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城市轴线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分析轴线起源开始,运用文献、实证和比较的方法,全面论述了城市 轴线的基本概念、类型、空润体系、整体结构,并进一步探罨了东西方城市轴线 的特征,形成了文章的理论基础;接着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轴线设计 的若干方法和轴线空间元素的设计原则,展示了运用城市轴线进行城市设计的理 论手段;最后对城市轴线的实际应用做了迸一步的探索,以对城市轴线设计理论 进行验证,使抽象的手法更具现实操佟性。 全文约五万字,共五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章、第二章) 揭示了城市轴线研究的必要性,分祈城市轴线 豹基本概念,总结东西方城声轴线设计的历史经验,力下一部分设计方法的分析 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第三章、第四章) 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城市轴线的设计 思想,探寻城市轴线的设计方法,讨论了在设计中运用轴线方法的丰富手段。 第三部分:( 第五章) 把城市轴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运用于研究生期间 的工程实践中,理论实践相结合,使轴线设计方法具有实际的立足点。 关键调:城市轴线,城市设计,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实践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a x i so r i g i n , t h i st e x tu s i n gt h ea p p r o a c h e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 e m p i r i c a l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 ,c o m p l e t e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 ,t y p e ,s p a c e s y s t e m s ,t h eo v e r a l ls 廿i l c t u 【r eo ft h ec i t ya x i s ,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e a s t - w e s ta x i so ft h e c i t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f u r t h e r , f i n a l l yf o r m e d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a r t i c l e ;t h e n f o l l o w e dt h ee x a m p l eo fa n a l y s i sa st h eb a s i sf o re x p l o r i n gt h ed e s i g nm e t h o d sa n d t h ed e s i g np r i n c i p l eo fs p a c ee l e m e n t sf o rt h ed e s i g no fc i t ya x i s ,a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 d 饿eu s eo fc i t ya x i sf o ru r b a nd e s i g nt h e o r ym e a n s ;f i n a l l y , t h i st e x tm a d ef u r t 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o ft h ec i t ya x i sf o rt h ea c t u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s ,t ov a l i d a t et h et h e o r yo fc i t y a x i sd e s i g na n dm a k et h ea b s t r a c ts k i l lh a v er e a l i s t i co p e r a b i l i t y 1 1 1 ef u l lt e x to fa b o u t5 0 ,0 0 0w o r d s ,at o t a lo ff i v ec h a p t e r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 至:( c h a p t e ri ,c h a p t e r 田r e v e a l e dt h ec i t y sn e e df o rr e s e a r c ha x i s ,a n da n a l y z e d 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o fc i t ya x i s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t h ee a s t - w e s t a x i sd e s i g n ,l a y i n ga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n e x tp a r to ft h ed e s i g na n a l y s i s p a r t e l :( c h a p t e ri i i ,c h a p t e ri v )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c i t ya x i sd e s i g ne x a m p l e ,t h i s t e x ts u m m e du pd e s i g ne x p e r i e n c ea n de x p l o r e dd e s i g nm e t h o d so ft h ec i t ya x i s ,a n d d i s c u s s e dt h ea b u n d a n tm e a n so ft h ed e s i g no ft h ea x i s 。 p a r ti i i :( c h a p t e r a p p l i e dt h ed e s i g ni d e a sa n dm e t h o d st oc i t ya x i sd u r i n gt h e p o s t g r a d u a t e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a c t i c e ,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c o m b i n et o g e t h e r , s ot h a t t h ea x i sd e s i g nm e t h o di sp r a c t i c a ls t a n d p o i n t k e yw o r d s :c i t y a x i s ,u r b a nd e s i g n , d e s i g nt h e o r y , d e s i g nm e t h o d , p r a c t i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盗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做作者躲弘参睁字帆渺7 年厶月二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苤鲞苤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墨注盘鲎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 矽 二日 导师签名: 签字醐:乙7 年石月五9 弘钼 绪论 0 1 课题的提出 绪论 城市轴线设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至今还在 被运用。城市轴线有助于在城市及其局部区域形成良好的形态结构,并且在历史 上创造出了很多严谨、有序、优美动人的城市空阅环境与建筑形象。自古以来对 于城市轴线的论述有许多,或论述其形式美,或分析其空间序列,或研究其视知 觉与审美心理等。 本文通过对城市霉蠢线的起源、概念、类型、构成、形态及空阆结构特征瓣归 纳,对古今城市设计中的轴线应用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高层面的分析研究,挖掘 它丰富今日设计创作的可能性,探寻了轴线设计方法新的设计潜力。并且从实践 环节对轴线设计手法的运用作了迸一步探讨。 0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城市轴线的磷究爵看佟一种设计方法的研究。 在国外,城市轴线作为传统构图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法国 古典主义把轴线作为“定海神针”,奉为至尊;在欧洲几何式园林中它更是设计 手法的主宰。培根、丹下毽三都对城市轴线都傲过有益的研究与探索。 在国内,轴线对称构图也是古代城市优良的传统之一,国内建筑界对城市轴 线的理论、规律及应用手法作过不少研究,如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研究,东南大 学的王建嚣教授对城市传统空闻轴线研究,原合肥工业大学的王绍森教授对轴线 的变异规律研究等等。 但从总体上来看,对城市轴线传统设计手法的改进、探寻轴线手法新的设计 潜力等方面问题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不多。 0 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薹、论文的研究目静 城市轴线的设计手法是空闻架构的一融方法,也是解读空间并赋予其意义的 绪论 一种经典设计手法。因此,如何认识城市轴线,探索城市轴线新的设计方法规律, 挖掘轴线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则成为本课题的主要目的。 2 、论文的研究意义 关于城市轴线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社会学等诸多领 域一项重要内容。城市轴线壹理表现为一种显性形态的存在,却又是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等隐性形态的物化载体。其内容不仅关系到城市视觉形态的感知;而且 包括城市文化意义的理解。而且当今中国正处于现代他建设的重要阶段,城市建 设基新月异,设计方案繁多,在这种时候徽些设计方法的研究,或诲对固行们 有所启发。 , 0 4 论文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在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建设实践 经验,首先分析了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进而探讨城市轴线的设计 方法和轴线空间元素的设计漂剽,最后结合设计实践,作适应性研究,对结论进 行比较分析和验证。 在研究手段上,本论文运用了逻辑推理法、经验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 等方法,采用资料调查、文献魉纳、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诞与文献相结合 的手段,并且充分剩用了网络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 0 。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之处 l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城市轴线的产生、发展、类 划及其形裁特征等闲题,挖掘出城市辍线设计最为关键和直接的影响因素,总结 出一些城市轴线设计方法和城市轴线空间元素的设计原则,以期能合理评价和指 导我国的城市建设。可以预言,城市轴线的设计方法将会在变革创新中不断纳新, 继续成为规划设计环节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创意构思方法。 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 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轴线的若干设计方法 和城市轴线空间元素的设计原则,丰富了城市轴线的设计手段。 ( 2 ) 把轴线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应用到研究生期闻的工程实践中,理论 和实践相结合。 2 绪论 论文的结构; 3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城市轴线已经成为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手法,并为一些规划师所关注。但是 它是由何而来? 我们应该怎样对它定义、分类? 城市轴线的结构是什么? 这些都 是在研究城市轴线问题时,首先要研究的。 1 1 轴线起源 当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其所具有的平衡的本能赋予了人类均衡的审美概 念,并且启示人类有关轴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的外在刺激,如自然 界中存在的大量对称形象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等。原始人类的大量模仿,使人 类认识并掌握了轴线所具有的简单的形态组织作用:而人们对于神灵和皇权的虔 诚的崇拜,譬如宗教的“朝圣”,朝见天子等,这样一种向着一定目标的有序运 动,使人们主观心理的内省力量最早赋予轴线以序列的内涵。正是这些方面内容 的发展与完善,谱写了几千年建筑文明史,城市设计和建设史中轴线的篇章。虽 然,我们今天对于轴线的认识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并产生了新的方向,但轴线最 初所具有的那些含义仍是它的重要内容。1 直观的来讲,轴线是几何学上的概念,由于建筑同样是图形艺术,讲求图形 创造,因此轴线这种几何图形概念很易被建筑学接纳,而后发展成具有建筑学内 涵的专业术语。这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学科借鉴。 但在此之前,甚至在人类文明萌发初期,对称便存在于早期的建筑艺术之中, 它比轴线更早地被人类认识,追述轴线起源的深层因素还要从对称着手。 1 1 1 对自然界的模仿 古希腊的哲学家提出,艺术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2 大自然是形式的源泉,自然形式的秩序性和逻辑性是建筑创作的基础。在原 1 浅谈城市设计中轴的运用,h t t p :c o l g a t e 7 7 b l o g 1 6 3 c o m b l o g s t a t i c 1 2 9 5 2 6 8 2 0 0 7 3 2 0 1 2 9 1 3 8 0 2 主要参考论文:王艺平,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轴线应用研究,硕士,合肥工业大学,2 0 0 4 5 4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始社会人类科学发展尚不能揭示自然界非线形演化的时候,人们只能按生产生活 实践中感知到的自然秩序观认识事物。世界都趋向于平衡、规则、完整的状态, 并在改造世界中模拟再现这种秩序。 对称是自然界中生命物质建构秩序的最基本而普遍的方式,不论飞禽走兽、 花鸟虫鱼、动物植物,从图案到体征上的对称随处可见。对称使形式与形式之间 的关系明晰,而这种明晰和明确正符合我们祖先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因此在建筑 实践中,人类也按照这种明确而简洁的方式来组织形体,它的基本构图手法来自 于自然,是对自然界中美好图式对称的向往。 1 1 2 对秩序美的向往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住的是起伏不平、粗糙黑暗的洞穴, 用的是简陋的陶器,既无悦人色彩,又无规整秩序结构。而对称所形成的规则有 序、整齐的几何图形与粗糙的背景之间构成了强烈对比,充分体现了秩序之美。 正是由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缺乏对称整洁的秩序,才使得这种突出秩序、对称的构 图方式充满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更因为呈现图形背景的粗糙不平而更显突出。因 而这种轴线对称图形就好比“在迷乱中创造了秩序,在混沌中创造了世界,在黑 暗中创造了光明。3 1 1 3 对太阳的崇拜 关于轴线来源问题,原始的城市轴线与太阳崇拜有关,而且最早的轴线是东 西轴线,后来才有了更普遍的南北轴线。4 原始人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实践,而在实践中太阳东升与西落,驱走严 寒,带来光明,赶走潮湿,刨造清洁干爽的生存环境,人类往往因其神秘的力量 而将其作为图腾崇拜的主题。同时太阳有规律的运动,有极强的方向性,也有了 测量、定位的参照物。因此建筑朝向太阳布局,即建筑轴线指向太阳,满足日照 的要求,便于实施,又是心理的向往所归,从而东西向轴线由此诞生。 南北轴线是根据东西轴线转换、衍生而来。漫长的生活实践经验使祖先们认 识到东西向建筑居住起来并不合宜:夏日的西晒使室内异常酷热,而冬天南向的 主要阳光根本无法照入室内足够长时间,使得室内阴冷、潮湿。在摸索中,逐渐 3 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莫天伟译,视觉形态动力学,_ l z 鞋i i :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6 8 4 主要参考论文:王艺平,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轴线应用研究,硕士,合肥工业大学,2 0 0 4 5 5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找戮了居室的良好朝南:南= l 艺惫。在极低豹生产力求平下,没有科学精密的测量 仪器,但由太阳东西方向的规律升落到与之垂直的南北方向,只需9 0 度的简单旋 转,便既可满足居住条件,又可延承轴线形式,表达传统的太阳崇拜观念。 向往太阳和舀照的要求使建筑有一致的方向,因此在布局上也易将相关建筑 按其轴向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秩序布局和群体轴线。在深层内涵上反映了对太阳 的尊崇思想。 1 1 4 对路线概念的借鉴 路总是与一定的隧的她耀连,这是行为移动具有倾向性的反映。路径有直接 性,意味着通往目的地的空间路途不受阻断,不偏离最近距离。 建筑由不同功能的房间组成,主要为人提供服务,因此人在建筑中的移动帮 路线组织显得十分重要,整个建筑可以抽象表达为交通系统连接慧各个房闻或空 间的气泡图形式。路线控制人的活动范围、方向,控制着建筑的布局安排。起源 于构图概念的轴线在空间组合上与路线一致:轴线建构的图形秩序也表达了空间 的等级分布,暗示着布局的誉的性。嚣此具有路线内涵的轴线通过秩序化的交通 流线引导人的活动,控制人的视觉程序,传达特殊的视觉效果,引发人的空间体 验。 一 这样看来轴线空间组合上的意义更多的是受路线观念的影响,路线概念使轴 线在布局空间、功能上更有实际的立足点。人的潜意识活动产生了类比模拟行为, 创作出了人工的对称构图形态。这同人类下意识的审美需求符合,归整的形态也 正好是简陋生活所缺乏的秩序,因面导致人们利用对称形式建造房屋。有意识酶 活动,如太阳崇拜,使人类在建造过程中从主观需求出发,产生具有相同轴向的 建筑聚落,进而产生按其轴向串联的建筑群体;照进一步,人类在充分理解和掌 握轴线之后,在主动意识活动的层次上利用轴线的暗示,应用轴线控制建筑的布 局与安排,达到今天我们对轴线的认识水平。总之,从潜意识到有意识的应用阶 段体现了轴线产生并达到成熟的全过程。 1 2 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念 1 2 1 城市轴线的定义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是纵观中国的传统 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是很明确的。轴,在辞海内解释为“中心或枢纽”。 该字首见予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芜城赋“拖以潜渠,轴以昆岗。”指的是这个 6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意思。但是辞海对轴线或城市轴线没有解释。西方的城市中也有类似的轴线 布局。在英文中“a x i s 也表达了“轴的意思,韦氏大词典中关于“a x i s ” 的解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对位关系所形成的一条主 观感觉上的线;一是主要的路径。前者表明轴线是规定秩序的工具,后者则象征 着运动。5 , 中西方在轴线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 人认为中国城市的轴线和西方城市“a x i s ”的形态特征和发展方式是可以等同的。 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城市 轴线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要素结构性组织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轴线是通过 城市的外部开放空间体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且是人们认知体验城 市环境和空间形态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如城市中与建筑相关的主要道路、线性 形态的开放空间及其端景等,这种轴线常具有沿轴线方向的向心对称性和空间运 动( 时常还伴随人流和车流运动) 特性。 城市轴线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6 1 广义的城市轴线 与城市形态有关,是城市发展方向的“轴。它可以是城市的干道( 不是封 闭的快速干道或铁路) ,除具备对外交通功能外,还形成城市新开拓的发展。如 沿路发展的城市( 如深圳、上海、巴黎等) ;亦可以是河流,主要体现在沿河、海 城市( 如广州、香港) ;又或者是城市的绿轴( 如横滨、筑波等) ;又或者是某种运 动的方向流。观察城市历史的发展和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的“轴向 发 展一定是与城市的生长点结合的。 2 狭义的城市轴线 是城市的空间形体轴。这是历史上传统城市设计的轴,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无论是希腊、罗马的古城,还是印度古城的星象方位都离不开“轴 ,这是人类 心理心态的意向、礼仪等带来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上的“轴,既是建筑“轴”, 亦是空间轴。当城市进入到现代化,汽车交通主宰了城市的交通。传统的建筑轴 就成为人们步行观赏建筑的“轴”了。 另外,城市轴线还有单轴和多轴的区别。一座城市的轴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轴线的位置、规模、功能和空间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轴线已经成为城市的一 5 主要参考论文:牛瑞玲,西安城市中轴线问题初探一西安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研究,硕士,西安建筑科 技大学,2 0 0 5 6 6 主要参考论文:林隽,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 0 0 1 9 7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条生命轨迹,是城市的文化载体之一。 1 2 2 城市轴线的表现形态 总的来说,城市轴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显性轴,一种是隐性轴。显性 轴的概念指那些客观存在的、有形的轴。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的是显性轴。后者 指那些并非客观存在的,而是潜藏在人们意念与心理的轴。7 作为广义或狭义的轴线,显性轴线往往与城市的物质形态相结合。轴线是客 观存在的,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构成城市的肌理,每根轴线都可以得出建造 建筑群体或城市发展的意义。城市显性 轴线带有强烈的功能性。 另一种是隐性的轴。它存在于规划 设计者进行创作的构思中。由于规划要 纵观全局,有着内涵艺术的素养,因而 在规划者心中有形无形都存在一种轴 向的意念,有时表现为草图,有时表现 为心态之所思。这种“轴”在建筑设计 创作上,在建筑群体的组合上,在城市 总体设计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称为求 得城市构图的意向的“虚轴”。在这个 层面中,轴线不作为空间的主导,而作 为几何分析中的辅助线。城市虚轴带有 明显的文化内涵。 1 2 3 城市轴线涉及的空间范围 从轴线所涉及的城市空间范围上 看,城市轴线可以分成整体的、赁穿城 市核心地区的轴线空间,和局部的、主 要以某特定的公共建筑群而考虑规划 设计的轴线空间。一个城市也可以有一 图1 - 1 巴黎城市轴线群 图片来源: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 计 7 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 0 0 3 。5 8 图卜2 美国费城中心区的+ 字型主轴线 图片来源:培根城市设计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条以上的轴线,乃至有很多条( 组) 规模和空间尺度不同的城市轴线( 图1 - 1 ) 。前 者如中国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市中轴线、巴黎以东西向贯穿新i e l 城区的城市中轴 线、威廉佩恩所规划的美国费城中心区的十字型主轴线( 图i - 2 ) 、日本古城奈 良城市中轴线、印度古城斋浦尔( j a i p u r ) 等。后者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群和 哈德良别墅建筑群、巴黎近郊的沃勒维孔特宫( v a u xl e v i c o m t e ) 和凡尔赛宫、 东京浅草寺人口空间序列中体现出来的轴线。8 1 3 城市轴线的基本类型 1 3 1 从布局划分 从布局划分城市轴线可以分为整体轴线和局部轴线。城市整体轴线( 或称为 城市主轴) 贯穿城市的大部分地域,由一条或以上的交通走廊来串连城市中的主 要公共活动节点。城市局部轴线( 或称为城市次轴) 往往具有特定功能。 1 3 2 从特征划分 城市轴线又可分为发展轴线、功能轴线、纪念轴线、景观轴线、自然轴线和 复合轴线。现实中的城市轴线往往兼有多种特征。9 1 发展轴线:具有交通走廊的特性,沿线形成各种功能区段和节点。多数城 市的轴线都是发展轴,如前所述的巴黎和上海城市轴线。 2 功能轴线:是以特定功能为主的城市轴线。如巴黎的香榭里舍大街是世界 闻名的商业中心;巴西利亚的城市轴线串联了政府机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沿 道路发展的城市轴线都具备城市交通走廊的功能,如巴黎、深圳的城市轴线。 3 纪念轴线:纪念轴线是最为突出的城市轴线,汇集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纪念 建筑,是城市中最具有象征和庆典意义的场所。在华盛顿,由国会向西的轴线和 由白宫向南的轴线都是典型的纪念轴线,轴线上布置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 和标志;堪培拉从国会山到旧议会大厦到战争博物馆的轴线区段,也作为纪念轴 线。 4 景观轴线:汇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因而成为城市意象的突出地带。卢 8 王建国,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建筑学报,2 0 0 3 5 9 主要参考论文:林隽,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 0 0 1 ,9 9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浮宫、凯旋门和德方斯匿门都是邑黎最重要的标志,因此是城市景观轴线;深考| | 福田中心区反映从莲花山到深圳湾的城市地貌,并且集中了市政厅、高科技交易 会展馆、水品岛等标志;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为主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在现代更具 有景观意义。 5 自然轴线;与城市开敞空闻结合,往往表现城市的自然走向,反映城市的 自然景观特征。 6 复合轴线:可理解为多种特征轴线的复合,如一条轴线兼有功髓和纪念意 义;又霹理解为各魏特征轴线组合起来的轴线体系( 群) ,如巴黎的城市空间体系 就是e l l 各种不周特征和形态的轴线构成。 1 ,3 。3 从景观特征划分 王实体轴线;轴线由建筑或建筑群构成,轴线昀形成是依靠建筑体量或建筑 群间组合。如北京故宫的中轴线。 2 硬质导向轴线:以广场或道路等人工要素构成,并具有明显导向性的轴线。 如巴黎的城市轴线。 3 。软质导向轴线:以人工塑造的自然要素构成,并具有明显导向性的轴线。 如华盛顿和横滨的城市轴线,以绿地和树林作为介质。1 0 1 。4 城市轴线的空阚体系 城市轴线的空间体系可以分为几种基本格局( 见表i - i ) 。 表i - i 城市轴线的空间体系 的城带状空间格局 空市 间轴 体线 1 0 主要参考论文:棼隽,城市轴线研兜与设计实践,硕士,华氨理正大学,2 0 0 1 。9 1 1 唐予来、张辉、王世福,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 0 0 0 3 l o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枝状空间格局 jl i1 网状放射空间格局 代 ,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笔者绘制 1 4 1 带状空间格局 只有一条城市轴线或城市轴线之间互不相交。 1 4 2 枝状空间格局 城市具有明确的主次轴线,主轴线往往既是发展轴线又是景观轴线,具有各 种特定功能的次轴线与主轴线相交,形成枝状空间格局。 1 4 3 网状放射空间格局 城市的各种节点呈散点分布,它们之间的放射道路构成城市的轴线体系,形 成网状放射空间格局。 1 ,5 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 1 。5 。1 功能分布模式 城市轴线的功能分布包括串连模式和平行模式( 见表1 - 2 ) 1 2 分别指不同功 能分布在轴线的各个区段或者分布在轴线的两侧。实例研究表明,城市轴线的功 能分布以串连模式为主,以突出城市轴线的序列性和对称性。 1 5 2 交通组织模式 1 2 唐子来、张辉、王世福,广州市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 0 0 0 3 第一章城市轴线基本理论研究 指轴线活动空闻位于交通走疼两侧,需要建立两侧活动空阆之闻的联系路 径;交通走廊之间发展模式指轴线活动空间位于两条交遥走廊之间,轴线地带的 中央往往是公共开放空间( 如广场和林荫绿带) ,易于形成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 另一种人车分流模式是人车交通分层处理。 1 。5 。3 空闻序列模式 空闻琢绕实体零实体圈合空阀分别是城市轴线的节点和区段的基本空闻模 式,其它模式可以是完全空闻和完全实体( 见表1 - 2 ) ,1 3 它们之间的交替变化构成 城市轴线的空间序列。轴线的节点作为两个区段之间的标识物和对景物,既是为 了晃定更是为了串接空间区段,从而使轴线整体具有空间的序列感。 表1 - 2 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 率连模式 功 能 分 布 模平行模式 式 交通走廊之阅发展 交 通 组 织 模 交通走廊两侧发展 式 乏譬 ll 实体围合空阍 序 列 空阕环绕实体 j l 模 式 第一章城市霉蠡线基本理论研究 完全实体 m 完全空间 l - - 1 6 小结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铠者绘制 本章意在说明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念:一开始追溯了轴线的起源,提出了城市 轴线豹定义和存在形式,势对与城市辅线有关的项基加以归纳,以求从本质上探 讨城市轴线。通过对城市轴线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城市轴线的空间体系、 整体结构,从中观层面对城市轴线进行了研究。 作力下章城市轴线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本章为下一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平台。但是限于本人的能力和掌握资料的局限,本耄的总结与归纳仍存在不完善、 不全面之处,需要今后在实践和学习中继续充实。 1 3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城市轴线的发展起源与城市设计的缘起密切相关,并且与人类的文化意识和 审美观同步发展。 城市轴线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手段,它的产生与城市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有 关。尤其当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从美学角度去思考空间的时候,城 市轴线作为一种表现空间序列的手段,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法。一方面从政权 统治的需要体现礼制,另一方面作为强化城市标志景观特点而存在。认识城市轴 线的起源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轴线和作用和存在意义,从而科学地总 结城市轴线的城市设计手法。 2 1 中国古代城市轴线发展 早在公元前1 1 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己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为政治服务的 营国制度,深深影响着以后历代的城市设计实践。这种整体观念集中反映在 西周国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当时理想城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轴,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 4 从整体上分析,历史学家将中国传统都城平面的特征归结为三个特点:1 5 1 大多数城市城墙为方形,街道呈棋盘状; 2 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3 以宫殿为城市布局中心; 一般传统城市,其空间结构特征概括为: 1 方城和方格形街道; 2 宫城( 子城) 或宫邸居中,中轴对称; 3 规整的坊里和街巷体系;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特色。随着历代城市建制的不断完善,中 轴线的布局特点亦愈加凸显。那么,中轴线布局在古代城市规划中究竟形成于何 1 4 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5 主要参考论文:林隽,城市轴线研究与设计实践,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 0 0 1 9 1 4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时? 其发展演变又如何? 2 1 1 原始时期城市轴线的雏形 事实上,中轴线建筑布局在我国出现 甚早,在约5 0 0 0 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文化晚 期遗址即己经有了中轴对称的建筑。大地 湾发掘的9 0 1 号房址,由主室、后室、东 西侧室和房前附属建筑组成。总占地而积 达71 0 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史前时期规 模最大的复合式房屋。房址坐北朝南,主 室平而略呈梯形,前敞后缩。前面设有三 门,正门居中并有前凸的门斗,侧门分列 两边。室内中部偏前设有一大火塘,左右 近后墙处各有一个大柱东西对称。主室前 的附属建筑有南北两排柱洞各6 个,两两相 对;柱洞前有一排青石块亦为6 个,与柱洞 对应。整个建筑以主室、后室和房前附属 建筑为南北轴线,东西侧室左右对称,形 成了极规整的中轴对称布局( 图2 - 1 ) 。可 见,中轴对称的布局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 渊源。 2 1 2 奴隶社会时期城市轴线的确定 00 c od 0 o 产、 乡 图2 1 大地湾9 0 1 号房址平面囱 图片来源:李白智中国古代都城布 局的中轴线问题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之前的夏商 图2 - 2 堰师商城平面示意图 时期,有部分都城己初步出现不同程度的 图片来源: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 中轴线布局。- e 局的中轴线问题 堰师商城为早商时期的一座都城,有大小两重城墙,但“小城”与“大城” 的始建年代有早晚之别,小城要早于大城,大城是其后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的( 图2 - 2 ) 。在只有小城的阶段,城址平而呈南北长方形,在东西城墙中部各有 一座城门,左右对称。宫殿区居于城南北中轴线的南段,其外围环有围墙而形成 1 6 主要参考并改编自: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考古与文物,2 0 0 4 4 1 5 誊、专、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一平而呈方形的“宫城 。可以看出,堰师 商城在其初建阶段即己显露出中轴线布局 的特点。到扩建为大城时,利用了小城的 部分城墙而北延东扩,东南角又因避让外 侧的天然湖泊而内折,致使城址平而呈“菜 刀形而有失规则,宫殿区亦因此而偏离 城中部,落在了城的西南部。但从最能体 现布局特征的诸如城门、道路、宫殿建筑 等看,却极有规则。 堰师商城的形制布局,正如研究者所 指出的,是一种中轴对称的布局。即以从 北城门经宫殿区直至城南的一条贯通南北 的大道为中轴线,东西城门、宫殿建筑等 左右对称分布。堰师商城如此规整的中轴 线布局,无疑是事先经过精心规划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在安阳恒北商 城的考占发现。恒北商城平而略呈方形, 宫殿区亦位于城中部偏南。宫殿区内发现 的3 0 余处建筑基址方向一致,均为东西向, 南北成排,相互问未见叠压或打破关系,显 示出严整有序的布局( 图2 - 3 ) 。就目前来 说,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遗址,除堰师商城 和恒北商城外,其他的或因破坏严重,或 因被覆压于现代建筑之下无法全面揭露, 大多未能揭示出全貌,一般还看不出整体 图2 3 恒北商城宫殿基址平面图 图片来源:李白智中国古代都城布 局的中轴线问题 图2 叫赵邯郸故城遗址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 上的中轴线布局。但一些局部的宫殿建筑群仍呈现出中轴线布局的特点。除此之 外,单体宫殿建筑作中轴线布局己是三代都城的一个普遍现象,有学者己指出, 单体宫殿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夏商周三代脉相承;并为后来历代都城所承 继。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都城,或在整体上、或在局部上、或在单体建筑中轴 线布局的出现,表明这一布局传统在当时的都城规划中己不同程度或者说在不同 范围内形成了。而且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出现更证明了中轴线的规划思想已 在此时期正式确立。 1 6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2 1 3 封建社会时期城市轴线的发展和成熟 春秋至西汉,是封建制度形成、巩 固和发展的阶段,不论意识形态还是政 府制度,都处在一个摸索与重组的过程 中。统治者不愿因袭旧制,而关于营国 制度的考工记又在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中湮没。所以在这个时期,以秦 咸阳、汉长安为代表的都城设计主要反 映出一种异于传统的革新与探索。但是 通过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城市的中轴 线作为权力的象征,仍然存在于都城的 设计中,只是其形态与以往相比,不再 拘于“宫城居中 ,宫城的轴线也不一定 - _ 一i i 图2 - 5 燕下都故城遗址零 图片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 是城市轴线;并且在更大尺度上轴线以道路为主体,以远处高山谷口为终点,证 明了古人具备建立大尺度地理坐标的能力,强调无限延伸的心理意象及人类文明 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到了战国时代,都城的形制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兼并战争的频繁,社 会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趋尖锐和激烈,从而引发国民暴动不断,陪臣篡弑 事件时有发生。而后者又往往是利用国民对统治者的不满而发难,作为国君栖身 之所的王宫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使王宫摆脱四面被居民区包围的不 利局而,各国都城普遍采取了将宫城独立出来而置于郭城的一侧或一隅的新格 局,改变了原来的宫殿区多居于城中心部位的布局。这样,各国都城就不大可能 再做出像堰师商城那样的中轴线规划。但可以看出的是,一些都城的宫殿区仍显 示出中轴线的布局。最明显的例子如赵邯郸故城( 图2 4 ) 和燕下都故城( 图2 5 ) 。 自东汉以来,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确立,而集中反映儒家 思想的考工记也在这时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为发展“营国制度”的传统 莫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近两千年的演变。中轴线在翻城中的运用渐趋成熟。其 中有几个特点为这个时期的都城所共有:宫城居中,以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为全城 的主轴线。中轴线的形态北收南展,自都城( 宫城) 北垣开始,往南向城门外延伸。 除了主轴以外,尚有一些平行辅轴的设计,用以烘托和强化主轴。随着宫城 1 7 主要参考并改编自: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考古与文物,2 0 0 4 4 1 7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郭,多重环套模式的逐渐形成,轴线设计的层次感也逐渐产生。这在北魏洛 阳已有体现,以后逐步成熟,至元大都己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明清北京已发挥到 了极至。 东汉末年,洛阳宫室毁于战火,曹魏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营建洛 阳宫( 图2 - 6 ) 。魏明帝时,对洛阳富进行大规模营建,修建了昭阳、太极诸殿 及总章观等,对于曹魏或者更晚的西晋和北魏 时期的宫城。文献记载中依旧有“南宫与“北 宫”之称。因而一般认为魏晋时期的宫城是沿 袭了汉代南、北两宫对峙并重的旧制,到北魏 时才形成单一的宫城。有关考古材料显示出, 北魏宫城是沿用魏晋宫城,而魏晋宫城是建于 汉代北宫故地:由此可以推论,曹魏洛阳宫是 在洛阳城北部汉代北宫故地重建的单一宫城形 制。至于文献记载中魏晋时期的“南宫”与“北 宫”之称,研究者认为它们已不是指汉代那种 地位和功能相同,但区域不同且南北对峙的两 个独立富城,而是对同一座宫城内位置及作用 不同的帝、后殿所的分别称谓。魏晋时期的正 殿太极殿就有称作“南宫”,而宫城北部的殿既 称后宫也叫北宫。如此,自曹魏以至北魏,宫 城、宫门以及太极殿的位置基本未有改变。宫 城因是建在汉代北宫故地,其位置处于洛阳城 北部中偏西,而太极殿及阊阖门亦分别位于富 城内偏西处和宫城南墙偏西处。这样,以太极 殿和间阖门形成的宫城中轴线。显然不在宫城 中部而是偏西。出闾阖门即洛阳城内的主干道 闾阖南街( 铜驼街) ,向南直通南城墙中部偏西 的宜阳门,从而形成洛阳城的中轴线,这条轴 线显然也不居中而偏处城的西部( 图2 7 ) 。从。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西汉以至北魏的都城, 其中轴线均偏离居中位置。这种现象的形成如 上所说,主要是这些都城多是在原有旧城的基 础上改造的,自然会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 所迁就。对于初建都的新兴王朝来说,财政一 1 8 i 上i 门 n 广膏n l i ,i 平门占乩黛i i 鬯黼璺| 鬻 一! 璧j l 爸是艇 、m 酊t 茹一 上柬n 磋嚣 艘蝴 t 簏仃 确阿 霸凶蠢, 日门 一 每r 一 并蠢 图2 - g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图片来源:李自智中国古代都 城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n l 感晁芝稳阿 i _ 珥韶 触 f i n i i 建睿门 企隧l i ! 瓠喇 f 东m 仃 唾明n 州 花陌 , 一 i 耩研门 鸵 闯 衡 - i l l n l 一 融 l rl l : 图2 7 魏晋洛阳城平面图 图片来源: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 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毫i l ,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般比较拮据,利用前朝旧有建筑稍加维 修改造即可投入使用,这比起推倒重建 来毕竟要省事得多,因而也就便宜为之 了。 对都城中轴线布局作严整的规划, 到隋唐时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隋 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 择址新建都城大兴城,由著名建筑家宇 文恺负责规划和营造。唐建国后,仍以 大兴城为都,更名长安城,但作了局部 的修建和扩充( 图2 8 ) 。隋大兴唐长安城 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外郭城、宫城 和皇城。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受到周 礼考土记中所制定的营国制度的影 响,它规模宏大,分区明确,街道整齐, 坊以匀称布置,由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 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所组成的轴线作 为全城的主轴线。轴线由北向南展开,分 别布置宫城、皇城、外城,宫城居中,整 个格局对称严谨,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通 过由北向南展开的轴线,城市空间布局得 到有序的布置,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 典范。 , 元大都是我国最后一个平地建起的 都城,它在建造上学习了汉族的传统和经 验,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优秀传统的集中 表现。自元以后,北京一直是我国的首都。 明清北京城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良 图2 8 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图片来源:李白智中国古代都城 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图2 - 9 明北京城平面 图片来源:李自智中国古代都城 布局的中轴线问题 传统,规划布局平整,功能分区明确,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建筑的杰出代 表( 图2 - 9 ) 。整个城市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设计,此中轴线全长 约了7 5 公以,贯穿南北,它南起外城的永定门,经过天坛和山j i l 坛之间,内城 南门正阳门,皇城天安门、端门以及宫城( 紫禁城) 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 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北至鼓楼和钟楼。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 1 9 第二章城市轴线的历史发展与分析 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型或空间的分 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比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8 1 先秦时期的都城,或整体、或局部、或单体建筑己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中轴 线布局。 2 自西汉长安城以至汉魏洛阳城,由于多是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受到种种限制而不能不有所迁就,中轴线往往偏离居中位置。 3 曹魏邺城因是新建都城不受任何制约而可以统筹规划,开始出现中轴线居 中的新局面。到隋大兴唐长安城时,中轴对称的都城布局达到了极致并一直影响 着后代的都城规划。最后在明清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轴线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2 2 西方古代城市轴线变迁 培根曾经认为,历史上曾出现过六种常见的城市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式,即以 空间连接的发展、建筑实体连接的发展、连锁空间发展、以轴线联系的发展、建 立张拉力的方式发展和延伸的方式发展。其中后三种都与城市轴线概念相关。 2 2 1 原始时期 原始时期,人类在建造房屋时, 已有了对称形态的雏形。随着人类文 明的发展,西方文明早期的城市,除 了防御外,还有体现宗教崇拜的一 面,又因为那时期多数西方社会都是 政教合一,所以西方的早期城市也是 为政治与宗教服务的。城市中的主体 建筑多是神庙或宫殿。这一发展过程 东西方是非常类似的。1 9 这时期古埃及的底比斯城( 图 2 - 1 0 ) ,已经有了一条很长的中轴线 图2 一l o 底比斯城、 图片来源:外国城市建设史 内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而在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 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 1 8 主要参考并改编自:李自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瓶观光车安全培训课件
- 墙面瓷质施工方案范文
- 淳化区网络安全培训课件
- 建筑线路改造方案设计流程
- 测量员安全培训课件
- 泵站工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烟草公司信息化管理员个人工作总结
- 室外气体管道施工方案
- 池州安全驾驶培训中心课件
- 平移的坐标表示教学课件
- 占道施工申请书怎么写范文
- 医院耗材SPD解决方案(技术方案)
- 室内工装施工方案
- 护理投诉案例分析医学课件
- 四川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
- 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哲学史教案
-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辽宁省房屋面积测量与计算细则修订稿
-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集
- GB/T 6365-2006表面活性剂游离碱度或游离酸度的测定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