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叶适史学思想初探.pdf_第1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叶适史学思想初探.pdf_第2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叶适史学思想初探.pdf_第3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叶适史学思想初探.pdf_第4页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论文)叶适史学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垒逝毖日期:丝盛璺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酗导师签名:娅日期: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叶适( 1 1 5 0 一1 2 2 3 ) 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是南宋永嘉事 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事功思想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其中包含很多值得后人 思考的内容。 在叶适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史学思想贯穿着中国传统史学所一直秉承的诸 如求真、会通、经世致用的优秀传统,叶适对于这些传统的坚持和延续在他所处 的时代环境中具有非常的意义,且余泽深远,很有研究的必要。但是有关叶适的 研究,以往的学者多着眼于他的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对其史学思想关注甚少。而且,从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于叶适的史学 思想,并没有成系统的结论,多为点状的总结,还欠缺将其关于史学各方面的观 点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工作。 笔者以散见于叶适著作中有关于历史史实和史学这一学科的议论文字为基 础,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对永嘉学派学术渊源的追溯、叶适史学思想所具有的 特点、叶适史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的意义等方面的探讨,初步条理出笔者对于叶 适所持有的史学思想体系的一种认识。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叶适生平及永嘉之学与洛学、关学的渊源,为叶适的史学思 想提供了一个简明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 第二部分为文章主体,笔者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从变化、随时的历史观、 义利合一的史学价值观、经世致用的史学目的论、及史书编纂思想等四个方面对 叶适的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多层次的论述。 第三部分是对叶适史学思想的简单评论,认为叶适的史学思想上承“经世致 用”的优良史学传统,遗荫于“六经皆史”思想,在南宋当时与道学“荣经陋史” 的史学观点相角力,对历史学的发展及南宋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字:叶适史学思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 e s h i ( 1 1 5 0 - 1 2 2 3 ) w a s af a m o u s p o l i t i c i a n ,a l s oa l li d e o l o g i s ta n d ah i s t o r i a n h e w a st h es p o k e s m a no ft h e l e a r n i n go f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y o n gj i ai nt h es o u t hs o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 t h e r ew e r e m a n y i d e a sd e s e r v ea t t e n t i o ni nh i st h e o r y t h e r ew a sal o to f o u t s t a n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c o n t a i n e di nh i st h o u g h t s a n dy es h i h a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 s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a th ew a si nt o c a r r yo na n dt r a n s m i ti t 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 y es h i st h o u g h t s ,t h ef o r m e rs c h o l a r a l w a y sp a i d 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l i t i c s ,t h et h o u g h t s i n e t h i c s , e c o n o m y , e d u c a t i o n , c t c ,a n ds e l d o mn o t i c e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e m b o d i e d o u ti n h i sw o r k s t h e s e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dn o td r a w ni n t oas y s t e m a t i cc o n c l u s i o ny e t , a n dt h e r e w a sal a c ko ft h er e s e a r c hw o r ko f g l o b a l i t y b a s e do ny es h i sv i e wa b o u th i s t o r y ,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e t h em a t e r i a l ,t h ea u t h o rt r yt od r a wo n es y s t e m a t i c c o n c l u s i o na b o u ty es h i s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t h o u g h t t h et e x t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 p a r t h a si n t r o d u c e dy es h i sl i f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r s eo ft h e l e a r n i n go fa c h i e v e m e n to fy o n gj i a ,o f f e r i n gt h ee r ab a c k g r o u n da n da c a d e m i c b a c k g r o u n d f o r 硷s h i s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s e c o n dp a ni s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a r t i c l e t h r o u i g ha n a l y s i n g t h e f i r s t h 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t 0 y es h i s h i s t o r i c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f r o mf o u rr e s p e c t s :t h ei d e ao fg e n e r a lc h a n g e si n h i s t o r yp r o c e s s ,t h ei d e ao fm e a s u r i n g t h eh i s t o r yw i t ht h es t a n d a r do f e t h i c sa n d v a l u ei nu s e ,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p r a c t i c a ll e a r n i n g ,a n dt h ev i e w p o i n ta b o u t h o w t oc o m p i l ea h i s t o r y r e c o r d t h et h i r t dp a n ai sas i m p l ec o m m e n ta b o u ty es h i s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 y e s h i 酣枷丘眦1 她划蚋岫枷凼丑l e 锄i n 岔,i n f l u e n c e d t h ev i e wo f “c o n f u c i a n a u t h o r i t yb e l o n g t o h i s t o r y a n d e a s t z b e j i a n g c u l t u r e s g o o ds t y l e o f s t u d y , c o n f r o n t e dt h e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t h e o r y “c o n f u c i a na u t h o r i t i yh a sm o r eg l o r yt h a n h i s t o r y ”o ft h a tt i m e 耽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a n d c o n t r i b u t e dh i sw o r kt ot h e b a l a n c eo ft h et e l e o l o g yo fh i s t o r y t h e s eb e h a v i o r sh a dac e r t a i ni m p a c to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a n dt h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c i r c l e o f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 d y n a s t y 2 k e y w o r d :y es h ih i s t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 s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刖菁 宋代史学往往披称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顶峰,无论是在史著涉及的范围上,史 书体裁的变化上,史书的数量上,还是史家史学思想的深度上,较之前代都有显 著的突破。本文将要论及的叶适被称作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时 期一名身兼多重身份的史学家。叶适虽然不似其他学者将全副精力都投诸学术, 但是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他一生中,有潜心书斋的治学岁月,也有戎 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无论是高居庙堂之上还是身处江湖之中,时刻不忘忧国忧民 的志向。出可为将,入可为相,可以说是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成功实践者。 关于叶适的研究,自1 9 3 2 年,吕振羽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对他的哲 学、政治思想作初步的探讨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相继从不同的角度对时适的思 想进行研究,一些专题史著作还对叶适的思想独章论述。早期的比如侯外庐先生 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圆、张岱年先生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固、其中都有专章介绍叶适的思想。8 0 年代以来。在侯外庐、 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冯友兰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陈少峰先生的中国伦理史 中,都对叶适的哲学、伦理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胡寄窗先生的中国经济思想史o 、赵靖先生的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 对叶适的经济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关于叶适的综和研究著作也陆续出 版,比如周梦江先生的叶适与永嘉学派国和时适评传 、楼宇烈先生的叶 适“、张义德先生的叶适评传”。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关于叶适事功思 想的学术渊源、哲学思想、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文。 尽管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不懈的努力,现阶段的研究工作仍有不尽人意的地 方。叶适晚年撰写的习学记言序目是他学术思想最主要的体现,在这部著作 中,专门评论历代史学著作的内容就有2 5 卷,其它各卷亦多论及史事,可以看出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 ,人民出版社1 9 6 0 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1 9 6 4 年版。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 ,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冯友兰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 。陈少峰:中国伦理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o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 o 赵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周梦江: 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 ”周梦江:( 叶适评传,作家出版社1 9 9 8 年舨。 “搂字烈:叶适,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续编三,齐鲁书杜1 9 8 2 年版。 ”张义德:叶适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版。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叶适非常重视史学,他在其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史学观点和思想也很精采,贯穿 着中国传统史学所一直秉承的诸如求真、会通、经世致用的优秀传统。而他对于 这些传统的坚持和延续在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具有非常的意义,且余泽深远,很 有研究的必要。但是学者们投诸于叶适史学思想的关注明显少于其它领域,就目 前这一方面的研究状况而言,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学者的眼 光多集中在他与理学的分歧上,研究焦点是本体论、伦理思想等方面,兼及经济、 教育等思想,少有专门针对其史学思想和成就的研究。而关于叶适的专著,因为 要概括展现叶适的全貌,各个方面都要兼顾,所以相较之下,其史学思想所占篇 幅也较少。而且,从现在关于其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并没有成系统的结 论,多为点状的总结,还欠缺整体上的综合研究。之所以出现这个状况,应该与 叶适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史著传世,其史学思想只能从他对典藉的评论和时事议论 中去抽象出来有一定的关系。笔者不揣浅陋,拟就叶适史学思想这一问题进行初 步的探讨。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叶适的生平及学术渊源 ( 一) 叶适生平事迹 叶适( 1 1 5 0 1 2 2 3 ) ,字正则,南宋永嘉( 今浙江温州) 人。因其定居于温州永 嘉城郊的水心村治学,世称水心先生,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 家。 叶适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作三个阶段来看:淳熙元年( 1 1 7 4 ) 进上西府书 之前是求学、游历,增长学问的时期;从西府上书到嘉定元年( 1 2 0 7 ) 被罢黜归 家是从政时期;罢归直至谢世是学术总结时期。 叶适出身于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家境贫困,自述“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 贫匮三世矣”。虽然没有优越的条件,但他白幼读书不辍,游学四方,遍访群 贤,长进学问。据散见于叶适集中的文章来看,他与当时的著名学者郑伯熊、 薛季宣、陈傅良等都有来往。这一阶段的刻苦攻读对叶适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深 远。 淳熙五年( 1 1 7 8 ) 春,叶适高中榜眼,从此踏上仕途,至嘉定元年( 1 2 0 7 ) 叶适 卸职归乡,其间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在这段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叶适历 任官职繁多。,经历坎坷。 、 早在淳熙元年( 1 1 7 4 ) ,叶适就曾经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上书给当时的权臣, 签书枢密院事叶衡,这就是他著名的上西府书,他在其中对南宋的时局提出 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圆这种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态度始终存在于叶适的思想之 中,不曾因时间、环境或者身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叶适所处的时代在经济、文化方面比之前代有提高,可是在政治上始终内忧 外患不断。比如,为了避免重蹈前世强臣夺权的覆辙,宋统治者开始实行强干弱 枝政策,结果造成了冗兵、冗官等社会问题;统治者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以及 。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五母杜氏墓志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o 淳熙五年( 1 1 7 8 ) ,始授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淳熙八年( 1 1 8 1 ) 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淳熙九年( 1 1 8 2 ) 升作浙江西路提刑司干办公事;淳熙十三年( 1 1 8 6 ) 改职宣教郎,任太学正;淳熙十四年( 1 1 8 7 ) 升太学博 士;淳熙十五年( 1 1 8 8 ) 转任奉议郎、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后于当年外任为湖北安抚司参议;绍熙 元年( 1 1 9 0 ) 转朝奉郎升任蕲州知州;绍熙三年( 1 1 9 2 ) ,任淮西提举兼铁冶司公事t 绍熙四年( 1 1 9 3 ) 转朝 散鼯;绍熙五年( 1 1 9 4 ) ,参与宫廷政变拥立宁宗,升任国子司业,转朝请郎,后又被贬职外调太府卿、 淮摩总领;嘉泰元年( 1 2 0 1 ) 任湖南转运判官,同年转泉州知府;嘉泰= 年( 1 2 0 2 ) 升任兵部侍郎;开禧二 年( 1 2 0 6 ) 任工部侍郎兼国用参计官转朝请大夫。后多次转职,五月改任吏部侍郎。六月任宝谟阁待制 知健康府兼行富留守。七月兼沿江制置使:开禧三年( 1 2 0 7 ) 升任宝文阁特制改兼江淮制置使;开禧三年 ( 1 2 0 7 ) 转朝请大夫见周梦江:叶适年谱( 一) ( 二) ( - - - -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4 年第二期、第四期、第五期。 o 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上西府书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缴付的缔结和约所需的赔款,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危机:豪强的无度兼并和政府 的盘剥让统治者与被统治的广大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紧张状态;而北方 的少数民族不断对宋进行的大规模的入侵和小范围的骚扰都让整个国家时刻处 于紧张的状态。因此,宋代的学者们多抱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如何达到安内靖外, 如何能够富民强国是他们始终思考的主题。在叶适身上,这种忧患意识表现得尤 为强烈。 淳熙十四年( 1 1 8 7 ) ,叶适升为太学博士,在轮对中他向孝宗提出,国家当前 最大的事情就是收复失地,并且总结出时政存在的“四难”、“五不可”的弊端, 期待孝宗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只是此时的孝宗已经放弃了北伐的雄心大志,徒 以目疾为托词应对叶适的建议。 淳熙十五年( 1 1 8 8 ) ,侍郎林栗参劾朱熹,讲他因私情不肯供职,而且还以 道学为名,自尊为宗主,招揽门生,以为是乱人之首,有乱世的嫌疑。对于林栗 所陈罪名,叶适在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中一一进行了批驳,其中,他以为以 “道学”作为朱熹的罪名是最荒谬的。圆而林粟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罗织罪名,排 挤贤良,若是果照此行事,会祸及天下。林、朱之辩最后因朝廷大臣周必大及其 他谏官对朱熹的支持,以林栗外贬,朱熹赴任告终,但是叶适对以“道学”为罪 名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稍后便成为现实。 绍熙五年( 1 1 9 4 ) ,孝宗病故,光宗因惧怕皇后李氏而不肯主持丧事,举国 哗然。在各方的策划下,朝臣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大臣赵汝愚、赵彦通过叶适 及其同乡徐谊联络上当朝太后的外甥韩健胄,取得太后的支持,拥立光宗之子赵 扩登基,即宋孝宗。叶适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在联络韩倔胄 的事情上出力颇多,而且大部分诏书都是由他拟就。叶适一生提倡事功之学,这 。 。迁博士,因轮对,奏日:人臣之义,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 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坡之乘? 时自我为,何彼之待? 非真难真不可也t 正 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于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积今之所谓难者阴沮之,所谓 不可者默制之也。盖其难有四,其不可有五。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广兼爱之义,自为虚弱此国是之难一 也国之所是既然,士大夫之论亦然为奇谋秘画者止于乘机持时,忠义决策者止于亲征迁都,深沉虑 远者止于圃本自治,此议论之难二也环视诸臣,迭迸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论议者谁乎? 抱此 志意而可以蘸励期望者谁乎? 此人才之难三也。论者徒鉴五代之致乱,而不思靖康之得祸。今循守旧模, 而欲驱一世之人以报君仇,则形势乖阻诚无展足之地。若顺时增损,则其所更张动摇。关系至重此 法度之难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 用贤能而用资格: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患欤! 沿习牵制非一对矣讲利害,明虚 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读未竟,帝蹙额日:朕比苦目疾,此志已混,谁克任此,惟与 卿言之耳。及再读,帝惨然久之”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栗劾熹罪无一实者,特发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 至于其中谓之道学一语,利害所系不独熹。益自 瞢小人残害忠良,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立异,或以为植党。近创为道学之耳,郑丙倡之, 陈贾和之,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见士大夫有稍幕浩修者辄以道学之名归之,以为善为玷阙,以好学为 己愆相与指日,使不得进。于是贤士惴栗,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咀避此名。栗为侍从, 无以达陛下之德意志虑而更袭用邦丙、陈贾密相付授之说以道学为大罪,文致语言,逐去一熹自 此善良受捅,何所不有i 伏望摧折暴横,以扶善类”见水心文集,卷二,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状j ,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事件可以看作是他亲身立的一件功事。 庆元三年( 1 1 9 7 ) ,朝廷申“伪学”之禁,一大批学者、官员都被贬斥,叶 适也名列五十九人的“伪学党籍”之中,而其关于时局的著作进卷也遭毁版 的命运。这部书中收录的文章主要涉及到叶适对于时局的看法和建议,所议范围 包括兵权、官法、君德、民事等等。反映出叶适积极于事功,着意于收复故土的 思想,然而,拳拳之心却为朝廷当政者所不喜。 开禧二年( 1 2 0 6 ) ,权臣韩馆胄决意兴兵北伐。之前,“伪学”之禁已于嘉泰 年间逐渐废弛,又因为叶适一直是积极的主战派,反对议和,所以重新被朝廷重 用。但是,在北伐事项议定之时,叶适表示反对,以为南宋当时还没有做好北伐 的准备,同时提出“修实政,行实德,弱可变而为强”,“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 战”o 的策略,惜乎未被当政者采纳,北伐最后草草开始。实际情况又如叶适所 预料的那样,因为准备不足,南宋诸军皆败。叶适临危受命,以宝谟阁待制、知 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身份至前线抗敌。其阃,叶适先出奇兵劫敌营,挫敌人锐气, 后一边调整军事布局,一边安定民心,终于保全了建康府。随即,叶适向朝廷提 出了“堡坞之议”,建议在沿江的定山、瓜步、石跋三地修建堡坞。后三堡建成, 流民渐归,可见其效果很明显。只是不久朝廷内主和派得势,韩惋胄被株,御史 中丞雷孝友弹劾叶适附和韩健胄用兵,叶适随即被罢职。在这种情况下,自嘉定 元年( 1 2 0 7 ) 起,叶适回到永嘉水心村,不再涉足政坛。 回到永嘉后,叶适一边讲学,一边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叶适是一位很杰出 的教育家,这是为世人所认同的。他同时代的学者杨宰曾经用“户外之履常满” 圆来描述叶适讲学时候的盛况。讲学的同时,他还用十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习学 记言序目的著述工作。这部著作涵盖了叶适各个方面的思想,标志着叶适学术 体系的最终形成。嘉定十六年( 1 2 2 3 ) ,叶适病逝,享年七十四,身后赠光禄大夫, 谥文定。 在叶适一生的三个阶段中,始终贯穿着学术研究工作,而且密切联系社会现 实。他将从政的经历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相互激发,形成重实务、重事功的学 术特点,这对他的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 二) 叶适的学术渊源 叶适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这样评 价叶适: “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其 。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一上宁宗皇帝札子,中华书局1 9 6 1 版 。杨宰:漫塘集j ,卷一九送黄竹涧序,四库全书本。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 者,未可以方偶之见弃之。总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为朱、陆二派, 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 从这段评论中可以看出,全祖望认为叶适是与朱熹、陆九渊鼎足而三的学者, 在宋代学术界地位颇高。 宋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备受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它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阶段,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种反动。儒家学说经过汉代“白 虎观会议”的御定、唐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用以开科取士之后,日益陷入僵 化,不问义理,只在训诂、考证、解释名物制度上用力。及至宋学兴起,这种学 风才逐渐得以改善,开始偏重于对性命义理的研究。儒学的这种转变酝酿了很久 才形成气候,其发端可以追溯到唐朝啖助、赵匡开启的疑古辨伪思潮。这股思潮 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势头,成为一种学术风气。思想家开始根 据自己的见解重新解说儒家经典,不再汲汲于训诂考证之细枝末节,开始发明经 义,认为“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阅博者得以驰骋矣;问 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 。因为学者们不再执着于前人的注疏,开始对 经籍各自有所发挥,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在江浙地区就有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 华之学,陈亮的永康之学和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被统称为浙东学派。三派 都以注重事功、提倡实学、讲究经世致用而著名,而其中又以以叶适为代表的永 嘉学派理论体系最完备,影响最大。 “永嘉学派”这个名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就是泛指北宋以来,籍贯 在浙东永嘉的学者群。现在学者取用的一般是狭义上的意义,指的是由薛季宣、 陈傅良、叶适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薛、陈奠定基础,叶适发扬光大,最后总其 成。 追溯起永嘉学派的源起,全祖望认为,“( 洛学) 其入浙也,以永嘉周( 行己) 、 刘( 安节、安上) 、许( 景衡) 、鲍( 若雨) 数君”。;“世知永嘉诸子知传洛学, 不知其兼传关学”,“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人则私淑也;而 周浮址、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 全祖望这里所讲的“九先生”指的是北宋 神宗元丰年间,在太学里求学的周行己、许景衡等九名永嘉籍学者,他认为“永 嘉九先生”将洛学、关学带回到永嘉地区,从而衍生发展成为永嘉学派。 。黄宗羲、全祖望:t 宋元学案卷第五十三水心学案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脱脱等:宋史选举志,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黄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学案,卷二十九震泽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黄宗羲、全祖望等;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儡学案) ,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b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温州新修学记中,叶适引留茂潜言: “昔周恭叔( 行己) 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 日疏,挈其 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方觉也。颁益衰歇, 而郑景望( 伯熊) 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面 后知今人之心可即于古人之心矣。故永嘉之学,必竞省以御物欲者,周 作于前而郑承手后也。”固 在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也都认同周行己等人向程颐以及张载弟子吕大i 脑 问学,而看回到永嘉传播洛学、关学的事情,而且以为这就是永嘉之学的源起。 但是,再看叶适的这段文字; “余观自古尧、舜故都,鲁、卫故国,莫不因前代师友之教流风相 接,使其后生有所考信。今永嘉徒以僻远下州,见闻最晚:而九人者, 乃能远志开道,蔚为之前,岂非俊豪先觉之士也哉? 然百余年间,绪言遗 论稍已堕失,而吾侪浅陋,不及识知者多矣。幸其犹有存者,岂可不为 之动重玩绎之欤? ”。 可以看出,叶适所讲的周行己等开永嘉学派之先是从重振永嘉学者求学风气 的行为上丽言的,并不是着眼于学术内容上的特点。黄宗羲在宋元学案水心 学案中也讲:“黄晋言叶正则推郑景望、周恭叔以达于程氏,若与吕氏( 祖 谦) 同所自出,至其根柢六经,折衷诸予,凡所论述。无一合与吕氏,其传 之久且不废者,直文而已,学固勿与焉。”在这里,黄宗甍指出叶适之学与程门 之学判然有别,若以其出于程门似乎有所不妥。 在温州新修学记中,还有另外一段文字,可以从中看出永嘉之学真正的 起点, “薛士隆( 季宣) 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 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如有用我,疗复之方安在! 至陈君举( 傅 良) 尤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 人之治可措于今人之治矣。故永嘉之学,必弥沦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 而陈纬其终也。” 。叶适:水心文集,卷十温州新侈学记,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叶适:水心文集卷二十九题二刘文集,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叶适:水心文集,卷十温州新惨学记,中华书周1 9 6 1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以薛季宣为标志,永嘉之学才开始向“弥沦以通世变”的治学方向发 展,与周行己、郑伯熊的“必竟省以御物欲者”的治学之旨已大相异趣。黄宗羲 曾经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中把永嘉学派的特点概括为“教人就事上理会, 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这个评价很确切的概括出了永嘉学派 最主要的特征,后人多认同。因此,比较之下,周、郑仍然是程门心性修养之学, 直到薛、陈,治学的重点才转向采古今为我所用,以古人之治为鉴来经世的方向 上,因此从永嘉学派后来发展出的学问风格上看,讲永嘉学派由薛季宣发端更为 妥当。 薛季宣是程门弟子袁溉的别传弟子,黄百家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中讲 薛季宣“既得( 袁) 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 委屈,真可施之实用;又得陈傅良继之,其徒甚胜,然为考亭( 朱熹) 之徒 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同时代的学者吕祖谦也说:“( 薛) 士龙坦平坚决, 所学确实有用”,又说:“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甚下功夫,眼前殊少见其比。” 可见,薛季宣、陈傅良的学术特点已经初步具备了永嘉学派之大旨,即于典制 上甚为用力,而又要学问可以用于实际。因此,若我们讲永嘉学派实由薛季宣开 端,继而由陈傅良发展,最后由叶适进行总结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永嘉学派与同时代的朱、陆在哲学思想和治学大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永嘉 学派在哲学思想上坚持道、器不可分离的观点,与程朱理学把道看成是离开器而 独立存在的本体,而器只是道之用、道的体现的观点相抵触。在治学思想上,永 嘉学派古今皆用,经、史并重,修身、立功兼及的做法正与“闭目合眼,朦瞳精 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圆的道学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永嘉学派这些特色在叶适学术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表现出来。叶适是始终关注 现实,倡导“务实而不务虚” ,这些特点对于他史学思想影响深远。 。黄宗藏、全祖望:寒元学寨,卷五十一东莱学寰,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黄宗羲、全租望:宋元学案,卷五艮斋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叶适:水心文集,0 1 遗奏剖,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叶适的史学思想 叶适一生著作丰富,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 记言序目等几部。其中,习学记言序目由叶适之子叶案编定,全书5 0 卷, 其中2 5 卷有关史书,7 卷关于诸子,1 4 卷关于经书,皆是时适有感而发的批评、 议论文章。在书中,他针砭古今,对历代经、史、百家之学展开学术批评,习 学记言序目既是叶适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学术思想总结之作。 陈傅良是与叶适同时代的著名学者,他认为叶适是一位很杰出的史学家:“当 今良史之才莫如朱熹、叶适。”国在叶适流传下来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 历史观、价值观,还有对于史书从体裁的选择、史料的采撰、史家的评价标准、 史书的行文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观点。这些有关于历史史实和史学这一学科的 观点都散见于他的各种文字中,下面所要叙述的就是从他的议论中条理出来的 个初步的体系。 ( 一) 变化、随时的历史观 1 变化的历史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般都涉及到对历史变动的原 因、历史变化轨迹、古今关系、对不同人物历史地位的评价以及历史借鉴等问题 的探讨。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历史观又以对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最为重要, 其余思想多从这些认识中引发出来。 对于叶适,涉及到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他以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 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之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 在这里,时适明确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天地间万物不同,是因为有各 自的“情”存在,也就是万物各自有个性。但是,这种个性是在万物存在同一性, 也就是万物统一于“理”的前提下存在的个性。叶适在这里提到的“理”的含意 近似于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性。 在认定世界是某种“物”的统一体后,叶适用五行、八卦来解释这个“物”, 而且,五行、八卦都是由所谓的“气”构成的,“夫天、地、水、火、雷、风、 山、泽,此八物者,一气之所役,阴阳之所分,其施为造,其卒为化,而圣人不 知其所以来由也”。,因此,组成天地万物的“气”是无始无终的。而且,这种 “气”还在“相摩相荡、鼓舞合辟”,不是静止的,因此“夫物之推移,世之变 。陈傅良:止斋集,卷二十七辞免实录院同修撰第二状,四库全书本。 。叶适:水心别集,卷五进卷诗,中华书局1 9 6 1 年敝。 。叶适:水心别集,卷五进卷易,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革,流行变化,不常其所,此天地之至数也”国。因此,在外部世界问题上,叶 适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万物始终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由此引出他的变化观。 这种变化的历史观在叶适很多论述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在涉及到典章 制度、事物源流的时候,他所持有的这种变化观体现得最为明显。叶适在评论史 书的“志”的部分时,常将所评价的对象自源起而来,历数变化,言简意赅,而 又条理清晰。如在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一宋书中,叶适讲到史书中有关 于“志”的修撰情况,“迁、固为书志,论述前代旧章以经纬当世,而汉事自多阙 略。蔡邕、胡广,始有纂及;陈寿、范蔚宗,废不复著。至沈约比次汉魏以来, 最为详悉,唐人取之以补晋记,然后历代故实可得而推”。在这里,历代史书 中志的修纂情况很清楚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再比如他讲到关于历代史书的采 撰情况,“前汉无史官,故迁、固父子捃摭成编,遂为信书。东汉以后,各自有史, 魏、晋家数尤多;然卒其所取信者,亦后人之作也。隋、唐之际,旧书尚存,有 志于学者,欲有所考证,犹可参取,惜今不见矣。今唐i 五代尚有旧史及诸杂注 记,本朝则李焘史底最信而核”。对于历代史书的可信程度作了一个简单的议论, 同时还讲了一下原因何在。再如,他讲“隋置六尚、六司、六典掌宫中之政”的 制度是始自汉、晋,“至( 隋) 炀帝置女官,准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则出 于创建,内外分庭,人臣不得分毫预矣,此所谓人主之职十倍宰相者也”。这段 评论正体现了事功学派的治学特点,于典章制度分外用心,以求可用,同时,也 可以看出叶适对于典制的传承流变认识很清晰,很好的体现了叶适所持有的历史 是变化的观点。 以这种变化的历史观为出发点,叶适对上至远古,下至当朝的漫长的历史迁 变进行认真的思考。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那么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各自的特点, 这种特点是什么? 它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 对于这种时代的变化,作为历史活动 主体的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达到修身平天下的目的? 这种思考对于每一个思想 家而言都是必须的。在叶适,他得出的结论是:历史是变化的,时代有优劣之别;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形势: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认识 和把握外部世界。 2 “势”的思想 ( 1 ) 叶适的“势” 叶适在对各个时代进行认真的审视之后,发现相同性质的事、物在不同的时 代所得到的评价、所遭遇的对待是有差别的。诸如,关于图谶,世人未必不知道 这是附会之说,“班固父子阻折衷古今自认,而于谶特多所附和”,张衡却上书建 。叶适:水心别集,卷五进卷易,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卷第三十二隋书二,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第三十二 隋书- -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议“宜收藏图谶,一禁绝之”,二人态度截然相反。究其原因,叶适以为是班固 所处时代“时主好尚方胜。遂不敢婴其锋”;张衡则“适值其率,故得展布言之”, 此为“理势之常”。在这里,叶适提出了一个有关于历史变化的很重要的思想, 就是“势”。 “势”,今人一般解释为趋势、形势。在历史学层面上,“势”的涵义是逐渐 丰富起来的。对于“势”的理解,古人很早就有发明。先秦时候在法家和兵家思 想中就已经有了“势”的存在,不过多用作政治和军事术语,意义多限于权势、 实力等方面的内容。叶适也讲,“以形势论天下,春秋犹无之,盖出于战国辩士 揣摩之学”。,以为用“势”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和社会的流变是学者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思想。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来分析秦朝败亡的命运,将“势”的概念引入到对于社会盛衰的思考之中。 晚唐,柳宗元在他著名的封建论中进一步丰富了“势”的含意,他讲封建制 度和郡县制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笔下的“势” 已经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隐含有历史趋势和客观环境的双重意 义。 及至叶适,同是议论封建制度,他讲“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 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隋、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 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 害其为郡县而后伯政举” 。叶适也把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出现作为历史的必然来 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了“势”对于社会发展外在的重要性, 某些时候甚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势者,天下之至神也,台则治,离则乱”。 用现代的话语来解释就是不同的时代,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社会的 组织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总是会有变化,从而使得社会规范和行事规则也随之 变化。当个群体的绝大多数人都默认某个规则的时候,那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遵循这个规则行事就会比其他方法得到更明显的效果,叶适称之为符合时代之 “势”。合则天下大治,违则天下大乱:合则事半功倍,违则往往落得徒劳无功 的结果。 叶适所讲的“势”含义丰富,既包括天时运转、地理环境,也包括人心向背、 国力盛衰之类的因素。不同的因素组合表现出不同的“势”,对于生活在其中的 人、发生在其中的事情产生影响。同样的事情处于不同的“势”下,结果会有所 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在习学记言序目吴志中,叶适分析同是进攻东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第二十六后汉书三,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第五十皇朝文鉴四,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叶适:水心文集。卷一托 度总论一中华书局t 9 6 1 年版。 。叶适:水心别集卷一治势上,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周瑜、鲁肃等人可以在赤壁大败曹操,但后来在晋军兵力逊于曹操的情况下, 张悌为何却以版桥之战导致东吴的覆灭? 他以为原因就在于“势”的不同,“操 虽强,而孙氏立国之初,忠智毕力,大势既定,实不可以虚声下;至晋兵将虽不 如曹,而吴亡形以成,其奋于一战。不过欲与之同死尔”。因此,叶适以为 这种“势”是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主观愿望而转变的,其“运动开阖,在( 人) 本 身材分之外”。 在思考史实时,叶适经常把迁变的历史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转变,也就是“势” 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来考虑。比如,在议论汉初的政策时,他用叹息的口吻 来讲,虽然晁错他们提出的政策不合三代之规,但是他承认根据当时的形势,这 样做反而比三代行之有效的措施更有效果,而汉朝也因此达到了“盛世”,究其 原因,“其势然也”o 。制度的性质是不变的,但是,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情况下 实施的后果或许会有迥然的差异,“彼物犹是而事已非”。正如叶适以为蔡邕议 论历象时所说的道理很通达一样,世人在处事时,应该做到“合当时”,世事在 变,“今之术不能上通于古,古之术也不能下通于今”。总结下来,就是叶适以 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势”,因此,不可照搬历史故实,要随时而变。 ( 2 ) 识“势”关系重大 既然“势”是这样一种无法轻易改变,而又对社会及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力 量,叶适以为能否认清“势”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对于世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 在叶适看来,在形“势”的作用下,人可以以其作为成才的条件,“东晋权归王、 谢、桓、庾四族,而四族亦人材所自出,材非偏聚也,势之所趋则激而其为 材”固;同时,世人也可能在形势的推动下作出不仁不义的事情,“萧道成材 非雄特,仕于乱世,惧不获死,密有狂心夫有桀、纣之暴,以杀为能,如汤、 武之德,则日为天下诛之,苟非其人,故以自救职位,如道成是也。况休若、景 素既已再夺,犹不知惧,好杀愈炽,凶穷疟极,不可复存;是贝萧氏之篡,虽义 所不许,而势有所必至矣” 。因此,叶适以为识“势”关系重大,并且从不同 的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首先,对于治世者而言,叶适以为“为人君者,当察天下大势”。,“欲治天 下而不见其势,天下不可治已”回。在水心别集崔塞篇中,叶适讲到,子 产曾告诉子太叔为政有宽猛之分,如同水火,只有有德者才能以宽服民,所以行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h 卷第三十宋书h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卷第二十九 ,卷第二十九晋书一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o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卷第二十四后汉书一,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o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卷第三十晋书二,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o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卷第三十二南齐书 。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o 叶适:水心别集,卷八崔蹇,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 o 叶适:水心别集) ,卷一治势上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