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山诗几组代词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研究生:齐华指导教师:管锡华 寒山诗是唐代古白话诗的代表之一,它是唐代僧人寒山所作的诗。 寒山深受王梵志诗的影响,以白话入诗。他的3 0 0 多首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风格独特,不拘格律,语言质朴、通俗。千余年来在社会各阶层和僧俗道儒中 广为流传,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寒山诗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学史、诗 歌史和宗教史的重要语料,而且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语料。 本文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考察,选取寒山诗中的几组代词作为研 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寒山诗中的代词概貌,着重说明选择几组代词研究 的目的和意义,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每个代词进行溯源:其次,对其在寒 山诗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并对每一组代词作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情况。 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一、寒山诗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研究;二、寒山诗中的疑问代词研究。三、结论。 关键词:寒山诗;人称代词;疑问代词 s t u d i e so ns e v e r a lg r o u p so f p r o n o u n si nh a n s h a np o e t r y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a u t h o r :q ih u as u p e r v i s o r :x i h u ag u a n h a ns h a np o e t r yi st h ep o e m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b y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b u d d h i s t p r i e s th a ns h a n i ti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a n c i e n tv e r n a c u l a rp o e t r y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w a n gf a n z h ip o e t r y , w h i c hm a d e t h ev e r n a c u l a re n t e ri n t ot h e p o e m m o r et h a n 3 0 0p o e m so fh i sa r er i c hi n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p r o f o u n di n t h o u g h t t h es t y l ei su n i q u e ,n o ta r r e s t e db y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p o e t r yr u l e s t h e l a n g u a n g ei sp l a i n f u la n dp o p u l a r s oi ts p r e a d sw i d e l yi nt h es o c i a lv a r i o u ss t r a t a a n dt h eb u d d h i s tp r i e s t sa n dl a y m e nf o rm o r et h a nt h o u s a n dy e a r s t h e r ew a sa h a n s h a ns t l y ei nt h ep o e t r i cw o r l d h a r ts h a n p o e t r yi sn o to n l yt h ei m p o r t a n t m a t e r i a la b o u t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p o e t r yh i s t o r ya n dt h e e c c l e s i a s t i c a l h i s t o r y b u ta l s ot h e p r e c i o u sl a n g u a g e m a t e r i a l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m a i n l yi n s p e c t e da tt h ea n g l e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s e v e r a lg r o u p s o fp r o n o u n sa r es e l e c t e d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f r o mh a ns h a np o e t r y f i r s t ,w e c a ni n t r o d u c eg e n e r a lp i c t u r eo fp r o n o u n si no r d e rt oe m p h a s i z et h eg o a la n d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c h o o s i n g s e v e r a lg r o u p so fp r o n o u n sr e s e a r c h w ec a r r i e do nt h e p r o n o u nt r a c e st ot h es o u r c em a i n l y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t h e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 t h e n ,m a k et e m p o r a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 sa b o u ti ti nh a n s h a n p o e t r y , a n dm a k et h es i m p l ea n a l y s e so nw h i c hb a s ec a r t i n go n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t oe a c hg r o u po fp r o n o u n s a n d s i m p l ya n a l y z i n gt h es e r v i c ec o n d i t i o n i n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 ,s om a k i l l ge v e r ye f f o r tt od r a wt h ec o r r e c tc o n c l u s i o n s 2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a l l si n t ot h r e e p a r t s :f i r s t ,f i r s tp e r s o np r o n o u n ,s e c o n d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t h i r dp e r s o np r o n o u n ;s e c o n d ,q u e s t i o np r o n o u nr e s e a r c h t h i r d , c o n c l u s i o n s k e y w o r d :h a n s h a n p o e t r y ;p e r s o n a lp r o n o u n ;q u e s t i o np r o n o u n 3 刖着 1 寒山及其寒山诗的作者和版本情况 寒山诗是唐代古白话诗的杰出代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受 王梵志诗的影响,以白话入诗。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语言质朴、通俗, 而且有许多佛家用语,因此五代以来深受文人和僧人的喜爱和传颂,有不少人 做拟寒山诗。此种风气还波及韩国、日本等邻国。 寒山诗的作者,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群作,一说是寒山( 子) 所作。 群作之说已被众多专家学者否认;寒山( 子) 一说己被学界接受。本文采用后 者。 寒山的身份,闯丘胤在寒山子诗集的序中称他为“贫人”,祖堂集 称他“逸士”,仙传拾遗也说他“隐居天台翠屏山”,可见他是一位隐士。 不过他的诗多说佛理,后人也称他为“诗僧”。至于他本人的生平几不可考。 寒山诗的思想驳杂不纯,从内容上大体分为两大类,即世俗诗和宗教诗,不过 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的。 关于寒山( 子) 的生活年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刘亚莉:“寒山子其人,由于没有足够的现存史料,仅可推知他是生活在 6 世纪到9 世纪的一位禅客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浙江天台的寒岩。然 而,他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旬三百余首,后世流传 的寒山诗就是这样来的。且后人对于寒山子其人的有限推测也多源于他的这些 诗作。 项楚:“寒山,生卒年不详,姓名亦不传,因为他长期隐居天台山的翠屏 山( 又称寒岩或寒山) ,因而自称为寒山或寒山子。关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 生平等,历来也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寒山是初唐人,在 宋本寒山子诗集前面有一篇序中,推论出寒山是贞观初人。”又,“ 太平广记卷5 5 寒山子条引仙传拾遗记述寒山子是大历中( 7 6 6 7 7 9 ) 始隐居天台山。今人研究寒山者,多据仙传拾遗推定寒山生活的年 。刘亚莉社会科学探索当代美国、日本“寒山热”原因探索3 0 3 5 页,1 9 9 6 年第3 期 代,但具体年代又有一些不同。” 本文采用寒山( 子) 是初唐人这一说法。 在寒山诗的版本问题上,现存最早的寒山诗版本1 l89 年国清 寺本即藏于日本皇宫图书馆。1904 年曾加以翻印,并由日本著名汉学家闾 丘胤作序曾。有明确记载的版本为五代所通行,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 百余首。 ,宋代记录寒山诗版本较五代多,大概是因为两宋时期寒山诗比较 流行,故刊刻较多,欧阳修据旧唐书经籍志撰成新唐书艺文志; 宋代所著录的寒山诗多为七卷,或未著卷数。明清以后,为寒山诗著 录者众多,主要有:四库全书总目卷1 4 9 集部别集类及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均著录寒山子诗集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为寒山诗作注 的有项楚先生的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中华书局,2 0 0 0 版;钱学烈寒山 诗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1 0 月版。 由于项楚先生的寒山诗注以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日藏宫内省 本、正中本、高丽本及四库本等传世善本,其注释丰富、详实,考释了大量生 词僻典和佛家用语,因而本文研究采用的是版本是项楚先生的寒山诗注附拾 得诗注。 2 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 ) 国内对于寒山诗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古代文献学和古代文学 方面加以研究,主要研究寒山诗的版本情况、内容、形式、表现手法、行 文口气、体裁、文学价值,宗教及哲学性质等。例如:陈耀东寒山、拾得诗 拾遗,文学遗产,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吴宗海寒山子诗集的几个问题,台 州师专学报,1 9 9 5 年2 月第1 7 卷第1 期;张立道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 台州师专学院报,1 9 9 7 年8 月第1 9 卷第4 期;王梵志诗寒山诗的比较研究, o 参看项楚寒山诗附拾得诗注第3 4 页,中华书局2 0 0 0 版 。刘亚莉社会科学探索当代美国、日本“寒山热”原因探索3 0 。参看项楚寒山诗附拾得诗注第3 4 页,中华书局2 0 0 0 版 。参看李钟美从历代目录看 的流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 3 5 页,1 9 9 6 年第3 期 2 0 0 3 年5 月第3 期。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1 期;徐立新寒山禅诗的思想 及流传:陈耀东寒山子诗集新探一一寒山诗集版本研究,浙江师大学报( 社 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1 期;郭鹏寒山子诗注解,长春出版社,1 9 9 5 年; 钱学烈寒山诗的流传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岳珍论寒山的俗体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3 月第2 9 卷第2 期;钟仕伦永乐大典本 论考,四川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5 期;( 韩) 李钟美从历代目录看 的流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3 年第3 期。而在语言方面的研究涉足较 少,主要有蒋绍愚、王云路先生,他们也仅在研究相关某词时才会提及寒山 诗,台湾有赵芳艺著寒山诗语法研究,赵文中有“代名词”的研究内容。 还未见有寒山诗语言研究的专著和相关的论文。 ( 2 ) 国内外代词的研究状况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中华书局1 9 9 0 年版,对汉语代词进行 了研究;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版;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 学林出版社,1 9 8 5 年版) 是代词研究 的集大成专著,该书对各类代词进行了分类,详细介绍每一类代词的历史演变, 还将更多的笔墨转向各类代词的语法特征上,令读者获益匪浅。王力汉语语 法史( 商务印书馆l9 89 年版) 介绍代词“我、吾、谁、孰、尔、汝( 女” 等内容。日本学者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江南书院1 9 5 8 年版) 有“代 名词”专章;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的研究( 光生馆1 9 8 3 年版) 中有关于人称 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研究的论述。台湾赵方艺著寒山诗语法研究中 有“代名词”专章。 我国目前有向熹先生简明汉语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吴 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卢烈红 代词助词研究等都对代 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 本论文选取了寒山诗中3 组人称代词和1 组疑问代词进行平面描写和 历时比较,少量地运语用了现代语言学理论从语法功能和语用( 语法特征) 的 角度对几组代词进行解释。 研究方法是: ( 1 ) 平面描写与数理统计。对寒山诗中几组代词进行平面描写和数理 统计,以便比较准确地反映这几组代词的语法分布状况和语法特征。 ( 2 ) 对历时比较部分,对每个代词尽量地溯源析流,做较长跨度的历时比 较,目的是窥见所选代词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全过程;同时借助前贤的 研究成果,从甲骨文金文始,对有关代词做了一定的溯源。 论文存在的不足 ( 1 ) 本论文所选的代词数量有限,仅对寒山诗中的4 组代词进行了 研究,另外还有其他的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未进行研究。再加上寒山诗 语料有限,虽同为唐代文献,但得出的结论可能不代表唐代文献的全部语言面 貌。 ( 2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因而写作时间紧迫,未作全面的历时比较研 究;再者,本文研究的角度传统,不够新颖,新兴的语言学理论用得较少,研 究层次较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章寒山诗中的人称代词 寒山诗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余”等;第二人称 代词有“汝”、“你”等;第三人称代词有“其”、“渠”、“伊”、“他”等。疑问 代词有“谁”、“孰”等。 从意义上说,这些人称代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 即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类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第三人称代词。王力 先生 认为,“如果在同一部书里,特别是同一篇文章里,甚至在同一个句子里, 同时用吾和我( 或同时用吾和予等) ,或者同时用汝和尔, 就不能归结为时代不同和作者不同。如果说毫无分别的两个人称代词在一种语 言中( 口语中) 同时存在,并且经常出现,那是不能想象的。” 由于寒山诗中每一人称代词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我们选择他们 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分析同属一个人称的代词同时出现在寒山诗中的现 象、原因,并尽量作出解释。同理,疑问代词“谁”、“孰”。 第一节人称代词 一、我 ( 一) 人称代词“我”的发展演变情况 “我”在甲骨文中写为,像兵器形。徐中舒按:“甲骨文“我”字,乃 独体象形,其秘似戈,故与戈同形,非从戈也。”圆显然,根据最早的文献记载, “我”的本义是兵器。在b 辞中借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多为殷商之自称。尔 雅释诂下:“印、吾、台、予、朕、身、甫、余,我也。”尔雅用“我” 作为通语释其他的第一人称代词,说明在上古“我”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指 代功能最强的的第一人称代词。在甲骨文中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 ( 1 ) 戊申h 夫贞帝其降我嫫一月。( 丙六三) ( 2 ) 丙午h 央贞我受年一月。( 佚五五o ) ( 3 ) 丙辰卜,永贞:呼省我田?( 甲骨文合集六六七九) 以上三例的“我”均表复数,实际应理解为“我们”。 “我”还可用在双宾语的位置上,作间接宾语,例: 。王力汉语史稿第2 5 9 页,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卷十二,第1 3 7 9 1 3 8 0 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年版 ( 4 ) 丙戌h 王我其逐鹿堡允堡十。( 甲骨文合集一一六) 人称代词“我”在商代甲骨h 辞中常见,周秦两汉典籍中亦极普遍,可以充当 各种句子成分。例如: ( 5 ) 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仪礼) ( 定语) ( 6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 上) ( 主语) ( 7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 定语) ( 8 ) 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 孟子万章上) ( 介词宾语) ( 9 )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左 传僖公四年) ( 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 ( 1 0 ) 夫何使我至於此极也? ( 孟子梁惠王下) ( 兼语) ( 1 1 ) 今我君臣同姓适女,女无良心,礼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 也! ( 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 ( 第一个“我”作同位语;第二个“我”作 宾语) ( 1 2 ) 我宗庙之主,不可以不死也,汝以鄙往,服罪于齐,请以立五庙, 使我先君岁时有所依归。( 又,同1 1 ) 魏晋以后,“我”仍然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形式,不仅在接近口语的 作品里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文人作品里面也应用得很广泛。“我”可作主语、 宾语或定语;系词产生后,“我”又可以作表语结构中的主语,如“木匠答言: 是我所作。 大约东晋以后,“我”字逐渐排斥“吾”、“余”、“予”、“身”、 “朕”。以世说新语为例,“我”出现1 4 6 例;“吾”为5 3 例;“余”、“予”、 “身”、“朕”共1 8 例。这一事实表明,“我”最终要代替其他第一人称代词 的历史趋势,显示了语言总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淘汰那些意义和功能基本相 同的多余成分的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语言要符合经济的原则。 近代以后,“我”还是第一人称代词最基本的形式,但其语法特点发生了 版年 鲫 社版出育教等商页 曲 第k ,页 融蜥页页 罨|序猫; 简上第第 同,熹例上上向引同同 o o 较大的变化,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特征) 日趋完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 “我”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例如: ( 1 3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 ( 主 语) ( 1 4 ) 然汝有灵圣,使我见汝平生之面;若无神灵,从兹而别。( 搜神 记卷十五) ( 兼语) ( 1 5 ) 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 红楼梦第一回) ( 介词 宾语) ( 1 6 ) 我的事都完了,你要在这里逛,少不得索性辛苦一日罢了,明儿可 是千万要走的了。( 红楼梦第十五回) ( 定语) ( 1 7 ) 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红 楼梦第一回) ( 同位语) ( 1 8 ) 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 (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 复合定语) 在近代汉语里,“我”的本用是代表说话的人;“我”字只有一种活用,就 是跟“你”联合起来指点一群人里头的个体。有时有“互相”的意思,大多数 例旬采取“你”和“我”互为主语和宾语的形式。例如: ( 1 9 )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 红楼梦第一回) ( 2 0 ) 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 粮食。( 儒林外史第一回) ( 2 1 ) 众人见问,你看我,我看你,都想不起来。( 红楼梦第三十七 回) 例( 1 9 ) 和例( 2 1 ) 中“我”作主语,例( 2 0 ) 中“我”作定语。 同时在口语中也产生了“俺”、“咱”、“洒家”等第一人称代词,其中“俺”、 “咱”在现代汉语的口语和北方方言中被广泛使用,“咱”还进入了普通话。 ( 2 2 ) 我不懂为什么男人全爱赌,你看咱们同船的几位,没一个不赌得昏 天黑地。赢几个钱回来,还说得过。( 围城一) 。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 册,第1 4 0 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版 ( 二) “我”的语法分布 “我”在寒山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共出现4 1 次。 l 、作主语 “我”作主语时,可以是“主+ 谓+ 宾”结构,且宾语是个复合结构, ( 1 ) 我见东家女,年可有十八。( 0 5 6 ) 。 ( 2 ) 我见百十狗,个个毛狰狞。( 0 5 8 ) ( 3 ) 我见世间人,堂堂好仪相。( 1 5 9 ) ( 4 ) 我今有一襦,非罗复非绮。( 0 8 2 ) ( 5 ) 冷暖我自量,不信奴唇皮。( 0 9 8 ) ( 6 ) 白有悭惜人,我非悭惜辈。( 1 4 2 ) ( 7 ) 我行经古坟,泪尽嗟存没。( 1 4 3 ) “我”作主语时前面可有状语,例如: ( 8 ) 重岩我b 居,鸟道绝人迹。( 0 0 2 ) “我”作主语时,前面可以有助词。 ( 9 ) 是我有钱日,恒为汝贷将。汝今既饱暖,见我不分张。( 1 5 1 ) 是我:我。“是”是用在人称代词前的语助词。 “我”作主语时,后面还可有兼语,例如: ( 1 0 )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2 8 8 ) “我”可和反身代词组合起来作主语,例如: ( 1 1 ) 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 3 0 3 ) “我”可和第二人称代词“汝”通过连词组合起来作主语。 ( 1 2 ) 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3 1 2 ) “我”作主语时还可和第二人称代词“你”对举使用。 ( 1 3 ) 任你千圣现,我有天真佛。( 1 6 2 ) ( 1 4 ) 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1 7 1 ) “人我”作主语,“我”作为代词性语素。 ( 1 5 ) 心高如山岳,人我不伏人。( 2 3 1 ) 【人我】佛教语。即人我见。凡俗之人妄认自身常住不变,执着“有我” 。在寒山诗中所举例句及例旬编号均来自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全文同。 o ( 0 5 6 ) 表示在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中第5 6 首,全文同。 之见,佛家谓之“人我见”。 2 、作定语 “我”作定语作共出现2 2 次。 “我”在复合结构中作定语 ( 1 ) 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 0 0 1 ) ( 2 ) 赖我安居处,此曲旧来长。( 0 2 3 ) “我”作定语修饰单音节词 ( 3 ) 莫能造我家,谓言最幽野。( 0 2 4 ) ( 4 ) 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 0 9 4 ) ( 5 ) 孟公问其术,我子亲教汝。( 1 0 8 ) ( 6 ) 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 1 4 1 ) ( 7 ) 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1 9 8 ) ( 8 )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2 0 0 ) 例( 1 ) 中的“我诗”表示受事,“我”作“诗”的定语,例( 6 ) 中 的“我诗者”表示施事,“我”先作“诗”的定语,“我诗”再作“者”的定语。 “我”作定语修饰双音节词或词组,例如: ( 9 ) 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 1 9 9 ) ( 1 0 ) 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 1 3 3 ) “我”作定语可表示对佛法和道人等的亲切称呼,例如: ( 1 1 ) 我法妙难思,天龙尽回向。( 1 5 9 ) ( 1 2 ) 顶礼无所著,我师大法王。( 1 6 0 ) ( 1 3 ) 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佚0 9 ) 3 、“我”可作兼语,例如: ( 1 4 ) 声声不可听,令我愁思多。( 0 3 0 ) ( 1 5 )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0 5 1 ) ( 1 6 ) 保我不鉴璧,信君方得珠。( 1 0 2 ) ( 1 7 ) 为汝熟思量,令我也愁闷。( 1 1 4 ) o 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第5 8 8 页,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 ( 1 8 )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一切不忧愁) 。( 1 3 6 ) ( 1 9 ) 须忆汝欲得,似我今承望。( 1 5 1 ) ( 2 0 ) 教汝数般事,思量知我贤。( 1 5 3 ) ( 2 1 ) 买肉自家疃,抹觜道我畅。( 1 5 9 ) ( 2 2 ) 秉志不可卷,须知我匪席。( 1 7 6 ) 4 、作宾语 “我”作宾语共出现2 3 次( 在所列句中,若出现两次,算一例。 “我”作一般动词的宾语 ( 1 )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0 0 9 ) ( 2 ) 智者君抛我,愚者我抛君。( 0 2 5 ) ( 3 ) 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0 3 6 )( 第一个“我”作宾语,第二个 “我”作主语) ( 4 ) 冢间瞻死尸,六道不干我。( 0 7 2 ) ( 5 ) 此中多伏虎,见我奋迅鬣( 抖擞身毛) 。( 1 4 4 ) ( 6 ) 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 2 7 5 ) ( 7 ) 并无人教我,贫贱也寻常。( 2 8 9 ) “我”作介词的宾语,例如: ( 8 )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 0 3 6 ) ( 9 ) 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 2 4 4 ) 4 、“我”作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 ( 1 0 ) 笑我田舍儿,头颊底絷涩。( 1 8 5 ) ( 1 1 ) 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 2 4 4 ) 5 、作表语 ( 1 2 ) 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 1 9 1 ) 小结: 1 、从以上“我”作宾语的情况分析,“我”作宾语的情况基本和现代汉语 中“我”作宾语的情况相同。这也说明,到了唐代,语法的发展在日趋完善, 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2 、“我”在寒山诗中可以作主语、定语、兼语、宾语、双宾语中的间 接宾语、但却不作同位语。因此,“我”在寒山诗中的语法分布只能代表 “我”在唐代作品中的部分语言概貌,不能代表唐代全部“我”的语言面貌。 例如: ( 1 )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全唐葑卷 1 9 8 2 6 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 2 ) 间之以云雾,飞鸟不可越。谁知千古险,为我二人设。( 全唐莆卷 4 3 3 4 1 白居易寄微之三首) 3 、“我”在寒山诗中还不能作谓语,而在唐代文献中已有作谓语的用 例。 ( 1 ) 会台非我,关山坐违。离鸿晓引,别叶秋飞。( 全唐诗卷i o i 5 元 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 2 ) 行即翳若木,坐即吹玉笙。所喧既非我,真道其冥冥。( 全唐诗卷 1 3 6 3 5 储光羲题太玄观) 4 、寒山诗中“我”不表复数,而在唐代作品中既有表单数的,也有表 复数的。( 1 ) 佛世难遇,似忧( 优) 昙钵花,我辈得逢,似盲龟值木。( 敦 煌变文校注) ( 2 ) 信为入法之初机,智为究竟之玄术,亦如我皇帝翘心真境,志信空 门。( 敦煌变文校注) ( 3 ) 我皇帝国奢示人以俭,国俭示人以礼,所以兢兢在位,惕惕忧民( 同 上) ( 4 ) 於赫我皇,建中立极。动以武功,静以文德。( 全唐诗卷2 7 4 9 薛 逢杂曲歌辞太和第五彻) 5 、人称代词“我”后可加属、辈、曹等表示多数,而在寒山诗中没 有这样的用法。例如: ( 1 )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史记留侯世家) ( 2 ) 我辈何为尔,栖皇犹未平。金台可攀陟,宝界绝将迎。( 全唐诗卷 8 3 2 6 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 ( 3 )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蝎来刈葵藿。( 全唐诗卷 2 1 1 1 4 高逋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 4 ) 长安秋雨十日泥, 行,赠四兄) ( 5 ) 覆载我徒争会得, 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我曹鞴马听晨鸡。( 全唐诗卷2 3 4 1 4 杜甫狂歌 大鹏飞尚未知宽。( 全唐诗卷6 4 6 5 0 李咸用依 ( 四) 人称代词“我”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1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语法分布: ( 1 ) 我今天下午要开会。( 主语) ( 2 ) 他把这本书给我了。( 宾语) ( 3 ) 你我二人一同去吧。( 同位语) ( 4 ) 我的书在这儿,你的在那儿。( 定语) ( 5 ) 这就是我,一个特别单纯的人。( 表语) ( 6 ) 他让我捎个口信给你。( 兼语) 2 、语法特征 ( 1 ) 爹,您等一下,我找一个朋友去。( 对彩) 常鼎斋现在当了公安局长, 找他一定有办法。( 曹禺北京人) ( 称自己) ( 2 ) 瑞贞,我父亲找了你好半天啦,他问你的行李( 曹禺北京人) ( 表领属时,后面不加“的”) ( 3 ) 至少还有我一次畅快的围猎的机会,也许我的猎枪会刺穿他的心,像我 刺穿一只贵重的紫貂一样( 张爱玲霸王别姬) ( 表领属时后面可加“的”) ( 4 ) 我这件毛衣是花了一个星期才织好的。( 可置于“这( 那) + 数量词” 前) ( 5 ) 我那点本事你还不知道。( 同上) ( 6 ) 我校最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 工厂、机关、学校等 对外称自己,名词限于单音词,“我”还可表示复数) ( 7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 清春 上例中,人称代词“我”的字面意义虚化了,它们不表示“我”或“你”, 只用来区别两个不同的事物。 ( 8 ) 在场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吱声。 在上例句子中,“你”、“我”互为宾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并不不 是说两个人互相看望,而是说在场的全部人员在互相观望。 二、吾 ( 一) “吾”的发展过程 “吾”不见于甲骨文金文中,说文:“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这说 明,第一人称代词“吾”是形声字。在上古出现的所有第一人称代词中,“吾” 出现最晚,”高名凯先生认为“夏书合算,只有六个我,而无吾, 商书我渐多而吾只一见,周书我颇多,吾亦只一见。”可见, “吾”最早出现于商书和周书,主要用作主语。 到了春秋以后,人称代词“吾”用得多了起来,左传出现6 0 3 次,论 语出现1 1 1 次,孟子出现1 1 9 次,荀子出现7 7 次。只用作主语和定 语。例如: ( 3 )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 ( 4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 5 ) 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左传隐 公二年) ( 6 )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 例( 4 ) 中“吾”作定语表示单数;例( 5 ) 和例( 6 ) 中“吾”作定语, 表示复数。 ( 7 ) 帝日:“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史记夏本记) “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后可跟“侪”、“曹”、“辈”等表示复数。 ( 8 ) 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 左传襄公十七年) ( 9 )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靛项羽本纪) 大约东晋以后,“吾”在口语里逐渐被“我”字排斥,书面上则为文人所 用。“吾”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兼语。例如: ( 1 0 )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去,吾何忍弃去。( 三国志蜀 书先主传) ( 1 1 )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 世说新语德行)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1 2 5 页,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1 1 月 。向熹简明汉语史第4 9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3 版 。向熹简明汉语史第2 2 6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4 ( 1 2 ) 原来相见,子令吾去。( 世说新语德行) ( 1 3 ) 水侧枯杨树下,即是吾也。( 搜神记卷十六) “吾”在近代汉语的口语中已经消失,在书面语中也只是偶用。 ( 二) “吾”在寒山诗中的语法分布 第一人称代词“吾”在寒山诗中共出现7 次,可以充当主语、定语。 1 、“吾”作主语出现4 次,例如: ( 1 ) 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 0 0 8 ) ( 2 ) 昨来何以至,为吾暂时出。( 0 2 6 ) ( 3 ) 吾观乎古人,贫贱不为耻。( 1 8 7 ) ( 4 ) 此是古人语,吾今非谬传。( 2 2 4 ) 2 、“吾”作定语出现2 次。例如: ( 5 )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0 5 1 ) ( 6 ) 画栋非吾宅,松林是我家。( 3 0 1 ) 3 、固定形式1 例 ( 7 ) 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 0 0 4 ) ( 三) 人称代词“吾”在同时代文献中的用法与“吾”在寒山诗中用法的 相异之处 1 、作宾语 ( 1 ) 若於家不孝,金采亦不合见吾。( 敦煌变文校注) ( 2 ) 汝今再三,弃吾游学,努力勤心,早须归舍,莫遣吾忧。( 秋胡变 文) ( 3 )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作兼语 ( 4 ) 平生偏好酒,劳尔劝吾餐。( 全唐诗7 9 9 4 6 蒋氏答诸姊妹戒饮) 3 、作同位语 ( 5 ) 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 全唐诗卷4 2 4 3 2 自居易京洛( 索) ) 4 、“吾”可以和“侪”“属”等组合起来表复数 ( 6 ) 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全唐诗卷1 6 1 1 李白古风) ( 7 ) 清泉洗得洁,翠霭侵来绿。看取荷戈人, 6 1 1 2 7 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担) ( 8 )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信非吾侪事, 1 9 3 1 6 韦应物种瓜) 小结: 谁能似吾属。( 全唐诗卷 且读古人书。( 全唐诗卷 “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出现最晚,在寒山诗共出现7 次,其中3 次 作主语,3 次作定语,1 次作为固定结构形式作主语。与寒山诗同时的文 献中,人称代词“吾”的语法分布形式更广,不仅可作主语和定语,有一定的 固定结构形式,如:“吾者、吾子、吾其、吾家、吾身”等,而且在语用上更 加灵活,“吾”可以直接表示复数,例如:“余在,天下谁敢害吾者? ”( 论 衡感虚) ,也可在“吾”后直接加“辈、属、曹、侪、等、徒、俦”等表示 多数。“吾”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吾当、吾其、吾者、吾家、吾身、吾子 等。 ( 四) 人称代词“我”与“吾”的比较 1 、中古语音“我”和“吾”区别甚微 音特 八 日 韵调开合等 例字 我疑歌上开 五 疑模 亚 口口 根据王力的中古拟音,第一人称代词“我”和“吾”音近( 疑母双声,鱼 歌旁转) ,我们猜测此两字( 词) 可能同源。高明凯认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吾” 和“我”是同一个词,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语音的变化,乃用不同的文字写 出之。”总之,就其构拟的上古音来说,我们可知,“吾”与“我”古音相近, 只是写法不同罢了。如果说毫无分别的两个人称代词在同一种语言( 口语) 中 同时存在,并且经常同时出现,那是不能想象的。因此必然会有一个强势的 人称代词挤掉弱势的人称代词。在寒山诗中“我”共出现8 6 次,“吾”仅 见7 例,这几乎可以说明在中唐或者更早,“吾”已经在书面语中消失了。至 于在寒山诗中出现的极少几例,我们可以猜测,可能是诗歌有一定的文言 性或者由于诗歌音律的需要或者是作者故意仿古而为之。 2 、从人称代词“我”和“吾”的形体和来源上看,“我”是出现最早的第 一人称代词,常见于甲骨h 辞中表示复数,在周秦两汉典籍中应用普遍,可充 当各种句子成分。例如: ( 1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 上) ( 2 )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第一例“我” 表单数;第二例“我”表复数) 。人称代词“吾”为形声字,出现较晚,既可 表示单数,也可表示复数。例如: ( 3 ) 吾侪小人皆有阖庐矣辟燥湿寒暑。( 左传襄公十七年) ( 4 )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词“吾”仍然继续使用,不过在口语里,逐渐被 “我”排挤,但在书面上仍为文人所应用。以世说新语为例,“我”出现 的次数几乎是“吾”出现次数的两倍。到了唐代,尤其是在白话诗中,“吾” 这种代词已经用的较少,例如在寒山诗中“吾”仅能作主语和定语。在寒 山诗中,人称代词“我”和“吾”均未表示复数,且也没有固定形式表示复 数。 3 、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一种语言中不应该有两个功能和意义完全相同 的第一人称代词。根据我们在寒山诗中的调查分析,寒山诗中的“我” 和“吾”在格位上有所不同:“我”可作主格、宾格和领格,“吾”只用于主格 和领格,没有用於宾格的例证。这是“我”和“吾”在寒山诗中显著的区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 2 5 页,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1 1 月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第4 2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版 别之一,“吾”的语法功能似乎又回到了先秦时的语法框架。因为在先秦汉语 中,“吾”也很少用作宾语,少数可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例如:居则日:“不吾 知也。”( 论语先进) 4 、从使用频率和搭配来看,寒山诗中“我”作主语时使用的频率是“吾” 的十倍还多:“我”作定语大约是“吾”作定语的1 1 倍。即两者在使用过程中, “我”逐渐取代了“吾”。其原因何在? 吕叔湘。先生认为:“大概在语音上, 我是比较强势的一个,周秦之际它已扩展到了吾字的领域,秦汉以后 的口语里很可能已经统一于我了,吾只见于书面了。”由此我们可看出, 寒山诗的语言概貌是以口语为主,而夹杂了少数书面语的元素。孙锡信。先 生更是见解独到:“综合我、吾的应用情况,应该承认我、吾同 出一源,语音上本是一个词,先是假借我表示,后又鱼、吾表示, 二者的分别仅仅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借用了不同的汉字来表示第一人称代 词,一旦普遍应用,差别就日渐减少、消失。”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意义和语 法功能上完全相同的两个词不太可能长期共存,经过优胜劣汰的筛选终究有一 个被淘汰而弃置不用。从寒山诗反映的情况看,似乎已经说明唐初或者较 早时,“我”已经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了“吾”而定于一尊了。“吾”在寒山诗 中继续使用,大概是因为诗歌体裁的需要,或者可以理解成是作者仿古而有意 为之。 5 、从搭配上看,当“我”和“吾”同作定语时,除“我”比“吾”出现 的频率高外,“我”的中心语可以是复音词,例“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 ( 1 3 3 ) ,又例“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 1 9 9 ) 。而“吾”的中心 语是单音节词( 字) ,寒山诗中无一例外。从整个词汇史的历史来看,词汇 的双音化是历史趋势,能与双音词组合的词也易流传下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 证实“我”得以使用至今的原因。 6 、“吾”不能作宾语,在寒山诗中无一例外,而“我”则可以作宾语。 但这种情况并不适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古乃至宋代。例如: ( 1 ) 我张吾三军二而被吾甲兵。( 左传桓公六年) o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第2 页,学林出版社i 9 8 5 年版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第2 0 页,复巨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版 ( 2 ) 冉有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 ( 3 ) 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 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 列传) 到魏晋南北朝,“吾”仍然可作宾语,例如: ( 4 ) 逸云:“吾不闲养生,自然长寿。郭璞尝为吾筮云,寿年五百岁。今 始余半。”帝给步挽车乘,游于市里。( 洛阳伽蓝记卷第二) ( 5 ) 向光明所掘地丈余得黄金百斤,铭云:“苏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 显略( 洛) 遂造招福寺。( 同上) 到了中古,“吾”作宾语常见,例如: ( 6 ) 公恐其近道买,因日:“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 二端。”人去,须臾还,得生姜。( 搜神记卷一) ( 7 ) 上顾谓吾等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或对日:“清固 为本”。复问吾,吾对日:“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 世 说新语注德行第一) 到了唐代“吾”也可作宾语,例如: ( 8 )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远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王梵志诗卷一遥看世间人) ( 9 ) 在县用纸多,从吾相便贷。我命自贫穷,独办不可得。( 王梵志诗 卷二村头语户主) ( 1 0 ) 声闻数内独称吾,大众筵中长嘱付,今日经中道我闻,总教各各无 疑虑。( 敦煌变文集校注卷二) ( 儿) 得般若多罗法,般若多罗乃告日:“汝今得法,亦莫远化,待吾灭 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施法药。汝勿速去,当有难起,衰於日下。”( 祖堂 集卷二) ( 1 2 ) “纵汝在外得达,回月口岂得与吾相见? 汝今再三,弃吾游学,努 力勤心,早须归舍,莫遣吾忧。”( 敦煌变文秋胡变文) 至宋代,“吾”在文人作品中亦见作宾语的现象,例如: ( 1 3 ) 昭宗不纳。一日,驾幸福先寺,谓枢密使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