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专业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pdf_第1页
(特殊教育学专业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pdf_第2页
(特殊教育学专业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pdf_第3页
(特殊教育学专业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pdf_第4页
(特殊教育学专业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着科学地研究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声调表现的 特点,以期从中发现对声调教学有启发的结果。本研究同时结合质的研究和量的 研究两种方法,先以4 名一线资深语文教师为对象进行质的研究,再基于质的研 究结果以及研究目的拟定三个研究问题,然后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 深入探讨。量的研究针对8 名四到八岁学前和学龄阶段的听觉障碍儿童,进行其 声调表现的知觉分析和声学分析,并以4 名相同学龄段男女各一名的听力正常儿 童的声调表现做参考,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的声调特点。测验材料为八个普通话 单音节词,用三个自编程序做声调的测量、录音和辨识,以及p r a a t 声学软件做 语音分析,进行三个问题的研究。 研究问题一是”听觉障碍儿童四类声调的表现是否有差异? 由易到难的顺序 为何? 有哪些错误类型? 听觉障碍儿童四类声调的基频曲线、调型和时长为 何? 和听力正常儿童是否有差异? 听觉障碍儿童的声调有何特点? ”。结果发现 听觉障碍儿童和听力正常儿童的声调表现有显著差异,听觉障碍儿童四类声调的 表现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一般来说上声和阳平较阴平和去声困难,听觉障碍儿 童主要有替代和扭曲两种错误类型,替代错误以用阴平替代其它声调最为普遍, 扭曲错误在发阳平时特别严重。研究问题二是”学龄段对声调表现的影响为何? 年纪增长与声调的发展是否成正比? 学前和学龄的听觉障碍儿童声调的基频曲 线为何? 是否有差异? 各有何特点? ”。结果发现听觉障碍儿童四类声调的表现 和年龄没有相关,听觉障碍儿童的声调得分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学前阶 段仅较困难的阳平有扭曲的错误,学龄听觉障碍儿童则四种声调都会发生扭曲的 错误。研究问题三是”听觉障碍儿童的声调是否存在音高过高、音长过长和基频 曲线坡度平缓的现象? 听觉障碍儿童的音域是否较听力正常儿童要窄? 。结果发 现不同声调听觉障碍儿童在平均基频、时长、基频范围和基频变化率四种声学参 数上的表现并不一致。听觉障碍儿童的平均基频只有在阳平( 女童) 和上声高于听 力正常儿童,而调长在所有声调皆无显著性差异,听觉障碍儿童的音域在去声时 较窄,但阴平时却较宽,另外去声的坡度过于平缓,推测听觉障碍儿童的去声错 误可能是因为基频曲线下降的坡度不够所致。 综合研究结果建议教师应该提高对声调教学的重视程度,学者和教师应共同 努力来探索声调其它有效教学手段,从研究初步发现阳平的起始频率降低或许可 以让听觉障碍儿童较容易发出向上的音,然而证实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普通话,四声,发音 a b s t r a c t t h em a i n 斟i r p o s eo fm i sg t i 】d y 、v a st 0u n d e r s t a l l dt o n a i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o f h e a r i n g i m j 斌r e dc h n d r 髓b a s e d o np e r c e p t i l a la n a l y s i sa 1 1 da c o u s t i c a f l a l y s i s q u a l 咖v er e s e a r e ha n dq 删t a t i v er e s e 8 r c hm e m o d sw 盯eb o t l ll j s e di nm i ss t u d y f o l 】rc h i n e s et e a c h c r sf o r h e a r i n g - i m p a i r c dc h i l d r e ni ns h a i l g h a ia r e aw e r ei n v i t e dt o 诅k ep a r ti n 恤er e s e a r c hp r o j e c t ,a n dd a t a “as e m i s 饥j c n | r a ii n t e n s i v ei 1 1 t e r v i e w sf o r s 眦皿撕枷o na n da l l a l y s i sw a s g 甜1 盱e d t h r e er e s e a r c hq u e s t i o n sw e r ec o n d u c t e dt o i n v e s t i g a l i et o n a lc h a r a c t e 抽m c so fh e a r i n g m l p a i r e dc l l i l d r e n e i g h ts e v e r eh e a r i i 喀 l o s sc h i l d r e l lw i m h c a r i n ga i d sa i l df o u rn o 蛳a 1h c a r i n gc 椅l d r c nw e r es u r v e y e d t h e s u b j e c t sw e r eg i v e ne i g h tm o n o s y l l d b i cw o r d so fp u t o n g h u a a 1 1d a t aw a sc 0 1 1 e 鼬b d b yc u s t o m - d 州e l o p e ds o n w ! r ca 1 1 da l l a l y z e db yp r 缸t 1 1 1 er c s u n ss h o w e dm a tt 1 1 e r cw e r e s i g i l i 蠡c 缸t d i 腧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h e 痂酣m p a i r e dc h i l 出e na n dn o m a l h e 锄培c h i l d r e n t h er e s u n 3a l s os h o w e d 恤t m e r ew e r es i g l l i f i c a n td i f ! i e r c n c e s a m o n gt h e j rp e r f 0 腓卸c ei n f o t l rt o n et y p ef 6 r h e a r i n g - i n 巾a i r e dc h i l d r e n o fn l ef 0 1 】rt o n e s ,h i 曲r i s i n gt o n ew a s 也em o s td i 箍c u n 协】两r 也eh e a r i n g - i m p a i r e dc 蛐d r e nt 0p r o d u c e e r r o rp 蜘so fl e v e lt o n e s d b s t 沁m o na n dh i g hr i s i n gt o n ed i s t o r t i a nw e r em o s t 丘e q u e n t i na d d i t i o mm e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n op a r t i c u l a rr e l a t i o nb e 咐e e n a g e a n dt o n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i n h e a r i n g i i n p a i f e d c h n d r c nc o m db eo b s e e d a l s ot o n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0 f h e 撕f 弩i m p a i 挖dc h i l d r e nw a s n o ti m p r o v e db ya g e h e a 血鲥m p a i r e dc l i l 出c 1 1t o o ka l o n g e rc o u r s ei na c q u i r m gt o n e sa n d 也e i rf oc o n t o m sw e 佗d i 妇奄r e n t 丘o mt h a to f 也e n 0 嘲a lh e a r i n gc h i l 出e n f i n a l l y ,m er e s u n so ft h ea n a l y s i sl e a dt o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 t o n a li n s t m c t i o nt e a c h e r s ,也a t 也e ys h o m dp a ym o r ea 他瓶o nt oi m p r o v i n gt o n a l p r o d u c t i o no f h e a r i n g i m p a i r e dc 出e nb y1 l s i n ge 髓c t i v em 甜l o d s k e y w o r d s : h e a r i n gi n l p a i m e n t ,1 e x i c a lt o n e ,s p e e c hp r o d u c t i o n 表次 表1 八名重度听障儿童的资料2 5 表2 测验材料与辨识表2 6 表3 辨识者间的相关、平均数与标准差3 8 表4 听障儿童四类声调的得分。以及其标准差3 8 衷5 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在不同学龄段声调得分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摘要表3 8 表6 听障儿童的声调得分3 9 表7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摘要表3 9 表8 四类声调得分的多重比较及标准误( 于括号内) 3 9 表9 听障儿童声调错误双向分析表4 0 表1 0 听障儿童声调类型4 2 表1 1 不同学龄段在四种调类声调得分之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摘要表4 6 表1 2 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在四类声调的得分均值,以及其标准差( 于括号内) 4 7 表1 3 学前昕障儿童声调错误双向分析表4 7 表1 4 学龄听障儿童声调错误双向分析表4 7 表1 5 男女各组四类声调的基频平均值( i z ) 、标准差( 于括号内) 及其t 检验结果,。5 0 表1 6 昕障儿童和健听儿童阳平起始频率( h z ) 、标准差( 于括号内) 及其t 检验结果5 0 表1 7 昕障和健听儿童四类声调的调长、标准差( 于括号内) 及其t 检验结果5 1 表1 8 听障和健听儿童四类声调的基频范围、标准差( 于括号内) 及其t 检验结果5 l 表1 9 听障和健听儿童四类声调的基频变化串、标准差( 于括号内) 及其t 检验结果5 l 表2 0 听障儿童的优耳听阈与声调得分情形5 3 表2 1 声调得分与年龄及优耳听阈的相关5 3 图次 图l 声调图2 图2 研究流程1 7 图3 研究架构1 8 图4 质的研究实施程序2 3 图5 测验画面2 8 图6 辨识指导语。” 图7 辨识画面3 0 图8 1 八名听障儿童阴平基频曲线图4 l 图8 2 四名健昕儿童阴平基频曲线圈4 l 图9 1 八名听障儿童阳平基频曲线圈4 l 圈9 2 四名健昕儿童阳平基频曲线圈4 1 图1 0 1 八名听障儿童上声基频曲线图4 1 图l o - 2 四名听障儿童上声基频曲线图4 1 图1 1 1 八名昕障儿童去声基频曲线图4 2 图1 1 2 四名健听儿童去声基频曲线圈4 2 图1 2 听障儿童参与者3 “写”的基频曲线固,4 3 图1 3 听障儿童参与者5 ”桥”的基频曲线4 3 图1 4 听障儿童参与者5 ”写嘈基额曲线4 3 图1 5 听障儿童参与者6 ”鱼”的基频曲线4 4 图1 6 听障儿童参与者6 ”桥”的基频曲线“ 圈1 7 听障儿童参与者6 ”跑”的基频曲线圈4 4 固1 8 听障儿童参与者8 ”跑”的基频曲线图4 5 涸1 9 参与者8 ”写”的基频曲线图,4 5 图2 0 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四种调类的调长比较图4 5 图2 】 1 学前听障儿童阴平基频曲线圈4 8 图2 1 2 学龄听障儿童阴平基频曲线圈4 8 图2 2 1 学前听障儿童阳平基频曲线图4 8 图2 2 - 2 学龄昕障儿童阳平基频曲线图4 3 图2 3 1 学前昕障儿童上声基频曲线圈,4 9 图2 3 _ 2 学龄听障儿童上声基频曲线图4 9 图2 4 1 学前听障儿童去声基频曲线图4 9 图2 4 2 学龄昕障儿童去声基频曲线图4 9 脚2 孓i 听障儿童参与者j 的基频凿线圈一6 3 圃2 5 - 2 听障儿童参与者2 的基频曲线圈6 8 圃2 5 3 听障儿童参与者3 的基频曲线图。6 9 圃2 5 _ 4 听障儿童参与者4 的基频曲线图6 9 圃2 5 - 5 听障儿童参与者5 的基频曲线圈7 0 圃2 s - 6 听障儿童参与者6 的基频曲线图7 0 圈2 5 7 听刚l 蠹参与者7 的基频曲线图7 1 圈2 5 8 听障儿童参与者8 的基频曲线圈。7 l 圃2 s 9 健听儿童参与者9 的基频曲线图7 2 圃2 s 1 0 健听儿童参与者l o 的基频曲线图7 2 圃2 5 - l l 健听儿童参与者1 1 的基频曲线图7 3 圃2 5 - 1 2 建昕儿童参与者1 2e 基频曲线图7 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里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i 壬旦墨堡日期:边垒! 垒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橱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圈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人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捋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螽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早p 暑譬导师签名: 与铗 华东师范大学硬| :学位论文重度听赏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第一章理论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在理论综述部分,先介绍普通话的声调以及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索,并就听力 正常儿童声调的发展以及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力损失造成的特殊性做说明。在对 已有听觉障碍儿童声调研究的进行述评后。提出本研究的动机与问题,并说明本 研究的流程和架构。 第一节声调概述 一、普通话声调的特性 世界上的语言,以有无声调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美 国语音学家p i l 【1 9 4 8 ) 对声调语言所下的定义是z 种语言中,以啬高的相对 性来区别一个音节词意的不同”( 页1 ) 。声调语言又可分为平调语言和曲折调语 言,普通话的声调除平调外,还包括升调、降调和降升调这些有音高变化的调, 故为曲折调语言( 谢国平,1 9 9 8 ) 。普通话的声调和元音、辅音一样都具有区别字 义的作用,严格来说普通话是一种音节声调语言( 吴宗济、林茂灿,1 9 8 9 ) ,因为 每个单音节都有声调,故普通话的声调也称为字调( 1 e x i c a lt o m ) 。 声调表示利用嗓音高低来辨别字义的语音现象。声调属于语音的超音段特 性,是附加在音段之上的语音特质,声调音位不像元音、辅音音位是成段的音, 它贯串整个音节,不能独立存在( 郑静宣,2 0 0 3 ) ,以f 狼j l a ( 1 ) 一字为例, 音商的高低变化是从刖低一些较高一些这样连续由f 中j 向上升至高j 的位 置。赵元任先生用五度制调值标记法j 来表示音高的变化,所谓的调值也就是 声调的实际读法。他将声调的音高分为五度,一条竖线四等分后自下而上用数字 表示五度音高,即低( 1 ) 、半低( 2 ) 、中( 3 ) 、半高( 4 ) 和高( 5 ) 。并标示出各个声调起 点一转折点一终点的音高位置,以表现出音高高低升降或曲折变化,图1 是普通 话声调表示图。 话声调表示图。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音 高 时间 图l 声调图 5 高 4 半高 3 中 2 半 1 低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从图1 可以看出,普通话的阴平从开始到结束皆维持在同一个高度,故又 称平调,用数值表示为5 5 ,其余三个声调皆属于曲折调( 萧宝琴,1 9 9 8 ) 。阳平一 开始较阴平低,后调升至与阴平结束同样的位置,用数值表示其音高动程为3 5 。 上声一开始较低,之后音高又向下至最低点,然后再向上升,用数值表示其音高 动程为2 1 4 。去声的走势是由最高点至最低点,用数值表示为5 l ,故普通话的声 调调值分别为【5 5 :,3 5 :,2 1 4 :,5 1 :】( 赵元任,1 9 8 0 ) 。台湾地区的国语1 调值据 f o n ( 1 9 9 回的研究,应为4 4 、3 2 3 、3 1 2 及4 2 。相较之下。台湾的国语声调的音 高较低,声调音域也较窄。 普通话里每一个单音节都有其稳定的静态声调。虽然字音的声调有很多,但 归纳起来只有四个调类( 郭锦桴,1 9 9 3 ) 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就是俗 称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在1 3 0 0 多个普通话音节中,除了极少 数的例外,皆可纳入这四个调类中,例外的情况包括单呼词,如”诶! ,噢! ,这 些词是中性的,没有声调( 赵元任,1 9 8 0 ) 。轻声是否为第五调类语言学家尚无定 论,支持普通话只有四个调类的学者认为轻声本身并无调值,亦即轻声没有固定 的音调( 郑静宜,2 0 0 3 ) ,其频率会受前一个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去声后 面的轻声调值较阴平后面的轻声调值低。举例来说,同样是”的”这个音素,”绿 的”就比”青的”低一点。而且某些四声的词素在一些情况下会读成轻声,如”奶奶” 的第二个”奶”从原本的上声变成轻声,若将轻声归为声调里的第五音位,会造成 有些词素有两个同位语的可能,使词素结构变得过于复杂( 赵元任,1 9 8 0 ) 。 二、普通话声调的声学特征 1 民国时期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国语,台湾地区一壹延用此一称法,大陆在1 9 5 5 年后,以普 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 曹桑,2 0 哟。 2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声学( a c o u s t i c s ) 即研究声音的科学,频率是声音的基本元素之一,为物理学 上的术语,相当于心理学上的音高,或称音调,声音的频率越高,人感觉到的音 高越高,反之亦然,然而频率并末随着音高的增加而成一个线性等距上升的关系 ( 萧雅文,2 0 0 3 ) ,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入耳对音高变化的感觉大体上呈对数关 系,即音高= k 堙f ( 听觉特性,2 0 0 5 ) 。 基频( 缸l d 啪e l 扭l 舭q u e n c y ,f o ) 是语音声波中最低的频率音,即说话者声 带振动的频率( 郑静宜,2 0 0 3 ) ,用h z ( 赫兹) 表示,一赫兹为每秒一周( c y c i e ) 。谐 波( h a r r n o n i c s ) 即基频音的倍数( 萧雅文,2 0 0 3 ) 。声调是响音( s o n o 螂l t ) 频率变化的 表现,因为声调只表现在音节的响音上,所谓响音包括浊辅音、鼻音和元音。每 个人说话时有其中心频率,即平均音高,说不同语音时音高都会在中心频率上下 波动,因此,每个人有不同的音域( t o n em g e o rt o n er e g i s t e r ) ( 吴宗济,1 9 8 6 ) ,音 域即基频高低起伏的变化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距离,也称基频范围( 郑静宣, 2 0 0 3 ) 。音域的宽窄除了因人而异,还会因性别和语气而有差异( 吴宗济,1 9 8 6 ) 。 听觉上的音高感除了基频外,各谐波之间的频差也能提供信息( 吴宗济, 1 9 8 6 ) ,频差是声调的一种声学特性。声调的音高值不是一个单一的绝对频率值, 在发音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往往会有频率的变化,不同声调之间的频率差别可 以从频差来了解。将声音在时间横轴上取起点、中心点和终点,三个音高点的不 同频差会产生五种不同的调形( c o n t o u r ) ,按起点和终点的高低做比较,有平调、 升调和降调,以中心点与起点或终点的高低做比较,有降升式、升降式两种曲折 调( 郭锦桴,1 9 9 3 ) 。 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语音特质,但在一个特定的语音系统中( 如普通话) , 人们的声调起伏具有一定的调型( t o n es h a p e ) ,这些特定的调型亦是能够听辨声调 的基础。在听感上区别声调是在识别各频率间的相对关系和该声调发音过程中的 相对频率( 吴宗济,1 9 8 6 ) ,故声调研究者关注的是各声调独特的基本频率型态。 由此可知,声调的不同主要在于音节内部基频型态的不同,四类声调有不同的基 本频率型态( 郑静宜,2 0 0 3 ) 。从普通话中可以归纳出四类声调的调型,阴平为高 平型、阳平为高升型、上声为低降升型、去声为高降型( 吴宗济,1 9 8 6 ) 。 描述音高变化方法可以用五度制调值标记法,然而此方法的五度不是按频率 分五段,而是以听觉的实际感觉,是按对数比例( 吴宗济,1 9 8 6 ) 。一些研究者使 用语音声学分析的方式来观测音高变化,亦即从基频曲线的形状看出不同声调曲 线的升、降、平、曲,起伏高低的形态。基频曲线是在时间向度上基频的变化曲 线( 郑静宜,2 0 0 3 ) ,其它的类似用语包括f 0 曲线、基频包络( f oc o n t o u r s 或 仃画e c t o r y ) 。简而言之,声调调形的物理基础就是语音的基频变化轨迹,即基频 曲线( 钱瑶、高云峰,2 0 0 0 ) ,而基频曲线和音高曲线成对数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除了音高之外,随着不同的声调音长和音强也会跟着变化( 郑静宜,2 0 0 3 ; 郭锦桴,1 9 9 3 ) 。在音长方面,元音与声调关系最为密切,清音声母没有声带振 动,无频率变化,不可包括在声调长度里( 吴宗济、林茂灿,1 9 8 9 ;郭锦桴,1 9 9 3 ) , 故音节中晌音的音段时长就是声调的时长,简称调长( 郑静宣,2 3 ) 。音高曲线 可分为弯头段、调型段和降尾段,中间部分的调型段是声调的有效时长,对声调 感知作用最大( 郭锦桴,1 9 9 3 ) 。一般来说普通话的上声最长,阴平、阳平次之, 去声最短( 吴宗济,1 9 8 6 ) ,不过时长和声调并无一定的相对关系( 吴宗济、林茂灿, 1 9 8 蚋。 在音强方面,通常情况来说阴平和去声都是首强尾弱,阳平则是首弱尾强, 音强曲线( 振幅) 以前蜂型、中峰型为主,只有一个峰值,上声是首尾强中弱( 双峰 型) ,常有二个峰值( 吴宗济,1 9 8 6 ) 。然而,音强大小和不同声调之间并无明显对 应关系,一般来说普通话的去声最强,阴平、阳平次之,上声最弱( 郭锦桴,1 9 9 3 ) 。 三、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 声调变化涉及表层的言语的声带张力控制和深层的语言音韵运作( 郑静宜, 2 0 0 3 1 。综合相关研究结果,归纳影响发音时声带振动频率和基频变化控制的因 素如下。 ( - 0 生理因素 声调的产生来自大脑语言中枢的指令和主要发音器官声带快速且多变的运 动( 郭锦桴,1 9 9 3 ) 。也就是说人们对基频的控制是需要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协调合 作( 郑静宜,2 0 0 3 ) 。l e h i s t c ( 1 9 7 0 ) ( 引自张淑品,1 9 9 8 ) 整理相关研究结果,得 出影响发音时声带振动频率的生理因素有;声带振动部分的面积大小、厚薄、紧 张度及声门下压值、声带疲乏等。 在这些因素中声门下压力( s u b 烈o t t a lp r e s s l l r e ) 和声带的松紧度( v o c a lf o l d t e i l s i o n ) 的调整最为重要( 吴宗济、林茂灿,1 9 8 9 ;范俊军,2 0 0 4 ;郑静宜,2 0 0 3 ) 。 声门下压是指声带下肺部的压力,和功能冗余曩( 缸l c t i o n a lr e s i d u a lc a p a c i t y ) 有关 ( 郑静宜,2 0 0 3 ) ,即和肺中呼气容积和残留气量有关满拉斯克,1 9 9 6 2 0 0 0 ) 。声 门下压与基频的高低成正比关系,亦即声门下压愈大基频愈高( l a d e f o g e d ,1 9 6 3 , 引自郑静宜,2 0 0 3 ) 。因此,呼吸功能、呼吸言语协调和基频调控有着密切的关 系( 郑静宜,2 0 0 3 ) 。国外学者w i l i t e h e a d ( 1 9 8 3 ) ( 引自张淑品,1 9 9 8 ) 发现听觉障 碍者在准备说话前,肺部储存的气流量少,说话时又比常人多耗费三倍的气流量, 然而是否听觉障碍者的呼吸调节差造成基频控制能力差,目前尚未看到此方面的 相关实证研究。声带紧张度的调整亦是造成基频变化的原因之一,声带的紧张度 大致与基频的高低成正比( 郑静宜,2 0 0 3 ) ,当声带的紧张度大( 绷紧时) 颤动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快,振动的频率高,因此基频高,反之亦然“林焘、王理嘉,1 9 9 5 ) 。 仁= ) 说话者的特质 说话者的性别、年龄和体型、自身的听觉监控、运动本体感觉监控和说话者 的声带质量( m 髂s ) 也会影响基频变化( 郑静宣,2 0 0 3 ) 。小孩子的声带短而薄, 基频最高,成人女性次之,成人男性再次之,老人最低( 林焘、王理嘉,1 9 9 5 ) 。 不过这是指绝对音高而言,声调的表现好坏还是取决于对音高的控制能力, b o o 廿l r d y d ( 1 9 7 0 ) ( 引自张淑品,1 9 9 8 ) 在研究听觉障碍学生音高控制能力时,发现 音高控制能力与年龄和语言经验相关,而与性别、听力损失程度、习惯性音高或 说话清晰度无太大的关系。u e c k , s u b t e l n y 和w 矾e h e a d ( 1 9 8 9 ) ( 引自张淑品, 1 9 9 8 1 也认为年龄是影响音高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不过,声调对声带的控制要 求可能较音高控制精确,张蓓莉( 2 0 0 0 ) 研究了台湾听觉障碍儿童讲国语的声调现 状,发现国小三到六年级与初中阶段的听觉障碍学生,在声调清晰度的表现上没 有明显差异,从该研究结果可知,学龄段对声调控制关系可能不大。然而,国小 三年级以前年龄与听觉障碍学生声调清晰度的关系是否也是如此,目前尚无相关 研究。 听力损失程度和音高的控制能力的关系,张蓓莉( 2 0 0 0 ) 的实验结果也和 b 0 0 t l l r o y d ( 1 9 7 0 ) ( 引自张淑品,1 9 9 8 ) 有所不同,该研究将声调清晰度与中、小学 的听觉障碍学生的优耳听阙傲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优耳听阈无论与整体的声 调清晰度或各声调间均有明显的相关。进一步考验不同听觉障碍学生声调清晰度 的表现差异,结果显示中重度( 优耳听力损失5 2 8 8 分贝) 听觉障碍学生的表现比 极重度( 优耳听力损失9 0 分贝以上) 听觉障碍学生好。究其两者的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是因为b o o t l l r o y d 研究的仅是音高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控制,虽然基频是声调 的重要声学线索,然而声调的起伏控制更加复杂,因此听力损失程度对声调的控 制可能是有重要影响的。 ( 三) 语言音韵运作 当孤立的字音节在一个需要连续发音的语言组合的语境中,原有单音节的静 态声调常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产生了动态声调( 韩军华,2 0 0 2 ) ,动态声调的 变化相当复杂,以下仅探讨静态声调中语言音节结构成分与声调的互动关系。元 音是声调的载体( c a r r i e r ) ,亦即元音为主要的载调单位( t o n eb e 痂gu i l i t ) ,在 发元音时声道是畅通的,所以声带振动的基频就是元音音高的基频,元音发音的 变化是改变舌位以形成不同的共鸣腔从而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 范俊军,2 0 0 4 ) , 元音的音色和声调有一定的关系,如高元音的声调频率也会偏高( 吴宗济,1 9 8 6 ) 。 而发辅音时声道不同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闭塞和阻碍,进而造成肌肉的紧缩和声带 的松紧不同,闭塞时间的长短和程度也会造成声门上下气压差的变化,影响声带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振动的强弱和频率,因此起首辅音对音高的控制有很明显的作用( 郭锦桴一9 9 3 ) , 如清辅音声母声调会偏高,而浊辅音声母声调会偏低( 吴宗济,1 9 8 6 ) 。 第二节儿童早期声调发展 综观儿童早期的声调获得研究,很少来自于实验研究的结果,或者所研究的 样本数很少,许多研究者是观察身边亲人的语言发展所得出的结论。由于样本数 量的不足,所以对其研究的结论是否同样能代表其它的儿童应持保留的态度。 声调何时出现在幼儿的发音之中,最早的说法是九个月。吴天敏、许政援 ( 1 9 7 9 ) 用纵向法研究5 名初生到3 岁婴儿的言语发展,发现在九个月时即可观察 到四类声调的出现,其它国语的研究者( l i & t h o m p s o n ,1 9 7 7 ;刘丽蓉,1 9 8 6 ) 所研究的幼儿在开始研究时都已经大于九个月。声调的发展随着年龄的成长而逐 渐与成人的模式类似( 张显达、许完勋,2 0 0 0 ) ,l i 和t h o m p s o n ( 1 9 7 7 ) 认为在首 字期时,幼儿几乎已经掌握了成人的声调模式。赵元任( 1 9 5 1 ) ( 引自靳洪刚,2 0 0 0 ) 发现他的孙女c a n t a 在1 2 岁时完全掌握声调,在发单音节时,声调的发音模式和 成人一样。由于研究者判断是否掌握声调的标准是基于自己语言的知识与经验, 或许是造成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1 9 9 5 年之前尚无研究讲普通话儿童的早期声调发展( 李宇明,1 9 9 5 ) 。z h u ( 2 0 0 2 ) 对普通话的音韵发展研究著作中才对声调发展有较多的探讨,在其横断研究 ( c r o s s s e c t i o r l a is m d y ) 中发现声调获得早于鼻辅音和韵母,而声母最晚获得,在 对4 名初生到1 岁北京的婴儿所做的纵向法( l o n g i t u d i n a ls t u d y ) 中发现阴平和去声 最早出现( c i f ;e n c e ) ,约于首字期时,然后是阳平,上声则最魄出现。与台湾地 区l i & 1 1 1 0 m p s o n ( 1 9 7 7 ) 、c i 岫e c k ( 1 9 8 0 ) 在国语研究结果相似。苏安德( 1 9 8 5 ) ( 引 自黄秀霜、詹欣蓉,1 9 9 7 ) 观察1 4 和1 7 个月的男、女幼儿各1 名,经过九个月的观 察结果发现,出现( 印p e a r e d ) 较早的声调并不一定表示先获得( a c q u i r e d ) ,亦即虽 然阳平比上声早出现,但是正确率却低于上声,z h u ( 2 0 0 2 ) 在普通话的研究也发 现某些幼儿的阳平反而较上声晚获得。根据z h u ( 2 0 0 2 ) 的研究,以6 6 7 准确度为 标准,声调获得的顺序是阴平最早、去声次之,阳平和上声最后,四类声调从出 现到趋于稳定的间隔不一,阴平约一个月,阳平四个月,上声二个月,去声二个 半月。 声调获得( a c q l l i s i t i o n “t o n e ) 的定义可分为两种,上述的研究者是从儿童语音 的准确度是否和成人模式匹配来判断是否获得。c l 啪e c k ( 1 9 8 0 ) 提出另一个层面 的思考,他认为所谓声调获得应是考察儿童是否具备深层的声调知识,当儿童能 准确的发音,究竟是因为良好的语音模仿,还是因为儿童已经清楚了音高的相对 性会区别一个音节词意的不同? 根据他的定义,他观察一位男孩从1 4 个月到3 2 个月的语言发展,结果发现婴儿很早就可以用音商的变化,来表示情绪的不同,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亦即语调的获得在很早就开始了,然而同样是操纵音高的变化的声调获得和音段 获得开始的时间都福对较晚。因此,他认为声调获得和音段获得的关系更密切予 与语调获得的关系。c l 啪e c k 主张当儿童对词意不同的词,可以一致且正确的发 出声调时,即可以说该儿童具备了深层的声调知识。 虽然婴儿从那一个月开始出现声调的研究还露从更小的时候开始观察,以及 声调获得和音段获得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然而大多数声调获得研究( c l u m e c k , 1 9 8 0 ;l i & t h o n l p s o n ,1 9 7 7 ;赵元任,1 9 5 l ( 引自l i & t h o m p s o n ,1 9 7 7 ) ;z h u , 2 0 0 2 ) 的结果表明声调的掌握( m 硒t e r e d ) 先于音段,且仅需相对较短的发展时间。 各研究者对诧的看法大多从容易度的角度,l i 和t h o m p s o n ( 1 9 7 7 ) 认为声调比音 段先掌握是因为学会控制声门产生声调要比构音所需的控制容易,当声调获得和 音段获得开始的时间相近,而声调又远少于音段的数量,声调自然较快且容易掌 握。u p ( 2 0 0 2 ) ( 弓l 自陈艳华,2 0 0 5 )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对声带的控制能力 早于控制舌头肌肉来发出元音的能力。有两位学者提出不同于容易度的看法,m l a n c k e r ( 1 9 7 5 ) ( 引自l i & t h o m p s o n ,1 9 7 7 ) 认为在大脑中处理和储存音高特征的 方法和音段有所区别,因此声调的获得会较早。而z h u ( 2 0 0 2 ) 认为声调习得较早 可能是因为声调能分辨词意,及帮助儿童达到沟通的意图。 由于各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材料不同,所以声调获得的顺序说法不完全相 同,但一般来说阴平、去声比阳平、上声先获得的说法较广为接受( 张显达、许 完勋,2 0 0 0 ) 。必须注意的是,获得顺序因语言而有所不同,在汉语似乎是上升 调的获得顺序最晚,但是在其它声调语言( 如泰语) 却不是如此胁) 协a e n , 1 9 7 7 ,引自c l u m e c k ,1 9 8 0 ) 。为何四类声调有不同的发展顺序,l i 和1 1 1 0 m p s o n 认为阴平最容易学习、其次是去声,阳平和上声最困难,所以阴乎积去声较早获 得,结尾上升的阳平和上声可能发音时较费力0 h y s i o l o g i c a le 髓r t ) ,所以比较难 发,但是这一个假设却无法解释为何泰语的上升调获得早于平调( c l u m e c k , 1 9 8 0 ) 。根据自主音段( a u 的s e g m e n “) 的观点,平调较曲折调容易因为平调只包 括缺省特征( d e f n i tf j a n l r e ) ,在声调错误分析中发现儿童有用阴平替代其它声调 的模式也支持了此一论点( z 1 1 u ,2 0 0 2 ) 。 从声调的错误分析来看,阳平、上声经常出现混淆( c l u m e c k ,1 9 8 0 ;l i & t h o m p s ,1 9 7 7 ;赵元任,】9 5 1 ,引自靳洪刚,2 0 0 0 ) 。针对舀语的声调学者对 此一现象有不同的解释,l i 和t 1 1 0 m p s o n 提出两种可能的假设,即相似性假设 ( i r n i l a r i t y h y p o 吐塘s i s ) 和困难度假设删m c l l l t y h y p o t h e s i s ) ,他们认为因为阳平和上 声在结尾时都是上扬的,这个相似性造成了混淆。不过经过更进一步的分析,他 们更倾向于困难度假设的论点,亦即上一段所说的阳平和上声是因为较困难所以 易出现混淆。张欣戊( 1 9 9 2 ) ( 引自黄秀霜、詹欣蓉,1 9 9 7 ) 持不同的看法,在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度听觉障碍儿童单音节词声调研究 国语的声调错误后,他认为是因为上声( 音值3 2 3 ) 和阳平( 音值3 1 2 ) 的音高起点一 样,以致两者容易互相替代。 深层的声调知识系统是相当复杂的,还包括了连读变调( t o l l es a n d l l i ) 的规则 以及声调交替( t o n ca l t e m a t i o n ) ,需要费时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 c l 啪e c k ,1 9 8 0 ) , 由于已超过本研究的范围故不多加介绍。 第三节听觉障碍儿童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特殊性 根据2 0 0 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 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 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j 。和1 9 8 7 年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五类残 疾人标准中的定义相比有少许的修改。先前的定义是f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 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能同一般人进 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j 。在新的七类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首先听力残 疾已自成一类,从原有的听力语言残疾标准分成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标准,在新 的听力残疾定义中将听力损失的情况更完整的描述为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 力障碍j ,并特别强调听力残疾者因为听不到或听不清言语造成对日常生活和社 会参与的影响,而不只局限于语言交往活动。所谓听觉障碍儿童( 简称听障儿童) 亦即符合听力残疾标准的儿童。 听障儿童的分类有几种:按照语言形成和发展关键期可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 即障碍发生于语言发展之前者称为语前聋,语言发展之后才丧失听力者称为语后 聋,语前聋的儿童通常会导致较严重的语言发展和教育问题;根据病变发生部位 又可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三种( 汤盛钦、曾凡林、刘 春玲,2 0 0 0 ) 。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很少超过6 0 7 0 d bh ,r l ( 听觉分贝,简称d b ) ( 汤 盛钦,1 9 9 8 ) ,主要是低频损失,声音因中耳病变而不能传导到内耳,导致低频 闽值上升,其动态听力范围( 听力阈值和痛阈之间的范围) 和正常听力范围一样 宽,只是听阈和痛阈都相应上升。感音神经性耳聋听阈提高痛阈降低,故其动态 听力范围非常地狭窄,造成音量低于阈值时听不到,但是音量一大却又受不了, 亦即有重振现象( 吴俊良,2 0 0 5 ) 。 以纯音测听算出5 0 0 h z 、l 0 0 0 h z 和2 0 0 0 h z 的平均听力损失值做为分类标准,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 1 9 8 8 ) 将听力损失的程度分为六类:轻度 ( 2 6 d b 卅o d b ) 、中度( 4 1 d b 一5 5 d b ) 、中重度( 5 6 d b 7 0 d b ) 、重度( 7 1 d b 9 0 d b ) 和极 重度和全聋( 9 1 d b 以上) ( 引自汤盛钦等人,2 0 0 0 ) 。由于是以平均值做分类,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