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_第1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_第2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_第3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_第4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混凝土单调及循环受压本构模型研究——基于经典塑性力学及界面理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主要工作分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巾,采用经典塑性力学理论,对单调加载下的混 凝土试验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模拟。包括单轴加载( 1 组) 、恒侧 压加载( 1 组) 以及等比例加载( 4 组) 的假三轴试验。 本模型中采用的屈服面是m e n e t r e y w i l l i a m 屈服面,使用非 相关流动法则。并把塑性体积应变作为强化参数,这不同于一般 的弹塑性模型把有效塑性应变及塑性功作为硬化参数。强化函数 的选取不含有应力状态变量。 在第二部分中,采用边界面理论和经典塑性力学理论相结合 的方式对混凝土循环受压试验进行了模拟。认为混凝土总应变由 三部分组成,由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及损伤产生的应变组成。 关键词混凝土,循环,经典塑性, 边界面 a b s t r c t i np a r to n e ,t h i sp a p e rd e a l sw i t ht h em o d e l i n go ft h eb e h a v i o ro f p l a i nc o n c r e t ei nt r i a x i a lc o m p r e s s i o nu s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p l a s t i c i t y t h ea i mi st om o d e l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 c a p a c i t yi nu n i a x i a la n dt r i a x i a l c o m p r e s s i o nb y m e a n so ff e w p a r a m e t e r s an o v dh a r d e n i n gl a wb a s e do nan o n a s s o c i a t e df l o wr u l ea n d t h ev o l u m e t r i c p l a s t i cs t r a i na sh a r d e n i n gp a r a m e t e r i sc o m n n e dw i t h a y i e l ds u r f a c ep r o p o s e db ym e n e t r e ya n dw i l l i a m ( 1 9 9 5 ) t h en o v e l h a r d e n i n gl a wd i f f e r sf r o mac l a s s i cs t r a i n h a r d e n i n gl a w , a si n s t e a d o ft h e l e n g t h o ft h e p l a s t i c s t r a i nv e c t o r o n l y t h ev o l u m e t r i c 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 l a t t e ri su s e da sah a r d e n i n gp a r a m e t e r i nt h i s m o d e l ,s i xg r o u p so fc o n c r e t ee x p e r i m e n ti nm o n o t o n i cc o m p r e s s i o n i su s e d i np a r tt w o a b o u n d i n gs u r f a c em o d e l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c l a s s i c p l a s t i cy i e l d s u r f a c ei s p r o p o s e d t h e t o t a ls t r a i ni n c r e m e n t i s c o m p o s e do ft h ee l a s t i c ,p l a s t i c a n dd a m a g es t r a i ni n c r e m e n t f i v e g r o u p so f c o n c r e t ee x p e r i m e n ti nc y c l i cc o m p r e s s i o ni su s e di nt h i s m o d e 】 k e y w o r d s :c o n c r e t e ,c y c h c ,c l a s s i cp l a s t i c ,b o u n d i n gs u r f a c e c ;h 【c 。 c 掣 c 9 】 ( d d e 。) d 9 ) d ) d : d e i : d d ; d e : d 旯 ( d a ) d o t : d 符号表 弹性常数张量 弹性刚度矩阵 弹塑性刚度矩阵 塑性刚度矩阵 总应变增量矢量 弹性应变增量矢量 塑性应变增量矢量 损伤应变增量矢量 体积应变增量的 塑性分量 总应变增量张量 弹性应变增量张量 塑性应变增量张量 塑性体积应变增量 塑性乘数 应力增量矢量 应力增量张量 弹性应力增量张量 北京交通人学硕十= 学位论史 第一章前苦 弟一草刖西 1 1 背景 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十许多重要结构工程,像高 层建筑、近海平台、反应容器、核控制结构物等。这些结构的非 线性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通过常规线性方法不可能获 得变形和破坏特性,而这些结构的试验研究非常昂贵。数字计算 机和数值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结构工程师进行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 分析提供了强大的1 二具。但是,一些限制条件阻碍了这种分析工 具的广泛使用。不能真实模拟混凝土性质是约束这个方法可行性 的主要因素之一。 钢筋混凝土材料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 1 ) 在多轴应力状念 下的非线性应力一应变特性;( 2 ) 应变软化和各向异性弹性劣化; ( 3 ) 由拉伸应力或应变引发的逐步丌裂;( 4 ) 在达到破坏时的剪 胀作用等。 1 2 混凝土的力学性质 混凝土是一种复合材料,由粗骨料和水泥浆和细砂粒的混和 物组成。出于组成混凝土的基本材料非均质,混凝土的制作及各 种外部影响条件都会影响混凝土的物理性质。所以其物理性质相 当复杂。为了研究和计算e 的方便,因此有必要简化混凝土为一 种均质材料。忽略材料的复合作用,并以匀质连续体为基础提出 材料性质的规律。同时,假定混凝土材料为初始各向同性。 混凝土含有大量的微裂缝,特别在骨料与砂浆的界面上,甚至 在外部荷载作用前就已经存在。因此整个加载过程被认为是微裂 缝扩展的过程,并被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分别以单轴受拉受压、双轴和三轴加载为例来介绍混凝土 的力学特性。 1 2 1 混凝土单调受压力学性能 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可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1 ) 在初始阶段,由于混凝土初始微缺陷在受力后被压缩,当荷载 小于3 0 极限荷载时有一小段压密阶段。 2 ) 当荷载在极限荷载的8 0 以前为线性阶段,之后便呈现较大的 非线性; 3 ) 当荷载达到峰值后,混凝土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降低,应力一 应变曲线也由凹向应变轴转向凸向应变轴,即此时曲线上出现一 反弯点;随着应变的进一步增加,应力降低的幅度减缓,最后接 近于水平状态,此即为“残余强度”阶段。 北京交通大学硕十学位论立 第一章前吉 0 o 圈l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1 2 2 凝土单轴受拉力学性能 与单轴受压试验相比,混凝土单轴受拉试验难度较大。图( 1 , 2 ) 是h u g h e s 和c h a p m a n 所测得的单轴受拉应力一应变曲线。从图中 可以看出:单轴受拉与单轴受压曲线很相似,在达到某一个相对 较高的应力水平之前,所有的曲线基本呈线性,这主要是因为混 凝土中的微裂缝在单轴受拉时起主要作用。 图12 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膨燹f i 线 1 2 3 混凝土双轴受力力学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当混凝土处于双向受压时,随着两个方向主应 力比a 的变化,双向受压破坏强度较单轴受压强度均有提高,当主 应力比为a 约等于o 5 时,强度提高最大,为2 7 ;而在双向等压 时,提高1 6 。 在混凝土处于一向受压一向受拉时,随着拉应力的增大,抗压 强度逐渐减少。即使很小的拉应力,也可导致较大的抗压强度降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荜前告 低,且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愈高,这种降低愈大l “。 双向受拉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单向抗拉强度相比无明显的 变化,且与主应力比a 没有多大的关系。由于试验条件不同,混凝 土双向受拉的试验数据离散性较大。 1 3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为了在结构设计计算和有限元分析中引入混凝土的本构关 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 混凝土本构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特征的概 括,分成四大类:1 ) 线弹性模型;2 ) 非线弹性模型 3 ) 塑性理 论模型;4 ) 其他力学理论模型。 1 3 1 线弹性类本构模型 通过考虑材料性能的方向性差异,可以建立不同复杂程度的线 弹性本构模型: 1 ) 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结构中任何一点有6 个应力分量,相应地有6 个应变分量。如 果各应力和应变分量问的弹性常数都不同,其一般的本构关系式 为 0 - 1 1 0 2 2 0 3 3 t 1 2 t 2 3 t 3 1 c 1 1c 1 2c 1 3c 1 4c 1 5c ;1 6 c 2 1c 2 2 c 2 3c 2 4c 2 5c 2 6 c 3 1c 3 2c 3 3c 3 4c 3 5 c 3 6 ( 2 4 1c 4 2c 4 3c 4 4c 4 5c 4 6 c 5 1c 5 2c 5 3c 5 4c 5 5 c 5 6 c 6 1c 6 2c 6 3 c 6 4c 6 5c 6 6 这一本构模型中刚度矩阵不对称,共有6 x 6 = 3 6 个材料弹性常 数。 2 ) 正交异性本构模型 对于正交异性材料,正应力作用下不产生剪应变:剪应力作用 下不产生正应变,且不在其它平面产生剪应变。本构模型可以分 解,简化为 ( 1 2 ) ( i【,ii 铂锄地场胁 i1lll f l 2 3q 龟岛 i【 1j 邮蚴哪吼吻哑 n 一 一 | l 1 2 3q 吒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章前言 【码。j ( 1 3 ) 其中式( 8 - 2 a ) 中的刚度矩阵对称只含6 个独立常数,另加式( 8 - 2 b ) 中三个常数,故正交异性本构模型中的弹性常数减少为9 个。 3 ) 各向同性本构模型 各向同性材料的三方向弹性常数值相等,式( 8 - 3 ) 更简化为 三一竺一旦| | o - 1 1 i eee | | l 一旦土一旦忆:eeel i 一; dp1 1 1i 一百一i i l l c r 3 3 j 鼬l 拍。j u l r 3 j o - 狐e 可 ( 1 - 4 ) ( 1 5 ) ( 1 6 ) 独立的弹性常数只有2 个,工程中常取e 和u 。 1 3 2 塑性理论类本构模型,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 1 3 3 其它力学理论类本构模型 1 ) 粘弹一塑性理论【2 1 3 】 首先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建立三种基本力学元件,它们的 符号和计算式为 弹性元件( 弹簧) :盯= e 6( 1 7 ) 塑性元件: 盯 o s , g = 0 ( 1 - 8 ) 盯= o s , 占任意值( 1 9 ) 粘性元件( 阻尼器) :盯:f 粤( 1 1 0 ) m 物6 o o o o c 4q o o ,l l 2 3 q 龟 勺h i i k l l h 北京交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前言 f :h 业 d t 式中:e 为弹性模量,为屈服应力,f 和h 为粘性系数 显然,前两种元件的性能与时间无关,而粘性元件的应力和变 形关系随时问而变化。当采用不同种类、数量和元件特性指标的 多个元件加以不同的组合,可构成适合于多种结构材料的本构模 型。 最简单的组合,例如弹性元件和塑性元件的串联,构成理想弹 塑性本构模型;两者的并联又构成刚性一强化本构模型;两者的并 联又构成刚性一强化本构模型;两者并联后再串接一弹性元件,就 成为弹性一强化本构模型等。 粘性元件和弹性元件的串联称为m a x w e l l 模型。己知二元件的 特性指标后,即可确定模型的总应力一应变关系。先建立基本条件: r 一1 2 )内时理论r 1 3 j v a l a n i s 在研究金属材料的冷加工硬化特性时最早提出了内时 理论。该理论从粘弹性本构( m a x w e l l ) 模型出发,将其中的时间 变量用另一变量代替。新变量只取决于材料特性和变形的程度, 使本构关系中不再出现时间,但内蕴时间,故命之。其优点是摆 脱了塑性理论所必须的屈服面和流动法则等,而采用非弹性应变 逐渐累积的方法。 3 ) 近期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力学分支,几乎无一遗漏地被借 鉴,用以建立混凝土的本构模型。除了上述的粘一弹一塑性理论和内 时理论以外,有基于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的模型l o j ,还有多种理 论的结合应用,如塑性损伤模型【7 | 、内时损伤模型l8 | 、塑性一断裂 模型【9 】等。 这些本构模型一般都从原有理论的概念出发,对混凝土的性能 作出简化假设,用已有的方法推导出相应的模型表达式。其中所 需参数值由少量试验结果加以标定或直接给定。这些模型的概念 新,数学形式复杂,计算难度大,基本假设与混凝土的实际性能 仍有相当大的差别,至今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一时还难以被 工程界普遍接受。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义 第一章前言 1 3 4 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非线弹性本构关系的基本特征以单轴应力一应变关系示于图 1 3 随着应力的加大,变形按一定规律非线性地增长,刚度逐渐减 小;卸载时,应变沿原曲线返回,不暇残余应变。 这类本构模型的明显优点是,能够反映混凝土受力变形的主要 特点;计算式和参数值都来自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在单调比例 加载情况下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模型表达式简明、直观,易于理 解和应用。因而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一些结构设计规范中建议 的混凝土本构模型都属此类。这类模型的缺点是,不能反映卸载 和加载的区别,卸载后无残余变形等,故不能应用于卸载、加卸 载循环和非比例加载等情况。 1 ) 各向同性本构模型 k u p f e r - g e r s t l e 模型l j 根据混凝土的二轴和三轴受压( c ,c ,c c c ) 试验中量测的主 应力( o - l ,0 - 2 ,c r 3 ) 和主应变“,e 2 ,白) 值,计算八丽体正应力和剪应 力( c r o c t ,g o 。t ) ,以及相应的应变( 。t ,y o c t ) 值,并绘制c r o c t e o 。t 和 7 0 c t y o 毗曲线,计算混凝土的割线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 图1 3非线弹性的应力应变关系 k 。:o o c t :墼,g 。= 血 ( 1 1 2 ) 6 v3 e o c td 北京交通大学顿上学位论文 最终给出经验回归式 第一章前击 f l - 1 3 ) 式中:g o 和k o 为混凝士的初始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a ,m ,c ,p 为 经验系数。这些数值都按混凝土的不同强度值给出。 其它的本构模型还有诸如:正交异性本构模型以及祸合本构 模型。 冀鱼隧一 北京变通大学硕十学位论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2 1 引言 弹塑性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确定以下几个方面:( 1 ) 确立 屈服条件或屈服面;( 2 ) 根据材料的强化法则,确定后继加裁面; ( 3 ) 判别加载或卸载状态的准则;( 4 ) 确定塑性流动法则,选 取合适的塑性势函数:( 5 ) 选取合适的破坏准则;( 6 ) 确立弹塑 性本构关系;( 7 ) 进行数值模拟。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内容: 2 2 屈服准则 屈服准则定义了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弹性极限。对于混凝土 而言,不同于金属均质材料,屈服应力只是一个假定值。对于早 期的屈服应力确定:假设为初始屈服面与破坏面有相似的形状, 但尺寸较小,是小于破坏应力的一个值,如o 2 ,是混凝土的 破坏强度。因此,屈服函数与破坏函数有相同的形式。但是对于 初始屈服面的定义这样简化并不很好,主要有两个原因:( 1 ) 在 静水压力荷载作用下塑性体积的变化不能通过屈服面得到,因为 它沿静水压力方向是张丌的;( 2 ) 由这样定义的屈服面和破裂面 包围的强化区也许不能正确地模拟混凝土的特性,因为这样的定 义意味着有一个均匀分布的塑性区,因此,该模型对所有加载情 况都预测到。个相似的特性。所以,对于混凝土初始屈服面的形 状,在文献中能得到的试验结果很少。 在应力空间中,屈服面或加载面是屈服应力点构成的一空间 曲丽,描述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一般为: ,( 铂,r ) = o ( 2 1 ) f ( o i j ,j r l 函数决定了屈服面的形状,盯是与加载历史有关的 参变量,记录了应力和应变加载历史,屈服面的大小及运动位移 的大小和方向。厂函数也可以用应力不变量来表示: f ( i l ,j 2 ,j 3 ,j r ) = 0 ( 2 2 ) i l 、j 2 、j 3 和茁分别表示应力张量的第一不变量,应力偏张 量的第二、第三不变量。 2 3 硬化法则 北京交通人学硕t 学位论 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在加载过程中,屈服面不断改变它的形状以使应力点总是位 于其上。然而,有无数个屈服面的演化形式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因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确定加载面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个控制加载 面发展的规则被称为强化法则。 2 3 1 各向同性强化 这个法则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上,假设加载过程中的屈服 面均匀膨胀,没有畸变和移动,如图2 1 所示。因此屈服面的数 学表达式可以写为如下形式: ,( 嘎j ,r ) = 矗( 吒i ) 一七( 盯) 2 0 ( 2 - 3 ) 其中,k k l 是一个强化函数或增函数,用来确定屈服面的大小, _ i f 是一个强化参数,表示材料的塑性加载历史。 2 3 2随动强化 随动强化法则假设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加载面在应力空间作 刚体移动或平动瞄没有任何转动。即初始屈服面和后继属服面的 大小和形状及方向都是一致的,如图2 2 所示。 随动强化材料的屈服面一般表示为 厂辆,嘞) = 而( 吩一啕j k = o ( 2 - 4 ) 其中,k 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啦i 被称为反应力,它给出加载面中 心的坐标。反应力在塑性加载过程中是变化的,以便说明强化响 应,连同随动强化法则,经常为了方便起见而用折减应力 盯2 q 一口u 。 下面列举两个随动强化法则。p r a g e r 强化法则:随动强化法 则的关键就是确定反应力c t i j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假设d a i l 与d 留 线性相关,这就是所谓p r a g e r 强化法则。即d a i j 2 c d 留,这里,c 为材料常数,说明一个给定材料的性质,也可能是状态变量的函 数,如盯的函数。z i e g l e r 强化法则:为了得到在子空间中也有效 的随动强化法则,z i e g l e r ( 1 9 5 9 ) 修改了p m g e r 强化法则,似设 以如下形式沿折减应力矢量q = 啊一方向平移。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第二章弹塑忡增量理论 d a i j2 舭( 一a i j ) ( 2 5 ) 其中,毗是一个正的比例系数,其与所经历的变形历史有关。 为简单起见,这个系数可假设有如下的简单形式 d = a d a - r 圈2 1 备向同性强化法则 如果把随动强化和各向同性强化结合起来就会得出一个更 具一般性的法则,称为混合强化法则: 厂b ,a i j ,f ) = 矗( q ,a d ) 一_ j ( 盯) = o ( 2 7 ) 在这种情况下,加载面既有均匀膨胀又有平移,前者用( k ) 度量 后者用a i j 确定( 图2 3 ) 。但它仍然保持最初的形状。采用混合强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 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化法则,就可以通过调整| | 0 ) 和嘞两个参数来模拟b a u s c h i n g e r 效应的不同程度。 f o ( 。o 0 2l初竺黑) :。 屈服面 一, j 、= # l - , ,o l 瞒) j 、j , j j m o 1 ? l , , 、 、一+ 2 3 3混合强化 图2 2 随动强化法则 0 - 2 膨人且。仁移 f o ( 一n u ) = # l - - , 躺孽 ? ,一一, 、7 l 卜+ 7 五 f c 二一。 i 、一 、只平 多 、一一 f o , r u o r i j 、= x 图2 3 混台强化法则 北京交通大学倾+ 学位论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在结合两种强化法则的同时,把塑性应变增量分为两个共线 的分量 d 有= d 碍1 + d 带 ( 2 8 ) 其中, d 露1 与屈服面的膨胀有关,d 谍o - u 屈服面的平移有关, y 假设这两个应变分量为 d 四= m d 铝,d 铲= ( 1 一m ) d e i p ( 2 9 ) 其中,m 为混合强化参数,其大小范围为0 m 1 。m 的值就是 调节两种强化法则的贡献和模拟b a u s c h i n g e r 效应的不同程度。 当m = 0 时恢复为随动强化:而当m = i 时,恢复为各向同性强化。 2 4 加、卸载准则 在应力空间上的屈服面确定了当前的弹性区边界。如果一个 应力点处于这个弹性区边界的内部,那么就认为它处于弹性状态 而且只有弹性特性。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应力点处于屈服面上, 就认为它处于塑性应力状态,具有纯塑性或弹塑性特性。 弹性与塑性状态定义: f o( 2 _ l o ) u o 对 2 4 2中性变载 若应力分量变化后只是从一点变至同一屈服面上的另一点, 则材料不会进入弹性区,对材料也不会产生塑性应变及硬化。其 条件表示为: 2 4 3 卸载 厂= 0 ,= 0 考蚧。 ( 2 1 1 ) 盖吣。 ( 2 - 1 2 ) 通常,厂函数形式是这样定义的,使得梯度矢量盖= n ;的 方向总是沿着屈服面, = o 向外的法线方向。因此,这些如载准则 能用图2 4 作简单的晚明。 中性荷 d 咿、梦加荷 ( a ) 单轴情况 7 7 可i 而n ,o f产b 霉。 o ? 一 加药面f = o ( b ) 多轴情况 图2 4加工强化材料的加载准则 对于理想塑性材料,当应力点沿着屈服面移动时,能观察到 弹塑性变形。但是,它不总是引起塑性变形而有可能被归到中性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厂2 。;= = l 羔d = 。时, 加载或中性变载( 2 - 1 3 ) 间且盖d q o 时,加载( 2 - 1 5 ) d i 互: 。 ,1 2 。 且 羔吒k l d 铀2 。时, 中性变载( 2 _ 1 6 ) 厂:o且善lc i i k l d 1 t 1 ) ,在此期间 应力增加到口+ d 仃,并产生塑性应变d 占p ,从仁t ,开始卸去附加 应力,在t = t 3 时应力状态又回到仃。见( 图2 5 ) 。在这样的一个闭 合的应力循环内( o t t 3 ) ,应力在弹性应变上所作的功为零, 而塑性变形只在t l 盯, 盯,那么就能定出相应的势能函数为 g = ( 7 1 一c r 3 2 k = 0 ( 2 - 2 8 ) 其中,k 为常数。根据流动法则得,与t r e s c a 势能函数相关联的 主应变增量则为 ( d 寸,d 霹,d 砖) = d a ( 1 ,0 ,一1 ) ( 2 - 2 9 ) 丑甜 监 = 监 | i 监 = 监 坐 北京交通人学硕士学位论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对主应力q ,盯2 和c r 3 大小的其他血种代数顺序的组合可得出类 似的结果。 2 6 3 d r u c k e r - p r a g e r 型的塑性势函数 在非均匀强化塑性模型中,将塑性势函数选为d r u c k e r p r a g e r 型的函数形式: g ( 0 勺,口) = 口1 1 + j 2 ( 2 3 0 ) 那么,流动法则变为 生o o i j 以卜+ 景j p s u l”2 j 2j 、。 通过3 a d 2 给出塑性体积变化d 砖= d 罐。因此,口表示塑性 体积膨胀的量度。 2 7 几个破坏准则 、 m e n e t r e y w i l l a m 三参数强度准则 北京交通大学硕十学位论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附) = 1 s 小m 志+ 去卜= 。倍。s , 式中熟c 一- 一s 警六4 - 1f t 旯 在本准则中,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图2 8 为相应于静水压 力轴上单轴受拉善= 万r t ,单轴受压f = 击和三轴受压善= 一_ f c 时,a = 0 5 与兄= 0 6 的偏平面图形。根据c e b 对试验数据的总 结,知混凝土三轴受力时应有:o 5 五0 6 ;对于双轴受力情况, = o 5 2 为最佳。 二、r e i m a n n 四参数强度准则 r e i m a n n ( 1 9 6 5 ) 提出了一四参数强度准则,其受压子午线 方程为一抛物线: 毒= a 仙渺c ,4 , 其他子午线可由压区子午线的相关方程来定义: r = 妒( 岛) r c ( 2 3 5 ) 式中o o = 6 0 。一0 ,从一c r 3 轴方向开始量起。当( - 6 0 。s 0 6 0 。) , p ( 岛) 可表达为: 妒( 1 9 0 ) = r t r cc o s o o r t r e ( 2 - 3 6 ) 妒5 :i ;i :霞再i i i 可1 :i j 丽。8 岛h 7 七2 - 3 7 偏平面由直线部分( 式2 - 3 6 式) 和曲线部分( 式2 - 3 7 式) 组成。 直线与圆( 半径为r t ) 相切,且与曲线相交在岛“5 0 。处。r e i m a n n 准则改进了m o h r c o u l o m b 准则,拉、压子午线为衄线,且偏平 北京交通大学硕 j 学位论 第二章弹塑性增量理论 面在r t 处为光滑曲线。 三、v o nm i s e s 强度准则 1 9 1 3 年v o nm i s e s 提出,当材料中。点强度到达八面体剪应 力的临界值时,材料达到了破坏,也就是混凝土达到了极限强度。 v o nm i s e s 破坏准则的表达式为 斤一厅 2 、;j 2 - 、争( 2 - 3 8 ) 公式可简化为 f ( j 2 ) = j 2 一k 2 = 0( 2 3 9 ) o 1 l jv o n m i s e s ,_ _ 7 下j 、: 遭上k s c a , 、_7r 、7 ,j 蟛、 l :。j0 3 f ( j 2 ,j 3 ) 圈2 9t r e s c a 强度准则在偏半血上的图形吲2 1 0t r e s c a 强艘准则二轴强艘图形 v o n m i s e s 强度准则的破坏面为与静水压力轴平行的圆柱体, 子午线为与f 轴平行的直线,偏平面上为圆形如2 9 所示。0 3 = 0 的平面二轴强度轨迹为椭圆形如图2 1 0 所示。 由于y o nm i s e s 强度准则在偏平面上为圆形,较t r e s c a 强度 准则的正六边形在有限元计算中处理棱角上较为方便,在这一点 上说是一种改进,但存在强度与 无关、拉压强度相等等与混凝 土试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缺点。 根据延性材料的特性:( 1 ) 各向匀质,( 2 ) 与静水匪力无关, ( 3 ) 有相同的拉压强度,( 4 ) 破坏面为凸面,可建立强度准则 的一般式为: f ( j 2 ,j 3 ) = j ;一2 2 5 j ;- k o = 0 ( 2 - 4 0 )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 第二章弹塑牲增量理论 式中,k 为纯剪强度,根据试验并与单轴受拉应力相联系, 耿 k ( 2 4 1 ) 该强度准则较好地描述了延性金属材料,它在偏平面上介于 t r e s c a 正六边形与v o nm i s e s 圆形之间,如图2 9 所示。在平面问 题上也介于二个强度轨迹之间,如图2 1 0 所示。 2 8 弹塑性增量本构关系 在塑性理论中,由由应力变化决定的应变可分解为弹性和塑 性应变分量,以增量形式表示为 d 毛= d 墙+ d ( 2 4 2 ) 其中,8 钿为应变增量张量,d 噶和d 碍分别为弹性应变和塑 性应变增量。 2 8 1 弹性关系 增量形式的弹性关系 d a i j = q d 毫 ( 2 4 3 ) 以矩阵形式表示 灿) = e c 。 卜6 ( 2 4 4 ) d 盯) = l d c r xd a y d o z d r 。yd r y zd f z x j l ( 2 - 4 5 ) 泓 - d s xd s yd s zd 7 x yd 7 y z d 7 。j 1 2 4 6 ) 用g 和k 表示为 k 一兰gk k + ! gk k + ! gk 0 0 0 一三g0 00 31 一詈g ooo i ( 2 - 4 7 ) 一三g0 0 0 i 3l 0g001 00g0 1 00 0gi g g g 4 3 2 3 2 3 一 一 0 o o k k k 1l 1 | i e c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 第二章弹塑件增量理论 其中,k 2 虱两e,g 2 i 耳e 可。e 初始弹性模量,u 为 泊松比。 2 8 2 塑性关系 塑性应变增量由流动法则定义它的大小和方向: 础 害j p 4 s , g 为塑性势函数,d 兄是非负数。其中 争扩 = d s d 砖d 鹾d 癌d 癌d 愿 1 ( 2 - 4 9 ) 斗:j 堕堕堕鱼堕鱼 ( 2 - 5 0 ) i a 盯j la c t xa c t ya c t zo r x ya a f ai 这样塑性应变就可以通过一致性条件求解。一致性条件规定 加载过程中应力状态总是位于当前屈服面上,它要求应力状态从 一个屈服面变化到另一个屈服面,数学表达式为: f ( i j + d c r i j ,r + d 盯) 一f ( c r i j ,盯) = 0 ( 2 5 1 ) 或 妒2 盖咄+ 要“2 毒d q + 羔参血p - 。 p s z , 排髫ot 篙 陋 北京交通大学硕十学位论 第一章掸塑性增量理论 扭善j l 堕d e pj l d g p 1 ( 2 - 5 4 ) o k 【a 仃j 、 将式( 2 4 8 ) 和式( 2 4 2 ) 的矩阵形式代人式( 2 4 4 ) ,并利 用式( 2 - 5 3 ) ,可以得到用应变表示应力的增量应力应变关系: = l c 。 训j l 垒o c r l j l 笪o c ,m j 。 一+ 阿o o - j c e l 亲) 肚) = c 印 冲 ( 2 - 5 5 ) 其中l c e p j 是弹塑性刚度矩阵,可以写成: l c 印j 2 l c 6 j l c p j r 2 5 6 ) l c p j 为塑性刚度矩阵。 式( 2 - 5 5 ) 是一般弹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如果知道当 前的应力张量,给定一个应变增量张量d 白,就可以通过本构 关系确定相应包含塑性影响的应力增量张量d q 。 北京交通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三章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第三章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3 1 引言 本章以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为基础,采用非相关流动法则,提 出了两个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分别模拟恒围压下的三轴 压缩应力状态以及等比例的常规三轴受压混凝士应力状态。在这 两个不同模型中,模型的屈服面,塑性势函数及强化法则都是相 同的,不同的地方是采用了不同的硬化参数。 本章定义应力和应变以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本模型的应变由弹性应变及塑性应变组成。用增量形式表示 d e = d c 。+ d 一 ( 3 1 1 其中,第一项d 占。由第二章2 , 8 1 计算,第二项d e p 由第二章 2 8 2 计算。 3 2 模型l 与模型2 的屈服面 本文采用的屈服面是m e n e t r e y 及w i l l i a m 于1 9 9 5 年提出的。 在h a j 【g h - w e s t e r g a a r d 应力空间中表示为 图3 1受压子午线与受拉于午线 ,= 妒力2 咖瞟巾,e ) + 期一q h ( c ) ( 由= 。 ( 3 - :) 其中,孝,p 和0 定义如下: 北京交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混凝_ f _ 弹塑性本构模型 孝。击 i l 2 氏q i 咄氏- 1 ,i j ,龟- o p = 等如嗍一孙 c o s s 目= 竽参妇妒 m :3 生笠三 f j , e + 1 4 ( 1 一e 2 l 心口+ ( 2 e 1 ) 2 “2 i 面篙藤毒丢2 可i 2 ( 3 _ 3 ) f c 为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f t 为混凝土的单轴抗拉强度。e 为椭圆偏心率。 t e n s i l em e r i d i a n 图3 2小同静水压力下属服面n :偏平面的形状 2 6 北京交通大学顶十学位论义第三章混凝十弹塑性奉构模型 q h ( r ) 和q 。0 ) 分别是关于硬化参数盯的硬化函数及软化函 数。 r ( e ,e ) 是偏平面上关于偏心率e 的椭圆函数。f c 、f i 及e 将在 后面的章节中确定。屈服面的偏平面部分是从低静水压力下的近 似三角形形状变为高静水压力下的近似圆形形状。这样就反映出 材料是从低静水压力下的脆性行为向着高静水压力下的延性行 为发展。偏平面上的屈服面是光滑,凸向的。 3 3 加载法则及塑性势函数 3 3 1模型1 与模型2 的硬化及软化法则 ( 1 朝t i c 1 1 0r 一一了* 一。j 一一一一一一 j q h 0 )一一一 q 。 ) 图3 3硬化及软化函数 本文采用的硬化参数是塑性体积变量砖,采用了一种新的硬 化法则,是只关于单纯的一个硬化变量砖的硬化函数。因此相对 来说比较简单,易于编程,比较适用。不同于其他包含应力或应 变变量的函数形式。 硬化法则及软化法则的函数形式q 0 ) = ( 盯。扛) f c ) 2 ,o e 是 单轴受压应力,t 是硬化参数 把硬化函数和软化函数统一起来表示为: q 0 ) = q h ( 芷) q 。( 匿) ( 3 。4 ) 北京交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混凝土弹塑件奉构模型 其中,破坏前: 破坏后 q h 0 ) = 一8 9 2 8 向f 2 1 5 6 4 3 k - + 0 3 0 8 6( 3 5 ) q 。) = l _ 0 q h ( 盯) = 1 0 ( 3 6 ) ( 3 7 ) q h ( j f ) = 一8 9 2 8 6 x 2 1 5 6 4 3 t f + 0 3 0 8 6 ( 3 8 ) 3 3 2 模型1 与模型2 的塑性势函数 本模型采用非相关流动法则,塑性势函数为 厂、2 p a l 赢j b 当+ ,垒 q ( k )q ( 盯) p 【-一】 石3 5 、蹙 j 净 、 。d p = z 3 ) 一, 4 彩彩。l 藿爹 3 2 1 一 ,一 v 、 i 弦遵 拳- - t :黎- - 2 三; 一1 - - 2 一3 图3 4受压子午线与受拉子午线硬化演化 2 8 q h 一1 0 q h = 0 2 孝卜】 3 q = 0 2 g = 1 0 ( 3 9 ) 北京交通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三章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 纠一】 ,。 0 1 5 惫 fp = r c l 3 ) 4 幺 1 i j _ 。 3 一0 2 。彩” 2 ,;尹7q s2 l ( 0 0 拶少 1 一 轳妒 善 - l i 飞: 1 1 2 - 3 3 3 模型1 与模型2 的硬化参数 模型1 硬化参数增量可以这样确定: 如d 6 p ) - a 舡删础氏蠢训彘 模型2 硬化参数增量: d k = x d 砖+ y d e o x = o 7 5 ,y = o 2 5 。x ,y 为权重,x + y = 1 ,o x l ,o y 1 。 d e p = 属两 ( 3 1o ) ( 3 - 1 1 ) ( 3 一1 2 ) 其中,d 砖是塑性体积应变增量,d e s 是塑性偏应变。 o 从上式可以看出,硬化参数完全依赖塑性应变。这一点就是 与其它弹塑性理论的主要不同的地方。因为在其它弹塑性理论 中,硬化参数是依赖于应力状态与塑性内变量的。 3 4 模型1 与模型2 的模型参数的标定 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参数选择如下: 模型1 :e = 1 4 9 7 0 m p a ,u = 0 2 ,f t = 2 4 m p a ,e = 0 ,5 2 ,在本 模型中,对于单轴、三个比例加载试验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混凝土弹塑件本构模型 ( q :观:o - 3 = 1 :o 1o 1 ,1 :0 1 5 :0 1 5 ,1 :0 2 :0 2 ) 及围压等于5 m p a 试 验采用参数a = 一0 8 ,b = 1 6 ,对于高比例加载试验 ( o - 1 :0 - 2 :0 - 3 = 1 :0 2 5 :0 2 5 ) 及高围压1 5 m p a 试验采用 a = 一2 0 b = 一3 6 模型2 :e = 1 4 9 7 0 m p a ,u = o 2 ,f t = 2 4 m p a ,e = 0 5 2 a = 一2 0 8 b = 一4 0 8 。 3 5 模型1 与模型2 的弹塑性模型的数值计算 如若采用用应变增量来表示应力增量的本构关系表达式,则 表示为下式: d 盯 = ( c 8 一c 9 ) d 8 = c q 9 d f ( 3 1 3 ) 在由应力增量计算应变增量的过程中,从模型的本构关系表 达式看,应该先求出总的弹塑性刚度矩阵lc 印i ,然后通过求矩 阵逆的方法由应力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