录,这对于蒋士 铨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这种心情从同卷中所录蒋士铨寄给袁枚的一首赠诗 中显现出来:“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神交岂但同倾盖,知己从来 胜感恩。 显然,能够结交到袁枚这样的人物,令得蒋士铨相当得兴奋,立时三 刻就把袁枚视为知己。 从此袁、蒋两人就结成了真正的“生死至交”( 王英志先生对于袁蒋友情的 评断,见袁枚评传) 。两人的交往历程大都被袁枚记录在诗话之中。蒋 士铨当时正在准备参加科举,袁枚不啻是一个很好的辅导老师。诗话( 卷十 一) 记载,当蒋士铨还未中举入翰林的时候,就曾经写了几首长调,寄来请袁 枚指导,这时两人尚未真正见面。 在诗歌上,蒋士铨虽然不是性灵派人,他的诗歌风格也和袁枚提倡的性灵 诗不大相同,但蒋士铨还是常常以师事袁枚,虚心地向袁枚求教。袁枚认为蒋 士铨的诗歌特点是以“奇伟”、“大气 ,属于至刚的风格,但弊病在于不会内敛, 缺乏揉磨入细的能力。他曾劝蒋士铨:“子气压九州矣;然能大而不能小,能放 而不能敛,能刚而不能柔 ( 卷三) ;“君切莫老手颓唐,才人胆大也。”( 卷一) , 袁枚这样的规劝显然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蒋士铨对于袁枚的这些教诲,也十分 虚心地接受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诗话( 卷十四) 中的一段记载: “作诗能速不能迟,亦是才人一病。心余贺熊涤斋重赴琼林云:“昔着 官袍夸美秀,今披鹤氅见精神。”余日:“熊公美秀时,君未生,何由知之? 赴 琼林不披鹤氅也。”心余日:“我明知率笔,然不能再构思。先生何不作以示我? ” 余唯唯。迟半月,成七绝句,i 心余以为佳。余乃出簏中废纸示之,日:“已七易 稿矣。”心余叹曰:“吾今日方知先生吟诗刻苦如是;果然第七回稿胜五六次之 稿也。” 蒋士铨,从这段可知,对于袁枚,蒋士铨已经是由衷地钦佩了。事实上, 袁蒋两人对于诗歌的看法并不相同。对于这一点,袁枚自己在诗话中也予 啪随园诗话卷八 1 3 1 j 3 ! 园诗话卷一 f :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承认:“蒋苕生与余互相推许,惟论诗不合者:余不喜黄山谷,而喜杨诚斋; 蒋不喜杨,而喜黄:可谓和而不同 2 。但这种“和而不同 却更证明了两人 友谊的可贵。在诗话中,收录了很多蒋士铨称赞袁枚的句子。如称赞他题 ( 随园集) 云:“古来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如此盛赞,连袁枚也觉 得有点“不能当此言”1 3 “。 蒋士铨对于自己得以有幸和袁枚交往十分兴奋。据诗话补遗卷三记载, 他曾把自己和袁枚并列,自称“诗仙”而尊袁枚为“诗佛”。这样的称呼虽然有 一点互相吹捧之嫌,但也体现了蒋士铨对于袁枚的推崇之心。 随着两人交往的加深,在当时诗坛上,袁、蒋二人就被人常常并列而推崇。 如诗话记载:“桐乡有程拱宇者,画拜袁揖赵哭蒋图,其人非随园、心余、 云松三人之诗不读。1 驰这大概是“乾隆三大家”最早一次同时并列于文献之中。 卷十三记载有武康人高文照,“年未二十,诗已干首。目空一世。”对于所谓的 当时诗坛大家前辈,相当不屑,可是随园与心余两人却让他心折。 除了蒋士铨之外,袁枚在诗话中还录了众多其他乾隆时期的江西诗人。其 中一部分原本默默无名的诗人籍袁枚之笔得以青史留名。如诗话中所列的江西 四子,杨、汪、赵、蒋。此四人名声不彰,但他们的诗歌却也不错。袁枚甚至 说其中的杨垦,“才最高,与蒋心余相抗”1 3 5 ,如此赞誉,虽然稍过,却也足以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此人的水平。从他在随园诗话中所录的诗句之中,我们 也可以一窥他的才气。如诗话所录: “旱霞随日上,败叶拥潮行。” “栏边花草牛羊路,寺里人家杵臼声。” “寒星欲灭见渔火,小雨无声添落花。” 第三节其它江南地区的零星记录 福建。以上主要记述了随园诗话中所记录的江南地区几个诗学活动比 较集中,诗歌创作气氛相对繁荣的地区。而事实上,久居江南的袁枚在随园 诗话中除了记录了以上这些诗学昌盛的地方,还记录了许多江南其它地方诗 坛的零碎面貌。 福建山岭重叠,傍山面海,与中原相距遥远。古代由于受交通工具的限制, 使这一地区相对闭塞。福建的闭塞环境和古老方言,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较为强 烈的宗派和地域观念,福建地区的诗学在历史上就享有盛誉。明代时,福建的 诗歌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闽中十子开创了明代诗坛上赫赫有名的闽派。而到 了清朝,这种繁荣的局面并没有衰退。 关于清代福建地区诗歌的创作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比较概括的 论述: 闽士著名始於唐初薛令之,盛於欧阳詹。故六朝以上,惟载郭璞、谢 胱、到溉、江淹四人。而郭璞地谶尚以其全作七言律体,辨其出於依 卷八 补遗卷五 卷四 卷八 3 5 话话诉晴诗诗诗涛同闶饲园随随随随 弛 弘拈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讫,颇为谨严。唐以後则彬彬矣。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 明三卷,国朝一卷,附无名氏及宫闺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杂缀一卷。 所采诸书,计四百三十八种。采摭繁富,未免细大不捐。而上下千馀年间, 一方文献,犁然有徵。旧事遗文,多资考证。固亦谈艺之渊薮矣。1 3 6 这是郑方坤编的全闽诗话十二卷的提要,全闽诗话约成书于乾隆十 九年前后,是第一部记录福建诗坛的地域性诗话著作。采书四百三十八种,收 福建诗人七百余位。此外还有郑杰所编的全闽诗录和囤朝全闽诗录初、 续集。书中详细考证了自唐至清的福建诗人及其诗作,足见整个福建诗坛的繁 盛。 在这样的诗风浸染之下,福建全省,上从达官贵人,下至平民歌章,都有 不俗的诗才。如书中记载的一个叫点点的福建歌奄,袁枚在诗话中称赞他“柔 媚能文”7 。当时有一个酒客,出对考他。上联“闲看儿童捉柳花。合手拿。 套用唐诗和,点点对云“有约不来过夜半。奴心怒”,对仗工整,文思巧妙。 而点点出的上联“柳下惠风和”,却无人能对。一个歌童就有如此才气,足见福 建的诗歌普及性。 诗话中还录了另个年仅十三岁的福建孩童崔众,他的绝句遇雨云:“叶 香乱打冷霏霏,舆梦寻秋雁影稀。烟雨满溪行不了,渡头扶伞一僧归。一个年 仅十三岁的儿童居然能够写出如此质量的诗歌,委实让人感到惊讶袁枚称赞该 诗“雅有画意 瑚 两湖。袁枚在诗话中记录了湖南乡试的情景,足以一窥当地士人的概况。 书中记载,袁枚的一个同乡吴鸿修撰,曾经督学湖南。壬午科时,考生交卷之 后,他览毕试卷,最欣赏众多考生中的丁牲、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 清等五人,曾表示“此五卷不售,吾此后不复论文矣。 足见爱才之心。后来果 然,此五人中榜。 另外,诗话着重记录了湖南张璨,他是湖南少廷尉,字岂石。根据书中的 描述,“紫髯伟貌,议论风生,能赤手捕盗。”,显然,张璨应该是一个安邦 定国之才。在这点上,他有如辛弃疾,勇气过人。曾劝人不必怕鬼,还说“见 鬼莫怕,但与之打。”人问:“打败奈何? 日:“我打败,才同他一样。”显示出 了一种相当乐观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歌,也流露出一股极度的自信。如书中所录的戏题:“书画琴棋 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虽然如今的七 事和当年无法比较,但作者叙述这一切时的语气并未像一般的诗人那样发一些 没用的慨叹,更多地是一种诙谐的调侃,难怪袁枚评价此诗时道:“殊解颐也 。 湖北也是一个诗学活动比较发达的省份。袁枚在诗话中记载了湖北的一次 诗会,那是严瑞龙在湖北当布政使,发起召集当地诗人饮宴。袁枚在诗话中录 了很多当时参加诗会的诗人诗句,如傅辰三的大雨戏作:“雨师一夕兴淋漓, 笔尖乱点西窗纸。初犹落落蝌蚪分,继则盈盈垂露似。须臾漫漶一片湿,直似 秦碑没字体。”沈树德落花云:“飞燕蹴归帘影里,游鱼吹起浪花中。 这 些都是十分风趣的诗歌,足见湖北诗人的特点。 条活涛闽全六九百一巷 一秕枞训 总书话话话全诗诗泞库嘲岗园叫随随随 m m m 上海火学硕f ? 学位论文 又如湖北陈望之,袁枚称他“诗才清妙,绰有家风。”“官楚时,适与毕、 惠两公共事,可谓天与诗人作合也。 h o ,可见,他平时能和毕沅在一起,这自 然也算诗人之间脾气相投n 巴。他的诗歌,袁枚录有一绝:“美人自结岁寒盟,入 座云山照眼明。料理鹤粮门尽掩,松花如雨扑帘旌。”这首诗,最妙一句自然是 木句,以雨喻松花,十分巧妙而又形象地描摹了当时场景,袁枚评价为“清脆 绝尘”,确实恰倒好处。 两广。广西地处偏僻,其发达自然不能与江浙并论。诗话中的一段话,详 细介绍了当地风土。 “辛亥端阳后二日,广西刘明府大观袖诗来见。方知官桂林十余年,与比 部李松圃、岑溪令李少鹤诸诗人,皆至好也。席问谈及广西官况清苦,独宰天 保三年,为极乐世界。其地离桂林二千余里,乾隆四年,改土归流,方设府、 县。岁有三秋,狱无一犯。每月收公牒一二纸,胥吏辰来听役,午即归耕。县 中无乞丐、倡优、盗贼,亦不知有樗捕、海菜、绸缎等物。养廉八百金,而每 岁薪、米、鸡、豚,皆父老儿童背负以供。月下秧歌四起,方知桃源风景,尚 在人间。”1 钉 显然,这是一个虽物资贫乏但生活朴实的地区。从中,自然可以孕育出不 少有特色的诗人。 就袁枚而言,事实上,他从小就和广西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年时期,他就 听从父亲的建议,赴广西投奔叔父,这实际上是袁枚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在广 西遇见了十分欣赏他才华的巡抚金震方,并且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从此,袁 枚正式步入诗坛。诗话中有这样的记录: “乾隆丙辰,余二十一岁,起居叔父于广西。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有国 士之目,特疏,荐博学宏词。首叙年齿,再夸文学,并云:“臣朝夕观其为人, 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一时司道争来探问。公 每见属吏,谈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诗某句,津津道之,并及其容止动作。余在 屏后闻之窃喜,探公见客,必随而窃听焉。”2 显然,袁枚在广西很受金共的礼遇。而金共也十分欣赏袁枚的才气,到了 “每见属吏,谈公事外,必及余之某诗某句 的地步。袁枚和金见面时所赋的 铜鼓赋,甚至被金选入广西志书之中( 补遗卷四) ,袁枚五十年后再赴广西 时偶然发现此赋,慨叹异常。诗话同卷中记录了金共的诗歌,包括答幕友祝 寿:“浮生虚逐黄云度,高士群歌白雪来。”题八桂堂:“尽日天香生画 戟,有时鹤舞到匡床。 足见他所过的奢华生活。 诗话中录有“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 商。 1 4 3 的举子,足见此人还是一个忧心国事的大臣。袁枚评为“用意深厚,有 名臣风味。 袁枚对于广西可谓熟悉异常,他甚至能够记录到很多广西偏远小县的诗人 诗作。如书中所录的岑溪谢际昌。袁枚自己也承认,“广西岑溪县最小且僻”h 4 又如录丹臣,它可以算是当时的广西移民,说他“松圃父丹臣先生少贫,以笔 随同诗话 随同诗话 随同诗活 随吲诗话 随园诗话 卷十一 补遗卷三 卷一 卷十 卷五 3 7 上海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枝,伞柄,至广西;不二十年,致富百万。”至于他的诗歌,录有晓行 云:“朦胧曙色噪归鸦,风撼疏林一径斜。满地白云吹不起,野田养麦乱开花。 “芦荻飞花自满汀,停车小憩水边亭。前林一线炊烟起,画断遥山半角青。”秋 思云:“凉笛声兼风叶下,归鸦影带夕阳来。 说他们“诗才清绝,不慕显荣。 父子皆奇士也。” 此外,两广的广东也是诗学活动繁荣的地方。诗话卷八记述了当地的一次 诗会,可窥当地诗风的一斑。 “雍正间,广东有诗会。好事者张饮分题,聘名流品题甲乙,首选者赠绫 绢,其次赠笔墨:亦佳话也。” 这些诗会和时下的各种写作竞赛十分相似。足见当地的诗学繁荣程度。 第五章随园诗话对乾隆时期诗话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篇幅大增诗话创作 我t f 39 i 道,清代诗歌的创作继唐宋以后,又复现中兴的局面。诗话的著作 亦因此渐渐繁荣起来,蔚成大观。其时,诗话写作之风,风靡全国。各地的作 品,一部接一部地不断涌现出来,数量之多,远超宋、金、元、明诸代的总和。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云:“诗话之作,至清代而登峰造极。清人诗话约有三、四百 种,不特数量远较前代繁富,而评述之精当亦超越前人。”h 5 郭绍虞先生估计为 三、四百种;而据业师张寅彭教授的新订清人诗学总目提要1 4 6 蒋寅先生 的清诗话考,蔡镇楚的中国诗话史7 的记载,其数量至少可达八百部以 上。尤其是康乾时期,出了诸如渔洋诗话、原诗、石洲诗话等多部著 名的诗话作品。而袁枚的随园诗话,则是一部那一时期相当值得关注的诗话。 清代的乾隆时期在整个诗话的发展中极其关键,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乾隆 时期时,诗话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卷帙巨大、篇幅浩瀚的大部头著作。如前所论, 综观清以前的诗话,两宋诗话,虽然体例上由于包括了记事和论评两大类,基 本趋于完善,但篇幅一直不大。笔者搜索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郭绍虞先 生的宋诗话考,从六一诗话( 一卷) 、续诗话( 一卷) 、后山诗话( 二 卷) 、石林诗话( 三卷) 、岁寒堂诗话( 二卷) 、白石道人诗说( 一卷) 、 沧浪诗话( 一卷) 、后村诗话( 十四卷) 、全唐诗话( 六卷) 乃至草堂 诗话( 二卷) ,除后村诗话外,大都篇幅短小。而明人诗话,如怀麓堂 诗话1 ( 一卷) 、升庵诗话( 十四卷) 、四溟诗话( 四卷) 、艺苑卮言( 八 卷) 、艺圃撷余( 一卷) 、豫章诗话( 六卷) 等,亦复如之。清初诗话沿前 人之习,卷帙依旧偏小。比较重要的如姜斋诗话( 三卷) 、原诗( 四卷) 、 梅村诗话( 一卷) 、围炉诗话( 六卷) 、西河诗话( 八卷) 、诗筏( 一 卷) 、蠖斋诗话( 二卷) 、白鹤堂诗话( 三卷) 、野鸿诗的( 一卷) 、载酒 园诗话( 五卷) 、春酒堂诗话( 一卷) 等。 1 郭绍虞清诗诵续编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页14 1 拍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总目提要上海古籍f f j 版社2003 年页2 1 4 7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i ;版社1 9 8 8 年版贝5 0 3 8 j :海火学硕上学位论文 事实上,诗话自宋发源以来,一直到清仞,除了宋长白的柳亭诗话三 十卷、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二十三卷外,其余诗话的篇幅都很短小这一个 情况,直到乾隆时期才有了很大的根本性改变。本书所论的随园诗话十六 卷、补遗十卷,所录内容涉及论评、记事、录诗等渚多方面。卷帙之繁,规模 之大,在当时的诗话创作中,实属空前。 据笔者根据业师张寅彭先生新订清人诗学书目所收著作的初步统计, 清初自顺治至乾隆期问,篇幅在十卷以上的诗话著作仅占全部的7 9 ;而这 数字自随园诗话出版以后,有了极大的改观。嘉道年问,十卷以上的诗话 著作已经占剑全部的1 7 9 ,此数字较之前代,飚升一倍尚余。而这一数字在 咸同光宣年间并未降低,也达到了1 6 。此外,在清代中晚期,即使那些没有 超过十卷本的诗话著作中,超过五卷以上的著作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一点, 相比清初那举目尽是三卷以内小册子的铺天盖地之情景,在篇幅上也有了一定 的进步。 可见,廿六卷随园诗话的出现,以其内容之纷繁浩大,对于当时整体 的诗话创作风气,无疑是起到了极大的榜样作用,诚为有清一代诗话之王。自 此后,这种内容详实,倾心记事,篇幅繁富的诗话体例不断出现,记录了清代 诗坛活动的概貌,其“诗史”的价值无可估量。如除随园诗话外,法式善 的梧门诗话( 十六卷) 、李调元的雨村诗话( 十六卷补遗四卷) 详述乾嘉 诗坛;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 十卷) 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事,叙述详赡; 而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三十二卷) ,广录晚清各家,并予以品评,尤重宋诗, 也足以反映当时诗坛概貌。 第二节乡邑诗话写作风气的普遍 所谓乡邑诗话,顾名思义,既是在诗话编撰中具有很强的区域意识。通过 对于该类诗话的解读,显然就能发现当时各个地域诗坛不同。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域观念,最早显然要追溯到诗经的十五国风和战国 时候的楚辞了,后来南北朝的民歌也当视为地域观念在文学中的反映。不过, 应该说,直到宋代,国人地域文学的观念才真正奠定。宋代江西诗派首先以地 名命名诗歌派别,同时,宋代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纪录某地诗坛的地域性诗歌总 集。如业师张寅彭教授对此曾予以详细列举1 4 8 ,包括孔延之的会稽掇英总集、 董菜严陵集、李庚天台集、林表民赤城集、元房祺河汾诸老诗集、 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等,甚至还有几部以地方命名的诗话,如松 江诗话、桐江诗话等。不过,并不能由此说地域性诗话,毕竟,根据业师 张寅彭教授的查考,这几部诗话“和乡邦之题全无关系 m 。因此,明代才是 真正地域诗话萌芽的时代。应该明代曹学铨写了蜀中诗话、郭子章写了豫 章诗话,分述四川、江西两地情况,才是地域性诗话的肇始。不过终明一朝, 这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性也找不出几部,这委实是一种遗憾。 清代以来,随着随园诗话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才算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如前段所述,诗话篇幅的陡然扩大,必然导致了诗话在内容上的激增。而乡邑 1 4 8 张寅彭 略论明清乡邦请学中的“泛江西诗派”观,文学遗产1996 年第p q 期。 1 4 9 i 丌j 卜 3 9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诗话这种“录一地之诗人,现一地之诗风”的形式在容量上显然满足诗话篇幅 扩大的时代潮流,于是,在当时这样的一种风气之下,乡邑诗话成了诗话创作 中新出现的_ 股势头,并形成了独特的一种文学样式。 事实上,著录一地诗话事实上,在袁枚以前,清代已经出现了一部少量的 地方性诗话。乃裘君弘的西江诗话,是清代第一部大型地域诗话。裘君弘在 诗话的缘起中说:“本意昝通志人物传脱略颇多,非所以徵文考献,备圣朝大一 统之采择也。因不揣异鄙,欲旁搜博考,辑为一书,日江西通志人物补。 因此吕舍人江西诗派一说,为江西诗话十二卷。1 5 0 据业师张寅彭教授所述, “全书辑入晋唐己还至清初之江西诗人5 4 0 余位,较明人郭子章豫章诗活 之1 5 0 余位增出两倍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除债务转让合同协议
- 艺术公益项目合作合同协议
- 舞蹈兴趣班合同协议
- 药店职工劳务合同协议
- 蓟县危化品快递合同协议
- 补充抚养协议书范本
- 融资性租赁合同协议
- 装饰售后保养合同协议
- 花椒种苗购销合同协议
- 舞蹈老师签约合同协议
- 中医体重管理
- 《矿浆管道施工组织设计》
- 2024年河北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消防器材使用技能培训
- GB/T 22671-2024外转子电动机试验方法
- 新版加油站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广东省广州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含答案)
- 驾驶员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作业设计
- 金融大数据银行项目使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