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徽州聚落地域形态自组织演进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州聚落地域形态的自组织演进研究 摘要 徽州聚落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聚落之一,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 内涵,有深厚的底蕴和学术研究价值,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是在相对漫长的历 史时期内形成的。对于徽州传统聚落,国内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视 角各有不同,总结归类一下,都是在空间、文化、历史、保护、美学等单线纵向 的研究,对徽州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研究较少。我们将徽州聚落看成一 个系统,那么根据自组织理论,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不 是主导因素,而其聚落内部复杂的演化的是其的主导因素,这反映出了其原始的、 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演化过程。 本文借鉴国内外城市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及相关成果,从自组织演进的角度对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演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徽州聚落演化动 力的分析,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对城市化下的城市发展进行 再思考。并试图寻求一种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适合当下城市快速发展得道路, 从而引发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及方 法。 关键词:聚落自组织动力演化规律启示方法 h u i z h o us e t t l e m e n tr e g i o ns h a p ef r o m 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r e s e a r c h a bs t r a c t t h eh u i z h o us e t t l e m e n tt a k e so n eo fc h i n e s ee x t a n tm o s tc o m p l e t e t r a d i t i o ns e t t l e m e n t s ,h a sd e e ps o c i a l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 ,h a st h e d e e pi n s i d es t o r ya n dt h es c h o l a r l y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t h eh u i z h o u t r a d i t i o n s e t t l e m e n ts p a c e s h a p ei sf o r m si nt h er e l a t i v e l yl o n g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r e g a r d i n gt h eh u i z h o ut r a d i t i o ns e t t l e m e n t ,t h ed o m e s t i cm a n ys c h o l a r sh a v e c o n d u c t e dt h e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t sa n g l eo fv i e wh a st h ed if f e r e n c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s u m m a r i z e sc l a s s i f i e s ,i si nt h es p a c e ,t h ec u l t u r e ,t h eh i s t o r y ,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e s t h e t i c sa n ds oo ns i n g l et r a c kl o n g i t u d i n a lr e s e a r c h ,e v o l v e st h e i n h e r e n tl a w sr e s e a r c ht ot h eh u i z h o us e t t l e m e n ts p a c e s h a p et ob ef e w w et h e h u i z h o us e t t l e m e n tw i l lr e g a r da sas y s t e m ,t h e na c t sa c c o r d i n gt of r o mt h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h u i z h o ut r a d i t i o ns e t t l e m e n ts p a c e se v o l u t i o ne x t e r n a l 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ei sn o tt h ep r e d o m i n a n tf a c t o r , w h a tb u ti t ss e t t l e m e n ti n t e r i o r c o m p l e xe v o l u t i o n i si t sp r e d o m i n a n tf a c t o r ,t h i sr e f l e c t e dp r i m i t i v e l yi t s ,f r o m b o t t o mt ot o pf r o m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 a r yp r o c e s s t h i sa r t i c l ep r o f i t s f r o mt h e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c i t i e sf r o m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f r o m ,f r o m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 sa n g l e e v o l v e st ot h eh u i z h o ut r a d i t i o ns e t t l e m e n ts p a c e ,t h e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c o n d u c t t h ea n a l y t i c a ls t u d y , a n dt h r o u g ht ot h eh u i z h o us e t t l e m e n te v o l u t i o np o w e r s a n a l y s i s ,u n i f i e st h eq u e s t i o nw h i c h o u rc o u n t r yp r e s e n ts t a g e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f a c e s ,c a r r i e so nt ou n d e rt h eu r b a n i z e d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n d e r e da g a i n a n da t t e m p t st os e e ko n ek i n dt oo r g a n i z ef r o m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w i t hh i mt o u n i f y ,t os u i tt h eu r b a nf a s td e v e l o p m e n tt or e s u l ti nt h ep a t hi m m e d i a t e l y , t h u s i n i t i a t e st h eu r b a np l a n n i n gt h e o r y ,t h em e t h o da n dt h em e t h o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p r o v i d e st h en e wm e n t a l i t ya n dt h em e t h o df o ro u rc o u n t r y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s e t t l e m e n t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d y n a m i c a l ;e v o l u t i o n r u l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m e t h o d 插图清单 图1 1 徽州地域环境一1 图1 2 徽州和谐环境l 图1 3 总体研究框架一1 图2 1 徽州聚落平面图。1 图2 2 徽州村落处于群山中1 图2 3 明清徽州三邑图:1 图2 4 徽州处于群山中1 图2 5 徽州水系与巷路l 图3 。l 自组织理论框架1 图3 2 细胞粘菌的自组织聚集l 图3 3 尖点突变的三种路径结构图1 图3 4 人类和猩猩头骨的变形构造1 图3 5 徽州民居的天井1 图3 6 徽州民居马头墙l 图3 7 徽州干栏式建筑1 图3 8 聚落自我复制演化分析l 图4 1 徽州自然环境1 图4 2 徽州聚落地理环境1 图4 3 徽州山多地少1 图4 4 最佳宅址、村址、城址选择1 图4 5 徽州聚落风水示意1 图4 7 徽州村落水系与村落1 图4 6 徽州的水口园林1 图4 8 徽州水口园林1 图4 9 徽州祠堂1 图4 1 1 宗祠的教化空间l 图4 1 0 村落的公共空间1 图4 1 2 徽州土地变迁1 图4 1 3 徽州历史人口变迁l 图4 1 4 徽商的仁义一1 图4 1 6 乡间契约1 图4 15 家族谱牒一1 图4 17 南湖书院1 图4 18 徽州契约1 图4 1 9 嘉庆年间新安县志l 图4 2 0 新安文化的起源1 图4 21 程朱理学l 图5 1 徽州聚落过程的无序与有序l 图5 3 徽州聚落的无序1 图5 2 徽州的秩序感1 图5 4 宗族祠堂l 图5 5 聚落演化过程分析1 图6 1 西递村落地理环境l 图6 2 西递村落发展四个阶段1 图6 4 西递村落选址环境1 图6 - 3 西递村落平面l 图6 5 黟县人口变化曲线1 表6 1 黟县人口变化1 图7 1 社会组织与城市的关系1 图7 2 非正式社会组织对政策过程的参与方式1 图7 3 生态城市与创新城市的关系1 图7 4 纽约1 图7 5 上海1 图7 6 达拉斯l 图7 7 徽州聚落地域特色1 图7 8 激励政策过程1 图7 9 公众参与的阶梯1 图7 1 0 公众参与类型与特征1 图7 1 1 城市自组织循环发展1 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壁王些太堂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字黝仁:纠拜声月7 0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壁王些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金 照王些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叫p 年丫月;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致谢 不知不觉在合肥工业大学求学的日子已经有七年的光景,昨日仿佛还在眼 前,在这里,我经历了人生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在这里,我逐渐成熟和长大; 在这里,我结识了良师益友。在大学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感谢在我的求学生 涯中遇到的每一个人! 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到成稿都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在 这里我真心的感谢我的导师陈刚副教授,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是他教会了 我如何面对困难、走出阴影;是他在我成长的时候给与我足够的关怀,让我明 白了什么是生活:是他在我论文遇到瓶颈时及时的给与指导,让我茅塞顿开。 陈刚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清晰独到的思维方式,谦虚谨慎的学者风度, 博大的胸怀都让我敬佩万分。 同时感谢建筑与艺术学院冯四清老师、周国艳老师、李俊峰老师、王方老 师、石建和老师、张华如老师在读研期间和完成论文期间对我进行的指导。 同时感谢0 7 级城市规划与设计的1 5 位研究生同学,也感谢在工作室一起 度过美好时光得师弟师妹们,正是与你们经常的讨论,使我的专业知识更加丰 富、更加广泛。并促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跟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很快 乐,而难以忘怀。 最后感谢家人在我读研期间对我的大力支持! 作者:王大伟 2 0 1 0 年4 月2 0 日 第一章绪论 没有无生、无始无创、无形, 则无逃避有生有始、有创,有世界之可能。 一一乔达摩秤迦牟尼 1 1 课题研究缘起及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脚步的逐渐加快,城市的物质空间 和社会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其复杂化程度和内 部冲突日益增强。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是基于建筑学专业发展起来的,它采用 理性分析来解释城市规划的过程并预测城市的发展,它以“调查一分析一规划 方案 为调查顺序。它认为首先要搜集关于城市的信息,其搜索的信息范围应 足够广泛、足够多,而后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就可以制定出“科学的 城市规划。然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发展是瞬息万变并难以 预测的,加上人类认识自然分析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城市信息的获得是 十分有限的。所以信息的分析推理很多时候是不严密的,往往将城市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划入了非科学的范畴,从而使城市规划脱离现实,并且难 以适应当代城市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需求。 2 0 世纪6 0 、7 0 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 学和分形学等一系列理论的产生,经过研究并集合出一种新的理论一一自组织 理论,系统的发生发展是自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它揭示了一个宏观系统如何 将自己的子系统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或从较低级有序到较高级有序的 演化。而城市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复杂的系统,其发展是不间断的与农村及其他 城市等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人员、资金、能源和信息等的交流,当这种交流达 到一定阈值,城市系统将产生变化,如果其中一个因素发生难以控制的变化, 将引发城市的突变,或是向上发展或是向下发展,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城市自 组织演化。所以我们在研究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中不能采用简单、分解的思路去 研究城市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影响城市空间自组织的发展 的各个要素,如政治、经济、环境等,并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 我们回顾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同年代城市的发展,徽州古村落中国古代城镇 演化发展的典范,从产生到今天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发展与衰败可以 说是一个系统自组织发展的过程。首先,徽州聚落的演化发展是自发的。徽州 聚落是在自我内部因素的主要作用下在相对漫长的时期内逐步形成的,相对于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型的方式而言,徽州聚落模式更多地体现出自然主义的取 3 向,受自然环境、经济状 况、生活习惯、风俗礼仪 等条件的影响比较大o 。徽 州聚落的组织形式呈现出 相对的无序状态,从其自 身的内部组织来看,它如 同生物有机体一般呈现出 具有强烈生命感的动态秩 序。其次,徽州聚落自组 织生长过程更具有普遍 性。徽州聚落空间形态呈 现开放的、动态的、不规 则的形式,有很大的自由 度,或依山、或傍水、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富于 生动活泼的美感。面对外 部环境和内部社会、经济 等因素的变化,聚落具备 较强的应变能力,这种自 发的“无政府”状态遵循 “自组织”原则,这种“自 下而上”的村落其适应外 部作用变化的能力远远超 出以理想主义为出发点的 田11 镦州地域环境 围1 2 徽州和谐环境 规划方式。相对于徽州聚落“自下而上”的演化方式,现代的城市规划的方式 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而这种规划手法并不能从根本解决城市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们不能准确的判断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有效的把握城市建设和发展 过程中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因而我们就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规划思路和手 法是我们目前所需要的? 故本论文期望通过对城市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并结台徽州聚落典型自组织 发展的实例,加深我们对城市及其子系统、城市空问和城市演化自组织特征的 认识,期望能探寻一种有效的规划思路对城市管理和规划进行指导,促进城 市可持续发展,并有效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9 盂彤,试错与自组织自发型聚落形志演变的启示- 袭饰一2 0 0 l s 2 4 1 2 国内外研究背景 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七 十年代中期,艾伦与耗散结构的创始人普里戈金合作,用基于耗散结构的模拟 分析证明了:城市是突现于局部行为的自组织结构的深刻范例。近年来,国外 学者在研究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自组织城市思想,从耗 散城市到协同城市、从分形城市到混沌城市等等,自组织城市理论自始至终都 沿着系统科学演进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外学者又在自组织城市理论研究的基 础上提出了自组织规划的全新思想,旨在调和“规划 和“不可规划 的理论 纷争和现实矛盾,向传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对城 市规划工作本身而言,自组织规划理论目前还只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如果自 组织的城市规划方法能发展起来,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许会更为深远。 国内在自组织理论建设方面,从2 0 世纪8 0 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曾国屏教 授、沈小峰教授、吴彤教授等人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相变与 临界现象、混沌理论等哲学问题进行过引入和研究。并出版自组织的哲学一 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自组织的宇宙观从混沌到有序自组织方法论 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等。9 0 年代初期我国钱学森 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这是对系统科学和控制论概的新扩展。国内学者 先前研究自组织理论主要集中在在地理学专业中,虽有一些介绍了国外学术界 有关自组织城市及自组织城市规划理论的文章,但是并未提出较新的理论。近 年来不少国内外研究者将自组织理论应用于对城市的研究,以解释城市发展中 不断涌现的复杂现象,出现了新一轮的城市自组织理论研究高潮。但是这些理 论中很少涉及到关于乡村聚落空间自组织演化的研究。 1 3 研究方法及原则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历史考察法、系统复合法、哲学思辨法、实证研究法。 本文在徽州聚落自组织研究中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 1 )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徽州聚落作为城市发展的缩影,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其相互作用机制、 演化过程、时空模式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这是系统微观自适应和宏观 自组织的结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对徽州聚落的研究中需要认清系 统整体的特征与演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和认识大量微观要素和子系统的 相互作用机理,所以说,对徽州聚落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应该使微观分析和宏观 分析相互结合,互为因果。 ( 2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从实践中的分析而得来的,其最终还是要用于实践之中,所以只有 将实践经验与复杂性、抽象的理论相结合,才能鉴定理论的科学性。本文在研 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自组织复杂性的相关理论,将其与徽州古村落演变分析相 结合,以徽州聚落的演化为基础,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看到 一个天堂,从微观空间探求宏观系统复杂的本质与内涵。 ( 3 ) 多学科思维交叉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由于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始终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它不仅涉及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还涉及到 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生态学、历史学、工程学 等一系列复杂综合的学科,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还将涉及更广泛。今天较为单一 学科的视野已经不再满足对城市的描绘。徽州聚落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空 间等系统的组成复杂巨系统,而这些系统本身无一不是复杂系统,因此,它比 单纯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空间系统更加复杂。故交叉运用地理 思维、经济思维和社会思维有利于认识城市系统的复杂本质。 1 4 研究框架 i 簟章 i _ 一 iu - - - 、三童 i 1 1 一一 i 一_ i 第四章 _ _ l 一一 t :? : t - 要兰、当耋一l 一一!。一一 r o o1 l 三q 三葛巳一i 一一一 。_ _ 。 图1 3 总体研究框架 6 第二章徽州聚落地区生长环境及特征 我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中。 一一保罗。瓦采里f p a u lv a l e r y ) o ,i 。声j ;爹攀藜麓霪7 ! ; 一 蛰一势黪7 鬃羹? 爹黪一 湖入长江,敲此属于“吴头楚尾”的“吴楚分源”之地。,亦即江南吴越文化 区域和楚文化区域的两者结合部。除此以外,还有梅溪、麻川河、徽溪、乳溪、 杨溪、绣水等北向流经青弋江等水系而注入长江。四周祟山峻岭、环峙列布的 徽州6 4 的高山海拔平均为1 3 3 2 米,3 4 的高山海拔迭1 1 3 l 米。境内腹部地 带丘陵广连、河谷纵横山环水绕之间,谷地及盆地被穿割国舍,从而整合成 若干片自然群落,由是构成诸县之境域o 。“徽之为郡,在山岭j l l 谷崎岖之中- 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 圈2 2 搬州村藩处于群山中 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鸟道萦 纡。两旁峭壁,仅遁单车。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鄱阳者, 亦三百六十滩。船经危石以止,路向乱山攸行。以此守固,孰能逾之。”。 2 2 徽州聚落历史沿革 2 21 徽州历史建制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 9 5 5 年与1 9 8 1 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晕蛉( 即徽岭) 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 海经载有“三无子都”旧名。传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 地,东南即太海,境内为异族麸工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 :i 我戮:i :! :i 蓄嚣黼;嚣:褫盔紫”2 “” 。许承尧t t 事阑谭,卷l s 筵黄门郡志略) 8 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 所属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实行郡县制,设置黟、歙二县。汉承秦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诸侯王国。 西汉前期,黟、歙二县曾属荆、吴、江都、广陵诸王国。东汉建安十三年, 孙吴划六县并设新都郡。在晋代太康元年改为新安郡,仍管辖六县。在隋文帝 开皇九年将新安郡改为歙州,直到大唐历五年,才形成一州六县的格局。 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管辖歙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和黟县,历史上有了“徽州 之称。元代曾改徽州为徽州路,明代朱元璋洪武 元年仍为徽州“一府六县治所歙州。清代康熙六年取安庆、徽州二府名称作 为省名一一安徽省( 图2 3 ) 。民国元年废府留县,到此徽州“一府六县 建设长 达5 4 0 多年。 图2 3 明清徼州三邑图 2 2 2 徽州社会物质空间生长 历史上的徽州经历了社会与文化的演变生长,每一次的演变都给徽州社会 物质空间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就徽州历史发展来看,其演变经历了 聚落源始期、聚落形成期、聚落发展期、聚落成熟期、聚落衰落期: 一是徽州聚落的源始期,是从前山越时代开始到黟、歙时期的山越时代结 束,山越时代这一时期主要是秦汉以前包括旧、新石器时代在内的文化发展阶 段。这一时代的徽州聚落文化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吴越文化和楚文化的背景下发 9 展的,我们称为百越时代,这一时代生产力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而黟、 歙时期的山越时代,在历史上主要对应秦汉时代,此时的徽州人不属于国家编 户人民,无需承担国税、兵役等责任,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正如 史记中记载“既无滚绥之人,亦无于金之家,o 二是徽州聚落形成期,是从新安历史时代开始到歙州历史时代结束,新安 历史时代处于三国时期,此时孙权为巩固政权对徽州地区进行多次镇压,建立 新安郡对徽州地区进行管辖,此时的徽州六县初具雏形。这一时期徽州人民属 于户编人民,并迁出了山林与中原移民一起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结束徽州社 会发展的封闭状态。特别是东汉末年因躲避中原地区战乱而向徽州地区移民的 运动,更是推动了徽州经济的发展。而歙州历史时代,以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设 置歙州开始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结束,此时徽州的行政区划与社会 经济格局已经形成。歙州时代,徽州的茶叶、歙砚、宣纸、毛笔等闻名四方。 这个时期徽州历史第一次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变化。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 合,孕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安文化。中原大族的迁徒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 技术和制作工艺,结合了南北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建造出新形式的建筑,中 原四合院平房形态与当地干栏式建筑形态相融合,出现了新型的内天井四合院 楼居形制建筑的雏形。 三是徽州聚落发展期,这一时期是从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开始到 明代中叶结束。这一时期是徽州聚落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是徽州发展的最完善 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原地区政权的南移,中原世家大族南迁和当地人民一起 对徽州进行了深度开发,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导致了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寻求生计徽州人开始外出经商,因此徽州经济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众多 文化大家的思想( 如朱熹的理学等) 使徽州文化与社会指导思想与精神支柱得 到确立,徽州文化发展速度最快,徽州因此也获得了“东南邹鲁”的美称,同 时也为徽州社会及物质空间注入了活力。 四是徽州聚落成熟期,这一时期是从明代中叶开始到清朝中期,这一时期 是徽州商人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徽州发展的鼎盛时期。所谓的“无徽不成镇 也出自明清期间,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众多市镇为徽州商人的发展提供了巨 大的推进作用。徽州商人的活动范围几遍全国,经营行业及规模前所未有,明 代中叶,徽州经营已经不只是本地山区土特产,而是“其货无所不居 ,人民 生活必需品盐、茶叶、粮、布、瓷器、丝绸等产品成了主要经用产品,尤其是 盐、茶、木、典当四大行业为其它商人所不及也。徽商的发展使得徽州有了财 力的支持,徽州的文化业得到了巨大发展。据嘉靖年间统计,徽州社学达到了 5 6 2 所,书院4 6 所,真可谓“书院林立,社学遍地 。此时徽州的版画、刻书、 雕刻艺术、新安医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艺术家、医学家。 o 汪良发,徽州文化十二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8 5 l o 五是徽州聚落的衰落期,这一时期处于清朝束期,太平天国的内乱严重影 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徽商遭到了重大的打击,这使得徽州成了战 场,徽州财富被洗劫一空。文化设施遭到破坏,使徽州发展失去强力支撑,道 光年间盐制的改革加快了徽州盐商的衰败,徽州的发展走向了低谷。 2 3 徽州聚空间结构特征 23 1 徽州聚落宏观空问结构特征 徽州地区位于丘 陵山地,处在黄山南 麓、天日山以北,境 内大部分为山地,平 原较少,徽州腹部地 带丘陵广连、河谷纵 横,山环水绕之问, 谷地及盆地被分割 围合,从而整合成若 干片自然群落,源于 四周山脉的新安江 及其众多支流回环 全境,形成闭塞而景 色秀美的自然环境。 徽州山地约占土地 总面积的7 0 ,耕地 包括宜茶、宜桑、宜 果树的土地约占土 地面积的5 ,所阻 素有“七山半水半分 田,两分道路和庄 园”之称。故徽州聚 落的村落大都坐落 在山问盆地,徽州群 山环抱的盆地地形 为南迁中原士族提 图2 - 4 徽州处于群山中 供了有利的庇护栖息空间,对徽州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 盆地地形结构使得徽州与外界星相对4 隔绝”状态,这种因地形而产生的“隔 绝机制”对徽州村落保持、延续起到巨大的作用。 2 32 徽州聚落微观空间结构特征 徽州聚落村落空间布局受风水理念、宗族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注重建筑、 人、环境的天人合一,使徽州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村落空间形态 丰富,尺度多样。通过街巷、水系等线型空间及广场、水口、桥等节点串联、 田2 - 5 徽州水系与巷路 围合和发散,把大量的独立的建筑“细胞个体”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形式成为 “群体”的形式使徽州村落空问结构井然有序。形成动静交替,和谐有序地 聚落空间结构形态。徽州村庄的基本构成模式是单体建筑以天井为连接点,以 厅堂为主轴线形成纵深的多重院落。这一基本形态表现了家族的内聚意识和宗 法札制观念。院落与单体建筑均有明确的主从尊卑次序,村庄的整体规划与空 间布局也是如此。 。来士群中国w 究 ,第三卷2 0 0 7 9 第三章聚落的自组织理论与演进形式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天三生木, 地四生4 l - , 天五生土,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一一王安石 3 1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 2 0 世纪6 0 年代末,随着对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等研究的深入,当代 自然科学前沿出现了“耗散结构理论 “突变论”“超循环理论 “混沌理论“分 形理论 等,它们都具有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的特点,统称为自组织系统。因此 自组织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学科群,由协同学 图3 1 自组织理论框架 ( 引自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1 3 ( s y n e r g e t i c ) 、超循环理论( h y p e r c y c l et h e o r y ) ,突变理论( m o r p h o g e n s i s ) ,混沌 理论( c h a o t i ct h e o r y ) 和分形理论( f r a c t a lt h e o r y ) 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理论共同 组成。 所谓自组织系统是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 其责而又协调地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自组织研究对象 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 生命系统、社会系统) 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自 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3 1 - 1 耗散结构理论一一自组织产生的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普里戈金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 环境与产生条件,当一个系统进行演进的同时必须远离平衡状态,因为一个系 统之所以被称为开放系统,正是因为它与它的环境保持着交换一一特别是物质 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还因为它是面向新奇性、难预料的方向开放。只 有当系统内部处于非平衡状态时,与环境的交换才能有系统本身来维持,否则 交换过程将停止。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理论应具备几个条件:系统的开放并达到 一定的值、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系统的非线性演进、涨落、系统非稳定性。 3 1 2 协同学理论一一自组织产生的动力 在耗散结构理论诞生的同时,由海尔曼哈肯( h a r m a n n h a k e n ) 创立了 协同学,它从对激光的研究中受到启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 等为基础,把不同学科知识存在的具有共同特征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一 个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一致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系统从无序转变为 芽孢p 一 oo 。 ? 杀实体i q ) 迂移 。勺生长 p 仓j + 、 交聚i幽醛 有序的规律是什么,有序结构朔喊甥脯填鲰匍燃筹,找到了复杂系统从无序 向有序转变的机理。 ( 参见伊普利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 1 4 狭义的协同是指系统中个子系统之间的合作、协作、互助等意义,而广义 的协同既包括合作,又包括竞争。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换 而言之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在的指 令。中国古代的“声律相协而八音生 也表明此意。 3 1 3 超循环理论一一自组织的结合形式 超循环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m 艾肯在2 0 世纪7 0 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 研究中提出。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而基 层的循环又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循环,即超循环,还可组成再高层次的超循环。 超循环系统就是经循环联系把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连接起来的系统。在此系统 中,每一个复制单元既能指导自己的复制,又能对下个中间物的产生提供催 化帮助。它以耗散结构理论为研究起点,应用系统观点和数学方法直接解决并 回答了生命如何从无生命中起源的问题,为研究生命巨系统以及人类社会系统 复杂现象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我们在研究粘菌的聚集中可以发现这一有趣的 情形,粘菌生活和繁殖的环境变得缺乏营养时,他们便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 ( 如图3 2 ) 。粘菌起初作为一群孤立的细胞,随后联合起来,聚集到一起,通 过生长一聚集一迁移形成果实体,它是由几万个细胞组成,只要有合适的生长 环境便迅速繁殖并形成一个新的粘菌群体。这种循环则会在其生长过程中重 复产生,推进生物的演化。 3 1 4 突变理论一一自组织的生长途径 事物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变化方式,渐变是一种规律性较强的现象,是 图3 3 尖点突变的三种路径结构图 ( 参见吴彤自组织方法轮研究) 一种积累式、连续性的发展,它比突变更容易处理和应付,突变强调变化过程 的间断或突然转换。故而突变论是研究客观事物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它是 。伊普利戈金等著,从混沌到有序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7 1 1 5 不确定性的。 根据突变理论,系统自组织演化路径课可归为三种:第一,经过临界点的 演化,这种演化起伏较大,最丰富最复杂,其演化结果较难控制,有可能走向 重生,也有可能走向消亡。第二种是演化中出现间断性的突变,但是并不会引 o 4 图3 4 人类和猩猩头骨的变形构造 ( 参见吴彤 自组织方法轮研究) 起系统大的混乱,在系统自我控制范围之内( 图3 4 ) 。第三种是渐进式的演化 过程,其演化是连续的,渐进的,没有大的变化,其演化路径也可预测。系统 自组织生长的途径是渐变与突变的结合相互交替上升的( 图3 3 ) 。 3 1 5 混沌理论一一自组织的复杂与图景 混沌在汉语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世界的状况,即所谓的“气似质具而未 相离 。7 0 年代,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开始找到无序的门径一一混沌,它揭示了 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是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体现自组织的复杂性。混沌理论有三个中心原则:其一是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原 则:简单的确定性系统能够产生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不可预见,只是短 期内可预测的确定性系统,长期运行下去反而变得不可预测;其二是条件与结 果的关系原则: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也就是说极其微小的差 异在混沌的系统中可能会被放大,如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其三是有序与无序 的关系原则:无序之中隐含有序,有序的结构可以在空间中表现出无序来,这 体现了混沌学所强调的系统内随机性,也就是局部不稳定性。 1 6 3 2 自组织系统形成条件 ( 1 ) 系统首先必须要开放,对于个孤立的系统,其演化结果必然是平 衡状态。要想使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开放是必要条件,系统必须与外界 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流的交换,外界环境不因与系统的作用而发生改变,使 得系统与环境通过物质交换具有相同的“浓度 和“温度,从而达到有序状 态。 ( 2 ) 系统必须被推向远离平衡态,内部出现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 用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原因。在系统的相互作用中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使 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只有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时系统状态的转变才有可能。 ( 3 ) 自组织现象总是通过某种突变过程出现的,某种临界值的出现是伴 随自组织现象的一大特征。外界参量达到临界值或阂值,出现分岔和突变,从 而使系统向多种可能的演化方向和途径,造成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 ( 4 ) “涨落导致有序 ,这是普利高津的论断。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 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也就是说,当 系统处于临界点附近时,涨落有可能对系统演化方向起着决定作用。这时各种 微小涨落都有可能被“选中”而放大为“巨涨落 。 3 3 徽州聚落自组织的形式 徽州聚落是在其初始的条件下,由于其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其 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结构形态的自组织聚落。它的形成是一动态过程,它 表现在聚落产生前后系统状态的变化,表现为聚落从一个均匀、简单、平衡的 状态转变为一个有序、复杂、非平衡的稳定状态。按照自组织过程实现的不同 系统功能或方式可将聚落自组织的形式划分为下列四种基本形式: 3 3 1 聚落的自我创生 “自创生 ( a u t o p o i e s i s ) 由希腊语“a u t o ,即“自我”和“p o i e s i s ,即 “制造 构成。它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动力学的自我产生和自我维持的活动,即 物质系统的活的特性,主要指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塑造和自我维持的性质,自创 生解决的是徽州聚落从无到有的问题。徽州聚落初期在没有规划样本的条件 下,经过当地居民与环境的长年博弈,以及在与聚落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 从无到有的自我产生出来一种新的系统结构、模式、形态。徽州聚落的自创生 体现在对原有旧事物的整合,聚落许多子系统的元素和子系统的事物或实体经 过整合,形成统一整体。并且徽州聚落这种系统的整合是在没有特定外力干预 下自发完成的,这就是徽州聚落的自创生。 o 卢洵、李世铮。试论自组织系统的特征,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 9 9 8 1 7 ( 1 ) 1 7 3 3 2 聚落的自我催化 自我催化是从系统整体层次角度对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所形成状态随时间 演化情况的描述。在徽州聚落慢慢发展过程中,随着聚落系统要索的不断增加、 规模的不断扩大( 如社会的变化,聚落人口增加等问题) ,聚落功能不断的自 我完善,其各个要素之间进行复杂的、相互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自我催化。 自催化解决的就是聚落从差到好的问题。由于聚落不可能一经产生就根完 善,所以需要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不断的自我在发育,自我再完善、自我成熟 起来。同时徽州浆落的自催化也可以存在于予系统层次上,由建筑的自催化逐 渐形成独立的村落,而村落的自催化逐渐形成聚落,所以其每个子系统的自生 长实现整个系统的自生长。 3 3 3 聚落的自我适应 徽州聚落的自我适应体现在聚落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也就是对环境的特定 自主性,从其外部环境来看它体现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 流交换,是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进行的;从内部环境来看,它体现聚落要素 之间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彼此合作与竞争、互动与互应。聚落对环境的适应 是靠聚落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交通运输驾培安全员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北京市二中学教育集团2026届物理九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2年高处作业安全理论考试题及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课程目标解析
- 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方案
- 直播带货实战技巧分享与案例分析
- 外贸合同风险防范解析
- 市政工程视频会议协调管理流程
- 智能停车系统数据分析与优化
- 化工企业设备分类管理与安全标准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农村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 监理专业钢筋工程施工培训
- 《化妆品稳定性试验规范》
- 【1-3岁】幼儿气质问卷(TTS)
- 食品保质期检测记录表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 合肥水泥购销合同.标准模板
- 2019年新版FMEA模板-template完整版
- 枣树常见病虫害课件
- 发酵罐染菌分析思路与纠正预防措施
- 八大特殊作业(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知识与规范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