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doc_第1页
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doc_第2页
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doc_第3页
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doc_第4页
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延长县北环山路建设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前 言延长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延安地区东部,延河下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大宁、永和县相望,南接宜川以雷多河为界,西连延安,北临延川。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长县城,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功盖华夏,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列为“中华之最”。延长油矿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之母”、石油界的“黄埔军校”。省道205线纵贯延长县东西,经马头关黄河大桥通往山西,省道201线贯穿南北。拟建北环山路作为县城过境通道以及城北片区的干线道路,是延长县城对外联系的主要快速通道,也是城区东西向交通主干道,本项目的建设将提升延长县城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县城棚户区的改造、规划小区的建设和县城骨架的扩大,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现有城市路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要求,项目建设迫在眉睫。拟建项目为北环山路建设工程,项目起于兴延路,拟建隧道穿过寨山,跨越石油路,经西城二巷,终点止于西城三巷。随着延长县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道路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城区扩展,为推进延长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不断拓展城市骨架,同时解决县城城区与周边区域的连接问题,该项目的建设已成为延长县城区扩展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见下图“路线地理位置图”。图1 路线地理位置图本阶段为施工图设计,北环山路与石油路采用立体交叉进行设计,北环山路和石油路纵断面分别以石油路建筑限界、路侧房屋高程、填挖土方控制以及最小排水纵坡进行综合控制。为解决石油路与北环山路的交通转换,在北环山路北侧石油路上设置一条连接线与北环山路形成T形平交。北环山路里程桩号为K0+000-K0+970.624,石油路里程桩号为K0+000-K0+688.050,连接线K0+000-K0+206.400(从北环山路K0+595.163处到石油路K0+466.411处),本次依据相关规范、规程,对拟建公路及其重要构造物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阶段为详勘。第一章 勘察工作概况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一、勘察目的本次勘察对沿线的路基、桥位、隧道及其它构筑物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详细查明沿线各场地的地质条件,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二、勘察任务通过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手段,详细查明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种类、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影响程度,提出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详细查明场地地层结构,为选择构筑物结构形式和基础类型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具体任务为:详细查明公路沿线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为重要工程选址提供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资料。详细查明各类构筑物建设场地和地基的地质条件,为选择构筑物的结构类型和地基基础方案设计提供地质资料。详细查明不良地质的类型、规模、分布、诱因、发展趋势,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提供工程方案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详细查明特殊性土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厚度、地层结构,评价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提供工程方案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收集公路沿线的地震动参数及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编制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第二节 技术依据本次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规程:(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3)公路工程建设标准JTG B01-2003(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6)公路桥涵与地基设计规范JTG D632007(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9)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1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TGT+B02-01-2008)(1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6)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利用的资料:(1)陕西省区域地质志(2)延安地区志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一、勘察工作的基本思路为完成上述目的任务,结合本区地质条件,本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采取综合勘察方法,分阶段实施的基本思路。第一阶段:首先对全线进行1:2000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布置和确定初勘钻孔、探井位置和孔深。第二阶段:进行工程地质钻探及测试试验工作。第三阶段: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投入人员及设备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勘察工作,本次共投入1个地调组,1个测量组,1个钻探组,1个技术(内业)组,1个质量检查组(自检组),1个土工试验组,1个后勤组,全线共投入各类生产技术人员1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7余人,技术工人10余人;各种型号钻机2台,配置车辆2辆,计算机3台,打印机1台。三、勘察工作方法本次勘察采用以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挖探、室内试验为主,辅以原位测试等多种现场勘探测试手段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对所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1工程地质调绘以1:2000带状地形图为底图,进行相同比例尺的带状工程地质调绘。地质调绘工作开展前收集了勘察工作区已有的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研究,了解了工作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调绘方法以路线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同时结合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内容:调查研究工作区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分析各地貌单元形成及其与地层,构造、场地稳定性的因果关系。查明岩土体的成因、厚度、时代和分布范围,对基岩岩层查明其风化程度、岩体相互接触关系和软弱夹层特征。调查确定地质构造类型,包括断层位置、产状、断距、破碎带宽度以及充填物性质。调查岩层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及其性质。调查新构造的痕迹、特点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调查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活动、埋深及迳流情况。对挖方路段进行自然边坡、人工边坡和已有公路边坡坡率及防护情况调查。查明对公路建设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体和特殊土的地质特征和对公路建设的影响。2钻探、取样及野外记录(1)钻探要求:本次钻探采用了XY-100型、XY-150钻机。A岩芯采取率:钻孔要求全孔取芯。其采取率在强风化基岩中不宜小于65%,在黏性土中不宜小于85%,砂类土中不宜小于65%,破碎岩层、碎石土中不宜小于50%。B土层及砂层水位以上采用干钻冲击钻进,重锤少击法或静压取样;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回旋钻进静压取样,且土体孔径不小于110mm。C碎石类土水上采用冲击或无水回转钻进,水下采用跟管或泥浆护壁回旋钻进。D基岩采用清水回旋钻进,孔径不小于91mm。E取样:土样要求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采取。岩样要求采用双层岩芯管或双层单动岩芯管采取。(2)取样A路基a.细粒土1.0-1.5m取样1组。b.碎石土、砂土一般2m取样1组;如大于6m,分上、中、下取3组。c.岩石每孔取样1-3组(按风化程度)。d.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滑动面必须取样。B桥梁a.技术性钻孔中,细粒土1-1.5m取原状样1件,碎石土和砂土2m取样1组,岩石每孔每组地层取样1-2组。b.一般性钻孔中:细粒土1.5-2m取原状样1组,碎石土和砂土每层取代表性样1组,如厚度大于6m,分上、中、下各取代表性样1组。岩石每孔取样1组。c.在河流分上、中、下游桥位选择代表性钻孔采取地下水样各1件;地表水按上、中、下游各取水样1件。C隧道要求a.细粒土:洞室内部取样间距2m,洞顶以上3-5倍取样。b.岩石:孔底以上55m内每10m取1组(如岩性不同,每种岩性1组),以上至孔口段宜每组地层1组(如岩性不同,每种岩性1组)。(3)原位测试本段路线分布、粉质黏土(黄土)、泥岩和砂岩,本次勘察采用了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PT)及标准贯入(SPT)试验原位测试手段,查明其密实程度及均匀性,试验点距1.5-2m。(技术性钻孔1.5m,一般性钻孔2m)如厚度大于6m,一般性钻孔分上、中、下三点试验。试验方法及设备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执行。对全风化、强风化层进行动力触探,间距1.5-2.0m,以便准确确定强风化层界面。(4)野外编录A一般性内容工程地质记录:内容包括钻孔编号、孔口高程、坐标、钻机类型、时间、钻进方法及钻头规格、类型、回次、取样位置、岩芯采取率、地层变化情况,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及测量方法,日期、含水层情况,详细定名地层描述,钻探过程中发生事故及处理等。B岩土体描述编录人员仔细、认真描述岩土层颜色、成份、结构、状态的变化,并准确划分不同地质层界限。a土层:包括黏土、粉质黏土、粉土;野外描述其名称、颜色,状态(流塑、软塑、硬塑、半坚硬、坚硬),包含物及含量(如根系、结核、蜗牛壳及碎石等),孔隙、裂隙发育程度及土体密实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对软土(淤泥及淤泥质土)加述气味、有机质含量、层理特征等;对膨胀岩加述节理裂隙面倾角及附着物,详细判定其膨胀性。b砂类土:描述名称、颜色、颗粒成份、结构、构造特征、包含物、充填物及含量、胶结程度、湿度、密实度。名称包括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c碎石类土:描述名称、颜色,骨架颗粒成份(矿物成份),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充填物及所占百分比、胶结情况、密实程度及湿度等。d基岩:描述名称、颜色、矿物成份,构造特征(薄层、中厚层或巨厚层),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结构特征(泥质、粉粒、细粒、中粒、粗粒等),矿物成份的风化程度,胶结物成份(钙质、泥质、铁质),并从野外钻进情况、岩芯形态及矿物成份变质情况,详细划分风化层次,并确定强、全风化基岩的密实度。3测量对于各类勘探点、地质点,根据提供的1/2000带状地形图和已知导线点、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采用全站仪现场定测放,用水平角、天顶距法引测高程,交会法和极坐标法引测坐标,其坐标系统为该地形图独立坐标系。4岩土水试验本次外业勘察所取岩、土、水试样的试验工作采用的技术标准为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公路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对水样进行简分析。(1) 稠度实验:采用76克锥作液限,搓条法做塑限。100克锥液限值是采用76克锥的换算值,100克锥的塑限值,仍采用搓条法的同一值,桥基土稠度指标是采用76克锥计算,路基土是采用100克锥计算。(2) 颗粒分析:对粗粒组按402010520.50.250.1mm的粒径值,细粒组0.010.0050.005mm的粒径值进行筛分定名,本次勘察凡需进行颗粒分析的土试样均采用移液管法进行颗粒分析。(3) 为判定环境土、地下水的化学类型、评价其对建筑材料及钢筋砼的腐蚀性,对全线所采取水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试验,试验项目包括:简分析+侵蚀CO2。(4) 对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试验、岩石密度、饱和吸水率等测试。(5) 根据工点的要求,对所有细粒土样、粗粒土样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要求,进行了不同项目的试验。5资料分析整理本次勘察运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并结合具体工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成果资料真实、可靠。本报告主要依据工程类别进行编制,首先是核查工程地质调绘、勘探、测试试验等所有的原始资料,并与收集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统一标准;其次对钻孔、岩土试验资料及物探成果进行整理、检查、完善,经确认无误后加以利用。各类图件要求做到主题突出、目的明确、图面清晰、字体端正、线条均匀、主次分明、图面布置协调美观,避免图、表与文字报告间的相互矛盾。各工点资料整理完成后,由资料编制人首先进行自检,专业组长复核,分项技术负责审核,其后由项目技术负责及院地质专业总工进行审核、审定,如有问题立即进行修改,从而确保了勘察报告质量。本次对桥梁绘制了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钻孔柱状图及试验报告,对隧道、桥梁编制独立的工点勘察说明,一般路基参考全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勘察报告资料排序是依次按文字说明、综合表、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柱状图、土工表。报告总体分为一册,包括总说明书、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纵断面图、路基钻孔柱状图。隧道、桥梁工点报告内容有工点说明、平面图、纵断面、柱状图、试验资料等。四、勘察进程本次勘察时间如下:地质调绘:2017年7月27日7月30日(1:2000)。钻探及挖探:2017年7月30日8月14日。室内试验:2017年8月14日8月17日。资料整理:2017年8月17日8月22日。审查阶段:2017年8月22日8月24日。报告出版:2017年8月25日。五、工作量布置原则本次勘察工作量是设计、勘察部门结合构筑物、地质、地貌、不良地质等实际情况,在满足设计需要前提下共同布设的。同时,项目组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结合设计需要,对全线构筑物、重要工点、路段布置了钻孔工作。总体认为,勘探点位置布设较合理,工作量较适宜,地质基础资料基本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六、完成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共计完成补充1:2000工程地质调绘0.6km2,钻孔12个,进尺276.1m,原状土样25件,岩样18组,水样2个,工程地质照片30张/12个工作日。本次勘察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具体勘探点详见“勘探点要素一览表(附表1)”。表1 完成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 目单位完成工作量备 注1调绘1/2000全线调绘km20.62现场勘察钻 探米/孔276.1/123取样原状土样组254测量勘探点施放及定测点12地质点点205物探高密度电法米1300剪切波速及声波测井孔26室内试验土常规试验组25湿陷性试验组107摄影摄影工作日12第四节 工作质量保证措施一、组织机构本次勘察设立项目部,由管理、后勤和技术人员组成,进行生产和技术管理。项目部主要人员职责如下: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根据生产任务书安排编制项目勘察工作大纲,制定项目勘察原则和技术措施,组织、协调、管理各专业组的工作,组织解决勘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生产进度,贯彻公司质量体系,确保项目勘察质量,对项目勘察进度、技术质量、经济效益负责。项目技术负责人:落实项目的事先技术指导、中间检查意见,负责项目各阶段技术要求的实施和技术标准的统一,承担各专业技术方案的审定、审查和把关,接受项目负责人的技术质量监控,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序管理和环节控制,组织各专业技术方案、技术难题的研讨和论证,编写勘察报告总说明,对各专业技术成果质量负责。专业组长:对项目负责人负责,根据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安排,具体负责本专业组的生产安排和实施,承担本专业组的工序管理及技术质量环节控制,对本专业组的技术成果质量负责。地质工程师:服从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组长的安排,完成分配的地质调绘和工点钻探、挖探、取样、试验等外业勘察资料收集和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编制工点勘察报告,对收集、验收、编制、校对的图件、文字、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和质量负责。二、质量保证措施为确保勘探质量,本次工程地质勘察,除严格执行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我公司质量方针进行管理外,严格按照我公司总工办下发的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要求及有关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验收,在勘察工作各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层层把关,做到责任到人、到岗,从生产准备、外业施工、室内实验、中间检查、外业验收、内业整理、资料传递等各个生产环节都有完整的质量记录。重点加强了技术跟踪、项目管理和勘察监督,层层把关,从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到最终成果的提交进行全面把关。公司领导、总工办专家进入工地进行检查、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对工程进行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成果验收、资料审核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成果资料整理工作严格执行我院“两校三审”制度,保证了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及我公司有关规程,认真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争创优质工程。外业勘察过程中,坚持每孔必由技术负责人填写开工通知单,对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等提出具体要求;终孔后由技术组派人验收,并签发终孔验收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补救措施,仍不能满足技术要求时按报废处理,并返工。为保证本工程质量,对勘察工作中的主要工序制定以下具体质量保证措施:(1)钻孔质量保证措施钻探场地必须平整,钻机布设必须稳固,开钻前必须核查主动钻杆是否垂直、对准孔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保证机台水平。钻进过程中,钻探人员必须按钻探技术标准及勘察规范要求严格施工,岩芯依次整齐摆放、及时标识、妥善保护,终孔后,必须保护好钻孔,并及时通知技术人员检查验收。必须设专人进行钻孔岩芯编录,对岩芯的破碎程度、孔内循环液的漏失情况及钻进过程中是否出现掉钻、卡钻等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做到岩芯编录及时、准确、真实、齐全、整洁。(2)原位测试根据勘察技术要求,进行原位测试,建立健全测试质量检查、监督机制,确保测试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3)取样采取土样必须有代表性,严禁以芯代样。采取原状土样时,在卸土过程中,不得用榔头等敲打取土器;土样取出后,应检查土柱质量,不合格样品必须废弃,并重新取样;合格样品必须及时密封,填写标签,妥善保管,及时送检。(4)室内资料整理和提交资料对于勘察成果资料应严格执行校审制度,使勘察输出的中间成果资料和最终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符合规范要求,并对图件资料校审、资料互提、报告出版活动登记备案,项目结束后及时归档。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交通经济项目位于延长县县城,延长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延安地区东部,延河下游,东临黄河,与山西省大宁、永和县相望,南接宜川以雷多河为界,西连延安,北临延川。介于北纬36143646,东经1093311030之间,总面积2368.7平方千米。延长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相对高差912米。县城海拔高度800米。县城西距延安市72千米。省道205线纵贯延长县东西,经马头关黄河大桥通往山西,省道201线贯穿南北。2016年,延长县生产总值37.8242亿元,比2015年下降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950亿元,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3%;第二产业增加值14.4221亿元,下降9.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071亿元,增长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6%。非公有经济增加值10.636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28.1%,比2015年提升1.7%。第二节 气象项目所在区域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夏短冬长。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春季大地回暖,降水增加;夏季雨量集中,多雷阵雨、冰雹天气;初秋多连阴雨,气温骤降,晚秋多高爽天气,由半干旱转干旱。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总时数2504.6小时,气温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70天,降雨量集中在79月,年平均降水量564毫米。第三节 水文延长县主要河流有黄河、延河。黄河沿秦晋省界过境,境内流长44.7千米。延河从黑家堡镇盖头坪入境,由西向东横穿全县,于南河沟乡凉水岸注入黄河,境内流长144千米,流域面积1724平方千米。第四节 区域地貌延长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相对高差912米。县城海拔高度800米,具体地貌如图2所示。图2 项目区地貌卫星照片(截取于Google earth)第5节 区域地质构造项目位于延长县县城,该地区没有中生代以前的老岩系出露,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岩层自东向西由老而新,走向一般作南北向或略呈东北向,岩层一致向西倾斜,倾角极缓,约4左右,在县城的体育运动场南侧岩层近于水平。第四系的黄土深厚、广泛地覆盖于整个县境的老岩层之上。岩层露头出现于河床及河谷两侧地区。岩性主要为三叠系上统延长群的泥岩、砂岩。第三章 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 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沟壑纵横,沟梁相间,梁顶狭窄,沟谷深切,沟底多切穿基岩,沟谷多呈“U”字形,沟谷发育。线路高程介于879.549791.674m之间,相对高差87.875m。属黄土堆积侵蚀地貌。地下水埋藏较浅,西石河子沟可见地表水,为常年流水。第二节 地层岩性根据工程地质调绘结合钻探、挖探揭露,沿线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第四系更新统风积层、三叠系上统延长群构成。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浅黄色,人工堆积杂填或素填,土质不均,土体松散,局部可见植物根系及树干,杂填有土石瓦砾碎砖块。 2 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土(黄土状土)(Q4eol):浅黄色-黄色,土质均匀,稍湿,上部含有植物根系。1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砂(Q3eol):浅黄色-褐黄色,稍湿,干燥后粉末状,局部夹钙质结核。2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质黏土(黄土)(Q3eol):浅黄色-褐黄色,土质均匀,硬塑,局部见虫孔、钙质结核薄层。1三叠系上统延长群泥岩(T3y):中风化,灰色-灰绿色,岩质较均匀,岩芯较破碎,水平层理发育,泥质胶结,断口见云母及铁锰质斑点,岩芯呈短柱状。2三叠系上统延长群砂岩(T3y):强风化,灰色,岩质较均匀,岩芯较破碎,水平层理发育,钙质胶结,断口见云母、铁锰质斑点、炭屑,岩芯呈短柱状。3三叠系上统延长群砂岩(T3y):中风化,灰色-灰白色,岩质较均匀,水平层理发育,钙质胶结,断口见云母及铁锰质斑点,岩芯呈长柱状,最长者1.5m。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项目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亦称陕北构造盆地。盆地东、南界是山西台北斜(吕梁山及渭北北山),西接贺兰山台向斜,北抵内蒙古台背斜(阴山山脉)。鄂尔多斯地台在构造上是一个台向斜,属岩层西缓倾的单斜结构,项目正处在单斜构造的东南角,以大地构造分区称此为陕北台凹。项目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地震活动微弱,为新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动峰值加速度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基本烈度为度。第四节 水文地质条件一、地表水类型延长县河流主要为延河,拟建石油路东侧为西石河子沟,均属于常年流水河流,延河在夏季暴雨或雨期,河流较宽,流量大,流速快。延河系黄河一级支流,西石河子沟水流汇入延河。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流向东南,全长286.9公里,流域面积7725平方公里,常流量每秒4立方米左右,多年平均径流量2.2亿立方米,枯洪悬殊。近东西向横穿延长县城城区。拟建线路区域内,西石河子沟水流过,采取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试验,详见试验成果附表。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项目所在区地下水水质虽好,但量小属贫水区。黄土塬区地下水,四周沟谷切割达50100米,塬区中部地下水埋伏较浅,而边缘则逐渐加深,水量小而不稳,地下水主要受降水补给,局部地区也受基岩裂隙水补给;河谷阶地区地下水,主要指河谷第四系冲积层潜水,分布在较大河流及其大小支流的河漫滩及阶地区。随着河流水位的涨落,河水与潜水互有补排关系。洪水期地下水得到河水的补给,而在枯水期地下水又反射河水。地表水为延河和西河子沟,延河水量较大,西河子沟水量很小,汇入延河,其河道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通道。河流中水质较好,pH值7.507.52,Cl-含量38.3439.41mg/L,SO2-4含量262.2364.8mg/L,总矿化度958.0972.2mg/L。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中附录K的相关规定,西河子沟水质对混黏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详见水质腐蚀性分析报告。第五节 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一、不良地质现象项目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二、特殊性岩土分布勘察区分布的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湿陷性粉土(黄土状土)。本次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土工试验等手段,对土样的试验结果统计见表2: 表2 湿陷量计算及评价表勘探点编号取样深度分层厚度湿陷系数修正系数分层湿陷量总湿陷量湿陷等级评价mHissis(mm)(mm)(mm)SZK21.0010000.0361.5 0292.5级轻微非自重湿陷2.0010000.0481.548.0 3.0010000.0351.5 35.0 4.0010000.0411.541.0 5.0010000.0351.535.0 6.0010000.0361.036.0线路场地为非自重湿陷场地,湿陷等级应为级(轻微)。第四章 路线工程地质评价第一节 工程岩土分类及岩土承载力的确定一、工程岩土分类1.分类原则工程岩土分类主要依据地层时代、成因、岩性及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划分为三层。2.工程岩土分类根据全区实际地质调绘和钻探、试验资料,其具体划分详见表3“工程岩土分层及承载力一览表”。二、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对土、石开挖及凿进的方式及难易程度,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相关标准,结合具体土体密实程度、现场挖探难以程度等综合确定。具体划分详见表3“工程岩土分层及承载力一览表”。三、岩土承载力及摩阻力的确定1.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及岩土承载力及摩阻力确定方法(1)全线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采用分层统计,统计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作为依据统计结果,给出建议值。(2)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钻孔桩桩侧土摩阻力标准值的推荐方法如下:对细粒土、粗粒土、一般黏性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根据岩土类别、状态及其物理力学特征指标,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表3.3.3-6并结合地区经验值选用。桥址地基土的钻孔桩桩侧摩阻力标准值根据各岩土层的类别、状态及其物理力学指标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表5.3.3-1选取。2.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的确定依据上述确定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的原则,确定出了全线地基土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详见表3“工程岩土分层及承载力一览表”。表3 工程岩土分层及承载力一览表地层编号时代成因地层岩性状态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kPa)桩周土摩阻力标准值qik(kPa)土石工程分级建议值建议值1Q4ml填筑土松散100402Q4eol粉土 (黄土状土)稍密120351Q3eol粉砂稍密160402粉质黏土 (黄土)硬塑220601T3y泥岩中风化500-2砂岩强风化7001203中风化1300-第二节 工程地质分区一、分区原则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等特点,将路线较短所经过的地区可划分为一个工程地质区:黄土梁峁沟壑区。二、工程地质分区及评价根据上述分区原则,路线处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具体分区与评价如表4。表4 路线工程地质分区评价表工程地质区名称工 程 地 质 特 征黄土梁峁沟壑区线路属于黄土梁峁沟壑区,地形变化起伏较大,线路高程介于791.674879.549m之间,相对高差87.875m。地形条件较差,地质条件一般,局部属于湿陷性黄土。表层覆盖第四系更新统粉土,具轻微湿陷性,下伏三叠系上统延长群泥岩、砂岩,本层未揭穿,隧道未见地下水位,石油路立交桥跨越石油路及西石河子沟(有常年流水),可见地表水,河床基岩出露,两侧桥台可见基岩。005第三节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一、评价原则主要根据地貌、地层岩性,地层力学性质、工程地质分区,并结合路基填挖程度等因素进行。本线路路基分为一般路基、挖方路基、填方路基三种工程类型。二、路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性能根据地基土的成因时代及其物理力学特征,对全路线基地基土所涉及的主要地质层作如下论述: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Q4ml):浅黄色,人工堆积杂填或素填,土质不均,土体松散,局部可见植物根系及树干,杂填有土石瓦砾碎砖块。fa0= 100kPa,工程岩土性质较差,地基土承载力较低,不宜直接作路基的持力层。2 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土(黄土状土)(Q4eol):浅黄色-黄色,土质均匀,稍湿,稍密,上部含有植物根系。 fa0=120kPa,地基土承载力较低,不宜直接作路基的持力层。2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粉质黏土(黄土)(Q3eol):浅黄色-褐黄色,土质均匀,可塑,局部见虫孔、钙质结核薄层。fa0=220kPa,地基土承载力较低,不宜直接作路基的持力层。2三叠系上统延长群砂岩(T3y):强风化,灰色,岩质较均匀,岩芯较破碎,水平层理发育,钙质胶结,断口见云母、铁锰质斑点、炭屑,岩芯呈短柱状。 fa0=700,工程岩土性质良好。 3三叠系上统延长群砂岩(T3y):中风化,灰色-灰白色,岩质较均匀,水平层理发育,钙质胶结,断口见云母及铁锰质斑点,岩芯呈长柱状,最长者1.5m。fa0=1300kPa,工程岩土性质良好。 三、路基工程地质评价该工程有高边坡和一般路基,高边坡详见工点报告。一般路基覆盖有轻微湿陷性粉土(黄土),稳定性差,承载力较低,应采用垫层、强夯等提高地基承载力,且须做好防水排水工程。第四节 桥梁工程地质评价一、桥梁概况路线设石油路立交桥1座,桥梁全长106m;本次对此桥进行了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二、评价原则桥梁工程地质评价主要依据桥址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发育程度及桥台岸坡的稳定性,判断桥台是否被破坏的可能性;依据桥址区地层岩性、岩土工程层的性能,建议所适宜的桩型。根据上述原则,对桥梁工程进行了工程地质评价。三、桥梁工程地质评价桥梁均按照单独工点进行了论述。具体论述列于“桥梁工点勘察报告”。总体认为:勘察区的桥梁位置选择合理,没有发育有影响桥梁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地形条件比较简单,覆盖薄,湿陷性轻微,桥台及河床处基岩出露较多,适宜建桥,且下部揭露了中风化砂岩,地基土承载力较高,建议采用端承桩。1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区域地质资料可知,桥址区没有发现有较大的断裂构造,桥址区地层稳定,适宜建桥。2桥址区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和粉土(黄土状土),地基承载力低,不宜直接作为桥梁基础的持力层,河沟两侧出露砂泥岩互层,钻孔揭露三叠系中风化砂岩,可作为持力层。3桥台出露第四系全新统风基层填筑土和粉土(黄土状土)具有轻微湿陷性,桥梁桩基设计时应考虑其轻微湿陷性。4桩基础可采用端承桩。第五节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一、隧道工程概况寨山隧道起始里程桩号为K0+070,终点里程桩号为K0+410,设计长度340m,按长度划分为短隧道。隧道总体穿越黄土梁峁沟壑地貌下伏的三叠系砂岩,属于岩质隧道,隧道进口洞底标高为803.77m,出口洞底标高为807.51m,隧道最大埋深74.12m。本次对该隧道采用地调、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二、评价原则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主要依据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和围岩物理力学性能,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2012)规范中有关要求,对隧道的进出口边坡稳定性及围岩级别、涌水量预测、隧道施工及运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评价。1.围岩分级原则拟建隧道为岩质隧道,本次隧道围岩分级原则是结合岩性状态、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洞室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层的透水性、不良地质现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综合分析确定隧道围岩类别。根据本次隧道的调查、勘探、物探、试验资料,隧道中的岩质类型、坚硬等定性特征,按照“隧道围岩分级标准表”(表5)划分围岩级别,本次为详细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只对围岩进行基本级别划分。本次隧道围岩类别划分结合实践经验也遵循了下列原则:A.以地层、岩性界线确定隧道围岩分级界限时:(1)当上覆为较差岩性时,洞顶以上与地层界线一倍左右的洞径高度(1015m)的洞顶点为较差岩性的围岩分级界限点。(2)当上覆较差地层岩性与下伏地层岩性差异较大,围岩分级跨级时,应考虑过渡段,使得分级连续,洞顶以上与地层界线三倍左右洞径高度(3050m)的洞顶点为过渡段的分级界限点。过渡段的长度不小于10m。(3)当上覆为较好地层岩性时,岩性界线与洞顶的交点为分级界线点(4)当上覆较好地层岩性与下伏地层岩性差异较大,围岩分级跨级时,应考虑过渡段,使得分级连续。岩性界线与洞顶、洞底的交点为过渡段的分级点,过渡段长度不小于10m。(5)隧道进出口段除上述原则外,还应考虑埋深、偏压,当埋深小于三倍洞径(3050m)高度,岩性较差时,以洞顶以上三倍洞径高度埋深的洞顶点作为分级界限点。表5 隧道围岩分级标准表围岩级别围岩或土体主要定性特征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坚硬岩,岩体完整,受构造影响轻微,巨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节理不发育,层间结合良好。550围岩稳定,无坍塌。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或层状结构,层间结合一般。550451暴露时间长,可能产生局部小坍塌。较坚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整体结构,层间结合一般。坚硬岩,岩体较破碎,巨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层间结合一般。450351开挖后喷护处理。较坚硬岩或较软硬岩,岩体较完整,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层间结合一般。坚硬岩,岩体破碎,碎裂结构;350251开挖后无支护,易产生顶部小块坍塌和侧壁失稳,应及时支护。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镶嵌碎裂结构,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较软岩或较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中薄层状结构。略具压缩的黏土或砂土,一般钙铁质胶结的碎石、卵石、大块石及Q2、Q1黄土。较软岩,岩体破碎;250开挖后易坍塌,应立即支护和衬砌。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极破碎各类岩体,碎、裂状,松散结构。裂隙杂乱或全强风化壳;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硬塑状粘性土及Q4、Q3黄土,呈松软结构;稍湿至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土、圆砾土,呈松散结构。软塑状粘性土及潮湿、饱和粉细砂、软土。开挖后极易坍塌变形。2.围岩分级结果根据上述原则,对拟建隧道的围岩进行了分级,隧道围岩整体划分为级。3.隧道涌水量预测按照本次钻孔揭露,隧道洞室内无地下水分布,但考虑到在雨季等时节可能存在少量地下水,因此,本次对隧道的涌水量采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