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巴渝古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 本论文是赵万民教授主持的巴渝地区古镇人居环境研究之子课题古 镇聚居形态及其整合研究。全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原理概述。 笔者首先对聚居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巴渝古镇聚居形 态的概念、分类、要素构成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论文就古镇聚居形态 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第二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构成机错0 研究。 论文先详细阐述了巴渝古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基本特点,接着对聚居形态的静 态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又对聚居形态的动态演进展开探讨;最后将巴渝古镇的 聚居形态构成与国内其他地域有代表性的古镇类型列表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古镇 聚居形态构成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它们的基本特点。 第三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风貌特色研究。 此章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线状空间、节点空间、街区形态和城镇边沿等四 个层面分析古镇聚居形态的肌理组成;其二是对古镇环境景观进行分析,先归纳 景观的总体格局与特征,然后从山地、水系、城镇三个方面分析各自特色。 第四部分为对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与探索。 论文先对巴渝古镇聚居形态进行现状评析,初步提出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 维,然后就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整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笔者的体会,提出对古镇聚居形态进行渐进式的分区整合 思想。 第五部分为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的典例研究。 此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是以酉阳龚滩古镇的解放街片区和龙潭古镇 的吴家院子街区作为分析实例,从核心区的保护、过渡区的协调、边缘区的重构 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理论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古镇聚居形态,原理,构成机制,风貌特色,整合 英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r e s e a r c ht o s e t t l e m e n t sf o r ma n di t si n t e g r a t i o no fb a y u a n c i e n tt o w n s ,i sp a r to ft h er c s e t r c h o nt h e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r e s e a r c ho fa n c i e n t t o w ni nb a y uc a r d e do u tb yz h a ow a n m i n g t h ep a p e rc o n s i s t so f 5 p a r t s 船f o l l o w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o nf o r mo f 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i n 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f i r s to fa l l ,t h i sp a r te v e sa n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h eb a s i cc o n c e p t so fs e t t l e m e n t o n t h eb a s i so fw h i c h ,p u ta ne m p h a s i so n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s e t t l e m e n t f o r mt y p e s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 t h ea n a l y s i do f t h ed i f f e r e n tf a c t o r st h a tb r i n g s e t t l e m e n ta n dt h ei n t e r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o s ef a c t o r s a n dt h e n ,t h i sp a r ta l s o t o u c h e sab i tt h ee f f e c t so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 s t y l e si m p o s e db y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s e t f l e m e nf o r m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m a c h i n e - p r o e e s s dc o m p o n e n t so f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 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f i r s t l y , t h i s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 so fc o m p o n e n t so f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 i n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b a y u , a n dt h e n ,g i v e sa na n a l y s i st ot h es t a t i cc o m p o n e n t so f s e t t l e m e n t m e a n w h i l e , i t d e s c r i b e s v i v i d l y t h e d y n a m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f i n a l l y , i tc o m p a r e st h ec o m p o n e n t so f t h es e t t l e m e n t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 o fb a y ut ot h o s eo ft h ei n t e r n a lt y p i c a la r e a s ,s oa st od r a wt h ec o m n l o np e c u l i a r i t i e s a n db a s i cf e a t u r e so f t h es e t t l e m e n t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 s e a l e m e n tf o r m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t h i ss e c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i t sf i r s ti st h e a n a l y s i so ft e x t u r e c o m p o n e n t so fa n c i e n tt o w n sf r o mt h el i n ef o r ms p a c e , n o d es p a c e ,s t r e e ta r e a a p p e a r a n c ew i t ht o w ne d g e i t ss e c o n dp r o c e e d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e n v i r o n m e n tl a n d s c a p e ,i n d u c ef i r s tt h et o t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m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t h e na n a l y z ef r o mm o u n t a i n o u sc o u n t r y , t h ed e p a r t m e n to fw a t e r , t o w n t h r e ea s p e c t se a c hf r o m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t h ef o r t hp a r ti st h ec o n s i d e r sa n de x p l o r a t i o na b o u ti n t e g r a t i o no fs e t t l e m e n t f o r mi nt h ea n c i e n tt o w n so f b a y u f i r s t l y , t h i sp a r ta n a l y s i z e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i nt h ea n c i e n t t o w n so fb a y u ,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o fi n t e g r a t i o n , t h e ni n t e g r a t e dp o s s i b i l i t y i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r o c e e d i n ga n a l y s i sa r g u m e n t o nt h eb a s i so fw h i c h ,i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b a s i cw a y o f t h i n k i n ga b o u ti n t e g r a t i o n r e a l i z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w r i t e rf i n a l xp u t t i n gf o r w a r dt o t h ei d e aa b o u ti n t e g r a t i o nw i t hd i f f e r e n ta r e ag r a d u a l l yo f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i na n c i e n t t o w n s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t h et y p i c a lc a s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i n t e g r a t i o n so fa n c i e n tt o w n s s e t t l e m e n t sf o r m t l l i ss e c t i o ni s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e s i s i ni h i sp a r t , j i e f a n gd i s t r i c ti ng o n g t a na n d w u j i ay a r d d i s t r i c ta r ea n a l y s i z e da sa t y p i c a lt t f l s e s ,a n d e l a b o r a t e i n gt h ea c t u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a b o u ti n t e g r a t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o fa n c i e n tt o w n ss e t t l e m e n t sf o r mf r o m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o fc e n t r a la r e a ,e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 仃a n s i t i o na r e a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d g e a r e a k e yw o r d s :s e t t l e m e n t sf o r mo fa n c i e n tt o w n s ,p r i n c i p l e ,t h em a e h i n e - p r o c e s s d 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v 图录 图录 图1 1 被现代建筑严重破坏的古镇传统街区( 安居) 1 图1 2 现代建筑的侵入导致传统街区的局部“变异”( 龚滩) 1 图1 3 被现代交通设施破坏的古镇轮廓( 磁器口) 2 图1 4 重庆市市域图( 晋) 3 图1 5 清朝重庆府地图一3 图1 6 重庆市市域图4 图1 7 人类聚居包含的五项元素及涉及的五项基本学科7 表l - l 调研地点1 0 图2 1 人类聚居结构图一1 1 图2 2 人类聚居系统图1 2 图2 3 人类聚居形态分类示意图1 3 图2 4 山地型古镇龚滩1 3 图2 5 缓坡型古镇龙潭1 3 图2 6 聚居形态要素关系图1 4 图2 7 聚居形态影响因素关系图1 5 图3 1 江津市中山古镇。2 l 图3 2 綦江县东溪古镇一2 1 图3 3 古镇聚居形态总体结构模型2 1 图3 4 古镇聚居形态结构力动图示2 2 图3 5 酉阳县龚滩古镇2 3 图3 6 江津市塘河古镇2 3 图3 7 古镇发展动力图示一2 3 图3 8 古镇簇群形成原理图示2 3 图3 9 山、水、城一体的宁厂古镇2 4 图3 1 0 “力动体”概念图示2 5 图3 1 1 城镇发展模式原理图示2 5 图3 1 2 城镇发展模式的相互转换2 5 图3 1 3 大昌古镇清代格局示意图2 6 图3 1 4 带状的中山古镇平面形态2 6 图3 1 5 西沱镇聚居平面形态2 7 i x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c耐舯, 古 b 诂茸te 丑z 女 1 7 忠县石宝镇总平面2 7 图3 1 8 图3 1 9 图3 2 0 图3 2 1 图3 2 2 图3 2 3 图3 2 4 图3 2 5 图3 2 6 图3 2 7 图3 2 8 图3 2 9 图3 3 0 图3 3 l 图3 3 2 图3 3 3 图3 3 4 袭3 1 图3 3 5 图3 3 6 图3 3 7 图3 3 8 图4 1 图4 2 图4 3 图4 4 图4 5 图4 6 图4 7 图4 8 图4 9 铜粱安居古镇总平面2 8 合川涞滩古镇总平面2 8 古镇平面区域构成2 9 江津塘河镇王爷庙2 9 酉阳龙潭古镇梭子桥2 9 古镇的区域受力图示3 0 风水宝地环境模式3l 风水模式的生态环境31 江津古镇总平面3 l 江津古镇鸟瞰3 1 忠州镇“三位一体”的城镇聚居形态( 忠州镇清代治城图) 3 3 合川涞滩西门瓮城及小寨门图示3 3 山水城一体的古镇云阳云安古镇3 4 古镇聚居演进基本阶段模型图3 5 古镇聚居演进基本阶段示意圈3 5 古镇主体与“飞地”融合示意图3 6 古镇演进过程示意图3 7 古镇构成比较一3 8 周庄古镇河道与小桥的关系3 8 周庄古镇狭窄的巷道 平遥古城一隅3 9 平遥古城城墙3 9 中山古镇风貌4 1 龚滩古镇风貌4 l 古镇线状空间图( 安居) 4 1 平面肌理的影响因素关系4 2 影响古镇街区肌理的要素综合作用图( 安居) 4 2 古镇街巷形态关系示意图4 3 中山古镇内部溪流4 3 古镇街巷平面形态分类示意图4 4 古镇街巷与山地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x 图录 图4 1 1 图4 1 2 图4 1 3 图4 1 4 图4 1 5 图4 1 6 图4 1 7 图4 1 8 图4 1 9 图4 2 0 图4 2 1 图4 2 2 图4 2 3 图4 2 4 图4 2 5 图4 2 6 图4 2 7 图4 2 8 图4 2 9 图4 3 0 图4 3 l 图4 3 2 图4 3 3 图4 3 4 图4 3 5 图4 3 6 图4 3 7 图4 3 8 图4 3 9 图4 4 0 图4 4 1 图4 4 2 h 山h 仕;# 】“太, 匝# 爿、月【 街巷与水系的关系示意4 5 街巷与建筑的关系模型图4 6 古镇街巷典型断面示意图4 6 古镇街巷遮阳方式示意图4 7 檐廊街功能示意图4 8 大足铁山镇石板街4 8 涪陵大顺场搪廊街4 8 古镇老街的排水石漏4 9 具有阻火功能的古镇封火山墙4 9 古镇溪流与镇区关系示意5 0 古镇溪流与镇区关系示意5 0 古镇溪道断面形式示意图5 0 古镇溪流的生态性示意图5 l 安居古镇大兴桥5 1 涞滩瓮城集市 中山古镇场口一5 1 龙潭古镇八角井5 l 集贸型节点平面示意图5 2 休闲型节点平面示意图5 2 节点空间构成方式示意图5 3 巴渝古镇建筑原形与街区形态的关系5 4 酉阳龙潭古镇街区风貌5 4 秀山洪安古镇街区风貌5 4 酉阳龙潭万寿宫组群平面5 5 安居万寿富街区平面一5 5 酉阳龙潭万寿宫组群风貌一5 5 安居文庙组群风貌5 5 安居古镇琼江岸线风貌5 6 塘河古镇塘河岸线风貌5 6 中山古镇笋溪河岸线风貌5 6 龙潭古镇龙潭河岸线风貌5 6 酉阳龚滩古镇乌江段岸线5 7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图4 4 4 图4 4 5 图4 4 6 图4 4 7 图4 4 8 图4 4 9 图4 5 0 图4 5 1 图4 5 2 图4 5 3 图4 5 4 图4 5 5 图4 5 6 图4 5 7 图4 5 8 图4 5 9 图4 6 0 图4 6 1 图4 6 2 图4 6 3 图4 6 4 图4 6 5 图4 6 6 图4 6 7 图4 6 8 图4 6 9 图4 7 0 图4 7 1 图4 7 2 图4 7 3 图4 7 4 图4 7 5 汀0 鲁出e 丑十:古请汀阻 粤挑c 1 古镇岸线类型示意图一5 8 安居古镇琼江岸线边渔民5 8 龙潭古镇龙潭河岸的万寿宫及其民居建筑 巫溪县宁厂镇龙舟赛5 9 江津塘河主码头6 0 酉阳龙潭河简易渡口6 0 安居琼江渡口6 0 秀山石堤镇酉水码头6 0 古镇天际线( 龙潭) 。 6 l 古镇天际线( 安居) 6 1 古镇天际线示意图6 2 中山古镇天际线l 6 2 中山古镇天际线2 6 2 古镇的山、水、城关系6 3 夏季的塘河古镇一6 4 冬季的塘河吉镇 龙潭古镇“猫儿镇潭”6 4 龙潭古镇“龙洞堡山”6 4 山体景观视角、视域的多变性6 5 古镇镇区与山体的关系6 5 融于山体的龚滩古镇6 6 安居古镇琼江揽胜一6 6 龙潭古镇龙潭河揽胜一6 6 古镇的水系季节性变化6 7 古镇溪流节点分布图( 江滓安居古镇乌木溪) 6 7 酉阳龚滩古镇入口6 8 铜梁安居城隍庙6 8 铜梁安居西街引风门一6 8 江津塘河古镇老街一6 9 酉阳龚滩古镇老街6 9 铜梁安居古镇老街6 9 铜梁安居古镇曲折变化的老街7 0 i 图录 图4 7 7 图4 7 8 图4 7 9 图4 8 0 图5 1 图5 2 图5 3 图5 4 图5 5 图5 6 图6 1 图6 2 图6 3 图6 4 图6 5 图6 6 图6 7 图6 8 图6 9 图6 1 0 图6 1 1 图6 1 2 图6 1 3 图6 1 4 图6 1 5 图6 1 6 图6 1 7 图6 1 8 图6 1 9 p r 卦h 1 一ir 十,甫- 苹件;1n 巫溪宁厂古镇老街立面7 l 江津中山古镇老街7 l 酉阳龚滩古黄桷树一7 2 酉阳龙潭古香樟树7 2 镇区聚居变化趋势示意图7 5 龙潭古镇小水泥厂7 6 宁厂古镇倒塌的盐场7 6 整合概念示意图7 7 整合原理示意图7 8 关于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评选活动的报道7 9 解放街片区区位图8 5 解放街片区规划图8 6 解放街片区立面片段图8 7 解放街片区西秦会馆组群一层平面图8 8 解放街片区西秦会馆组群剖面图8 8 解放街片区上王爷庙复原图8 9 解放街片区新区住宅设计图9 0 解放街片区新区商业中心与广场设计图9 l 解放街片区新区节点设计图9 1 吴家院子片区区位图9 2 吴家院子片区规划总平面图。9 2 吴家院子组群区位图9 3 吴家院子组群平面整合改造图9 4 吴家院子整合改造图。9 5 八卦井地段整合设计图9 6 过渡区住宅整合改造平面图9 7 过渡区商业街平、立面图9 8 边缘区新区总平面规划图9 9 新区住宅平、立、剖面图1 0 0 l 绪论 1 绪论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 【美】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还要认识各自所在的地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要批判地审 视过去的一切,正对现实问题,以无限热情、毅力和勇气,探索各自的道路,迎接未来。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1 1 论文选题 古镇是先人建设活动的结晶,地域文化的积淀,也是城镇自身不断发展和淘 汰的结果。作为特定地域历史建设活动的“化石”,它们记载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的全过程,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记忆。 巴渝地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其大部分在原四川境内,还包括了湖北、湖南、 陕西、贵州一部分区域。该地区处五省交界地带,经济文化一度较为发达,历史 上因商贸、交通等原因形成了大量的城镇。这些城镇的类型十分丰富,主要集中 于区内的长江三峡流域( 包括长江及其支流) ,是整个西南地区山地城镇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图1 1 被现代建筑严重破坏 的古镇传统街区( 安居) f i 9 1 1 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e e t i n a n c i e n tt o w n sa r e a sb r o k e n s e r i o u s l yb y t h em o d e m b u i l d i n g ( a nj u ) 资料来源:安居规划设计组 图1 2 现代建筑的侵入导致传统街区的 局部“变异”( 龚滩) f i 9 1 2 t h e p a r t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e s tc a u s e d b y t h e m o d c m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i n c u r s i o n ( g o n gt a n ) 资料来源:龚滩规划设计组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从早期物流集散的居民点,到规模稍具 的各种市邑,最后到建制成型的城镇,巴渝 地区的古镇从形成到成熟跨越了漫长的年 代,这中间既有城镇韵诞生,也有城镇的消 亡。跟生物体一样,它们也不断重复着“生 生死死”的过程,体现着“优胜劣汰”的基 本规律。目前巴渝地区保留下来的古镇多是 图1 3 被现代交通设施破坏的古镇轮 明清时期产生形成的,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 廓( 磁器口) 水平a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 f i 9 1 3 a n c i e n t t o w no u t l i n e sb r o k e nb y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古镇的 m e ”o 。缸”5 p o n 曲。 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有的古 f a c i l i t i 。8 ( c iq ik o u ) 镇在周边大城市或新兴城镇快速发展的影 资料来漏白摄 响下,人口大量外流,经济发展停滞,加之 原有的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镇逐渐走向凋敝;有的古镇则由于自然或区位条件 的优越,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现象。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这些地方出现了大规模拆除老镇区的行为,有着数百年 乃至上千年历史的古老街区,被成片地无情地拆除( 图1 1 、图1 2 、图1 3 ) 。这种 开发性的破坏给老城镇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使它们的特色被“连根拔除”,取而 代之的是按现代城市标准“克隆”出来的大量“干城一面”的新城镇,在古老的 土地上形成了无数难以分辨、毫无个性的城镇空间 面对古镇的特色危机和逐渐消亡,我们不禁“始惊后问”我们的古镇正 面临空前危机,它们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1 1 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研究意义: 古镇跟其他事物一样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客观地总结和揭示这些规律, 有助于我们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把握住古镇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实可 行的规划步骤,使古镇的现代化与传统性,国际性与地方性更加合理地结合起来。 巴渝地区古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且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加强对古镇规 律的认识,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通过规律的认识,尽可能地保存先人 留下的建筑遗存,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建筑学研究,延续传统建筑 文化的地方性与多样性,开辟城镇建设的新思路:其二,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古镇保护与 发展的矛盾,合理妥善地利用开发资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本地区的古镇走 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 1 绪论 研究目的: 论文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罗列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而是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为对象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对相似问题的解决 提供思路。 本课题研究是赵万民教授主持巴渝地区古镇入居环境研究( 区域聚居 簇群建筑) 的子课题古镇聚居形 态及其整合研究。论文将巴渝地区古镇的聚居 空间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基于古镇 聚居形态的历史现状分析和当前国内外古镇相 关理论和实践的思考,结合笔者参与的巴渝古 镇研究工作和成果,以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为 核心,从规划设计实践中对适合于巴渝地区古 镇聚居形态整合的有关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综 合研究分析,力图探求出一条适合于古镇保护 与发展的道路,以期对当今国内的古镇特别是 西南地区古镇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1 1 2 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研究范围: 巴渝是历史文化在地域名称上的连续,其 中巴即为古巴国,而渝则源自渝水( 今合川以下 一段嘉陵江,因与渠江合流,古时亦称渝水、 宕渠水) ,隋开皇时在今重庆 市置渝卅i ,即由此而来。然而 巴渝历史疆域、建置变化很 大,如巴国极盛时期,其疆域 “东至鱼复( 今奉节县一带及 湖北省西部地区) ,西至棘道 ( 今宜宾地区及泸州市) ,北接 汉中( 今陕西省汉中、安康地 区) ,南极黔( 今重庆黔江地 区、贵州省东北及湖南省西北 一带) 、涪( 今重庆涪陵及贵州 图1 4 重庆市市域图( 晋) f i 9 1 4t h em u n i c i p a lc i t y a r e a d i a g r a mo f c h o n g q i n g ( j i nd y n a s t y ) 资料来源:新编重庆市志,重庆 市志编撰委员会,四川 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图1 5 清朝重庆府地图 f i 9 1 5 t h em a n s i o nm a po f c h o n g q i n gi nq i n gd y n a s t y 资料来源:新编重庆市志,重庆市志编撰委员会。四 川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省北部地区) ”,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重庆、陕南、 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区。巴国后历朝在重庆设巴郡、江州、恭州、重庆、川 东道等,其辖区大小各异、差别甚大。因而巴渝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在理论上是 比较模糊的。 综观中华各区域的历史行政建制,便可见其大多由地理交通、区域历史文化 而定,巴渝地区的行政建制历史也不例外。历史上,巴渝地区因长江、嘉陵江水 运之利而兴盛,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曾为历史上三都( 巴国国都、夏国国都、民国 陪都) 之所在,其建置沿革久远。历代虽名不尽相同,有巴郡、江州、恭州、重庆 府之称,但其所辖区域的大体总在两江航道所及的范围。如晋朝巴郡所辖区域( 图 1 _ 4 ) 和清朝重庆府所辖范围( 图1 5 ) ,虽相距1 5 0 0 年左右,地名也不尽相同,但 究其所辖范围,总能大体固定在两江及支流所能通达的范围,变化不算很大。而 图1 6 重庆市市域图 f i 9 1 6 t h em u n i c i p a lc i t ya r e ad i a g r a mo f c h o n g q i n g 资料来源:重庆市总体规划( 1 9 9 8 2 0 2 0 ) o 新编重庆市志,重庆市志编撰委员会,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p 7 7 4 1 绪论 目前行政区划之巴渝地区,涵盖重庆直辖市域面积8 2 4 万平方公里,下辖4 0 个 行政区县( 自治县、市) ,有1 5 个区( 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 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 区、黔江区、长寿区) ;4 个县级市( 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 ;2 1 个 县( 自治县) ( 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 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 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 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也涵盖了以上区域( 图1 - 6 ) 。 论文限于时间,加上笔者才力疏浅,不能求大而全,因而研究地域范围的框 定便尤显重要。经笔者的慎重考虑,决定将本论文研究范围框定在目前的重庆行 政区,这样在对古镇进行分析时,条理比较容易理顺,而且符合古镇发展的历史 脉络,同时适当拓展范围,结合三峡库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来进行必要的 分析,将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当然,考虑到人类聚居的特点和本课题研究 的方法,论文的研究范围必然会适当兼及毗邻地区,特别是广义的巴渝地区,即 区内两江航道所及的其他地域。 研究内容: 本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原理概述。 笔者首先从人类聚居和古镇聚居两个层次对聚居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在 此基础上就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概念、分类、要素构成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分析;然后论文从自然状况、经济格局、社会形态与意识、科学技术等四个 方面就古镇聚居形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第二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构成机制研究。 论文先从总体结构、构成特征两个方面详细阐述巴渝吉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基 本特点,接着就聚居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平面形态类型、平面区域构成三个方面 分别对聚居形态的静态构成进行分析;同时又从选址布局、古镇演进对聚居形态 的动态演进展开探讨;最后将巴渝古镇的聚居形态构成与国内其他地域有代表性 的古镇类型列表进行比较,以归纳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基本特点和共同特 性。 第三部分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风貌特色研究。 此部分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从线状空间、节点空间、街区形态和城镇边沿等 四个物质层面分析古镇聚居形态的肌理组成:其二是对古镇环境景观进行分析, 先提出景观的总体格局与特征,然后从山地、水系、城镇三个方面归纳各自特色。 第四部分为对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与探索。 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先从古镇聚居形态的变化趋势和面l 临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现状评析,并初 步提出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维,然后就整合的可行性从经济、政策和技术三个 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延续、古镇社会文化 形态的修复两个角度归纳出巴渝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最后根据 笔者的体会,提出对古镇的聚居形态进行渐进式的分区整合思想。 第五部分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的典例研究。 此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是以酉阳龚滩古镇的解放街片区和龙潭古镇 的吴家院子街区作为分析实例,从核心区的保护、过渡区的协调、边缘区的重构 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古镇聚居形态整合理论的运用。 1 1 3 课题研究现状 古镇的保护及其更新研究作为整合工作的一部分,早己在各国开展。它属于 地方建筑学的研究范畴,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研究主体主要为研究对象所在区 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对于巴渝地区( 包括巴蜀地区) 的古镇研究,从全国范围 来看,基本上是西南地区的学者关注较多。而从研究客体方面来看,对江浙地区、 华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传统城镇研究开展较早,较有基础和深度;巴渝地区古镇 研究成果虽也较为丰富,但相比较而言内容还缺乏层次性和体系性,研究方法也 略显单一。 从西南地区古镇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仍以传统的风貌研究方法为主,研究 领域集中在对古镇的形成、布局选址、古镇的肌理、景观构成、古镇的建筑极其 环境、古镇开发与保护等方面。但因古镇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涉及学科面较 广,内容复杂,故以上研究虽涵盖了古镇的方方亟面,但其专项论述的深度和广 度仍显不足。本论文集中于巴渝地区古镇聚居的形态研究,此领域虽有著述,但 多偏重于就城镇风貌来谈问题,而对城镇聚居形态本身的构成因素、发生机理及 其相互关系的思考略显不足;涉及到的各学科间的研究缺乏沟通,古镇聚居形态 整合的研究与社会、经济的研究联系还不够紧密,对于古镇整合还缺乏发展的思 考。 1 2 论文研究方法及其框架 理论方法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武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巴渝地区的古镇聚居 形态,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 的理论体系中,笔者认为,人类聚居学、 城镇空间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纷繁芜杂 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设计理 论较为成熟,且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论文研究课题的各个领域,同时便于在研究过 程中彼此渗透和互补,因此笔者决定将这四种理论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综 合运用到论文研究中去。在分析古镇聚居形态构成的影响因素时,可运用城市社 6 l 绪论 会学和生态学的部分理论:在进行古镇聚居形态构成和风貌分析时,则利用人类 聚居学和城市设计理论的方法;在进行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的时候,则可综 合使用四种方法理论。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将采取先宏观后微观、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将这四种理 论贯通始终,避免割裂开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