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启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佛教自从公元6 7 年左右传入 中国之后,便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个重 要分支禅宗文化。禅宗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日本 的禅学及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经过中日的推广,影响至西方,引 起了世界范围的禅学热,对当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美感产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文化及美学的产生展示设计的美感追求( 设计作品的构思阶 段) 展示空间设计手法( 设计作品的表达阶段) 展示空间给人的感受,引起 观众的共鸣( 设计作品的欣赏阶段) ,这个框架下展开的。首先,本文从禅宗文化 起源入手,阐述了它对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对 空间审美和空间意境等方面的影响;其次,本文从展示设计概念、类型、现状入 手,分析了展示空间设计对禅宗美学的审美境界和艺术美感的追求;再次,本文 对利用禅宗美学营造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从欣赏者的角 度,对利用禅宗美学营造的展示空间给人们的感受进行了分析总结。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博物馆等公共展示空间设计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禅宗美学;展示空间;营造手法;感受 s t u d yo nt h ei n s p i r a t i o no fz e n a e s t h e t i c st od e s i g no f d i s p l a ys p a c e a b s t r a c t f o r m a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i ni n d i a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aa n dt h ew o r l d s i n c e a d6 7y e a r s ,b u d d h i s mc a m et oc h i n a ,t h e nc o m b i n e dw i t hc h i n a sc o n f u c i a n t h o u g h ta n dt a o i s tc u l t u r et of o r mo n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z e n c u l t u r e z e nc u l t u r e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f l u e n c eo ns i n o - 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 a n d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j a p a na n da e s t h e t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f t e rt h ep r o m o t i o n o fs i n o j a p a n e s e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w e s t ,i th a sa r o u s e dw o r l d w i d ez e nh e a t a n di t h a s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i t b a s e do n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c u l t u r a la n da e s t h e t i c - - - - - - - - - - - t h ed i s p l a yd e s i g no ft h e p u r s u i to ft h eb e a u t y ( c o n c e p to fd e s i g n ) t h em e t h o do ft h ed i s p l a yd e s i g n (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d e s i g n ) t h e a u d i e n c e s f e e l i n g o ft h e d i s p l a yd e s i g n ( t h e 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d e s i g n ) f i r s to fa l l ,b a s e d o nt h e o r i g i n o fz e nc u l t u r e ,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r o l eo fz e nc u l t u r ei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j a p a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w e r ee l a b o r a t e d ,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s p a c ea e s t h e t i ca n ds p a c e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w a sd i s c u s s e d s e c o n d l y , f r o ms u c h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sc o n c e p t ,t y p ea n d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d i s p l a yd e s i g n ,t h ep u r s u i tf o ra e s t h e t i cr e a l ma n da e s t h e t i c f e e l i n go fz e na e s t h e t i c sw a sa n a l y z e d t h i r d l y , m e a s u r e so fa p p l y i n gz e na e s t h e t i c s t o c r e a t i n gd i s p l a ys p a c ew e r ed i s c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a p p r e c i a t o r sp e o p l e sf e e l i n g sa b o u tt h ed i s p l a ys p a c ec r e a t e db yz e na e s t h e t i c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t h i ss t u d yc a np r o v i d ea n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f o rm u s e u m sa n do t h e ro p e n d i s p l a ys p a c et op r e s e r v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s k e yw o r d s :t h ez e na e s t h e t i c ;e x h i b i t i o n :m e a s u r e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x p e r i e n c e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牝舣州本人签名堪坳窄尹,莎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中国科学技术 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等)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林业大学 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汇编和综合 为学校的科技成果,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 文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么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嚣嘉篙豸嗡社笔三 褂利僻燧射:i 蛾p 铲f b 日 致谢 历时了两年的论文写作终告一个段落。心里却没有原本想象过多次的轻松与 狂喜。倦怠之余,更多的是空落与不知所措的茫然。 静而思之,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已养成了熬夜至凌晨两三点,坐在电脑前 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论文写作早已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尽管其中有太多的艰辛。 但艰辛之外,也有不少快乐,我尤其陶醉那种进入写作境界后的恍然隔世之感, 这使我能时常摆脱纷繁浮躁的现实,领略一片宁静与安然。论文写作的过程,也 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只是在学识上,还是在心灵上,在生命的智慧上,都从论 文的写作中我获益不少。 在这里,首先要感激的是我的导师张青萍教授,三年来,您开阔的思想、敏 锐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母爱般的关怀,让我得益匪浅。我的论文选题几经 改动,倾注了您不少心血。此论文从选题到框架的确定到最后的完成,也皆得益 于您的精心指导。 其次,我要感谢教过我课的徐雷教授、张乘风副教授、邵晓峰副教授等老师, 你们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帮助使我在知识层面以及做人方面都获益匪浅,在此向 你们致以深深地感谢。我还要感谢深圳名汉唐设计有限公司的卢涛总经理,刘树 老设计总监,是你们把我带上了设计的漫长之路,尤其是刘树老师兄的工作精神 以及耐心的指导和低调的人生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对我极大的激励。 另外,我感谢我的同学们、师兄妹们,是你们的帮助,让我的硕士生活变得 更加轻松愉快。尤其要感谢我宿舍的兄弟们,还有我的同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 流使我不断地进步,还要感谢深圳名汉唐设计公司的同事们,尤其是樊萌、王旭、 余鑫,您们的帮助和鼓励,使我不断地向前、向前 最后,我要感谢我可亲可敬的妈妈,七年来她的付出和给予,使我克服了困 难,完成了学业,另外还要感谢朋友邱坤元,她们的鼓励,让我在生活和人生的 道路上不断地前行 作者:李海波 二零零九年六月 l j l 刖罱 准确地说,禅宗文化由佛教文化引申而来的,是佛教文化从公元6 7 年左右 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产物,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渗透进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 释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一禅宗文化,并 在中国发扬光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笔者认 为,禅宗文化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和价值,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特别是在这个务虚和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应该重新 提及和发扬禅宗文化,让它的思想特征、理论体系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诸多方面来 引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牛活,提升我们的文化层次和文化素养,提高我们 的审美品位和文化追求,这对于提高民族的信仰和增加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着特 殊的教育意义。 笔者认为,现在流行的禅宗其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佛教领域。它的影响和文 化意义所在也并不局限于佛教寺庙的范围,而禅宗却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 的影响,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去。如园林、建筑、诗画等艺术领域。笔者 认为,中国文化的深厚肥沃地土壤孕育了禅宗文化,而反过来,禅宗又成为影响 中国文化既深且远,与儒、道并立融通的思想支柱和文化基因。 禅宗的影响难以察觉地延及至今天,并波及海内外,甚至在人们的潜意识形 态中刻上了印痕,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痕迹。而设计艺术与人的日常现 实生活存在着密切关系,因而它与人的文化心理的联系更为牛动可感,成为文化 心理自然流露的产物。设计艺术发展至今天,其艺术领域和思想内涵己经大大的 拓宽和深化,作为设计艺术一个分支的展示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门广 大博深的艺术,它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所以任何有价值的文化思想都是值得我 们去研究和借鉴的。 今天,我们重新来审视和研究禅宗思想,发现它对展示设计( 无论商业空间 展示设计还是非商业空间展示设计)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当然此处的禅宗文化是指,笔者认为的“狭义禅宗文化 ,( 而对世界的影 响深刻且范围巨大的禅宗文化,笔者称之为“广义禅宗文化) ,它不仅仅影响 了中国的禅宗文化,同时又与“广义禅宗文化”也产生了很大一部分交集,故文 章在讲到“禅宗文化 的时候,既是讲“狭义禅宗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 及“狭义禅宗美学对中国展示设计的影响等方面,又同时讲到“广义禅宗文化”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广义禅宗美学”对世界范围内的展示设计的影响等方 面。由于篇幅原因和时间限制,鉴于“狭义禅宗文化”和“广义禅宗文化”、“狭 义禅宗美学”和“广义禅宗美学两两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两两之间存在相当 大的交集,故笔者认为文章不宜分的特别明确,在此特别说明。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绪论 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锦绣长卷。禅宗文化 的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魅力,渗透在各个 领域、各种行业,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生活观念行为方式。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历两千多年的发展而不衰,中国各个时代的 统治阶级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弘扬和利用,并使其在各个时代人 们的思想上打上深深地烙印。因此,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就占有着极其重要的 地位。禅宗思想的本质在于它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满足,以及那一种理想的精神境 界。“任继愈先生认为,禅宗作为宗教团体,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禅宗是农民的佛教,禅宗得以在中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 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小农经济体的存在,它先是依附于汉代的方术道与黄老道,后 又依附于以儒道相融为其基木特征的魏晋玄学。只有经过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融 汇发展,佛教才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基本特征的中国佛教。佛教作为一种社会历 史现象,它同其他宗教一样,既属于精神文化,又属于意识形态。是对一定历史 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解释【l 】。笔者认为,从佛教的原始形态来看,是与 早期的印度文化和印度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地。佛教大约公元6 7 年传入中国之 后,便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推进中国文化深入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直至今日,禅宗仍然是佛教界的主流,它撑起了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中 国禅宗的禅是一种人文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 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 。禅宗文化以其追求梵人合一( 儒家 称为“天人合一) 、超越自然的精神追求,以及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和自由主 义的哲学思维,对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中国一部分的艺术设计( 尤其是园林 和建筑) 充满了佛教色彩和禅宗色彩,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也深深的影响到人们 的一般日常生活,而其佛教的思想体系、哲学内涵和审美追求也深深地影响到了 艺术设计领域,尤其是造园和建筑,同时影响到了室内设计的方方面面。 要了解禅宗文化给展示设计的启示和影响,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教文化的历史 渊源及禅宗文化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思想特点、理论体系以及对人们审美的 影响,其次我们更加应该了解什么是展示设计、展示设计的内容和分类,以及各 个分类的特点和要求,最后分析禅宗文化的在展示设计中的渗透运用,以及怎么 样在设计中营造有文化内涵、崇高的意境的禅意空间,而这些又是通过什么样的 过程让人们深深体会出这种空间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 2 1 2 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笔者选择“禅宗美学给展示空间设计的启示研究这个题目作为硕士毕业 论文的课题在于,禅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在中国人乃至世 界人民的悠久的历史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而在当 今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很多人都很务虚、特别是很 多专业的展示设计公司,项目已经是到了批量牛产的状态,对文化的忽视可想而 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重新提及的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分支的禅宗 文化的意义,提升禅宗文化的地位,以此来引发设计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激发 新一代设计师的思考和认知,以促进展示设计行业的发展。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以及佛教书籍等等,认识到佛教 尤其是禅宗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是不 可忽视的,甚至夸张一点说,是举足轻重的。通过阅读,笔者发现,有很多哲人 和高僧对禅宗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谈到禅 的时候也感叹前人的论文专著令他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但是人文思想与科 学技术、法律制度层面的东西不一样,每一代人必须自己去体验,每一代人也都 会有自己的体验。近年来关于禅与艺术方面的专著有吴言牛的禅学三书:禅宗 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刘墨的禅学与艺境,任晓红 的禅与中国园林等 【2 】。这些专著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都作出了深刻 研究和论述。而本文旨在从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从具体艺术门类和艺术作品探 讨禅宗对艺术、设计思想与创作的影响,尤其是着重探讨禅宗对展示设计中的非 商业性展示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美学体验的禅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远比其他哲 学流派广泛和深刻。禅宗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方面,深刻 地影响了中国艺术家。 当然禅宗文化和禅宗思想只是中国悠久文化长卷中的一个片段,是中华文明 史的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已,并不是传统文化精华的全部。禅宗文化毕竟是 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宗教流派,它所持的出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牛活态 度也是消极的。笔者认为,对于禅宗,我们在认识它的局限性的同时也应该肯定 它积极的一面,特别是禅宗思想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因为禅宗的积极面多与艺术 创作、艺术思想和审美追求存在着特殊的密切关系。 我们现代人在科学技术时代的实用丰义中迷失了精神的安身家园。而古老的 禅、禅宗,追求纯净、寂静、淡远、自由休闲的境界,有荡涤身心、皈依自身的 可能。而这样的体验境界,不是靠简单地看文章和读经书而能获得的。“纸上得 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故笔者企图对禅及受禅的思想影响的中国设计艺 术做一个个人的体验和研究。 由此,笔者选择了本课题。本课题在文化的断定上,选择了禅宗文化为论文 3 的切入点。严格的讲禅宗文化,是由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便与儒家、道家文 化相互渗透、相_ 瓦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一一禅宗文化,笔者认为这 是“狭义禅宗 的概念,实际上通常人们也认为,禅宗就是指佛教延伸而来的文 化( 即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广义禅宗文化) ,本文讲的禅宗美学,不仅希望涉及 到对中国影响深远的禅宗文化美学,故本文将采用大量的中国的案例来进行分 析,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系统性,也希望全面的触及到广义禅宗的概念,即对东 亚、东南亚,南亚,整个亚洲,甚至世界文化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的广义禅 宗文化,所以也会汲取很多的围外的优秀设计案例,来进行分析,以使文章更加 系统、全面、专业的同时,也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上,选择展示设计作为影响的对象来分析,这里要简 要的讲一下展示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 一) 展示设计就是以空间为设计的前提,采用艺术设计手段,通过视觉传达的方 式,借助于外界的可以利用的手段、工具和技术,把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的传播,从而对观众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创造性的 活动。 ( - - ) 展示设计的范畴 1 商业展示设计 ( 1 ) 商业环境设计 商业环境设计三大构成类型包括购物中心展示设计、专卖店展示设计以及 超级市场展示设计。 ( 2 ) 展览会设计 ( 3 ) 展厅设计 ( 4 ) 庆典环境设计 ( 5 ) 导示标识设计 ( 6 ) 虚拟展示 2 非商业设计 所谓非商业设计,是针对于商业设计而言的,它的商业性目的不强,甚至有 些设计可以说没有商业利益,它主要针对于人们的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加强而进 行的设计。主要包括博物馆设计、美术馆设计、纪念馆设计等等。 本文在课题研究的深度上面研究借助于一个作品的美感传达过程来进行了 分解,其中论文第三章着重探讨展示空间的分类和展示空间设计的美感追求,( 作 品的构思阶段) ,第四章着重探讨禅宗美学影响下的展示空间的营造手法( 作品的 表达阶段) ,第五章着重探讨禅宗美学指导下的展示空间给人的感受( 作品欣赏阶 段) 。 本文论及禅宗美学对展示设计的肩示,主要论及“禅宗美学 对非商业性展 示设计的启示,即“狭义和广义上的禅宗美学 对非商业性展示设计的启示。另 外,为了使文章更加丰富和保证研究的系统性,也略论“狭义禅宗美学 对商业 性展示设计的肩示,而至于“广义禅宗美学 对商业性展示设计的影响,由于本 4 文的篇幅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故不再列入研究范围。 笔者特别提示,其中本文涉及的丰要范围为,非商业性展示设计中的博物馆、 美术馆、纪念馆等,但是最丰要针对于博物馆而论及,在文章的后面将进行深入 的探究。 之所以选择这个切入的角度,主要针对于博物馆、艺术馆、文学馆这些文化 气息较浓的空间,而且它们对设计在于文化方面的追求,特别是在美学方面的追 求都是其他的空间无法比拟的,而恰恰是这些空间,是引导大众的文化方向和提 升大众素质甚至是大学牛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笔者希望借这个题目以抛 砖引玉,引起人们的对文化的重视和深思。 1 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研究水平 经过笔者的广泛查阅资料,发现在禅宗美学与展示设计的各自的研究上都有 不少的文章和书籍可以借鉴,但是很少有学者进行禅宗美学给展示设计的肩示这 个方面的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1 3 1 关于禅宗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人们对禅宗文化和禅宗美学 的不断重视,那些孜孜不倦的致力于禅宗研究的学者在对禅宗、禅学领域的研究 中取得了功勋卓著的成绩。首当其冲的具有突出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 胡适早在19 2 4 年就尝试撰写中国禅学史,但在写到神会时不得不暂时搁浅了。 ( 在他19 3 0 年出版的神会和尚遗集自序中说: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 禅学史稿,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 因为仅在( 宋) 释赞宁等撰写的宋高僧传和宗密的论禅宗的著作中对神会有很 少的记载,而其他方面的资料当时在国内也没能得以收集,于是文章暂时搁浅, 而搜求关于神会的史料成为当务之急。结果,胡适先生在19 2 6 因事出访欧洲时, 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的国立图书馆检阅敦煌写本的资料时,竟然 发现了三种关于神会的语录和神会的显宗记,遂加以校订抄写成集。19 3 0 年 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并题为神会和尚遗集。胡适特意于书稿出版以后, 并在卷首撰写了荷泽大师神会传一文,来对神会继承慧能之衣钵南宗为禅宗 之正统一脉与北宗分庭辩论积极宣扬南宗禅法以及神会的禅法主张等方面,作以 详实而细致的分析论证。在对六祖坛经的源流问题中,“胡适先生在文章中 利用考证提出其作者是神会或他的弟子。如果不是神会作的,便是神会的弟子采 取他的语录里的材料作成的”。在文章结尾,胡适对神会其人作以评价和推断“南 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坛经的作者一这是我们的神 会。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伟大的功勋,永久的影响”。对于神 会的研究,胡适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同时他的研究在日本学术界也引起强烈的 反响。继他之后,日本学者铃木大拙也随之校订了石井本的神会录和北京图 书馆本的坛语。而胡适先生晚年,又相继校订出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 了性坛语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其后并根据新发现的敦煌写本校订出 了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残卷。在胡适去世后,这些校木和论文都被囊收到新 版的胡适校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集中。胡适先牛作为中国最早系统地从事禅 宗研究的领军人物,开创性的将中国禅宗理论的研究推向一个新天地。其大量的 研究文稿,为我围禅宗理论领域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世界禅宗研究和敦 煌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宗教研究到新中国成立后,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在佛 教研究方面,大多学者都是按照唯物史观来加以套用,具体的方法是用社会历史 环境来研究佛教的历史、理论和教派。在禅宗研究中,对新资料的发掘研究也是 不够的。这也是新中国早期禅宗研究的一个缺憾。其中,在当时较有影响的禅宗 研究成果有任继愈的禅宗哲学思想略论。文章简要地对早期禅宗的形成发展 和禅宗流派加以论述。提出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这一论点,并对慧能禅 宗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主张进行阐述。同时将禅宗哲学的丰观唯心主义的性 质作以解释。他说“尽管它在定条件下起过某些进步作用,并有一些有价值的 思想资料但不能忘记它首先是宗教,其次才是哲学。这种哲学是深刻的,但是头 脑颠倒的 。而我国对佛教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由于政策的开放,使得这时的禅宗研究,除了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出版专 著问世外,对大量新的禅宗文献的校订和发掘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 论著中有19 8 2 年由齐鲁书社出版郭朋的隋唐佛教一书尤为重要。本书的第 四章第四节中对“中国佛教的特产一一禅宗这一论题的虱述中,对禅宗早期的 形成和发展作了大量的笔墨。也使得禅宗源流的问题得到清晰的梳理。在研究的 过程中除了坛经丰要用敦煌本外,其它的资料多用传统史料来佐证。作者认 为“坛经敦煌本是慧能弟子法海当时的记录本比较真实,此外还有唐 僧惠听的改编本,曹溪原本有明代成化年间重刻本、元宗宝改编本其中的曹溪 原本,就是契篙的改编本 。作者在对四个版本的坛经进行比对后,指出除 敦煌本以外的坛经均作了很多篡改,作者认为“特别是曹溪原本,其实它远 非原本,而是比惠听本还要晚出,成了宗宝改编坛经的蓝本。而宗宝本坛 经乃由于文字比较通畅,内容上后期禅宗的东西也更多一些,因而它几乎成了 坛经唯一的流通本”。在对慧能思想的评论中,作者则重点强调慧能“客观 唯心论”世界观,而不是“主观唯心论者”,这与新中国早期的论点形成反调。 他认为慧能在其间所表达的完全是真如缘起论思想。论据如“性本清净的真如法 性,由于为妄念浮云所盖覆,便随缘而牛起包括丰、客观世界在内的一切方法。 这是标准的真如缘起论的客规唯心主义思想”。文章除了对慧能的思想作以评述 外,对其后面形成的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及他们的禅风,均作了 相关简要的概述。 郭朋在对坛经的研究上,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1 9 81 年由齐鲁书社 出版的坛经对勘一书中,他在每一段落后加按语注说,来解释三本坛经 6 的异i 司。 另外,还用日本铃木大拙、公田连太郎所校订的敦煌本坛经为底本,对 坛经进行了详尽的校订和注释,并于19 9 7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名为坛 经校释,这本书的问世,是国内第一次将敦煌本坛经进行校译和出版,它 不但为研究禅宗提供极为方便的史料基础,同时,也奠定了郭朋在禅宗研究中的 地位。随后由苏渊雷点校的,中华书局出版的五灯会元也是研究禅宗的重要 史料。另有中国著名佛教研究学者吕澄一年除了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深入研 究。在现代佛学期刊上有禅宗一文发表。其后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一书,也较为系统地对禅宗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在书的第七讲“楞枷师 与达摩禅 和第九讲“南北宗禅学的流行”中,以敦煌部分禅宗书籍和另外一些 新的史料,提出了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见解,使禅宗研究步上一个新阶段。综上 所述,这时期对坛经和慧能思想的研究已逐步进入一个高潮期,正是对其佛 禅思想详实的研究,才促进对唐宋禅宗人物、思想和历史的考证。由于大量相关 论文的出版和一些比较通俗介绍中国禅宗思想、文化读物的问世,才使得有更多 的人来关注这一学科,也是推动禅宗研究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不竭不枯的活力所在 的根本因素之一【3 1 。 禅宗研究在国外学术领域的情况丰要以日本学者的成果为主,其著名日本佛 教学者忽滑谷快天先生就是在这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而曾经在中国禅学研究史 有过影响的中国禅学思想史,( 由著名学者朱谦之教授译,杨曾文导读) 就是 由他编撰。此书的研究起点始于印度禅学,进而将中国禅学对其的继承、传播、 发展和演变作了详细的论述。还把禅宗在中国形成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的禅 法特点与相应的流传过程作以阐明。杨曾文先生就其导读部分做了这样的评价 “这本书是日本近代一部禅学思想史,主要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 料,考察论述印度禅学的形成和禅学内容。作为佛教组成部分之一的禅学在中国 的传播过程,从南北朝至清初的禅宗逐渐形成、盛行、衰落的演变历史,本书结 构严整,条理清晰,在论证中利用丰富的传统佛教和禅宗的资料。在结构、体例 以及论述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不足之处是可以理解的。本书发表的六十多 年来,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其社会人文学科与佛教研究己取得巨大的进展。重 将此书放诸于现在来看,本书的编撰存在着应相应的缺憾,即作者是在并未看到 大量的早期敦煌禅宗文献和禅宗史书而编成。尽管如此,本书的出版仍标志着日 本禅宗研究旧时期的终结。而这本中国禅学思想史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研究 禅学和禅宗仍然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的资料和线索在今天仍指导着我们 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宋、元以后的禅宗研究上,这本书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学 术地位。另外,该书的出版对中日文化的交流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虽然该书中 由于时代和资料的局限并未对早期禅宗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究,但在对印度与中国 禅学的演进关系的论述和其对南宗禅的发展与确立都给予重要的论述。并且,本 书在对唐以后各个禅派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禅法理论、著作评述均给予相应 的介绍,在这些方面,本书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国内学者还译著了铃 7 木大拙的禅与日本文化、阿部正雄的禅与西方思想、柳田圣山的禅与中 国等著作。国内的一些刊物上也不断地翻译日本学者部分禅宗研究文章和其最 新论著。禅宗虽繁荣于中国,但日本学者能将中国禅宗历史、敦煌禅籍和其它文 献资料的研究作出如此巨大的成绩,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4 】【5 1 。 1 3 2 展示设计的研究现状 现在的展示设计的研究,丰要集中在商业环境设计,展厅设计、展览会设计 等领域,而这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设计方法和原则等方 面,而对非商业性展示设计的研究也基本集中于这些方面,有的也涉及到了部分 的文化影响,但是基本都不够系统,案例分析的说服力都不够强,这也是本文的 企图改善的方向之一。 1 4 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不足以及笔者的研究理路 对展示设计文化的研究,建筑界和人文科学界两个研究阵营存在不同学术背 景,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建筑界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上是“重形 态、轻文化”,也就是形态第一,注重形式美及展示设计的具体手法,而往往忽 略文化寄托和设计的文化属性,故其研究成果很难进入精神世界的高层次探究。 人文科学界基本上是“重文化、轻形态 ,由于近2 0 年来有日渐丰满的禅宗美 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对禅宗的思想基础以及审美理念得出较深入透视, 但却不能将其与具体的设计实践有机结合,或结合的模棱两可,使人感觉落不到 实处。这些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甚至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 区。如过分强调道家、儒家思想对设计文化的影响,对佛学思想的影响长期忽视; 或拘泥于一家一面之论,不能从整全的视角客观对待设计文化,亟待建构开放整 体的文化结构观;就“禅宗美学给展示空间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这一全新课题的 研究,由于目前尚少人涉足,故也就无从谈起相关研究的得失。在已有的研究中, 有几个与本论文研究题目关系最为密切的研究成果,即池哲的硕士论文利用自 然要素营造禅意空间手法的研究( 以下简称池论) 、郭晶的硕士论文中国博物 馆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研究( 以下简称郭作) 以及陆江艳的硕士论文展示空间艺 术设计研究( 以下简称陆文) 。三者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也获得了 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为了能更清楚地阐明本文的研究理 路,在此于玉中求疵,将三者的不足之处罗列如下,并将之作为本论文努力超克 的重要研究方面: 池论 对禅学的思想体系和美学特质和审美追求未作系统梳理就进入禅意空间 的营造设计中,削弱了论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 着重提到了禅宗对园林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禅对其他空间的影响,尤 其是作为日常生活接触较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展示空间文化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未能按照佛学传入的不同时期对“禅学”的文化影响( 包括对社会文化心 理、理想人格、思维方式、美学观念以及艺术精神等各方面的影响) 进行具体分 析; 特别强调利用自然要素营造禅意空间的作用,基本没有提及人为因素的 重要性; 具体的实例、图象化资料比较匮乏,很难进行深入的个案剖析; 郭作: 丰要研究的中国博物馆的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对设计手法和审美的提 升的关注度欠缺,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测相对不够全面和合理; 对博物馆的分类还不够直观和专业,只是从风格来分,这对于普通民众 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来讲,这是一种挑战; 对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发展中的作用关注较欠缺,对“禅宗 与博物馆展示的具体关联较少论及。 陆文: 主要研究了展示空间设计的程序、步骤以及设计的表达等,没有针对具 体的空间分类,深入的分析各类型的展示空间的设计手法的异同,以及设计的效 果即是否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等; 介绍的展示空间分类比较欠缺,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更少,尤其是 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禅宗文化更是只字未提; 基本上是给初级设计人员的备忘录式的文章,相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比较少的涉及; 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较少,或分析的案例说服性不够强。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两年多的研究中主要进行了以下环节的探索: 阅读重要的佛教典籍、禅学论著以及与易、儒、道、玄学等传统文化相 关的著作典籍,对佛禅之学作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解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源流、思想内容、历史沿革; 对佛教及禅学的本体论、宇宙论、价值论、认识论及解脱论等进行全方 位的把握; 梳理禅佛之学与其它传统文化的整体关系,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开放性结 构的认知观念; 整理禅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和美学的影响; 整理禅学对日本、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 整理分析禅宗美学的审美境界和追求; 阅读重要的相关展示设计的书籍,把不同的展示设计的相关的定义和分 类进行整理分析,特别对博物馆等非商业性项目的相关书籍进行了分析; 现场查看相关的设计案例,整理分析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空间的营造手法 和特征,并把它形成理论; 整理分析禅宗美学影响下的空间的营造对大众的审美的影响以及空间给 9 大众的直接感受; 分析国内外的大师案例,分析他们怎样运用禅宗美学来营造空间的,分 析他们利用禅宗美学营造出来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以及分析他们营造的空间的优 缺点等等方面; 分析利用禅宗美学营造的展示空间( 尤其是博物馆、美术馆等) 与其他的 空间给人的感受的差异以及文化欣赏和享受方面的层次的差别。 1 5 文章结构框架图 1 6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方向和意义以及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 状和研究水平、作者的研究理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选题 基础,为下文进行禅宗美学、展示空间设计以及禅宗美学给展示空间设计的肩示 三方面研究指出了方向。 1 0 7 2 1 禅文化 2 1 1 禅宗的起源 第二章禅宗美学 弟一早悍示夭手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 禅宗,是释迎牟尼佛教的心法,它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禅 宗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源自于印度佛教。慧苑音义卷上云“禅那, 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静虑有两层意思:( 1 ) 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即静 除各种胡思乱想,此与“止 或“定”相近;( 2 ) 是如实虑知所对之境,即静中 思虑,于静中专注一境,此与“观或“慧”相近。在佛教里,一般称作“禅定” 或者“禅观,乃是音意兼用的一种指称。它在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三学 里,在大乘独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 里,都占了 重要地位。但是,中国禅宗以“禅命宗,其“禅”的内涵己不是“禅”的原初 意义,已不是传统禅学所说的只是“静心思虑 之意,已不是禅宗出现之前僧人 所修习的“四禅入定 。禅宗大师曾指出“此禅含义多名,又名最上乘禅,亦名 第一义禅,与二乘外道,四禅八定,实天渊之间也 。 禅宗把“禅 视为众生之本性,是众牛成佛的因性,禅宗又把它称之为本来 面目。禅门宗师指出“禅是诸人本来面目,除此之外别无禅可参,亦无可见,亦 无可闻,即此见闻全体是禅,离禅外亦别无见闻可得 。南朝梁代大通元年公元 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由海路来华,在广州登岸,不久即应邀北上金陵与梁武帝 会晤,后因见机不合,达摩旋往篙山少林弘法。达摩在印度是禅宗的“西天第二 十八祖 ,来华后创立门户一禅宗,被后人尊为中一几禅宗的初祖。禅宗的“血 脉”传到第五祖弘忍,宗门仍未能振起,事业平平而已。唐咸亨年间,慧能在弘 忍的激赏之下获得了法嗣的衣钵,是为六祖,那时慧能刁出头。年后,回到南方 的慧能开始弘法。因此近世以来,欧洲学者,又有名为达摩宗的,为从印度菩提 达摩大师到中国首传禅宗而命名的。慧能是一位敢想敢说敢干的宗教改革家。相 传他的文化程度很不高,足个日不识丁的人,但其“夙慧”极深,思想十分新锐。 当年弘忍放下一大群追随了十几年的门下弟子而将祖衣传给才认识了八个月的 一介岭南樵夫,正是看出在他身上蕴藏着惊人的智慧与胆略,且料定此人日后必 能大振门风。作为接班人,慧能果然不负师望,他开创了“见性成佛的顿悟法 门,慧能佛学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即谓世间一切,尽在自己心中。认识了自心, 也就顿现人本身的佛性,可以立地成佛。所以他反复论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 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又立下了农禅并重的宗规,禅宗遂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 个典型样板。) 禅宗是桩十分庞杂而深邃的历史文化现象。自唐代以来,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似乎处处都可找到禅宗的影子。应该说,禅宗文化这个概念在 1 1 历史上早就存在了 【1 1 。 2 1 2 印度文化的背景 佛学,为释迦牟尼建立教化的内容,在中国学术中,对于佛学,有一句习惯 的名言,都说“佛学浩如烟海 ,由此可以想见佛学内容的丰富,若就学术的角 度,首先须得了解上古时期印度文化的背景。 印度上古宗教的教义,与释迦牟尼尼先后同时的宗教及各派哲学思想,真如 “天花错落,星罗棋布 ,实在可作世界上“比较宗教 与“比较哲学 的蓝本, 普通讲印度哲学,大约都以六师并举,以说明其六大哲学学派的情形,实际上在 已经翻译的中国佛学中,动称异派哲学思想的,约有九十六种之多,虽是心、然 全体资料不够,但一鳞半爪,断简残篇,还是有很多宝贵的材料只是现在国际间 讲印度哲学或佛学,都受十七世纪后欧洲学派的影响。总之,上古的印度哲学与 宗教,对于有丰宰、无主宰、一元、多元、是物等等的问题,已经无所不具,至 于佛教,约当中国宋代中叶,因受异教侵入的影响,完全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的 佛教,后来印度文化历史的转变,与佛教并不相_ 丁,这是应该特别说明,以免误 解。 2 1 3 禅宗和日本文化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隋唐至宋、元、明对日本的影响最大。隋唐文化对日 本奈良和平安文化,宋、元、明文化对缣仓、室町乃至江户时期的文化都产牛过 直接或间接的多方面的影响和渗透。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禅起了很重要的桥梁作 用。 “禅 原本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 并成为其重要的修行方法。“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 在悟道成佛 的佛教理性实践中,虽然起着支撑佛教理性实体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只是通向 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而非佛理的全部内涵和要旨。所以,它在以注重个性 成佛的小乘佛教中仅仪是戒、定、慧“三学 之一的“定学”:而在大乘佛教中, 只占“六波罗蜜 ( 或“六渡”)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的一席 之地。因此,笔者认为,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 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认同和接纳外来文 化的革新过程,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化和同化,导致佛教中国化并进而形成另 一种形态一一即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就是定型于盛唐时代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 影响的禅宗。 中国禅以“无我无心”的境界为中心,崇尚日常生活行持,丰张佛法真理就 在“着衣吃饭处,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但中国禅侧重理论,日本临济 禅吸收了中国禅的特色,但不拘泥于坐禅形式,又不注重“理论 而看重“实修。 因此,可以说中国禅是以智为丰的,日本禅则是侧重于实的,包括把禅的精神应 用到绘画、建筑、茶道、武士道、文学等诸领域,也含持戒和护国等特色。 1 2 自奈良时代( 约a d 7 l0 一a d 7 8 4 ) 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 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到镰 仓时代( 约a d 1 19 2 一a d 13 3 3 ) ,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 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于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 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并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荣西( a d 1 1 4 1 一a d 12 15 ) 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兴禅护国论一书中。 其基本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一样,是推崇“心 的作用。其所言之“心”,非一 般人的“心”或一般人所言之“心,乃是所谓“最上乘”等等之“心 ,即是 “佛心,禅心 ,是禅宗独传之“心 。他在兴禅护国论中认为禅宗是“诸 教极理,佛法总府”,是释尊传授的真理。但这种真理“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且他将“禅”分为“约教分 、“约禅分 、“约总相” 三种。另外,他认为禅应超乎动静,应当“动静一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