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湘西南四县(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层次、多方位形象整合,同时注重整合形象传播策略;旅游生命周 期整合模式则主要是开发旅游产品新功能,开发新产品,整合旅游 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的营销战略。 关键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开发对策,湘西南四县( 市) i m a g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i l d s oo n w i t ht h e s ei n d e x e s ,a u t h o ra c c e s st h e s t a t eo fc o n c o r d a n te x p l o h a t i o ni nt h es o u 山w e s tc o u n t i e s ,a n dl m o w i t i si nt h es t a t eo f p r e p a r i n gs t a g ea r e rg e t c i n gm ef i g u r e4 1 8 6 t h r o u g he v a l u a t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 c o n d i t i o n so f c o n c o r d a n tt o u r i s m e x p l o h a t i o n ,a u t h o rp u t f b 州a r d 也r e ek n d so fp a t t e m sc o n c o r d a n t t o u r i s m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m a ta r e s p a t i a ld e v e l o p i n gp a 七t e m ,c o n c o r d a n t t o u r i s mi m a g ea n dt o u r i s ml i f ep e r i o dp a t t e m i nt h ef i r s tp a 仕e m ,w ep u t e m p h a s i so ns e l e c t i n ga n ds t r e n 酵h e nt o u r i s ms t r o n g p o i n t ,c o n s l 【m c t i n g t o 埘s me x p l o i t i n gb e l to f “z i g z a g ,d e s i g n m gs e l e c t i v et 0 血s mm u t eo f m e c o u m r ys c a l e ,p r o v i n c es c a l e ,c i t e ss c a l ea 1 1 dr e g i o ns c a l e ,c o m b i n i n g a d j a c e n ta r e a t 0e x p l o i tt h e i rt o u r i s m r e s o u r c e s ,p e r f e c t i n g t h es y s t e mo f 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o ft o 嘶s m r e g i o n ;i nt h es e c o n dp a t t e m ,w ec o n c e n t r a t e 0 nt 1 1 ec o n c o r d a n c eo fa l l l e v e l sa n dd i r e c t i o nw i m c o h l b h i n g a l lk i n d s o fw a y so fp r o p a g a t h gt om a k ei t si m a g em o r ec o n c o r d a n t ;i nm 披i p a t t e m ,w ec h i e n ye x p l o i tn e w t o u r i s m p r o d u c t s a n d i t s n e w 如n c t i o n ,a t t h es 锄et i m e ,w es h o u l du s ed i 娲r e n ts e l l i n gs 似e g yi nt h ed i 髋r e n t s t a g eo f t o u r i s m l i f et om a k ei t st o u r i s ml i f ep e r i o dm o r ec o n c o r d m t k e y w o r d s :t b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c o n c o r d a n t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 e x p l o i t a t i o nc o u n t e h n e a s u r e , t h ef o u rc o u n t i e s ( c i t y ) i nt 1 es o u t l l - w e s t h 吼a i l 1绪论 1 1 问题的提出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指为保证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 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为中心,对 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和联动开发,并注意协调好区域 间的关系,使区域旅游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空间互补关系,从而使 其产生空间上竞争的“正的近邻效应”“1 。 我国旅游业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 方面出现了诸如低效率重复建设、地区间与部门间发展失调、规模 效益低下等严重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阶段, 我国的旅游规划大多在封闭系统的思想指导下,仅以本区域自身因 素为依据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没有或很少考虑与之相关联的区域条 件。因此协调旅游地间关系,开展有序的协调整合开发,既是个重 大理论问题又是个突出的实践问题。 湘西南四县( 市) 地处湘西南,与桂北接壤,面积99 2 5 平方 千米。本区交通、经济、文化等较为落后,但各县都具有一定数量 和价值的旅游资源。由于周边有竞争力强大的张家界、桂林等旅游 热点区对它进行旅游资源“屏蔽”阻1 ,使本区域形成“旅游经济盆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非优区成了2 1 世纪旅游开发的新领域。湖 南旅游业发展的格局也会由“西片,东一线”转向“口字型”, 进而向“田字型”演进固。同时本区经济的发展也需区域旅游业发展 的推动,因此,开发本区旅游资源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本 区跨越四县( 市) ,行政区域不一致,统筹协调不够,在开发过程中 缺乏“区域旅游”和“大旅游”的理念,并缺乏有效的地域整合开 发措施,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营销各自为政、划地为牢, 形成开发无序、竞争无序和管理无序的局面,从而导致本区整体竞 争力不强,甚至下降。而且各县的旅游资源丰度也不能单独与张家 界、桂林等旅游区竞争和抗衡。因此,有必要对湘西南四县( 市) 为照顾行政界线的统一性,本研究的湘西南四县( 市) 特指绥宁县、武冈市、城步苗族 自治县和新宁县。 许春晓旅游业空闻布局演进规律与案例研究【j 】热带地理,2 0 0 1 ,9 ( 3 ) :2 4 6 2 5 0 1 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开发。 1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空间结构研究既是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学研究 的核心问题之一。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握所研究区域 的总体特征和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探讨区域要素相互作用规律、 空间布局和空间网络规律。1 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孤立 国”农业区域模式,将产业的空间结构研究引入到一个严谨的科学 范式之中。;德国经济学家a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 、a 廖什的 市场区位论等使得产业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 克里斯特勒提出“中心地学说”标志着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扩展到 一个更广的领域。随后,美国经济学家艾萨德( w l a r d s ) 在区 域科学导论( 1 9 5 7 ) 、工业综合体分析与区域发展( 1 9 5 9 ) 和区 域分析方法( 1 9 6 0 ) 等著作中主张将“空间系统”作为区域经济的 研究对象,并将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区域发展分析,从而开创了空 间发展综合研究及其应用的先河引”。由于控制论、博弈论的成功借 鉴,到了2 0 世纪7 0 、8 0 年代,空间区位论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 其中空间定价与产出理论( h o l a h 锄1 9 7 5 ,b e c h m a n 1 9 7 6 、1 9 8 5 ) 、 区位选择理论( b e c h m a n 1 9 8 8 ) 、空间竞争理论( l a n c a s t e r 1 9 7 9 ) 和空间均衡理论( b e c h m a n ,1 9 8 8 ) 构筑起了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位论的基本框架州“。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在世界上起步较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区域开发中出现的新研究内容。但它发展特别快,尤其是近2 0 年来,旅游资源开发已基本走出了轻理论重实践的传统开发模式到 理论实践并重的现代开发模式。在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国外 一些国家的学者远走在前头,属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范围之内的旅 游空间结构理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马略特( m a r i o t 1 9 6 9 ) 提 出了连接惯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三种不同的旅行线路,即直达线 路( a c c e s sr o u t e ) 、游憩线路( r e c r e a t i o nr o u t e ) 和返回线路 ( r e t u r nr o u t e ) 。他认为直达路线和返回路线有时在空间上是重复 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7 卜7 5 ,u 0 1 l6 尹贻梅等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 0 0 2 ,18 ( 4 ) :5 4 5 7 洪开荣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j 】经济地理,2 0 0 2 ,2 2 ( 1 ) :t 一4 , 2 讨了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等叫;从区域角度研究的有:孙文昌 ( 1 9 9 0 ) 针对长白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提出了开展多层次旅 游资源开发的观点“,吴必虎( 2 0 0 1 ) 利用r m p ( 昂谱) 分析解决区域 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问题“”:从方法角度研究的有:楚义芳( 1 9 9 1 ) 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探讨了旅游地开发评价问题,并对武陵源、衡山 的旅游开发评价进行实证分析“,宋玉祥( 1 9 9 7 年) 利用层次分析 法进行资源定量评价,并以此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n “”,。 在国内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在9 0 年代 后引起了学者专家的极大关注。保继刚瞳”( 1 9 9 5 ) 、谢彦君妇”( 1 9 9 5 ) 、 陆林“”( 1 9 9 7 ) 等分别借鉴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空 间演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牛亚菲( 1 9 9 6 ) 在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 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二者的 数学表达公式和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噶“。部分旅游地理学者从 旅游区发展的历史描述中总结出旅游业空间结构演进的状况,如刘 伟强( 1 9 9 3 ) 对大理旅游区的时空结构的研究,并揭示了单一旅游 区的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口“,许春晓( 2 0 0 1 ) 对湖南旅游业的空间结 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等”。陈传康( 1 9 9 6 ) 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归 纳了旅游开发的基本原理,即“旅游区内部结构对应变换理论”揭 示了旅游区的风景资源结构、旅游行为层次结构、旅游市场结构及 旅游项目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引”1 。范家驹( 1 9 9 6 ) 提出 了旅游的规划要从规划思路、旅游市场需求研究、旅游产品( 包括 项目开发、利用组合) 和旅游规划程序这四个方面来实现和优化。 郭康( 1 9 9 6 ) 探索了一条包括三维空间、时间、心理、行为、经济 和社会等多维度的旅游空间研究开发途径,总结出“点一线一网一 面”的开发规律。刘锋( 1 9 9 7 ) 提出把旅游系统作为规划对象,以 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整体出发,引入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的旅 游系统规划新思路四。 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区域范围内不同地之间如何达到 汪德根近2 0 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盯 陈传康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a 版社,l9 9 4 旅游学刊,2 0 0 3 ,1 8 ( 1 ) :6 8 7 5 可持续发展之路 c 北京:北京大学出 尹贻梅等旅游空阃合作研究进展【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 0 0 2 ,18 ( 4 ) :5 4 5 7 ( 1 9 9 9 年) 认为空间不仅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被动形态,它对旅游 经济联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 和效益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烈”1 。张二勋( 1 9 9 9 ) 认为科学合理地建 立不同层次的“旅游地域综合体”是旅游业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实 行平衡布局的关键斟4 。许惠芳( 1 9 8 9 ) 提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结 合交通,把众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区连接起来,构成纵横 交错,多层次和多系统的“旅游网络”是西安旅游业大发展的必要 条件。有些学者在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强调旅游联合促销问题, 余灵生( 1 9 9 0 ) 认为联合促销在内容上要注重强调形象,还认为, 缺乏统一协调的联合促销,极易产生经济上所称的“合成谬误”h 。 总之,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对旅游整合开发的理论贡献是较大的, 但他们基本上是套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自己的理论建设较 薄弱,在旅游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理论研究方面缺乏 系统性,尤其整合和协调开发的理论及可操作性研究还有待深层次 的探索。 2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 相关条件及背景分析 2 1 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2 1 1 资源特点 2 1 1 1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和中国 科学院1 9 9 7 的制订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标准,本区旅游资源涉及自 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服务旅游资源3 大景系,7 个景类,3 8 个景型。其中自然资源共1 8 个景型,占旅游资源总量的4 8 2 ,人 文旅游资源共1 5 个景型,占3 8 5 ,服务旅游资源共5 个景型,占 1 3 3 。可见,本区域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比例相当,前 者略胜一筹。从本区域旅游资源分布图可见( 见附图1 ) ,一方面, 马波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 】旅游学刊,19 9 9 ( 6 ) :3 4 ,3 8 张二勋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 9 9 9 ( 2 ) : 8 0 83 尹贻梅等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 0 0 2 ,1 8 ( 4 ) :5 4 5 7 6 旅游景点分布广泛,东有新宁景区的蓖山、舜皇山、紫云山等风景 区,西有绥宁景区的黄桑、花园阁、洛口山、神公坡山等风景区, 北有武冈景区的云山、法相岩、古城墙和四秀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 址等风景区,南有城步景区的南山、沙角洞、十万古田和白云洞等 风景区。由于受本区交通条件限制,各旅游景点间道路连接欠佳, 造成游客感知距离遥远;另一方面,旅游景点又呈现出相对集聚的 特点,区域内大部分景点分布在长铺镇、儒林镇、武冈市和金石镇 周围及附近,良山、南山、云山、黄桑是四个景点集中和旅游内容 较为丰富的区域。 2 1 1 2 保存着较完美的原始自然景观风貌,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有 机融合,资源整合度较高 本区自然景观保存良好,如有新宁典型丹霞地貌景观良山,自 然保护区紫云山、舜皇山,有号称“绿色王国”的原始次森林武冈 云山、城步沙角洞和绥宁黄桑,还有保存着较完好原始风貌的千姿 百态的亚热带溶洞白云洞、仙人岩和法相岩溶洞等。沟谷溪流清澈 透底,河流景观秀丽壮观。该区域又是苗、侗等少数民族分布集中 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内涵深远。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较完 美交融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它强化了自然景 观的观赏价值,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使旅游资 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 1 1 3 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要素组合奇妙,功能分工定向 根据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及其旅游资源内 在特点,大致把它分为四大景区:新宁丹霞狩猎景区,武冈宗教、 古文化森林生态景区,城步南国森林:草原景区,绥宁生态民俗风 情区。四大景区资源特色各不相同,形成资源互补,总体上功能分 区明显。东部新宁旅游区以丹霞喀斯特景观观赏旅游为核心,伴有 科考、狩猎等旅游功能;中部武冈旅游以宗教、古迹文化为核心, 同时伴有森林物种、生态科考等功能;南部城步以高山草甸农牧景 观观光度假及农牧体验旅游为核心,同时伴有相对其余三县民俗文 化内涵最丰富的参与性旅游和科考功能;西部绥宁以原始次森林第 四纪遗迹的稀少物种铁杉科考为核心,同时伴有奇、险、秀的山水 风景观光功能,到处都是绿树、蓝天、清流、独特的苗侗寨,民俗 大价值的民俗文化缺乏从整体上深层次的研究、发掘、整理和及时 抢救。 2 2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 2 1 区域旅游开发具有一定基础。 随着全国及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该区域于2 0 世纪8 0 年代末, 9 0 年代初开始开发其旅游资源,并逐渐提出了以“良山为龙头、以 云山、南山和黄桑”为支点,打造第二个张家界的口号。在此过程 中,四县( 市) 各自根据自己县情不同程度地发展了旅游业。新宁 县旅游业从1 9 9 2 年起就围绕良山旅游资源开发展开,十年间完成了 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申报、升级工作,使良山成为国家级重点 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武冈市旅游资源开发始于1 9 8 6 年,他 们曾制定并多次修编了开发总体规划,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现建有云山、法相岩、云雾山等几大景区,景点年接待游客1 0 万以 上;城步1 9 9 3 年以来相继提出“旅游搭台,经贸唱戏”,逐步将旅 游业培育成为本县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等战略思想,大力挖掘旅游 资源优势与潜力,使城步旅游从无到有,发展较为迅速,旅游产品 结构初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景点建设与线路开发相结合,产 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建设格局;绥宁于1 9 9 4 年起,逐渐 提出建设“生态民俗旅游区”的口号,并以此为契机,先后开发了 花园阁,六鹅洞等景区,突破旅游零的纪录。 2 2 2 区域旅游发展支持系统薄弱 区域旅游健康发展要求有完善的区域旅游发展支持系统即旅游 大环境,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促进旅游发展的硬件建 设,是指城市建设风貌、环境卫生状况、区域道路交通和公用设施 等,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软环境则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旅游管理、服务和旅游政策法规等,它对旅游发展起推动或延缓作 用。 本区域旅游发展支持系统较薄弱,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落 后,区域旅游政策法规不一致,城市布局缺乏合理规划,旅游发展 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整体配合性不强。对内外交通方式单一,交 吴晋峰等旅游系统与规划 j 】人文地理,2 0 0 l ,1 6 9 5 ) :6 2 6 5 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区域可进入性,成为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瓶 颈”。 2 2 3 区域旅游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开发较多,削弱了整体竞 争力 各县重视旅游发展,但缺乏整体观念,盲目开发,导致部分景 区及景点的重复开发建设和景点的雷同,使整体区域旅游发展单调 化。如同一生态旅游品牌,就有舜皇山、武冈云山、紫云山、沙角 洞和绥宁黄桑在极力开发;同一生态民俗漂流,就有新宁的扶荑江 漂流、武冈的赧水漂流、绥宁的巫水漂流和城步的长安营漂流,而 且形象设计和沿途景点设计似乎如出一辙。与此同时,本区旅游开 发盲目崇拜时尚,不但不突出本区特色,而且还仿效域外邻近旅游 区的开发模式,如桂林、永州、龙胜诸多景区特色在此都能找到。 这样缺乏统一规划和重复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本区旅游 发展整体竞争力。 2 3 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2 3 1 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2 3 1 1 全面系统的原则 旅游资源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旅游 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形式性。就价值而言,旅 游资源有历史文化,艺术鉴赏,科学考察等价值:就功能而言,有 观光、康体、度假、娱乐、探险等功能,二是注重综合考虑旅游资 源开发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开发条件,注重考 虑其开发的环境可行性。 2 3 1 2 客观性原则 旅游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价值存在也是客观的,因 此评价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应用多学科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旅 游资源的功能、属性和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符合客观科学标准的评 价。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价值高低及功能状况,既不能盲目夸大,也 不能随意贬低,要做到公正和客观,便于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其旅 游资源。 2 3 1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旅游资源的评价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由于旅游资源的 差别很大,各类旅游资源很难用统一指标进行对比,定量评价具有 一定局限性,但定性评价比较抽象,难以全面反映资源价值之间的 差别,因此评价时要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要 求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在进行评价时尽量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和标 准。 2 3 2 区域旅游源的评价 2 3 2 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影响旅游资源价值的因素很多,各因素的价值贡献大小也 不同,为更好的对它们进行评价,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 a h p 法) 对湘西南四县( 市) 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本区 域的地理环境与目前旅游开发的水平,选取资源内在价值( 本底质 量) 、资源外在价值( 认同程度) 为评价综合层,旅游资源本底质量 可从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考察,资源外在价值可从 景点区域组合、景点容量和开发支持系统方面考察,这六个方面一 起构成评价要素层,以下又分为若干因素因子,它们的层次联系构 成本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图2 1 ) 。 观 赏 价 值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价值 资源内在价值 i资源外价值 科 学 价 值 文 化 价 值 耋f 垂茎f1 茎i 喜il 霎ff 蓁if 蓁 景 点 地 域 组 a 区 位 景 点 容 量 建 设 条 件 开 发 支 持 旅 游 服 务 图2 1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指标评价体系 2 3 2 2 权重的确定 评价因素和因子的权重是它们对旅游资源价值影响程度的体 社 会 经 济 基 础 从上述图表中可看出,新宁的自然旅游资源,龙胜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价值比较高,其余县市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居中。 结合前面a h p 方法分析的结果可得知,本区旅游资源总体质量低, 得分大于6 0 的景区只有2 5 个。由于和周围县市的资源存在较多的 相似性,故空间上存在着诸多较强的竞争对象。本区的主要卖点为 新宁丹霞景观、南山草场、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桑自然保护区和 本区民族风情。但新宁丹霞景观受到资源的国家丹霞地质公园、通 道的万佛山丹霞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较大挑战,云山却受到舜皇山( 主 体在东安) 的威胁,黄桑自然保护区特色不突出,南山草场却受到 自己奶业的屏蔽,民俗风情特征不如龙胜、通道明显,这样便导致 了本区旅游资源总体竞争力低下。但与其周边各单个县市比较,本 区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多样化。因此提升本区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关 键是在于开发区别于周边县市较单一旅游资源的多样化旅游资源, 这要求四县( 市) 在开发其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把四县( 市) 融为 一体,从而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和网络化开 发。 2 4 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2 4 1 基于景区气候适宜性的旅游时间测算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基本处在野外,气候对户外旅游活 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景区气候适宜性的旅游时间进行 测算。各气候要素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是综合性的,不同气候要素状 况的组合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奥利弗( o l i v e rj e ,1 9 8 7 ) 曾用温度湿度指数来评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聆。5 “,其评价公式 为: 咖= 埘0 5 5 ( 1 一r 打) ( 财一5 8 )( 2 3 ) 式中,t h i 为温度一湿度指数值,t d 为干球温度,r h 为空气的相对 湿度。据研究表明,t h i 值为6 0 6 5 时,多数游客感觉舒适;温度 一湿度指数为7 5 时,至少有一半人感觉不舒适;而指数值在8 0 以 上时,几乎所有人都感觉不适 。 考虑到稍微的偏恶气候不会对旅游产生过激阻隔作用,在根据 奥利弗( o l i v e r ) 公式测算景点、景区的适宜性旅游时间时,用特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 9 ,9 :8 8 8 9 性。本研究以前面所述的气候适宜性旅游日为基础利用面积容量法 对本区的重要景点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测算。其公式为: c :三 ( 2 4 ) 7 1 0 爿。 式中,c 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t 为每曰开放时间( 按国际标准取l o 小时) ,t o 为人均每次利用景点时间,a 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 o 为 每人最低空间标准。测算结果表明本区目前的游客量( 2 0 0 2 年仅为 8 5 万人次) 远未达到其饱和容量,风景和资源开发严重不足( 见表 2 7 ) 。 表2 7湘西南四县( 市) 主要景区及景点的游客容量。 注:人均每次利用时【司t o 为,扶荑江攥流4 小时,法相岩3 小时,自云溶洞4 小时, 其余都取8 时。 2 5 区域经济条件分析 2 ,5 1 旅游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基础 根据2 0 0 1 年湖南省各县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 ( f a c t o r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 ) ,对湖南省8 9 个县( 市) 进行综合 经济评价。( 所采用的社会经济指标为9 项,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职工人均工资,固定资产,非农业人 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拥有公路面积) 。湘 西南四县( 市) 都属于欠发达地区 ,经济较为落后。依据湘西南四 县( 市) 的经济指标值( 图2 3 ) ,借鉴美国经济学家h 钱纳里的 经济发展阶段研究结论,可得出本区经济发展属农业主导型经济或 工业化初级阶段。但本区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正趋合理化。2 0 0 2 根据四县( 市) 的l :2 5 0 0 0 地形圈量测。 资料来源:各景区及景点管理处。 袁尧清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 0 0 3 ,2o ( 3 ) :2 5 2 8 1 7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 3 9 亿元,比上年增长8 3 8 ,第一产业2 7 3 亿元,占国民经济总值4 2 7 ,第二产业1 2 8 亿元,占2 0 0 2 , 第三产业2 3 7 亿元,占3 7 1 ,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由2 0 0 1 年的4 6 1 9 :1 7 2 9 :3 6 5 3 演变为2 0 0 2 年的4 2 7 :2 0 0 2 :3 7 1 0 。 农民人均收入1 6 7 5 5 6 元,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8 6 7 9 元,城 乡居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发生了较大变化。 图2 31 9 9 2 2 0 0 2 年湘西南四县( 市) 国内生产总值和 三次产业产值 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z 】,1 9 9 2 2 0 0 3 2 5 2 区域国民经济预测 根据湖南和湘西南四县( 市) 1 9 9 2 2 0 0 1 年经济统计资料,分 析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与湘西南四县( 市) 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性, 采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得出回归方程; y = 1 2 7 6 7 + 1 2 5 7 1 0 吨x ( 2 5 ) 式中,y 为湘西南四县( 市) 国内生产总值,x 为湖南省国内生产总 值,相关系数为0 8 5 2 ,口= o 0 1 ,检验值为1 5 8 9 4 ,大于f ( 1 ,8 ) 表2 8湘西南四县( 市) 2 0 0 5 和2 0 1 0 年三大产业预测值 单位;亿元 2 0 0 5 年2 0 1 0 年 项目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湖南省 8 0 0 8 82 3 0 1 1 22 5 3 89 8 5 5 22 9 4 8 83 8 2 5 6 8 湘西南四县( 市) 1 5 8 33 7 1 73 0 6 71 8 1 24 64 6 1 9 的1 1 3 。由此可见,相关性十分显著。因此可根据湖南省“十五” 计划纲要和2 0 1 0 年远景目标纲要( 2 0 0 5 年湖南国民生产总值为5 6 4 0 亿元,2 0 1 0 年7 7 6 0 亿元) ,可预测湘西南四县( 市) 2 0 0 5 年的财政 收入为8 3 6 7 亿元,2 0 l o 年为“o 3 1 亿元,同样采取上述相似方法, 预测湘西南四县( 市) 三大产业产值( 表2 8 ) 。 2 6 客源市场分析 2 6 1 游客市场分析 2 6 1 1 客源市场时空分布 湘西南四县( 市) 作为全国旅游重要省份湖南省的边际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本省有着丰富旅游客源的主要中心城市如:长 沙、株洲、湘潭等,又受到落后交通条件的制约,同邵阳市一样处 于旅游“温冷线”上,在湖南省这一大旅游区域上处于市场格局的 边际之上。作为中国“热线”旅游区桂林市的近邻“,它与桂林市 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都短于与本省主要中心城市长、株、潭的距 离,但又远于桂林市周边的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县。 根据游客地理集中指数公式州“1 : o o 丽 c 2 吲 式中,g 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 ;为第i 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 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 为客源地总数。依据邵阳市和四县( 市) 各旅游局提供的2 0 0 2 年的游客资料,计算得出g 为6 2 4 8 ,这说明 本区客源很集中。其中邵阳市占5 7 8 l ,永州市占7 o ,怀化市 占2 o ,长株潭占1 1 6 ,桂林占1 9 1 7 ,国内其他地区及国际 游客共占2 5 。导致客源市场这种分布格局的因素除了本区域的自 身旅游资源条件( 如缺乏影响力度等) 、距离( 交通) 条件外,客源 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人口规模也有一定影响。 由于本区旅游资源复杂多样,许多景区( 景点) 气候的适宜性 指数也不同,故客流量季节分布也不同,导致本区域整体上客流量 季节变化加大。根据南山、云山、良山、黄桑等景区旅游管理处提 供的1 9 9 8 2 0 0 2 年的各月份的客流量资料,得出海拔较高的南山、 云山等景区的旅游量呈单峰型,良山、黄桑等景区呈双峰型。根据 邵阳市旅游局提供的湘西南四县( 市) 这五年的各月份客流量资料, 发现其月分布有着动态变化性。这是由于客源区经济发展迅速,人 们的出游率显著提高,加上教师学生暑假的旅游趋好增强,使得本 保继刚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 j 】地理学报,2 0 0 2 ,5 7 ( 1 ) :9 8 1 0 2 区游客月分布结构由1 9 9 8 和1 9 9 9 年的典型双峰型变为2 0 0 1 和2 0 0 2 年的三峰型( 图2 4 ) 。 2 0 n 1 j r v 1 0 咖_ 熄5 璀 o 1234564 789l ol l1 2 月份 图2 41 9 9 8 2 0 0 2 年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量分布图 资料来源:邵阳市旅游局和湘西南四县( 市) 各旅游局。 2 6 1 2 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不同层次结构的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心理和不同的消费状况, 从微观角度分析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游客特征 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 0 0 3 年7 月和l o 月对1 6 0 0 名游客的抽样调查 资料得出( 由于非典,故上半年未作调查。) :性别结构为男性比重 大,占6 2 7 5 ;年龄呈双峰结构,4 3 7 的人年龄在2 5 4 4 岁之间, 3 5 8 的人为4 5 6 4 岁之间;职业结构为:干部比例最大,占3 0 3 9 ,教师次之,为2 6 4 7 ,退休游客占7 8 4 ,业务员占1 0 8 ; 从旅游目的来看,观光游览占绝大部分,为7 3 3 ,商务旅游为9 6 。由这些游客结构特征可得出,本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功 能单调,这说明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2 6 2 双边际旅游区的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客源市场的动态分析 2 6 2 1 客源市场区域动态分析 处于区域边际的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区,一方面由于距区域 中心区偏远,交通不便,边际旅游区的许多信息不为区域中心的旅 游者所了解,但是信息朦胧也成了边际旅游区特有魅力。因此四县 ( 市) 旅游区同样蕴涵着较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这可减弱或克服距 离成本、摩擦成本偏高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该区作 为双边际地区的旅游区,距省会长沙4 0 0 千米左右,距区域中心城 市的邵阳与桂林也仅为2 0 0 千米左右,其距离都没有超过有关专家 所研究得出的出游频率较高的5 0 0 千米距离范围。 日本学者前田豪( 1 9 9 2 ) 提出的市场圈( 竞合圈) 概念,将旅 游规划区的外围由近向远依次划分为市场补充圈、有效市场吸引圈、 市场竞争圈。补充圈指的是规划区与其最近的旅游地具有市场的互 补性,共同构成对外的吸引合力,体现了市场集聚作用。有效市场 吸引圈则是规划区的最大吸引范围,它的边界与某个城市叠合,这 一城市的出游力可抵达该规划区,即该规划区处于城市的游憩活动 区。最外层则是市场竞争圈,在这一圈层内,视规划区旅游目的地 竞争性大小,而形成在有效市场吸引圈外的可被开发的规划区的市 场圈层“。 作为邵阳与桂林两市边际的湘西南四县( 市) ,又与龙胜的温泉 旅游景区、东安和通道景区有着市场的互补性,可以共同构成对外 吸引力,形成集聚作用。同时又作为邵阳与桂林市的观光游憩之地, 双边际的特性使湘西南四县( 市) 在前田豪的市场竞争圈模型中形 成了双重市场补充圈,双重有效市场吸引圈的效应( 图2 5 ) 。 图2 5 双边际条件下的湘西南四县旅游市场竞争圈 湘西南四县f 市) 旅游区 ( 多通道旅游区 ( 9 东安旅游区 ( 蓟龙胜温泉旅游区 邵阳市旅游区 桂林旅游区 2 6 2 2 区域游客量预测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国内游客接待量除个别年份外,基本 呈上升之势,国内游客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关性很大。因此本研究选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 0 0 1 ,5 :1 19 一1 20 择国内游客接待量为因变量y ,国内人均国民收入为自变量x ,建立 相应模型: r :以+ 凰 ( 2 7 ) 将四县( 市) 1 9 9 3 2 0 0 2 年的每年游客量和国内人均收入资料 代入,得出四个一元回归方程,再根据本区各县近中期经济发展目 标,得出本区域2 0 0 5 年和2 0 1 0 年四县各自的游客量预测值( 表2 9 ) : 表2 9湘西南四县( 市) 游量预测 区域新宁城步 武p q绥宁 v = 一3 6 9 7 8 + 2 5 4 6y = o 3 6 8 + 60 6 4v = 4 0 3 7 + 3 ,6 2 7y = 一4 2 8 8 + 3 8 3 4 回归方程 l o x1 0 x 1 0 xl ox 相关系数r 0 7 9 9o 7 0 8o7 4 1o8 8 7 f1 2 0 3 61 3 3 2 51 3 3 6 02 2 0 2 4 2 0 0 5 年游客 量预测值 1 5 0 0 14 5 1 43 0 8 22 4 ( 万人次) 2 0 1 0 年游客 量预测值 2 4 9 86 8 6 7 4 4 8 93 8 9 0 ( 万人次) 注:建立的四个回归方程都经过检验,y 与x 显著相关,f ( 1 ,8 ) 检验值符合规定。 3 基于s w o t 定量评价的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 资源整合开发的战略确定 旅游规划s w 0 t 分析方法,是在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过程中,对 于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总环境中优势s ( s t r e n g t h s ) 、劣势w ( w e a k n e s s ) 、机会o (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 、威胁t ( t h r e a t s ) 进行系 统的分析,以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通过前面对湘西南四县( 市) 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条件、背景分析可知:本区的优势是旅游资 源类型多,景区及景点空间组合较好,有一定的开发基础,存在一 些级别较高的旅游区( 如良山、云山和南山等) ,区位条件好,处在 湘桂交通要道,且各县都较重视旅游的发展;劣势在于旅游资源总 体品位不高,区域经济较落后,基础设施差,交通落后,旅游人才 许春晓旅游规划新论【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2 ,1 2 :2 7 m 2 7 3 2 2 o 争取型战略区 进取型 一 淼型 调整型 退却型 进取型 义 回避型调整型 、 图3 3战略类型与战略强度谱 3 2 四县( 市)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确定 影响本区旅游资源开发的s w 主要因素是资源开发区的内部情况 所涉及的方面,它属于旅游地内部的开发条件罾;影响本区旅游资源 开发的o t 主要因素是资源开发区的外部情况所涉及的方面,它属于 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条件。依据影响本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种 主要因素,把资源因素( 品位、组合、类型、形象和自然环境等) 、 旅游支持系统( 区位、交通、经济和基础设施服务等) 区域内部条 件作为湘西南四县( 市) 的优势和劣势因素,把国家( 包括省市级) 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区域外部条件作为本 区域的机会与威胁因素,选取1 2 名专家对各战略因素的强度及重要 性或概率进行评估,根据前述的定量评价模型及分析方法对湘西南 各四县及整个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s w 0 t 进行评价,可得出其s w 0 t 定量统计表( 表3 3 ) 。 由于四县( 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不同,开发历史及各县域经 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环境特点也不尽相同,故各县( 市) 所属 王秉安等s w o t 营销战略分析模型 j 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9 4 ,1 2 :3 4 4 5 许春晓旅游规划新论【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 2 ,l2 :2 7 0 一2 7 3 2 6 4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的原则及评价 4 1 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原则 4 1 1 整体开发,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竞争霎蒜傅 省甚矗篙掣羹舔屿蔓薹倒硒毒;鼠酗靶薹翅;蝙;进蠢市 谯茸狮科霪羹墅墅薄;旦需茬鬻力鋈孪谚攀& 雾鲤堕! 馋罐蓦化冀 蘸甜黟套堇二蘸陌阶錾躬囊引。莎净藿丽勘剖弘溯洲蒯制棚i i i ! 蠢髹 菇;咳镛絮城堪葛薷鬻罐嚆蔼型篝德 的人际 关系的破坏。因此,开发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注重本区 环境的保护,减小旅游对社会的负面效应。 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各地方还应协调政策。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都应服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上升。宣传促销,引资投资政策在四 县( 市) 中应一致,杜绝非公平性竞争及内部互相拆台现象。 4 1 4 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导向原则,要求四县( 市) 旅游资源在开发 前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准确掌握市场需求,结合本区旅游资源特色, 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同时应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性, 市场需求导向并不意味着只以现实的市场要求为导向,而应把握市 场的基本需求和长期的变化趋势,从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度超前。 4 2 四县( 市)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评价 4 2 1 整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 2 1 1 整合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旅游规划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性所做的状态和位置的 抉择。旅游规划的指标是对该规划目标所确定的方位进一步量化所 形成的一系列可度量的技术标准哪。旅游规划目标通常是借助规划指 标来制定与实施的哺“。湘西南四县( 市) 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指标 的设置也应符合这一要求,同时它也应充分考虑旅游管理部门与其 它有关管理部门的现有统计口径和计量单位,要符合整体优化、系 统控效高、简明扼要,能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规划管理要求,要能概 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的系统规模及内在质量的双重内容。 作为量化反映旅游系统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应能通过不同阶段的 指标度量,明了地反映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而不仅仅 停留于被动地描述系统状况。 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目的之一,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不能超过其 一定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四县( 市) 旅游资源开发规模一定要考虑 景区、景点环境容量,不能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同时在看到旅游资 源开发对促进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提高当地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 度、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它对当地传统文化的 破坏和削弱,不能忽视商业化气氛的加重导致基于传统道德的人际 关系的破坏。因此,开发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注重本区 环境的保护,减小旅游对社会的负面效应。 另外,在开发过程中,各地方还应协调政策。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都应服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上升。宣传促销,引资投资政策在四 县( 市) 中应一致,杜绝非公平性竞争及内部互相拆台现象。 4 1 4 市场导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导向原则,要求四县( 市) 旅游资源在开发 前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准确掌握市场需求,结合本区旅游资源特色, 确定开发的主题、规模和层次。同时应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性, 市场需求导向并不意味着只以现实的市场要求为导向,而应把握市 场的基本需求和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