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宁德市规划模式创新研究.pdf_第1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宁德市规划模式创新研究.pdf_第2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宁德市规划模式创新研究.pdf_第3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宁德市规划模式创新研究.pdf_第4页
(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宁德市规划模式创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 的城市扩张模式和“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 的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呼唤着创新性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创新性城 市规划应摆脱传统规划思维,逆向设计为城市规划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 空,使城市形态更加接近自然。本文基于前人成果,对创新性城市规划的 新理念和新框架进行初步的探索,并以宁德市为例,提出了“反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创新性理念来指导宁德城市规 划,我认为当今宁德城市开发和建设应优先规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 的自然、文化景观,强调城市生态基础的重要性,用绿线框出生态战略区, 从而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同时,应强调尊重原生态自然和 谐,明确框限城市建设用地界限,引导城市内部功能区合理分布,以城市 的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力求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性空间。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理论基础进行简要的总结归纳,论述城市规 划创新背景;以宁德市为例,研究如何将创新理念引入到中小城市规划中; 在分析宁德城市发展优势、劣势的前提下,探讨创新性理念在宁德市总体 规划阶段中的运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宁德市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t i m e sb a c k g r o u n do ff a s t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p r o c e s so ft t r b a l f i n gi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p e e d i n gu p a n dm e a n w h i l et h e r ea r em a n y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r i s i n gf o r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a n dt h ec i t y p l a n n i n ga st h ew a yo f “m a k i n gab i gc a k e ”,w h i c hc a l l sf o ri n n o v a t i v ec i t y p l a n n i n gc o n c e p t st od e a lw i t h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u t l o o ka n de c o l o g i c a ls a f e t y p r o b l e m s t i mi n n o v a t i v ec i t yp l a n n i n g s h a l lb ef r e ef r o 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p l a l m i n gt h o u g h t sa n de x p l o r em o r ee x p a n s i v es p a c eb yb a c k w a r dt h i n k i n gs oa s t om a k e c i t yp a t t e r na p p r o a c h t h en a t u r em o r e c l o s e l y b a s e d o nt h e a c h i e v e l n e n t so b t a i n e db yo t h e rp e o p l e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i st om a k ep r i m a r y r e s e a r c ho nn e wc o n c e p t sa n dn e wf l a m ef o ri n n o v a t i v ec i t yp l a n n i n ga n dt o t a k e n i n g d ec i t y a sa l l e x a m p l et o r a i s es u c hi n n o v a t i v e c o n c e p t s a s “a n t i - p l a n n i n gt h i n k i n g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 a n d “l 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y t og u i d et h ec i t yp l a n n i n gi nn i n g d ec i t y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 t h eo p i n i o nt h a tn o w a d a y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s t r n c t i o no fn i n g d ec i t y s h a l lf i r s t l yg i v ep r i o r i t yt ot h o s en a t u r a la n dc u l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 sw i t he c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a n dc u l t u r a ls e d i m e n t a r ya c c r e t i o na n de m p h a s i z e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c i t y e c o l o g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u s e sg r e e nl i n e st of l a m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s t r a t e g yz o n e s oa st od e f i n ec i t ys p a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r i e n t a t i o na n dc i t yp a t t e r ns t r u c t u r e a n d m e a n w h i l et h eo r i g i n a le c o l o g yh a r m o n ys h a l lb er e s p e c t e da n dt h e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u s el a n ds h a l lb el i m i t e dd e f i n i t e l yt og u i d ec i t yi n t e r n a lf u n c t i o n s t os c a t t e rr e a s o n a b l ys ot h a t c i t yc a p a c i t y w i l lb er e a s o n a b l et of i xc i t y i i p o p u l a t i o ns c a l et om a n i f e s th u m a n i t a r i a nc o m f o r ta n df o r mh a r m o n i o u sh u m a n s p a c et oag r e a td e g r e e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m a k e sab r i e fs u m m a r yo nr e s e a r c ht r e n d sa n d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e sa n dt h ei n n o v a t i v eo f c i t yp l a n n i n ga n dt a k e sn i n g d ec i t ya sa n e x a m p l e t od i s c u s sh o wt o b r i n g h ei n n o v a t i v e c o n c e p t s i n t o s m a l l - - a n d - - m e d i u m - s i z e dc i t yp l a n n i n ga n do nt h ep r e m i s eo fa n a l y s i so n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n i n g d e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t od i s c u s st h eu s eo f i n n o v a t i v ec o n c e p t sf o rn i n g d ec i t yg e n e r a lp l a n n i n gs t a g e k e y w o r d s :c i t yp l a n n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c o n c e p t s ,n i n g d ec i t y i i i 中文文摘 新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人性化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 突出,但是“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已不能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从而无论从 规划理念还是从技术手段上都显现诸多弊端,城市的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呼唤着创 新性城市规划理念的引入。创新性城市规划应摆脱传统规划思维,逆向设计为城市规划 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城市形态更加接近自然。本文基于前人成果,对创新性城市 规划的新理念和新框架进行初步的探索,并以宁德市为例,运用“反规划理念”、“可持 续发展战略”、“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创新性理念指导宁德城市规划,认为当今宁德城市 开发和建设应优先规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的自然、文化景观,强调城市生态基础 的重要性,用绿线框出生态战略区,从而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同时,强 调尊重原生态自然和谐,明确框限城市建设用地界限,引导城市内部功能区合理分布, 以城市的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力求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性空间。 本沦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上述观点。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最新的研究发展动态,并以可 持续发展战略、反规划理念、景观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城市创新性规划的基本依据。在 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城市开发和建设应优先规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的自 然、文化景观,强调城市生态基础的重要性,用绿线框出生态战略区,从而确定城市空 间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同时,应强凋尊重原生态自然和谐,明确框限城市建设用地界 限,引导城市内部功能区合理分布,以城市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力求体现人文 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性空间。 第二章为宁德市总体规划创新理念部分。本章首先阐述宁德城市规划创新的背景, 指出宁德市历次总体规划显现出的诸多弊端: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人口规模, 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在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 间布局;体现“摊大饼”式的规划编制方法;忽视了宁德城市特色。从理论上简单介绍 了如何运用逆向规划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特色化理念来规划宁德城市。 第三章为宁德城市发展条件评述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宁德城市发展的优势、劣势。 宁德城市发展的主要优势有:历史上就成为闽东的行政中心;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 优势明显,交通等发展制约已经突破: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海岸地貌发育,滩涂广布; 气候条件好,适应多种动植物生长,有利增加物种多样性;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径流 量大,水电资源丰富:天然良港,举世无双;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等。宁德城市发展 劣势:地势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国家投资有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基础相对 薄弱;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等。 第四章为宁德市创新性规划实践部分。本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论述创新性理念在 宁德市规划中运用。在城市性质上,将宁德定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生 态海港旅游城市和、闽东重要的制造业和重化工基地。城市的空间布局来看,文中主要 阐述如何构建成海湾城市走廊和中心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方面,宁德核心市区定位为集 政务、文化、体育、商务、国际贸易、会展中心为一体的功能区;工业园区则定位为制 造业和重化二 基地;新港区规划为集装箱码头和深水泊位,同时发展大宗散件货物中转 和远洋运输等,并配套加工贸易区和物流区。而把自然生态景观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 规划为生态旅游区。城市职能方面,发挥宁德市以下职能:闽浙两省交界地区的边贸 口岸;闽东北、浙南物资集散、交通运输中转中心和信息枢纽;生态旅游城市职能。城 市景观设计方而,提出营造绿色“滨海长廊”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景观。 城市道路支撑体系方面,文中从宁德市的快速通道和城市干道系统等方面来阐述宁德城 市交通网的构建,同l i j + 挺出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最后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城市性质和功能规划建立在城 市自然生态景观安全格局之上,优先规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的自然、文化景观: 城市空问结构应优先规划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用绿线框出生态战略区,从而确定城市空 间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以城市的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构建最优的人性化空间。 v 第一章绪论 1 1 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 1 1 1 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回顾 霍华德( e b e n e z e rh o w a r d ) 早在1 8 9 8 年就提出通过把大城市中的人口系列地分 散到花园城镇中,从而形成城乡间“核心边缘”的卫星式辐射“1 。2 0 世纪以 r p a r k e r 及w b u r g e s s 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 c h i c a g es c h o d ) 已经揭示出城市社会及 文化属性。1 9 5 0 年后,t e a m l o 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 h u m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 ) 思想,k l y n c h ( 1 9 6 0 ) 、j j a c o b s ( 1 9 6 1 ) 、c a l e x a n d e r ( 1 9 6 5 ) 等人的人与环境关系 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心理、行为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建立在 物质环境分析基础之上,对物质性规划“见物不见人”的反思与批判,蕴涵着物质 环境设计中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0 1 。b r a i nm c l o u g h l i n ( 1 9 6 9 ) 指出城市规划 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及区域范围进行分析和控制。m e l i v i nv e b b e r ( 1 9 6 3 ) ,a n d r e a sf a l u d i ( 1 9 7 3 ) 等人提出的过程控制论,其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 “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这种把规划看作是理性技术过程实际上隐涵了 中立的观念及平民主义思想“。在城市规划理论中,以l 迈克哈格及其1 9 6 9 年著作。 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最具代表性,这本著作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在规划领域最具有 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关于如何处理人类聚落发展与自然价值之间的关系,本书的 看法宏观而明确”1 。1 9 8 9 年j o h nf o r e s t e 首先提出了“联络性规划”(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 理论,此后,美英著名学者j o h nf r i e d m a n n e i n n e s ,p a s t yh e a l e y 等 人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h e a l e y 于1 9 9 7 年提出“合作性规划”(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p l a n n i n g ) 理论。联络性规划和合作性规划中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合作协调、利益 均衡。即强调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的合作,取得不同社会组织,集团和市民之 间的利益均衡,努力减少不平等,实现公平正义。 1 1 2 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发展 1 9 3 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其核心内容是“功能城市”。对 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城市舰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 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大纲。1 9 9 7 年1 2 月,建筑师和城市 规划师国际会议发表马丘比丘宪章。该宪章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总结了近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 展示了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 划文献,是城市规划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体,标志着城市规划发展的两个基本 阶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规划理念。主要表现在“1 :第一,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 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摊的综合空间规划;第二,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 向系统综合;第三,城市规划由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走向动态系统规划;第三,城 市规划由对专家意志的表达走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体现了城市规划理念发展的变化,反映出 姚f l ,舰划耻沦仡认u i 处刖人、人工环境、i i 然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突破,使城市 规划“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而且追求文化上、精神上的东西,亦即人与物的 亲和力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加注重人文内容的 表达和追求,使科学、技术、规划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1 由此可见,雅典宪章 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规划文献,特别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城市规划理念在 今天乃至将来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1 3 新城市规划理念 1 9 9 6 年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b o l o g n a ) 举行的新城市主义第一次国际会议标志 着新城市的诞生。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德雷斯杜安尼( h n d r e sd u a n y ) 与伊里莎白 酱拉特( e li z a b e t hp l a t e r z y b e r k ) 夫妇( 简称d p z ) 、彼德卡尔索普( p e t e r c a l t h o r p e ) 等。新城市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城市决策、规划设计的措施,旨在解 决城市规划中的种种问题,其主要内容:第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生态思想是新 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第二,注意城市发展的合理规模,提倡有边界的发展模式: 第三,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第四,强 调建成环境的宜人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支持;第五,主张工交为主的交通模式,营造 步行为主的街区空间。 综上所述,从e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思想,标志城市规划思想的萌芽, 至今已有1 0 0 年的历史。在这1 0 0 年的城市规划的演变中,各国学者提出了城市规划 理念的创新,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深化,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其核心内容: 从战略的高度协调城市扩展与自然系统连续性、完整性之间矛盾,优先对城市生态 基础设施进行具有前瞻性空问布局和设计,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自然生态 学和历史文化景观意义的社会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增强城市对自然灾害的 抵御能力和免疫力,在此基础上,为城市型态和规模发育提供足够空间,使城乡按 照产业共轭性、城市等级体系的网络型格局,形成一体化空间布局。 1 2 国内研究动态 1 2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生态哲学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 强调“天道”( 自然法则) 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 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对当今科学而言,它是科学的理性的世界观,实质上是一 种生态系统的思想。中国学者季羡林说:“这种思想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 东方综合的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它和当今的生态科学及 系统科学所体现的思想是一致的,正如中国学者董宪军在其著作生态城市学中 定义“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区。”其核心思想 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质和特征包括五个方面“自然、区域、高效、和谐、 人本”等“1 ,这和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相吻合。 由于这种思想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同样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内也深受其 影响,所以受这种影响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必定对今天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有借鉴意 义。 1 2 2 国内学者对城市规划模式创新的探索 俞7 l 坚等认为( 2 0 0 1 ) ,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 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张坤明、温宗国等( 2 0 0 3 ) 在生态城市 评价与指标体系一文中指出,未来城乡最具有的魅力来自于自然生态景观安全格 局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只有当城乡结构处于“生态化”的良好状态之中,城乡复合 系统才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机制来主导 城市发展。陆关祥、杨志峰等( 2 0 0 4 ) 在文中认为:保护植被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应合理、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网,这样有利于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并借助大自然自净能力进行污染处理,不可随意进行河流改道、围堤造田,移 山倒海等工程。杨鲁豫( 2 0 0 5 ) 在“对美国城市规划的认识与思考”一文指出,在 新的规划中应积极吸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实践中总结的理性发展理念,如统筹新区 开发和老区提升,合理确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居环境的空间布局,控制城市 向外扩张规模、保护基本农田、合理高效持续利用土地,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努力改善人居环境等。邹德慈院士( 2 0 0 5 ) 也指出:城市规划最基本的理念是为最大多数的人创造优化的人居环境。这也是“以 人为本”的思想,是生态环境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这 个基本理念主要从转型期以来大量的实践( 包括经验和教训) 中得来和逐步深化。 城市的未来可以千变万化,规划的基本理念不应该变。耿毓修教授( 2 0 0 5 ) 认为, 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实质,要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俞孔坚认为( 2 0 0 5 ) ,城市规 划应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彭德胜( 2 0 0 5 ) 指 出,城市规划应先从控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入手,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景观 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张兵、仇保兴( 2 0 0 5 ) 认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点应从确定 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城市编制体系引进创新理念提出一些新探索。 认为创新性城市规划应该摆脱传统规划思维,逆向设计为城市规划开辟了更加广阔 的天空,使城市景观、城市形态更加接近自然。提出当今城市开发和建设应优先规 划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沉淀的自然、文化景观,强调城市生态基础的重要性,用绿 线框出生态战略区,从而确定城市空问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同时,应强调尊重原 生态自然和谐,明确框限城市建设用地界限,引导城市内部功能区合理分布,以城 市合理容量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力求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性空间。 1 3 创新性规划的基本依据 , 1 3 1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是2 0 世后期出现的,也是2 0 世 纪景为重要的战略思想。目前已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已上升为国家之间的行动,则 我国政府已将可持续续发展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1 。 1 9 8 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可持续 发展(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理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命题后,这一理论迅速成为地理、环境、经济、 规划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课题依据。 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可 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0 1 。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而城市建设是影 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 面,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主要体现为:( 1 ) 从物质形态为核心转变为以 生态圈为核心,从政府和专家解决问题转变为最有创建的方案来自自下而上,而非 自上而下的方式,从少考虑资源消耗转变为资源的有效利用。( 2 ) 注重人、人工 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凋。城市建没不可避免要进行人工物质环境的建设,只有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工环境,才是以人为本的物质环境。( 3 ) 在城市的规划和开 发中,注重城市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1 3 2 “反规划”理念 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与显诸多弊端,需要逆向思维应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 城市景观之路在通过“反规划”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是指城市规划和设 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规划的要意不仅在规划建造部分,更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留空非建设用地“。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不断变化的,而由景观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 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却需要永恒不变 的。因此,面对变革式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的理念,以不变应万 变。即在区域尺度上规划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维 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山地生态过程安全的景观格局。 “反规划”理论产生的背景是景观安全格局理论“。该理论把景观过程( 包括 城市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 作为通过克服空 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的控制和覆盖,必须有战略意义的关 键性的空间位最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它所构成的理论称为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 义,特别是恢复和重建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景观生态系统,有效阻止生态环境恶化有 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3 3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 1 a n d s c a p e ) 是非常大众化的词汇,同时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 狭义上说,是指包括空间上彼此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 合。整个生态系统间通过生态过程相互关联,具有特定的组合特征,具有一定的整 体性“”。广义地讲,生态学景观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缀块 性的空间单元,广义景观的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以及景观的绝对空间随研究对象、 方法和目的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 1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y ) 一词首先由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c t r o l l j 二1 9 3 9 年挺出,其目的是为了协凋统一生物学和地理学这两个领域中科学家的研究 工作,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的讨论。1 9 8 3 年,2 5 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相聚一堂,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发展方向 与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几个景观生态学的几个中心问题。 f o r m a n 和g o d r o n ( 1 9 8 6 ) 在给出生态学“景观”定义的基础上,从景观的组织 结构、功能动态及景观管理角度出发,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结构( s t r u c t u r e ) 、 功能( f u n c t i o n ) 和变化( c h a n g e ) 的一门科学“。较好地概括了景观生态学的研 究内容。 斑块( p a t c h ) 一廊道( c o r r i d o r ) - - 基质( m a t r i x ) 模式、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 异质性、对比度、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我国景观生态学工作者普遍倾向 于f o r m a n 和g o d o n 对景观生态学的理解,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 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 即景观) 的空问结构、相互作用、协调 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物学分支“。 1 4 研究范围、内容与论文框架 1 4 1 研究范围 宁德中心城市由五大组团、两个港区和一个旅游度假区构成,五大组团分别为 蕉城组团、东侨组团、漳湾组团、闽东工业组团、临海工业组团,两个港区为城澳 港区和漳湾港区,一个旅游度假区即由青山、斗帽和三都岛组成的三都澳旅游度假 区。本文重点研究宁德中心城市建设中规划理念的创新问题。 1 4 2 研究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创新规划的基本依据( 可持续发展战 略、反规划理念、景观生态学理论) ;以宁德市为例,阐述了城市规划创新背景,研 究如何将创新理念引入到中小城市规划中;在分析宁德城市发展优势、劣势的前提 下,探讨创新性理念在宁德市总体规划阶段中的运用。至此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4 1 4 3 论文框架 5 蓦屠 宁德城市发展的条件二宁德市规划刨新理念|宁德市创新性规划实践 第二章宁德市总体规划创新背景及创新理念 2 1 城市规划创新背景 2 1 1 城市规划创新的时代背景 新时期,战略性、全局性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6 1 , 而城乡规划是协调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保 证城镇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然而我国的一些城市的规划理 念己陷入非理性的怪圈,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带来严峻的挑战,城市 规划理念的创新已刻不容缓。现阶段,城市规划编制创新应建立在以下几个时代背 景: ( 1 ) 现代社会的大城市“郊区化”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中“二元分割”的规 划思维特征非常明显,强调城镇为研究重点,而其他基质( 生态地域、农村地域) 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成本。但是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 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将从目前的3 6 达到6 5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也伴随工业化和现代 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把城市机体视为一种特殊的商 品,通过各种机制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变,风险性随之增大。但是我国城市郊 区化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以及市场的投机行为的存在,使得城市空间布局无序、结 构形态畸形发展、经济“二元”联系不畅、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 题普遍发生。 ( 2 ) 现代社会经济的信息网络化。当今全球经济竞争主要是经济协控能力和信 息资源的竞争。一方面,信息网络化使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空间集聚分散加速, 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动最高层管理和控制的进一步集聚“”,随之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 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为人类提供衣食 住行的城市物质基础设施成为必要。这些基础设施难免要破坏大地景观,破坏自然 水系统,使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丧失,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 ,最终导 致自然的服务功能全面下降,产生城市和乡村的生态安全危机。 ( 3 ) 城市规划思维下的理性误区。目前,我国使用的城市规划方法是在计划经 济为前提的传统规划途径,往往具有“城市偏向”。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对未来 人口规模的预测和城市实际条件,来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设计城市空间布局和发 展形态的理性规划模式。如今,市场经济逐步替代计划经济,现行城市规划体制己 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n ”。究其原因,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认为:一是传 统城市规划编制的法定“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连绿地也是一个“红 线”之后的譬项规划;二是城市最观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和 次级的,明显忽视大地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三是城市规划总趋于滞后或被动, “超前”便意味着大量撂荒土地。 ( 4 ) 传统规划思想下的认识误区。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积垢深厚,其文化意识仍 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中,同样也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主 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官僚主义。一些城市当局者出于政绩考虑,不顾当地的经济发 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城市景观讲气派、展示和纪念性,而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只流 于表面形式,而成为某些人追求政绩的工具o “;- - , j , 农意识。小农经济背景下产生 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城市建设造成的祸害主要有:只种庄稼,除去当地特色物 种,破坏生物多样性;追求宽敞明亮的现代化道路,摆脱与农作、农民紧密相联的 6 “泥土”,土地景观多样性消之殆尽;将自己承包的土地纷纷出售,开发商各自规 划设计,使城市生态景观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 5 ) 城市规划观念的非理性表现旧城改造的武断草率。旧城改造是城市建 设与规划的难点,但也是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实现城 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我国一些城市的旧城改造成绩显著。但有的城市旧 城改造规划不是持小心慎重的态度,而是“三年- d 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误 导下,采取大拆大建的方式,企图使旧城在短期内面目一新,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 致使历史街区、古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和有纪念意义的遗迹或标志毁于一旦, 面临着严重的特色危机。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正在“单城性”的 潮流中逐渐衰微和消亡,城市特色在面临保护和摈弃的抉择中呼唤城市规划的创新。 综上所述,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经济粗放型发展和生态破坏、人口膨胀和耕 地减少及城乡“二元”经济、城市特色保护等阀题是推动城市规划编制创新的主要 因素。 2 1 2 宁德城市规划创新背景 福建省宁德市,风光旖旎,物产丰富,天然良港三都澳闻名中外,旅游胜地支 提山秀甲八闽。 进入2 1 世纪,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 t 0 ,尤其是东部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和开通, 促使苏浙闽粤东南沿海经济腾飞与转型:从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看,福建省 在全省“三条通道,三个层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已将宁德列为第二层面,宁德在 省域范砌内的定位有较大的提高。在这种新经济格局背景和时空机遇下为宁德城 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希望,也给宁德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新问题。 宁德城市建设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宁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宁德 中心城市发展的部署,并将城市功能定位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区域性交通、港口中转中心,工业、贸易、物流的重要基地,近中期以建设中等滨 海港口城市为目标,远景规划建设环三都澳海港型生态城市”。同时,协调好经济效 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宁德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 但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曰益加快。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城市扩张和自然机体的破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嗌1 ,城市空间结构研 究足城i l ,规划研究的丛本核心n ”。因此宁德城市规划也同样受到迅猛而来的建设的 冲击,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一些传统的城市空间也发生重大的改变,特别是在 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现阶段,表现尤为明显。今日,宁德正同全国许多中小城市 一样,在城市建设中采用“人口规模一城市功自旨一空间布局”这种传统的规划编制方 法,这种方法己显诸多弊端。笔者认为当今宁德城市规划应立足人本风尚,力求体 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人性空间。 因此本文尝试对现今宁德城市规划编制中引入创新理念和方法,从而提出一些 新探索,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们希望在今日中国中小城市的规划研究中多一 些理性的思维与探索,多一些严肃和创新。 2 2 逆向规划理念 宁德历次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 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在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 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带来城镇恶性竞争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j l :前几次的j :德市总体舰划t 1 ,【! j :l 确上见划了城市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 块边界,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一个规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它从根本 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 7 和整体性 第二,历次宁德城市规划以人口来确定城市的容量,而忽视了城市是一个多变 的复杂的区域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 如人口等) 往往难 以预测,从而规模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超前的城市规划使大量土地搁荒, 实际上将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前几次宁德市的总体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 忽视了城市的绿地和生态景观,认为城市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次要的, 是后续的点缀,从而丧失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逆向规划理念就是要保护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所构成的景观生 态。因此。面对变革式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的理念,即在区域尺 度上规划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维护城市居民生态 服务质量,维护山地生态过程安全的景观格局。在宁德的城市规划中,创新理念的 逆向思维一方面表现在其规划途径上,其规划途径和传统的规划途径有很大的差异; 优先规划宁德城市具有公共价值的生态服务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 迹,用绿线圈定,从而限定城市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体现在规划成果上,圈定一 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限”,从而定义了未来城市发展空问形 态和规模。 宁德市自然生态系统主要由山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组成,呈西北一东南的河 流生态系统是山海生态系统的纽带。宁德陆地生态系统以山地丘陵常绿阔叶林为基 质,海洋生态系统以广阔的深水海域为基质,形成山海复合型自然生态系统,为动 植物和人类生活提供特种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保持稳定性。随着 宁德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城市地域不断扩张。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涌现和城 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此可见,宁德市大地景观是多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体。景观生态规划以大地综 合体之间的各种过程和综合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逆向规划理念设 计综合体格局,明智地协调人类活动,有效地保障各种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因此, 我们建构宁德市景观生态结构的具体设想是,维护城市山地丘陵林地和深水海域基 质的生态服务功能,设立生态敏感斑块保护区城镇斑块生态建设区,保护四条廊道 ( 一条山体廊道,一条湿地生物廊道,一条河流廊道,一条绿色生态廊道) 和若干 条次级廊;控制、建设和改造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井”字行的系统完整的城市景 观生态结构网络。 2 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 前几次的宁德城市总体规划体现“摊大饼”式的规划编制方法。根据这种规划 编制,宁德城市规模的扩展,一方丽皿过旧城区的拆迁改造,另一方面向东侨开发 区扩张。这样,“摊大饼”式城市发展,必然造成城市建成区的负荷过重,继续“摊 大饼”将更加恶化城市交通,因而需要将城市功能向外转移,最终导致城市规模的 失控。新老城区发展脱节,宁德市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失衡,城市发展仍集中于老 城区,致使部分工业与居住用地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较差,城市功能 混杂。同时,受制于城市空间的限制,工业发展用地严重不足。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首先在本质上了解城市的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 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理论依据。生态最佳化成了国内外城市规划新的价值取 向。因此,笔者认为城市在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时,应协调好经济、社会、资源和 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系统相适 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有机体,城乡是综合的、互动的,不能局限于 传统的单目标物质建设规划和经济布局规划。 ( 2 ) 城市规划编制从人性尺度出发,以人为主体组织和保护为人所用的人性化空 间生态基础设施,体现其“宜居性”。 ( 3 ) 城市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应注意保护城市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的 多样性,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环境为本、人与环境的共生的观念转变。 ( 4 ) 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综合和妥善处理好新旧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考虑更 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的影响。注意保护旧城历史 上已经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还 必须与整个城市乃至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建设框架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上的成功o ”。 因此,宁德未来城市规划模式,必须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宁德旧城重建时,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和价值,增强活力和吸引力;统一规划, 配套建设,突出混合功能,特别注重办公和住宅建设,使更多的人居住和生活在中 心城区:鼓励高密度发展,适当缩小街区,使人可以步行到不同的地方;发展公共 交通,搞好商业和文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使居民生活更方便舒适;旧城重建中 注意传统街区和优秀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好没有建筑物的空地,包括保护森林、 绿地、山海自然景观和重点环境区域。此外,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山海风光,建设 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城市大生态环境体系,将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的自然 风光相辉映,形成“山、海、城、湖”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格局。 2 4 彰显城市特色理念 城市特色( c i t yi d e n t i t y ) 是一座城市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上明显区别于其 他城市的美好特征。城市特色既包括自然环境、人工构成物等物质形态,而且包括 观念、行为习惯等人文形态。城市特色具有地方性、层次性、异质性、整体性、发 展性等特点以及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 构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索和入文要素。城市特色是由人和物的各 种关系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城市在其内部外部各种关系相互作用之后形成环境的 总和城市的形体环境是产生特色的外在表现。自然要素包括无形要素( 如气温、 风向、雨蜒、张 皮、日j ! c c 等) 和有形要素( 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体、湖泊 河流、植被树利,等) ,人文要素包括物化要素( 城市结构、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