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莫尔吉胡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音乐形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由国家一级作曲家、民间音乐理论家、教育家莫尔吉胡先生作曲 和蒙古族词作家巴音吉热戈郎作词共同创作的交响合唱音诗祖国 颂,是一部歌颂祖国建国以来伟大成就的历史性的音乐作品,同时 也是一部表达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喜迎美好明天的现实性 著作。这部作品不仅被自治区内多次演出,还在蒙古国国家剧院演出, 并且荣获自治区“萨日娜 奖。而这部交响合唱音诗不论是从他的音 乐性、文学性、美学性还是社会性,都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值得深入 研究和探索的作品。 这部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是一首西洋管弦乐作曲技法与民 族音乐相融合,采用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作为主题贯穿整个乐曲始 终,并用单乐章的结构形式,表现交响音乐的民族化。 本论文对莫尔吉胡先生这部作品的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展开分 析,兼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研究方法,加之采用实地走访蒙古族 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寻求演出录音和分析乐谱等实践性的方式,对 该作品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也是对莫尔吉胡先生的创作技法和创作理 念的深入地了解;以及从客观上分析这部作品对内蒙古多声部音乐发 展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我们年轻的学习者,继承和学习也会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和内容,客观上也对内蒙古地区音乐起到推广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莫尔吉胡,祖国颂,音乐形态,民族风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n a t i o n a ll e v e lb yt h ec o m p o s e r , f o l km u s i ct h e o r i s t ,c o m p o s e ra n d e d u c a t o rm e r g ji hm o n g o l i a nw o r dw r i t e rb a y a nk ol a n gj o i n tc r e a t i o n o ft h es y m p h o n i cc h o r a lt o n ep o e m o d et om o t h e r l a n d i sag r e a tp r a i s e o ft h em o t h e r l a n ds i n c et h ef o u n d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m u s i c , b u ta l s oa n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p e o p l eo fa l le t h n i c g r o u p si n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t oc r e a t eab e t t e rl i f e ,c e l e b r a t et h eg o o dw o r k so ft h er e a l i t yo f t o m o r r o w t h i sw o r kh a sn o to n l yb e e np e r f o r m e dm a n yt i m e sw i t h i nt h e 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a l s oi nm o n g o l i aa tt h en a t i o n a lt h e a t e r , a n dw o n t h er e g i o n a l sa r i n a a w a r d t h es y m p h o n i cc h o i r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 w h e t h e rt h i si sf r o mh i sm u s i c a l ,l i t e r a r y , a e s t h e t i c ,o rs o c i a ln a t u r e a r ea v a l u a b l ea n dw o r t h yo f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w o r k t h i ss y m p h o n i cc h o i r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o d et om o t h e r l a n d i sa w e s t e r no r c h e s t r a lm u s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a n d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n a t i o n a l ,w i d e s p r e a du s eo ff o l ks o n g sa sat h e m et h r o u g h o u tt h em u s i c a l w a y s ,a n d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s i n g l e m o v e m e n tf o r m ,s y m p h o n i cm u s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o ft h i sw o r ko nm e r g ji hm o r p h o l o g yf r o mt h ep o i n to fv i e w t oa n a l y z em u s i c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a n d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 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 s ,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c o m b i n e dw i t hf i e l dv i s i t s t om o n g o li a n c o m p o s e r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e r g ji h ,f o rr e c o r d i n ga n da n a l y s i so fm u s i cp e r f o r m a n c e sa n do t h e r p r a c t i c a lw a yt om a k et h ew o r k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 m e 心i h a l s oc r e a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s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r e a t i v ei d e a s ;a n df r o ma n 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i s w o r k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u l t i v o i c ei n f l u e n c ea n dr o l e f o ro u ry o u n gl e a r n e r s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l e a r n i n gw i llc o n t i n u et o p u r s u eo u ro b j e c t i v e sa n dc o n t e n t ,a l s o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o b j e c t i v et o p r o m o t ea n df a c i l i t a t et h er o l eo fm u s i cp l a y e d k e y w o r d s :m e r g i i h ,o d et ot h em o t h e r l a n d ,m u s i c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s t y l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本人保证所呈交的论文不侵犯国家机 密、商业秘密及其他合法权益。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篮l 尘 日期:为d年衫月彤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词他导师签名:徽 日期:印o 年6 。月日 绪论 绪论 从萧友梅先生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始,拉开了我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序幕。 虽然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它却是我国第一首按照西方模式所写的管弦乐 曲,而且作品融入了中国古代和东方民族的特色。从那时开始,我国几代的作曲 家就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辛勤耕耘的创作着具有中国风味的交响音乐。 若把新霓裳羽衣舞看作为我国交响乐的萌芽,那么从黄自先生的音乐会 序曲怀旧就可以说是中国交响音乐的初创,它是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冼星海、马思 聪、江文也、马可、贺绿汀等在交响乐的创作中有着不小的成就。特别是把民族 的因素融入到作品中,是对中国交响音乐的尝试和创新。虽然这个时期的交响音 乐处于初创阶段,作品在某些方面并不成熟,但是这个阶段却为今后中国交响音 乐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交响乐进入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创作了多种体裁和不同结构的作品,一些作品不但拥有价值而 且还富有哲理,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体现在:作曲技术手法方 面;民族化因素全面的应用方面;作品表达的不同题材方面等等,都有着较为明 显的探索。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下,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 平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环境。建立了许多音乐院校,随之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音 乐人才,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管弦乐团,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带动了中国交响音 乐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是中国交响乐从复苏走向繁荣的时期,在改 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出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就作曲技 术而言,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法,溶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创作于一身。 不断地推陈出新,突破传统作曲模式,发挥交响音乐的宏伟与宽广的表现优势。 而且不论是从题材、标题、风格、意境和音乐语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 化的融入和民族精神表达。特别是二十世纪的“新音乐”,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音乐也自然逃脱不了大而广阔的“多元之世界”。美国音乐理论家萨尔策在结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听觉前沿指出:“2 0 世纪的新音乐家大都在为创新而疯狂的奋斗。 【l 】 所以对中国作曲家来说,他们所要追求的是在这样一种新型音乐创作的氛围 下,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法和最新的思维模式,容入到我们博大的民族文化底蕴中。 因此“中国的作曲家们在上个世纪多变的音乐艺术思潮影响下;在经历了具有多 元化的音乐艺术创作体验中,他们思考着如何面对新世纪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和 创新;如何使中国现代音乐在世界音乐艺术的大文化群体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 位”。 2 1 这是赋予新时代音乐创作者的挑战,也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音乐人。所 以都在试图走着每一条通往“新音乐 的道路,为中国音乐创作贡献者自己的力 量,包括青年一代的音乐创作者,也包括老一辈的作曲家。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由国家一级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作曲和蒙古族词作家巴音吉热戈郎作词共 同创作的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是一部歌颂祖国建国以来伟大成就的历史性 的音乐作品,同时也是一部表达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喜迎美好明天的 现实性著作。这部作品不仅被自治区内多次演出,还在蒙古国国家剧院演出,并 且荣获自治区“萨日娜”奖。 而这部交响合唱音诗不论是从他的音乐性、文学性、美学性还是社会性,都 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作品。然而,目前关于这部作品的学 术性研究还没有,相关资料也聊聊无几。所以本论文对莫尔吉胡先生这部作品的 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展开分析,兼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研究方法,加之采用 实地走访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先生,寻求演出录音和分析乐谱等实践性的方 式,对该作品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也是对莫尔吉胡先生的创作技法和创作理念的 深入地了解:以及从客观上分析这部作品对内蒙古多声部音乐发展的影响和作 用。 由于目前笔者学识浅薄和能力有限,所以对祖国颂这部作品的分析只是 片面的,不够深入的,也可能也会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期望可以提出更多 宝贵意见,从而完善对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部作品, 更加深入地挖掘到其潜在的魅力。 【1 1 美国音乐理论家萨尔策结构听觉前沿中指出,萨尔策( f e l i xs a l z e r , 1 9 0 4 - - 1 9 8 6 ) 【2 】人民音乐2 0 0 2 年,第七期 2 绪论 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 ( 一) 莫尔吉胡生平简介 莫尔吉胡,蒙古族,国家一级作曲家,民间音乐理论家、教育家。 1 9 3 1 年5 月2 7 日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力格乡。自小有着 良好的教育背景。1 9 4 5 年冬1 4 岁的莫尔吉胡参加了革命工作,到1 9 4 6 年3 月 加入内蒙文工团从事乐队演出和音乐创作工作,也为他今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宝 贵经验。在那个动荡的年月,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的脚步,1 9 4 9 年 来到沈阳,在培养“革命音乐家摇篮”的鲁迅艺术学校学习作曲专业,同时也开 始了其创作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莫尔吉胡更加热爱音乐,热衷于音乐创作。 并于1 9 5 4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于黎英海先生、桑桐先生、 陈铭志先生等著名作曲家,以及苏联专家带来的完善和严谨的理论作曲技术。这 些系统的学习,使得莫尔吉胡先生对理论作曲的学习更加完整,为日后的创作打 下扎实的基础。在1 9 5 9 年毕业后,留校工作。 虽然在上海条件较优越,前景较广阔。但是莫尔吉胡先生始终没能够忘记养 育他的这片内蒙古大草原的热土。因此,1 9 6 0 年他回到了热爱和养育他的内蒙 古土地上,在内蒙古艺术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在此期间,还担任过教务主任、副 校长、校长等职务。2 4 年的教育工作,为内蒙古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特别是培养出一大批内蒙古音乐表演艺术家和音 乐理论家。以伯乐的慧眼让德德玛、才旦卓玛、拉苏荣、阿拉腾奥勒等这样一批 享誉国内外的歌唱家和作曲家脱颖而出。 1 9 8 4 年调入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担任厂长长达8 年之久,也就是在这期间内 蒙古电影走向了成熟阶段。莫尔吉胡先生在任的这个期间全面整顿制片厂,建立 各项管理制度,培养了许多电影艺术的优秀人才。拍摄了3 0 多部影片,如成 吉思汗骑士风云天堂之路欲望的火焰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其中成 吉思汗获自治区“萨日娜”奖;骑士风云获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奖。由 于莫尔吉胡先生几十年来一如既往的对电影音乐创作的热爱和贡献,2 0 0 5 年荣 获了“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更加肯定了莫尔吉胡先生对电 影音乐的成就和贡献。 如果说,音乐是莫尔吉胡先生的第二生命,那么音乐创作始终是莫尔吉胡先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工作之余,不忘记学习和创作的他,总要尝试许多不 同风格和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创作,所以他的作品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钢 琴协奏曲、大合唱、舞蹈音乐、管弦乐组曲、歌曲、民族音乐独奏合奏曲、电影 音乐等近百部作品。多部作品获自治区“萨日娜”奖和电影音乐金鸡奖。 创作作品主要有: 钢琴协奏曲:安岱( 1 9 9 7 年上海音乐学院建院7 0 周年音乐会演出曲目) ; 钢琴独奏曲:山祭; 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 获自治区“萨日娜 奖) : 清唱剧大合唱:焦裕禄、刑燕子、草原英雄小姐妹; 管弦乐第l 组曲:莫力打瓦( 荣获自治区“萨日娜”奖) ; 弦乐四重奏第l 号: 电影音乐:成吉思汗、马可波罗、骑士的荣誉、驼峰上的爱、战 地黄花、北方囚徒、重归锡尼河浴血疆城等影视作品配乐。 ( 二) 作品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的创作背景 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就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且具有民族韵味的交响音乐 作品。作品是为庆祝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而创作的,1 9 8 4 年8 月2 日动笔,9 月1 日清晨完成,l o 月1 日该作品参加了国庆三十五周年演出。虽然是一部应 邀写于国庆三十五周年前夕之作,但作品无论从作曲技术角度或演出效果方面, 都是完美和轰动一时之作。 8 0 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的交响音乐逐渐走向繁荣时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 时期下,交响音乐也向多元化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作出了大胆的改革和创 新。但是,民族音乐元素的仍是这个时期作曲家们不变的主题,“来源于民族民 间音乐中的材料和手法的使用,无疑使作品民族风格的体现更为鲜明。诚然,民 族风格的体现,并不取决于对民族音乐中个别材料应用的多寡,而是在于乐曲的 思维方式是否植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3 】 莫尔吉胡先生的交响合唱音诗+ 祖国颂,就是这样一首西洋管弦乐作曲技 法与民族音乐相融合,采用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作为主题贯穿整个乐曲始终,并 用单乐章的结构形式,表现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热情讴歌了祖国的伟大成就和辉 【3 】3 樊祖荫著就 致瞿小松 4 绪论 煌,在音乐中展示了发展中的祖国和奋进中的人民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 往。作为一个经历过国家辗转命运的作曲家,他用音符和旋律来表现和感慨这一 切,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得作品真实化、情感丰富化。虽然作 品仅仅创作了一个月,但是前期准备却非常的充分,以及作者多年来的创作积累 和创作经验,所以创作进行的非常顺利,而且演出效果也非常成功。 首演是在1 9 8 4 年1 0 月1 日国庆当日,由内蒙古歌舞剧院交响乐队和合唱队 共同合作演出这首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指挥由杰出作曲家、国家一级指挥 魏家穗担任。演出结束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当时轰动一时。第二次演奏 这部作品是在1 9 8 9 年,蒙古人民共和国金秋音乐节上,由蒙古国家交响乐 队、国家剧院合唱团共同合作演出,在蒙古乌兰巴托国家大剧院演出,指挥是国 家剧院首席指挥布林贝赫。这次演出再续1 9 8 4 年首演的辉煌,乐队与合唱配合 由 复 兀夫0 祖国颂是一首单乐章的乐曲,结构是由四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各 自的特色和形式,但是他们却完整和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所以, 作品整体与部分的融合恰到好处。从整个音乐所追求的境界方面分析,它达到了 结构形式与思想内容完善、和谐,进而表达作者由“表向”追求到“深度 ,从 而也体现了创作者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艺术底蕴。作品以热情歌颂了祖国三 十五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内容。表现中国人民热爱祖国, 团结拼搏,为早日实现四化建设贡献各自的力量。 三、论文结构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主要简介交响音乐的概况和发展,祖国颂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及 对莫尔吉胡先生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介绍,及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等。 其次,是论文的重点内容,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对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这 个音乐作品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其各方面的特点。从四个方面分 析对祖国颂音乐形态的研究。 即:第一章曲式结构和调性分析,从作品体裁概述、曲式结构和调性分 析、综述曲式结构和调性特点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_ 主题旋律分析, 从主题旋律的分析及变形与展开、主题旋律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与复调手法分析,和声方面从和弦结构及和声进行方面对乐曲创作手法的分 析;复调方面从织体形式和复调技法两方面总结乐曲规律和特点。第四章配 器手法分析,列举出作品中配器使用的三个鲜明的特点。 结论:对整个作品表现内容及对作品技法的特点的小结,继承和展望内蒙古 多声部音乐。 6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分析 分析和研究祖国颂这部作品,从主导动机到乐思、到乐章,直到整部作 品,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该作品逻辑性和中西合璧的完美性。创作者莫尔吉胡先生 把一首短小的锡盟民歌作为主导动机贯穿全曲,像一个小树苗一样浇灌为一颗直 挺挺的参天大树,让作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本章将对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态进行 全面分析,包括曲式结构和调性、主题旋律、和声与复调、配器手法:并浅析作 品中的创作特色及创新理念。 一、曲式结构和调性分析 ( 一) 作品体裁概述 如果说柏辽兹是利用传统交响曲的框架进行艺术的革新和突破,那么李斯特 却是用音乐融化诗歌,从而创造了一种新形式交响诗。 交响诗( s y m p h o n i cp o e m ) ,并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比交响曲更加精炼和 集中,如同诗一般简洁,拥有诗一般的意境。它采用单乐章结构,各段之间都是 不同速度和性质的音乐相连,而音乐之间的是不间断的叙述,但整体来说又会融 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常会集中于单主题或一个动机的展开,并将其贯穿于整个 交响诗中,这种手法被李斯特开创后,受到广泛的应用。 莫尔吉胡先生创作的这首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正是应用的西方1 9 世纪 这种音乐体裁。这样做有着特殊的意义,用西方的体裁讲述和融汇东方的民族特 点的旋律,是中西合璧完美结合的典范。 ( 二) 曲式结构和调性分析 曲式结构是音乐结构之一,它不同于音高、节奏、和声、速度等构成音乐的 基本要素,是整体性的音乐表现手段。是“音乐素材有明确目的的合于逻辑的安 排,在不同时间先后出现,变化发展的局部、处理,根据一定原则形成为若干典 型结构 。 4 1 所以,要深刻了解作品,首先就要从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这首交响合唱音诗祖国颂可视为“单乐章的混合一自由”曲式中较为自 由的单乐章。这种单乐章是“由_ 种或一种以上典型曲式的结构原则自由运用于 【4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第3 页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另一不同的曲式中 。祖国颂共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乐章总结构如表1 : 表1 1 : 单乐章结构速度及表情小节数 第1 部分( 含引子)中板,庄严地l 1 0 6 小节 第1 i 部分慢板,安静、抒情地1 0 7 一1 5 3 小节 第1 i i 部分快板,热情、奔放地1 5 4 2 7 5 小节 慢板,寂静、柔和地2 7 6 3 1 2 小节 第部分( 含尾声) 由慢至快,庄严颂歌3 1 3 4 2 8 小节 1 、第1 部分 乐曲第1 部分包含引子和两个乐段,构成的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其结构如 表1 2 : 表1 2 : 引子 a 连接 b 第1 部分 l2 aaa 分 bc 小节数 991 571 71 51 51 9 调性 e - b e6 eb e6 e - b b6 e6 e - c c c g c 起止小节 l 一91 0 4 l4 2 5 8 5 9 一1 0 6 引子的部分较短,这一部分是莫尔吉胡先生在演出之后对乐曲进行修改而添 加的部分。这个部分的加入,使得乐曲不是非常突然地进入主题,是对主题出现 的抛砖引玉。 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器演奏为主,- d , 节的定音鼓和小军鼓之后,铜管乐队进 入,两个长音之后以强大的三连音阵势体现庄严、壮观和雄伟的场景。力度为行, 使得开始就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气势扑面而来,如谱例 1 。 开始并未采用主调降e 大调,而是采用它的远关系调e 大调进行。在第四 小节进入主调降e 大调,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的变化音,例如“i i 音、。i 音等等。 就整体效果来说以大调的色彩为主,适当的变化音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和声效果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分析 和听觉效果。 谱例 1 : a 部分是由3 个平行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 如谱例 2 ) 在这个部分完美 的展现出来。从第1 1 小节起进入a 乐句,乐曲以弦乐声部的一二小提琴、中提 琴和木管声部中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主题演奏开始,在铜管和打击乐的衬托 下,奏出了第一主题。主题段仍是中板的速度,节拍由4 4 拍演变为9 8 拍, 旋律性增强,也避免了重复乐句这种周期性的单调,所以乐曲在其他声部的衬托 则更增加层次感。也突出了宽广、深情的情绪表达。 降e 大调仍是这个部分的主调,主题旋律声部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调式音阶为 材料,如谱例 2 为降b 徵调式,谱例 3 为g 徵调式。谱例 2 到谱例 3 ,是主 题的第一次变形。这样看起来由五声调式和大小调共同结合会有冲突或矛盾,但 是作品之所以听起来却没有激烈碰撞和不和谐的音,是创作者采用对和声的特别 处理,避免了不良听觉效果,尽可能的突出主题。 谱例 2 :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谱例 3 : 优美、抒情地j - - 5 2 连接过后的b 乐段由对比关系的三个乐句构成,成并列联合式乐段。这个 部分正式加入了独唱和合唱部分。仍是对主题乐句的再现和印象的加深。男高音 富有表情性的演唱,感受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对党的 感谢的颂歌。 由降e 调转到c 大调,乐曲明朗、宽阔、豪迈;又不失民族韵味,如男中 音独唱部分a 羽调式。西洋大小调与中国五声调式的结合会带来不一样的调式 色彩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和风格。也是作品民族化风格的展 现。 2 、第1 i 部分 安静的、抒情的、歌唱性的旋律特征是这部分的主要特点。曲式为单一部。 其结构如表1 3 : 表1 - 3 : 第1 i 部分 引子a尾声 a连接b 小节 1 6881 23 调性6 g c 一6 b 商 be 徵 ba _ g 起止小节1 0 7 一1 2 21 2 3 1 5 01 5 1 1 5 3 这部分由一个单乐段结构构成,主题的又一次变形,在本段有完美的呈现, 如谱例。引子部分用英国管和小提琴对主题动机的缩影,从而在第1 2 2 小节真正 引出主题,由男高音演唱。主题旋律充满民族音调色彩元素,加之采用蒙古族的 长调演唱方法,及独唱与合唱的对比和融合,使得乐曲色彩更丰富。歌声更为婉 1 0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分析 转优美,具有浓郁的特色。 乐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a 和b 两个乐旬。b 乐句是a 乐句的延伸,中间 用弦乐声部和合唱把两个乐句连接在一起。取材于民歌旋律因素,所以乐曲更具 有民歌的味道,但有不失交响性,a 乐段以6e 徵为主要调性。围绕核心音g 发 展开来。 谱例 4 : t v 一 一 i芦军马芦事军号芦军耳号芦车;罩 暑一i l - j j i i j j j 犁 , 一 、 t j j 妙施j i 三1 叶月 结尾部分弦乐声部进入旋律,依然是主题中的音调,结束在g 大调,速度逐 渐渐慢,明亮、高亢的色彩音型,以i 一的补充终止和声结束,形象的描绘了 一副未来憧憬的画面。 3 、第1 i i 部分 热情奔放的小快板,曲式为变奏曲式。整个音调激人奋进、豪情满怀,是被 作者誉为“建设者之歌”,丕圣圣和巡茎卫的节奏型作为律动音型,表现建 设者的积极建设的场景。这部分是由引子、主题和两次变奏构成,如表4 。创作 者在这个部分采取应用声部相互交织和叠置的,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画面感, 乐曲转入了进行曲的风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莫尔吉胡先生的创作手法的多元 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里的主题经过创作者对原主题动机元素提炼和进一步的变化发展,变成了 一首现代的、充满豪情的主题旋律音调,如谱例 5 。引子乐段采用多次转调的 方式,三连音增强进行曲的风格,声部之间的反向运行,推进乐曲高潮具有典型 意义。由女高音和男中音作为领唱,与合唱声部、乐队声部相互呼应和衬托,弦 乐部分十六分音符的齐奏,此起彼伏如同波浪的气势,勾画另一幅画面:奔腾骏 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而远处则是丰硕的果实堆积如山,各行各业,各族人民携 手奋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 表1 - 4 : 第i 部分引子主题第一变奏第二变奏 小节数 3 34 81 82 4 a - - g - d 调性b e cc - gg b e 起止小节1 5 4 1 8 71 8 8 _ 2 3 52 3 6 - 2 5 42 5 5 2 7 9 谱例 5 : 哪r a n 。季匿季薹习垂兰匡匡幸差垂自妻争 跨上插有双翼的神鸟 4 、第部分 这个部分是由慢到快,由静至动的过程,最后结束到高潮段落之中。延用第 一主题变化发展,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图如表l 一5 : 表1 5 : 第1 i i 部分引子a ba 1 ( 尾声) 小节数1 32 03 57 9 一d 7 调性 6 bb e _ j b6 e j e 卜- _ b e6 e 6 e 1 2 一、曲式结构与调性分析 乐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把乐曲推向了高潮。莫尔吉胡先生在这部分使用了较 为新颖的现代写作技术方法,在听觉上给听者耳目一新之感。从寂静柔和地引子 部分入手,使用铝板钟琴、竖琴、钢琴和弦乐等奏出特殊的音效,在这种色彩性 极强的音乐映衬下,完全感受到了对祖国大地安静、寂静的夜景描写,造成虚无 缥缈、朦胧的感觉。这里加入浑厚的男中音朗诵,更加身临其境其中之感。慢板 之后,乐曲在乐队富有强劲的琶音式的分解和弦伴奏下,铿锵有力、安详、赞美 式地合唱,把乐曲引向根据主题一变化的音型。复调手法在这里较多应用,在第 三节作具体分析。接着采用由慢至快逐渐推进的发展手法,进而把全曲推进高潮。 围绕着对主题元素的提炼和变化发展,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写作手法之一。 在调的使用方面,创作者运用现代写作技巧,采用“双重调性手法”。 谱例 6 吾吾 如谱例 6 是2 8 0 _ 2 8 2 小节,上声部的八分音符旋律建立在d 大调,由钟 琴和单簧管、双簧管演奏;中声部的十六分音符旋律建立在6 b 大调,由竖琴做 节奏性的和声衬托;全音符的低声部旋律6 e 大调。这样就造成多调的效果,看 似是非常矛盾和冲突的效果,实际演奏效果却并非如此,相反却非常融洽。究其 原因这三个调之间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b 音是d 音的6 ;6 e 音是6 b 音的。 谱例 7 : o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谱例 8 : 工v 所以,和弦在此处是相互融合的,加上特定色彩性乐器,对景色的描写非常完美 的展现出来。 这种多调性的创作方法,是“二十世纪音乐的一种新的调性呈现方式,表现 调性思维的复合状态,在纵向造成复杂的和声效果”,嘲因此,多调性音乐的创 作手法被许多作曲家们认可和应用,是二十世纪的调性处理方式之一。它是传统 调式的变化发展,所不同是传统调式思维是以横向运动过程中的先后交替结合, 多调性音乐是在不同调性的纵向的层次上同时重叠。 用铝板钟琴、竖琴、钢琴和弦乐三个声部三种调性重叠的手法,这样的手法 新颖别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也是这个时期,音乐创作者们所追求多元 创作手段之一,所以,更为突出其显著地音效特点和独特的手法。 ( 三) 综述曲式结构和调性特点 以上是对整首乐曲各部分曲式和调性的特点作分析,综合这些内容得出结 论: 1 、乐曲采用交响诗所特有的单乐章结构特性,突出单乐章的混合自由性。 每一个相互独立的部分,都是由完整的结构组成,如一段曲式、二段曲式、变奏 曲式、有再现的三段曲式;可以看出,创作者把西方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融合到 中国题材的音乐作品之中,中西合璧具有新意和典型特点的同时,也是创作者作 曲技法上的创新和突破。 2 、速度力度变化较为丰富,既有慢板、快板、中板这样常用的速度技法之 外,也有由慢至快、渐快、渐慢这样具有渐进变化特性的速度技法。 3 、每个部分都有其各自表达的思想内容。各部分相互间又含有一些联系, 比如主题旋律的变形发展:调性的连接及过渡性的和声等等。 调式方面来说,既有西方大小调,又有中国典型的民族调式。全曲以大小调 式为主,在主题旋律的声部采用的是民族调式,既有西方风格,又不失民族韵味。 【5 】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第4 页 1 4 二、主题旋律分析 4 、在调性处理上,依据桑桐先生对调性处理的分类,可归类为采用“强化 调性”、“拓展调性 、“复合调性 手法,丰富调性色彩内容。 强化调性,是古典派与浪漫派中最常用的调性处理方法,以自然音体系和 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为基础,调性基本完整呈现。本作品中以采用强化调性为主 要调性处理方式,围绕b e 大调为主调。 拓展调性,是在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基础上,发展变音和声,扩展调性范 围。体现在对同名大小调交替和弦等和声的使用,这一部分在本章第三节作具体 分析和介绍。 复合调性,是不同调性的纵向叠置,表现调性思维的复合,在纵向造成复 杂的和声效果。如本作品第部分中引子部分,本节有对这部分的具体分析,这 里就不做详尽分析。 二、主题旋律分析 ( 一) 主题旋律分析 主题是一个音乐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乐思的初步陈述。乐曲的发展很大程 度上说,是围绕主题音乐的展开进行。所以,主题音乐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而在莫尔吉胡先生的作品中,不乏大量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而创作的多种 类型的音乐,更好的体现了民族化的风格特性,其中也包含交响合唱音诗祖国 颂这部作品,结合蒙古族丰富的音乐文化,把民族元素的音乐语言与现代作曲 技巧相结合,形成了这部融民族化因素现代化色彩于一体的交响合唱。 在整个祖国颂音乐作品中,作曲家采用了对主题变形和发展等手法,丰 富了主题旋律。应用主题的变形,形成了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音调,并通过不断 地重复、变化、展衍等手段形成不同风格和个性的音调色彩。而对于主题变形来 说,这种手法与单乐章混合一自由曲式的结合,成为了作曲家们创作交响诗常用 的手法之_ 。所以,主题变形手法也可以说是交响诗自带的音乐模式。 分析作品,可以看出祖国颂这部作品。围绕_ 个主题旋律展开七次主题 的变形,根据原主题音型构建变形后的新主题,用以表现每个部分所表达的思想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 1 、主题分析 主题呈现是在1 0 小节的引子的衬托之后奏出,主题旋律源于内蒙古锡盟长 调民歌四岁的海骝马,如谱例9 。 谱例 9 : 四岁海骝马 创作者选用其第- - d , 节中的旋律作为动机音型,如谱例 1 0 中,这个动机是 级进上行的运行方向,与民歌的调式相同动机采用的是徵调式,由三个乐音组成, 分别是调式徵音、羽音和宫音,构成主题动机的三个特征音。强拍弱位节奏进入, 形成先短后长的抑扬格的基本旋律形态。作曲家用一个耳熟能详的音调取其动 机,从而使乐曲以留给人深刻印象的方式出现在音乐开始处。虽然只有三个音, 但整个作品却与这三个音有着某种分不开的关系。动机中的长音,饱含有蒙古族 特色音调的长调唱法,仿佛看到辽阔大草原中“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使听 者犹然而生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内蒙古大草原的感动。 谱例 1 0 :主题动机 ,7 、 谱例 1 1 :主题呈现 主题的呈现在乐曲中的第l l 小节,由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弦乐声部中 1 6 二、主题旋律分析 的i 、i i 小提琴、中提琴共同奏出,乐曲宽广、深沉,旋律感强。 就主题的构建而言,根据其运动的形式可看出主题是成曲线发展。以级进的 音符为主,呈上行与下行的轮流发展。具体说是呈小波浪线的轨迹,音乐在这里 的起伏不大,声部之间的音域在八度之内,所以构成了歌唱性的主题旋律。 圆号、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铜管乐器作主题的支撑,还应用了色彩性乐器竖 琴及民族乐器钟琴,增添旋律的美感。 2 、主题变形与展开 主题的第一次变形,如谱例 1 2 。前四小节是由长笛和单簧管演奏变形的主 题,后四小节是对变形主题的变化重复,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共同吹奏。是“变化 重复式展开的主题”,旋律悠扬、抒情,与主题相比:旋律声部更加器乐化,加 入了长笛的特色音倚音、颤音;节拍由9 8 拍变为3 4 拍,节奏不再以三 拍的节奏型为主,而是更加多样化;采用了民族调式作为主题音调,前后两句形 成g 角调式和f 商调式的调式交替,具有鲜明的民歌韵味。为小提琴和中提琴采 用震音,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弦的方式,衬托主旋律。还有竖琴和钟琴做琶音 伴奏,增添了色彩性。a 4 , 节的音乐,刻画了一副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歌颂辽 阔的草原;歌颂壮美祖国河山。 谱例 1 2 : 主题的第二次变形,如谱例 1 3 。男高音独唱声部作为主旋律,合唱声部作 为呼应式的织体衬托主题。这次变形保持了原主题的旋律音调、节奏、节拍,主 题动机不变,唯一区别于主题的是音色的不同,采用人声和弦乐合奏共同再现主 题。木管和铜管乐器作节奏的衬托,丰富了节奏型。竖琴以流动式的琶音织体为 主旋律伴奏。 独唱声部与合唱声部采用对位的写作手法,严格遵守对位原则的前提下又不 失旋律性,所以这也是莫尔吉胡先生作为一名作曲家,写作技法的熟练和精湛。 1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主旋律进入长音时,合唱声部弥补了主题空洞的和短暂停止的弊端,而主旋律 较为紧凑时,合唱部分却以长音来伴奏,两者交相辉映,使音乐的流动性增强。 男高音独唱的主题的出现,使听众又加深对主题音响的印象,草原的民歌带 来的民族韵昧仍在耳边回响。 谱例 1 3 : 主题的第三次变形,如谱例 1 4 。这里用了木管乐器组中英国管作为旋律独 二、主题旋律分析 奏乐器,随后用小提琴重复主旋律。看似与主题不相干,但分析其变化方法,可 以看出这个主旋律是根据主题动机作倒影而发展为新的主题动机( 如谱例 1 5 ) , 由此展开乐思。变形后的动机不完全是原主题动机的倒影,在第三个音的走向方 面有所变化,进入调式主音,形成五声调式的旋律音型,体现了民族化风格旋律 的应用。 作曲家根据这样一个动机,派生出新的主题旋律。它与原主题相比对比的因 素较多,所以可把其归为“对比式展开的主题旋律”。采用鸣亮、舒缓、悠长的 英国管演奏主题,生动刻画了夕阳夕下太阳降落在美丽草原之景除了竖琴的色彩 映照之外,弦乐用震音衬托着美丽的霞光,音域范围小,旋律线条以平稳为主, 但律动感极强。五小节之后,由弦乐声部取代英国管演奏,重复主题旋律,音色 发生改变的同时,声部的厚重感较独奏增强,这时木管与弦乐作复对位,两个声 部交叉,木管声部用长音作映衬。这时太阳即将没入视野,歌声又一次响彻在辽 阔的草原。 谱例 1 4 : 谱例 1 5 : 主题动机: 与 变形后的主题动机: 主题的第四次变形,如谱例 1 6 。由男高音独唱主旋律,这个主题是对主题 变形三中旋律部分的变化重复,属于“主题变化重复式展开”的旋律类型。与谱 例 1 4 比较,相同的地方是:调式上都采用“a 宫系统调0 都由变形后的主题动 1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发展而来;都用较为抒情的音调。所不同的是:旋律的发展部分不同,乐旬添 加了展开的部分;从结构看来,扩充了主题结构:旋律线条呈波浪式的走向,起 伏加大;男中音的音色与器乐的音色形成对比。而且比较典型的是在演唱长音3 和6 的时候,要求演唱者采用具有蒙古族特色长调的演唱方式,民族韵味加 深了许多。用人声来体现宽广、自由、豪迈的旋律,竖琴作十六分音符琶音伴奏, 弦乐给予伴奏,合唱采用长音衬腔式织体形式,与乐队一起为主旋律伴奏。之后 由合唱再次重复主题,加深对主旋律印象。 谱例 1 6 : 主题第五次变形,沿用原主题中的调式音为骨干音,发展新的主题旋律。这 个主题共陈述了两次,第一次是由女高音领唱与合唱、乐队交相呼应;第二次是 男低音领唱相同旋律与合唱、乐队相互配合,共同奏响这首豪情满怀的赞歌。这 个旋律虽采取原主题的调式音,但旋律发展的空间加大,对比性更强。音调不以 民歌为中心,去掉了脱延、花腔等这样的音色特点,变化更为明显;速度表现为 快板,进行曲的风格较强;而旋律起伏较原主题增加;节奏音型较多使用xx x 和x x 为主旋律伴奏,增强了豪情满怀的气势,用xxxx 一表现辉煌、沸腾的 场景。 在这个部分中,主旋律第一次呈现,如谱例 1 7 ,是由女高音和小提琴共同 演奏变化了的主题音乐,富有力量的演唱和演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跨上插有双翼的神鸟,奔向开拓的旷野,那里有我们肥沃的土地,惊人的硕果 堆上蓝天,建设者致富路上奔前方,步伐坚强。”歌词中也可以体会热爱祖国的 感动,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这里采用复调手法中呼应式的织体形式( 第三节中 有具体分析) ,加强了豪情满怀的气势和力量。合唱声部呼应式的织体,在加上 乐队中的演奏乐器也不断增多,辉宏的气势越来越强,使听者进入万马奔腾的画 面之中,由此而进入小的高潮。主旋律的第二次呈现与第一次的主题呈现较为统 : 一,这时音响减弱、乐器减少,突出了男低音的旋律的歌唱,是对主旋律的重复, 2 0 二、主题旋律分析 加深主旋律的印象。 这首豪情满怀的“建设者 之歌,表现出奋战在各个工作岗位的建设者们, 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的明天而积极努力地劳动场景。 谱例 1 7 3 : 豪情满怀地j :1 0 8 鲰锄。幸重苇萄霉至李垂宣萏垂毫亨 主题第六次变形,如谱例 1 8 中。与原主题的旋律形态基本相同,可以说是 主题的再现部分,也是全曲的再现,做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采用较多的原主题 旋律音,及相同的调式,依然以主题动机为契机勾画旋律线条,以及级进式的平 稳构成波浪式走向,依然是由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这三种再现原音的乐器演奏。 但并非原型的完全再现,体现在变形和新手法的使用,如:旋律的后部分,是由 材料发展而来,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