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唐代忠孝问题探讨——特别以孝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l 弧s1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本文在对唐以前忠、孝问题以简略回顾的基础上,以“孝”为中心,考 察了唐代人对于忠与孝的观念理解及实际行为。 研究发现,唐代人较为重视孝道,特别是“菩事父母”。观念上,唐代人 认为,“善事父母”首先应当做到父母活着的时候,恭敬孝顺,立言立行方面 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承接父母志向;父母故去,安葬祭奠,由此推及对祖辈, 对兄长,对同宗族之尊长乡党中之尊长乃至其它年长者,对师长,对继父 母等等皆是如此。不仅对逝去父母,还包括对逝去祖辈及前辈先人,所谓列 祖列宗都要适时祭享,慎终追远,秉承其志。其次,把自己不论从身体上还 是精神上都视为父辈的一部分,是父母的延续,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建功立业, 扬名显亲,光大名楣。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唐以前还是唐代,都不赞成愚孝。 为保证孝道执行,唐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以各种方式倡导孝义之行,较 为重要的有蠲免课役、授官、载入史册、改乡里名称以示旌表、州县存问赏 赐物品之类等方式。唐代对“孝”有完备的伦理约束唐代的“礼”对于子 之为“孝”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有着完备、详细的规定,并通过舆论、教育 等非强制手段让孝深入人心,让孝的执行变成主动、自觉的行为。不仅如此, 唐代法律有相当部分是对子女孝行的约束以及对父母权益的保障,从而从法 制上给孝道以约束。因此,唐人,尤其是普 际行动上,大多数都能做到善事父母,其中 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 唐人对“忠”的理解有一个变化过程。 通民众,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 许多事例即使在今时今日都能在 忠在唐代逐渐由一种作人准则演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1 1 惦s i s 变为臣民对君主、国家的态度,特别是官吏、高级官吏对君主的态度。臣民 对君主的“忠”起码要做到尽心尽力,从内心深处讲无所隐瞒,从言语上讲 直言相谏,从行动上讲鞠躬尽瘁公而无私。其次,当国家内忧外患君主暴 虐骄横或昏庸懦弱,此时要求的是不顾自身安危,甚至不惜以身尽职,“忠节, 逐渐演变为“忠”的主要内容。唐人重视为国建功立业,不过“死事一君” 的忠节观念在唐代尚非主流认识。 关键词:唐代忠孝 硕士学位论文 m a 圈r e r 。s1 1 也s i s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r e v i e w i n gt h ep r o b l e mo f c h u n gh s i a o ”b e f o r et a n gd y n a s t yt h e p a p e r , t a k i n g h s i a o ”a sac e n t e r , i n s p e c t st h ep e o p l e si d e o l o g i c a l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n “c h t m g a n d h s i a o ”a n dt h e i ra c t i v i t i e s 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 ,w ec a nd i s c o v e rt h a tp e o p l ei nt a n g d y n a s t yt o o k “h s i a o s e r i o u s l y ,a n dt h e yw e r ef i l i a lt op a r e n t s i ni d e o l o g y , t h e yt h o u g h tt h e r ew e l et w o a s p e c ti n “h s i a o ”,f i l i a lp i e t yt op a r e n t s f i r s t l y , w h e np a r e n t sw e r ea l i v e ,c h i l d r e n s h o u l db er e s p e c t f u la n ds u b m i s s i v e ,t h e ys h o u l dd oa st h e i r p a r e n t sa s k e d ,a n d c a r r i e do n p a r e n t sw i l l a f t e rp a r e n t sd i e d ,t h ec h i l d r e ns h o u l db u r yt h e ma n dh e l d m e m o r i a lc e r e m o n y b e s i d e sp a r e n t s ,c h i l d r e na l s os h o u l dd ol i k et h i st ot h e i r a n c e s t o r , b o t h e r s ,s e n i o r si nt h es a n l ep a t r i a r c h a lc l a n ,s t e p p a r e n t s ,a n ds oo n a l l o fa n c e s t o r ss h o u l db eg i v e nm e m o r i a lc e r e m o n yo nt i m e ,a n dt h e i rw i l ls h o u l db e s u c c e e d e d ,s e c o n d l y ,c h i l d r e ns h o u l dt a k et h e m s e l v e s ,n om a t t e rb o d yo rm i n d ,a s ap a r to ft h e i ra n c e s t o r s t h e yw e r ep a r e n t s c o n t i n u a n c e t h e ys h o u l dt r yt h e i r b e s tt op e r f o r mm e r i t o r i o u sd e e d sa n de s t a b l i s ht h ec a u s e ,t og e tf a m ef o rt h e i rc l a n 。 b u tw es h o u l dp o i n to u tt h a t ,n om a t t e rb e f o r eo ra f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 i g n o r a n t l y f i l i a l p i e t yt op a r e n t s ”w a s r i o ta p p r o v e d ,t oe n f o r c e h s i a o ”t h em i l e r so f t a n y d y n a s t ya d v o c a t e di ts t r o n g l yi na l lk i n d so fw a y s s u c ha sa v o i d i n gt a x e sa n d c o r v e e ,a w a r d i n gao f f i c i a lp o s i t i o n ,e t c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c h i l d r e n s f i l i a lp i e t yt o p a r e n t s ”i nt h ed a i l yl i f ew a sr e g u l a t e di nd e t a i l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h s i a o w a s s t r o k e nr o o ti nt h eh e a r t so fp e o p l ea n da l s ob e c a m eac o n s c i o u s l ya c t i v i t y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 r ew e r es o m er e s t r i c t s o nc h i l d r e n s “h s i a o i nt h el a wo f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e r e f o r e ,i nt a n gd y n a s t y ,m o s tp e o p l ew e r ef i l i a lt ot h e i rp a r e n t s u n t i l n o w , w ec a r lf i n di t se f f e c ti no u rs o c i e t y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l :r st h e s i s p e o p l e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 c h u n g ”h a d ac h a n g b l e p r o c e s s i tg r a d u a l l y c h a n g e df r o m t h ep r i n c i p l et ot h ea t t i t u d e ,i e ,t h em a s sa t t i t u d et ot h ee m p e r o ra n d t h ec o u n t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o f f i c i a l sa t t i t u d et ot h ee m p e r y t h em a s s c h u n g ”, l o y a l t yt ot h ee m p e r o r , m u s t b ew i 山a l lt h e i rh e a r t t h e ys h o u l dg i v et h ee m p e r o r g o r da d v i c e a n da l s ot h e ys h o u l db e n d t h e i rb a c kt ot h et a s ku n t i lt h e i rd y i n g d a y s e c o n d l y ,w h e nt h ec o n s t r yw a si nd a n g e r , a n dt h ee m p e r o rw a st y r a n n i c a lo r c o w a r d ,t h eo f f i c i a ls h o u l df u l f i l lh i sd u t y , r e g a r d l e s so f h i so w n s a i r ye v e n , h i sl i f e a tt h a tt i m e ,“c h u n gj i e ”b e c a m et h ep r i m a r yc o n t e n t ,o f “c h n s g ”p e o p l ei nt a n g d y n a s t yp a i dm u c h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p e r f o r m i n gm e r i t o r i o u sd e e d s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 t h e i r c a u s e b u t “s e r v i c i n go n l y f o ra n e m p e r o r w a sn o tt h em a i n s t r e a mi n p e o p l e sr e c o g n i t i o n i nt a n g d y n a s w k e yw o r d s :t a n gl y n a s t yc h n s g h s i a o 硕士学住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绪论 “忠”与“孝”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代统治者为稳固 其统治政权,安定社会秩序,无不大力提倡和推行忠行孝举嘉勉忠臣孝子。 经过封建文化的长期浸淫熏陶忠孝的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上至达官显贵、下 至普通民众的伦理价值标准,沿革既久,积累也深,其间精华与糟粕并存。真 实与虚伪相伴,很有探讨和梳理的必要。详细考察忠与孝的问题无疑会加深对 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对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说也不无裨益。 上古蛮荒时代,生存为第一要义,人类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方面尚未有 什么建树,孝与忠的问题自然也无从谈起。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有 了初步的抵御自然的能力后,随之而来的即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发展与变化。 出于对自身个体和类群的关怀,感情上就会产生对祖先、父辈( 母辈) 的崇敬 与孝敬。据前辈学人揭示,我国现存的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即有“孝”字,殷 商时代也已有厚葬之俗“3 ,这表明至少到那时,先民们已经开始崇敬祖先。把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赋予孝以特定含义,至少到周已经开始了。】。尚 书酒诰有言:“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显然,周人已经认为 孝的标准起码是要赡养父母。孝观念,赡养父母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文化发 展,心理、感情方面的原因以外,应该说还有现实的、物质的、经济的原因。 农业社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经验积累的重要性,相当的生产生活阅历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全靠口耳相继,在当时人的平均寿命不是太长 的情况下,子辈很需要从父母那里尽可能多地得到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另外, 老年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1 ,善事父母、养老敬老在周代 的普及就是很自然的了”3 。 先秦时代,作为百家之的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把孝提到了前所未 硕士学位论文 m a f r e r s1 1 e s i s 有的高度。儒家学派大大丰富了孝的内涵,使之体系化、完整化,把它视为一 种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随着后世儒家占据正统地位,它关于孝的观念深深地 影响了此后的中国社会。据考,孔子至少在五个方面为孝道的完善和丰富做了 贡献“1 ,一是强调“敬”,一是强调“无违”,一是强调孝、忠结合( 这里“忠” 是一种作人原则,非后世所谓“忠君”之意) ,一是视孝为包括各个阶层的伦理 道德标准,一是把孝道推向社会并上升为治国安邦之本。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 “亲亲”原则,极力反对所谓“不孝”把孝扩充为评价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 经过以孔盂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努力,以战国末期问世的孝经为标志 7 , 孝的观念、学说已经体系化,孝的地位得到奠定,含义日益明晰、条理,一整套 对孝的提倡、实行、约柬机制得以提出,并在日后得到实施,几千年几无出其臼。 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宗法制社会中,孝的观念得到较早发展和成熟不足为 奇,相比之下,“忠”似乎并不显得那么迫切和重要。据考,西周以前没有“忠” 字,“忠”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的论语和左传,“其最初的内涵是一种 人们内向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彻底追求,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一种自觉的对 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道德行为,而不是一种外向的名分行为的表现。”1 至战国末期以至秦、汉初,与中央集权的确立相适应,“忠”被赋予了臣下对 君主顺从、效忠的含义。3 。而一旦忠的观念得以明晰,就势必要和已有的基本 观念“孝”发生关系。汉代重孝,“忠君观念刚刚形成,还没有在人们思想中牢固 地扎下根来,沿用宗法制的宗族观念的孝道与忠结合成了忠的有力支柱”“, 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承,人们自小接受孝的教育,善事尊长,长成以后,移 孝于忠,建功立业,是所谓“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i 7 ”1 。唐长孺先生指出: “从东汉以来由于辟召的制度,君臣的关系可以在汉室以外别自在府主和掾属 间建立,因此履行忠的义务也不限于对汉室而言。同时在汉末门阀业已形 成,家族的联系极为密切,孝为家族间的基本道德,而乡间清议主要的标 准也在于家族间的道德行为,孝“睇二事,所以对于孝道的履行在社会上 有严格的要求与热心的鼓励。这种道德标准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基砸上的,由 , 硕士擘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于个人与乡里与家族不可分割,仕宦之始在乡里,进身之途在操行,所以忠 孝义务不能规避,同时也乐于负担。”“2 1 但是忠孝之间却难免产生矛盾。“自 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 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 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唐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观念“自晋开 始而下及李唐。”乃与当时实际的社会风气及政治背景有关。“”“然而孝道的 过分发展必然要妨碍到忠节。一到唐代,一统帝国专制君主的威权业已建立, 那种有害于君主利益的观点随着旧门阀制度的衰落而趋于消沉,”“唐先 生的上述论断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其中之一乃是揭示出这种观念及行为上 的变化有一个过程,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唐代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对后代及整个东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忠与孝的伦理观念及实际实施也不例外,其继承与创新、承前与启后都大 有考察研究的必要,其中孝的问题又尤为突出。前辈学入于此题已多所涉及, 如唐长孺先生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收于同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 9 8 3 年5 月版) ,魏良驶先生忠节的历史考察:秦汉至五代时期 (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9 5 年第2 期) ,雷巧玲先生唐人的居住方式与 孝悌之道(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第2 2 卷第3 期,1 9 9 3 年8 月) ,陈明光先 生唐朝的侍老制度( 文史知识1 9 9 1 年第l l 期) ,牛志平先生唐代孝道 研究( 收于黄约瑟、刘健民先生合编隋唐史论集一书,香港大学亚洲研 究中心1 9 9 3 年版) 等。这些研究从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切入,都对忠孝问题、 忠孝观念、忠孝行为及其影响等诸方面有深刻、明晰的阐述,但上述研究成果 由于侧重点不同,所阐发的主题也不尽相同,尚未全面细致考察有唐一代忠孝 观念及其来龙去脉、行为影响、心理动机等诸多细节,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本文不揣简陋,拟在前辈学者己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孝为中心,对唐代的忠孝 问题予以简略考察,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师长指正。 硕士擘位论文 m a s r e r s n 毪s i s 上篇唐代对“孝”的一般理解一兼及“忠”、“义” 孝经代表了儒家对于孝的理解,是中国封建社会在孝观念上主导认识 的集中代表,唐玄宗更是在开元十年( 公元7 2 2 年) 六月为之作注。“颁于天 下”“”,其详尽而权威的解释无疑是我们理解当时人孝观念的基础。同时,忠 与义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并且与孝有着紧密联系。本篇即拟以唐玄 宗御注孝经为基础,考察唐代对“孝”的一般理解,兼及“忠”、“义”的 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大略关系。 一、“孝”的含义 对“孝”字义上的解释早见于说文,内释“孝”有云:“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可以说是孝的基本内涵。唐律疏议卷一名 例律“十恶”条之七“不孝”,疏议释云:“善事父母日孝。既有违犯,是 名不孝。”也直接揭示了孝的主旨。所谓“善事父母”的起码要求是父母老 则子女赡养,父母病则子女侍候,父母亡则子女安葬。孝经纪孝行称:“孝 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 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玄宗注云:“五者缺- - n 末为能。”可见,能善 事父母方为孝,孝子若要善事父母至少要做到以上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唐宪 宗也说:“朕闻事亲之礼,问安虽限于晨昏;为子之心,就养在勤于左右。”7 1 强调的也是善事父母,特剐是父母生前的赡养、照料。这种对父母的赡养、照 料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即衣食住行,求医问药等等,与之同等重要的是 精神、感情方面的,所谓“敬”与“乐”、“忧”也。恰如孔予所说:“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许多情况下,在思想感情上亲近父母 理解父母,“养则致其乐”,要比单纯的照顾父母生活起屠难度还要大,特别是 硕士学位论丈 m a g r e r sn e s i s 在长期的、繁琐细微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一直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地照料父母, 使老年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殊为不易,是所谓“事亲尽欢,其难在色。”。9 敦煌所出唐开元户部格残卷录证圣元年( 6 9 5 ) 四月九日敕文称: 敕:孝义之家,事须旌表。其孝必须生前纯至,色养过人,殁后孝思 哀毁逾礼。神明通感,贤愚共伤。” 可见强调“纯至”与“色养”。使尊亲心情愉快的方法唯有“顺”与“无违”, 所谓“以敬事长则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 1 此顺从,无 违父母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顺从、服从父母,一是在立言立行方 面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承接父辈志向。太平御览卷四一四人事部孝下 录语录有云: 韦温,文宗朝欲以为翰林学士,韦以先父遗命恳辞。上后谓次对官曰:“韦 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许,又安用韦温? ”声色俱厉。户部侍郎崔蠢进日:“韦 温禀其父遗命耳。”上曰:“温父不令其子在翰林,是乱命也,岂谓之理乎? ” 崔日:“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况能禀乱命而不改者,此则尤可嘉之,陛 下不可怪也。上回:然。”乃止。 至少按照崔蠡的理解,子遵父命属于“至孝”。“殁后孝思,哀毁逾礼”,“丧 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出了“善事父母”的另一面。时人“以厚葬为奉终, 以高坟为行孝”“,固有其消极意义,但多少也反映了人们认为妥善安葬父母 乃是孝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父母的丧葬之事非常重视。确在父母生前 “色养”的孝子不可能对父母的故去无动于衷,至于父母在世不事奉养,父母 故去却大办丧事又当别论。 硕士学住论丈 m a s w - r st h e s i s 总之,“菩事父母”应当做到父母活着的时候,恭敬孝顺父母故去,安 葬祭奠。由此推及对祖辈,对兄长,对同宗族之尊长,乡党中之尊长乃至其它 年长者,对师长,对继父母,出嫁妇对舅姑等等皆是如此,不待多论。不仅对 逝去父母,还包括对逝去祖辈以至前辈先人,所谓列祖列宗都要适时祭事,慎 终追远,秉承其志。 孝的另一个含义是把自己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视为父辈的一部分, 是父母的延续。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o ”玄宗 注日:“父母全而生之己,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所以孝子应该爱护自己 的身体,不履危,不涉险,不与人邀斗,不使双亲担忧,爱护自己也就是爱护 双亲,是“孝之始也”,是其它孝行的基础和保障。基于这种理解,皮日休驳 诘剜肉吸痈之徒日: 夫人之身者,父母之遗体也。己之肉,由父母之肉也。言一不顺,色一 不怡,情尚以为不孝,况父母之肉哉? 或执事者严令以禁之,则天下之 民,保其身,皆父母之身也。欲民为不孝也难矣哉! ”“ 虽说天下之民皆自保其身不一定就是孝,但真正的孝是不必通过剜肉吸痈来体 现的。既然自己是父母、祖辈的延续,接着往下延续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所谓“父母生之,续莫大焉。”“7 1 玄宗注日:“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 莫大于斯。”这实在是孝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至于唐令将“无予”列为出 妻的“七出”之首”。 把自己的全副身心都视作父母的延续,只有照父母希望的那样去立言立 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建功立业,这也是对父母恭敬孝顺的一个重要方面。扬 名显亲,光大门楣,实不亚于围绕膝下,是“不敢毁伤”的延伸和升华。孝 经开宗明义日:“立身行道,扬名子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玄宗注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日:“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扬后世,光显其亲。故行孝以不毁为先 扬名为后。”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载: 贞现十四年( 6 40 ) 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迭讲 “孝经,太宗问颖迭曰:“夫子门人,曾、闶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 闽说,何耶? ”对日:“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迭也。”制旨驳之日:“朕闻家 语云:曾皙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皙怒,援大杖以击其背,手仆地,绝 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采勿内。暖而曾子请焉,孔子日:舜之 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励4 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 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闽子骞也? ” 颖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孝者, 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阵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 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丈,迥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耶! ”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他( 唐太宗) 特别提出了忠君之义,以扬名显亲为 孝,虽然确实具在经典,和孝经宗旨相合,但与晋以来的传统意见却 有出入。”1 这实际上点明了当朝统治者对孝的一种理解和提倡孝道的真实用 意。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百姓安分顺从,尽忠报国,即所谓“移孝于忠”。 换个角度来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忠君报国也就谈不上扬名显亲。此点 容后再论。 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唐以前还是唐代,都不赞成愚孝,这集中反映在孝 经的谏诤和丧亲两章中。子女对父母恭敬顺从并不意味着盲从,因 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不宣之言语行为,所以孝经谏诤日:“故当 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子乎? ”玄宗注日:“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不争则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l l 汛st h e s i s 非忠孝。”只是盲从固然不可,谏诤亦应有度,是在孝养与扬名的前提下谏诤 否则只争不养,更是不孝。此等分寸实难把握,千年以来,多少圣贤之士都无 力解开这一伦理大结,但这并不妨碍观念与理论上的认可。 孝子行孝,重在对父母生前的行为,父母故去以后,过度哀伤以至做出一 些极端举动就违背孝的本义了。从感情上讲,没有哪个父母愿意在自己去世以 后子女们“哀毁逾礼”,从理论上讲,子女是父母的延续,自暴自弃即是暴父 弃母。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节哀顺变,振奋精神,所谓化悲痛为力量,所以孝 经丧亲明确指出:“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玄宗注日:“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 皆亏孝道。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于殒灭。三年之丧,天下达理使不肖 企及,贤者俯从。夫孝子有终身之忧,圣人以三年为制者使人知有终竟之限也。” 玄宗也认为在孝的方面有贤有不肖,不肖者追于正面的提倡以及负面的压力必 须守够三年丧期,贤者也不至于以死伤生,哀毁灭性。至于旌表孝门须要“哀 毁逾礼”,与上述对孝的理解并无矛盾。被旌表者必非寻常人与寻常事,意在 宣教,不在本意,不在使人人逾礼,这也从反面为时人对孝的理解作了一个注 脚。 综合以上所述,“孝”在唐代有着明确的界定,当时人对孝有着清晰、条 理、系统的认识那即是“秉德不回日孝,慈惠爱亲日孝,协时肇享日孝,五 宗安之日孝,从命不忿日孝,几谏不倦日孝,善事父母日孝,亲睦其党日孝, 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日孝,尊仁安义日孝。”“” 二、“忠”、“义”的含义 说文释“忠”日:“忠,敬也。( 段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 者。) 尽心日忠。( 段注:各本无此四字。今依孝经疏补。孝经疏,唐元 行冲所为”“。唐本有此。) ”依唐朝人元行冲的理解,“忠”的本义即是“尽心”,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下e r st h e s i s 这是他特意强调的。所谓“尽心”的基本含义是无所隐瞒,心空心尽而不藏私 心,即“孝子不隐情于父忠臣不隐情于君。”1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忠”是 一种做人的态度,含有对自我及他人都要负责的意思,谈不上下对上、臣对君 的关系。“尽己是尽自家心里面,以所存主者而言,须是无一毫不尽方是忠。 如十分底话,只说得七八分,犹留两三分,便是不尽,不得谓之忠。”o ” 正如本文绪论部分所说,随着中央集权、皇权的确立和加强,皇帝为了维 护自身的权力,对忠大力倡导,忠的含义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并且日益明 确为下对上、臣对君的行为。又由于“家国同构”、“君国一体”观念的逐步占 据正统地位,“忠”的主要含义就成了臣民对君主的行为,这一行为和臣民对 国家的行为是一致的,因为君主就是国家的化身。 臣民对君主的“忠”起码要做到尽心尽力,从内心深处来讲无所隐瞒,无 所二意:从言语上来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直言相谏;从行动上来讲 鞠躬尽瘁,公而无私。贞观政要卷二求谏篇多次提到唐太宗以谏为忠 之意,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各宣务尽忠谠, 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死亡之祸, 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 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 难。”按唐太宗的理解,谏而“尽心”、“尽诚”、“竭诚”都是为忠。其它如自 勉、勉励手下辛勤工作,奉公克己等例不遑一一列举。 以上是臣民尽忠言行的一个方面,即处于正常状态下,国家政权相对稳定, 君主开明或较为开明等条件下“忠”的含义及其体现,如果是非正常状态,即 国家内忧外患,君主暴虐骄横或昏庸懦弱,臣民尽忠就远不是如此简单,此时 要求的是不顾自身安危,甚至不惜以身尽职。做到这些当然有相当难度,也为 历代帝王所看重和褒奖,因而“忠节”逐渐演变为“忠”的主要内容了。 唐太宗最为强调“忠节”之事。有鉴于“六朝忠臣无殉节者”的现象, 在国家重新统一、安定以后,太宗为了稳固政权,多次告诫臣民要勇于牺牲,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敢于负责,君王昏暗时冒死直谏,国家危亡时舍生忘死。他专门作了祭毕干 文,称赞毕干“奋不顾身,有死无二。”并追赠毕干为“忠烈公”,号召手 下象毕干一样“见义不回,怀忠蹈节。”1 贞观政要卷二求谏篇记有 太宗对非正常状态下进谏的看法: 贞观二年( 62 8 ) ,太宗谓侍臣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隋炀帝好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 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 ”杜如晦对日: “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 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 偷安重位,又不能 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 张华竞不能苦争,阿意荀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日:将废太 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回: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 不从,何不引身而退? 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 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 地,竞无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日:“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 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 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 臣谀,危亡不远。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其相切磋,以成活道公等 各宜务尽忠谠,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并目责怒。” 按照杜如晦的理解,如果帝王确实昏暗,听不进谏言,作臣子的可以“辞职请 退”,万不能“偷安重位”。太宗对这一看法表示同意。此时君臣之间都没有强 调冒死直谏、口口头流血之类极端举动方算“忠”举。魏征对忠臣的理解有所不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l 汛st h e s i s 同。l e t 唐书卷七一魏征传载 征再拜曰:“愿陛下( 太宗) 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日:“忠、 良有异乎? ”征日:“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连、比干是也。良 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夫恶, 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 魏征似乎是把一个标准大臣的含义分为治世和乱世两种情况,在明主治世时为 良臣,昏君乱世时为忠臣。不临危不足以显其忠,非要弄得“身受诛夷”、“家 国并丧”方为忠臣,真可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1 唐太宗当然希望 自己的臣民能在危险之时捐身奉国,但他也深知,在当时条件下“蹈斯节者, 罕有其人”1 ,所以他对非极端行为还是理解的,即如箕子一般远离政治漩涡 中心就行了。“居安保名,则君子处焉,冒危履贵,则哲士去焉。“一定程度 上代表了唐代最高统治者对“忠”的看法。直到中晚唐时期的名臣李德裕仍持 此看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外集卷一夷齐论录如下: 夷齐不食用粟,饿于首阳之下。仲尼称其仁,盂轲美其德,盖以取其节而 激贪也。所谓周粟者,周王所赋之禄是也。谏而不从,不食其禄可矣。至于闻 淑媛之言,辍飧薇蕨,斯可谓不智矣。夫薇蕨者,元气之所发生,四时之所顺 成,e 1 月之所烛,风雨之所育,周焉得而有之哉! 若以粟者周人之播殖,则轰 齐得非用人乎? 反覆其道,尽未当理,然夷齐之行,实误后人。于陵仲子,慕 夷齐者也,乃至不义其兄之禄,洁则洁矣,仁岂然哉! 厥后商洛四友,畏秦之 酷,避秦之祸,岂止洁其身而已。然飧紫芝以为粮,饮清泉以为浆,终老南山 以养其寿,斯可谓仁智兼矣。 硕士擘位论丈 m a 跳r st h e s i s 李德裕不仅不奉夷齐为楷模,反以之不智,认为他们“实误后人”;不仅不奉 严子陵为榜样,反以之不仁:对于“商洛四友”却认为他们“仁智兼矣”! 隋末唐初以魏征为代表的许多将相开始时并不是追随李渊父子举事,有的 甚至为李唐对手,但后来纷纷被李氏搜罗,立下大功,太宗并不以他们为不忠。 他出于自己政治上的考虑,认识到这些人辅佐他人时尽心尽力的可贵品质及显 现的卓越才能,用人不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显示了太宗本人的开阔胸襟 和雄才大略,这些事例人所熟识,此不赘。但有一事或可于此一记。对于隋朝 名臣苏威,太宗却不客气了。隋书卷四一苏威传载: 字文化及之杀逆也,以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化及败,归于李密。 未几密败,归东都,越王侗以为上柱国、邳公。王充僭号,署太师。威自以隋 室旧臣,遭逢丧乱,所经之处,皆与时消息,以求容免。及大唐秦王平王充, 坐于东都闻阖门内,威请谒见,称老病不能拜起。王遣人数之日:“公隋朝宰 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杀国亡。见李密、王充,皆拜伏舞蹈。 今既老病,无劳相见也。”寻归长安,至朝堂请见,又不许。卒于家。时年八 十二。 太宗数落苏威的言语口气,与前引太宗与杜如晦谈话,杜如晦所引司马伦数落 张华的言语口气何其相似! 太宗不用苏威,应当说政治上苏威已无大用是主要 原因,他没象司马伦杀张华那样杀苏威,但他的态度着实让苏威吃不消,这也 清楚地表明了太宗的好恶倾向并且不乏示范作用。 至武则天改唐建周,她专门撰写了臣轨以提倡和规范为人臣者的行为, 其中至忠篇有云: 盖闻古之忠臣事其君也,尽心焉,尽力焉,称材居位,称能受禄。不面誉 硕士学位论文 m s 几e r st h e s 【s 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上足以尊主安冒,下足以丰财 阜人内匡君之过,外扬君之美。不以邪损正,不为私害公。见善行之如不及, 见资举之如不逮竭力尽劳而不望其报,程功积事而不衣其赏。务有益于国, 务有济于人。夫事君者以忠正为基,忠正者以恶惠为本,故为臣不能总惠于 百姓,而日惠正于其君者,新非至患也。人之事君也,使无难易,无所惮 也;事无劳逸,无所避也。其见委任也,则不恃恩宠而加敬;其见遗忘也,则 不敢怨恨而加勤。险易不革其心,安危不改其志。见君之一善,则竭力以显誉, 唯恐四海之不闻:见君之微过,则尽心而潜谏,唯虑一德之有失。孜孜为此以 事其君,焉有为人君主而憎恨之者也! 按照武则天的理解,至忠之臣首要在于克尽职守,扶上安下,能造福于国家和 人民才算“忠臣”否则不能算“至忠”。其次才是“险易不革其心,安危不变 其志”,这恐怕主要还是针对君臣关系而言。或许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对安定, 武后不用强调臣子在外患面前如何尽忠。至徐坚等人奉敕编写初学记以作 皇室读本时,却收录了前贤所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为人臣 系其身有益于君者则为之。”“等语,恐怕不无选择,似乎此时已开始强调非 正常状态下的杀身尽忠了,只是有唐一代对“忠”的理解仍然处于逐渐发展变 化的过程中,杀身尽忠的观念尚未居于主导地位,这类事蜘i 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忠在唐代逐渐由一种作人准则演变为臣民对君主、国家的态度, 特别是官吏、高级官吏对君主的态度。所谓“忠行”,即是“身沽高位,须持 志忧君。l 临危不改其心,处厄不怀其恨,当阵不顾其躯,躬使不论私计。君言 乖理,犯颜谏之。共修政教,以遵风化。善宜称君,恐直称己。迸思尽忠,退 思补过。”m 1 与“忠”、“孝”观念相关的是另一种所谓“义”的观念。南宋学者洪迈感 慨“义”的含义之广有云:“人物以义为名者,其制最多:仗正道日义,义师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_ e r st h e s l s 义战是也:众所尊戴者日义,义帝是也:与众共之日义,义仓义社田义学义役 义并之类是也;至彳亍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 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农裳器物亦然。在首日义髻:在衣 日义裥义领:合中小合子日义子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 禽畜之贤,则有义犬义鸟义鹰义鹘。”1 如此之多的理解,与本文论旨最切合 者当属“仗正道”、“与众共之”、“至行过人”三义。 前引敦煌所出唐开元户部格残卷录证圣元年( 6 9 5 ) 四月九日敕文称: 敕:孝义之家,事须旌表。其义必须累代同居,一门邕穆,尊卑有序 财食无私,远近钦永,州闰推伏。 可见在唐代对“义”的理解,首要在于家庭、家族内部之和睦与“共财”,此 二者相辅相承。当时,任何成员都集社会成员与家庭成员二重角色于一身, 对上、对君、对国由“忠”来维系,对父母尊长由“孝”来维系,剩下的兄弟 朋友关系就要由“义”来维系。 兄弟关系非常重要,兄弟和睦才能维系家族的稳定和秩序。特别是父母过 世,家庭处在分裂的边缘,争端随时可能发生,大家庭很可能分成小家庭。如 果分家则核心问题往往是家产的分割,在这个环节上最容易造成冲突,所以“累 代同居”、“财食无私”历来受到旌表。兄弟是为核心,由兄弟外推至同宗族兄 弟,乡党邻里乃至朋友等等,所以唐人桂正伦直视“义行”为兄弟之行。他浼: “为人之法者,贵存得义。屠家理治,每事无移。兄弟同居,菩言和气。好衣 先让,美食后之。富贵在身,须加赈恤,饥寒顿弊,啜昧相存。”“1 兄和弟都 有责任互帮互让,维系家庭和睦与家族兴旺。 由兄弟之义外推至朋友之义,财物上损有余 不足国是一个方面,更重要 的倒是“仗正道”,极端状态下甚至要不惜自我而利于朋友。唐人王昌龄有诗: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l 猿st h e s i s “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说的就是这方面的意思。由朋友之义又可外 推至他人,甚至不相干的人,即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方为“义”。 总之,“义”包含两个基本意思,首先是“累代同居”、“财食无私”,其次 是“仗正道”。册府元龟卷八0 一总录义序记有去庸不久关于“义” 的认识:“秉操殊特,挺志英果;捐己以济物,舍生而殉命;急病让夷,解纷 排难;收恤茕独,保障宗戚;历屯夷而无改,来急难而必赴。”宋人苏洵作谥 法释“义”云:“制事合宜日义;见利能终日义;除去天地之害日义:先君 后己日义;取而不贪日义。”“”都是以上两个基本含义的体现和延伸。 三、孝与忠的关系移孝于忠 从理论上来说,孝与忠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国 是由家组成的,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父为中心,国以君为中心: 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孝经广 扬名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玄宗注日:“以孝事君则忠。”意思是说,用孝敬父母的态度 来对待君主必然会对君主尽忠,此所谓“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臣轨至 忠篇云: 古语云:“欲求忠臣 孝者,则能以大义修身, 先安于国。故古之忠臣, 之本也,亲非君而不存: 出于孝子之门。”非夫纯孝者,则不能立大忠。夫纯 知立行之本。欲草其亲,必先尊于君;欲安其家,必 先其君而后其亲,先其国而后其家。何则? 君者,亲 国者,家之基也,家非国而不立。 武后虽然强调了先君后亲,先国后家,但她认为忠孝一体,移孝于忠也是显见 的。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t e r st h e s i s 但是在面临对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忠与孝并不总是合谐的,许多情况下都 不能兼得,甚至发生尖锐冲突。正统伦理道德规范本身并不自洽,接触到实际 问题更是漏洞百出。忠与孝这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伦理要求也不例外。“扬 名显亲”固然是二者最好的结合点,但“善事父母”与“尽忠奉国”却很难统 一起来,一旦事君与侍父不可兼得集臣、子为一身者该是何等的矛盾与难处! 封氏闻见记卷四定谥载: 代宗朝,吏部尚书韦涉薨。太常博士程皓- g 日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驳之: “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故求忠于 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所以叱驭而进,不惮危险故 王尊为忠臣,思全而归,恐有毁伤;故王阳为孝子,则知昼之与夜本不相随, 春之与秋岂宜同日。且以为尚书,志业高远,羽仪前朝,百行之中能事甚众。 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然后表德。历考前史,恐无此事,敢率 愚见,请更商量。”皓执前议日:“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先于孝。孝于家 则忠于国,爱于父母则敬于君,脱爱敬齐焉,则忠孝一矣。立君臣,定上下, 不可以废忠:事父母,承祭祀,不可以亏孝。忠孝之道,人伦大经。孔子日: 以孝事君则忠。又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圣人 之教也。至于忠孝不并,有为而言,将由亲在于家,君危于国,奉亲则孰当问 主,赴君则无能养亲,恩义相迫,事或难兼。故徐庶指心,翻然辞蜀;陵母刎 颈,卒令归汉。各求所志,盖取诸随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 忠孝两全,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